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69-942756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3-10 21:28: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桂林山水》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共四段。第一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二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讲桂林的山;第四段总写桂林山水。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这篇讲读课文是看图学文,汉文课本在课文前配有插图,但结合盲校学生生理特点,深知这幅图片即使是低视力学生也难以看得清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教学课件,在课件中插入了配合课文内容的相应图片,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其以直观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所教班级低视力学生较多,因此结合这一特点,教师有针对性的搜集了相关图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直观感受一下桂林山水的特点,犹如身临其境,并让低视力学生看完图片后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盲生形象的描绘,互助学习。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独立学习、理解课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主要用引导、启发式。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围绕中心问题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交流学习,自己理解课文,解决提出的问题。

【教学理念】

1.直观教学:让低视生通过图片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让全盲生通过欣赏范文朗诵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以诵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3.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探究教学、合作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4.关注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教师领学生学了漓江水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桂林山的特点(第三自然段),以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多媒体计算机、PowerPoint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主要流程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运行的硬件仅一台能运行中文WINDOWS98 以上操作系统的多媒体计算机(有光驱)就可以使用。为了使课件充分发挥其性能,要求屏幕分辩率为800*600,24位以上真彩色。软件采用全中文介面,全部使用鼠标操作,简单灵活。

课件放映包括导入、视频欣赏(课文范读,桂林山水画面)、分别展示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的图片、分组讨论题、展示桂林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的图片、桂林“象鼻山”、“骆驼峰”的图片、配乐朗读、总结、布置作业几个模块。首先,播放《桂林山水》课文视频,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把握,并在优美音乐背景和不断变换的如画卷般的桂林山水风光的吸引下,带着兴趣进入课文的学习。在学生了解了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后,播放相应图片,给低视力学生以直观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给全盲生同学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并用身边事物加以解释,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学问题及图片的说明文字尽量少而精,采用大字形式呈现。课文分析结束后,插入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本课件的每一个模块都是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科学严谨地设计问题,根据学法层层探究课文中心,图文并茂,给以直观感受后充分的品悟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材的第一课是《长城》,在领略了雄伟壮观的长城的基础上,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既有令世人称奇的人文景观,也有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色。我们已经一起领略了雄伟壮观的《长城》,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

(二)视频欣赏。(配乐朗读课文,并配以桂林山水的画面。)

(三)层层探究。

围绕文章的中心“桂林山水甲天下”。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等问题,层层深入组织教学。

1、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这一段共写了几句话?哪一句写了漓江水的特点?(找学生读一读)写出了漓江水几个突出的特点?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是什么?然后交流自读情况,了解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2、在归纳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逐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漓江水这三个特点的。

通过仔细研读,了解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相应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加深课文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3、齐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不直接写漓江水的特点,却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写法:通过对比,强调漓江的水有它独特的美。

(四)学生自学。

教师在领学第二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带着下面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段。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2.第一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桂林山的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每组推选一个代表读。

每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学习桂林山的特点。之后再全班一起交流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桂林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是什么意思?通过图片展示让低视力学生有个直观印象,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用我们周围的事物给其他同学形容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五)学生谈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齐读最后一段,了解作者的感受。最后教师配乐,指名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六)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一步了解本文的结构,及相关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1.把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盲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与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已成为每位盲校教师研究的课题,每位教师也都在积极努力,探索适合盲校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欣喜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欣喜于学校网络教室的建成、校园网的开通及教学所需软、硬件的配置,欣喜于能运用互联网方便、快捷地根据所教知识查找到相应的图片、音乐、视频及相关知识。很多人认为盲生天生的视觉缺陷,怎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其实不然,看,我们的学生能通过语音软件自如的编辑文字、上网查找资料、收发邮件、听歌„„,可以说除了看不到显示器上的图片、动画和文字外,他们能和我们一样运用计算机!我们都知道“扬长避短”,为什么面对信息技术我们不能针对学生的生理特点,充分地扬长避短呢?

