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共5篇)
编辑:轻吟低唱 识别码:69-933272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3-03 15:22: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体育课程标准》,贯彻北京市体育课程改革精神,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均衡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一年级学生入校时间短、各种体育课堂常规还不完善、锻炼行为尚未形成进行设计。本课教学紧密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讲解与游戏交替的形式进行教学,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宗旨;以树立和谐的教育氛围为着眼点;以提高学生上课态度、上课基调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双臂支撑力、双腿协调用力能力、提高身体主动的控制力素质为技术传授点。发展学生四肢协调性、灵敏性为隐性目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会学生懂得互相关爱、体验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培养主动思考克服困难的好品质,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最终以提高此节课的教学质量为教学目的。

二、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

本班有学生33人,女生

15、男生18,女同学听话、男同学较淘气,学生思维活跃,居住在城镇地区,全班同学都存在着娇气、不稳重的特点,由于刚入学不久,同学之间缺乏沟通,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所以本课融入了合作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努力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做好导演,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体验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虽然孩子们此阶段并不是十分理解合作、团结的意义,但是他们都能听从教师的引导,大胆、活泼的完成任务。学生刚从幼儿园走进陌生的学校,为打消他们的陌生感,我在多个部分设计了同学合作。“爬“孩子们都喜欢,也会增加上下肢的配合能力,学生听到本课内容,我还没来得及讲,他们已经开始练习了,这也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有趣的特点,非常符合年龄特征。此时我告诉学生:你们做得不够完整、动作不规范、也不太听话,听话的孩子只有认真听完老师的讲解才进行练习,这一点也渗透了良好的课堂常规要求,此时我深深理解了良好的课堂常规,只有平时认真要求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当有人听课时,学生的一举一动,充分反映了教师平时上课的结果。学生首次练习时,虽然动作不规范,但可以看出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娱乐兴趣,这一点也增强了我的上课热情。学生上课常常不守纪律,许多学生把上课前分得2大组都忘记了,这也很现实,充分表现出了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本课教学内容是:爬行运动:同异侧臂双腿跪地爬行。我采用了体验式、合作、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由于一年级年龄小,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先说出教学内容,让等不及的孩子们,都去自由的理解教师的内容,自游的爬行,我利用足球场地中间的大圆,都铺上垫子,孩子们快乐极了,扑到垫子上,急速的运动。本科教学重点:四肢协调配合移动重心。难点是:手膝支撑。教学中我讲解了同、异侧臂的知识点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点后,大脑充分活动根据教师的哨声进行同侧臂的练习,动作不要求快,但是要求同侧臂要带动腿进行练习,此时我在垫子周围安排了小警察,让他们监督同学们的动作。接着再让另一组作警察监督异侧臂的练习,在小警察们的监督下,做练习的同学都很认真完成动作,此时的教学手段恰当、简洁、适用。最后教师进行恰当的总结告诉学生实际活动中同异侧臂都可以。此时的教学教师有要求、学生有实施,动作有师生共同纠正,教学效果非常好。

3、技术准备:

由于本课内容是:双腿跪地支撑爬行,所以在上课前我组织了孩子们看了几个动画片,:有《狮子王》、《鳄鱼大战》、《毛毛虫搬家》,在观看之前,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注意小动物们是怎样爬行的、或行走的,这部分的教学,学生观看很认真,为主教材的教学加深了理解,促进了新知识的掌握。

4、前期教学、问题、对策:本课是第二次课,在前期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地爬行,没有限制、没有讲解,只告诉学生只要是爬就行了,再通过观看动画片,学生对新课很期待,增强了学生对爬行的兴趣。虽然教师准备充分、学生初步接触新教材有兴趣,但是,通过初步教学,我看到学生心理太放松,自我为中心严重,不是很认真听教师讲解,不能哨到即止。面对这么多困难、问题,我认真研究学生、备学生、钻研教法,摆正自己的位置。我认识到:学生毕竟是年龄小、控制力较弱、教师引导此时非常重要,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第一次课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了对策,我应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后,一定要讲清楚要求,让他们懂得守纪律是课堂应当做到的,是好孩子的要求。这样,以后教学教师不用整纪律,教学效果一定好。良好的纪律、严格的要求对学生有力、对教师的教学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学会两腿跪地支撑爬行,同、异侧壁协调用力。促进肢体感知能力,在辅助教学中设计了猫捉老鼠。提高学生四肢依次位移的能力,提高身体主动的控制力,发展学生四肢协调性、灵敏性。

