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材简析: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他,一位少年巧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智劝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醒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它是历史故事中包含着寓言故事,而故事里又隐含着道理的一篇文章。全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说促读,理解语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聪慧、勇敢,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祸患。
4.利用网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对春秋时期各国争霸的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
《螳螂捕蝉》课件、相关学习网站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努力创设自主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对教材大胆处理,不拘泥于面面俱到;重视学生参与,关注知识生成,体现了教学多元化。整节课围绕“激趣导入--整体感知—自主质疑—读懂故事—体会联系—感悟形象—迁移内化”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抓住“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这一中心问题,通过自主朗读、合作讨论、读议结合、启发说话等方式解决问题,理解课文,领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螳螂捕蝉”既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能启迪人智慧的成语故事。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共同走近她。(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书空。齐读课题。什么是螳螂?(指图,介绍)那么,“螳螂捕蝉”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3.指名分节次朗读课文,纠正误音,读通课文。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吗?用一到两句话概括。
三、自主质疑,明确目标
1.多媒体出示首尾两段话: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自由读,思考:读了这两段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交流质疑
3.多媒体出示整理、归纳的三个问题:
(1)少年说了哪番话?
(2)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
(3)大臣、少年都劝吴王。大臣劝,吴王执迷不悟,少年劝,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为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四、读懂故事,明白道理
1.少年说了哪番话?指名找出,多媒体出示: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蝉 螳螂 黄雀
3.蝉、螳螂、黄雀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这“利益”分别是什么?“祸患”又是什么呢?
出示蝉、螳螂、黄雀、少年的位置图(板书用箭头画出),指名学生说他们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是什么。
4.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五、讲解局势,体会联系
1.我们被这个有趣的故事给吸引了,听了这个故事后,吴王“恍然大悟”。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2.多媒体出示《春秋列国图》,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再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假如你是吴王,“悟”了什么道理呢?
3.吴王一心想去攻打楚国,却没有顾到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追问:怎样的后果?(国破家亡、吴国灭亡、百姓生灵涂炭)
4.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小结板书:楚国←吴国←诸侯国
六、品味“巧劝”,感悟形象
1.小组讨论:从课文可以看出少年是什么样的人?
2.全班讨论,预设:
A勇气可嘉、爱国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B足智多谋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3.少年以他的机智、勇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不想夸奖夸奖他?谁来夸一夸他?
七、总结全文,迁移内化
1.故事这么精彩,不讲出来多可惜啊!你能根据板书和自己的了解把课文复述出来吗?
2.指名复述,评价
3.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在世界文学宝库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阅读它们,能使我们收益匪浅。
推荐同学们以下两个网站,课后阅读寓言故事,并做好读书笔记,写下你阅读的寓言故事的大意,以及你的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蝉← 螳螂← 黄雀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的祸患。
第二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同学们想了解什么?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2)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各是什么?
