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单元整理教学设计
编辑:落日斜阳 识别码:69-918743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2-21 09:44: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单元整理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整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动手动脑、观察实践”,包括四篇课文:《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一个综合学习和一个口语交际《我们的小制作》。本单元通过发明创造的小故事,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影响,受到感染;懂得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小事做起,经常自己动动手,开动脑筋,大胆创造。所以本单元我在整理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进行迁移和创新学习,从而也达到提升语文能力的目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单元课文的回忆和整理,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

2、继续学习识记生字的方法,体会“换偏旁成同音节字”和“用生字的某个部件组成词语”这两种方法的优点,并能学以致用。

3、积累重点词句,并能恰当的运用词语,能进行词语、句子的仿写。

4、开动脑筋,仿写段落,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环节:

一、课前演讲、丰富积累

说出积累的与“动手动脑、观察实践”有关的成语或名言。

二、谜语激趣、引入主题

1、猜谜语(多媒体出示):

*小货郎,不挑担;背着针,满地窜(打一动物)

*屋子方方,有门没窗,屋外热乎乎,屋里结冰霜(家用电器)*上边毛,下边毛,晚上睡觉毛靠毛

*你没有他有,天没有地有

2、总结,引入主题: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懂得动脑思考,你们真棒!在我们第四单元中也有一些肯于动手动脑、观察实践的人物,你还得的他们吗?(回忆人物)

师:第四单元围绕哪个主题来写的,同学们回忆起来了吧?(动手动脑、观察实践)(投影出示主题)

三、回忆课文,感悟主题

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课的主要内容,相信你们是最棒的,一定会填这些空格!(投影出示:)

课文回顾:

1、《动手做做看》内容回顾:科学家朗志万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又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妈妈不把答案告诉伊琳娜,而是让她()。

2、《邮票齿孔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做生活的()人,留意(),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机会。

3、我喜欢《画风》这篇课文中的几个小朋友,因为他们()。

4、《充气雨衣》这篇课文的小林遇到难题(),真了不起!

四、巧妙识字、提高技能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课文学的真好!课文中的生字学的肯定更好,是不是?我们都学过什么识记生字的方法呀?

(多媒体出示:)

(一)换一换、变一变,真容易!

例:玫---枚慢----漫论----伦哪---娜

扔---咏----摸----抬----

1、同学读每一组字。

师:带有下划线的字是本单元出现的生字,不带有下划线的是以前学的,谁来把这8组字读一读?

2、交流汇报

师:读了8组字,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我们常说的哪种识记生字的方法?换偏旁后字形变了,字音呢?

3、小结:

这种换偏旁,使他们成为同音节字的识字方法,用起来速度很快,是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小应用

(多媒体出示:)

*比一比谁记得快

烘hōng(热烘烘)碟dié(飞碟)销 xiāo(销售)岭 lǐng谣yáo(谣言)讶yà(惊讶)欺 qī(欺骗)(自由记忆1分钟,然后投影出示不带拼音的字考一考。)

*师:你把学过的哪个字换偏旁后,和今天的几个字分别凑成同音字?

5、举反例说明此方法要慎用。

师:但是不是所有字换偏旁之后都和原来的字音节相同,也有例外的。

(多媒体出示:)

维---堆---推---谁—淮摘----滴梅---悔

师:所以同学们在用这种方法记生字的时候,一定要细心,慎重。

(二)巧妙组词记生字。(多媒体出示)

例:鱼鳞裁衣关联剪刀木棒

1、学生读词语,观察发现

师:用划线的字组词,我们能说出很多,不过这些词与划线的字

有关联呦,看看你能发现吗?

2、交流汇报发现

师小结:用生字的某个部件和生字组成词语记忆生字,能够帮助我们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在选字填空的题型中用起来,很有效的。

3、应用(多媒体出示)

选字填空

辉挥忠钟

光()、()手()心耿耿、()点篮拦岩颜

竹()、用手()住我()石、()色

炉庐栽裁

火()、()山()树、()剪

仿纺矇朦濛

()佛、()线()胧、()眼睛、()()细雨

4、交流:你又发现了什么?

五、积累词句、恰当运用

师:同学们识字技能又提高了一步,真是太棒了!接下来我们来闯闯词句关。(多媒体出示)

1、照样子写一写

摇摇头眨眨眼()()()

了解了解()()()

2、认读词语,理解运用。

哄骗研究撕开邮票好像

仍然忽然旋转显得整齐

师:谁能读一读?你明白哪个词语的意思?你能用它说话吗?

