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编辑:空山新雨 识别码:65-734448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06 12:27: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民间玩具教学反思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间玩具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1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灿烂的文化,而它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却是点点滴滴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精神的表征,是民族文化之根!然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问题亟需我们正视——中国的民俗文化在国内面临传承的危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做自己的一份努力。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教育工作?现就民间玩具一课做如下反思,以期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三课。在教学过程中,气氛热烈,结构紧凑。本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民间玩具的了解和鉴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传统艺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现就我处理教学的两个难点以及其它环节的实际过程谈点体会:

1、学科融合,真切认识民间传统文化

民间玩具是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它的起源、制作工艺等囊括了人文、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本课开始,我从学生熟悉的潍坊风筝导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很快进入课题,在介绍其他的民间玩具时,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拥有的民间玩具,让学生就自己知道的讲给大家听。一则使知者得到鼓励,二则使不了解者得到促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民间玩具这类民俗传统文化渊源的深入了解和继承。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得到了解决。

2、直观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尽可能多的搜集民间玩具实物素材,加深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孩子们对民俗文化能有直观的感性的理解和领悟。显然,同学们对于这些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是喜闻乐见的。

3、重视动手操作,强调亲身体会

很庆幸美术学科尤其是工艺美术与民间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尤其作为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乃其天性。教学中我一改以往先教后学的老路子,伴着欢快热烈的传统民乐,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研究实物范本,自己实践操作,制作简单的泥塑面塑玩具。至此,本课的第二大难点也顺利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竟然把“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也纳入我国的传统节日中,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何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在这些孩子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应该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2

上周市教研中心到我校视导,我执教了一节课题为《民间玩具》的美术课,这节课是四年级的一节美术手工课,作为手工课学生会特别的感兴趣,但课堂组织与课堂秩序等方面也会出现混乱,课堂局面不好控制等问题。于是,课前我就做了精心的准备,紧紧地抓住了“趣”这个特点,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了“圣诞老人”和“多啦A梦”两个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动画形象,在新课导入时搞了一场“小型模仿秀”,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心都从别处收回来了,下面的教学就顺利多了。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圣诞老人”和“多啦A梦”为什么会走?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快发现,“圣诞老人”是靠人的手指来“走”的,“多啦A梦”的两条腿是可以自由活动的,人用手推着它就可以“走”了。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我马上因势利导:还有其他的方法让玩具走起来吗?学生们马上联系到自己的玩具上,想到还可以给玩具安上轮子等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一课的学习要求不但是让学生用纸或废旧材料做一个会走的玩具,还要让学生学会画设计草图,而我们平时上手工课一般都不画设计草图,为了让学生明白设计草图的重要性,于是我就在课前以“圣诞老人”为例先画了一张设计草图,上课时对照草图边讲解边示范“圣诞老人”的做法,还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不画设计草图会出现什么问题?”同学们经过讨论知道,如果不画草图可能导致圣诞老人各部位尺寸不合适,影响制作效果等问题,明白设计草图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制作环节中大部分同学都考虑到这一点,从而保证了制作的玩具比较成功。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欣赏了课本中展示的玩具范例,让学生商讨各种“会走的玩具”的设计思路和对制作材料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的.装饰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玩具,并采用画、剪、贴等各种手段将玩具装饰美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示范了“圣诞老人”的制作方法,无形中产生了一定的框框,使得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制作了“圣诞老人”,没有什么新的创意。其实这也是美术课上的一个“老毛病”,不示范,学生无从下手,但一示范,又是全篇一律,没有了学生自己的想法。我一直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积极的寻求好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最后的作品评价阶段,由于时间问题很多同学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他们总是不停的做自己的,无心评价别人的作品,也没有一个好的倾听习惯,这就使得这一环节不尽人意,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这也说明平时的课上就没有很好的去培养学生的这些良好习惯。今后,我一定要注意平时课上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提高作品质量的同时对行为习惯也要提出相应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在美术课上获得能力与习惯的“双丰收”。

通过这节课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课,必须认真领会课程目标,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入手,调动了每个学生的每个感官,对学生加以引导,实施教育。总之,今后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让我的美术课上得更有特色,更有成果。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3

