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第二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范文
《芙蓉楼送辛渐》
一、揭题
⒈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⒈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⒈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⒉品读后两句诗
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⑵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
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诗人想用他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⒊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⒋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⒌指导背诵。
五、拓展总结
⒈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⒉总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
第三篇:教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
执教:钟丽娟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送别>>)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芙 蓉 楼 送 辛 渐
唐 王昌龄(送别诗)
寒
孤
冰心
玉壶
送别诗
1.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5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四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乐纪小学
郭忠碧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教学过程 初步感知送别诗。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诵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齐读题目。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2)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
(3)简介作者 :认真抄默千古名句: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七绝名作之一。
: 2 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送别诗。
(2)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8个字,却构思新颖,含蓄隽永,请你好好儿读上几遍。
(3)读诗歌,注意“王昌龄”“冰心”的正确读音。[读得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味道;注意节奏]
(4)同学们,诗歌的朗诵,读好句尾词语是相当重要的。请你读读,特别注意把最后一个字的字调读到位 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秋天的雨会带给人什么感觉?[是啊,雨带给人惆怅、凄凉]
板书:寒
“楚山孤”,楚山会觉得孤独寂寞吗?这楚山之所以“孤独寂寞”,正是诗人心中的真实写照,觉得那楚山也带上了重重的心事。板书:孤
(3)指导朗读:一场“寒雨”一片“楚山”,悄然传递了缕缕情思,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同学们又该怎样读这两句呢?[读出了这份离别时的惆怅;读出了诗人的哀伤;读出了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 教学三、四两句,感受高洁的情怀。
送别友人哀伤通过是人之常情,但请同学们看这两句。(出示后两句诗)(1)指名读。
(2)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心志。(3)介绍写作背景:
(4)思考:诗人想向亲友表达什么?
(5)感情吟读:让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诗人的心声,感受诗人玉洁冰清的节操。
5吟诵古诗。小结。
板书设计:
平明
芙蓉楼
送辛渐
寒雨
山孤
冰心 玉壶
第五篇: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作背景]
做了8年的校书郎而不见升迁,这事放在别人身上可能会疯。
王昌龄没有疯,但心有不甘,于公元734年参加了制科考试(关于制科考试详见169首),成绩优异,由此完成仕途转身,分配汜水(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县尉。这1年44岁。
校书郎是9品,县尉仍是9品,而且离开京城,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说明一个问题,期间诗人肯定没有运作,想想他的为人,也正常。
诗人迟至34岁才参加科举,非常说明对仕途的冷漠,政治是一件很脏手的活儿,如果崇尚整洁,出成绩难。
这也是8年校书郎的直接原因,但久不升迁的确是件很尴尬的事,自尊心是把双刃剑,有的人放血补养,有的人越放越少,反受其乱。
关键是自尊心发作的时候,是否有充足的准备,是否有决心改变既往的策略。否则,就是一场赌博。
没有思想准备的王昌龄,在县尉任上举步维艰,737年,也就是4年县尉后,竟被贬至岭南,这1年47岁。
小小的一个县尉不但没有升迁,反而受到如此超规格待遇,究竟发生了什么?
无迹可求,查不到任何资料。当时王昌龄已经是大名鼎鼎,这与他的地位极不相称,历史开了个玩笑。
诗人以后的连续恶运同样查不到原因,非常奇怪。唐朝诗人中,王昌龄第1个令我费解。
说他傲慢?没有证据。说他渎职?也没证据。政治上站错队?好像也不是。公开反对某一位重臣?还是没有证据。
一个县尉被远贬岭南,绝不是直接上司县令可操控的,一定是直接来自朝廷,他到底怎么了?
大家都在猜,但谁也不便把心里的揣摩公之于众。
岭南路上,王昌龄诗作不少,但仔细体会,这些诗并没有多大怨恨,仍是一个迷。
当时王昌龄被贬有一个大事件背景,就是张九龄罢相,有人以为是受牵连。
不敢苟同,8年校书郎加4年县尉,正是张九龄的宰相任上,而诗人此间正是郁闷,判断2人关系可能一般。
总之,被贬了,而且贬的很惨,去了岭南。
途中受到朋友们的热情款待,过襄阳时,拜访了孟浩然,2人饮酒赋诗,甚是痛快。
天无绝人之路,到了岭南后,很快遇国家大赦,诗人精神抖擞,北归经襄阳时,与孟浩然再次相聚,当时孟浩然正患疽病,已快全愈,忌讳吃鲜喝辣,同样高兴的孟浩然全然不顾,结果复发,因此而死,悲。
公元740年,50岁的王昌龄返回了长安,再次分配时,职务为江宁(今南京市江宁区)县丞。
仕途上的坎坷颠簸,在诗人心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迹?他是如何面对?
