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调查报告
退耕还林128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128-16950 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 2017-04-19 10:31: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退耕还林调查报告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退耕农民生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县自2000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已累计完成坡耕地退耕还林12万亩,其中经济林3.45万亩,生态林8.55万亩。涉及全县12个乡镇155个村,5.3万户。如何引导农民在改善生态的同时,加快培育和开发稳定增收致富的产业,妥善解决农民的生存发展大计,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面前一个紧迫而重大的问题。日前,县委办、县林业局组成调研组,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退耕还林乡镇、村和农户,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对改善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确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制约、影响了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农村经济发展。调查发现,一旦国家停止钱粮补助,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将面临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耕地大量减少,农民基本生活难以保障。退耕还林工程实施4年来,全县有12万亩农田停止耕种,对粮食生产产生了很大冲击,全县粮食产量下降辐度较大。尽管目前在国家补助期内,农民的生活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但是一旦停止粮食补助,农民的基本生活将十分困难,尤其是退耕面积较大的村和极少数“全退户”。如**乡**村一组,已实施退耕还林115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目前人平占有耕地不足0.6亩。**乡*村农民郑之汉,一家3口人,实施退耕还林后仅剩1亩耕地,人平只有0.3亩田,一旦停止补助,基本口粮将难以保证。类似情况尽管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是非常严重的隐患。

二是种植的树种效益偏低,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不大。此类问题突出表现在中高山地区。据调查,低山地区退耕种植柑桔、茶叶的,补助期满后绝大多数能产生较稳定的经济效益,农民生计基本不用操心。但是中高山地区种植的板栗、银杏、杜仲以及其它生态林树种,由于林业生产的周期长、见效慢,加之市场疲软,很难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如**乡四年共实施退耕还林6700多亩,种植银杏面积达5514.5亩,目前基本没有任何经济收益。据当地干部和群众预计,至少还要15年方能开始收益。据统计,全县退耕还林除2.3万亩柑桔、0.5万亩茶叶外,其它大多数是此类情况。

三是部分工程质量不高,限制了收益预期的空间。在工程实施时,没有坚持围绕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集中精力发展主导产业,树种选择过多过滥,不利于形成农村经济支柱;没有按照科学引种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引种试验,直接用于大面积栽植,导致适应性差,苗木生长缓慢。如磨坪乡引进的佛手系列银杏品种,**乡引种的石榴,到底能否产生经济效益,至今还很难说;没有实行综合开发,林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由于工程实施的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农民对退耕还林的效益需求,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加强退耕还林管理的积极性。

四是后期管理不善,影响了树苗的正常生长。除柑桔、茶叶和部分板栗等经济林外,相当部分农民认为“还生态林是为国家栽树”,退耕还林后没有进行抚育管理,任由树苗自生自灭,少数农户还把退耕地当作放牧牲畜的场所。加之近几年的工程建设任务较重,各地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建设上,没有及时搞好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农户普遍缺少实用技术。由于后期管理不到位,直接限制了工程经济效益的正常发挥,导致农民难以从退耕还林中得到回报,对全县广大以土地为生存支柱的农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五是林副产品销售困难,退耕农民的现实收益减少。退耕地上生产的林副产品由于缺乏健全的销售网络和稳定的市场,导致难以变成商品,直接制约了农民的现实收入。我县**乡生产的银杏茶,应当说是一个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退耕农户现实收入的好产品,但是苦于销售市场未能打开,至今仍处于小打小闹阶段,没有形成规模。2003年仅产干茶500公斤,收入1万元,该乡的银杏叶综合利用率不足10%。

六是政策补助期限偏短,不能满足工程要求。国务院[2000]24号文规定“退耕还经济林的补助5年,还生态林的补助8年,以后根据情况,需要多少年就补多少年”。我县地处三峡大坝库首,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实施退耕还林保护三峡工程生态安全的政治需要,势在必行。但根据目前工程现状和苗木生长情况,在现行补助政策下,5-8年内绝大多数将无任何收益。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从客观上分析:一是退耕还林是一项创造性工作,缺乏成熟的经验,国家政策存在逐步完善的过程。加之我县是全国退耕还林试点,2000年实施时按以前的分类方法将大量板栗、银杏、杜仲、茶叶等纳入经济林上报,与现行的退耕还林政策相比,减少了3年的政策补助;二是由于镇村机构改革和换届,人员变动频繁,领导精力分散或对退耕还林工作不熟悉,影响了工程的组织实施。从主观上分析: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对退耕还林的意义认识不够,对做好退耕还林工作、解决退耕农民长远生计的难度认识不足,工作措施不力;二是缺乏统筹考虑,抓住当前补助钱粮的大好时机,致力于培植新的稳定的经济增长点的意识不够。没有用市场的观念、长远的观念去分析形势、解决问题;三是缺乏积极引导和服务。在政策宣传、技术指导、培育市场等方面研究不够;四是没有形成活力,未能很好地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农业项目的捆绑投资不够。

切实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实行林下开发,培育后续产业。加强对全县已实施的12万亩退耕还林的开发利用,是解决退耕农民生计问题的关键。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林下资源开发:一是实行林果、林特间作。除坚决禁止种植粮食作物外,凡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都可种植。提倡在退耕还林地内加大造林密度,种植其它经济树种,实行多模式配置、立体经营,使农民有一个好的收益预期并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推广林下种草。建议在退耕地内种植黑麦草、百喜草等适宜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草养牧,推动养殖业的发展,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在推广林下种草的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两点:第一,草种不能过多过滥,全县以2—4个草种为宜;第二,要注重培植养殖大户。

二、加大跟踪投资,搞好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只是一项基础工程,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切入点,只有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能源建设等所有面向农村的投资项目统筹结合起来、综合开发,才能确保退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今后的农业项目安排上,要重点向已实施退耕还林的地区倾斜。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解决生活用能;加大生态移民力度,通过搬迁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订单农业等适销对路的农业产业,增加现实收入,解决退耕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强化技术指导,进行品种改良。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必须以巩固现有造林成果为基础。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全县板栗种植面积已达到6万亩,银杏种植面积也在2万亩以上。对现有的板栗树、银杏树进行高枝嫁接、改良品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县委、县政府应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落实相应的机构、人员和经费。县财政安排专项改造资金,扶持板栗品改工作。要建立优质种源基地,与有关科技人员签订承包合同,实行技术承包,品改验收后兑现工资报酬。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在有退耕还林的村确定一名技术员,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四、培养营销大户,扶植龙头企业。加强林特产品加工、销售市场的培育,是解决退耕农民生存和发展大计的根本保障,也是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点和瓶颈。只有把市场打开了,农民生产的东西才能转化成商品,才会增加货币收入,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才会步入积极、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要整合全县的板栗资源,建立统一的销售网络,对板栗销售大户予以重奖。要积极扶板栗、银杏龙头加工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搞产业化经营,带动工程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设板栗冷贮仓库,解决板栗难以贮藏的问题。

