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 教案设计
栾川县陶湾镇肖圪塔小学
魏环
教学目标: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难点: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准备: 小黑板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二、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 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 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 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4.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 回”这个教学难点.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 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小结 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四、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板书设计:
9-3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汉滨区培新小学 周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这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外搜集李白的诗。2.搜集有关“天门山”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从甲骨文“天、门”二字入手。你认识这两个字吗?
2.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
3.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望)理解“望”。
今天我们将追随者李白的脚步去——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二、初步感知,认读字词。
1.快翻开课本,读一读,注意做到以下两点:(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第一、读准字音,将诗句子读通顺读流畅!第二、借助诗中的注释和插图看你知道了什么?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1)抽生朗读。(强调“中断”的读音)(2)初步指导读诗。(相机认读生字词)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指导停顿(课件)
(3)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三、紧扣字眼,领悟诗意
1.有人说,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摄影师,他的字中有景,他也能让景动起来,下面,再细细的读读这首诗,留意一下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板书:开、回、出、来)
思考:个什么词?
2.再静静地默读一下古诗,然后可以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和同桌说一说,这几个词语分别是谁的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1)“开”是谁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句中还有别的动词吗?“中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中断了?是哪位高手让它中断的(楚江)由此可知,这是怎样的长江水啊!
把你的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2)就是这奔腾不息的长江水,遇到天门山却“至此回” “回”有许多种解释,你认为是哪一种?(课件出示: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 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称“回”。
指导读出水的磅礴,山的奇险。
(3)天门山,楚江水,因为有了这几个动作的词,变得更有生命,更有活力了,那么青山和孤帆,诗人又是怎样把它们写活的呢?(课件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抓住“出”,你体会到了什么?紧扣“日出”,感悟比较远。
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出”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师小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这青山仿佛是来迎接诗人的,诗人的心情如何呢?
指导读出诗人的心情。
四、再读古诗,入境悟情。
1.在李白的笔下,本无生命的楚江、孤帆、天门山都像活了一样,带个我们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
2.一首诗,字不多,却能让我们感受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美,让我们从内心产生一种震撼,这就是时的魅力。但是,诗歌的魅力还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歌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
五、赏析拓展,积累诗歌。
1.瞧——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红日。多美的一幅画啊!向同学展示幻灯片,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课后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2.李白现存诗歌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写山水的,老师带来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
六、总结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第三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
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
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
诗句的大致意思。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谈话导入
1.首先教师引导让学生齐读古诗《泊船瓜洲》《江雪》这两首古诗,通过读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从而引出今天所学的古诗《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2.初步指导读诗 3.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那李白这首诗里面都画了哪些画呢?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暖的景,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你能从哪个字,哪个词感受到呢?
三、精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什么叫中断?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课件出示教师讲解。通过让学生理解关键词使学生对古诗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字是象形字,课件出示,它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让学生说一说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让学生理解“碧”水是什么颜色? 出示有关碧色的古诗,体会诗人对碧情有独钟。
这样处理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字带入诗中去理解,不仅理解字义同时也明白了诗句意思。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对出”?学生讨论
师总结,此时李白就是远客,远客和青山四面相对,你觉得李白的此时心情怎么样?顺时指导朗读。4.学习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日边”什么意思?出示李白的另一首诗对照理解孤帆不孤的意思。出示李白简介课件出示 指导朗读古诗。
三、总结
四、板书设计
第四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详案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苏东坡先生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学习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最顶峰吗?
------(板书:李白)
歌咏言,诗言志。读诗就是读人,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孩子们学过一些李白的诗句吧,这一首你能背吗?
