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有趣动物两栖现象》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有趣动物两栖现象》评课稿
一堂好的语文课,总会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今天,陈老师的课堂也是如此。初识陈老师,只觉着这名字有意思——容易让人一下子联想到李煜的诗“故国不堪回首”。堪,是可以的意思。借陈老师名字一用,这堂课是可以值得我们好好回味与揣摩的。正所谓“好课堂,堪回味”!
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一堂课;要备好一堂课,首先要读好这篇课文。这里就提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教研员黄永敏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我们教师在备课前要老老实实做好文本解读的工夫。”从陈老师今天的课堂呈现来看,我们看到他的设计完全是站在对文本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他的目标定位为:
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组动物共栖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
2.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发现拟人法、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了解是怎样写生动的。
3.能运用拟人法、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
在《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中提到:“我们的课堂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中年级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步学会默读、略读,乐于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就是遵照这样的原则进行板块教学的:揭题导入,理解“共栖”;关注表达,研读“有趣;迁移运用,习得方法。
就拿第一个板块来说。陈老师在导入环节非常干脆利索,进而出示初读要求,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在初读之后,陈老师出示词语检查,通过换近义词、图片理解和查字典讲解等方法先后理解了“着地”、“皱褶”、“取卵”和“虻”等生词。然后,让学生通过选择字典中意思的方式,去理解“栖”;再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概括说明“共栖现象”;接着,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什么叫“共栖现象”;最后,让学生通过填表格的方式,去集中突出地寻找文本的关键信息,对文本中的“共栖现象”有更深入地了解。陈老师课堂的教学方法虽多样,却是在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特点,具有启发性、灵活性和操作性。
二、落实常规,突出方法。
陈老师的课堂扎扎实实,看不到有许多花哨的地方,却看到了许多浸透着浓浓语文味的地方。陈老师在课堂中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落实常规,突出学生学的活动。
如在执教第二板块时。陈老师先是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些词句生动地写出了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情景?让学生圈一圈,划一划。学生在充分默读思考之后进行反馈交流,侃侃而谈。接着,陈老师还引领孩子们进行画面想象去体会“有趣”,去理解“犀牛和犀牛鸟”之间的一种亲密的共栖关系。然后,通过去掉前半句话,让学生自己尝试通过发现这是通过“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突出了其共栖特点。在理解“报警”一词时,陈老师更是创设了情境,通过让十来个孩子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就是犀牛鸟时的情景,都让学生在思考与表达中将方法收获脑海中。
这样的做法,正符合了“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上作精要点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要求。陈老师的'课堂淡定从容,并不着急。即使学生说错了,说不完整,他还是依然等待,等待他们的表达能够更加充分,给予足够的时间来对话语文。
三、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在《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中提到“保证每节语文课至少安排10分钟左右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写字”。如此,“读写结合”就成为了语文老师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陈老师的课就很好地进行了“读写结合”的训练。
首先通过让孩子们在学习第二小节方法(作比较和拟人法)的基础上,进行自学第三第四小节,进而引出课外的一个共栖现象(鲨鱼和向导鱼)——让孩子们根据提示完成课堂练笔。陈老师在学生练笔的时候,细心地进行巡视而且能够及时反馈孩子们的练笔,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做法。
有一些值得我们讨论的地方:
讨论一“揭题后,是否可以进行读题质疑?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问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书,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样是否更能与“以生为本”联系更紧密?
讨论二:在“读写结合“环节,陈老师对学生练笔的反馈是采用直接拿纸读进行评价。我想,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是否在投影上展示学生的片段习作会更好?这样,就可以更能让学生自己评,还有教师给予充分地肯定和激励,才会让学生对“读写结合”更有好感?
第二篇:《有趣动物两栖现象》听课报告
《有趣动物两栖现象》听课报告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听课是一项必要的任务,听课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一篇听课报告,记录下来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趣动物两栖现象》听课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堂好的语文课,总会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今天,陈老师的课堂也是如此。初识陈老师,只觉着这名字有意思——容易让人一下子联想到李煜的诗“故国不堪回首”。堪,是可以的意思。借陈老师名字一用,这堂课是可以值得我们好好回味与揣摩的。正所谓“好课堂,堪回味”!