五、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力。我县人多田少,人地矛盾本来就十分突出,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可耕种土地进一步减少。因此,解决退耕还林工程区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必须走外延式发展道路。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打工经济、旅游经济、工业经济等,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实现农村“减员增效”。要加大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至二门农业技术以外的谋生技能,同时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引导和支持,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解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六、积极反映问题,争取政策扶持。目前,国家正在对退耕还林停止补助后农民的生计问题进行调研,我县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向上反映,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一是争取适当延长国家钱粮补助年限;二是争取适当加大经济林的比例;三是争取国家加大对退耕还林工程区农业建设项目投资,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以解决农民基本生活,维护农村稳定。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第二篇:关于全市退耕还林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退耕还林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7月4日至16日,市政协组织部分常委和农村委委员,由李畴海副主席、焦希勃秘书长带队,赴平定、盂县和郊区三个农业县(区)就退耕还林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认真听取县(区)退耕还林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调研组走访了平定冠山镇、张庄镇、冶西镇、柏井镇,盂县苌池镇、孙家庄镇、西烟镇和郊区杨家庄乡、义井镇、平坦镇等10个乡镇,召开了7次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副书记、副乡镇长、农技员、林业员、经管员、土地员和部分村书记、主任、造林专业大户参加的座谈会,深入到9个退耕还林点和13个农户家中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的看,党中央、国务院退耕还林政策符合我市农村实际,合民情,顺民意,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情况

全省退耕还林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退耕还林工作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来抓,整体工作呈现出认识高、力度大、质量好的良好态势。

一是领导重视,工作力度大。市委、市政府把退耕还林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层层召开了退耕还林动员大会,成立了退耕还林领导组,层层签订定了责任书、责任状。在春季造林结束后,又及时召开了全市退耕还林平定现场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安排部署雨秋季退耕还林工作。平定县把退耕还林作为“建设生态大县”的切入点,加大了行政推动力度,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盂县在退耕还林工作中注重了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县政府还决定荒山造林每亩再补助20元。郊区把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通道绿化、小城镇建设、移民搬迁等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规划协调,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了消除农民的顾虑,取信于民,盂县、郊区等为部分退耕户兑现了粮食补助,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市委书记程步云反复强调:退耕还林绝不是一件小事,各级务必要把退耕还林当作一项国策来对待,要像搞计划生育一样来精心组织,作为全党、全社会一项大的产业来抓。市长郭良孝多次深入县(区)和林业部门,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刘高官副书记特别关注退耕还林工作的进展情况,要求把退耕还林与农田基本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村镇建设和“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结合起来,从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切实抓好此项工作。王敬瑞副市长亲自深入到山村窝铺、田间地头向农民宣讲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农民一道进行算账对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各级、各部门集中精力抓落实,深入一线解难题。首先是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发动,利用报刊、电视、广播、赶集、“三下乡”等多渠道、多形式大造舆论声势,向农民讲解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发放退耕还林政策“须知卡”、“明白卡”2万多份。其次是加强科学指导,培训技术骨干。组织专业人员到我省退耕还林先进县吉县参观学习;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辅导,共培训技术骨干、分管领导、重点村的干部2000余人。再次是强化服务。面对今春旱象较重、气候干燥的不利条件,全市各个规划区集中调动人力物力,车辆拉水、管道引水、人力担水,连续作战,精心施工,整体工作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二是创新机制,思路办法多。我市今春退耕还林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级、各部门不断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创造性地执行国家政策,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参与,采取了户退户还、户退专业队还、户退大户还、此退彼还等形式。郊区杨家庄石钟、平定柏井耿黑眼、盂县苌池刘文尧等一大批还林承包大户,最多的承包荒山达1万多亩,在退耕还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盂县苌池镇今年的3000多亩还林任务大部分是由大户承担。同时各县区、乡、村还采取农户委托专业队造林的形式,发挥整体优势,变一家一户的分散区域为集中连片进行绿化和管理,成为退耕还林中的生力军。打破地区界限,进行跨县(区)、跨省市间的联合开发,这也是我市退耕还林工作中创新机制出现的新亮点。如盂县孙家庄镇南河南村与太谷县某公司联合营造红枣经济林和天演杨速生林合作事宜;盂县南娄镇为大寨饮品有限公司建立核桃基地,现在栽树就签订了购销合同,解决了将来的核桃销售难题。

三是保证质量,造林成活率高。为根治年年植树不见树的顽症,维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退耕还林中,特别注意了保证造林质量,严把“三关”。一是苗木关。由于本地苗木缺口很大,今年春季我市植树用苗73.8%来自外地。用外地苗时,林业部门严格考察,对苗木起运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监督,努力减少因气温、土质等差异对成活率的影响。平定县采用竞标订购苗木的办法,不仅大大降低了价格,而且有效地缩短了苗木产销地的时间差,提高了成活率。二是栽植关。为了抢季节,保进度,各县(区)采取了宣传发动、规划设计、落实地块、提供苗木、组织栽植同时进行的方法,因而加强现场指导就成为保证栽植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全市共派出150多名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按海拔高度、气候变化、阴坡阳坡等地确定栽植树种,分针叶、阔叶树,经济林、生态林科学安排。具体施工中对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保证树坑大小、填土厚度和浇足底水。三是管护关。管护不力必然导致退耕还林前功尽弃、劳民伤财。在管护上,各县(区)、乡镇都在机制、形式等方面积极探索,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办法。盂县孙家庄镇聘用了17名管护员,定责任、定报酬,全天候护林。为解决放牧对林木的危害,各县(区)都出台了封山禁牧规定。平定柏井镇乱安村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切实考虑农民的利益,在离村5里地的一个自然山庄,建设庄园牧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帮助解决通路、通电等问题,目前全村8户农民的400只羊正陆续迁往庄里集中饲养。由于工作细致,要求严格,加之今年雨水较多,造林成活率大都在85%以上,局部区域达到了95%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已落实退耕还林村259个、退耕还林户11816户,完成退耕还林6.84万亩,占今年任务15.15万亩的45%。其中,退耕地造林4.3万亩,占今年任务6.3万亩的68%;配套荒山造林2.54万亩,占今年任务8.85万亩的28%。分县(区)看,平定县完成退耕还林4.5万亩,占今年任务7.3万亩的62%;盂县完成退耕还林1.22万亩,占今年任务4.55万亩的27%;郊区完成退耕还林1.12万亩,占今年任务3.3万亩的34%。