做玩具”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是一个挑战了,而本课又更加有难度,学习的主题是做“会跳的玩具”。虽然学生会对本课的题目比较感兴趣,但是又怕自己不会做,或是做不好而缺乏自信心。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拉近学生与本课的距离。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动物会跳,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小动物是怎么跳的。很快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收集了一些会跳的物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物体拿出来,相互展示交流,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接着,我出示了用卡纸做的兔子,让学生想办法使它们跳动起来。当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时就启发他们,看看能不能利用你手中的会跳的物体使这只小兔子跳起来?通过我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有用衣夹的,还有用铁丝自制弹簧的……这样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中我还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品,他们做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构思自己的玩具。我还通过让学生自主的交流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的掌握会跳玩具的制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我再以自己做的小老虎来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制作过程的轻松愉悦和取得成果的兴奋。接下来就是学生大显身手了,学生表现得很积极,作品的完成也很顺利,这样学生在玩乐中自然的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4

本课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接触中国民间玩具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和民间艺术的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说实在的,这是一节欣赏课,开始我很害怕,因为中国民间玩具源远流长,分布地域广阔,它的种类、材料、造型虽然都各不相同,但它们又是相互借鉴与传承的共性艺术,因而具有稳定的传统式样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我面对的又是三年级的学生,不知道课下查没查资料,我心里没底,于是我查了好多有关的资料,但又不知从何入手。就在我犹豫的时候,儿子说:“妈妈我想学剪纸”。这一下引起了我的启发,对就从剪纸入手。

于是,开始我就利用剪纸导入了本课,孩子都喜欢剪纸,这一下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接着欣赏教材中的民间玩具作品,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图片有什么民间玩具?你见过吗?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找出这些民间玩具的共同特点吗?它们在造型、色彩、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并引导学生从材料、颜色、图案、功能不同的侧面欣赏民间玩具。

于是就总结出中国民间玩具的艺术特点是:色彩鲜艳、造型丰富、废物利用等,还总结出中国民间玩具不仅好看,好玩,还寄托人们希望吉祥、长寿、幸福如意的美好愿望,也是馈赠亲友的吉祥礼品。在本课孩子不光体验了玩具带来的快乐,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能。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5

今天我们通过图片、实物和录像,对民间玩具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民间玩具在题材的选择上,强调思想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注入对下一代人的深情与爱心;在造型的塑造上,不仅强调夸张变形,又强调生动活泼、清新健康,传神地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情趣;在色彩的运用上,不仅有象征性,而且更重视色彩自身的对比和五彩斑斓。我们通过简单的玩具制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间玩具的兴趣。结束总结:近几年来,民间玩具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新型材料制成的玩具已步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中国民间玩具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各种具有民俗意义的玩具已成为各地主要的旅游品,有的甚至走向世界,中国的民间玩具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今后,我们小朋友也应该多留意、收集和了解民间玩具,为发扬和光大我国的民间艺术做一点努力。

我在执教《中国民间玩具》一课时,以“欣赏评述”为切入点,结合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儿童美术教学,使儿童依靠直观知觉,发展他们感官敏锐性,尊重儿童情感体验,培养其审美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美术语言特点,逐步积累美术审美的经验,学会欣赏人类的艺术精华。

第二篇:《民间玩具》教学反思

教育叙事(教学反思)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

风心扉语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三课。在教学过程中,气氛热烈,结构紧凑。本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民间玩具的了解和鉴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传统艺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现就我处理教学的两个难点以及其它环节的实际过程谈点体会:

1、学科融合,真切认识民间传统文化

民间玩具是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它的起源、制作工艺等囊括了人文、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本课开始,我从学生熟悉的潍坊风筝导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很快进入课题,在介绍其他的民间玩具时,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拥有的民间玩具,让学生就自己知道的讲给大家听。一则使知者得到鼓励,二则使不了解者得到促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民间玩具这类民俗传统文化渊源的深入了解和继承。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得到了解决。

2、直观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尽可能多的搜集民间玩具实物素材,加深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孩子们对民俗文化能有直观的感性的理解和领悟。显然,同学们对于这些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是喜闻乐见的。

3、重视动手操作,强调亲身体会

很庆幸美术学科尤其是工艺美术与民间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尤其作为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乃其天性。教学中我一改以往先教后学的老路子,伴着欢快热烈的传统民乐,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研究实物范本,自己实践操作,制作简单的泥塑面塑玩具。至此,本课的第二大难点也顺利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竟然把“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也纳入我国的传统节日中,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何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在这些孩子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应该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2016年4月15日

