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藏戏》[五篇]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72-642781 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8-18 12:46: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藏戏》

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藏戏》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藏戏》,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藏戏》。本单元是以感受“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藏戏》一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全文,以准确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别具一格,内容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本课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教学的重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情,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藏戏的图片及介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读课文,理清思路

引导性提问: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圈画语句,建立整体感知。

(三)了解藏戏的形成1.自读第5-7自然段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唐东杰布和七兄妹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八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四)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第1-3自然段,说说你都读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蕴含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2.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第8-18自然段,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4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5—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7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4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5和16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第8-14自然段。

(2)师: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第15和16自然段。

(3)师: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第17自然段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课文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描绘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形成过程以及鲜明的特色,反映了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呈现藏戏的形成及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二篇:【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4《藏戏》优质课教学设计

4《藏戏》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一分一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脱缰、咆哮、吞噬、发誓、恐怖、婀娜、雄浑、优哉游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开山鼻祖、青面獠牙、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整体设计意图:

《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色。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教学本课,我采用先“明确学习任务,再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任务,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师: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中,戏曲就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戏曲资料。

3.师介绍戏曲种类,欣赏戏曲图片。

师:有一种戏曲,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带着面具表演,漫长到一演三五天还不能结束,知道这是什么戏?

(板书题目:藏戏)

简介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欣赏藏戏视频,初步感知藏戏。

5.默读“阅读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出的要求是: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出的学习方法是:读、想、说)

二、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哪儿到哪儿写的是藏戏的形成?哪儿到哪儿写的是藏戏的特色?

提示:第4-7自然段介绍藏戏的形成;第8-20自然段介绍藏戏的特点。(板书:形成、特点)

四、了解藏戏的传奇故事(藏戏的形成),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默读第4-7自然段。

思考: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形成)

说说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并作上批注。

2.交流汇报

出示句子

1:“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招来的只是一阵哄堂大笑。”

(有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

学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

出示句子

2:“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兄妹……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师生合作朗读,表达出对那些献出爱心的人们的赞美。)

出示句子

3:“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开山鼻祖。”(齐读,体会唐东杰布的传奇之处)

(板书:唐东杰布)

五、了解藏戏的特色,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默读第8-20自然段,你认为藏戏最具有魅力的特色是什么?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感受藏戏的魅力。

生1:舞台简朴。

出示句子:“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只要有观众就行。”

生2:“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师出示并介绍自己喜欢的白色面具。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自制的面具。

3.自由交流,畅所欲言。

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

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4.交流搜集到的藏戏特色。

5.有感情朗读第8-20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六、学习第1自然段,再次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1.男生读三个反问句,女生将它们改成陈述句读一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

①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②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③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板书:戴着面具演出

没有舞台

演出三五天)

2.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表现出藏戏的特色、对拥有藏戏感到自豪)(板书:独特魅力)

七、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回顾全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从内容看,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从表达顺序看,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从表达的方法看,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从结构上看,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使文章更有层次感,更完整。

八、拓展延伸,感受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1.欣赏各种戏曲,感受中国戏曲的美。

2.赞美中国戏曲(用四字词语或一句话进行点赞)。

九、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从此爱上中国的戏曲,去了解更多的戏曲文化。

板书设计:

形成  :    唐东杰布

藏                         独

戏           没有舞台

特色

带着面具演出

演出三五天

【教学反思】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三个特点,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形式,体会其在表达上的特点。

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中的其中一篇,是一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因为本文在语言上的这一特点,而且,藏戏对我们师生而言是一种很“新”的文章,堪比精读课文。

预习环节上,在处理生字词时,除了将带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还将一些藏族特有的称谓出示,并教学生读准理解,为他们读通课文打下基础。此外,我还引导学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词语,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课文有了大体的印象。我觉得这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至于课文学完了,却读不准生字,读不通课文。

研读课文环节上,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来写,内容清楚,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绍的。从文采上来看,“藏戏的形成”这一块内容是比较突出的,我将体验的重点放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这部分,体会唐东杰布为民造福开创藏戏的艰苦经历。学生从课文的第4—7自然段读懂了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首先,是备课环节上考虑得不够成熟,预设的课堂程序和实际的教学过程存在差距。再者是课堂语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静心自对,思过学贤,学以致用。我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感受到我在教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时要把握住几个点:一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体系,以文章前面的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即可,不能放不下学生,扶的过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类课文的字词关应一带而过,不可过细,将精力放在理清条理上,感悟语言,体悟表达方法上。二是要学会及时舍得,把多余的教学语言、教学环节舍去,去粗留精,为回归课文整体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节省教学时间,以利于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学习写作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其三,学会尽快从线状教学过渡到块状教学,从繁琐的阅读指导分析中解脱出来,以帮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锻炼学生学文能力而服务,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其四,课前精心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文本,又要备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控课堂,提高课堂效果。

第三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匆匆》

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匆匆》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匆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匆匆》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要求学生在读懂、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来轻巧、婉转,适合朗读背诵。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藏、挪”等6个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朗读感悟法。文章语言清新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办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

2.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重点词句品悟法。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有关片段和句子,指导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时光匆匆

创设情境:①老师默站一分钟,问现在大约过了多长时间?②你们算算从出生到现在走过了多少日子?