二、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战略方针,它既涉及生产关系,又涉及生产力;既涉及诸多部门,又面对千家万户,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市退耕还林工作今年刚刚启动,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缺乏经验,退耕还林工作中还存在政策把握上不够到位、规划设计不够科学、一些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等问题,对今后如何稳得住、管得好、不反弹、效益高、能致富还缺乏认真研究和思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规划相对滞后,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在当前大规模、高投入、快速度的生态建设中,我市今年的退耕还林工作由于时间仓促,采取了边设计、边规划、边施工的方法,有时甚至是先施工、先作业,后规划、后设计,对退耕还林的适宜林种、树种、布局、水资源承载力以及退耕还林生态效应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区域环境效应等问题缺少宏观考虑与研究,所以就产生了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的倾向。一是退耕还林任务重点不够突出,轻重缓急的原则难以显现,有“撒胡椒面”的现象。平定县的规划面积涉及10个乡镇、120个村、1万多户;盂县的规划面积涉及14个乡镇、71个村、3966户;郊区的规划面积涉及8个乡镇、83个村、2000多户。全市32个乡镇都有任务,工程规划布局上都不够相对集中,比较分散,影响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的效果。二是退耕还林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结合不够紧密。在退耕地搞林粮间作是国家政策所不允许的,但今年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而政策所鼓励和允许的既能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兼顾农民增收的林药、林果、林草间作套种却推广的不多。三是作业设计与施工相脱节。能否使退耕还林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关键是要搞好作业设计,对每个山头的林种配臵、树种搭配、造林密度、苗木类型以及整地方式和规格都要进行科学选择和安排,先设计,后施工,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但在实际中,有的不管适地适时适树,种上就算,造成柠条成活率只有20%;有的山顶上栽种了适宜在沟、川地生长的毛白杨;有的设计的是仁用杏嫁接苗,却栽成了实生苗; 有的经济林比重偏大且品种趋同,市场如何,心中无数,既难以确保生态效益,又难以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极易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农民利益难以保障。四是退耕还林没有很好地注重和改善城郊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市区周围除狮脑山、猫脑山已经显现出一定的绿化规模外,大多数都是荒山秃岭,与我市的经济发展很不协调。而和我市立地条件类似的江苏省徐州市,在五十年代市区周围曾是寸草不生,但经过多年的环城林带建设,如今市区周围形成了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丘陵状绿化带。另外,我市桃河上游历史上曾有大片森林,但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阳泉人民的“母亲河”如今已是“雨天洪水泛滥,晴天臭水荒滩”。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对根本改善我市周边环境,进行桃河上游的综合治理是一个历史机遇,但我们还没有把它放到应有的位臵。

(二)种苗需求量大,供应量小,影响退耕还林进程

调查表明,影响今年我市退耕还林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树种苗木的结构性短缺、局部性短缺普遍存在,苗木购进渠道单一,不能及时满足农户栽种需求。郊区平坦镇张家岩村160亩退耕地,完成了80%的鱼鳞坑整地任务,但所需苗木侧柏、刺槐等迟迟不能到位。盂县、平定许多村镇都有同感。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市完成五年的退耕还林任务及保证生态重点工程和四旁绿化等用苗,每年总需苗量就达3692万株,而目前全市年生产供应能力仅为1374.5万株。就今春而言,全市外调苗量高达374.1万株,占到春季总用苗量的73.8%。而我市自给苗木仅132.5万株, 占26.2%。大量外调苗木不仅成本偏高,成活率低下,而且还会造成大量资金外流,影响农民增收。因此,创新种苗供应机制,下大力抓好优质苗木基地建设,培育良种壮苗,确保树种低成本、高质量、多样化需求的工作更显得尤为迫切。

(三)荒山造林进展缓慢,国家政策难以兑现

退耕还林是一项开仓济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实质是国家用钱粮换生态,也就是说“国家要生态,农民得利益”。但在实践中却表现出了农民对退耕地还林积极性高,对荒山造林的积极性低;对发展经济林积极性高,对营造生态林积极性低的“两高两低”现象。全市荒山造林进展缓慢,目前只完成了任务的28%,其中,平定34%,盂县32%,郊区22%。其原因:一是投入大。仅挖坑整地一项,条件好的每亩投入200—300元,条件差的600—1200元;二是难度大。有的要放炮挖抗,异地取土;有的要镐、锹并用,费工费时。三是成活率低。受干旱影响,苗木难以确保成活。四是效益差。主要是生态效益明显,经济效益低下。尽管如此,国家政策要求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农户在完成现有耕地退耕还林后,必须按相应比例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造林成活率验收合格后才兑现钱粮补助和造林、种苗补助。这就是说,荒山造林任务完不成,国家政策就不能兑现,农民利益就要受损。对此,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完成荒山造林任务。

(四)林牧矛盾突出,困扰生态环境建设 近几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市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农村经济进入市场的主流产品来抓,畜牧业特别是牛、羊等草食家畜得到长足发展。去年全市牛存栏达到11256头,比上年增长5.6%;羊存栏达到21.5万只,比上年增长53.37%。在盂县孙家庄、苌池,平定张庄等地了解到,内蒙、新疆、河北等省区全面封山禁牧后,羊价下跌,本地农民从这些地方购买进不少羊只。草食动物牛羊的增加,超过了草地的载畜量,大大增加了我市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环境压力,导至林草植被遭到破坏,造林成果难以巩固。在盂县、平定实地调查期间看到,少则三、五十只,多则百余只羊群在林地山坡游牧。当地群众反映,随着季节变化,山羊夏饱、秋肥、冬瘦,到了青黄不接的春季,饥饿的山羊漫山遍野地刨食草根、树皮,植被会遭到毁灭性破坏。柏井镇里牌岭村前几年栽植了2000多亩枣树,邻村西回的10余群羊常来寻找草食,时间不长,枣树几乎被吃尽。因此,应下决心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

(五)重造林轻管护,退耕还林成果难以巩固

平定张庄镇新城村的支部书记讲:“今年村里的退耕还林任务已经完成,树栽了,也分到户了,但就是无人管理”。这种情况,在退耕还林工作中比较普遍,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管护责任不落实。我市林业多年来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造林轻管护的现象,造林多是在行政命令下的群众性造林,而造林后的管护责任落实往往不能及时到位或持之以恒,结果造成造林成果难以巩固,成活保存率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退耕还林后的管护任务和难度仍然较大,因此,要认真研究解决。二是管护费用不到位。退耕还林80%以上是生态林或长期(10年,甚至几十年)得不到收益的用材林,农民不愿出钱出力管护。要使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生态林达到满意的造林还林效果,就要解决管护费用,给管护人员一定的管护工资。造林的管护周期较长,一般都在10年以上,护林费用较大。因此,退耕还林的管护费用如何确定和筹集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三是管护形式不适应。国家政策规定,退耕还林的管护实行谁造谁管,管护是以户为单位的管理。这种管护形式成本较高,有的群众难以承受,实际中很可能导致管理不落实。如何寻找一个相对管护成本低,又具有良好效果的管护形式,确实需要认真研究。

(六)对农民长远利益考虑得不够,干部有担心,群众有疑虑

调查中发现,农民普遍赞同和欢迎退耕还林政策,他们讲:“坡耕地产量长年低而不稳,费工费力,是党的退耕还林政策帮俺解了愁”。但同时干部、群众也有些担心和疑虑。一是退耕以后的生活问题。农民祖祖辈辈以耕地为生,以种粮为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退耕还林国家所给的是5—8年内的粮食补助,不可能永久性地供给,因此,老百姓对5年、8年以后的生活保障普遍感到担忧。二是基本农田被退耕问题。调查中发现,在退耕还林中存在着基本农田被退耕的现象。如平定县张庄镇阳胜村承包户张义成、苏子山两人承包土地23.1亩,正常年亩产粮食400—500公斤,今年全部退耕种了核桃树和刺槐。盂县南娄镇3000多亩高产粮田栽种了核桃树。同时,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全市现有耕地113.78万亩,划入基本农田保护的93.18万亩,按照全市退耕还林五年的规划,全市退耕38万亩,这就意味着全市将有17.4万亩基本粮田被退耕,明显违反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我市有70多万农民,约占全市总人口的60%,正常年全市粮食总产2.5亿公斤左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57公斤左右,如果退耕的17.4万亩粮田,按现有粮食生产能力每亩平均250公斤计算,全市粮食总产量将减少4350多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将减少62公斤左右,农民对粮食安全问题也感到担心。三是后续产业的培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退耕还林5年或8年以后,地退了,山封了,羊圈了,草种了, 树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该干什么?收入从哪里来,这是他们非常关心的话题。因此,如何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培植替代产业、后续产业,以保障群众长期的生活来源,现在就应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认真研究,付诸实施。否则,栽下的树会挖掉,长起的草会烧掉,圈起的羊也会重新上山践青、啃树。

