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案例」红色主题教育背景下《家庭的记忆》课堂教学案例
编辑:紫陌红颜 识别码:65-743056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11 12:19:47 来源:网络

【教学案例】红色主题教育背景下《家庭的记忆》课堂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与背景

《家庭的记忆》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第三课,这一课是根据《品德与社会(2011年版)》课程标准“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1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而编写的,其核心主题是了解并熟悉家庭内部的各种关系和称呼,了解自己家庭的过去,与本单元其他两课都是针对三年级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而设计。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我和我的家》这节课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家庭称谓,而三年级教材在认识称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了解家庭构成、家庭历史、家庭文化,从了解家庭基因的角度自然地过渡到热爱家庭的情感教育上去。本课的编写主要针对三年级小学生在家庭认知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家庭结构及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进行家庭传统与家庭价值观的教育,深化爱家的情感与家的归属感。

其中,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学生在面对久远的史事时,常常会感觉有一种缥缈虚妄的感觉,毕竟现在的学生长在红旗下,和平的时代富庶繁华的生活让他们没有吃过多少苦,遭过多少罪,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学生学习了解过去的那段残酷的历史,懂得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懂得感恩先烈,懂得爱国爱家。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在本节课时的活动四:我给学生欣赏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我就问他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有的学生站起来回答说他们很不理解过去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生活怎么那么惨?如今的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特别采取了以下活动:

1、“我”和父母比童年。

我让学生假扮记者采访一下父母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进行对比,出示三个情景,小时候喜欢的书、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小时候会做的家务,你的爸爸妈妈童年是什么样子的?你的童年呢?对比一下,有什么区别?你还能举出不同的例子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我爸爸小时候零食很少,而我现在想吃什么超市里就能买到。我妈妈说他们小时候上课只有黑板,现在的我上课老师用的是电脑和白板。

因为我们都还小,所以对家庭中发生的事情知道的还不多,但我们的长辈们对家里的事最清楚了,你问过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吗,他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东西,住什么样的房子呢?学生:爷爷奶奶小时候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吃的新鲜水果很少,肉也很少,商店也少,交通也不发达,住的基本都是低层房子。

如今美好生活的取得,靠的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她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为的就是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不用再过他们的苦日子,不用在遭受他们的苦难。

2、分享故事:

长征中,红军经历了许多磨难,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长征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下面仅摘取其中几个故事,让学生一起来重温那段感人至深的历史,看看革命烈士经历了怎么样的苦难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这几则故事分别是《断肠就义红军师长》《毛主席爱兵如子让担架》《彭德怀宰杀坐骑救急》。

3、提出问题:

那对于今天美好的生活,你有什么想说的?(好好学习,珍惜生活,为祖国的未来做贡献。)学生畅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4、教师小结:幸福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家人的奋斗,更离不开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要爱自己温暖的家庭,更要热爱祖国这个大家庭。画一画自己的家庭或者祖国,表达自己的爱。

这个板块的活动设计通过学生对比自己和父母的童年,了解自己家庭的形成和经历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当下生活的情感。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要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上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正确的价值引领。因而,在听故事、品故事,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故事声中,学生不知不觉中触动了自己的情感之弦,不少学生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发言。所以,故事的分享让更多的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的情绪达到极点,从而为整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教学案例」红色主题教育背景下《家庭的记忆》课堂教学案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