3、按课文内容写句子。

*英国科学家()

*风把()

六、开动脑筋、自由创造

师: 同学们会认字、会写句子,你们会写诗歌吗?(多媒体出示)我也会写诗歌

下雨了

下雨了,快回家!

小蜗牛,说不怕!

它把房子背来啦!

下雨了,快回家!

小蘑菇,说不怕!

它已备好伞一把!

下雨了,快回家!

甲壳虫,说不怕!

它有一件防雨褂!

下雨了,快回家!

(),说不怕!

()!

七、总结

师:开动脑筋、动手创作,同学们都成为小诗人啦!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一、课前系统

包括下列六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教材分析

⑴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⑵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⑴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对学生有什么的分析)。⑵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对学生缺什么的分析)。

⑶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能力。⑵过程与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一种: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教师作为主体)举例:“使学生掌握„知识”、“教会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能力(习惯)”等等。

第二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学生作为主体)举例:“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理解„„”、“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通过学习,将形成„„”,等等。

显然,第一种表述方法,是把学生置于一种非自主性的被动客体地位,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第二种表述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运用赋予情感、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教学重点。⑵教学难点。

5、教学方式

确定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

6、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⑴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⑵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

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课前探究设计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

2、新课导入设计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的设计要围绕“凝神、起兴、点题”三个方面的作用而进行设计。

3、教学结构(板书结构)设计

⑴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⑵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不要搞表格)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③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只是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具体活动)。④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⑥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设计

⑴设计出针对知识目标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⑵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三、课后系统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①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第三篇: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乘 法

一、单元要点分析:(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有多少名观众(大数的估计)、神奇的计算器(认识计算器)、有趣的算式(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交流算法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方法的道理。

2、能用竖式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会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进行估计;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逐步养成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3、能运用乘法知识和估算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4、结合计算器探索有趣的乘法,在观察、分析与比较中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培养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

三、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四、课时划分(9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1 有多少名观众 1 神奇的计算器 1 有趣的算式 1 计算工具的演变 1 练习三 1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问题,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能用竖式正确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善于倾听、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或幻灯设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2)学生用算式计算(3)反馈计算结果

(4)114×2=228分 114×5=570(分)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2)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分)

(3)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2_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试一试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2)反馈运算结果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312×54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1 2 4 0 8 4 7 × 5 4 × 2 5 × 2 1 0 1 2 4 8 2 0 4 0 4 7 1 5 6 0 8 1 6 9 4 1 6 8 4 8 1 0 2 0 0 9 8 7 0(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

2、“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有多少名观众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教师:你知道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约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观众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约是202_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即:70×30=2100(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

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具准备: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还记得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时,我们了解了计数的发展过程,知道我们古人在202_多年前发明算筹、1000多年前又发明的算盘,利用这些计算工具,提高了计算速度。到了1882年,第一台能按一定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诞生了。

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基于电子脉冲电路原理,由电子线路构成其各个功能部件,其中电场的传播扮演主要角色。我们知道电磁场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现在高性能计算机每秒能进行几百亿次以上的加法运算。如果一个人在一秒钟内能作一次运算,那么一般的电子计算机一小时的工作量,一个人得做100多年。很多场合下,运算速度起决定作用。例如,计算机控制导航,要求“运算速度比飞机飞的还快”;气象预报要分析大量资料,如用手工计算需要十天半月,失去了预报的意义。而用计算机,几分钟就能算出一个地区内数天的气象预报。

足够高的计算精度

电子计算机的计算精度在理论上不受限制,一般的计算机均能达到15位有效数字,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任何精度要求。历史上有个著名数学家挈依列,曾经为计算圆周率π,整整花了15年时间,才算到第707位。现在将这件事交给计算机做,几个小时内就可计算到10万位。到了1946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5000多次。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1.科学计算(或数值计算)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认识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1)由学生来说明。

学生做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

(2)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闭计算器。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显示屏就显示“1 2”。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尝试练习。(1)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③ 反馈计算结果。

三、课堂活动

四、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

计算器功能键的使用 具体操作步骤: 如: 300*3 + 400*2 先按 300*3 再按= 再按m+....计算机会记忆住 900 的值 再按 400*2 再按= 再按m+....计算机会记忆住 800 的值 最后按 mr 补充:

现将计算器上的其他几个键功能一并写在这儿与大家共享: MS:存储显示栏中的数字(显示左端出现m)。MC:清除存储的数字

(存数变0,m消失)。MR:在显示栏中显示存储的数字。M+:将显示栏中的数字加到存储的数字。M-: m-存储的数字减去显示栏中的数字。

C 是归零,本次正在进行的运算录入全部作废清零,所有的工作重新开始;在你本项工作完成了,或是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出错了,也或是其它原因想重新开始时使用;

