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河北保定白沟新城白三学校
刘增军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悠远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诗言志、词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目标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年段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其中,“激发想象力,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语文出版社202_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词。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水乡二月桃花汛期之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空中白鹭,两岸桃花,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澹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三)学生分析
依据课标、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上,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策略 读中领会 小组合作 教学用具: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想象导入 定下基调
1、同学们伸出食指,跟老师写一个字。(板书:渔)读什么?(生:渔)
2、是的。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课件出示“渔”的几种甲骨文)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甲骨文,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每一个字里都有一个像鱼的图形,每条鱼的旁边都有一个捕鱼的工具。)
3、很好,用某种工具去捕鱼就是“渔”的意思。瞧,我们的祖先多么了不起,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看我接着写。(板书:歌子)一起读。(生:渔歌子)
4、再结合这几个甲骨文,谁能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一个渔夫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捕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
5、你体会得很好,那么这三个字该怎样读呢?(指导朗读词牌名《渔歌子》)【设计意图:导入伊始,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词,复习“词牌名”这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利用甲古文中“渔”的象形写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去理解“渔”的意思。在板书完课题后,我又让学生联系刚才的甲骨文,充分发挥想象,从字面上理解“渔歌子”是指渔夫在捕鱼时唱的歌。因此,在读这个三个字的时候应该表达出快乐、轻松的心情。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地创设了渔夫捕鱼的情境,为“渔歌子”这个词牌名定下了快乐的基调,学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词人的心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二、初读诗词 读出节奏
1、渔夫们都唱了些什么?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 教师巡视)
2、指名朗读。
3、(采访一位学生)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生:我读得不错)我也觉得你读得不错。这里有一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生:“塞”sài还读“sāi”和“sè”)谁能给这两个音各组一个词?(指名组词)
4、还有谁想读?(指名读,齐读)
5、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我们还要试着读出节奏。同学们拿出笔,边读边标出节奏,试试你能读出韵味儿来吗?(生自由练读划节奏)
6、指名朗读,读出节奏。
7、读的时候,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生:我发现这是一首词。)你是怎样发现的?(生:每一句的字数不相同,有的七个字,有的三个字。)很好,所以词又叫“长短句”。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词——《忆江南》(引导学生背诵)
8、每一首词都有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大多与内容无关。不过,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词牌名是——渔歌子,词的内容也是写渔夫的。作者是唐朝——张志和。(板书:唐 * 张志和)你对他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
7、课前,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一起读。
【设计意图:《忆江南》就是一首词,在这一环节中,我基于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之上,引导他们发现《渔歌子》也是一首词。词与诗的不同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内容的关系特点等等,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自主发现、体验得来。】
三、再读诗词 读出平仄
1、词,是一种可以唱的诗歌。因此在读的时候不仅要有节奏,还十分讲究平仄。平是指读的时候声音要绵延拉长,仄就是指声音要轻巧短促。这叫:“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跟我说: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2、根据《渔歌子》这个词牌名标好了平仄音(课件出示带有平仄的词)横线代表“平”,竖线代表“仄”,“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听老师读。(教师范读,生认真听)
3、我像不像在唱歌?(生:像)很有趣吧?你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标出平仄音,然后练一练。同桌也可以互相练习。
4、指名读,师生互相点评,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琅琅上口。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学生第一次品味到了词所独有的平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看似夸张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学生逐渐入情入景。】
四、品析词句 读出意境
读着读着,不知读了多少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首词写的好哇,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找找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的意思。
(一)学习前两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1、我们先来学习前两行,这两行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2、你最喜欢哪一种景物?可以和我们谈谈吗? * 西塞山前白鹭飞:
1)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通过课件展示“白鹭飞翔图”,让学生先简单介绍白鹭,再想象这群白鹭在西塞山前飞翔的样子? 3)各种形式指导朗读第一行,读出悠闲自在的白鹭在西塞山前飞得又高又远的景象。* 桃花流水鳜鱼肥:
1)桃花流水:桃花开得很鲜艳。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春风轻轻拂过,片片花瓣翩翩起舞,落在水面上,顺流而下,漂向远方。
2)鳜鱼肥:通过课件展示“鳜鱼戏水图”,让学生先简单介绍鳜鱼,再想象这肥嘟嘟的鳜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多么可爱啊!