三、进一步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建议(一)要认真搞好规划

实践证明,没有规划的工程是盲从的工程,是不会成功的。退耕还林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时间跨度大,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才能确保退耕还林工作顺利进行。

1、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市、县(区)、乡(镇)、村各级都要根据各自的工作层面所应把握的角度,制定出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更易于操作和执行的总体规划来。规划要尊重规律,讲求科学,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要针对川地、盆地、丘陵地、高寒山地等不同的地理情况,针对阳坡、阴坡、山系、水系等不同的生态条件,把退耕还林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林牧协调发展、改善城郊生态环境、搞好通道两侧、旅游景点绿化等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要严格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先易后难,先陡后缓,先远后近,制定出总体规划和分计划。逐级都要明确总任务、总目标、分的任务和目标。对于难点、重点问题的突破和解决应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2、规划应做到制度化、规范化。规划应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固定下来,不能因人因事变动而变动,力求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要用总体规划约束、指导计划,按照总体规划一步接一步、一年接一年、一任接一任地抓下去,干起来;用计划保证总体规划的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真正将退耕还林的任务落实到、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千家万户。

3、精心做好退耕还林的作业设计。要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针阔叶相混交”的原则,进行水平阶、穴状整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紧密结合立地条件,充分考虑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充分体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进行林种、树种和造林方式的安排,积极探索选择适合我市采用和推广的模式。比如,海拔在400米以下的低山区(如梁家寨、娘子关),可选择“基础型”的退耕还林模式,主要营造护坡护岸林、农田防护林和水果经济林;海拔在400—1000米的中山区(我市大部分地区),一般土、肥、水、光、气条件较好,可选择“生态经济型”退耕还林模式,山顶营造生态林或用材林,山腰发展木本粮油和干果经济林,山脚栽植速生丰产林和生态防护林;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如盂县西部),一般人少地多,退耕还林可选择“综合型”退耕还林模式,大面积营造用材林和水源涵养林。

4、大力建设基本农田。退耕还林必然要减少耕地,但是对于“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的粮食问题仍不可忽视。要确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一方面要坚决制止和打击乱批滥用耕地的行为,一方面要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调整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在河滩、沟坝采用筑坝拦泥淤地的办法建造高产农田。同时要努力提高粮田单位面积产量,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无公害生产、生物防治等先进适用的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节水园区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实现土地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近5—8年内,全市应力求建成单产水平在500公斤以上的高产稳产农田50万亩。

5、搞好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退耕还林仍然应坚持以水为命脉。规划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问题,尤其像我市这样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更应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主要应着眼于三个方面:一要兴建骨干工程,通过打坝、修蓄水池、建人字闸等,拦洪蓄水。还要通过挖鱼鳞坑、建山地水平沟、谷坊等,层层截住地表水。二要大搞旱井集雨节灌工程,修建集雨水窖,以抵御较长时间的干旱对树木的威胁。三要采用蓄水工程设施与微灌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树木成活率。

(二)要切实抓好苗木基地建设

退耕还林,必须做到种苗先行,确保优质种苗供给。充足的、合格的林木种苗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考虑苗木的适宜性、多样性和保成活、促增收等因素,把注意力放在力求尽快实现种苗供应的自给上来,切实抓好苗木基地建设。

1、应把种苗作为一种产业,依据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来抓。要立足于解决我市种苗供求的突出矛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归宿,使种苗业真正肩负起满足造林绿化需求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双重使命,从而成为既能为我市退耕还林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又能大幅度增加当地经济收入的优势产业。

2、种苗基地建设布局要科学合理。市林业局等职能部门要对种苗基地的数量、规模、苗木品种等做出总体安排,各县区按照总体安排具体实施,避免重复建设,避免苗木种类的单一雷同。同时,苗木基地建设除了抓好大田育苗外,尤其要抓好容器育苗工作,以真正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3、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种苗基地建设。要积极培植建立以集体、个体育苗为骨干,吸收机关、团体、企业等多成份参与的育苗主体,尽快培植建立以国有和私营苗圃为龙头的较为完备的种苗生产供求体系。要以县域为中心,走龙头加基地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路子,有重点、有计划地发展一批育苗专业大户、育苗村和育苗镇,形成多元化的育苗格局,不断扩大种苗生产能力。

4、搞好种苗供求信息服务。市、县(区)、乡(镇)林业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要随时掌握、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内外苗木市场的供求信息,给予正确引导,为广泛推行定向育苗、订单育苗提供优质服务,增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种苗的生产和有效供给能力。

5、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农民利益。要认真贯彻落实《种子法》,严格执行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和“两证一签”制度,净化苗木市场,杜绝关系苗、人情苗,严禁假冒伪劣种苗进入流通领域,发生侵农、害农、坑农行为。各级林业种苗管理部门、林业派出所等执法机构,应承担起维护苗木市场秩序的责任,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要动员千家万户搞好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对农村传统种植业是一次猛烈的冲击,是种植业结构大调整的一次契机, 也是农民分工分业的又一次机遇,必将对农村的生产方式、农民的经营形式和劳动方式造成冲撞。为能使广大农民真正抓住这个机遇,从传统的耕作模式中解脱出来,必须让农民充分认识到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动员千家万户上阵,广泛参与退耕还林。在具体方式上,可采取户退户还、户退村还、大户承包等形式。对一些农户自身确实无力完成大面积荒山造林任务而采取的户退村组织造林专业队或大户承包还林的形式,一定要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允许退耕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国家补助的部分钱粮作为工程费用,委托专业队或大户治理。要妥善处理好农户承包与专业队治理的关系,完善委托协议,处理好粮款补助等利益关系,避免出现利益纠纷。同时,造林工作中要力戒单纯为栽树而栽树的运动式领导方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动产业化发展、建立龙头企业牵动下的种养业基地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致富为根本,大力宣传退耕还林的富民政策,积极引导农民在退耕还林中创造性地发展各种不同的经营形式,走出各种不同的致富之路。目前应大力推广实践证明的几种有效模式。一是农林牧综合经营型。就是指在荒山、荒坡、荒地的综合开发中,把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果树缠身,山下粮田(或草地)座底”的格局,形成粮草养畜、畜粪肥苗、树木绿山的良性循环,实现三业并举,农民致富。这种形式一般适宜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或小联合体,荒山荒地面积在百亩以上,且具有一定量的投资,可容纳十几个以上劳动力。如柏井镇里牌岭村耿黑眼,承包荒山、荒坡、荒地3000亩,农林牧相结合,发展庄园经济,打旱井50眼,修田间路6公里,绿化荒山1000亩,建起了120亩果园、100亩枣园,栽种了50亩核桃树,育苗10万株,饲养10头种猪、50头育肥猪,年收入突破10万元。二是林牧结合经营型。是指在退耕还林中,进行科学规划后,将退耕地和荒山地相对连为一体,荒山种树造林,退耕地可实行林草间作,也可退耕还草,以草养畜,以畜致富。这种形式一般适宜于一家一户的经营。比如柏井镇张家岭村李春玲,种优质苜蓿草20多亩,饲养种兔100只,年繁殖销售2000余只商品兔,纯收入达2万余元。三是林药结合经营型。是指在退耕地中大量种植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且具有市场前景的诸如甘草、桔梗、柴胡、黄芪等中药材,并且同荒山造林结合起来,发展药材种植专业大户,以药致富,以药养林。四是林果结合经营型。是指在进行荒山造林的同时,在退耕地中种植干鲜水果,比如核桃、花椒、红枣和优质小宗水果等,发展经济园林专业户。要积极鼓励、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栽树种果,美化家园,增加收入。同时,林农果、林菜果等相结合经营型的经济模式都应在实践中大胆尝试。栽树还林在树种选择上,应尽最大努力选择几年、十几年或二、三十年以后可以间伐的木材林,要向建设绿色银行的目标奋进。

