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诗的材料教学设计(★)
编辑:落霞与孤鹜齐 识别码:69-910914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2-15 09:33: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诗的材料教学设计

《诗的材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正确书写10个字。能正确理解文中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有关荷花的图片或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交流音乐给每个人带来的感觉。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人们描写、喜爱的对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问“本来是写荷花的内容,为什么叫‘诗的材料’呢?”如果出现这个问题,就放在理解课文之后解决。)

师:在学课文之前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

(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

教师鼓励学生有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看到的荷花。

如: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洁白无暇、冰清玉洁、含苞欲放、翩翩起舞、争奇斗妍„„

利用优美的乐曲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情境,调动学生阅读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理解编排目的的同时,学会质疑的方法,产生阅读的欲望。

利用课件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的开始就进入美的意境,便于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品位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师:作者笔下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叫它“诗的材料”呢?快速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文中的生字新词。

2、学生读课文,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2、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冒出来”、“展开”、“破裂”等词语可以利用荷花图片加以理解,随即也体会的荷花不同姿态的美丽。

如:“隔壁”、“舒坦”等可以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3、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识字,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识字的效率。

利用荷花图片,不但能形象的理解文中的部分词语,还能很好的体会荷花的美丽多姿。

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为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生再次自由读文,思考:“通过读课文读懂了什么?”(独立思考)

预设:读完课文给学生们最大的感受应该是:荷花的美丽。

2、同伴交流从哪里能够感受荷花的美丽。

3、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品位语言。

A:作者看到的:抓住“”清香、“挨挨挤挤”、“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冒”、“有的„„有的„„有的„„”来体会荷花的美丽多姿。鼓励学生具体的说,有感情的读。

教师引导: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这几种荷花的姿态,你还能想象出荷花的其他不同姿态吗?

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来用语言描述。

在此基础上再次感情朗读,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

B:师: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于是,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答自然的喜爱。有感情的自由读课文的第二段。

C:作者想到的:主要方式是“读占鳌头”。

在学生结束读第二段后,教师立即播放音乐,配乐范读第三自然段。

师:美吗?喜欢吗?想读吗?那就美美的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下身临其境的朗读,可以加上动作表演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音乐声中闭眼自由想象荷花千姿百态,生机勃勃,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音乐结束后,鼓励学生谈论自己刚才想到的。

D:理解为什么题目是“诗的材料”。

教师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边看边想,大自然不用笔、不用纸,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或歌颂大自然!

预设:有的会有相机留驻永恒;有的会写首小诗来歌颂荷花,歌颂大自然„„

教师随即引导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诗,我要试试看——当然还要好好的想。”

4、教师小结: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吧,这样大自然才会善待我们人类!也让我们热爱生活吧,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人生将是美丽而精彩的!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位,恰倒好处的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读书、理解的方法。

在美好情境的渲染下,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体验、感悟。升华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表达,既丰满了文本内容,更深刻的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教给了学生表达时应该做到的条理性、完整性、生动性、形象性及语言组织的科学性,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

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梦境,更需要诗一般的教师导语,有了这样的导语,会为文本增添色彩。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我们看到的野花也有许许多多,也有各种美的色彩,也有好的品格,你们觉得那一种野花最美?为自己出个题目写一写吧。

(如果有人写到蒲公英就更好,为《金色的草地》做铺垫。)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写作,善于投身自然良好情趣。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如:编有趣的儿歌、归类比较来记忆等),同时要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方面予以指导(结构、偏旁等)。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篇:《七步诗》教学设计

《七步诗》教学设计

印山小学 李坤庭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读音及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兄弟相残这一残忍现实的悲愤之情。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视频《三国演义》(七步诗片段)。