过程与方法:我采用了体验式、合作、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再而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师生共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会学生懂得互相关爱、体验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培养主动思考克服困难的好品质,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开始部分:教学是由“去动物园”开始,开始部分我设置场景,告诉学生要带孩子们到动物园游玩,带领学生跟着情景进入主题,这一点也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接着为了让学生精力集中,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我在队列前用两个哑铃拉起一根皮筋,告诉学生只有你认真练习、不随意讲话,才能通过第一条线,离小动物们近一点,才能有机会与他们游戏。学生此时进行队列练习,也是为让学生从一年级就树立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养成良好上课习惯。

准备部分:我告诉学生你们在上课处都非常受纪律,都可以越过第一条线进入第二块场地练习,如果你们认真活动,就可以进入主场地,与小动物们交流了。学生在兴趣较浓时我与学生共同进行主教材之前的身体活动,“红萝卜蹲、白萝卜蹲”,同学之间交流亲切,拉进了教师与同学间的距离,学生在欢乐的情景下进行了下肢的活动。紧接着我们师生利用自己做的简单教具,矿泉水瓶扎上彩带,在音乐的伴奏下,轻松愉快地进行身体的全身活动,学生虽然没有听过《做早操》这个音乐,但是他们模仿性非常强,再加上音乐很新鲜,学生此时在美的熏陶下,活泼、快乐的练习,我高兴的通知他们可以通过第二条线了,为主教材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基本部分:本课主教材是双腿跪地支撑爬行,我设计了情景带孩子们到动物园游玩,接触爬行动物,在场地上都贴着各种各样爬行动物的图片,运用生动的图片讲解爬行方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同侧臂、异侧臂爬行,让他们理解主教材的动作要求,低年级注意力时间短,我尽量在较短的时间讲解动作方法,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和交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较深的掌握支撑爬行中的异侧臂与腿协调配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技术动作,我设计了毛毛虫的游戏,几组同学组成长的大毛毛虫,目的是控制学生爬的速度,教师纠正技术动作、让学生理解同侧臂、异侧臂爬行的特点,督促学生理解动作的要点,加强动作的紧密性,严格性。便于教师加强指导,找出问题,因为一年级学生很难理解枯燥的技术动作,只有加强引导才能掌握正确的动作方法。此时练习的学生愉快高兴,等待练习的同学跳着、蹦着,期待着活动。教师进行着有效的指导。为配合主教材,我设计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我首先告诉学生猫和老鼠都不是爬行动物,今天我们要进行游戏练习,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分别扮演猫、鼠,进行爬的追逐,在追逐前,我告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同侧臂应用很少,异侧臂应用较多,我们的游戏为了快,你怎样爬都可以。学生们兴奋极了追逐着、快乐着。

结束部分:学生们经过了大量的爬行练习,身心都很累了,最后的结束部分,我告诉学生我们就要离开爬行动物馆了,动物园动物很多,什么动物会飞呀?什么动物会跳?什么动物会游?你分别学一学,孩子们在大圆上轻松的练习,结束了本课。

五、学习效果及评价设计

学生通过声、图并茂的动画片对爬行动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印象已经存在大脑中,他们急于理解爬的动作方法,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更具备活泼、大胆实践的优点,在学习中天真、顽皮的氛围始终不变,到了主教材场地,非常好奇,都兴奋得看地上贴的爬行动物图片,所以在练习时都主动、饶有兴趣的实践,使课堂效果很好。尤其是分组的毛毛虫游戏,不仅塑造学生的团队意识,还塑造了动作技术要养成认真的好习惯。最后的游戏猫捉老鼠,是检验学生团队意识、参与热情、体验成功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有力的提高了上课的基调,;增加了上体育课的趣味;更巩固了技术动作。真正做到了氛围轻松、知识巩固。在学习中,我常常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手势激励他们,通过我简单的鼓励,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我在上课前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分别是苹果队、香蕉队、橘子队、鸭梨队,我将图片贴在垫子上,放在每组前,经过一节的练习,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不同的队,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队得到的小红花有多少,学生间就有了很好的竞争,也促进了学生守纪律、认真听讲、大胆实践。最后教师进行终结性的评价。我知道,评价在学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环节我应用谨慎、评价客观。真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教法设计合理、方法得当