第三篇:民间玩具教学反思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

篇一:民间玩具>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接触中国民间玩具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和民间艺术的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说实在的,这是一节欣赏课,开始我很害怕,因为中国民间玩具源远流长,分布地域广阔,它的种类、材料、造型虽然都各不相同,但它们又是相互借鉴与传承的共性艺术,因而具有稳定的传统式样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我面对的又是三年级的学生,不知道课下查没查资料,我心里没底,于是我查了好多有关的资料,但又不知从何入手。就在我犹豫的时候,儿子说:“妈妈我想学剪纸”。这一下引起了我的启发,对就从剪纸入手。

于是,开始我就利用剪纸导入了本课,孩子都喜欢剪纸,这一下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接着欣赏教材中的民间玩具作品,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图片有什么民间玩具?你见过吗?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找出这些民间玩具的共同特点吗?它们在造型、色彩、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并引导学生从材料、颜色、图案、功能不同的侧面欣赏民间玩具。

于是就总结出中国民间玩具的艺术特点是:色彩鲜艳、造型丰富、废物利用等,还总结出中国民间玩具不仅好看,好玩,还寄托人们希望吉祥、长寿、>幸福如意的美好愿望,也是馈赠亲友的吉祥礼品。在本课孩子不光体验了玩具带来的快乐,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能。

篇二:民间玩具教学反思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灿烂的文化,而它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却是点点滴滴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精神的表征,是民族文化之根!然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问题亟需我们正视——中国的民俗文化在国内面临传承的危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做自己的一份努力。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教育工作?现就民间玩具一课做如下反思,以期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三课。在教学过程中,气氛热烈,结构紧凑。本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民间玩具的了解和鉴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传统艺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现就我处理教学的两个难点以及其它环节的实际过程谈点体会:

1、学科融合,真切认识民间>传统文化

民间玩具是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它的起源、制作工艺等囊括了人文、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本课开始,我从学生熟悉的潍坊风筝导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很快进入课题,在介绍其他的民间玩具时,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拥有的民间玩具,让学生就自己知道的讲给大家听。一则使知者得到鼓励,二则使不了解者得到促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民间玩具这类民俗传统文化渊源的深入了解和继承。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得到了解决。

2、直观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尽可能多的搜集民间玩具实物素材,加深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孩子们对民俗文化能有直观的感性的理解和领悟。显然,同学们对于这些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是喜闻乐见的。

3、重视动手操作,强调亲身体会

很庆幸美术学科尤其是工艺美术与民间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尤其作为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乃其天性。教学中我一改以往先教后学的老路子,伴着欢快热烈的传统民乐,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研究实物范本,自己实践操作,制作简单的泥塑面塑玩具。至此,本课的第二大难点也顺利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竟然把“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也纳入我国的传统节日中,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何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在这些孩子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应该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篇三:民间玩具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通过图片、实物和录像,对民间玩具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民间玩具在题材的选择上,强调思想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注入对下一代人的深情与爱心;在造型的塑造上,不仅强调夸张变形,又强调生动活泼、清新健康,传神地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情趣;在色彩的运用上,不仅有象征性,而且更重视色彩自身的对比和五彩斑斓。我们通过简单的玩具制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间玩具的兴趣。结束总结:近几年来,民间玩具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新型材料制成的玩具已步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中国民间玩具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各种具有民俗意义的玩具已成为各地主要的旅游品,有的甚至走向世界,中国的民间玩具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今后,我们小朋友也应该多留意、收集和了解民间玩具,为发扬和光大我国的民间艺术做一点努力。

我在执教《中国民间玩具》一课时,以“欣赏评述”为切入点,结合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儿童>美术教学,使儿童依靠直观知觉,发展他们感官敏锐性,尊重儿童情感体验,培养其审美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美术语言特点,逐步积累美术审美的经验,学会欣赏人类的艺术精华。

第四篇:《民间玩具》教学反思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1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灿烂的文化,而它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却是点点滴滴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精神的表征,是民族文化之根!然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问题亟需我们正视——中国的民俗文化在国内面临传承的危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做自己的一份努力。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教育工作?现就民间玩具一课做如下反思,以期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三课。在教学过程中,气氛热烈,结构紧凑。本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民间玩具的了解和鉴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传统艺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现就我处理教学的两个难点以及其它环节的实际过程谈点体会:

1、学科融合,真切认识民间传统文化

民间玩具是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它的起源、制作工艺等囊括了人文、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本课开始,我从学生熟悉的潍坊风筝导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很快进入课题,在介绍其他的民间玩具时,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拥有的民间玩具,让学生就自己知道的讲给大家听。一则使知者得到鼓励,二则使不了解者得到促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民间玩具这类民俗传统文化渊源的深入了解和继承。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得到了解决。

2、直观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尽可能多的搜集民间玩具实物素材,加深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孩子们对民俗文化能有直观的感性的理解和领悟。显然,同学们对于这些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是喜闻乐见的。

3、重视动手操作,强调亲身体会

很庆幸美术学科尤其是工艺美术与民间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尤其作为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乃其天性。教学中我一改以往先教后学的老路子,伴着欢快热烈的传统民乐,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研究实物范本,自己实践操作,制作简单的泥塑面塑玩具。至此,本课的第二大难点也顺利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竟然把“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也纳入我国的传统节日中,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何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在这些孩子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应该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2

本课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接触中国民间玩具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和民间艺术的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说实在的,这是一节欣赏课,开始我很害怕,因为中国民间玩具源远流长,分布地域广阔,它的种类、材料、造型虽然都各不相同,但它们又是相互借鉴与传承的共性艺术,因而具有稳定的传统式样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我面对的又是三年级的学生,不知道课下查没查资料,我心里没底,于是我查了好多有关的资料,但又不知从何入手。就在我犹豫的时候,儿子说:“妈妈我想学剪纸”。这一下引起了我的启发,对就从剪纸入手。

于是,开始我就利用剪纸导入了本课,孩子都喜欢剪纸,这一下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接着欣赏教材中的民间玩具作品,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图片有什么民间玩具?你见过吗?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找出这些民间玩具的共同特点吗?它们在造型、色彩、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并引导学生从材料、颜色、图案、功能不同的侧面欣赏民间玩具。

于是就总结出中国民间玩具的艺术特点是:色彩鲜艳、造型丰富、废物利用等,还总结出中国民间玩具不仅好看,好玩,还寄托人们希望吉祥、长寿、幸福如意的美好愿望,也是馈赠亲友的吉祥礼品。在本课孩子不光体验了玩具带来的快乐,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能。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3

今天我们通过图片、实物和录像,对民间玩具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民间玩具在题材的'选择上,强调思想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注入对下一代人的深情与爱心;在造型的塑造上,不仅强调夸张变形,又强调生动活泼、清新健康,传神地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情趣;在色彩的运用上,不仅有象征性,而且更重视色彩自身的对比和五彩斑斓。我们通过简单的玩具制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间玩具的兴趣。结束总结:近几年来,民间玩具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新型材料制成的玩具已步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中国民间玩具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各种具有民俗意义的玩具已成为各地主要的旅游品,有的甚至走向世界,中国的民间玩具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今后,我们小朋友也应该多留意、收集和了解民间玩具,为发扬和光大我国的民间艺术做一点努力。

我在执教《中国民间玩具》一课时,以“欣赏评述”为切入点,结合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儿童美术教学,使儿童依靠直观知觉,发展他们感官敏锐性,尊重儿童情感体验,培养其审美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美术语言特点,逐步积累美术审美的经验,学会欣赏人类的艺术精华。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4