3)各种形式指导朗读第二行,读出桃花流水中肥美的鳜鱼自由自在玩耍的情景。
3、(课件出示第一幅插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美美地描绘前两行词中的美景吗?(指名说)
4、教师小结:青山,白鸟,红花,绿水,色彩多么丰富!有动态的美,也有静态的美,看上去真像一幅活的画呀!男女生比赛美美地来朗诵前两行!(板书:景色优美)
(二)学习后两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多么优美的景色,后两行又向我们描绘了那些景物呢?(靑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向我们描述这幅美景吗?(一个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一点儿也不想回去。)
2、(课件出示第二幅插图)是这幅图吗?同学们猜猜图中的这位渔夫会是谁呢?(生:张志和)为何会是他?(生:因为他酷爱钓鱼。)
3、从哪看出他酷爱钓鱼,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生结合图理解:尽管正下着绵绵细雨,吹着小风,他依然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钓着鱼。)
4、说得很好,把你的体会诵到词里读一读吧。(指导朗读,齐读。)
5、师采访一位学生。
我想问问张志和:“志和兄,外面下着雨,你这头上戴的是什么呀?(箬笠)什么材料编制的?(竹篾和箬叶)身上皮的这蓑衣又是用什么制成的呢?(草或棕)你独自一人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寂寞吗?(生:我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还有小鱼陪伴着我,我怎么会觉得寂寞呢?)
6、我再问问其他的渔夫,你们为何也久久不愿离去啊?(学生们都表达出了对风景的赞美;对钓鱼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
7、看来你们都有一颗悠闲自在的心呐!再读读后两句。(板书:悠闲自在)
8、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内容:同学们看黑板,正是这优美的景色和张志和那颗悠闲自在的心,才创作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我围绕抓住景色优美、悠闲自在,让学生发挥想象,全面感知了词的内容;抓住了白鹭飞、鳜鱼肥等江南特有的美景让学生感悟词的意境。理解“箬笠”和“蓑衣”时,我以采访的形式,方法更加灵活有趣,学生们喜欢。】
五、诵出风格 诵出快乐
1、古人呐,可不像今天咱们这样坐在教室里手捧课本正儿八经地读,他们是随着自己的心情,有节奏地吟诵或吟唱出不同的风格。比如,渔夫们会坐在渔船上,拍着手这样吟诵。(教师带领学生表演渔夫们拍手吟诵的样子)很有趣吧?
2、除了拍手之外,他们还可以边划船边吟诵。(教师带领学生表演渔夫们划船时吟诵的样子)
3、他们还会在船上做些什么,吟诵出什么风格呢?你能表演一下吗?(指名上台表演:撒网时、捕鱼累了,扇扇子休息时„„)
4、吟诵了这么多遍,你们能背下来了吗?自己先试一试。
5、指名背诵。
6、全体起立。渔翁们,现在我们要带着渔具、乘着渔船,捕鱼去喽!你们想演绎什么风格的《渔歌子》,就尽情地演绎吧。(自由表演,集体背诵)
六、总结本课
原来钓鱼能够给你们带来那么多的快乐啊,实在太令人羡慕了!难怪你们要用这首《渔歌子》唱出捕鱼的快乐,祝愿你们能有更多的收获!下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词是一种可以唱的诗歌,为了给学生渗透这一概念,我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下进行吟诵,如:渔夫们坐在船上悠闲自得地打着拍子吟诵;划着小船荡起双桨时吟诵;学生在此启发下表演撒网时吟诵、扇扇子时吟诵的情景,不同风格的《渔歌子》在此尽情演绎,学生很感兴趣。在集体捕鱼吟诵《渔歌子》的过程中,我很自然地结束了本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一首歌 字正腔圆
悠然自得 琅琅上口
一幅画 历历在目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渔歌子》这首词短短二十七个字,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对于我来说,第一次执教古诗词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发现了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比如: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初次接触“平仄”的概念,对平仄的理解比较抽象,读得不像预设中那样到位,于是第二次试教时,我在指导学生读出平仄之前,先指导他们读出词的节奏,这样一铺垫,学生很快找了到感觉;并且在引导学生体会词的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谈,谈充分,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样最终吟诵的效果好多了。
第二篇: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案
三堰小学 陈玉荣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
(一)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 师:都读对了吗?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字或词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好吗?