通过教学,我认为在教法的运用上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考虑到了低年级年龄特点,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运用的新思想、新理念,始终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上教师教态和蔼亲切非常有利于教学。在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特点,例如:模仿动物的动作教师讲解清楚、很突出了围绕教学内容选择设计教学方法、场地,场地设计及漂亮又实用。在准备部分中,我们师生共同用矿泉水瓶制作的简单教具放在操场上,微风吹来,彩条微动,学生可高兴了,在与动听的音乐配合,教师领作,孩子们情绪很高,动作认真、提高了准备活动的档次。

2、示范准确到位

在教学中,设计的不同标准线,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的动作即标准、又美观,恰当的讲解,给了学生准确的动作又给了学生练习动作的时间与场地,我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融入于学生之中,与学生肢体交流,与他们共同练习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乐趣。在与学生共同爬行的练习中,我看到学生们都关注我的手脚,关注我爬的速度,从此看出虽然孩子们年龄小,但是他们懂得教师做得动作漂亮,愿意围在教师周围练习,这也树立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3、新思想注意引入课堂

激励性的语言贯穿本课教学的全过程。美国的教育学家曾说过“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等到别人的赞赏。”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通过本课教学我看到,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诲。例如:在课堂常规的整队报数一项评价中, 我要求学生报数时连贯、声音洪亮.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按要求做到,可我教的这个班有一名男生由于紧张就口吃,无法当着众人的面正常练习报数,因此在备课时我针对该名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他主要是由于一紧张就结巴而不敢喊口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一方面降低对该名学生声音洪亮、报数连贯的常规要求,让其知道只要他能够喊出声就战胜了自己。另一方面注意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我号召全体同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善意地帮助他,让大家和他一起喊口令,帮助他冲破语言的障碍,使他增强了自信心,在本次教学中,他有了很大进步,我当众表扬了他。

(二)不足:

本课教学虽然优点充分,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通过领导听课指出:

1、教师虽然示范准确,但是关注集体不够,没有有效的安全措施,这一点我感到也许是我太过高的估计我的学生了,今后我会适度的严格要求,进行有效的组织。

2、由于一年级年龄小,课上学生还出现了不注意听讲的现象、打闹,怎样使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也是课后应认真考虑的,通过领导的点拨,我认为如果加大奖励、评价制度,调动纪律差学生的积极性,会有所改变。

3、准备部分红萝卜蹲、白萝卜蹲,学生没有兴趣,时间上也较长。以后我会注意。

4、结束部分学生参与性不高,下课后通过了解,很多学生都说自己累了,不愿意动了,这也给我敲了警钟,今后在课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

总之,通过本课我看到了学生的进步,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认真完成了教育教学目标。

第二篇:教学设计

1《课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学习提示,自学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1. 2.

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初步感受作者在这一事件中的心情变化,并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挖掘,领会作者的蕴意和语言的精妙

1.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生命的意味在于要勇敢面对风风雨雨,小结整个单元的人文精神。

1. 2.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难点: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1、以花为话题,看到花你脑中会闪现哪些词语或诗句?

2、师小结:大家的语言非常丰富!花凭借着它的美丽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得他们对花生出了诸多的赞美之情,我们的冯骥才老先生也非常喜爱花,他不但见识到了花的芬芳迷人,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发现了花的勇气。(板书:花的勇气)读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设计意图:导入往往对一节课来说一个基调的定位,鉴于对文本的解读,发现“花”和“人”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原因便在于作者喜爱花才会使得自己的心情跟随着花跌宕起伏,因此,在开始告诉学生作者非常喜爱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 2.

[设计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首先看到课文的阅读提示,看看它会对我们提出什么要求,谁来读读?其他同学划出本课的学习目标。读完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继板书归结为读、思、悟,在梳理问题时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时带着哪个问题去思考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2、带着阅读提示的几个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

3、反馈解决作者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惊奇”、“怦然一震”?(分开请生回答,用上因为···所以····说话完整,比方说:因为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只见大片绿地不见花,所以感到失望。)朗读这四个词语,提示这些词语是描写心情的,根据心情把原因来起来说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4、出示填空,请生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渡:是啊,四月,作者来到维也纳,看到冷风冷雨中的小花时,发生了一系列的心情变化,悟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看来作者真是忧也为花,喜也为花,那这花到底有哪些魔力能牵动着作者的心情变化呢?请同学们找找课文具体描写作者看到花的自然段是哪几个自然段?(2、7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提示往往给学生自学略读课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读书有迹可寻,最后简洁归纳为几个字便于学生清楚明白学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四年级来说是需要大致了解的,出示课文填空虽然繁琐,但是能够教给学生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后教师简单地归纳为一句话的主要内容既为衔接自然过渡,又让学生明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有一个有繁到简,对学生渗透一种有着梯度变化的方法。)

. 2.