2、今天我们来学一首特别的古诗,(板书:《七步诗》),让我们走近“三国”,走近古人。

3.介绍作者。

二、正音正字

1、掌握“羹、漉、淑、萁、釜、煎”的读音。

2、了解“持、泣、煎、急”的意义。

3、诗歌节奏划分。

4、朗读悟情。小组竞赛读,全班读。

三、自学本诗

1、本诗讲述的是三国时()和()兄弟相残的故事。

2、本诗以()比喻曹植,以()比喻曹丕,形象地道出了曹植和曹丕同根相生的手足之情,但一个“泣”字又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曹植()的心情。

3、本诗最后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急“字的运用,表现了曹丕的(),更能表达出曹植的()心情。

四、灿若星辰的曹植

了解本诗相关的几个成语“煮豆燃萁”、“七步之才”、“七步成诗”、“才高八斗”。

五、拓展阅读

曹植《白马篇》品读

附:

白马诗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德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1] 思考:

1、本诗塑造了一个()的少年形象。

2、后来的成语()出自本诗。

3、最后一句诗歌变现了少年的()的精神。

六、课堂作业

1、背诵本诗。

2、默写本诗。

七、板书

七步诗

三国

曹植

曹植

曹丕

同根相生

手足相残

第三篇:《诗两首》简单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意境美。

2、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3、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

教学过程:

与学生交流,导入

新课:

有没有较长时间离开父母的经历?为什么离开?离开后想些什么?想家时怎么办?

思念亲人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感情。作家冰心在远离亲人、思念父母的时候,就把这种感情融化在一篇篇优美动人的诗歌、散文中。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篇:《纸船寄母亲》。

投影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师有感情的朗读,渲染气氛。

附投影: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心、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纸船》选自《繁星》,是作者赴美留学途中所做。这是作者第一次远离祖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当她孤零零的随着航船在海上漂泊时,对亲人、对母亲倍感思念,于是作者把自己复活的一颗童心寄托在小小的纸船上,写成了感人至深的不朽诗篇。

学生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放悠扬而略带忧伤的背景音乐)

请一位同学朗读,学生互评,再读。听录音,比较一下哪些地方读的比我们好。我们读得还不够好,是因为的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请同学们默读,品味揣摩语言,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及最精彩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注意精彩语句的朗读指导。

学生自己品读,便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读完后给同学们描绘一下。

师总结欣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投影:诗歌欣赏的步骤: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2、品味揣摩,感受诗歌语言美

感悟诗歌意境美)

3、联想想象,感受诗歌图画美

学生进行背诵比赛。

过渡: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是永恒的主题。父母无私的爱不仅会使子女无限思恋,而且也会赢得子女纯真的回报。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请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赏析这首诗,注意同学间的交流与帮助。

小结: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都是描写、歌颂亲情的,它使我们更加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亲情的无私。在生活中,我们更要珍惜这份感情,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如果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请在课下阅读:(投影:推荐阅读: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其人其作》)

作业:模仿《金色花》

4、5段的写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回报母亲的话。

第四篇:《环绕诗》教学设计稿

《有趣的环绕诗》教学设计稿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绕诗,对儿童诗产生一定的兴趣,尝试简单的创作。

教学重难点:理解环绕诗的规律。

教学准备:儿童诗歌《房子里有箱子》《需要什么》《孙悟空打妖怪》《我底下有什么》 教学过程: 一. 趣味读诗

1.魔术展示。学生看老师的演示说句子。(从外到内,从内到外展示。)

2.学生说完句子,老师出示文字。师:孩子们,你们看,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句子连起来就成了一首小诗哦。看来,写诗并不难,咱们也可以当个小诗人。

3.读诗,个人读,谁能流畅,声音洪亮的读出来?集体全班读。教师纠正读音。

4.这么有趣的小诗,咱们能不能用更有意思的方式去读一读呢?比如,让读的声音有大小变化,加上动作,强调重点字词?(学生尝试读)读诗真好玩儿,咱们再来一次。5.请大家仔细观察,从这首小诗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果老师用这卡片来演示这首诗的规律,谁来帮老师贴一贴?(学生上台贴卡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从外到内,从大到小)对啦,这首诗里写到的事物是从外到内,从大到小,又从内到外,从小到大来叙述的。像这样一个一首往里面绕,往外绕的小诗,就叫做“环绕诗”(板书课题)

