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上月光曲教学课件
月光曲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大家是否比较陌生的呢。六年级上月光曲教学课件,我们来看看。
六年级上月光曲教学课件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教学目标:
⒈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⒋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⒌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⒈为课文标注小节号。
⒉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
⒊圈出不理解词语,并尝试解决。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⒈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⒈读题。
⒉师诵第一小节,学生提炼要点并以“月光曲”开头说一句话,理解“传说”。
⒊提出疑问:《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学生围绕问题自学。
⒋组织交流。
⒌归纳梳理交流要点,导入下文教学。
说明:在揭示课题后,学生通过听,了解与《月光曲》相关的信息,并以“月光曲”开头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表达相似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了解传说中《月光曲》谱成的大概过程。
二、学习2—7小节,体会人物情感。
⒈创设情境,理解“幽静”,了解贝多芬走近茅屋的原因。(板书:情不自禁走近)
说明: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幽静”这一词语的意思,体会作为一个音乐大师,身处这样的意境中,很容易触动创作的思绪。
⒉学习兄妹俩的对话。
⑴引导学生在转述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感受兄妹俩互相体谅的真情。板书要点,随机指导朗读。
⑵指导分角色朗读。
⑶根据要点概括对话的大意。
说明:课文第3小节作者重点描写穷兄妹俩的对话,这既让贝多芬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又让他感受到兄妹俩之间的真情,这是他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起因。教师抓住这一写作特点,让学生在转述对话、圈画批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要点信息,简要概括对话的大意,为达成本课时简要概括《月光曲》谱成经过这一训练目标作铺垫。
⒊(板书:走进)了解贝多芬走进茅屋后做了哪些事。
⒋学生交流。(板书:弹再弹)
⒌围绕“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再弹一曲”深入研读。
⑴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
⑵组织交流,随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品读盲姑娘的语言,体会她激动的心情,了解她不仅懂音乐而且熟知贝多芬的音乐。随机理解“纯熟”。
●品读贝多芬的语言,感受贝多芬小镇遇知己时的心情及对盲姑娘的敬佩。
⑶指导朗读对话。
⑷小结贝多芬弹了一曲再弹一曲的原因。
说明:教学时,先让学生抓住主要事件整体了解4-7小节这部份内容,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在交流中相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由此了解贝多芬弹了一曲后又决定即兴创作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发展。
三、感受意境,指导概括。
⒈诵第8小节,渲染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
⒉出示第9小节,初步感受文中《月光曲》所描绘的意境。(板书:记录谱成)
⒊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的行为线索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结并明确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说明: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当时正是由于情、景的交融,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之后,引导学生简要概括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⒈理解“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⒉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⒊进一步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⒋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
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说明:回顾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复习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学习8—10小节,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⒈出示写景句,理解“清幽”,指导“幽”的书写。
⒉播放《月光曲》音乐,引导学生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境,进行个性化的描述。
⒊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⑴自读第9小节,用直线划出哥哥想象的内容,尝试读出感受。
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交流感受,体会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的情感,随机指导朗读。
⑶配乐,师生合作朗读,尝试背诵。
⒋理解“恬静”,从盲姑娘的神态中感受音乐给她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说明:本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体会乐曲的美妙旋律和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并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效果,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⒌引读第10节描写贝多芬的句子,结合“飞奔”感受贝多芬急切的心情。指导朗读。
⒍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说明:在想象写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学习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写好一段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贝多芬的人格魅力。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⒈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
⒉感悟人们赋予《月光曲》这一“传说”的内涵。
说明: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通过对“传说”的深入理解,感受音乐家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
第二篇:《月光曲》课件
课件是辅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用具,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月光曲》课件,内容仅供参考。
《月光曲》课件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月光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美好的音乐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月光曲》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总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了解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推进新课
1、前提测评:
(1)我会读:(开火车)(查字典)
贝多芬 入场券 激动 乌云
仿佛 微波粼粼 安详
(2)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齐声朗读第一段自由朗读,老师走一走,听听哪组声音最大)
2、品读课文,感受贝多芬的人民性。
学习内容:自由读2----7自然段,然后思考一下问题。(分角色朗读)
(1)贝多芬在旅行途中经过小镇时听到了什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然后出示穷兄妹俩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悟盲姑娘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
①盲不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 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得,哪有多好啊!”