[设计意图]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那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藏在草下的花。请两位同学读,一人读一句。

1、草下探花 感受惊喜。

出示句子: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请同学们静静地去看这段文字,细细品读这些文字,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反馈随机指导:从哪一些词体会到?(满满一层)藏着白的、黄的、紫的花,藏着花的纯洁、娇小、鲜亮,还藏得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这满满一层的小花藏着在干什么?(蓄积力量)还从哪些词体会到“齐刷刷”、“一使劲儿”,朗读指导,假如你就是作者,看到这么美,这么密,这么辽阔、蓄积着这么多力量的小花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根据反馈板书吃惊或惊讶)

(3)带着吃惊的心情齐读这段文字。

2、原野赏花 感受震撼。过渡:这么多的小花在使劲儿地蓄积着能量,终于那一刻小花的能力蓄积够了,这一刻,小花使劲儿地冒了出来,向人们宣告着生命的力量势不可挡。

出示句子: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一段文字,想象哪些词跳入到你的眼中,让你眼前一亮?(自读自悟“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改天换地”、“全”感受到冒出来的是花的勇气、花的生命力和花的气魄。中间适时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藏着的是小花的生命力的蓄积,唯有蓄积够了,她等待开花的时机到了,它想开就开,谁也阻挡不了它开花的脚步,小花藏着的力量是需要慢慢自己回味品读的,所以采用写感受品读的方式,留给学生一个静思默想的空间。正因为这份力量的存在,尤其是藏在草下的作者才感到吃惊,而这份吃惊编者是没有把它写到阅读提示中的,只有体会到了吃惊的存在,作者的心情的第一次起伏就出来了。正因为这样作者才会期待,最后期待成空的遗憾再到冒出来的又一次心情的激荡——惊奇。所以作者写出来的文字才能让读者体会到冒出来的花是充满生命力与气魄的,因此,采用“读”、“品”“个性化”朗读的方式去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通过这样的解读之后,我们才能体会到冒和藏之间是存在很大关系的,因此它让作者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心情变化,这样的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的心。)

3、回味冲突 感受情语

A、是花的颜色让天地改变了吗?不是,是作者的心情改变了,引:曾经作者感到那么失望-----生读句子: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引:他甚至开始讨厌四月的维也纳,他说:

(生读)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引:而今是多么的惊奇-----

生读: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B、引:曾经作者惊喜地发现藏在草下的小花:出示句子生读: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C、引:作者想象着冒出来的壮观景象,可是直到快要离开也没有看到花儿冒出来,这真是一种遗憾,可是,就当作者正在遗憾的那一刻,他再一次惊奇地发现:生读: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失望——惊奇,惊喜——惊奇,这样的引读与朗读中,让学生再一次卷进了作者的心情漩涡,在读中不知不觉去文中走了一回,逐渐地他们才会感受到作者那变化的心情是跌宕起伏的,一波三折的,这样课堂的一次小高潮就会出现,这样就为感受拔地而起蓄积了力量,为感受那份拔地而起的钦佩之感准备。)

2.[设计意图]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过渡:面对这一片花的原野,这一片生命的原野,让作者心潮澎湃,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是什么让作者有这样的一种震撼呢?(花的勇气),请在课文的最后一段,画出哪一句话最能感受到花的勇气?

