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仁者袁盎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30-785482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11-06 15:32: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仁者袁盎

子曾经曰过,仁者爱人。汉初的袁盎就是这样一个人。

当年,袁盎在吴国为相时,手下有一名从史。这家伙估计也不怎么老实,偷偷摸摸地就喜欢上了袁盎的一名侍女,两人开始了地下恋。这事,其实被袁盎本人发现了。仁者爱人嘛,正常的男女相爱,毕竟是人之常情。所以,袁盎就没有去揭穿他们,而且对待从史还像往常一样。估计当时也不怎么欢迎办公室恋情,哪有不透风的墙啊,总有好事者。最终,还是有人向袁盎检举了他们俩。不曾想,这个从史是个软骨头,缺乏男人的担当,爱情见了光,他就跑了。袁盎亲自去追这位从史,还干脆把侍女赐给了他,让他们在太阳底下光明正大地爱,而且恢复了他从史的身份。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仁者是怎样爱人的。

仁者爱人,而人也爱仁者。后来,当年的这位从史成为军中的一名司马。所谓司马也就是专门负责管理马匹的官员,不过由于当时战马十分宝贵,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职位。所以,在人前应该比《西游记》里当了弼马温的孙悟空受人尊敬。这当然是题外话。吴国反叛时,把袁盎给包围了。就是这位当年的从史如今的司马冒着举家被杀的风险,救了袁盎的命。当然,以仁者之心,袁盎一开始是不愿意的,怕连累到司马。司马之所以救袁盎,就是为了报答当年袁盎的爱人之心。

仁者爱人,是不关心恩怨,不在乎对方的身份地位的。他只认礼,按照礼的标准去社交、生活。绛侯周勃,汉初名将。高祖死后,在平定诸吕,拥立文帝这件事上,他立了大功。因此,文帝让他做了右丞相。每次朝罢,绛侯都会很得意洋洋地走出来,而文帝待他十分恭敬,常常亲自送他出来。这让袁盎看不下去了,作为一个皇帝,你该端着啊,这样随随便便就送一个大臣出来,不是跌份么?于是,袁盎谏言文帝,认为皇帝的谦让会导致君臣之间失礼,“丞相如有骄主色”。文帝倒是听进去了,于是乎,在绛侯面前越来越庄严了,绛侯也越来越畏惧文帝了。这样的后果,当然就是得罪人,周勃心想我跟你哥哥还是好朋友,你敢坑我,好小子,心里十分不爽。

事情如果就这样,我们或许还不能全面了解作为仁者的袁盎。后来,绛侯被免相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国人里有人上书诬陷绛侯想谋反。当时,朝中大臣竟无人敢站出来为绛侯说话。这时候,又是仁者袁盎,也只有仁者袁盎,力证绛侯无罪。

从这件事上我们发现,仁者对他人的爱,不仅仅是关心体贴,还会替对方着想,爱他的名望,爱他的羽毛。绛侯当年随着汉高祖刘邦,出生入死,打下刘姓江山;后来,又平定诸吕,从吕后手中夺回刘姓江山。不可否认,对于刘汉,绛侯不仅有功而且有恩。因此,当袁盎发现文帝与绛侯之间的相处,会损坏到绛侯的形象,带来不好的影响时,出于仁者之心,他站出来了;后来,有人恶意诽谤,破坏绛侯的名望时,他相信绛侯,又站出来了。

司马迁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家,从袁盎一生的行事中,他独给出了一个“仁”字,评价袁盎是“仁心为质”,信哉!

第二篇:《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原文及译文解析(范文模版)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盎曰:“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淮南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袁盎谏曰:“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削地。”上弗用。淮南王一横。及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上因迁之蜀,轞车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乃谏曰:“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上弗听,遂行之。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曰:“将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盎素不好晁错,及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闻,晁错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上召袁盎入见,袁盎乃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遂诛晁错。

吴楚已破,上更以元王①子平陆侯礼为楚王,袁盎为楚相。尝上书有所言,不用。后袁盎病免居家,梁王欲求为嗣,袁盎进说,其后语塞。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刺者至关中,问袁盎,诸君誉之皆不容口。乃见袁盎曰:“臣受梁王金来刺君,君长者,不忍刺君。然后刺君者十余曹,备之!”袁盎心不乐,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问占。还,梁刺客后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

太史公曰:袁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仁心为质,引义慷慨。遭孝文初立,资适逢世。时以变易,及吴楚一说,说虽行哉,然复不遂。好声矜贤,竟以名败。

【注】①“元王”,即楚元王,其子为平陆侯刘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盎遂不谢谢:推脱。

B.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有力:出了力

C.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 案:查究

D.梁刺客......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 遮:阻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绛侯免相之国 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①上因迁之蜀,轞车传送 ②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①以不用公言至此 ②市人皆以嬴为小人

D.①专为蔽匿,言不反 ②如姬为公子泣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袁盎“引义慷慨”的一组是