6.刚才咱们一起写出了一首环绕诗,现在我想请大家动一动聪明的小脑袋,和同桌讨论,认真思考,即兴作诗。出示需要填空的诗歌,请学生写诗。学校里有教室,教室里有______, ——————— 我家里有客厅,客厅里有冰箱,冰箱里有食物,食物里有全家的晚餐。

7.引导学生填写诗句后,启发学生自己创作。教师给提示词。(菜地里,大海里,图书馆里,文具盒里,书包里,宇宙,舞台,森林,草原)教师评价,孩子们你们真棒,看来做一位诗人,一点儿也不难。

二. 其他类型的环绕诗

1.老师又想变魔术了,但是需要你们大家的帮忙。请看,老师手上的卡片,一起读“花朵”,老师想用一朵花变出一张课桌,你们相信吗?大胆猜想,谁能比老师更厉害?(学生大胆猜想,教师引导并评价)2.教师揭晓谜底。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出示卡片引导学生读: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需要大树。为何需要大树?

生。。(为什么又需要种子,果实,花儿?学生回答,师总结:所以花儿开花结果之后有了种子,种子种在底下长出参天大树,大树被工人叔叔锯掉做成木头,现在才有了咱们用的课桌椅,唉,咱们同学们用的课桌椅可真是来之不易呀,咱们更应该珍惜叔叔阿姨宝贵的劳动成果。当我一开始说,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现在看来一点儿也不奇怪啦。)师:出示图,引导孩子们再读一遍。这也是环绕诗的一种类型。

3.老师还有一首很特别的诗,请听老师读一读。(教师朗诵)咦,这首诗还缺一句呢,现在我想请大家动一动自己聪明的小脑袋帮着诗人写完最后一句诗。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师评价。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你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原本写得是什么呢?现在呀,就到了揭晓答案的时刻啦,大家看好啦,(出示最后一句话:我不告诉你。)哈哈,小朋友们,你们没想到吧,咱们的大诗人竟然写了这样一句。4.师生共读。师:你们觉得是你写得好,还是诗人写得好?(学生自由发挥,鼓励说出自己的想法)三.拓展延伸

1.师:其实呀,咱们有一次在早读的时候也读过环绕诗,大家请看(出示:《孙悟空打妖怪》)

师:(师一边打节奏一边读诗。)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或者说谁能够比老师读得更有趣?请你们来试一试。学生尝试读。师引导学生评价(是否准确流畅,节奏,声音等)师生共读。

师:环绕诗的类型有好几种,咱们今天学得这些都是属于有趣的环绕诗。你们还想读一读这样的诗歌或者故事吗?老师这里有两本书,他们的故事就是围绕着一件事物一直绕啊,你们想看吗?(出示《爷爷一定有办法》《打瞌睡的房子》)

现在请你们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写一写诗,老师想把这两本书借给咱们班的小诗人。三. 读写创作

师生共同创作简单的环绕诗歌

汉字里有知识 四. 延伸拓展

《打瞌睡的虫子》《爷爷一定有办法》 1. 2. 3. 4. 各种形式读第一首诗歌

提示词:模板,有层次层层递进,方位,大小,胖瘦等等 回答问题,从一般到好的回答

我底下有什么,指导朗读,读出童真童趣,对比自己的和作者的答案,说出喜欢哪个 5. 6. 语言简练,直接变魔术,出示诗歌

四首不是同一类型的诗,简单总结介绍,环绕诗也有很多种,写课题 7. 需要什么。直接让学生猜测,花朵怎么变成桌子的?让学生展开想象。。不要死板的出示二者的关系

第五篇: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2、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二、探索新知识

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朗读课文

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播flash)