(四)要下决心抓好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

1、要充分认识搞好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退耕还林不但是我市林业发展的一个难得的机遇,而且也应作为改善市县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营造良好投资氛围和提升城市地价的一个极好契机,抓住不放。就我市市区情况看,整个城市还基本在“死气沉沉”的荒山秃岭环抱之中,整个城市无法透出生机与活力,桃河上游流域还基本没有得到治理。据了解,我市环市荒山面积3.6万亩,通过多年的造林绿化,还有1.8万亩是荒山秃岭。桃河上游流域面积36.68万亩,有林地面积仅4.8万亩,宜林地和暂未利用地荒山面积达21.8万亩,占流域面积的59.4%。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我市居民生存环境和全市投资环境的改善,更主要的是由于桃河上游综合治理力度不够,水土流失严重,已经影响到中下游的综合治理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识之士曾言:“桃河上游不治理,阳泉终日不安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从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搞好环市、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把环市、环城和桃河上游荒山绿化作为退耕还林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目前我市荒山造林步伐的一个切入点,统一思想,万众一心,千方百计,勇于攻坚,使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2、要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环市、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量大,难度大,如果不下决心,没有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大力度的操作办法,目标是很难实现的。为此,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像治理桃河那样,成立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临时指挥部,应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抽调精兵强将,专抓此项工程。其次要制定周密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每个山头的树种搭配、景观效果、治理时间与进度、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划,对属地治理、大户承包、专业队造林等组织形式都要因地制宜,做出具体安排。同时应推行单位或专业队承包领导负责的目标责任制。

3、要联合攻坚,科学安排,加大治理力度。对环市、环城和桃河上游的荒山绿化,造林难度大,必须克服畏难情绪,攻坚克难,联合作战,发扬西回村艰苦奋斗加科学施工的精神,啃下这块硬骨头。一是上下左右联动,形成强大合力。要全市上下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广泛参与,强化种树、护树光荣,践树、毁树可耻的意识,通过农民义务投工投劳,用好城镇职工义务植树款项,形成全社会搞好环城林带建设和桃河上游综合治理的舆论氛围和强大合力。比如,仅市区应参加义务植树的职工就有16.2万人,如果按每人每年20元义务植树款足额收取计算,就有324万元绿化资金,可绿化荒山5400多亩。然而实际上每年收取的义务植树款也只有30—40万元,其余多数是参加义务植树。对此,一方面要有钢用在刀刃上,用足用好义务植树款;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工程要求,划定作业地块,确保义务植树取得实效。二是创新组织形式。一方面,要按属地划分荒山任务,“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各级政府和属地有关乡村、企事业单位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任务层层分解,定时间、定进度、定质量,严格组织验收,奖惩兑现;另一方面,市县区要组织造林专业队专攻干石山尤其是市区周围阳坡荒山的造林绿化,因为专业队造林不仅可以保证工程规划设计的实施,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和造林成活率,较好地解决工程任务谁来干、谁能干好、成果如何巩固等一系列问题。组织专业队造林要把城镇职工义务植树款、育林基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等捆绑使用,在群众性整地的基础上,在造林季节专职造林,绩酬挂钩,非造林季节承担抚育管护任务。三是科学安排治理模式。要推广西回村挖大坑、异地取土、容器育苗等先进经验,采取乔乔块状、宽带状混交、乔灌不规则块状混交为主的治理模式,积极推广径流林业、覆盖林业、生根粉醮根、保水剂等抗旱造林技术,减少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这些模式也应在全市荒山造林中予以推广。

(五)要妥善处理和解决林牧矛盾

退耕还林与发展畜牧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核心问题是要对林牧矛盾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采取正确有效的办法,实现林牧经济共存共荣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才能真正退得下,稳得住。

畜牧业目前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畜牧业为全市农民提供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71.6元。对畜牧业尤其是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发展决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要妥善处理和解决林牧矛盾,应标本兼治,在继续加大封山禁牧规定宣传和执行力度的同时,核心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根据载畜能力和饲草秸秆资源,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变放养为舍饲圈养。一是改进畜种。要引进优良畜种与采用高新生物技术培育适合我市圈养的优质畜种;二是发展种草业。我市天然草地生产力不高,易形成过牧退化,加重水土流失。因此,我市发展产业化规模与优质的畜牧业决不能依靠天然草地放牧,而应建立在农业化种草业与舍饲方式养畜的基础之上,要大力发展优质苜蓿等草种。三是发展饲料工业。舍饲圈养要求并将促进饲料工业的发展,应作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我市玉米、谷子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应继续研究推广青贮饲料技术,同时应着重在玉米秸秆深加工上做大文章,使之转化为牛羊配合饲料,大力开辟新的饲料源,力求通过饲料加工业,在我市饲草、秸秆的利用上走出新路子,出现新局面。

(六)要长期不懈地抓好林木管护工作 过去“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的根本症结就在于管护措施不到位。实践证明,没有管理的林业,就是失败的林业。切实维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不断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根本改变我们的生态环境,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好林木管护工作。

1、要加强退耕还林在保护上的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市县乡政府要切实加大力度,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和已经出台的封山禁牧通告,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封山禁牧,妥善解决好林牧协调发展的利益关系。各乡(镇)、村结合实际制定的管护办法和村规民约,采取的配备专职护林员、建设庄园牧场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应进一步加以推广和完善。对有意破坏生态环境及幼林地的行为,依法给予严厉打击。

2、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可实行谁造谁有谁管护。对高山大面积退耕还林难度较大的管护,可以实行个体承包,由所有者出资;还可成立乡办、村办林场,由造林专业队进行集中管理或以联户形式进行管护。对以户为主的管理,要把国家拨付的补助粮款同退耕农户的管理工作挂钩,一旦出现退耕地块复耕或管理不善,导致苗木大面积死亡,该户不再享受国家的补助粮款。