西塞山 鳜鱼 箬笠 蓑衣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
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二)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三、细读体悟。
师:同学们,一首好的诗词,它不仅仅是诗词,我们还可以把它当做一幅画来欣赏。同学们,回顾一下,画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还有一个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下面我们共同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请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自学指导
(三)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幅画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优美的音乐,听老师读这首词,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物?你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提示:从景物的颜色、动物的情态、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发挥同学们独特丰富的想象力,三分钟后,看谁说得好)
生汇报,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几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3: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鱼篓里装着自己亲手钓到的鱼儿,心中充满喜悦„„
师: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生1:鳜鱼在水中嘻戏 生2:鳜鱼在水中说悄悄话 生3:桃花上的水滴在河中的声音 生4:闻见了桃花的清香 生5:闻见了岸边青草的味道。„„ 教师相机作画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美的画面。难怪张志和的好友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称赞他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同学们,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这些美妙的感觉融入到这首词中,好吗?找生读
指导朗读:
师:白鹭如此的纯洁、悠闲、自由自在,语速再慢些,声音再轻些。读出那份悠闲、宁静。
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看,欢快的鳜鱼自由自在游动于水中,似乎要跃出水面,读出鳜鱼的欢快!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张志和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微微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多么逍遥自在,读出那份无忧无虑。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风再轻些、雨再小些!。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深情的说:晨曦微露的早晨,张志和缓步来到西塞山下,独坐于桥头溪畔,眼前那高飞的白鹭啊,那漫山遍野粉红的桃花,还有那淙淙的溪流声,如何不让他陶醉,如何不流连忘返呢?斜飞细雨中,他一遍遍浅吟低唱:(生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走近些,走进张志和,走进词中意境,真切的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展翅飞翔,忽而低悬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又峭立于树梢指头,忽而又飞向高空展现优美的身姿;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格外娇嫩,发出阵阵清香;水里的鳜鱼正是最肥美的时候,渔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荡舟江上,尽心垂钓;任微风拂面、任细雨飘飘洒洒,多么逍遥自在、从容快乐。同学们,把他的那种逍遥自在,从容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师问: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
预设:一幅美丽、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痴如醉、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全班吟诵:
师:让我们静静的站在桥头,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同学们,读吧,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师:我们刚才反复吟诵,不仅读出词中画,还读出了词中人,但还不够,还要读懂作者的内心,走进他的心灵深处。课前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张志和,皇上爱其才,封官又赐名,张志和心性耿直,后来他因得罪了权贵,被免去官职,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他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正因为张志和做到了“心志平和”平和,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3、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假如你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出示《渔歌子》古诗新唱。
4.出示《小儿垂钓》和《孤高寂寞》。
同学们,就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一起来——(出示课件)
四、课下作业:把本首词改写成一篇文字优美的短文。五.板书设计 一幅山水垂钓图
第三篇:《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在本册第一单元中已接触过词《忆江南》,所以第二次学习写景诗词已有一点能力。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
2.读懂词的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词的意境,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词的意境。难点:
体会词表达的生动性。
五、课前准备
1.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描写春天美景的词语。
一、引——盘活经验,丰富表象
1、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看现在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春天又来到了江南,我们第一课学过的哪一首词正适合在此时吟诵呢?(复习背诵)谁还记得词有什么特点呢?忆江南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习忆江南这样写景的诗词的呢?