在教学中,我能针对所教学生的生理特点,充分备学生、备教材。盲生虽然没有视觉,但其他感觉很灵敏,所以,作为教师,应看到学生所拥有的,而不能只看学生所没有的。就像语文课,可以给学生播放课文朗读,当然如果有视频更好,因为,现在各所盲校低视力学生也很多,为何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低视力的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讲给全盲生听,这样,既能让全盲生了解画面的内容,也锻炼了低视力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么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再如,盲生看不到,但可以听,可以读,可以说,为什么不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遇到优美的课文,教师尽可以提前上网找到相应的音乐做背景,让学生配乐朗读,并可以在学生中展开竞赛,比比谁读得美。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何乐而不为呢!另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所以说,作为一名盲校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探索适合盲学生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第二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风景片断,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板书课题:桂林山水。(齐读课题)

二、随景入文

初读课文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查字典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分段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三、依图学文

理解第一段

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四、看图学文

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问难。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出示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画简笔画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4.(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5.指导朗读:

⑴教师引读句子:

女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男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女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男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女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男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⑵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6.品味词句,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7.了解文章特点,学习写法:

小组合作学习: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能不能用学习第2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已学习第3段。

2.检查自学:

思考: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重点指导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⑴用课件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⑵自读课文,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找出并理解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语,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5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过渡语:

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图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交流: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

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4.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七、指导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列出写作提纲。

3.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第三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孙镇初级中学

张翘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蒲城县孙镇初级中学 教师 张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学习课文2、3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能口述桂林山水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体会作者优美的文字,体会美的意境并能以自己的语言或借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能口述。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 教法:诱导、启发式

学法:合作、讨论探究法、记忆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二、学习新课(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学生单独读课文,并请同学回答:这一段讲了什么?(漓江的水)(板书)(老师让该同学自我评价,读得好不好?)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一边观赏影片,一边进行。)

作者一开始就直接写漓江的水吗?(没有),先写什么?(大海西湖)为什么这样写?(对比)(板书)相比较:结果是什么?(还是漓江的水美)(指出前半句用赞叹的口气,后半句用惊奇、惊讶的语气)漓江的水这么迷人,它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呢?(特点)a:静(板书)静到什么程度?(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b:清(板书)清的怎么样?(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c:绿(板书)绿成什么样子了?(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出示卡片,讨论:什么是翡翠?无瑕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句?(玉石;没有斑点;比喻句)

(3):真静啊……都用了三个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真清啊……(热爱、赞美)句式相同又是一组什么句式?(排比句)

真绿啊……强调漓江水的特点,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赞叹的感情来。(让学生轻声读、找感觉)(板书:对比、排比、比喻;热爱、赞美)

(4):指导背诵(图画法、串连法)

(5):小结:这样的水只有漓江有:看!作者观察的多么仔细呀!表达的多么生动具体呀,同学们不妨也学学他的这种表达方法,相信会收获不少。

(二):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桂林的山 1: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写桂林的山。

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可适当动笔操作画出直观图)2:指导朗读(惊奇的语气)3:指导背诵。

三、总结

多美的山呀!奇、秀、险,再加上又静又清又绿的水环绕其中,中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整整83公里,一路如此,荡舟其中,就像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除了桂林,还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像长城、故宫等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要想建设祖国,为中华民族争光,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

这样静、清、绿的水,绕着这样奇、秀、险的山,让人领悟的是桂林挡不住的诱惑。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无限的向往齐读《桂林山水》。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漓江水:静、清、绿 甲天下 桂林山:奇、秀、险

第四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学校:成家川联校黄池寄宿制小学

姓名:郭娜 人教版四年级《桂林山水》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课题】《桂林山水》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赏读,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桂林山水景色的优美。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钻研文本。再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其独特的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祖国语言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学重点】:

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和布置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游览观赏美景是人人所向往的。为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因为美景使人愉悦、使人欣喜、使人心旷神怡等)对,优美的景色会使人神清气爽,使人陶醉、使人留连忘返。那么优美的景色是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因此,我们要感谢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下面,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作者笔下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的美景,从文章和图画中来领略一下优美的桂林山水吧!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一)、课件出示:

1、快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桂林山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3、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演示:“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内容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三、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一)、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二)、课件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指读,去掉“静得„„清得„„绿得„„”再读,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适时点拨,作者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渲染了漓江水的特点,这样写让我们感觉水更“静”、更“清”、更“绿”了。

2、师范读,体会“啊”的变调。

3、荡舟漓江,既像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又像聆听一首清丽的小诗,让我们一起用诗的朗读,再次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音乐起,配乐朗读课件出示的内容)

