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图像加工的常用方法》教学设计(5篇范文)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69-944506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3-12 15:35: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图像加工的常用方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图像加工的常用方法》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对图像的基本概念、获取方法及Fireworks的基本操作和工作环境有所了解;本节课主要讲授是图像加工的常用方法,是上节课知识的延续,是在获取图像的基础上,学习图像初步加工;是学生学习Firewoeks从感性认知到实际动手操作的一个转折,为后面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进行教学,在第一节课中已经介绍Firewoeks基本知识及像素等相关概念,本节课主要讲授图像的裁剪、调整图像尺寸,亮度/对比度的调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启动Fireworks软件,并打开需要加工的图像;

(2)学会裁剪工具的使用和调整图像尺寸的方法;

(3)学会调整亮度、对比度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

学习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对难点问题辅与‘讲解演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合作能力及探讨能力;

(2)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的同时懂得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美德。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裁剪工具的使用和调整图像的尺寸的方法;

调整亮度、对比度的方法。

(2)难点:裁剪工具的使用

五、教学准备

计算机教室、图片素材、学生按学习小组就坐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两张你图像,一张是原图,另一张是经过Fireworks图像处理软件加工过的。

提问:观察以下两幅图,你欣赏哪一幅,为什么?

加工处理后的图像漂亮美丽,如何对照片进行加工处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第二节《图像加工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精美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美感的同时意识到这些图片经过图像加工处理得来的,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任务一:启动Fireworks,并打开电脑桌面上“环境”图像(阅读课本P7页)。

打开图像操作方法:选择“文件”——“打开”

让学生回忆WORD的启动和打开文件的方法去启动Fireworks软件。

设计意图:唤起记忆,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得出结论:软件的启动和打开文件的方法是一样的。

任务二:将“环境”图像裁剪,并调整图像尺寸(阅读课本P8页)。

1、利用裁剪工具裁剪图像中你认为美丽的一角。(阅读课本P8页)

2、将裁剪后的图像改变尺寸,并清除图像缩小后留下的空白区域(阅读课本P9页)。

设计意图:以“任务”为线索,讲练与学案结合,进行自主学习,对遇到问题的同学,进行引导,学生电脑操作水平差异较大,对于基础较好悟性高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我鼓励这些学生帮助水平差的学生。

任务三:把裁剪后的图像调整亮度、对比度(阅读课本P10页)。

让学生观察裁剪下的图像,找出问题。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引用生活实例中的相片及问题的设定,让学生明白需要做怎样的处理,用什么工具去处理,只要学生有了想法,接下来的解决问题就顺理成章。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学案,自主探究来解决一个个任务,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会对图像美化处理,让学生体会到图像处理的神奇,学习效果也就好了。

(三)课堂作业

判 断 题

1、在Fierworks编辑区右下角的“设置缩放比率” 只能放大和缩小图像,不会改变图像的实际大小。()

2、在Fierworks中,选定裁剪的.图像区域后,按“Enter”。()

3、取消定界框,可以按“shift”键。()

4、裁剪图像的区域不合适,按“Ctrl+Z”键,可以取消之前的操作。()

5、改变图像的尺寸需要的工具是“指针工具”。()

6、亮度指的是画面的明亮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做题形式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裁剪工具的使用,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图像加工的常用方法

1、裁剪图像

2、调整图像尺寸

3、调整亮度、对比度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生任务。通过学生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裁剪”工具的使用,也懂得了利用亮度、对比度来调整图像。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探究的品质。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获得了成就感。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点,上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够,应用启发式的原则,让学生发现问题去研究去探索。

【八年级上册《图像加工的常用方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图像采集与加工》微课教学设计范文

2.图像输入教学设计范文

3.手绘线条图像教学设计

4.数字化图像的采集加工与简单合第二课时教案

5.《数据信息的加工》教学设计范文

6.说明文写作常用方法

7.图像的同义词

8.手绘线条图像修改二教学设计

9.《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教学设计

第二篇:《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

《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教案

南城一中

万国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像的像素等基本概念;学会计算机采集、获取图像的多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掌握图像的加工处理方法,能分析原始图像素材,选用合适的加工处理方法进行优化,以增强其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生活需求出发,把技术应用于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析具体图像选用合适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初步处理。

教学过程

一、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 1.获取图像的途径

师:借助计算机和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对图像进行处理。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的前提是把图像输入到计算机中,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计算机获取图像?