②哥哥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等我所作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
③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谈好这首曲子的。”
(2)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是怎样说的?贝多芬的感受是什么?于是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为了让学生明白贝多再一次弹曲原因,师出示下面重点句子让学生再次品读。(屏幕出示,请学生朗读)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的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3、精读感悟。
自学内容:8—10然段。(分小组朗读,评出最优小组。预习过了)
(1)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二个曲子时,当时的环境怎样?(出示flash)
(2)想一想《月光曲》 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3)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
出示“月亮出升、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刮起大风”图片及音乐伴奏,让学生在情境中边读边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旋律。
4、齐读结尾段:
这一段让你明白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本文通过记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以及他在音乐方面所具有卓越才华。
(四)布置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地方升起来,()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薄云。
2、课文《月光曲》通过记叙()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和音乐的()。
3、文中的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月光曲》课件
2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善良、易感的音乐家,经久不衰的音乐往往来自美好心灵所散发出的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的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画面的美丽。
二、设计理念
1、《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强烈的文章,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积极讨论与交流。
3、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贝多芬,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了解《月光曲》的来历及文章的内涵。
2、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
五、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十九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进贝多芬,去认识他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
媒体显示贝多芬资料: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10岁举行首次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30岁时,因病两耳失去听力,但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世界名曲《英雄交响曲》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板块一:熟读感知,唤起情感
在多媒体《月光曲》的伴奏下,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完后学生充满激情朗读两遍。教师作出如下要求:活动的任务是涵咏品味、激发想象、体悟情感,也就是也就是反复朗读,沉潜其中,得到真悟。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标记重点字词,勾画感受最深的句子,记下阅读中的困惑,以备交流。
多媒体显示:
1、须记住的字词。
传说 幽静 断断续续 陌生 水天相连 恬静 陶醉 入场券 粼粼
2、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曲子。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板块二:自主质疑,品味探讨
1、请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刚才在初读课文中的困惑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
2、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
①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点拨:让学生找根据,反复模拟试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读出真情。
② 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他有什么苦衷?
点拨归纳:盲姑娘家境的贫寒, “微弱的烛光、住的是茅屋、一架旧钢琴、入场券太贵。”但她的精神是富有的,他热爱艺术,他的灵魂在高处。
③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点拨归纳:文中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④预设问题四: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引导归纳: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板块三:自主训练,升华感情
多媒体显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呢?
①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清泉濯足,月下焚琴”总被人们斥之谓大煞风景之举。
②学生活动: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的画面。
点拨归纳: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海波粼粼。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④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归纳点拨: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
⑤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归纳点拨: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多媒体显示: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溶溶、清幽雅静
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名曲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优秀习作的产生是建立在扎实的积累和深刻的体验之上的。
⑥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
学生领悟出: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⑦欣赏:女生拟作盲姑娘闭上眼睛,男生拟作皮鞋匠,静静地倾听天籁之音钢琴曲《月光曲》。
然后学生不看课本,把自己联想和想象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不少于50字,完后读给同座听,亦可在全班交流。
板块四:总结思辨,拓展延伸
师启发: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
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
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31岁时,他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他的那激越豪迈的乐章。
【结束语】
同学们,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热爱音乐艺术吧!
【布置作业】
1、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第三篇:《月光曲》教学课件
《月光曲》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初步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谈话,引出关于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及《月光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字词。
蜡烛 陌生 琴键 恬静 陶醉
记录 莱茵河 入场券
盲姑娘 霎时间 微波粼粼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思考:
A、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兄妹弹奏曲子的?