1、引读句子: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

(哪一个词让你感觉跟特别:拔地而起,一般我们会把拔地而起用在谁身上?比方说山、高楼,那我们就拿山来说吧,他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高大雄伟的。是啊,一个是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个是让我们低头俯视的,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的钦佩之感。那面对这样冷风冷雨中的小花,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其实感悟生命,花只是个托,真正让作者有感悟的是作者看到这一景象心生感触罢了,所以我们得升华

2.[设计意图]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预备另一种生成用引导:这样的花怎能不使我们心生敬佩呢?因为在作者心中,在我们脑中,我们一定认为,有阳光才是对花儿最好的赏赐,有阳光,花儿才会开得很灿烂,有阳光,花儿在我们眼中才是最美的,可我们却没想到这维也纳的小花在冷风冷雨中也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怪不得作者的心头怦然一震——读“小小的花儿············勇气。”)指导朗读,是啊,正因为作者钦佩,所以他这样说道:小小的花儿··········勇气。)

2、这是我们这个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习主题是什么? 冯骥才老爷爷看到------句子: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那是花的勇气。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哪些事物让你感受到了勇气? 出示句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_______勇气。

3、小结

什么是勇气?勇气就是在面对冷风冷雨的时候,在面对你未曾想到的困难面前,你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应该不怕困难,去迎接风风雨雨的各种打击,这样我们的生命之花才会尽情绽放,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珍惜自己,好好地活着,活得光彩有力,这就是一种勇气!

(设计意图:我们现在的学生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抗挫折能力强,我们不能帮助他们什么,但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语文课上适时渗透一颗坚强的种子,让他们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面对今后的风风雨雨时,也能够联想到花都能具有这样的勇气,为什么我不能呢?)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课题

内容居中

[教学反思]

第三篇:教学设计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材简介:

《蚂蚁与蝈蝈》是苏教版第二册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过蚂蚁冒着炎夏烈日搬运粮食,蝈蝈则躲在大树下乘凉、唱歌、睡觉,待到严冬来临时蚂蚁安然越冬,蝈蝈又冷又饿的对比描写,深刻说明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文章充满童趣,又富有教育意义。全文共3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变化进行描写。课文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9个生字会认会写。6个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认识新偏旁“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

2、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道理。

四、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课堂教学不单单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我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重感悟、重体验。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尽量“弹性化”,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检查

上节课老师给大家讲了《蚂蚁和蝈蝈》的故事,齐读课题。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童话王国去旅行。开往童话王国的火车就要出发了,谁来开火车,带着同伴一起走。(开火车读)

男女生齐读。

二、精读训练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呢?认真读读课文第一段,你会找到答案。

2、出示句子:夏天真热。是呀,天气可热了!想象“天气真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谁来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这么炎热的天气里,蚂蚁们在干什么呀?

出示“蚂蚁搬粮食”: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1)你觉得小蚂蚁搬得累吗?自己读读这句话。

(2)指导朗读:读出蚂蚁的辛苦、累。(3)是呀,小蚂蚁搬得很累,汗都流出来了。用一个词表示就是“满头大汗”。

(4)读好“满头大汗”。指名读,齐读。

(5)小蚂蚁背呀、拉呀,有没有偷懒的,谁来读好这个词?“个个满头大汗”。

4、同学们想一想:小蚂蚁除了用“背、拉”的方法,还会用什么方法搬粮食呢?(推、抱、扛、抬、顶、举、咬、拖……)交流。(动作演示)

5、是呀,小蚂蚁非常辛苦,天气这么热,还在卖力地搬粮食,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蚂蚁?

6、小蚂蚁真勇敢,真勤劳呀!用我们最美的读书声来夸夸这群小蚂蚁吧。

三、品读文本,感受蝈蝈的懒惰(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蚂蚁在烈日下起劲地搬粮食,干得热火朝天,蝈蝈们在干什么呢? 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想象一下,蝈蝈们除了唱歌,睡觉,还可以自由自在地干什么?

2、对比总结,引导用“有的…有的…”句式说说。

3、蝈蝈们的生活如此自由自在,怪不得在看到蚂蚁搬粮食的时候都笑蚂蚁是傻瓜。

(1)蝈蝈的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嘲笑,讥笑)

(2)蝈蝈会怎么笑话蚂蚁呢? 可以加上你的动作和表情来说说。(3)(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蝈蝈嘲笑蚂蚁的语气。

4、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蝈蝈看见蚂蚁在搬粮食,不但嘲笑蚂蚁是傻瓜而且自己都躲到了大树下乘凉。你觉得这是几只怎样的蝈蝈?

5、让我们拿起书,摆好读书姿势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蝈蝈自由自在的样子。

6、朗读比赛:同学们,同样是在夏天,蚂蚁和蝈蝈的表现是多么不同呀!请第一、二大组的同学做勤劳的蚂蚁,读第一自然段,第三、四组的同学做懒惰的蝈蝈,读第二自然段,比比哪一组读得棒。

四、文本对比,感受不同的生活(学习第三自然段)

1、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冬天来到了。(1)听,(课件播放风声)你听到了什么?(2)出示: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指读、齐读。

2、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

3、天气这么冷,出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请大家再仔细的观察图画,你能用下面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他们生活得怎么样?