上周市教研中心到我校视导,我执教了一节课题为《民间玩具》的美术课,这节课是四年级的一节美术手工课,作为手工课学生会特别的感兴趣,但课堂组织与课堂秩序等方面也会出现混乱,课堂局面不好控制等问题。于是,课前我就做了精心的准备,紧紧地抓住了“趣”这个特点,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了“圣诞老人”和“多啦A梦”两个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动画形象,在新课导入时搞了一场“小型模仿秀”,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心都从别处收回来了,下面的教学就顺利多了。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圣诞老人”和“多啦A梦”为什么会走?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快发现,“圣诞老人”是靠人的手指来“走”的,“多啦A梦”的两条腿是可以自由活动的,人用手推着它就可以“走”了。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我马上因势利导:还有其他的方法让玩具走起来吗?学生们马上联系到自己的玩具上,想到还可以给玩具安上轮子等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一课的学习要求不但是让学生用纸或废旧材料做一个会走的玩具,还要让学生学会画设计草图,而我们平时上手工课一般都不画设计草图,为了让学生明白设计草图的重要性,于是我就在课前以“圣诞老人”为例先画了一张设计草图,上课时对照草图边讲解边示范“圣诞老人”的做法,还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不画设计草图会出现什么问题?”同学们经过讨论知道,如果不画草图可能导致圣诞老人各部位尺寸不合适,影响制作效果等问题,明白设计草图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制作环节中大部分同学都考虑到这一点,从而保证了制作的玩具比较成功。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欣赏了课本中展示的玩具范例,让学生商讨各种“会走的玩具”的设计思路和对制作材料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的装饰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玩具,并采用画、剪、贴等各种手段将玩具装饰美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示范了“圣诞老人”的制作方法,无形中产生了一定的框框,使得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制作了“圣诞老人”,没有什么新的创意。其实这也是美术课上的一个“老毛病”,不示范,学生无从下手,但一示范,又是全篇一律,没有了学生自己的想法。我一直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积极的寻求好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最后的作品评价阶段,由于时间问题很多同学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他们总是不停的做自己的,无心评价别人的作品,也没有一个好的倾听习惯,这就使得这一环节不尽人意,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这也说明平时的课上就没有很好的去培养学生的这些良好习惯。今后,我一定要注意平时课上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提高作品质量的同时对行为习惯也要提出相应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在美术课上获得能力与习惯的“双丰收”。

通过这节课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课,必须认真领会课程目标,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入手,调动了每个学生的每个感官,对学生加以引导,实施教育。总之,今后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让我的美术课上得更有特色,更有成果。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5

做玩具”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是一个挑战了,而本课又更加有难度,学习的主题是做“会跳的玩具”。虽然学生会对本课的题目比较感兴趣,但是又怕自己不会做,或是做不好而缺乏自信心。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拉近学生与本课的距离。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动物会跳,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小动物是怎么跳的。很快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收集了一些会跳的物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物体拿出来,相互展示交流,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接着,我出示了用卡纸做的兔子,让学生想办法使它们跳动起来。当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时就启发他们,看看能不能利用你手中的会跳的物体使这只小兔子跳起来?通过我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有用衣夹的,还有用铁丝自制弹簧的……这样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中我还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品,他们做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构思自己的玩具。我还通过让学生自主的交流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的掌握会跳玩具的制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我再以自己做的小老虎来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制作过程的轻松愉悦和取得成果的兴奋。接下来就是学生大显身手了,学生表现得很积极,作品的完成也很顺利,这样学生在玩乐中自然的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有关写民间玩具教学反思

2.《玩具女孩》教学反思

3.民间玩具欣赏美术教学教案

4.民间美术教学反思

5.会转的玩具教学反思

6.《会跳的玩具》教学反思

7.玩具宝贝教学反思

8.民间玩具教案

9.《玩具进行曲》教学反思

第五篇:民间玩具22

风筝

最早的风筝并不是玩具,而是用于军事、通讯上。唐代晚期,因为有人在风筝上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于是就有了 “风筝”的叫法。风筝是用细竹条作骨架,贴上鲜艳的纸或丝绸,再画上画。到了宋代,清明节放风筝就成为一种我们喜爱的活动。香包

古时候,每当端午节,家里的长辈用棉布、丝绸等材料制成香包,在里面填上带香味的药材,戴在小孩子 的胸前或挂在床头,可以除病 求福。等过了端午节就把戴过 的香包扔掉,表示弃除疾病。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别人扔的香 包,可千万不能捡啊。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戏大约在明清(14世纪-19世纪)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空竹

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种著名的民间玩具。用两根小竹棍拴线,缠在木轴上抖动,空竹高速旋转而发出声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为春季的玩具了,人们在胡同里、院落中抖响空竹,悠扬悦耳的声响便在北京城内此起彼伏。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它又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情侣虎、布老虎枕头、套虎等。布老虎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布老虎的存在源于民间百姓对虎的崇拜。挂虎与大座狮

挂虎、大座狮是民间用来辟邪的挂饰,用泥土和纸浆制成,有黑白、彩色两种,线条的变化很多,色彩的对比强。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挂虎从戏中的面具变化而来,后来被农民挂于门上,用以迎新驱鬼。泥叫叫

