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大全)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69-953159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3-19 09:38: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大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组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已具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惩”;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铿锵有力”“衣衫褴褛”等词的意思。

(2)在初步的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展示周恩来从少年到垂暮之年的一组照片。老师语言渲染进行大致解说。

【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此处,一幅幅总理亲切的照片和着老师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的目光紧紧吸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老师板书课题,相机理解“崛起”“之”之意,明晰课题含义。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就题质疑。归纳总结: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借助已有识字经验,先扫清一部分“拦路虎”: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汇报,将不认识的列举下来,在读文中进一步扫除。

2、初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补充三组词语:

(1)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2)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

(3)铿锵有力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解决问题。(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才立此远大志向。)

(二)再读课文。

1、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2、其余学生边听边思,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分层次理解词语,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愿望。】

三、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研读重点语段,深入感悟。

1、第7自然段,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第8自然段。

(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中华不振”,完善板书,添加感叹号。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形象,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抓住“惩处”,再理解“中华不振”。

指导写字:学习“惩”字,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抓住“惩处”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2、出示图片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与文本进行交流,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现出一个“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对话”这样一个过程,培养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在阅读实践中通过学思结合习得学习方法,获得语文能力。】

四、写话训练。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此处挖掘文本空白,将读写整合,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我想只有这样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语文课才有可能流淌诗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少年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主人公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主人公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一、聚焦“中华不振”:

1、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和课题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个词,圈出来。

3、指名交流——中华不振!

师:你怎么理解“中华不振”这个词?就是——中国(落后、衰败、软弱)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但你们说到的仅仅是这个词的表面含义,这四个字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

二、感受“中华不振”:

1、师: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周恩在租界里亲眼目睹的那揪心一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在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下作上记号,并批注你的阅读感悟。

2、交流反馈。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找到一处的同学再认真读,仔细找,可能你会有新的收获。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处?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租界。

师:读着这句话,有一个字很快跃入我们的的眼帘——“闯”。从这个“闯”字你感受到什么?

(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本来可以堂堂正正的,现在居然还要闯)评:从一个字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抓“大不相同”

师:中国的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里与中国的别处会有哪些大不相同?

(房屋破旧不堪,到处是断垣残壁;街道冷冷清清;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衣衫褴褛的中国人„„)

师: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

请接着老师的话读:(师)中国的别处一条条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而这里——

(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师)中国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里——

(生)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从一个词也可以反映出中华不振!●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师:读读这段话,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生交流反馈。预设:

◆大个子洋人:他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生读)师:听得出,你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这个洋人此时应该得意扬扬吗?他轧死了人本该怎么做?

(赔礼道歉、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后悔„„)

师:是呀,这些都是一个肇事者最起码要做的,可洋人非但没这么做反而得意扬扬,他凭什么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师:因为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所以洋人敢在租界地胡作非为,甚至凌驾于法律与公理之上。他们真是为所欲为,令人气愤!一起读!

◆中国巡警: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他们非但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受害的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出示:一问才知道„„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师:中国妇女期待的是什么?得到的却是什么?

师:中国巡警的表现再一次让你感到——(愤怒、痛心、失望„„)师:请你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评:老师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这可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师:中国巡警的行为刺痛我们的心,更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一起来读!(齐读)

◆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紧握着拳头却又不敢怎么样。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面对同胞的惨死,面对妇女无助的哭诉,他们为什么不把拳头砸向洋人?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

师: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呀!因为这是洋人的租界,在外国人管辖的租界地中国人能说什么呢?他们是无处说理的,他们能做什么呢?不敢怎么样。他们能做的只是紧握着拳头,能说的只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难怪伯父告诫周恩来(出示伯父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唉!中华不振啊!”(齐读)

◆那个失去亲人的妇女:

师:而文中最让我们揪心的,就是这个不幸妇女了,此时此刻,她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安慰,她希望的是什么?

师:亲人无辜惨死,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她主持公道,换来的却是一通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却又不敢为她伸张正义,你的眼前仿佛看到妇女怎样的面容?她的眼里——脸上——穿着——她衣衫褴褛,脸色苍白,满脸泪水,眼睛又红又肿„„

师:都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在当下的中国,有理也是寸步难行啊!看到这样的妇女我们不禁为她掬一把泪,但是那个肇事的洋人,居然在一旁得意扬扬,中国巡警还要训斥她,真是让人悲痛欲绝呀!

师:谁来读读(音乐起,指名读)

评:看着你凝重的神情,听着你动情的朗读,我的心都被揪起来了,我们也像他这样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位中国妇女的不幸也折射出了当时全中国的不幸,在当时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像这样的事哪里是一两件能说得完的呢——

5、补充材料:(请默读这个故事)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这段文字中,最让你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哪几个字?