4、此时的蝈蝈:

(1)请大家再仔细的观察图画,你能用下面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_。

(2)是呀,他们一点都不神气了。谁来读?指名读,齐读。真是一群可怜的蝈蝈呀!

5、合作朗读第三自然段:冬天,蚂蚁和蝈蝈的生活完全不同呀!老师读冬天的句子,男生读蚂蚁的句子,女生读蝈蝈的句子。

五、总结课文,揭示主题。

1、(出示夏天、冬天的对比图)小朋友们,学完了课文,你想对蝈蝈和蚂蚁说什么?

2、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课外作业,延续语文的快乐

1、背诵课文。

2、分角色演一演这个小故事。板书设计:

蚂蚁 和

夏 搬粮食 满头大汗

自由自在冬 舒服过冬 蝈蝈

又冷又饿

第四篇: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秋,谁能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中得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出触摸春天。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4、指名朗读,进行评议。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自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3、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后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一、自读课文

二、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说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明确研读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深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言外之意。

2、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全班交流,教师点播使学生理解引向深入。

4、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2、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说:“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3、班交流:“我”在树林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4、同学们谈一谈对海论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五、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读后感想。

《麦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简笔画:一副乡村图)

第五篇:教学设计

送市论文附件2:

202_年教育研究论文

学科类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专业职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封面页)

中学语文

《过故人庄》与《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朱文军

邵阳市洞口县城关中学 中学高级

邵阳市洞口县城关中学 422300 *** 1453258634@qq.com

诗词五首之《过故人庄》与《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义;

2、以诗译诗,品位诗境;

3、比较阅读,体会诗情;

4、改写诗句,扩展诗意。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位诗意。

难点:用现代诗的形式翻译诗歌。

三、学情分析

古诗文教学真难,字词落实,逐句翻译,语法分析,一通串讲,把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兴趣给磨平了,使古诗文变得像洪水猛兽一样面目可憎,有的名曰按课程标准“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施教,却简单地处理为背诵默写,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古诗文凝聚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尤其是选入教材的作品,文质兼美,值得玩味,洋溢着亲和力,焕发着生命力,理应受到学生喜爱。我想,古诗文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主要在于教学方式出了问题,要摆脱困境,就要寻求教学方式的突破。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注意三点: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会学生掌握古诗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法,即一诗四读——吟读、译读、背读、说读。

2、重点关注诵读训练。以学生的朗读背诵为主,教师稍作讲解,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与背中理解诗情,把握诗意。

3、注意多媒体与课堂整合,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学习古诗文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宣读、背诵,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诵读的策略,为他们设计出诵读的层次,逐步引领,得其滋味。诵读的具体层次可分为一诗四读,即吟读——美美地听、译读——美美地说、背读——美美地读、说读——美美地写,以读为主,听说读写全面训练,打造动态生成的高效课堂。

四、教学过程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学习,会别有一番韵味,你们尝试过吗?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我们就先读起来吧!

(一)指导“吟读”

我设计的第一个教学板块是“吟读”。读古诗文最好是吟诵,即出声有感情地读,拉着腔调来读,甚至有些夸张地吟。上课伊始,让学生自由吟诵《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然后相互评价。再利用多媒体视频范读,然后学生吟读,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悦耳的读书声。有的吟诵拿腔拿调,同学就评价说:“他准确读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有的吟诵抑扬顿挫,同学就兴奋地说:“我听 出了农村人淳朴热情及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留恋。”有的吟诵声调丰富多彩,同学点评得更细致:“《过故人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一点,因为是相邀,要意味深长一些。”如范读《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后,我特别提醒学生“既是相邀就要读慢一点”,要读得“意味深长”一点,并通过延长尾联一些字词时值的吟诵,引导学生读出故人待客的热情,作者作客的愉快与留恋,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读出孟浩然诗的意舒词缓、恬淡情深的风格与意境。我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时,又启发学生要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接着又分组吟诵,每位学生的个性表现得更加充分了,许多学生的脸上浮现出了会心的笑意,似乎对文章内容体会得更加深刻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继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教法,落实到操作层面上,不妨利用多媒体,既创设了情境,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心理,突出朗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思想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通过自吟,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点拨“译读”