(4)、齐读后,音乐不停,欣赏漓江水的风光图片。

(三)、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四)、本节小结,演示:连续欣赏。【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桂林的山。

(一)、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奇、秀、险)]

(二)、奇。

1、齐读“奇”一句。

语言补充: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2、指导朗读。

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3、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五、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一)、教师接读:(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二)、理解“连绵的画卷”。[板书: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补充: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三)、齐读全段。

(四)、“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再次演示:“配乐欣赏”: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六、欣赏歌曲《桂林美》

《桂林美》,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歌曲中桂林山水美。

七、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你游过什么地方?(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补充: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第五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红星乡中心校 谭晓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师: 孩子们,还想跟着老师一起旅游,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还记得,上一次,老师领着大家坐火车去哪了吗?(黄山)我们去看了黄山松,黄山松美不美。孩子们,还想去一个同样很美的地方吗,那里有山有水,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绝代风姿吧。2 板书课题——《桂林山水》今天我们学习11课,桂林山水。3 齐读课题 猜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或者你想知道什么? 师:带着我们的问题快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互考生字词

2、检测生字词。同学们,这些字,你都认识吗?咱们开火车读一读吧

扩 纹 笋 兀 蒙 筏

3、指导书写。炼字中间部分,不要出头。

4、一字组两词领读。

5、读词语 漓江 翡翠 泰山 波澜壮阔 水平如今 红叶似火 奇峰罗列 怪石嶙峋

对于怪石嶙峋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6、请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告诉大家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这篇课文写了桂林山水的美,那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到底有多美呢?我们的小木船马上就要来到漓江了。

2、学习第1自然段。

请同学们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甲字什么意思?天下第一。这桂林山水真的如此美吗,堪称天下第一?那就让我们坐上小木船,赶紧欣赏一下吧。

3、学习第2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请用横线画下来,自己再读一读。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从这一句你能看出什么?(漓江水与众不同)哪里与众不同,有什么特点呢?

【静 清 绿】静 清 绿

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你是怎样理解的?所以读的时候,要怎样读?要读的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清: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你是怎样理解的?漓江的水真清啊,你还能看到什么?你的心情怎样?(很惊喜)那应该怎样读呢?这句要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小鱼,水草。读给同桌听一听。绿:漓江的水真绿呀,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读这一句时,要读出赞美的语气,声音要洪亮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谁能发现,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比喻,排比)。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出对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你觉得这样写好,还是文中这样写好?(文中)描写景物时,要写具体,生动形象。你能仿造句子,再说一句吗? 教室真静啊,静得。校园里的花真美啊,美得。真 啊。

4、学习第3自然段。我们欣赏着漓江水,这时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我们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漓江的水那么美,美的那么独特。那桂林的山是否也与众不同呢,让我们把木船靠近,要好好欣赏一番桂林山。请同学们小组学习,记得学习方法吗?自由读课文,跟组员交流桂林山有什么特点,是怎么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用横线画下来,再读一读。好,孩子们。桂林山有什么特点?【奇 秀 险】

奇:奇什么意思?奇特,样子很少见。奇在哪?你能画一画吗?老师和大家一起画行吗?老师画的好不好?不是老师画得好,是真的有这样的山,是桂林的山真的很奇,很美。

秀:还要什么特点?美不美,自己试着读一读,然后把他读给你想读给的人,老师或同学?

险: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人栽倒下来,还是山栽倒下来。

5.学习第4自然段。播放音乐。师朗诵:这样的山围绕……【画中游】 此刻,你心情怎么样,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这是一节愉快之旅。

四、总结升华。俗话说,学以致用,这样一篇精彩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第一点: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先总起全文“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山和水,最后总结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而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第二:在描写景物时,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这篇文章抓住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木船划远了,大家心中充满了不舍之情,我相信这是一段美妙的学习之旅,在你心中一定有一幅长长的桂林画卷,就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也愿同学们能有一次真正的山水之旅,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带给我们的美感。

五、作业布置,能力提升。

收集更多关于桂林山水的诗歌或歌曲或地理知识。

六、板书。

桂 甲天下

林 漓江水:静 清 绿 喜爱 山

水 桂林山:奇 秀 险 画中游

赞美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