师: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你有什么感受?(痛心、愤怒、悲哀„„)

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理解你们的感受。

三、立下志向:

1、师:然而,在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事,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激荡着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他经常独自沉思。他可能在想什么呢?请用你的笔,走进周恩来的心里,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他内心的所思所想。

2、交流反馈学生的写话。

师:停下手中的笔,没写完的,待会儿可以说出来,让我们先来倾听一下少年周恩来心声。

师:一个泱泱大国,却沦落如此,怎能不叫人痛心呀!但光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能解决问题吗?他可能还想到了什么?

3、师: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当魏校长在修身课上提问:为什么而读书时,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掷地有声的九个字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出示: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指名读)师:“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魏校长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周恩来的同学们说的,也是对我们所有中国人说的,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指名,齐读)

4、师:(配乐)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板书),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这是他学习的动力,让我们从心底轻声地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也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让我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5、出示一组图片,(周恩来的一生)

师:少年时代,他远渡重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时代,他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改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世界的敬仰,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又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抬头仰望,他的音容笑貌依旧,侧耳倾听,我们仿佛又听见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帝、嚷、褴、褛、惑、轧、惩、肇、诸、效、铿、锵、凌”,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踊跃、模范、抱负、褴褛、铿锵、欺凌、耀武扬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结合具体语言材料,体会周恩来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和胸怀,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 尊心,确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帝、嚷、褴、褛、惑、轧、惩、肇、诸、效、铿、锵、凌”,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踊跃、模范、抱负、褴褛、铿锵、欺凌、耀武扬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结合具体语言材料,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和胸怀,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 吗?我们敬爱的的周恩来总理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 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周总理的故事,谁愿意说出来和大 家分享一下?

2、揭示课题: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很高兴。大家对周总理又有了更多 的了解。我们的周总理在学生时代就有了为国效力的志向,他的一句名言鼓 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为祖国的崛起、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这句名 言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很可能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崛起是什么意思?中国没崛起之前是 怎样的?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文。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思考刚刚大家提出的问题,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读懂大意;

2、文章共有多少自然段?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那一起?说了什么内 容?

(二)检查生字词

1、纠正读音

(1)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相机纠正读音;

(2)同座位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3)齐读,检查读正确情况;

2、记忆字形

(1)指名学生说说出示的生字有哪些形近字,记住它们的区别特征;

(2)指导字形

嚷:左右结构,共20画,右下部分有三横,通过板书帮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惑:上下结构,上半部分为“或”,有8画;

肇:上下结构,共14画,上半部分由“户”和“攵”组成,下半部分共6画,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惩:上下结构,由“征”和“心”构成,可这样记忆:合理的惩罚能征服人的心灵,让人心服。

(3)指导难读的长句

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

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三)再读课文,初步探究。

1、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刚提出的问题;

2、交流讨论;

(明确:“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中国没崛起之前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任人宰割;正是有感于中国的落后与任人宰割的现状,周总理表 明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3、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说了什么?

(明确:(1-6)伯父的话让周恩来想去租界一看究竟;

(7-8)在租界的见闻让周恩来深刻理解了“中国不振”的含义;

(9-17)青年周恩来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1-6)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跟着小声读或默读;

2、在第一部分,伯父共说了三句话,这三句话都以感叹号结尾,伯父说完后还叹了一口气,自由地读读这三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你又是怎么理解“中华不振”的?

3、交流讨论;

4、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伯父的三句话,边读边思考:如何读出伯父因中华不振、任人宰割的气愤与无奈。

5、指名读,评议。

(二)学习第二部分(7-8)

1、伯父的话让周恩来决定去租界看个究竟,他们看到的租界有 什么与众不同呢?自由得朗读第二部分,找出答案。

(明确:通过介绍当时的中国历史和指导学生理解“灯红酒绿”“热闹非 凡”“大多是外国人”“耀武扬威”,让学生感受到租界的异常繁华与身处水 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形成的鲜明对比,租界是侵略者的天堂,是中国人 的地狱。)

2、正在周恩来左顾右盼之时,发生了一件事情,请大家自由地读读第8 小节,想想这一小节共说了几种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处境与表现?

(明确:

1、惨失亲人的妇女:(衣衫褴褛、哭诉)无助;

2、肇事的 洋人:(得意洋洋)嚣张;

3、中国巡警:(训斥妇女、纵容肇事者)懦弱、胆小、崇洋媚外;

4、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劝不幸的妇女)愤 怒、无奈。)

3、周恩来看到这种情景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内涵,同学们,你 们是不是也理解了呢?请带着你们的理解读读第8小节,把你们感受到 的中华不振之悲哀读出来。

(三)、学习第三部分(9-17)

1、从租界回来的周恩来经常陷入沉思,你们觉得他会想些什么?为什 么?