教师在黑板中心位置板书“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计算机获取图像的各种方法。

学生的回答有:照相机、网上下载、自己画„„,教师把学生的回答一一写到黑板上(如图1)。

设计意图: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对计算机获取图像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整理,加深学生理解。

2.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

师:

如何把数码相机中的照片输入到计算机中?

教师先安排有操作经验的学生给同组同学介绍操作过程。了解操作过程后,学生再阅读教材,学习操作步骤。

教师演示:用USB连接线连接数码相机和计算机,用“复制一粘贴”命令把数码相机中的照片复制到计算机中,在计算机中浏览这些照片。

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师机进行实物操作,其他小组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用教师提供的扫描仪模拟软件结合教材探究扫描仪的操作。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和操作,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从数码相机获取图像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实物操作,其他小组用模拟软件操作,可以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

二、根据需要对图像进行简单处理

1.浏览图像,发现图像不足

师:这是老师在旅游时拍下的照片。可惜老师的拍摄技术不高,不能充分展现这些风景的秀丽。你们觉得这些照片有哪些不足?还可能补救吗? 师生一起用AcDsee浏览图像文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图像的问题”。学生仔细浏览图像,找出图像存在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如图2)。

针对图像存在的问题,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最终,得出图像处理的目的:增强图像的表现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浏览图像丈件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照片存在的问题,产生加工处理图像的需求。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具体图像进行分析,确定优化或增强图像表现力的加工处理方案,学会发现问题,主动建立工作需求。

2.根据分析,进行图像处理

师:看来大家对这些图像的处理方案已心中有数了,那就尝试用ACDSee帮老师把这些照片中的风景变得更加美丽吧。

学生根据前面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对不同的图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用ACDSee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具体操作方法参考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动画演示)。

在讲解保存修改后的图像文件部分,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分解。

(1)介绍图像文件的四种类型及适用范围。

(2)在保存图像文件时,选择“另存为„„”,把同一个图像保存为.jPg、.gif、.bmp、.tif四种不同的图像文件类型。

(3)比较生成的四个图像文件的属性,特别是文件大小的区别。

学生对某张图像进行艺术化处理,得到类似怀旧照片的效果。教师建议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提高任务:综合运用ACDSee提供的功能,进行技术创新,制作出富有创意的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践,及时发现学生碰到的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把同一个图像保存为不同图像类型的实践,体会到不同图像文件类型的区别,从而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类型保存图像。为水平较高的学生设置了提高任务,引导他们去探索图像处理的更多技巧与方法,产生技术创新意识。

3.交流分享评价

学生之间共享欣赏处理后的图像,评价其他学生的作品并能给予他人创作建议。在交流中,教师提醒学生发现并学习其他学生值得学习的技巧。

设计意图:主动建立;作需求,并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图像处理方式对图像进行适当处理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地积累,更需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此环节就是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以便互相学习长处,共同进步。

三、图像与像素的关系

教师展示一幅图像,采用放大功能进行放大果图像越来越模糊。

师:为什么图像放大后会变模糊?变成什么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发现图像变模糊是因为每个点在放大过程中,变成了方块,因此图像变模糊了。让学生查阅教材,理解这些方块是什么,从而引出图像与像素的关系,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图像是由像素组成的,所以放大图像会产生失真现象,了解相片像素与冲印相片大小的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并演示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教材中的知识束解答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技术,评价使用的工具

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概念图,回顾本课要点: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图像与像素的关系、图像处理的常用方法、图像文件的常见格式等。留下思考问题:还有哪些你想对图像加工处理,但ACDSee没有提供的功能?