B、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
1、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热爱音乐)
理解:在盲姑娘说这句话以后,哥哥的心情会怎样?(难过、无奈)
姑娘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什么?(真的随便说吗?)
出示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朗读对话,做到有感情朗读。
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过渡:贝多芬一共为盲姑娘弹了多少首曲子?当弹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的心情怎样?(引导找出相关句子)
请学生读盲姑娘的话,体会。“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盲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再说贝多芬曾经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穷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他很激动,也很同情穷兄妹,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四、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课文】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弱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风停了,浪静了,月光下的大海是无比安详和美丽。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简陋的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 ——《月光曲》记录了下来。《月光曲》就这样谱写而成了。
第四篇:六年级上《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才能突破难点。
三、教学用具
1、小黑板或者手写“目标、自学指导”等的白纸。
2、录音机或者手机(播放《月光曲》)。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了解贝多芬给穷兄妹弹奏乐曲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茵、霎、啊”字的读音以及“盲、粼”等字的写法。
2、了解贝多芬给穷兄妹弹奏乐曲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四段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辅助环节: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大家演唱的歌曲,带给了老师不一样的感觉,让老师得到了美的享受。在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音乐是美好的,是让人愉悦的,因为它凝聚了创作者的精神和灵魂。可是,你们是否知道很多音乐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背后的动人故事。(师板书课题)。
2、出示目标。
过渡:同学们,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传说故事,我们这节课啊,需要完成这几个任务。也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同上,略)
3、出示自学指导。
师:我知道以上目标很容易,但是今天老师的要求比较高——这几个目标要在一定的时间里自己自学完成,比一比看谁最会自学。怎样自学呢,老师帮大家制定了自学指导。
小黑板出示自学指导。
1、大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己对照黑板上的词语进行练读,一个练三遍,练完之后和同桌互读并指出对方错误。
3、浏览全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4、默读课文3—7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回答: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把自己的答案和同桌交流。师读自学指导。
师:同学们,大家按照自学指导来完成目标,怎么样?好,计时开始,时间是十分钟,记住哟,老师还要进行检测呢!
二、先学环节。
教师:来回巡视辅导,督促并检查,了解学情。学生:按照自学指导逐条自学。
三、后教环节。
过渡:同学们,自学完了吗?好,那就勇敢地接受老师的检测吧!来,谁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词语。
1、个别读。
2、齐读。
3、把词语里面的字拿出来再检测学生。教师重点指导:(1)“茵、霎”的读音。(2)“粼、盲”的写法(你怎样记住这个字?)
4、检测读书情况。
过渡:把这些字词放到课文中能不能准确地读出来呢?
(1)
1、2自然段全班读,第10自然段齐读,其它段落指名读。(提醒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相机点评学生读书情况。)(2)师:同学们,这篇文章中有多处“啊”,根据普通话的朗读规则,它在不同的情况下要变调。来,我们先找出来。
学生找出来之后在书上做标记,教师简单讲解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再进行练读。
4、检测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检测标准:学生只要能够说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情就可以。(板书:盲姑娘兄妹、贝多芬。)
5、过渡:是呀,课文就写了这样的一个传说故事。那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呢?能用书上的相关句子回答吗? 生: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看出这个姑娘多么想听贝多芬亲自弹一弹啊!