2、终于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说出了他的所想,那就是-----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他是怎么说的?(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

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坚定地爱国报国之志)

谁能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周恩来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同学们,少年周恩来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 兴中华,因此,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是怎样理解 周恩来的志向的?说说你的理解。

2、如今,中国已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21世纪的 青少年,该为什么而读书呢?

五、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们为周恩来励志报国的精神所感动,你一定有

很多话要对少年周恩来说,请以“少年周恩来,我想对你说”为题,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惨失亲人的妇女:无助

↗灾难深重的中国

↘围观的中国人:愤怒、无奈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巡警: 懦弱、胆小、崇洋媚外

↘灯火就绿的租界

↘肇事的洋人:嚣张

赵老师: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孝义市振兴东街小学 雷文敏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 “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1-6自然段初步感受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周恩来吗?(补充对周恩来赞扬的资料)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令人喝彩。(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解题:“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清晰而坚定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初读)

首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1、出示词语,自读词语:伯父 租界 模范 闯进 巡警 吵嚷 妇女 惩处 喝彩 帝国主义 风和日丽 热闹非凡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振兴中华

请同学来读一读。

有哪些字的读音或字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重点解决前面知识点中需要强调的生字词。

重点指导,读音:惩处。“惩”第二声;区分 “处”:解释为地方,组织关系时读第四声,其他都读第三声。字形:巡 嚷 范 惩

2、通过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的欺负。

第三件事:立志

三、细读品味,学习课文1-6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

朗读课文1-6自然段,用红笔画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的句子。用“~~”画出伯父说话的句子。用“--”画出周恩来说话的和内心的活动的句子,并批注感受。2.学生自主学习。(1)、汇报第一个 问题: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论的焦点。

a.“ 焦点”是什么意思?(抽生回答)

b.学习两个生字“帝”“义” c.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练习。

(2)、汇报第二个问题:

找出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找出来。读出感情来。

学生读书

他们读的怎么样?如果好,问: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疑惑)周恩来的话应怎样读?

生练习朗读这部分。

此时,年轻的周恩来心中充满疑惑,他想到了几个问题?只有三个吗?(引导学生感悟)

引导学生读好周恩来心中的疑问。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抽小组展示朗读。

小结:周恩来从伯父的的谈话中初步了解到中华不振,那么又是什么事让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呢?

四、课后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如“风和日丽”、“热闹非凡”。

2、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文中的新词很多,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讲周恩来小故事。师: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3件事)分别是哪三件事?(指名答)

师:回答得很好,看来上节课学得很认真!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段)。

(1)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好好读读发生在少年周恩来身上的3件事情。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件事情(第1—6段),用一个词概括周恩来的心情。(课件出示要求)

(2)检查自学效果。

师:用哪个词比较合适?(生答,师板书:疑惑)

师:伯父告诫周恩来不要到热闹的租界去玩,周恩来有什么表现呢?谁能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指名读)

师:伯父用哪四个字来回答他呢?(生答,师板书:中华不振)

(3)师: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来朗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再次感受周恩来的疑惑。(课件出示对话部分)

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周恩来会不会去看个究竟呢?

2、学习第二部分(第7-9段)。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来读第二件事(第7-9段),大家认真听。

(2)师:作者用了哪个词语说明租界的景象与别处的不同?周恩来遇到了怎样的事情?他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师:对,周恩来当时非常气愤,因为中国人受欺凌。(师板书:气氛,中国人受欺凌)

(4)师:如果你在现场,你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问题,指名答)

师:我们看文中一句话:围观的中国人都握紧了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加强语气,意思是谁也不敢怎么样!从这里,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因为“中华不振”,所以。(课件出示问题,指名说)(5)是啊,同学们,在周恩来的少年时代,我们的祖国政治腐败,贫穷落后,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6)师引导齐读第9自然段后,讲解:这一段也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地把课文引入第三件事。我们今后的作文中也要学习运用过渡段,使文章前后衔接更自然、紧密。

3、学习第三部分(第10—17段)。

(1)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第10—17段,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课件出示要求)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板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在文中,这句话周恩来说了几次?(2次)

师:对,第一次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铿锵有力指说话声音有力、响亮、有节奏感,我们也铿锵有力地来说一下这句话吧!预备,起!

(课件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齐读)

与普通学生的志向作对比 师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课文中的三件事中,前两件原因,后一件是结果。让我们再次铿锵有力地读出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吧,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少年一代的身上,因为……引导读《少年中国说》片段。(课件出示《少年中国说》片段)

布置作业:

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中华不振 周国人受欺凌

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