泥叫叫是一种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颜六色,外表涂上油后,又黑又亮又好看,适宜儿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种,如:鸟哨、鱼哨、猪哨等。

贵州黄平泥哨 陶响球

陶响球是一种重要原始乐器,也是最早的声音玩具。出土的陶响球都是陶质的球形,中间是空的,里面装有弹子或沙粒,摇动时哗哗作响。九连环

起源于古代民间,在清代,妇女儿童都喜欢玩九连环。九连环被国外认为是人类发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奥妙是开解方法的巧妙和复杂。拨浪鼓

拨浪鼓本来是一种古乐器,后来失去奏乐的作用,成为儿童的玩具。拨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系于两侧的小球击鼓发声。各个地区的拨浪鼓形状不一,有长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还有四鼓叠加的,发声时高高低低,响亮悦耳。

民间玩具之一:岁时节令玩具

民间岁时节令玩具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几千年来,农业一直是立国之本,所以对农时的节气节令非常重视,它们贯穿於人们的生活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岁时节令民俗。在各种岁时民俗活动中,都少不了民间玩具的参与。现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下:

春节:是一年一度中最为热闹的节日,各种民间玩具在过年前近一个月时间就开始销售。春节庙会是民间玩具最为集中的热卖之地。在北京传统庙会上,常见的传统玩具有近百种,如风车、花灯、空竹、陀螺、削木玩具、风筝泥塑、纸花、益智玩具等等。

二月二:河南人祖庙会卖「泥泥狗」各类泥玩具。

立春:民间有春鸡(多为布制和泥哨)、春牛(捏泥玩具)。

清明:放风筝。寒食节(原是在清明前的一、二日。后来,民间将它与扫墓祭祀的清明 节合二为一。):北方有面塑「寒燕」。

端午节(五月初五):各种香包。

七夕:七月七「乞巧节」,宋代都城卖「摩合罗」等泥玩具。

七月十五:北方黄河流域普遍有送「面羊」习俗。

八月十五:中秋节,民间使用月饼模和巧果模制作月饼和点心。

北京和南京有泥塑「兔儿爷」和「兔子王」等玩具。

十月至年底:开始准备年货,包括各种玩具。

民间玩具之二:人生礼仪玩具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都经历了人生礼仪,甚至当人还未出生时,妇女们就开始了「乞子」活动。从出生到满月、周岁,再到成人、恋爱和结婚、祝寿、葬礼,玩具艺术都伴随著这一系列人生礼仪。

1、乞子活动:由希望生子的妇女到当地的娘娘庙等神庙烧香祭拜,并买回象徵子嗣的「大阿哥」或「泥泥狗」一类的泥玩具。

2、生子和满月:这是人生重要的开始阶段,当孩子出生时,亲友们都将送来贺礼,祖母和姥姥更是忙碌,这些礼品中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日用品和玩具,如童衣、童鞋,布老虎、童枕等。

3、周岁: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中国民间从南到北都有「抓周」习俗,让孩子自己任意抓取身边摆放的物品,其中不乏小儿玩具。

4、成长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玩的玩具很多,甚至用来镇宅拴魂的石狮子都成了孩子的玩具。羊拐、布娃娃、布口袋、翻花、连环玩具、陶模等等都是孩子离不开的玩物。有的地方在孩子长到12岁时,举行成丁礼,以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

5、结婚:新婚夫妇在结婚当天会受赠大量礼品,心急的亲友会送来小孩用的物品和玩具,以表达对新人「早生贵子」的祝愿。其中的布猴和布虎是最常见的;一对雌雄布猴的作用是男女婚配的暗示。其他如面塑(面花)等更是少不了的装饰。

6、丧葬:早在史前时代的原始墓葬中,已有用玩具陪葬的习俗。后来演变为葬礼上,人们送来面塑(北方)和纸扎人,这是为「喜丧」之家准备的东西,山西至今仍有为寿终之人在棺材中放置纸泥制作的「寿星公、寿星母」偶人的习俗。如果某人是暴毙而亡,则要请戏班演皮影戏为其招魂。