3、要进一步加强林木管护机构建设。面对今后退耕还林后形成的生态保护区巨大的管理任务,市、县(区)都应从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考虑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强化造林管护日常的督促、检查、指导、协调、宣传等工作。

(七)要认真考虑好农民的长远利益

退耕还林后要想实现国家有“被子”,必须保证农民有“票子”,考虑好农民的长远利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1、要在退耕还林后的“林”上做文章。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积极开展,我市森林资源一定会不断恢复和大幅度增长,从而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营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应抓住这个有利条件,下大力发展林木种子采种业,桑蚕、蜜蜂养殖业,野生动植物饲养、观赏业,林产品加工业,搞好集营养保健、饮食加工、化工产品、优质农肥等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培植后续产业。要发展“集约自给型农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生态效益型林业”,突出抓好以优质杂粮、干鲜果、草食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苗木、特种养殖四个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植新的增长点,切实做到林上山、粮下川、羊进圈。

3、积极组织劳务转移。要从培育和扶持各类劳动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县(区)乡(镇)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县(区)乡(镇)劳务输出公司等方面入手,形成包括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及时向劳动者提供信息,减少盲目流动,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八)要进一步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领导

1、进一步提高认识。退耕还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尤其对于我市这个地下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来说,退耕还林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退耕还林又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对长期思维定势的一次有力冲击,也是我们适应入世新形势,应对世纪新挑战的一个重要实践。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事关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强化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主动性、责任心,把退耕还林任务层层落实到乡村、落实到地块、落实到人头。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退耕还林工作与我市桃河治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公路建设等重点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防止顾此失彼。要加强组织协调,进行督促检查,不断深入田间、农户,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合力攻坚,确保全市退耕还林扎实有序地开展。

2、抓好政策落实。一是尽快完善土地承包合同。退耕还林的林权是核心,土地证又是颁发林权证的基础。要针对有的乡村存在的二轮承包合同未到户、土地证未到户以及“证大地小”、“证小地大”、证与户不符、集体机动地无土地证等情况,该完善的完善,该规范的规范,确保林权证的发放。二是不折不扣地落实钱粮、种苗补助政策,严格兑现到户。三是对植被盖度达到0.2以上的荒山,考虑到我市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和植被构成的不稳定性,需进一步改善植被的构成,继续组织造林,同样享受国家的政策补助。四是出台配套政策,增加资金投入。要增加荒山造林补助。考虑到荒山造林难度大、投入大等实际情况,建议市、县(区)政府除国家给的每亩50元种苗和荒山造林补助外,再配套每亩50—100元的荒山造林补助;要增加业务部门工作正常运转所需经费。这次退耕还林工程各级林业部门承担了非常繁重的任务,工程的作业设计、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统计监测、总结兑现以及设计费、资料费、差旅费等都需要大量的开支,应努力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以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拍卖“四荒”、开发“四荒”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造林大户、民营组织、社会团体等承包荒山,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发“四荒”;要鼓励舍饲圈养,对农户舍饲圈养禁牧给予一定的建造牛羊圈资金、饲料粮补助等;要多渠道筹集造林、管护资金。可实行国家和林权所有者共同负担。市、县(区)政府应积极探索绿化管护基金制度,建立绿化管护专项资金,每年从煤炭收入中足额收取育林基金,加大征收力度,彻底改变育林基金难收缴的现象。

3、切实加强资金管理。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对退耕还林资金严格实行报帐制管理,封闭运行,独立核算。同时,对退耕还林资金实行预决算制,建立健全月、季、年报表制度,加强资金的跟踪监督,实行定期审计制度,严禁任何地方和部门挪用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如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一经发现就要从严查处,决不姑息。

第三篇:退耕还林调查报告(会林)12.4din

2007级社会学专业

社会研究方法论作业郑春

一、调查研究的题目和相关背景

1、调查题目:兰州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情况的调查方案

2、兰州市退耕还林(草)的发展背景: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至2005年底,六年来省上共给我市下达退耕还林工程任务90.6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5.07万亩(包括退耕还草0.8万亩),荒山造林60.5万亩,封山育林5.1万亩。按分:2000年任务10.5万亩(退耕还林3.7万亩,退耕还草0.8万亩,荒山造林6万亩),2001年任务6.4万亩(退耕还林1.4万亩,荒山造林5万亩),2002年任务6万亩(退耕还林2万亩,荒山造林4万亩),2003年任务20.5万亩(退耕还林13万亩,荒山造林7.5万亩)。2004年任务36.95万亩(退耕还林1.95万亩,荒山造林35万亩)。2005年任务10.32万亩(退耕还林2.22万亩,荒山造林3万亩,封山育林5.1万亩)。工程建设涉及全市8个县(区),71个乡镇、377行政村、37473农户、153793人。截止目前,经历年县级自查和省、市复查,六年的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已全部落实完成。

二、调查对象和范围

根据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西部开发办、甘肃省林业厅联合下发的《关于抓紧报送退耕还林(草)有关情况的通知》(甘发改农经[2006]900号)文件精神,我市发改委、西开办、林业局派出联合调查组,对全市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

三、调查项目和设计调查表

1、调查项目:

(1)、退耕还林(草)总体情况,工程建设质量;总体生态效果,在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方面的作用。

(2)、退耕还林(草)区域分布情况;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分情况;退耕地造林分坡度级构成数据;各地区仍需退耕的耕地情况。

(3)、退耕还林(草)地的生态林、经济林与草的构成与分布,按坡度分类;主要树种及比重,已产生的效益或预期效益。后续产业发展情况。

(4)、工程区农民收入情况及来源。退耕农户退耕前种植、经营收入变化情况,政策补助到期后收入的可能变化情况,退耕前后劳动力转移及其收入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5)、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补助的依赖程度,国家按现行政策停止补助后对退耕农户收入的影响程度,当前国家补助占农户收入的比重。

(6)、工程区的粮食生产及耕地变化情况(1998—

2005);基本口粮田情况;粮食直补有关情况,包括直补方式、范围、总金额,直补涉及的耕地面积。

(7)、退耕农户生活困难的范围、程度、成因及解决办法。

(8)、“五个结合”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9)、退耕还林(草)政策补助到期后巩固成果不存在问题、存在一定问题、存在严重问题3种情况的人员构成,对巩固成果形式的判断。

(10)、分析巩固成果存在一定问题和存在严重问题的详细原因及各种情况涉及人数、地方已经采取的措施,地方干部和退耕农户对国家的政策需求,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2、设计调查摸底表

国家十部委摸底表(1-7)附后

四、调查方式

召集相关人员填写摸底表、召开座谈会。

五、调查时间

2006年10月15日至30日。

六、调查经费和调查工具(略)

七、调查机构和队伍(略)

第四篇:米脂县退耕还林情况的调查报告

米脂县退耕还林情况的调查报告

米脂县林业站 艾先平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七届一次会议胜利召开了,大会明确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同时指出生态环境和林业生产的建设目标,在巩固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县在1999年开始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米脂地处黄河上游,无定河流域两岸,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退耕前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今年国务院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把退耕还林粮食补助从原来的八年调整为十六年,这充分说明了林业工作的重要性,为了确保退耕还林成果 ,着力解决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的问题,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新的发展要求。