CE 是清除,只清除最后一次录入内容,前边的录入和运算依然存在,你可以从出错处接着向下运算。在你发现最后一次录入数字错误而且还未按下运算键之前使用,清除本次录入,重新录入本次要录入的内容,接着往下运算。

ON/AC:上电/全清键,按下该键表示上电,或清除所有寄存器中的数值。(all clear)AC:清除键,在数字输入期间,第一次按下此键将清除除存储器内容外的所有数值。(all clear)CE:清除输入键,在数字输入期间按下此键将清除输入寄存器中的值并显示“0”。(clear enter)平方根√ :显示一个输入正数的平方根。

M+:把目前显示的值放在存储器中,中断数字输入。(memory +)M-:从存储器内容中减去当前显示值,中断数字输入。(memory-)MRC:第一次按下此键将调用存储器内容,第二次按下时清除存储器内容。(memory recall clear)MR:调用存储器内容。(memory recall)MS:将显示的内容存储到存储器。(memory save)MC:清除存储器内容。(memory clear)GT:按下GT键,传送GT存储寄存器内容到显示寄存器,按AC或C键消除GT显示标志。MU:(Mark-up and Mark-down键),按下该键完成利率和税率计算。

有趣的算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体会计算器不仅是计算工具,而且也是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工具。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发现有趣的乘法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概括,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出主题

1、谈话:在数学王国里有许多有趣的算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索算式中的奥秘。

2、揭题:有趣的算式——探索规律

二、探索发现,掌握方法

师:在探索的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可以请计算器帮忙。请按绿色键开机。

1、观察感知,发现规律

(1)学生借助计算器依次计算:1×1 11×11 111×111 1111×1111„„ 相机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你既不是口算,也不是用计算器,怎么能这么快说出得数?

(2)学生观察算式,尝试概括规律。师:到底这其中有什么规律,请大家观察、比较一下,看看乘数、积有什么特点;再看看积和乘数的位数有什么关系?

(3)组织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乘数、积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说清即可。师适时介绍“回文数”:正着读、倒着读都一样,这样的数叫做回文数。)

(4)运用概括的规律,推算:11111×11111,并用计算器验证。师结合课件梳理概括:

看来大家都已经发现了这组算式中的奥秘,像这样由1组成的两个相同的多位数,它们的积是一个回文数,从1开始,一个比一个多1,最中间的数就是乘数的位数。

(5)学生运用规律进一步推算7个1乘7个1、9个1乘9个1的结果。(6)反思质疑,初步梳理方法。

师:奇怪了,前几个简单的算式,有的同学还要请计算器帮忙,怎么到后面越来越复杂,大家反而能很快说出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发言)

师:原来是规律在帮助我们呢。那我们是怎样发现规律的?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一开始是先(计算)四个比较简单的算式,然后(观察)、从中(发现)规律,再通过(推理),从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依次板贴:计算、观察、发现、推理)

2、运用方法,探索规律

师:如果是其它数字组成像这样的算式,得数也会有类似的规律吗,6个9乘6个9会等于多少呢?

(1)出示:999999×999999(学生用计算计算器后,投影展示)师: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

介绍:计算器上还显示字母E,看来它是想提醒我们位数太多了,超过了计算器可以显示的位数,就采用了其它的计数方法。

(2)质疑:

9太多了,怎么办?想想看。(学生思考)可以先和同桌讨论一下,再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3)探索:学生尝试探索。

(4)交流: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同学们都很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展示1:列竖式。谁也是像他这样?在做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过渡: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展示2: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

评价: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真会想办法。

他运用学过的运算律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好方法,因为数太大,也容易出错。展示3:编题组,找规律。

师:请你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介绍,适时追问:你是从第几个算式开始发现有规律的?)他从简单的算式算起,找到规律后,直接用推理解决问题。谁也是像他这样做的?

你们能运用刚才的研究方法,学以致用,真了不起!掌声谢谢他的介绍。回应:用竖式计算

问:如果再解决这种问题,你打算怎么做?

评价:学习就是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进步,为他的进步鼓掌吧!

(5)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师:我们把刚才那位同学写的那一组算式投放到屏幕上,大家再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师结合学生探索出的规律进一步提问: 9个9乘9个9的结果是多少?

几个9乘几个9的结果是6个9、1个8、6个0、1个1?