点评:

本课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是难于处理的部分。受设备限制,学生不可能人手一台数码相机、扫描仪进行学习实践。即使解决了设备问题,对于不同的品牌、型号,操作力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必拘泥于详细的操作步骤。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获取数码图像文件的途径,理清思路后再分组,由有使用经验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 到教师机上操作数码相机以获取图像,并充分利用时间,让其他小组对照教材利用模拟软件探究扫描仪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设备的问题,也较好地把握住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另一个教学实践中难于处理的部分是图像的加工。学生往往会为技术而技术,在需求并不明确的情况下,纯粹为了技术而把拿到的图像或调一下色彩或裁剪一通。这样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没有主动需求的“技术机器”式人才。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提供一组有拍摄缺陷的照片,引导学生先对图像的缺陷或不足进行分析,决定具体的修改加工方案才动手操作,所有工作目标明确、需求清晰,为增强图像的表现力而加工处理,避免了只为学习技术操作步骤而进行的无意义操作。

只有从问题需求出发,根据需求选择技术,选择软件、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发现工具的局限和不足,从而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超越软件,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本教学设计无疑为落实这样的教学理念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点评人:

南城一中教务处

刘金祥)

第三篇: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

《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

浙江省慈溪市慈溪中学

陈红

“图像的获取与加工”是广东省初级中学教材《信息技术》第二册的教学内容。学生自身不同的经历与知识背景对学习新知有不同的影响。笔者在课前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中哪些使用过或听说过数码相机(扫描仪),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教学,尽量在每一小组内都安排有操作经验的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像的像素等基本概念;学会计算机采集、获取图像的多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掌握图像的加工处理方法,能分析原始图像素材,选用合适的加工处理方法进行优化,以增强其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生活需求出发,把技术应用于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析具体图像选用合适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初步处理。

教学过程

一、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 1.获取图像的途径

师:借助计算机和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对图像进行处理。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的前提是把图像输入到计算机中,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计算机获取图像?

教师在黑板中心位置板书“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计算机获取图像的各种方法。

学生的回答有:照相机、网上下载、自己画„„,教师把学生的回答一一写到黑板上(如图1)。

设计意图: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对计算机获取图像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整理,加深学生理解。

2.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 师:

如何把数码相机中的照片输入到计算机中?

教师先安排有操作经验的学生给同组同学介绍操作过程。了解操作过程后,学生再阅读教材,学习操作步骤。

教师演示:用USB连接线连接数码相机和计算机,用“复制一粘贴”命令把数码相机中的照片复制到计算机中,在计算机中浏览这些照片。

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师机进行实物操作,其他小组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用教师提供的扫描仪模拟软件结合教材探究扫描仪的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和操作,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从数码相机获取图像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实物操作,其他小组用模拟软件操作,可以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

二、根据需要对图像进行简单处理

1.浏览图像,发现图像不足

师:这是老师在旅游时拍下的照片。可惜老师的拍摄技术不高,不能充分展现这些风景的秀丽。你们觉得这些照片有哪些不足?还可能补救吗? 师生一起用AcDsee浏览图像文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图像的问题”。学生仔细浏览图像,找出图像存在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如图2)。

针对图像存在的问题,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最终,得出图像处理的目的:增强图像的表现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浏览图像丈件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照片存在的问题,产生加工处理图像的需求。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具体图像进行分析,确定优化或增强图像表现力的加工处理方案,学会发现问题,主动建立工作需求。

2.根据分析,进行图像处理

师:看来大家对这些图像的处理方案已心中有数了,那就尝试用ACDSee帮老师把这些照片中的风景变得更加美丽吧。

学生根据前面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对不同的图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用ACDSee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具体操作方法参考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动画演示)。

在讲解保存修改后的图像文件部分,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分解。

(1)介绍图像文件的四种类型及适用范围。

(2)在保存图像文件时,选择“另存为„„”,把同一个图像保存为.jPg、.gif、.bmp、.tif四种不同的图像文件类型。

(3)比较生成的四个图像文件的属性,特别是文件大小的区别。

学生对某张图像进行艺术化处理,得到类似怀旧照片的效果。教师建议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提高任务:综合运用ACDSee提供的功能,进行技术创新,制作出富有创意的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践,及时发现学生碰到的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把同一个图像保存为不同图像类型的实践,体会到不同图像文件类型的区别,从而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类型保存图像。为水平较高的学生设置了提高任务,引导他们去探索图像处理的更多技巧与方法,产生技术创新意识。