------出示《静夜思》
《静夜思》诗中描写的景物是明月。面对一轮明月,李白的心头刹那间涌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在此情此景时,老师想问孩子们,你在背《静夜思》时,感受到那是怎样的李白?(思念家乡)。
--------那是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这一首呢?大家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望庐山瀑布》
他有官不做,游遍大江南北。这是一个爱玩的李白。
-------一个寄情于山水的李白
还能继续背吗?。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赠汪伦》
-------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过渡:从刚才的三首古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万物。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游历天下。有一天,他来到了长江,乘舟而下,他看到了——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课件出示“望天门山”),板书课题,跟写课题。
-------板书《望天门山》
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这所有的景都是诗人“望”出来的。
1.齐读课题。
2.检查自读,划分节奏。
过度:下面我将检查孩子们的自学情况。通过照注释和查阅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读古诗,除了注意读准字音,还得读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范读,可适时指导),同桌的相互读,3.歌有重唱,诗也有叠读,你们先前两行,我再重复后面三个字。然后交换读后两行。
4.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时拿笔勾画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好了,孩子们,老师见了刚才你们读书的阵势,大家不仅能读好,而且是熟读成诵了。《望天门山》是一首写景诗,一句一景,好似连环画。每一句都有什么景呢?请同学们动手找找。
------出示课件: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深入探究,以景传情
过度: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的摄影师,他拍下的四幅连环画,都是“望”中之景。静止的自然景观在他的笔下变成了一幅动画。你能从诗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画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同桌孩子合作完成。
1.这首诗表现了这种汹涌奔腾的气势,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找出来------(断、开、流、相对出、日边来)
过度:古人作诗,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我们好好品味这些字词。“中断”是什么意思?(从中间断开)天门山好像是被斧头砍开的,斧头实际就是楚江。
是的,把“断”和“开”送进诗句中,眼前显现了活灵活现的画面?你的耳中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明明就是夹江对峙两座静止的山,是大自然形成的。李白却大胆地想象成被楚江水撞开的、劈开的。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2.“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回”字体会到了什么。
接着,孩子们一快儿品品这个“回”字。它是象形字,像一个旋转的漩涡。老师选出了字典中的三种意思,你认为应该选哪种?
-------(1)回旋;(2)回转,改变方向;(3)返回
过度: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水冲开山,山阻挡水回,所以才形成了这样壮丽的景色,应该怎么读
------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刚才我们反复品味了“断”、“开”、“回”这几个动词,感受到山水
气势的壮观。再来读读这两个动词,------相对出、日边来
过度:什么叫“相对出”?以学生举例,什么叫相对。那么这两两相对的山,我们感觉就像是一扇扇门。可是,老师就不明白山明明就是对立的,李白却说“相对出”。(以学生为例讲解)船行到这里,全新的景象扑入眼帘,这样不断的前进,美景不断的扑入眼帘,这就是“相对出”。
过度:这哪里是青山“相对出”呀,李白用一个“出”字展现了“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情境。这个出字用的出神入化。船过天门山,扑入眼帘的是(读)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醒目的白帆从辽远的天边来,向着诗人渐行渐近。我们品着这“相对出”、“日边来”,渐渐地,已经与诗人一起陶醉在山水中。咱们一起美美的读一遍。
过度: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气势汹涌奔腾,色调热烈醒目。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四、纵向拓展,深化理解
师:言尽意不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话说完了,但意思还没有表达完,让人读了回味无穷
师:李白的诗与这同类的还有,接下来让我们来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对比阅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的李白。生:我似乎读出了一种感伤。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朋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没有感伤,没有难过)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呢?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大家一起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读写结合,感受气势
师:此时的李白是处在人生的顺境之中,所以当他坐在小舟之中,向前行驶,青翠的群山相继出现,秀美的风光接踵而至,心情十分愉悦。孩子们,假设现在坐在船上穿过天门山,沿着楚江顺流而下的人是你,你看到沿途的如此美好的风光,一定饱满眼福,请你把眼前这美丽的景色画出来。
师:孩子们真是太棒了,我想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如果看到自己能有这么多的小知音,一定会十分开心的。现在的李白还会孤独吗?不孤独!因为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大声地诵读,仍然在传颂他那不朽的诗篇,最后,请孩子们起立看到插图,结合诗意,我指到哪里,把相应的诗句背出来。
-------齐读《望天门山》
第五篇:教学设计望天门山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通山县厦铺小学 徐玉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过程与方法: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逸,清新飘逸,气势磅礴,大气十足。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并具有浪漫主义精神。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象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1)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读写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