需要注意的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扶将著扑朔戎机

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

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学生质疑:

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例如:当户织:户,军书十二卷:十二,阿爷无大儿:爷,胡骑,戎机,朔,赏赐百千强:强,郭,扶将,著,裳,扑朔,迷离,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备的意义,增加语句的内涵。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于说“秦时汉时的明月,秦时汉时的关”。

3.整体阅读,把握故事情节,合作探究

⑴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

明确: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⑵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

明确: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

⑶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叙述的详略。

诗中对木兰出征前置办行装、从军征战生活以及得胜归来等情节,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诗中对木兰从军的准备以及还朝辞官、回家与亲人团聚写得详细,对战场写得简略。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这样写使主题更加突出。

⑷立足全诗,把握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回答。

这首诗所叙写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喜欢木兰的原因吗?

参考: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4.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三、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五、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南北朝民歌

故事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故事情节,评述人物形象。

(2)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木兰诗》所表现的木兰纯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精神,是对其艺术形象特点的概括,也即本诗的中心思想。木兰的形象是随着诗歌的故事情节逐步展开而丰满、鲜明起来的,学生对于本诗的中心思想也必须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木兰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诵读、熟悉情节、抓住关键语句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为此,笔者设计了表演、欣赏插图、结构分析、人物分析等教学环节。

《木兰诗》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也备受西方瞩目,学习本文的难点在于深入挖掘文章的人物内涵,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将好莱坞大片《花木兰》与《木兰诗》相比较及出示“木兰从军”特种邮票,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其思想得以启迪、情感得以熏陶,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教学对象分析

注重活动感知。适当用活动的方式来演绎作品,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本班学生又是初一新生,活泼好动,擅长表现。围绕教学目标之一,笔者让学生登台表演,能复述故事情节,但只是用形体语言(类似于哑剧)来演绎整首诗,演员及道具数量适当压缩。虽然时间仅为5分多钟,但学生情绪高涨,台下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掌声。通过表演,学生更真切地领略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风采,为下面“评述人物”的环节奠定了基础,学生表演首先是建立在自己对课文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不能说没有再创造,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延伸课堂训练,注重“起承转合”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是平淡的,而是“波澜起伏”的。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情感得以熏陶,人格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

在本课教学中,力求凸显三大高潮,为此,设计了3个环节:上课伊始的“学生表演”,中间阶段的“分析邮票”及最后的比较“‘洋木兰’与‘土木兰’形象的异同”。

这3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逐层推进的。它们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为此,通过以下途径来表现:

1.另辟蹊径拓展,补充相关材料

深入感知教材,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源,它们往往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文学形象加

深理解,评述完木兰形象后,引出:

(1)提出关于202_年4月我国推出的“木兰从军”特种邮票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若你是邮票设计者,你会选择哪4个场景的画面?画面如何设计?为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虽然只是初一学生,但大多能做到观点正确,有理有据,且答案基本符合邮票设计者的意图。

(2)此时教师再出示“特种邮票”的投影,两相比较,学生很快领悟了设计者的真正意图。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如有的学生摒弃了“木兰纺织”这一内容,但特种邮票把它列为第一枚,是为了突出木兰纯朴天真的农家少女形象。

(3)鉴赏特种邮票,提问:第二张“木兰从军”设计者给木兰穿上战袍,但未戴上头盔,为什么?学生很快领悟到是为了突出木兰此时的女儿身。笔者就此再延伸,由于此时木兰仍在征途跋涉,还未参战,所以仍保留那份纯朴天真。又如:第三张“木兰归家”,大部分同学都设计了爷娘姐弟齐欢迎的热闹场面,但邮票上只有:一只手,手中一面铜镜,铜镜中顾盼生辉的美目,为什么有此设计?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有的能联系课文,答出:“对镜贴花黄”。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进而领悟到“眼睛是心灵之窗”,而画面上那顾盼生辉的美目最能表现木兰回复女儿身

诗的材料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