3.交流分享评价

学生之间共享欣赏处理后的图像,评价其他学生的作品并能给予他人创作建议。在交流中,教师提醒学生发现并学习其他学生值得学习的技巧。

设计意图:主动建立;作需求,并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图像处理方式对图像进行适当处理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地积累,更需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此环节就是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以便互相学习长处,共同进步。

三、图像与像素的关系

教师展示一幅图像,采用放大功能进行放大果图像越来越模糊。

师:为什么图像放大后会变模糊?变成什么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发现图像变模糊是因为每个点在放大过程中,变成了方块,因此图像变模糊了。让学生查阅教材,理解这些方块是什么,从而引出图像与像素的关系,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图像是由像素组成的,所以放大图像会产生失真现象,了解相片像素与冲印相片大小的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并演示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教材中的知识束解答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技术,评价使用的工具

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概念图,回顾本课要点: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图像与像素的关系、图像处理的常用方法、图像文件的常见格式等。留下思考问题:还有哪些你想对图像加工处理,但ACDSee没有提供的功能?

点评:

本课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是难于处理的部分。受设备限制,学生不可能人手一台数码相机、扫描仪进行学习实践。即使解决了设备问题,对于不同的品牌、型号,操作力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必拘泥于详细的操作步骤。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获取数码图像文件的途径,理清思路后再分组,由有使用经验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 到教师机上操作数码相机以获取图像,并充分利用时间,让其他小组对照教材利用模拟软件探究扫描仪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设备的问题,也较好地把握住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另一个教学实践中难于处理的部分是图像的加工。学生往往会为技术而技术,在需求并不明确的情况下,纯粹为了技术而把拿到的图像或调一下色彩或裁剪一通。这样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没有主动需求的“技术机器”式人才。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提供一组有拍摄缺陷的照片,引导学生先对图像的缺陷或不足进行分析,决定具体的修改加工方案才动手操作,所有工作目标明确、需求清晰,为增强图像的表现力而加工处理,避免了只为学习技术操作步骤而进行的无意义操作。

只有从问题需求出发,根据需求选择技术,选择软件、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发现工具的局限和不足,从而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超越软件,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本教学设计无疑为落实这样的教学理念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点评人:

广东电白县教育局教研室

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_年第12期

第四篇:“图像加工的方法”的教学策略与实例

“图像加工的方法”的教学策略与实例

“图像加工的方法”是高中二年级《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的“图形图像的加工的方法”最后一小节的内容,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此课堂课程进行一些思考和实践探索。

分析学情,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课程教学设计首先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能力。高二年级学生已经接受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学生开始学习时,对图像加工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如何保持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本节课程的难点。太简单的实例会使基础好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难一些的实例则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因此能够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此课程设计的关键。

教学设计思路

本案例是以Photoshop为例子讲解图像加工方法,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图像加工基本方法和一般流程,是本教案的教学的重点。案例采用范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一个典型的图像加工实例出发,把分散的知识串成一个整体,总结出图像加工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在课前搜集优美的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加工实例,实例操作步骤以网页形式放在教师服务器上便于学生浏览。

一、导入新课(情感驱动、因势利导策略)

导入:展示具体、直观的作品实例。

教师:同学们刚刚欣赏了一些优美的图像作品,感受到了图像作品特殊魅力,这些看似简单的图片,经过作者巧妙的加工后,就成了具有一定含义的作品,这就是图像加工带给我们的奇妙之处。

学生:欣赏优美的图像作品,感受图像特殊魅力。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切入策略)

(一)讲解本实例中涉及Photoshop的基本概念和加工工具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的作品,为了表达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和意图,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图形、图像可能还无法满足我们要求,这需要对已获得的图形、图像进行加工处理。好的创意加上好的多媒体技术方法,可以形成优秀的图像作品,会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教师:在众多的图像处理工具中,Photoshop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的软件,它在图像处理、图像合成、多媒体界面设计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下面以Photoshop作为图像加工工具来介绍图像加工的具体方法。