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一堂课;要备好一堂课,首先要读好这篇课文。这里就提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教研员黄永敏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我们教师在备课前要老老实实做好文本解读的工夫。”从陈老师今天的课堂呈现来看,我们看到他的`设计完全是站在对文本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他的.目标定位为:
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组动物共栖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
2、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发现拟人法、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了解是怎样写生动的。
3、能运用拟人法、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
在《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中提到:“我们的课堂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中年级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步学会默读、略读,乐于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就是遵照这样的原则进行板块教学的:揭题导入,理解“共栖”;关注表达,研读“有趣;迁移运用,习得方法。
就拿第一个板块来说。陈老师在导入环节非常干脆利索,进而出示初读要求,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在初读之后,陈老师出示词语检查,通过换近义词、图片理解和查字典讲解等方法先后理解了“着地”、“皱褶”、“取卵”和“虻”等生词。然后,让学生通过选择字典中意思的方式,去理解“栖”;再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概括说明“共栖现象”;接着,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什么叫“共栖现象”;最后,让学生通过填表格的方式,去集中突出地寻找文本的关键信息,对文本中的“共栖现象”有更深入地了解。陈老师课堂的教学方法虽多样,却是在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特点,具有启发性、灵活性和操作性。
二、落实常规,突出方法
陈老师的课堂扎扎实实,看不到有许多花哨的地方,却看到了许多浸透着浓浓语文味的地方。陈老师在课堂中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落实常规,突出学生学的活动。
如在执教第二板块时。陈老师先是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些词句生动地写出了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情景?让学生圈一圈,划一划。学生在充分默读思考之后进行反馈交流,侃侃而谈。接着,陈老师还引领孩子们进行画面想象去体会“有趣”,去理解“犀牛和犀牛鸟”之间的一种亲密的共栖关系。然后,通过去掉前半句话,让学生自己尝试通过发现这是通过“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突出了其共栖特点。在理解“报警”一词时,陈老师更是创设了情境,通过让十来个孩子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就是犀牛鸟时的情景,都让学生在思考与表达中将方法收获脑海中。
这样的做法,正符合了“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上作精要点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要求。陈老师的课堂淡定从容,并不着急。即使学生说错了,说不完整,他还是依然等待,等待他们的表达能够更加充分,给予足够的时间来对话语文。
三、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在《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中提到“保证每节语文课至少安排10分钟左右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写字”。如此,“读写结合”就成为了语文老师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陈老师的课就很好地进行了“读写结合”的训练。
首先通过让孩子们在学习第二小节方法(作比较和拟人法)的基础上,进行自学第三第四小节,进而引出课外的一个共栖现象(鲨鱼和向导鱼)——让孩子们根据提示完成课堂练笔。陈老师在学生练笔的时候,细心地进行巡视而且能够及时反馈孩子们的练笔,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做法。
有一些值得我们讨论的地方:
讨论一“揭题后,是否可以进行读题质疑?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问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书,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样是否更能与“以生为本”联系更紧密?