下面进入第二个教学板块“译读”。串讲翻译诗歌提不起学习诗歌的兴趣,往往费力不讨好。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还必须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与想象,来探求与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我在引导“译读”中,紧扣课文,抓住一系列意象,突破常规,设计了“以诗译诗”这个具有文学创作意味的教学环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管新鲜有趣,但要以诗译诗来准确把握、生动表达,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提示学生:先研究译诗押什么韵,研究原诗的韵脚能否借用或活用,再进行以诗译诗。先让学生做点准备活动,将两首诗的注释认真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为此,我先以《游山西村》为例示范以诗译诗,学生吟读一联,教师翻译这一联,要求学生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学生吟读,教师示范译读。)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研究选择《过故人庄》译诗的韵律,启发学生讨论以现代诗句译《过故人庄》。接着用上述方法教师吟读《过故人庄》,让一位学生试着翻译,这位学生基本上按课文注释翻译,押韵不是很理想。然后师生讨论押什么韵,教师吟诗,学生再译,教师再与学生润色译诗,圆满完成诗歌的再创造。我在“译读”这个教学板块抓住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引导,创设师生或生生互动的学习情境,二是教师适时示范,让学生喜欢做,做得好。

【一旦思维激活,生生之间又互相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以诗译诗,就是要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平台,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

(三)引导“背读”

接下来便是第三个教学板块“背读”。指导学生当堂背诵。先让学生理解这两首诗内容与写法的异同点,理清写作思路共同点。在对比理解之前,明确地提示学生这两首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让学生们想一想,商量商量。学生们通过商量讨论,找出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学生的回答头绪是纷乱的,特别是脱离了诗的原文来寻找共同点,有架空分析之嫌。我调整提问角度,提示: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颔联都是写什么?经过学生对比理解回答,大家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为:首联都写作客原因(热情好客),颔联都写旅途所见(美丽风光),颈联都写农家作客(风俗人情),尾联都写深情留恋(重游之念)。让学生大有在如此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读”,学生大有豁然开朗、水到渠成之感,读懂以后再背,教学重点与难点就迎刃而解。

【问题导学,营造一个学生、文本、教师多想交流的“对话场”,要入境、入情、入理,让学生在交流中积累、感悟、熏陶。】

(四)训练“说读”

最后一个教学板块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教学环节:改写诗歌,——“说读”,即扩展诗意。由于这个环节对学生的理解、鉴赏、品味诗词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形象的构思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二学生参与“说读”的难度较大,为此我在两个细节上做了适当的处理:一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例示范“说读”,力求创造十分优美的诗的意境来诱导学生品味诗,发挥老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给学生分任务,自主选择《游山西村》中的一联品味鉴赏,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挖掘自己的文学审美潜能。

【改写诗歌是自由表达、畅所欲言、思维碰撞的平台,是个性化感悟的具体展开。在这里,学生个个积极发表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在这里,听与说双方互动,表达能力在具体交际情境中得到锻炼;在这里,有个性的张扬、情感的流露、审美的创造……】

五、教后反思

古诗文并不枯燥,枯燥的是我们的教法。有了科学的诵读策略,再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学生的思维将会闪现出怎样绚丽的智慧火花,我们无法预料、无法想象。有了理想的诵读层次,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就会水到渠成。

古诗文的教学在开放,有深度;诵读的核心在无提问,但有思维。这很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是适时切入,搭建平台。

其一,切入吟诵。吟诵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传达出诗人的精气神,吟诵为理性认识做感性准备,吟诵完成认知和积累。诵读是读书内化的过程,吟读、背读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不可死记硬背,应突出方法指导,方可入境、入情、入理。

其二,切入品味。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译读、说读,摒弃繁琐串讲,营造一个学生、文本、教师多向交流的“对话”场,让学生在交流中积累与运用。

其三,切入创造。本课教学的板块的设置,都力求创意。阅读诗歌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诗人,与诗人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无论是吟读、译读、背读,还是说读,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且时时处处充满创新的火花。学生与文本的亲切对话,就成了一次生命的体验。

假如你问我教学古诗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的体会是:以读为本,以读为主,待读出感情,读出趣味,便会怡然自得,能醉在其中,自然也能悟在其间。应该说,本课教学在探究以读为主、导读有方上,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02_年6月

教学设计(共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