7、人的一生,孩提时代是使用玩具的主要时期,玩具也主要是为孩子们制作的,但这些出自成人之手的玩具,也陪伴了成人和老人。

民间玩具之三:日常生活游戏娱乐玩具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孩子们的生活,玩具无处不在。游戏活动是展现玩具的作用和风采之处。各地均盛行的体育活动如来源於古代的蹴鞠 —— 足球、踢毽、跳绳,还有小孩子玩的「过家家」(一种模仿成人生产和劳动的游戏,由孩子们扮演不同角色)、「骑竹马」(以竹竿为马,骑於胯下的小儿游戏,成语「青梅竹马」即形容两小无猜的友情)、「乞巧节」(每年七夕是传统的「女儿节」,小女孩要拜月,听大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乞求自己能像织女一样的手巧)、「丢手绢」、玩「嘎拉哈」(即「羊拐」—— 羊关节骨)、「跳皮筋」、「拼七巧板」、「玩打仗」(小男孩模仿战斗的集体游戏,小兵器是这种游戏的主要道具)、跳格子(也叫跳房子)、荡秋千、打尜子(两头削尖的小木棒用来敲打玩)、玻璃球、玩泥巴、捉知了、摔皮卡(废纸叠成的三角或四角形的卡片)、摸瞎(一人蒙上眼睛捉其他玩伴)、掏螃蟹、捉蜻蜓、游泳等等都是民间玩具使用的场合。

日常的家居生活也是玩具陈设之地,人们从庙会上买来的各种玩具摆放在家中——泥塑和陶瓷神像、大阿哥、栓来的娃娃都被供奉在正厅之位。墙上贴著年画《升官图》,老人们还在玩著古老的「水浒叶子戏」(以水浒人物作装饰图案的纸牌游戏)和连环玩具,这一切仿佛是一首悠然自得的田园牧歌。

汪立三钢琴作品《民间玩具》

为中国作曲家汪立三于20世纪80年代所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作品。

“如意”原名“吉祥如意”,是早期惠山泥人在年节时销售的重要品种之一,寓有一年到头万事如意的意思。后来除年节外,亦在蚕茧上市季节,会考时及进香时庙会上出售。此泥玩具为一男孩坐像,它面容安祥,略带微笑,头上梳宋代双髻发式,系满红头绳,上身彩绘蝙蝠花,象征多福。造型圆浑,系用单片模生产,故形似高浮雕;背部扁平,只着土朱色,属典型的早期产品。“如意”应是“大阿福”的雏形。

风筝的品种有拍子,硬膀,软膀,串活四大类。天津风马牛不相及筝是当地民间艺术品主要门类之一。清末时期的著名艺人有朱竹渲,张七,兼子李等人。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切磋扎制技艺,并创建了瓣的制作方法。所做的软膀风筝,其骨架用丝线扎结,面料有绫绢,着色沉着雅致。动物头部用纸浆模制法,使之坚实耐用,立体感强。头、翅、尾各部用瓴管连结成整体,可以拆装折叠,便于保存,形成了天津风筝的独特的风格。这只老鹰是朱竹渲的早期代表作品,距今约一百余年。面料理绫绢,造型准确,生动。虽拴用一根顶线,但放飞时却十分平稳,犹如真鹰展翅翱翔天空。

应劭《风俗通义》:“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焐虎皮饮之;击其爪亦以能辟恶,此其验也。”可知民间视虎为可以辟恶驱邪之物,由来已久。民间玩具中当有以布虎作枕头或玩物,盖取其能保护儿童不得恶遇,健康成长之意。北京布老虎具有京都特色,头大体粗,兽纹及口鼻等皆以梁枋彩画之法,古雅典丽,威猛传神。

用半个葫芦粘着于椭圆形木片上制成此蝈蝈笼子。通体线雕,器身腹部主体纹样是菊花,牡丹,韭花,末花,绣球,太极鱼、十字纹等构成的球形花,前位饰以宽窄相间的直线和曲线的几何纹,后壁外面是梅花冰裂纹。十字纹和冰裂纹都是透雕,借以流通空气。器盖刻成开屏的孔雀翎。蝈蝈又名“叫哥哥”,雄性能振翅发声。旧时老年人往往于深秋把它养在笼子里,揣在怀中,用体温延长的它的生命。隆冬季节,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偶而听到蝈蝈的鸣声,也是一种生活情趣。

民间玩具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