3、回顾梳理,总结方法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探索了这两组算式中隐含的规律。现在请大家根据这些算式回想一下,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是怎么做的?

(全班交流,适时引导:可是在探索9的算式中,一开始就遇到复杂的问题,又该怎么做?)

结合学生发言,完善板书:

研究时,可以先从简单的算式入手,通过计算、观察、发现、推理解决复杂的问题; 如果遇到像6个9乘6个9这种复杂问题,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入手,通过化繁为简,以小推大,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还经常会用到。

三、迁移方法,拓展提升

1、鼓励猜想,激发兴趣。

师:刚才这两组算式,都是由1或者9组成的多位数,其它数字也有规律吗?大家课后还可以借助计算器继续去探索。

2、拓展应用:神奇的142857 师:当然,在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些数,表面看起来没什么特点,但其中又蕴含着有趣的现象,比如142857(课件出示)。有人把它称为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数”。

到底有何神奇呢?带着你的猜想,我们先从这几个算式开始研究起吧。(1)计算得数,观察特点。(2)归纳发现,推测得数。

师:得数都是由142857这几个数字组成,都在这几个数里转,既然都在转,要不我们就让这几个数转成一圈来看看。

引1:观察一下,到底是怎么转呢?(学生思考,交流)

引2:确定积的最高位有点困难,那就换个角度看看,个位能直接通过口算确定吗?

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能直接确定吗? 引3:个位确定后,能找到最高位吗?是谁?

师适时小结:只要先确定积的个位,下一位就是最高位,得数刚好按顺时针绕一圈。照这样的话,乘5,乘6的结果又是多少呢?(乘5请一生说,乘6集体说)乘7呢? 看来,有些规律是有范围的,超过一定的范围可能又是另外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多深入研究。

刚才,我们发现142857乘1到乘6的结果都在这几个数里转,到乘7,它就休息了。所以有人传说一个星期有7天,就是因它而来的。

那乘

8、乘9,之后又是怎样呢?想知道吗?老师做了一个微课,请看。(3)拓展延伸:微课介绍“142857”中的“趣中趣”。

师:142857还有很多奥秘等待你们去发掘,也许它就是宇宙的密码。

四、梳理总结,畅谈感受

1、欣赏:课件展示算式题组,感受数学美。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在计算器的帮助下探索了许多算式中隐含的规律,这种有趣的算式还有很多,大家课外还可以去阅读、去寻找。老师搜集了一些,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继续延伸,阅读有关资料,拓展视野)

2、交流感想。

师:孩子们,数学怎么样?(学生交流)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师:数学的奥秘无穷无尽,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大家继续去大胆探索吧!

第四篇: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

作者:杜浩鹏 文章来源:合肥38中 点击数:2828 更新时间:202_-3-10 14:01:24

一、单元教材分析: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科学内容中,“物质”作为三大一级主题内容之一出现,在本章中体现为“质量”、“密度”和“测量物质的密度”等二级主题。通过学习两个重要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引入和测量,使学生对物质及其属性有进一步定量的认识。而课程标准对浮力的知识与过去相比有所宽松,重点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归纳和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从获取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下基础。

本章可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包括第一节和第二节。第二单元使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第三单元包括第四节和第五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本章着重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由浅入深,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其次,强调实验的作用,尽量安排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为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打好基础。同时教材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物理知识是有用的,表现在它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课本列举大量耳熟能详或随处可见的现象以及相关问题进行剖析,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具体感性认识,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多角度、多层次理解物理知识,更有助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 有团队精神

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科学内容

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 质量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 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

 密度概念的建立及其物理意义  阿基米德原理

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

 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 天平和量筒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密度的概念 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四、单元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不长,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自己动手参与的课堂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心理认知特点。

由于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学生对质量、密度、浮力的存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它们的认识还是感性的,没有提升到理性高度。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感受密度、浮力的存在,并进一步提高对它们的理性理解。同时,对于实验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教师要及时做适当的总结,点明其中的内在规律。

认知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认识,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在长期生活中通过他们的直觉逐渐形成的。因此生硬地灌输力的概念,势必让学生难以接受,本章的教学建议采用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身份,以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讨论——实验——归纳——理解——应用。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对知识的参与——内化——外延的过程,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单元教学建议

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质量、密度、浮力;本章涉及到的物理原理、规律有: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技能用:托盘天平、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学习,初步认识应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质量概念,会正确使用天平与量筒或量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与体积,并从中学习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此外,还要让学生对物理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的观念,进而发展他们的估测能力。

让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建立密度的概念,鼓励学生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现象,解决与密度有关的简单问题,进而领悟物质的属性的研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应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浮力概念,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