有一次与朋友辛渐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相见,诗人在芙蓉楼送行,写下这首诗。
[本诗简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吴:指润州,春秋时此地属吴。
诗人送客是在早晨,第1句写昨晚的雨。
“寒雨”说明当时是秋季,秋雨的特点就是可能不大,但持续时间较长,唰唰的没完没了。
正因为雨不大,才能看得清楚,满江的雨入眼时,诗人用了一个温和的“连”字,很精当。如果是狂风暴雨,这个字会失承。
这首诗写于第2天清晨,送别朋友之时。如果这场“寒雨”下得时间很短,专门提出来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这场“寒雨”可能持续的时间较长,甚至是整夜。
如果是整夜,诗人睡得好吗?
面对秋雨孤灯,面对已经50多岁的自己,仕途仍然没有起色,若是平时,也许一声叹息之后就睡。但昨晚估计会失眠,因为朋友第2天回洛阳时,诗人还要有一个表态,如何表态也许会令他辗转反侧。
平明:天亮的时候。楚:也指润州,战国时属楚。
送走朋友后,诗人感觉自己所在的这座山也孤独了,实际上是自己孤独。
古典诗词中,这种写法常见,是怎样的心理过程?
朋友在时,有说有笑,气氛活跃,所处环境有生机。剩下自己时,在诗人眼里,这个环
境(楚山)缺乏灵动,归于沉寂。这时候,就会觉得这个环境孤独了。
说到底,还是诗人的内心孤独,如果心情好,剩下自己也无所谓,那就偷着乐,哪有这感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辛渐的个人资料已不可考,专门查过《全唐诗》,只有在王昌龄的作品中出现过2次,且个人没有诗作。
这是一首比较特殊的送别诗,朋友辛渐在诗中所占分量并不重,主要是通过送别抒发自己。
一个人在外打拼,如果混得成色较差,碰见老乡时,大部分人会表现很窘,就是类似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攀谈过程中,对方肯定会问到自己目前的状况,窘态之后常有3种表现:
1.实事求是,一般人做不到。
2.稍微粉饰,大部分人如此,让对方感觉自己还行。
3.吹,弄得天花乱坠,少部分人所为。
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位老乡并不代表他自己,代表的是所有乡亲,包括家人,因为他回去后必有所说。
宽厚待人,只要心存进取,理解每一种选择。人在特别难的时候,不能对他要求太高。
面对辛渐,王昌龄如何选择?
当然是第1种。
选择第1种的底气何在?语气能平缓吗?神态能自若吗?眼神会不会散?
相信王昌龄。
那么,诗人该用怎样的语言描述他的第1种?是不是也像大多数人那样,情结低落时竟忘记了使用美妙的词汇?
“一片冰心在玉壶”有2个出处:
1.来自南北朝鲍照的“清如玉壶冰”。这句主意是说冰,是装在玉壶内的冰。
2.玄宗朝开元名相姚崇的《冰壶赋》,这篇赋主要阐述的是壶,是内装冰的壶,以告诫官史,要冰清玉洁,内外兼修,不要贪腐无度。
估计取自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姚崇的这篇赋曾是唐朝官史的指导性学习文件,必须熟读的。
不论出自何处,“冰心”和“玉壶”都代表清洁高贵。
穷也要穷得透明,弱也要弱得晶莹,不妄自菲薄,坚守情操。这是令所有人敬畏的态度,包括敌意方。
这就是诗人的回答,坦荡坚强,有一种内刚。
如果不考虑出处,“冰心”可以有2种理解:
1.代表清洁透明。(与上述出处意思同,想到了著名的一位女作家的名字。)
2.代表心灰意冷。
有人将这句用在男女情感中,代表一种坚守,激赏!
解析完毕。
====================================
江苏镇江芙蓉楼大概在清朝被毁,1992年镇江市政府在原址重建,成为现在的风景名胜,可惜没去过。
谢谢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