(4)这则寓言故事讲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螳螂捕蝉 诸侯国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毫不介意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2、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了解学生初读感知情况
(1)故事发生在“第二天清晨”。地点在“王宫花园里”。
(2)故事中出现了人物有大臣、吴王、少年。主人公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
(3)故事的起因: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一些大臣竭立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经过:少年创造机会,给吴王讲了“螳螂捕蝉”这件“挺有意思的事”;结局: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这则寓言故事讲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是:“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不行的。
4、学生同桌间说一说故事的梗概。
5、指名说说故事的梗概。
四、解读故事的因果
(一)解读故事的前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句话分别写了什么?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说一说。
(1)这一自然段共有3句话。先写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再写一些大臣反对的理由;最后写了吴王的固执己见,并且还以处死相威胁。
(2)一些大臣看问题比较全面,做到了一分为二。或者说是,既考虑了“利”,又顾及了“弊”。权衡“利”与“弊”,“弊”明显大于“利”。所以一些大臣持反对态度。
(3)“取胜的希望很大”,表明取胜的可能性大一些,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获取胜利,仍然存在不能获取胜利的可能性。
(4)“虽然„„但„„”、“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表明了一些大臣坚决反对出兵攻打楚国的充分理由。
(5)如果吴王是一个理智的、开明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6)可事实上,他怎么说的?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谁敢”和“处死”,写出了吴王的固执己见、独断专横,凶狠残暴。
(二)解读故事的后果
1、自由读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从这个结局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3、学生思考后同桌间进行交流。
4、交流:
(1)“恍然大悟”写出了吴王从少年所讲的一番话中得到了启迪。
(2)“你讲得太有道理了!”这是吴王对少年的赞叹。
(3)吴王为什么会“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5、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小结设疑
请学生将故事的“前因”与“后果”进生比较,激发阅读探究的欲望:那么多的大臣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这番话”,竟然“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少年运用了什么方法?巧妙在哪里?我们下节课再来分析。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准备攻楚 经过:螳螂捕蝉 结局:恍然大悟
第三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考虑周全,通盘谋划。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的寓意,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用△做上标记(9、11自然段);再找出相关句子,用“
三、指名汇报(师相机出示):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四、精读理解:
1(课件出示)指名读三句话,注意变成红色的词语,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⑴ “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⑵ “拱着、举起”
⑶“伸长”
2、把这三句话合成一段话,齐读。
3、(出示插图),结合课文,把螳螂、蝉、黄雀这三者的关系用“→”表示出来。)(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板演)
啄捕
A黄雀——→ 螳螂——→蝉
捕啄
B蝉←——螳螂←——黄雀
4、同桌交流,集体订正。
5、引导:⑴大家的示意图,侍奉吴王的少年只用一句话就概括出来了,是哪句话?
(出示、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⑵思考:少年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吴王)为什么要对吴王说这番话?(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还有谁也劝说吴王?结果呢?(大臣们也劝说吴王不要攻打楚国,可是吴王固执地
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⑶“固执”怎样理解?,“处死”的“死”呢?(失去生命)
5、总结:是啊,谁也不愿失去生命,所以大臣门再也不敢直接劝阻吴王了。(板书:直劝)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理解“死”:不可更改的),怎样才能使无王吴王改变注意呢?侍奉吴王无恙的少年想出了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诬枉。(板书:巧劝)
那么,吴王听出少年的弦外之音呢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6、齐读最后一段。(课件出示)指生补白: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建议:,于是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7、齐读这段话,分析大臣门的意见,把楚国、吴国、其他的诸侯国这三者的关系用“→”表示出来(指生板演):
攻打攻打
其他的诸侯国 ——→ 吴国 ——→楚国
8、(出示少年的话以及大臣的意见),两相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
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9、结合板书,师点拨:如果吴国攻打楚国,吴国就相当于故事中的,楚国就相当于,其请他诸侯国就相当于。可见,大臣们的意见时正确的,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领悟寓意: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学们,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很危险的。)
六、分角色读课文。
七、口语交际: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少年:聪慧胆识过人
吴王:固执知错能改
八、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九、推荐读书:
1.《伊索寓言》
2.《克雷洛夫寓言》
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十、作业:抓住这则故事的寓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啄捕
黄雀——→螳螂 ——→蝉
攻打攻打
其他的诸侯国 ——→ 吴国 ——→ 楚国
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很危险的。
第四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通读全文,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2)通过品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重、难点与关键:
1、理解“螳螂捕蝉”的深刻含义。
2、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寓言通过一个故事讲道理的特点。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1、2、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
(1)同学们,屏幕上有四个词语,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强调“乘”的读音。齐读
(3)词语放在句子中,能不能读出这种味道,自己试一试。
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自由读、指名读。师及时评价。
出示句子: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胜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自由读、指名读。及时评价。
三、1、精读课文
那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大家快速的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时什么?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2、3、4、指名回答,师及时评价。
谁能用刚才的四个词语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老师在故事里仔细搜索一下,没有看到螳螂捕蝉这个词语,请同学找一找文章哪些段落写了这个故事。指名回答。