讨论二:在“读写结合“环节,陈老师对学生练笔的反馈是采用直接拿纸读进行评价。我想,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是否在投影上展示学生的片段习作会更好?这样,就可以更能让学生自己评,还有教师给予充分地肯定和激励,才会让学生对“读写结合”更有好感?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下册:《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四年级语文下册:《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2.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在自然界里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共栖。你们想了解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30课《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读准“栖”字的读者。
3.解题,谁能根据自己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说一说什么是共栖。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读书交流。
(1)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奇趣”“水火不相容”“居然”“和睦相处”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 2.重点探究2-4自然段,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为什么说这些共栖现象是有趣的;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①第2自然段讲了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犀牛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犀牛鸟啄食寄生在犀牛身上的昆虫和蛆卵,还能为犀牛鸟放哨、报警。所以大犀牛和小小的犀牛鸟成了一对好朋友。
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第4自然段讲了鳄鱼和燕千鸟是如何和睦相处的。
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鳄鱼张开大嘴巴,燕千鸟就飞进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这样燕千鸟吃饱了,鳄鱼的牙也不痛不痒了。
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③第3自然段讲了百舌鸟和金黄鼠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春夏之季,百舌鸟到金黄鼠的洞穴里去产卵,在它的洞穴里孵化育雏。金黄鼠不但不伤害百舌鸟的卵和雏鸟,而且还替它照看着。一直到小百舌鸟飞出,这一对好朋友才分手。金黄鼠收留百舌鸟,并非有利可图,只是喜欢听百舌鸟的歌声。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五、扮演动物,编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从课文中任选一对共栖的动物,自愿扮演角色,在小组内编演童话剧。教师巡视指导。2.指名在班上展演。
六、总结、拓展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犀牛和犀牛鸟、鳄鱼和燕千鸟、百舌鸟和金黄鼠之间有趣的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如果你还知道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说给同学听。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有趣现象。
附:板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2_年11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们到多媒体教室听课。这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颐和园》。下面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师紧扣浏览的顺序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师生配合不错,朗朗的书声时时萦绕耳畔,从中学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丽以及写景文章的写作特点。不过,个人有些看法:
1.语文强调多读,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行推敲。课堂上,老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避免平均用力。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看法,不正之处还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2_年5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3)班
授课教师: 谢碧清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而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意深刻,很有启发性。
整体框架清晰,节奏推进非常明快,内容丰满。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句而动全文。三扣小女孩的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她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如在感悟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对人物神态、动作。刻画传神,那么在小练笔环节,就不用硬性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
老师的教学给人感觉非常大气,她没有娇柔造作的语言,有的只是真情实感和朴实的言语。她能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有句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文中的重点词“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老师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再从语言环境中理解该词语。这就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
总之,这次观摩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教学因为扎实才有效,课堂因为有效才扎实。”
《麦哨》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2_年4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初夏季节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但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这一单元中是作为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来教学的。今天,老师的课堂,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的语言特色,挖掘了语言的内在魅力,以及语言的表现力,课堂上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目标定位准确。这节课,小季老师把目标定为:“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积累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一方面关注到《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另一方面也关注到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所处的位置,是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一组课文中的最后一课。于是在教学中并不是仅仅抓住优美的语言,也不纠缠于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的解剖,而是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唤醒学生的语言意识,激发学习情趣。如:教学麦哨的声音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来体现“柔美、欢快、你呼我应”等各种美妙的麦哨声。我相信,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课堂一定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二、课堂教学体现了层次性。一是文本的层次性:很多时候,当课文的语言魅力十分突出的时候,老师们往往会被优美的语言而吸引,直奔主题,解剖语言。但在这堂课中,小季老师并不急于进入课文最精彩的部分,而是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梳理课文脉络。虽然这样做看起来比较烦琐,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却得到了锻炼,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得到了发展。然后在进行具体的重点段落教学。二是段落教学的层次性。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先引导孩子体会“画面美”,接着引导孩子体会画面背后的美——丰收、喜悦“生活美”,最后引导孩子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美,是这样把这样的美景写出来的?——“表达方式”。这最后的表达方式恰恰是孩子们最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方法的引领。