让学生形象感知时间的流逝。

学生自由交流,引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思考,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我再随堂检查,明确读音。

让学生观察生字,自主发现、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我视情况补充。

老师范读读课文,注意感情和节奏。学生跟读。

思考问题: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时间的匆匆流逝。)

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课文是如何描述时光来去匆匆的呢?请试着划分段落,并总结段意。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提出“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

第二段(2—4):具体地写日子的匆匆流逝及作者的反思。

第三段(5):照应开头,再次提出开头的问题。

(四)品读第1自然段

1.播放课文第1自然段范读录音,画出文中的排比句。说一说这个排比句说明了什么。

2.“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有又到了哪里呢?”这句话表达作者内心怎样的感受?

提示: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

3.分小组比赛朗读这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五)品读第2、3自然段

1.读第2-3自然段,交流:你对哪几句描述最有感触?你想到了什么?

2.讲解词语“确乎、头涔涔、泪潸潸”的意思。

3.指导朗读“八千多日子……也没有影子。”(读出日子溜去的悄无声息,语气舒缓低平)

4.算: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以你的年龄算,你已经生活了多少个日子?读了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用比喻的形式说说你对时间的看法。

3.品读“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作者通过对生活中具体的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的描述,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六)精读第4自然段

1.老师过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面对逝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2.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3.这一段和第1自然段第1句话都是连续的问句,体会问句的表达作用。

4.结合所学,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有哪些关于惜时的名言。

(七)赏析文章的结尾

1.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主题。

2.读一读首尾照应句,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情。

(八)拓展延伸

1.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时间的古诗,开展交流。

2.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提示: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是因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深叹息和深刻的反思。

3.时光还会怎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仿说。

(九)课文小结

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上,我遵循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板书重点词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肃杀的风光,后两句以马喻己,表达了渴望受到赏识、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石灰吟》是明朝爱国诗人、名臣于谦的作品,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竹石》是清朝诗人郑燮的作品,通过描写竹子的品质,表达自己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紧扣单元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需要学生更多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查找资料,加深对诗的理解,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难点:

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本课的古诗是三首气势坚定的诗,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气势。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诗语言简单朴实,学生可以自行理解,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更上升一层,因此我采取发现点拨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通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了解诗人生平简介及人物轶事。

3.划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为什么喜欢。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一些植物或动物常被诗人赋予品格或志向,让我们走进《古诗三首》,一起来了解。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络,锤,凿。

三、学习《马诗》。

1.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2.学生诵读古诗,互相交流,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强调“似、当”的读音)

3.指名学生解释一、二句诗意思,教师引导。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整体感知,为什么诗人会将弯月形容成“钩”?想象“沙如雪、月似钩”的画面。理解“金络脑、踏清秋”背后的含义。(以马喻己,侧面表达希望得到赏识重用)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6.小拓展:了解诗人生平志向和小故事,深入了解诗中的感情。

7.归纳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渴望自己抱负得以施展、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学习《石灰吟》。

1.解诗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于谦的介绍。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3.出示注释,学生互相交流、理解古诗大意。教师引导。

4.理解“千锤万凿、若等闲”的态度。(从容不迫)感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诗人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有感情朗读,比赛读,比赛背诵。

6.归纳主旨:本诗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7.板书设计:

二、学习《竹石》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郑燮介绍。

2.学生读诗,指导正音。(强调“还、劲”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说说诗意,教师点拨。

4.指导理解“咬定”。(想象竹子深深扎根绝不动摇的坚定)把握“任”的表达的态度。(无所畏惧、慷慨乐观)分享诗人关于竹子的轶事,加深对《竹石》的了解。

5.归纳主旨:本诗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中却无所畏惧、坚定乐观,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的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

6.比赛诵读,一起背诵,尝试默写。

7.板书设计:

第五篇:【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4《藏戏》优质课教学精彩片段

了解艺术特色,领悟表达方法

师:藏戏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课文一开始,就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点。我给大家读一读(朗读第1-3自然段)。从这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这三个反问句中,我们知道了藏戏有“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特点。

师:你很会读书,从作者开篇的连续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连续三个反问句中,概括出了藏戏的特色。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课文还具体描写了藏戏的面具,在课文的第8~16自然段。我和同桌一起给大家读一读。

(朗读第8~16自然段。)

生: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所戴的面具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意义的。

生:我来补充一下。在第16自然段,作者还写了藏戏面具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师:两位同学合作学习后,分工汇报,让我们了解了藏戏里面具的特色和保留下来的原因,谢谢你们。但是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手法呢,谁能再具体地说说?

生:我来说。比如,面具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白色代表纯洁,红色代表威严,绿色代表柔顺,黄色代表吉祥等等,就是象征手法。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面具在色彩上,尤其在形状上肯定非常夸张,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出窟窿,以示朴实敦厚”,这样就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了。

师:补充得非常好!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除了面具,藏戏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特色呢?我们继续交流。

……

师:同学们,我们回顾全文,作者开篇用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色,中间写藏戏的形成,最后又对藏戏的特色做了详细生动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大家仔细想想。

生:我想这是因为藏戏的特色太鲜明了,所以作者开篇就概括写它的特色,而且用反问形式,情感非常强烈。

生:我想,作者仅仅在开篇这样概括介绍藏戏的特色,读者并不能具体了解藏戏到底有什么特色,所以课文后面又浓墨重彩地描写,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藏戏》[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