一、米脂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

米脂是榆林市退耕还林的重点县之一,自1999年入冬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 1 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县委和政府部门相互协调配合下,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县13个乡(镇)全面起动。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政策,造林还草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如推行专业队承包造林和抗旱造林法,使大旱之年重点工程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走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形成规模优势;把基本农田保吃饭,经济林果保花钱,草业牧业保小康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带实行移民建镇,杜绝“越种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面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为进一步深化山川秀美工程注入了活力。1999—2006年上级部门确认和下达我县退耕还林面积44.83万亩(其中1999年2.53万亩,2002年18.5万亩,2003年17万亩,2004年306万亩,2005年2万亩,2006年1.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1.55万亩(其中1999年2.25万亩,2002年8.5万亩,2003年9万亩,2004年0.6万亩,2005年1万亩2006年0.2万亩),荒山造林23.28万亩(其中1999年0.28万亩,2002年10万亩,2003年8万亩,2004年3万亩,2005年1万亩,2006年1万亩)。实际造林面积为计划任务的100%,已经验收兑现44.8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1.55万亩,荒山造林23.28万亩。发放退耕粮食0.214亿公斤,现金补助1.193亿元人民币,种苗补助0.10775亿元人民币。造林工程中,主要造林树种为侧柏、刺槐、山杏、紫穗槐、沙棘,草种以沙打旺、草苜蓿为主,但成活率偏低。,经济林为枣树、梨树、仁用杏、桑树等,经济林比重较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逐步提高,到目前为止达到85%以上。在 退耕还林从试点到全面启动的过程中,我县逐渐探索总结出退耕与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扬延安精神与依靠科技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等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孟好海”式的先进致富典型,全县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收到了较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我在退耕还林工作的实践,在充分调查的情况下,提出以下见解:

二、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生态优先原则,经济林比重偏大。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工程中,群众在退耕地栽植经济林积极性高,栽植防护林阻力大。大部分退耕地栽种苹果、枣树、梨树、仁用杏等经济林,且成活率较高,而侧柏、刺槐、沙棘,紫穗槐等生态防护型树种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特别在退耕地内的灌木林带上出现了年年补栽,年年不见林的现象。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程措施轻林草生态措施,重治理轻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建设任务的进度和质量出发,也从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考虑,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在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宜通过封山恢复天然植被或人工种草促进植被的恢复,否则又有可能重踏“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老路。有些地方从坡底到山顶栽植的全是经济林和用材林。很多草原区,也违背草灌先行的成功经验而大量发展经济林。

(三)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乏力,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不同区域退耕地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较大差异,个别地区造林成活率只有20%--40%,保存率更低。因此,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促进已有的成果技术的转化,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是提高退耕还林(草)的质量保障。

(四)后期管护不力,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很多的退耕户只注重项目的增取,对树木的管护不太重视。特别是川道地区管理水平更低,个别退耕户每年在自己退耕地都很少去,更谈不上抚育管护、打药除草和施肥修剪。虽然总体成活率、保存率都在85%以上,但每年苗木的生长量不足20cm,1999年的退耕还林地块上现在的树高不足100cm,出现了许多“小老头”树种,给退耕还林的成果带来较大的影响。

(五)苗木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种苗结构不尽合理。品种对路数量充足的种苗供应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我县目前国有苗圃一个,国有苗圃的主渠道作用还不能得到保证。大部分苗木依靠个体户育苗提供,由于受经济价值的驱使大部分育苗户只注重苗木的产量,从而忽视了苗木的质量。其次是退耕还林项目的种苗费只有50元,第一次造林就用完了,后期的补植补栽所用的苗木靠退耕户自己购买,因此苗木质量无法保证,一些新技术和价值高的苗木无法应用的退耕还林工作中来。

(六)退耕还林作业设计模式单一,与生产实际脱节。制约了林业生产的发展。2002年和2003年退耕的作业设计采用了林草间作的唯一模式,虽然给退耕户提供了丰富的草源,农民搞养殖业增加了经济收入。但林草间作后林草之间互争水分,紫花苜蓿又是深根性作物,树木的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幼苗期的苗木生长影响就更大了,从而制约着林业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

(七)退耕还林项目区分散,山川秀美建设进展不平衡。国家投资的城镇,川道等重点项目区治理速度快,效果好,而偏远乡镇的差距很大。米脂县各乡镇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因此在山川秀美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由于试点示范搞平均分配,相对分散,进而影响到退耕还林(草)地域特色、区域优势的发挥,不利欲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民积极性的调动。

(八)乡镇对退耕还林资金的监管不力,造成许多负面影响。退耕还林的钱粮兑现,不但保证了退耕还林成果,也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一些村出现退耕资金的挤占、挪用、挥霍等不良现象,造成农民多次上访的严重问题,个别村民上访到国家林业局,严重的干扰了社会局势的稳定,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现在各乡镇基本实现村财乡管,对这部分资金却不加管理,致使个别村“官”玩忽职守,致使许多问题至今无法解决。

三、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必将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必将以产业调整为前提。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调整单一种植结构,使农 5 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不减产量,大力推行设施农业,积极推广舍饲养殖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收入。

(二)根据区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按照目前的农村经济和植被建设技术水平,不宜过分扩大人工林草面积,提倡近期荒沟坡采取封禁自然恢复办法,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植被恢复以防护(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和解决农村生物能源(烧柴)为主,不宜提倡建设大规模的用材基地,且灌木为主,实行乔灌结合,并把人工草地当作一种作物来经营管理,提倡在25度以上的山坡耕地,全面实行草乔灌带状间轮作。对荒山荒坡宜通过封禁促使天然植被自然恢复,不宜盲目推广“退一还二

(三)”等模式。我县人均农耕地2.5-3亩,陡坡地比例大。要发展林业生产,就要加强天然林保护和封山育林,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林特产品,缓解退耕还林后粮食产量,收入下降的矛盾。

(三)建立良种优育繁育基地,规范苗木生产供应。建立良种繁育基在相同的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亚区及工程中心建立优质的采种基地和苗木基地,还必须在区、乡(镇)建立二级种苗基地,进行规范化育苗,培养良种壮苗,避免外地调苗造成经费浪费,影响造林种草成活率。同时,还应积极引进各种抗逆性强,效益好的树种、草种进行实验和推广。应注重优良品种和相应育苗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并且走规模发展之路,6 利用专项资金,瞄准先进的育苗技术的引进,对现有苗圃进行改进,建设现代化育苗基地,形成产业化,商品化。

(四)加强对退耕还林项目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落实到户。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高压态势下,省、市、县、乡高度重视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可个别村级退耕还林项目资金管理混乱,因此必须加强管理,特别是乡、镇更应该管好村级帐务,确保资金落实到户。

(五)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立示范样板。增加科技投入力度 多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林草植被恢复进展缓慢,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科技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首先,政府部门应与科技单位紧密结合;其次,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前瞻性研究;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建设环境监测系统。建立试验示范样板 退耕还林的浩大工程需要较好的典型和样板引路。因为立地条件不同,栽植的树(草)种有差异,为做到因地制宜应在每个生态类型区建立1-2个示范区,以较高的标准,较高的投资强度和较快的进度,优先引进组装,推广先进技术。从而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和科技示范,使之成为科技示范样板与窗口、环境与政策教育基地。