教师:演示作品《秋的回忆》制作过程。

(1)利用套索工具把树枝从素材中抠出来,建立图层。

(2)用图层蒙版、画笔工具对树枝加工处理。

(3)用填充工具和(滤镜)中的(模糊)中的(高斯模糊)功能给树枝制作阴影。

(4)利用文字工具添加文字,并形成阴影的效果。

学生:感受图像加工的过程。

(二)总结实例中应用的加工方法并提出学习任务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对Photoshop的加工工具、图层合成、蒙版、滤镜等已经有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尝试利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加工。

教师:作品制作要求

①符合主题,具有创意性、艺术性,设计合理。

②色彩运用合理,在视觉上就给人以美感。

学生:学习加工方法,接受学习任务。

(三)学生练习(思维训练、实践感知、自主探究策略)

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共同体内研讨性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其余同学作“亲情方队”。

教师:(1)把学生分组,每组学生至少完成其中感兴趣的一、二个实例。

(2)分组时根据情况让每组至少安排一个有经验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自己也会有所提高。

学生:(1)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组内分析这些实例中所使用的主要加工方法,并总结加工的一般流程。

(四)组间交流(协作探究式学习策略)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进行组间交流,在制作过程中互相协商,补充完善作品。

学生:组间相互交流,在小组长带领下,应用图像加工方法设计图像作品,协商补充完善作品。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五)成果展示:(情景激励策略)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启发学生鉴赏与评价作品,让他们懂得作者在作品中主题思想要表达什么东西,为了表达该主题又是如何创意的(素材选取、技术处理、文件生成大小等诸多方面考虑)。对学生汇报中的积极因素给于肯定和鼓励,对疑难问题进行点评解答,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知识建构。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成果,和老师、同学交流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小结

教师:“所有的图像加工软件是互通的,有许多共有的规律性东西,我们可以举一反三,更好地使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本课堂教学利用了信息技术中比较常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一个范例为任务,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做中学,很好的发挥了学生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较成功地达到教学目标。使用讲、演、练的教学法比较能关注全面。另外安排有一定经验的学生作组长,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解决疑难问题,这样可以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但课堂时间有限,难于照顾到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

第五篇:《图像采集与加工》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内容

《图像采集与加工》中图像的格式与类型,两节课之间的承前启后

设计思路

打破原有课程顺序,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体验图像加工的魅力,在课堂结束前,利用保存文件时文件格式的选择讲解图像的格式,且利用保存时图像品质选择,选择“低”与“最佳”,做出比较,有出现失真,引出下节课内容图像的类型点阵与向量。

理论基础

体验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前期工作

Ps图片展示(班级自己学生的ps图片结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photoshop软件

2、图像的采集

3、图像的合成学生兴趣点

将自己与喜欢的名人进行合成二、本微课设计点

4、图像的格式

任务三:

(1)保存图像,以源文件格式“学号.psd”保存与桌面

(2)将图像另存,以“学号.bmp”及“学号.jpg”保存与桌面,三幅图像的大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分析:

如果课程开始直接讲解图像的格式,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对老师讲的bmp、jpg没有具体的概念,相当于听了桌子、椅子,不能将bmp、jpg与图像联系起来。

所以,在前面将学生兴趣点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后,并且自己已经有了独立完成且喜欢的作品后,对图像有一定认知的情况下,通过保存操作,理解图像有哪些格式及其区别,学生能够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生搜索信息,表达自己的体验,教师最后总结

Bmp、jpg、gif、psd、png概念及之间的区别

5、图像的类型

任务四:

将图像另存为jpg格式时,将图像品质修改为如图,注意图像画质的细微变化及存储空间的变化。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分析

此时已到课程结尾处,学生保存的时候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图像品质的选择,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选择最佳就过去了,但是为了下节课做准备,此处要求学生选择低与最佳,做出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留下悬念。下节课开始即可提出疑问,并且比较向量与点阵图的放大效果。

八年级上册《图像加工的常用方法》教学设计(5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