2、归纳总结:读词、想景、悟情。现在我们就要拿起读词、想景、悟情这把学习诗词的金钥匙,来学习今天这首渔歌子。(板书课题)先请孩子们自由读这首渔歌子2遍,可以找同桌、好朋友、小组合作等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2人)谁还想读(2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学生读得不好可以老师范读,也可以请好的同学范读)。
2.通过朗读,一定发现词中词中许多景物?请你在书本上圈一圈。反馈:老师还发现有一个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正在那里(钓鱼),是一个(渔翁),真是人在景中,融为一景啊。
3.这么多景物,请你再借助注释读一读,联系生活想一想,还有不熟悉可以提出来交流一下。对这些景物,你还有不熟悉的吗?
预设:是啊,古人离我们太远,有些物品我们已经很少见到了,老师查了一些图片,大家看一看。a箬笠:用箬竹叶和竹篾编成的斗笠,戴在头上可以防雨防晒(出示图)b蓑衣:现代雨衣的功能 d鳜鱼:(味道鲜美,现在正是吃鳜鱼的季节)
三、品——体会语言,感悟诗情。
1、这些景物,安静地睡在这首词中,请你静静地听,慢慢地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配乐朗读)请你先说给自己听一听。反馈:(可叫2人)若说得不细,可引导:还有谁想说说最喜欢的画面呢? 你抓住一个飞字,想到了白鹭自由翱翔的姿态,这样的想象真美。你用了颜色,你的鱼动了,你的白鹭活了(用了姿态)(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请你读一读 谁也向他一样读一读)
总结:刚才我们想象了最喜欢的画面,你能进入自己想象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整首词描绘出来吗?先说给自己听+指名范说(评价)+同桌说+指名说
2、是啊,词人真了不起只用了27个字,就把这所有的美景都展现了出来。我们也很了不起,通过想象把画面描绘的有声有色,现在让我们当回渔翁,走进这绵绵的画卷中。
3、此时,面对着这样美景,小渔翁你的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心情再美美地读一读。
师:再读《渔歌子》,这次我们就不仅仅是体会到美丽的风景了,还要让我们感
受到作者的那一份悠闲。学生读。听到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先来试试,咱们来合作读一读,好吗?师生配合读。(30分钟)
师:古人可不是这样念的,播放录音《渔歌子》的吟诵。他是在朗诵吗?是在唱歌吗?像这样的形式叫什么?(吟诵)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是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张志和走了以后,唐肃宗一直想念他,几次派人到太湖一带寻找他,但是张志和听说皇帝在找他,他就藏起来,避而不见。一直与皇帝一直没有找到他。读到这里,你觉得张志和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归”字,还仅仅是不想回到那个吃饭睡觉的小家中吗?他是不想回到哪里?(朝廷做官,滚滚红尘,尘世之间„„)是呀,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归,就作了一首词: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我们试着读一读。你怎么知道的? 注释:
垂钓只是一种休闲,微风吹起水面的波纹才是乐趣所在。走在咱家门口种满松树的小路上比起攀登更让人流连往返。太湖的水,洞庭的山都是美景,但是狂风吹起大浪的时候你就应该回家了。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就在这青山绿水中,蕴含着张志和的志向。那就是:徜徉于太湖的山水之间,而拒绝为官,拒绝到朝廷之上。我们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就是张志和。
老师相信,孩子们都能把这首词背下来,(配乐)既然张志和不愿意让别人去打扰他,就让我们一起用浓浓的诗意,轻声地表达出张志和的这样一种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心境。注意:轻声一点,不要打扰他,《渔歌子》————
第四篇:渔歌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学设计
桂花九年制学校学校 向伟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和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在本学期的第一课初步认识了“词”,对于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2、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2、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教学方法】
学法:
朗读是最好的老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这一特点,设定学法:以读促悟、读中感悟,采用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等一系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词中的色彩美、画面美。
教法:
1、以读促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2、联系注释,理解词语。
3、联系诗句,加深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渔歌子》
一、语言铺前路,导入新课堂。
1、教师语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江南风光有关的词,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2、板题,读题。
二、初读《渔歌子》,解决生字词。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学生自读,指名读。
3、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
4、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了解箬笠蓑衣和鳜鱼。
5、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三、再读《渔歌子》,感词中意境。
1、指名读,齐读。
2、教师范读。
3、引导学生再读。
4、把自己体会到的画境说给同学听。
5、全班交流。
四、细读《渔歌子》,悟词中画境。
1、引导学生描绘出春天的西塞山。(1)春天的西塞山是什么颜色的?