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教学中,老师和孩子都非常关注农村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向往他们所过的那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生活,但恰恰没有关注到课文的几处重要的语言。如第三小节“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第五小节“湖边的草又肥又嫩,只消用手拉拉,竹篮很快就满了。”等这些语句,这些语句足以让城里的孩子更全面地认识乡村的孩子,他们勤劳、懂事,先帮大人割草干活,劳动之余再去玩耍、游戏,这样大家对农村孩子的生活可以了解得更到位,乡村孩子的形象也会更加丰满。粗浅想法,仅仅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指正。
《乡下人家》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2_年4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潘庆丽
《乡下人家》是新课标人教版四下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朴素而清新,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那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寻食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
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收获颇多。老师首先以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导入,然后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上,为每幅乡村生活画面取名,接着重点品味“瓜藤满架图”和“绿树红花图”,也就是文中的第一、二个画面,最后小结,进行作业布置。接下来本人将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练习设计与教学目标的整合”这一主题,对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进行评课。
首先,从《课堂作业本》与教学目标的整合来看,老师在设计时有意将《课堂作业本》中的部分练习融入到整个设计之中。如针对《课堂作业本》中“()的藤,()的叶……”的练习,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进行“长长的藤、绿绿的浓阴、绿绿的叶、归巢的鸟儿……”这些短语的练读,随即进入下一个环节。我认为这里存在以下一个问题:首先,既然练读词语是为了《课堂》中的这一练习做铺垫,为什么不乘热打铁,翻开《课堂》,完成相应的这一题。其次,这里出示的词组形式对学生平时作业也有一个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像“归巢的鸟儿”这一词是否存在词性不
一、欠合适的嫌疑。再次,虽然在这一环节之后,还安排了一些词句的练读,如“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天高地阔地吃起来……”但是没有涉及本文重难点字词的练读,如“屋檐、捣蛋”等。
其次,从学习伙伴提示与教学目标的整合来看,本文出现学习伙伴提示的共有两处,一处是第二段后的“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另一处是全文末尾的“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陈老师重点讲解的是前两个自然段,在讲到“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一句时,陈老师是先请学生齐读,然后让学生说说给“探”换个字,你能换什么?哪个好?结果有学生说是换成“冒”好,无奈,老师只好让学生再自己换字读一读,又问哪个好,全班齐答“探”好。最后合作读整段。严格意义上说,“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这一学习伙伴提示并没有被运用其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展示读,再进行想象,获得进一步感知,再练读,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问“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自由说,自然会提到“探”,至此,老师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以上是我从三个大方面来阐述练习与目标的整合,那么纵观整堂课,最大的一个练习就是给文中的个个画面取名字了。这里,陈老师给学生下发了一张助学卡,要求学生分别给文中的六幅图取名,并摘录相应的佳句。老师由扶到放,先示范给第一幅图取名,然后让足足有十分钟时间是让学生边思考,边完成助学卡上“取名”那一栏。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粗浅意见,如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生命 生命》评课稿
评课教师:黎玲
时间:202_年11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1)班
授课教师: 潘庆丽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文章简短,语言朴素,然而意蕴深刻,显得有些厚重的生命话题本是四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理解本课含义深刻的句子,应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一难点,在这一节课中,在老师的班级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思维火花碰撞后闪耀的晶莹美丽的火花。这是第一点。比如说,“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的仅仅是生命的力量吗?还有什么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是它活下去的决心!”“还有它繁殖下一代的愿望!”“我们听到了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飞蛾?”学生说,“那是一只热爱生命的飞蛾,是一只为生命而挣扎奋斗的飞蛾。”如果不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果不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学生的思维又怎能如此活跃呢?当然,本文最重要的句子是在第三个事例上,老师的螺旋还未旋到,相信有了这一节课如此扎实的铺垫,学生对杏林子说的对自己负责的话,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的话,都完全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好地完成下一课时的教学。而这一难点的轻松解决,得益于老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那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设计,既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而这相扣与递进之间,过渡却又是那么自然。老师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话说生命,即初步学习课文,概括课文三个事例,二是读懂作者的思考,三是回到前面两个事例,以多种方式感悟理解飞蛾与瓜苗是如何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第一个事例主要以师生对话、读书的方式去理解感悟,研读第二个事例时,老师改变了教学策略,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立即感悟瓜苗的顽强生命力,这又是一个精彩之处。第三点,老师的教学语言精练优美而富有激情。听老师的课,如同看一出精彩的戏,很能让人入戏,除了因为她巧妙的教学设计之外,还因为她的语言。无论是过渡语、评价语、还是引导语,都是个性、激情而艺术的。另外,老师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提高,老师对教材的解读非常独特到位,真正走进了杏林子的生命之中。老师的课有很多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也通过这节课的展示,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上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语文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人,是主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但这又谈何容易?在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上,学生的朗读还不能完全达到教师的要求,学生的感悟也不够到位,于是就出现了类似于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
第五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韦州中心小学
张娟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组动物共栖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2.感悟作者怎样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科普知识,产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3.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三、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2.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四、教学难点
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学生预习要求。
1.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 2.查找资料,了解其它动物的共栖现象。
七、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科普文章,谁来读题,理解“栖”(课件出示:居住、停留的意思)。理解“共栖”。
2、据题测文。同学们,读了课题,我的脑海中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问题,你们有吗?