师:你能读出她的这种迫切心情吗? 生读句子,说想法,再读。(如果先说想法,就让他说从哪里看出来?然后再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板书:贫穷、热爱音乐、善解人意。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分角色读一读吧!指两位学生读一读。师:兄妹俩的谈话正好让大音乐家贝多芬听到了,他心里会怎样想? 生:这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姑娘啊,我一定要满足她的愿望!师:(过渡)是呀,盲姑娘贫穷、热爱音乐,善解人意引起了贝多芬的极大同情,(板书:同情)让同样热爱音乐的贝多芬深深感动,(板书:热爱音乐)所以他想都没想就轻轻地走了进去,而且诚恳、热情地说明了来意后,坐在钢琴前面弹奏起来。(师板书:弹一曲)可是,他弹完了一曲后,为什么又弹一曲呢? 生:因为盲姑娘听得懂他弹奏的乐曲。师:是啊,那盲姑娘是怎样评价的? 生:“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能不激动吗?让我们也激动地读一读。齐:“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此时此刻,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生:是啊,我就是贝多芬,真没想到你双目失明了还这么懂音乐,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一生都和音乐相伴,他在晚年失聪的情况下还在进行创作,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啊!今日在他乡遇到了知音他内心是多么激动啊!于是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板书:激动、再弹一曲)
四、课堂作业。过渡:那贝多芬创作了一首怎样的乐曲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具体学习。这节课大家学得真好,老师相信接下来的作业一定会写得更好!抄写下列词语,一个抄两遍。
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附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盲姑娘兄妹 贝多芬
贫穷、热爱音乐 热爱音乐
善解人意 ———— 同情
酷爱音乐、懂音乐 知音
————激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学习一种读写方法,分辨事物与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体会实在的事物和联想两者结合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四段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辅助环节: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盲姑娘兄妹那么贫穷,又那么热爱音乐,特别是盲姑娘对音乐是如此地痴迷,让贝多芬十分激动,正在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听音乐)
2、出示目标。过渡:就是这样的一首曲子,让兄妹俩深深陶醉。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首曲子。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什么目标呢?请看---(出示目标,同上,略)
3、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这节课的目标比上一节课稍微难了一些,但是我相信是难不倒大家的!再说,还有“自学指导”在帮助大家呢?请看——
1、小声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听着月光曲,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
2、再读第9自然段,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调会是怎样变化的?
3、默读第8、第9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语句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把它划上“----”,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划上波浪线。划完后和同桌交流: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好吗?为什么?
师:大家快跟时间比比赛吧,看谁能够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任务!我随时要在旁边看你们的学习进程。
二、先学环节:
教师:来回巡视辅导,督促并检查,了解学情。学生:按照自学指导逐条自学。
三、后教环节:
过渡:刚才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努力,老师就知道大家学习的效果了。好,现在谁愿意给大家汇报一下?
1、交流问题1(1)指生读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的画面。
老师边听边板书: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光照耀。
师: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越升越高,海面上分别是怎样的呢? 生:月亮升起时是“微波粼粼”„„
(师板书:微波粼粼、穿过微云、波涛汹涌)(2)师指导:大家想象一下在月亮升起时海面上微波粼粼的景象,月亮慢慢地升起来,我们读得时候也轻轻的,慢慢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的时候,我们的声调也慢慢变高;最后在月光的照耀下大海波涛汹涌的时候,要读得高昂激越。师:谁来试着这样读一读?