①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②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削地

③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

④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

⑤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

⑥梁王欲求为嗣,袁盎进说,其后语塞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③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为人敢言直谏,强调等级名分和“礼”的规范,不能骄矜无礼。他对绛侯和淮南王骄矜无礼的行为就感到不满并向孝文帝提出了谏言。

B吴楚叛乱后,晁错诬陷袁盎收受吴王财物,对叛乱知情不报。袁盎就向皇上说明了吴王谋反是晁错唆使的缘故,只有赶快杀掉晁错以示拒绝,吴军才可能停止。

C梁王想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袁盎进言劝说,从此以后,这种议论便被中止,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经派人刺杀袁盎。

D司马迁认为,在孝文帝刚继位时,袁盎碰上了适宜的时代,才智得以施展。而时局在变动着,等到吴楚反叛时,他诛杀晁错的建议虽被采纳,但他已不再被重用。

答案

1.A。A项是道歉、谢罪。

2.A。A项两句都是动词“前往”和“到......去”的意思。B项第①句中“因”是副词于是、就。第②句中“"因”是副词趁机,趁势。C项第①句中,“以”是连词因为。第②句中“以”是动词认为。D项第①句中,“为”是介词替。第②句中“为”是介词对、向。

3.B。第①句中袁盎认为绛侯“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是不应该的,劝说皇上注意君臣之礼。第②句中袁盎以诸侯太骄横必然会发生祸乱这个道理,劝说皇上适当削弱诸侯的力量。第③句中袁盎说,万一淮南王死于放逐途中,皇上就会被认为天下之大却容不得弟弟,以此劝说皇上不要因放逐淮南王而背上不义的罪名。第①②③句都能表明袁盎的“引义慷慨”。第④句仅是袁盎对孝文帝宽解、安慰之语。第⑤句从文中叙述的“盎素不好鼂错”、鼂错说“欲请治盎宜知计谋”的情况中可以看出袁盎与鼂错素有矛盾。“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这句话和鼂错的言论一样,是利用吴楚反叛这件事情来互相攻讦,并非“引义慷慨”。第⑥句是说梁王想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袁盎进言劝说,从此以后,这种议论便被中止。但是袁盎进言劝说时是否“引义慷慨”,并没有记载。因此第④⑤⑥句不能表明袁盎“引义慷慨”。

4.B.B项原文并未说明晁错的话有没有事实根据。

[参考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

绛侯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说:“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淮南王来京朝见的时候,杀死了辟阳侯,他平时待人处事也相当骄横。袁盎劝谏皇上说:“诸侯骄横必然会发生祸患,可以适当地削减他们的封地。”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淮南王更加骄横。等到柴武太子准备造反的事被发觉,追查治罪,牵连到了淮南王,皇上便将他贬谪到蜀地去,用囚车传送。袁盎当时担任中郎将,便劝谏说:“陛下向来娇纵淮南王,不逐渐加以限制,以至落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如今又突然严惩他。淮南王为人刚直,万一在路上遇到风寒而死在半途中,陛下就会被认为以天下之大却容不得他,而背上杀死弟弟的恶名,到时怎么办呢?”皇上不听,终于那样办了。淮南王到了雍地就病死了,这个消息传来,皇上吃不下饭,哭得很悲哀。袁盎进入,叩头请罪。皇上说:“因为没有采用你的意见,所以才落得这样。”袁盎说:“皇上请自我宽心,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难道还可以追悔吗!再说陛下贬谪淮南王,是想让他的心志受些劳苦,使他改正过错,由于官吏护卫得不谨慎,所以他才病死。”于是皇上才感到宽解,说道:“那以后怎么办呢?”袁盎说:“淮南王有三个儿子,随您安排罢了。”于是文帝便把淮南王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而袁盎也因此在朝廷中名声大振。

袁盎向来不喜欢晁错,等到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晁错当上了御史大夫,派官吏查核袁盎接收吴王财物的事,要按罪行的轻重给予惩罚。皇帝下诏令赦免袁盎为平民。

吴楚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晁错说:“袁盎接收了吴王的许多金钱,专门为他隐瞒,说他不会反叛。现在反叛已成事实,我打算请求处治袁盎。他必当知道叛乱的阴谋。”有人将这件事告知了袁盎,袁盎害怕。皇上召袁盎进宫会见,袁盎就详细地说明了吴王谋反的情况,是因为晁错的缘故,只有赶快杀掉晁错来向吴王认错,吴军才可能停止。于是皇上就杀了晁错。