(2)这西塞山我们要把它画成什么样子的呢?
2、引导学生描绘白鹭。
(1)这白鹭应该用什么颜色来画?白鹭鸟可能在怎样飞?
(2)引导学生感受白鹭飞行的姿态,引出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借机引出学习诗词的方法:联系已经学过的诗句来加深理解和体会。
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4、想象体会“桃花流水鳜鱼肥”。
(1)教师提问:桃花和流水是什么样子的?鳜鱼又是怎么游的?(2)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闻到的和听到的,引出诗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4)想象一下,粉色的桃花连成一片,就像什么?(5)教师提问:这桃花的香味会把谁吸引过来?
(6)语言指导,引出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和《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教师提问:这春江水,你打算用什么颜色来画?
(7)学生回答,引出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到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8)教师提问:同学们,春天来了,这鳜鱼感觉到了,它在水中怎么游着?(8)引导学生读前两句词句。
5、体会人物的悠然自得。
(1)教师提问:这里的景物这么美,这里的人是什么样的?
(2)边画边总结:头上戴着青的箬笠,身上披着绿的蓑衣,他已经和这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了。(3)我画完了吗?还少了什么?(4)质疑:“斜风”是什么样的风?“细雨”是什么样的雨?(5)教师总结,引出诗句 “子规声里雨如烟”。(6)引导学生想象:这雨都是沾衣不湿的绣花雨,想一想作者在微风拂面,细雨如诗的景致里,他可能不仅仅是在钓鱼,还可能在干什么?
(7)引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词,读出作者的悠闲自在。
五、回顾《渔歌子》,体作者情感。
1、教师提问:谁可以把这些画面连起来说一说?
2、引导学生再读诗歌《渔歌子》。
3、质疑:同学们,这首词学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吗?
4、读作者生平,悟作者情感。(1)出示作者生平,学生默读。
(2)思考:除了陶醉美景不舍归,怡然自得不想归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不舍得归去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渔歌子》。
6、引导学生学唱《渔歌子》。
五、学唱《渔歌子》,明课后任务。
1、播放音乐《渔歌子》,引导学生学唱。
2、布置课后作业。
3、课堂检测。
第五篇:《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识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都说我们班的小朋友聪明乖巧,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啊,老师就想亲自瞧瞧我们班的学生是不是和其他老师说的一样?所以啊,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词,来看看老师板书:
2、老师趁机板书课题:渔歌子 唐
张志和 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读通、读顺、读得有感情。
师:渔歌子是一首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词还有词牌和题目,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出示课件2)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不是题目。
师:在学习这首词前我们还领来了两个小老师,就在我们的课本中上;打开课本,有些汉字上面标有注音,这是第一个小老师,拼音拼音帮我正音;再看第二个小老师,课下的注释,注释注释帮我解释。有了这两个小老师呀,咱们才能把课文读顺读准。刚才听同学们读题的声音,老师都有点迫不及待的想听听同学们读读这首词了。
师:来,在这两个小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把课文多读几遍。生:自读两遍
师:考考你,有没有用课下的注释,老师来说词,你们一块来说词义。
(老师逐个念)
师:老师考考你们第二个题目
(课件3出示)没注音的词,老师把拼音去掉了,你还读准吗?一块来试试。
(生齐读)师:古人读诗词的时候他的字是竖起来读的(课件4出示)而且摇头摆脑的读,今天我们也来试试这样读好吗?抬上你的小脑袋。
(生齐读)
师:这下可好了,我们班的同学都成古代的小诗人了,这样都能读好。我把句子再串一下,(出示课件5)这样还能读好吗?(生齐读)
师:一样能读好啊,还闯下一关吗?(出示课件6),加斜线是什么回事呀?