(3)师:读得还不错,那让我们再亲耳聆听《月光曲》,感受一下曲调是不是这样变化的。
学生聆听《月光曲》。师:听出来是这样变化的吗? 生:是,由低到高,由弱到强。
师:哦,听出来了,那我想这个问题大家也能够解决了。请看---这段话通过 来表现音乐起伏的节奏,第 句描写表现了音乐节奏的轻幽、舒缓;第 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逐渐增强;第 句描写表现了音乐的高昂激越。
学生思考后完成填空。
师:让我们随着《月光曲》曲调的变化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吧!(学生齐读)师: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善良的美好情操;而那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时思想感情就是这样变化的。
2、交流问题2 师:《月光曲》所展现的美丽的景象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没有,那是兄妹俩想象到的。)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分辨事物和联想。
引导学生找这一段里联想的句子,再找第8自然段里联想的句子,剩余的就是写实在事物的句子。
(1)全班齐读去掉联想后的句子。也就是只读实在事物的句子,读完后谈一谈加上联想的好处。生谈加上联想的好处。
师:是呀,有了这些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大家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就会使文章增添不少色彩。
四、当堂训练。过渡:《月光曲》展现的意境这么美,这么美的意境,这么美的语言,我们是不是要把它积累下来啊?(是)那就让我们比一比,谁最先会背第9自然段。教师指导背诵方法:
(1)先背兄妹俩想象的画面的内容,再背现实的内容。(2)背的时候要展开想象。附板书:
26、月光曲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月亮升起——洒满银光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第26课月光曲课件(范文模版)
老师为顺利开展教学工作一般都会课前准备好课件的,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六年级下册第26课月光曲课件,供大家阅读参考。
六年级下册第26课月光曲课件
1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善良、易感的音乐家,经久不衰的音乐往往来自美好心灵所散发出的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的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画面的美丽。
二、设计理念
1、《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强烈的文章,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积极讨论与交流。
3、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贝多芬,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了解《月光曲》的来历及文章的内涵。
2、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
五、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老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十九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进贝多芬,去认识他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
媒体显示贝多芬资料: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10岁举行首次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30岁时,因病两耳失去听力,但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世界名曲《英雄交响曲》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板块一:熟读感知,唤起情感
在多媒体《月光曲》的伴奏下,老师有感情范读课文,完后学生充满激情朗读两遍。老师作出如下要求:活动的任务是涵咏品味、激发想象、体悟情感,也就是也就是反复朗读,沉潜其中,得到真悟。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标记重点字词,勾画感受最深的句子,记下阅读中的困惑,以备交流。
多媒体显示:
1、须记住的字词。
传说 幽静 断断续续 陌生 水天相连 恬静 陶醉 入场券 粼粼
2、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曲子。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板块二:自主质疑,品味探讨
1、请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刚才在初读课文中的困惑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老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
2、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
①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点拨:让学生找根据,反复模拟试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读出真情。
② 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他有什么苦衷?
点拨归纳:盲姑娘家境的贫寒, “微弱的烛光、住的是茅屋、一架旧钢琴、入场券太贵。”但她的精神是富有的,他热爱艺术,他的灵魂在高处。
③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点拨归纳:文中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④预设问题四: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引导归纳: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板块三:自主训练,升华感情
多媒体显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呢?
①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清泉濯足,月下焚琴”总被人们斥之谓大煞风景之举。
②学生活动: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的画面。
点拨归纳: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海波粼粼。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④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归纳点拨: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
⑤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归纳点拨: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多媒体显示: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溶溶、清幽雅静
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名曲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优秀习作的产生是建立在扎实的积累和深刻的体验之上的。
⑥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
学生领悟出: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⑦欣赏:女生拟作盲姑娘闭上眼睛,男生拟作皮鞋匠,静静地倾听天籁之音钢琴曲《月光曲》。
然后学生不看课本,把自己联想和想象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不少于50字,完后读给同座听,亦可在全班交流。
板块四:总结思辨,拓展延伸
师启发: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
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
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31岁时,他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他的那激越豪迈的乐章。
【结束语】
同学们,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热爱音乐艺术吧!
【布置作业】
1、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六年级下册第26课月光曲课件
2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在学生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学生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5、同桌交流。
6、个别提问。
(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部分。
(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
(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
(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3、鼓励学生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学生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
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老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3、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
(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
1、自由朗读,揣摩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
(1)同桌互读、交流。
(2)老师范读、指导。
(3)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
(六)自主学习生字
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己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
(七)课外延伸,集体创作班歌
结合“初显身手”组织学生集体创作班歌。
1、依据“笔下生花”设计的内容互相交流,组织大家选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曲子。
2、讨论确立班歌主题。
3、小组合作填词。
四、案例点评
1、重视情感调动。《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也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与交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变化,均以饱满的激情为基础。要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2、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重视学法引导与培养。要使学生从“读会”到“会读”,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找重点,抓住重点品读体味,鼓励学生设计板书,设计作业,具体有形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4、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整体形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