本章涉及到的具体学习过程主要有质量、密度、浮力三个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和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探究过程。同时还涉及到三个概念,两个规律的应用。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均不可能离开科学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主要有科学抽象方法、比值方法、猜想与假设方法、实验方法等。

本章教学要通过学生在认识概念与规律的过程之中,初步体验认识质量、密度、浮力三个概念和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要使他们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解决某些简单的问题时,能激发起兴趣并产生兴奋感,同时还要让他们去体验在获取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六、单元课时分配

本章四个单元,共分五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 质量 1课时 第二节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1课时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1课时 章节小结 回顾知识 1课时 第四节 阿基米德原理 2课时 第五节 物体的浮与沉 1课时 复习和总结 1课时

第五篇:单元教学设计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单元教学设计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作者姓名 学科领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历史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1、单元地位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巨变:

(1)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宣扬民主共和。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3)邓小平: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内容概述 初中二年级

共用2课时,每周2课时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学习重点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法治建设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国企改革。

4、学习难点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之间的关系。

(2)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主要含义。

(3)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农村和城市改革的核心

5、学习方式

(1)营造“历史中普通人民的命运”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一位普通老教授命运的起伏变化和时代的(2)以“改革开放之行”的记者报道形式,以农民梁满囤、海尔企业、深圳的故事为例,帮助学生走进、合作改革开放的波澜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联系历史时代事实,从普通中国人命运改变的视角,认识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今天强大的繁荣的中国,主要的源动力是来自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应课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2、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3、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2、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专题一:破冰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课时)

专题划分 专题二: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之行(1课时)

其中,专题二中的活动“改革开放中的家乡美”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 破冰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一位老教授的日记,感受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生活的变化,理解掌握: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完成“拨乱反正”、民主法治建设一步步加强。

人物故事情境导学要点:

专题问题设计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意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学生学习小组:自主思考、合作及竞争。

2、多媒体运用:老教授日记演示、“真理标准讨论”视频、“拨乱反正”图示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通过老教授日记(1976年11月4日),说一下:老教授希望平反冤雪,这一要求在此时是否会实现?

以此探讨:

1、“文革”结束了,中国为何还在“徘徊不前”?

2、“两个凡是”的实质是怎样的?

活动二:举例说一下你印象中的真理?你为什么觉得那就是真理呢? 以此探讨:

1、真理的“面貌”应该是怎样的?真理为什么会经得起考验?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何重要意义? 活动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怎样完成“拨乱反正”的? 以此探讨:

1、何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2、“伟大转折”的主要含义?

活动四:通过老教授日记(1980年6月3日),说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温暖的春天”里有哪些喜人景象?

以此探讨:

1、“文革”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2、民主和法制建设为什么都要同时加强?

活动五:小组间文字游戏竞赛--“心有灵犀”:相互配合来猜猜本课中的“热词”。

1、学生是否能根据历史时代背景,来认识人物生活变化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评价要点

2、学生是否能理解前后事件之间的关系,及类似事件之间的关系。

3、学生的小组探究及合作竞争精神的肯定。

专题二 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之行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报道普通农民梁满囤、著名企业海尔集团的故事,走进改革开放的波澜画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及对外开放的逐步进行。

人物、企业故事情境导学要点:

专题问题设

1、农村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影响 计

2、国企改革的措施

3、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学生学习小组调动:自主思考、合作探讨。

2、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人物、企业的故事情节演示,辅以改革开放的画面和视频、音频。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农民梁满囤的故事:在人民公社时把猪养成“袖珍猪”。以此探讨:人民公社有何弊端?

活动二:农民梁满囤的故事:生活改善后有了“新烦恼”--果园丰收后,果子销路不理想。

以此探讨:

1、农村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积极性)

2、发展乡镇企业利于农村致富和现代化发展。活动三:海尔集团的故事:改革前的惨淡景象

以此探讨:什么原因束缚企业发展?

活动四:学生扮演企业、政府、职工代表,各抒己见:怎么帮助企业和自己走出困境?

活动五:海尔集团的故事:改革后强大的海尔走向世界;深圳的故事:“一夜崛起之城”的传奇

以此认识: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研究性学习:

1、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你的家乡还有哪些方面亟需改善和提高?

2、家乡有哪些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你为家乡想到哪些独到的发展策略?

评价要点

1、能否正确认识时代与具体人物、企业发展的关联。

2、学生个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个体发言的独到性是否值得肯定。

3、能否理解农村和城市改革共同的核心。

单元整理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