好,来试试。(生齐读)
师:有节奏的读词好听,有如果加两个斜线呢?(出示课件7)再来试试(生齐读)
师:节奏更鲜明了,古代诗词的韵味读得更好了,一会同学就这样记得了吗?
(二)在熟读基础上指导背诵
师:这个戏法难不倒你们了,我是再变个戏法看看行吗?(出示课件8)老师把一些字去掉还能节吗?
(学生齐读)
师:还能接,不过我不服气。(出示课件9)如果我把整个句子都去掉了还行吗?光说不练不行,来(生齐读)
师:真聪明的学生,我还有更高一招,敢接吗?(出示课件10),变这样了,还能读出来吗?(生齐读)
师:掌声送给你们自己,看来四(2)班的同学们聪明,不是谣言不是虚传,今天我总是亲眼看到了。不过我心里有点有点疑惑,难免有滥竽充数的同学,谁愿意自己来背一背,我就彻底服你了。(生个别背)声音洪亮,流畅,掌声鼓励。
(三)感知词句蕴含的画面
师:这一下,老师真的服你们了,真的服你们了,佩服佩服。看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张志和,不仅善于作诗,他还是一个大画家。下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下《渔歌子》这首词里面蕴含的画面。(出示课件11)
师:看到这幅图画你想起了哪句诗?(生汇报)师再介绍画面,指导美美的读。(个别读),读诗要稍微慢点,(指名读)。谢谢你把我们带入这如诗的画面当中去。
师:第二幅图(出示课件12),这漂亮的梅花你想怎样去读?(生个别读)咱们再学古人读诗的样子行吗?(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师正音)真有韵味。
师:(出示课件13)词最后两句谁试着读读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感觉读?有困难的学生,师再范读,生跟读。学会了,掌声送给她。还有谁来试试?(评价:你看他读得入情入境,师又范读这两句。)(学生齐读)读诗的感觉就是这样。
(出示课件14)从刚才读的诗句中,你看到了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四)感知词义
师:你知道吗?咱们的《渔歌子》不仅仅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它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下面同学们和老师合作一下讲讲这个小故事。(出示课件15)老师来讲讲前面的,你们来填括号里面的。(师生合作)
师:我喜欢听你们这样读诗的声音,那么你自己开动脑筋也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出示课件16,词解释填空,)可以和同桌,或前后桌商量一下,填完了,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小故事?(生个别汇报)你第一个站起来真勇敢,(师帮助修改还不到位的地方)(生再个别汇报)你把故事说得更流畅了,谁还能动情的说说。(生个别说),虽然说得不怎么样,但是她敢于表现自己,老师非常欣赏她,谁还来?(生个别说)
师:那老师也来讲讲这个故事,老师边讲,你们边读出对应的诗句,好吗?看我们再次来合作,能不能行?(师生合作)
师:这就是渔歌子里蕴含的一幅动人画面,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张志和为什么不需要回家吗?词中哪个词说?(不须归,师趁机板书)(生汇报)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当中了,他喜欢钓鱼这种悠闲自在的活动,张志和爱这种优雅闲适的生活(趁机板书:悠闲自在)所以不想回家。
三、小结:
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生:渔歌子),这就是诗中有画的画中诗的(渔歌子),这就是还可以讲成一个小故事的(渔歌子)。
四、情感升华 师:知道吗?渔歌子还可以用来唱呢?古代的词是用来吟唱的,小朋友想听吗?没有掌声我可不唱。(师范唱)同学们想不想学?老师给你们准备好了,下面请看着大屏幕,小声跟唱。(出示课件17播放《渔歌子》歌曲,生跟唱),还想再唱唱吗?这次放开声音来唱。(生再唱)
师:请全体同学起立,这样气流顺畅了,唱歌才好听。用你的真情一块来领会一下,咱们中国古诗词可以动情的颂,深情的讲,还可以美美的唱。(学生起立唱)
结尾:咱们这节课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
布置作业:
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读。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优雅闲适
不须归
四年级语文下册
《渔歌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