(六)调整土地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土地政策,移民建村建镇为避免有些农户地种不完而有些农户仅有的一点地还属退耕范围的矛盾,建议各级政府制定相关调整政策。并且为确保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在生态环境恶劣,坡耕地多,坡度陡,人民生活贫困的山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移民建镇;加大投资力度 实施退耕还林(草),国家进行 一定的投资和政策优惠是必须的,但主要资金还依靠地方筹集,即国家投一点,群众筹一点,经营筹建实体拿一点的多元投资机制。特别是吸收社会资金的加入将可大大地增加融资量。私人资金的投入也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的效果和责任心。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日

第五篇: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退耕还林于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2008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此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退耕还林,农村经济的革命.由黄前,曾兴,肖游川,袁兰,濮曲波,陈锐,参与完成.实践从7.23日开始,7.30结束,历时七天.我们在这七天中采访调查了铺子湾镇农业部门,当地农民,还有新店镇七星椒种植基地,以及新店清泉七星椒公司的种植加工基地.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7.23日,我们带着满腔热情和大学生的求知欲来到了铺子湾镇政府,由李书记给我们座谈讲解当地退耕还林的成果和艰苦找寻出路的过程,我们从谈话中深切体会到当地发展的不容易,以及政府对农民退耕还林作出的大力支持.在不担心吃饭没保障的情况下,农民都积极配合政府把退耕还林做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当地大规模种植的香蕉,在李书记的安排下,我们由周淑芳阿姨带领参观了他们镇的香蕉种植基地,到达基地的时候,我们都不由自主的惊呼出声,一望无际的香蕉海洋,让我们看到了农民收成时候那幸福的微笑.周阿姨仔细的给我们的疑问作出回答, 我们了解到,管理这么大面积的香蕉林,在人力方面还是比较省的,大概2-3个人就能管理40亩,一个星期割一次多余的香蕉叶,在割叶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同时观察病害,发现有病害的植株就要马上从地里剔除,避免传染.如果传染病爆发,将带来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每根香蕉种苗多是从外地引进的高产品种,每棵五块左右,要两年才开始结实,在管理阶段每次施肥都超过一千元的投资,如果死亡,损失会很大.我们走了半天才将这片蕉林走到尽头,烈日当空,同学们都露出满足的笑容,汗水绽放在这片土地上,我们都很高兴,虽然这片蕉林不是我们种的,但是它们代表着国家搞退耕还林的成果,农民并没有因为退耕还林变的吃不起饭,而是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红火.也更清闲了很多.如果是水稻,有谁能一个人管理近20亩土地.退耕还林,让当地蕉农看到了生活的希望.7.24日,我们再次来到铺子湾镇,周阿姨和我们轻车熟路的直接去了香蕉种植基地,这天我们将要参观比较现代化的设施,种植香蕉也是一项技术活,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也种不了这么大规模的蕉林,上千亩的香蕉林,如果全部用人工挑水灌溉施肥,那得花多少人力啊.周阿姨带着我们来到了他们种植基地的蓄水池,我们到了一看,无数复杂的管道交错在水池四周.向远方的地里延伸.周阿姨给我们解说到,这些水管分向所有的香蕉林,在香蕉林里每十米有一个小型蓄水池,小型蓄水池的水由这个最大的水池供应,水管连通这些水池,每个水池又有一个放水口,出水口都有一条小水沟,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灌溉线,管理也方便,要灌溉的时候只要将大水池的水放出,就灌溉完成.这解决了农民很大的问题.为他们省下了很多麻烦.即使五十岁的老年人也能做到.解决了灌溉,还有施肥的问题,适合香蕉的肥料主要有碳铵,复合肥,菜枯等.如果靠农民一棵一棵的松土施肥,也是一项很沉重的负担,对农民的人力要求会提高很多,针对这样的状况,铺子湾农业部门研究之后采取了灌溉和施肥同步的办法,把肥料加在蓄水池中,为了避免造成堵塞,在灌溉时加大水压,灌溉完成都会做一次清水灌溉,达到清理管道的目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了施肥成本,肥料加入水中活化后更易于香蕉吸收.两天来,我们对铺子湾香蕉种植产业的调查也结束了,走之前周阿姨的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她说:你们大学生不要看不起农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了,农村干活也不都是体力活了,要不了几年,大学生可都要朝我们农村奔呢.这算是对中国未来的预见,确实,中国的科学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腾飞,这些技术在农村的应用也慢慢的推广了,但是农村缺少眼光开放,真正有技术的人,这对于我们农业大学的学生是一个机会,也是挑战.如果能合理利用资源,用科学的种植观念来发展农村,就像铺子湾这样,科学种植,在有所收获的情况下,必定会带动周边农

村跟着发展,最后农民的生活也会彻底改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抓紧在大学的学习机会,多吸收些实用的,先进的,科学的知识.中国的农业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中国的农业.7.25,我们在李书记的指导下来到了铺子湾占地60亩的大型养猪场,由于养猪场的细菌检查极为严格,我们开始并没有被允许进入厂房参观,而是在办公室和厂长刘阿姨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个养猪场是由私人开的,她只是负责管理和监督,在刘阿姨管理期间,养猪场每年向各地冻场供应两万多头成年猪,年收入上千万之多.是什么让这个起初只有二十多头种猪的小型养殖公司发展到现在年收益上千万的大型养殖场?刘阿姨解答了我们的疑问.他们在刚开始的时候,规模很小,本钱也不多,厂房也是使用的以前废弃了的农贸市场,给他们提供种猪的公司配备了一批技术人员帮助他们发展,保证了在起步的时候没有出现种猪死亡,在科学养殖的保护伞下,仔猪的成活率更是高达百分之九十多,在喂养上,也采用种猪公司提供的高效饲料,每三个月就能让一头仔猪成长到200多斤,对于消毒设施,国家有提供支持,而且国家免费提供消毒药水,解决了大型养殖发病率高的情况,随着收入的增加,养殖场也不断扩大,到现在,养殖场已经将退耕还林的土地都修成了养殖基地,聘请了当地农民70多个,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农民失去土地生活没保障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污水处理,该养殖场花巨资修建了比较现代化的污水处理池,为了节省资源,养猪场用来清洗猪圈的水都从河里抽取,经过污水处理池处理后回收再用,至于猪粪和处理后排出的水都集中给当地农民用来灌溉或者运往外地饲料厂回收.这样就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水资源和废弃物.也对周围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更是给其他排污量较大的产业很好的上了一堂可持续发展的课.这个养殖场给我们队员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似乎大家都兴起了养猪的念头,不仅个人发展了,还给周边农民解决了上岗问题,让大家都有饭吃,有钱拿.国家倡导共同富裕,也许铺子湾的养猪场就是这样的典范.养猪场也让我们见识到了科学的养殖方法和现代化的养猪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增大了养殖效益,也对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污水处理一直都是很多产业不愿意去面对的问题,但是国家既然提出了污水不能随意排放,就应该去做,把污水排放降到最小,要造就一个成功的企业,信誉和声誉同样重要.如果因为处理污水很贵就不去管,影响到周边人民的生活环境,那样的企业迟早倒闭(3COME文档频道).

退耕还林12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