二、默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按总分关系分为两大段,用符号隔开。
3、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呢?用横线划出。板书,让我们叫一叫这些动物的名字吧。4.用上板书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字词:
师:读通课文是深入学习课文的第一步。第一组词语:
沼泽 虻 蛆 残渣 剔牙 育雏 寝食不安 第二组词语:
皱褶缝 皮肤薄 吸血 着地 照看
四、品读句子深入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谁能用这个自然段中的两个词来说解释什么叫“共栖”吗?用小圆圈圈出:朝夕与共 和睦相处(板书)
2、课文中讲这些动物“水火不相容”,但是现在却成为--生答;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好朋友,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古人说的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不仅要爱学习,还要会学习。
三、五、聚焦语言,细品,感受语言的生动、富有情趣。研读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明确研读问题,(犀牛和犀牛鸟为什么能共栖在一起呢?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生动有趣?)
2、出示填空:因为(),而(),它们互惠互利,所以它们成了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好朋友。
3、导读要求:读段--找句--圈词--谈体会 引导、启发、点拨处:
1)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策略预设:
① 删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比较,体会词语的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② 结合“不敢惹它”,滚动学习前文描写犀牛外形特点句,感受词语的情趣性。
2)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策略预设:
① 关注“放哨”“报警”,结合生活情境感受语言拟人手法的准确运用,体会词语的情趣美。② “一……就……”通过换关联词比较,感受具体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画面感。3)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策略预设:
将“寝食不安”换成“难受”细品,感受用词准确、生动形象。2.学生个体学习,品味三、四段部分语句
师:其实,这么有意思的语言在第三、四段中也有很多,下面就请大家轻轻地读读三、四自然段,同样用你喜欢的符号标记出那些句子和词语,好好体会,然后把你的感受与同桌分享。(交流,学生自由畅说,教师以欣赏者的角度穿插。)
师:同学们都很会合作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发现了更多的精妙之趣,积累了更多的精彩语句。我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喜欢语言,可以吗? [出示:闲暇时……]我想邀请大家一起来读,愿意吗?(师生齐读)多么有趣的画面,多么默契的一对朋友,多有情趣的动物世界啊!难怪课文这样来命题--3.聚焦段落结构,理清段落层次
1)引导发现二、三段结构特色,按“现象--原因”给给段分层 2)关注连接词“原来”
4.小结语段结构特点、语言特点。
四、拓展视野、尝试写段
1.师:同学们,动物世界中的共栖现象种类繁多,有像课文例举的这类凶猛强大的动物与弱小无比的动物共栖的,比如文章中的--也有巨兽与小雀共栖的,比如文章中的--,其实还有很多,看图“形影不离的鲨鱼和向导鱼”,看资料 2.看谁能模仿课文底二自然的写法,根据材料把话写生动。尝试将部分语言写具体、写生动 3.交流,比较(关注语言是否准确、形象、富有情趣)
4.再次小结语段结构、语言特点,肯定学生的习得,激励学生课后搜集信息了解更多的动物共栖现象,鼓励再次尝试写话
四、总结拓展,完成作业。
动物世界真是充满奇趣,想不到凶猛强大的动物和弱小无比的动物还能这样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生活。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共栖现象,如果你还想知道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可以去查找资料,增长见识。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犀牛与小黑鸟
水火不容 燕千鸟与鳄鱼 朝夕与共 和睦相处 百舌鸟与金黄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