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浅谈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式教学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65-850816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2-28 09:55:50 来源:网络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

------谈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式教学

安达市第二中学 闵彦宝

【摘要】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世界上目前为止唯一没有断裂的文化。它是我们的先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历史博士汤恩比教授就曾经说过,要想解决21世纪世界的难题,要到2500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是教学中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如何让孩子们更好的汲取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就需要语文课堂中更好的融入传统文化,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渗透融合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把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之中。而语文学科具有天然的优势,必然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初中语文课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更加侧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解读,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主抓学习成绩,而忽视与考试关联不大的传统文化内涵的解读,只是机械背诵和寻找答案,至少优秀传文化更为深刻的内涵在课堂上不会加以体现和研究。

语文教材中的教学文章都是由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发展和传承而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民族精神。例如,學生都听过的道德故事“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最大的梨让给长辈,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培养学生的的优秀品质和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渗透在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教授给学生语文学科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提高自身的民族精神,做高素质的社会发展型人才。

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从书本向外拓展,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使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学生就能接触到更多知识,从而在语文和素养形成上取得更好的效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可以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生有效参与进来展开学习。从语文课堂教学来讲,需要学生的参与性,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跟随教师教学进习。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性活动,比如谜、酒令这些,在课堂上引入这些元素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省的学习兴趣很好的被有效激发起来。

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利用古诗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反映出不同时代先贤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比如,在教授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时候,语文学科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收集了解与岳阳楼有关的一些资料,通过资料的了解,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就会加深了学生们对岳阳楼的了解。教师这个时候如果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有理有据的分析,并恰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就能够更好地通过教师先前创设的情境体会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胸襟和抱负。中国古诗文灿若星河,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平仄押韵就伴随着我们,从饭桌上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学校里“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们懂得了珍惜与努力;从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拳拳报国之心……这些古诗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涤净化,进而能够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

利用传统文化节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中秋佳节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并朗诵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文,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们来聊一聊关于中秋赏月和中秋团圆的事物,还有自己家乡中秋节的一些习俗,等等。然后教师这个时候再组织学生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再结合注释了解词的意思,让学生通过之前的阅读和诵读谈谈对本首词的理解,当然教师不能放手不管,可以适当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情到深处再让学生齐诵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进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离愁别绪、渴望团圆的心情。再如,临近重阳节,组织学生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解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等习俗,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经历的过节时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当端午节将要来临时,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进而引出端午节起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然后再学习屈原的《离骚》。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并了解全文后,让学生重点分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使学生从名句中体会到作者百折不挠地追求和探索的精神。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自古传承下来的内在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初中语文课堂利用成语积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成语是我们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我国的成语一语中的,内涵丰富,是语言经过长期的锤炼而形成的,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它们往往代表一个故事或典故,同时为我们传递一种精神或给我们以启示、告诫。例如,“刮目相待”出自《资治通鉴》中的《孙权劝学》,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它就是记叙了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军吕蒙少时不爱读书学习,后来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勤奋读书,之后大有收益的故事,并且吕蒙说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刮目相待”由此流传运用至今,它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以及含义,也进而会明白了古人教诲的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们努力读书成就自我。再如,“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是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它讲述了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去路,愚公决定把山移开,但是智叟嘲笑他,认为他在做不可能的事情,可愚公不畏艰难,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了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移山”让我们明白只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的道理,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不仅在课内讲解成语故事,也要让学生课下去认真积累,相信随着对这些成语的学习,不知不觉中学生会学习到很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利用课外活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师的短时间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放眼于语文课堂之外。如果教师在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能够在课外拓展一系列相关活动,使学生们深化课堂所学知识,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例如,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趣而且有意义的综合性活动,如课课本剧、书法学习、诗词诵读比赛,“飞花令”比赛、国学讲座等。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整理出一份推荐书单,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让学生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书。另外,教师可以让家长陪孩子或者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观看,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和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自觉学习并且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浅谈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式教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