5、6、师出示9、11两个段内容,指名生读。
大家刚才读了这个故事,但不是讲故事,老师想和大家合作一下这个故事。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9、11两段),一个小标点我们换一个角色,老师一句,你们一句。(师生合作读故事)
7、8、现在按照这个方式,同桌练读。指名读。
故事讲完了,故事明白了吗?我想考考大家,这个少年说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那么这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呢?大家在文中找一找。(板书:利益 祸患)
9、老师把顺序换一换同学们就清楚了。(出示两种颜色的文字)
10、(出示幻灯片)这张与上一张有什么不同呢?指名回答。(它——它们)再来合作读一遍。是啊,它们只看眼前的利益,没想到它们的后面正隐伏着祸患呢!(板书:祸患)
11、这就是少年讲给吴王的故事,但少年的话却没说清楚,少年没说,我们来替他说一说。出示题目,生口头填空。指名回答。
现在难题来了,老师把屏幕关了,你们能不能再把这番话说给吴王听听?现在老师是吴王,你来试试能不能打动我。
12、可是少年并没有对吴王说这样的话,而是对吴王讲了一个故事,如果这个故事用八个字来概括,叫(师引读)“螳螂捕蝉”(生接着回答)“黄雀在后”。指名生上台补充,全班齐读这个成语。
13、为什么少年不敢把刚才的那段话说给吴王听呢?直接说不就得了,为什么不说呢?指名回答。那他用了什么方法?(讲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吴王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指名回答。
14、我是听明白这个故事了,那到底吴王听了这个故事明白这个道理了吗?他是怎么做的?
齐读12自然段,指名回答。
15、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生交流,回答。
四、总结 复述故事内容。
五、布置作业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个家人听。
第五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10、螳螂捕蝉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教材分析: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3课《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主要讲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图文结合,故事里套故事,趣味性强而又通俗易懂,本课内容较为浅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那能不能把刚才的内容再“减肥”? 想一想,吴王和少年,主要又写谁?为什么?
2、一篇600字的课文,同学们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就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还要让大家把书读厚。
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位少年的劝说究竟 “妙”在何处?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感受少年劝说之妙。
二、读书圈画批注,感悟少年劝说之“妙”。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少年的劝说究竟妙在何处,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画画。
2、交流:
▲ 妙在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师:那故事的内容是„„(引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①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并且找一找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
②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从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入手体会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③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经过交流揭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那么大家现在能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吗?
现在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这些动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指名读,集体读。
④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更加感受到这件事真的是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凭我们的实力,我们能说得比书本上的描述更好,同桌之间说一说。
⑤请同学练说,表扬加入合理想象的同学。
⑥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板书:“黄雀在后”)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学们,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是非常危险的!)(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⑦我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反应呢?
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交流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那后果将是自己的国家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
(小结板书: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
3、师: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这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故事来让吴王自己明白道理,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那老师想建议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余的内容,读完之后我们再来交流印象深刻,有所领悟的内容,到时候我相信大家肯定会更加佩服这位少年。
4、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①“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可以想象大臣们在议论些什么?
这位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勇气可嘉)
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为国分忧、十分爱国)
②“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坚定决心)
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为重)③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④师:前面说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所以少年就没有直接去劝,因为这样就像飞蛾扑向火堆一样,不但劝不成,还要丢掉自己的脑袋。那你觉得这位少年怎么样?(足智多谋、有勇有谋、胆识过人、有胆有识、机智勇敢)
那么应该说少年是怎样劝吴王的?请你在劝的前面加上一个字,表达的更准确、传神。(板书:少年智劝
吴王明理)
⑤“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⑥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⑦知道朗读:那么这段对话,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 那么大家就按自己的体会,分成四人小组好好读读这段话。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
三、总结全文,领悟道理。
课文学到这儿,老师觉得特别高兴,因为同学们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把课文真正的读懂了,我想今天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小。那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今天的收获呢?
四、拓展延伸,指导课外阅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通过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方法领悟了其中的道理,相信大家一定更喜欢寓言故事了,那么课后我们可以相互借阅《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寓言选集,或者上网搜索寓言故事,但是,请大家注意:读故事时不仅要明白故事经过,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板书设计: 少年智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
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