吴楚叛军已被攻破,皇上便把楚元王的儿子平陆侯刘礼改封为楚王,袁盎担任楚相。袁盎曾经上书进言,但未被采纳。后来袁盎因病免官,闲居在家,梁王想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袁盎进言劝说,从此以后,这种议论便被中止。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经派人刺杀袁盎。刺客来到关中,打听袁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众人都赞不绝口。刺客便去见袁盎说:“我接受了梁王的金钱来刺杀您,您是个厚道人,我不忍心刺杀您。但以后还会有十多批人来刺杀您,希望您好好防备一下!”袁盎心中很不愉快,家里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许多怪事,便到棓(bèi)先生那里去占卜问吉凶。回家的时候,随后派来的梁国刺客果然在安陵外城门外面拦住了袁盎,把他刺杀了。

太史公说:袁盎虽然不好学,可是他善于领会贯通,他以仁爱之心为本体,常常称引大义,慷慨激昂。赶上汉文帝刚刚继位,他的才智恰好碰上了适宜的时代,因此能得以施展。时局不断地在变动,等到吴楚反叛时,建议诛杀晁错。虽然他的建议被采纳实行,然而他以后不再被朝廷所用。爱好名声夸耀才能,终于因为追求名声而招致祸患.

第三篇:仁者爱人练习

仁者爱人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能近取譬手臂墙壁完璧归赵

B、左衽妊娠光阴荏苒烹饪

C、沟渎连篇累牍赎罪买椟还珠

D、一匡天下劻勷箩筐诓骗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博施于民(给好处)无施劳(散布)

B、尧舜其犹病诸(担心,或感到为难)敝之而无憾(破旧,坏)

C、愿无伐善(进攻)某在斯(这里)

D、民到于今受其赐(恩惠)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诚信)

3、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泛爱众而亲仁

②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③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④子钓而不纲

A、①和②相同

B、②和③相同

C、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相同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吾亦欲无加诸人

②尧舜其犹病诸

③遇诸途

④求善贾而沽诸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②和④相同,①和③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②和③相同,①和④不同

5、对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吾道一以贯之

②夫子之道

③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④可谓仁之方也已

⑤敝之而无憾

⑥愿闻子之志

⑦老者安之

⑧与师言之道与

⑨又相之

A、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B、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C、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D、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6、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谨而信

B、尧舜其犹病诸

C、民到于今受其赐

D、老者安之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B、与师言之道与

C、敝之而无憾

D、吾其被发左衽矣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词语活用的一句是()

A、愿无伐善,无施劳

B、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C、子钓而不纲

D、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9、下列各句中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C、何谓也

D、吾道一以贯之

10、下列成语是从《论语》中变化而来的一个是()

A、能近取譬

B、被发左衽

C、立人达人

D、一以贯之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在古代合称“四书”,“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古代典籍。

B、孔子的“仁”主张爱世界上一切人,爱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C、孔子认为要实行“仁”,必须做到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存在着矛盾之处,很难自圆其说。语段阅读

一、认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4题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12、下列各句中的“也”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阶也

B、固相师之道也

C、席也

D、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13、本段文字主要表现了孔子的什么品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心残疾人

B、比较罗嗦

C、有仁爱之心

D、做事情仔细

1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把孔子写得生动可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描手法

B、语言描写

C、细节描写

D、动作描写

二、认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17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5、下列各句中的“其”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尧舜其犹病诸

B、民到于今受其赐

C、其为仁之本与

D、吾其被发左衽矣

16、“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表现的是管仲作为政治家的哪些方面的品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机应变的一面

B、卖主求荣的一面

C、委曲求全的一面

D、不守礼节的一面

17、从孔子对管仲和“匹夫匹妇”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的哪些方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轻视普通劳动人民,他的“仁爱”具有局限性。

B、孔子偏袒管仲,他的“仁爱”有向权势倾斜的一面。

C、孔子的“仁爱”具有双重标准。对管仲是一个标准,对“匹夫匹妇”是另一个标准。

D、孔子的“仁爱”是自相矛盾的,是行不通的。

19、《论语》里有很多句子演变为今天的成语或熟语,请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或熟语。

1)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2)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

3)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4)工作很投入,常忘记吃饭。形容十分勤奋。

5)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

6)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

7)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多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8)对于个人的利益得失斤斤计较。

9)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10)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2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弟子,入则孝,。

⑵夫仁者。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矣(3),朋友信之。

21、翻译下列句子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吾道一以贯之。

岂若匹夫匹妇,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2分)

答:

(3)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4)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

26、、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

2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从各自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为什么说只有孔子的“志”最接近“仁”?

1解析:D,都读kuāng

2解析:C,“伐”是“夸耀”,不是“进攻”

3解析:C,②和④的“而”都表示转折

4解析:B,②和④的“诸”都有“之于”的意思,①和③的“诸”都有“之乎”的意思

5解析:A,①⑤的“之”都作代词,代事物,②④⑥⑧的“之”都作助词,相当于“的”,③的“之”作结构助词,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⑦⑨的“之”都作代词,代人物 6解析:D,“安”,古今都有“安定”的意思。

7解析:C(略)

8解析:D,(略)

9解析:A,A是状语后置句,其他三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10解析:C,(略)

11解析:B,(见“自主探究”第5题,略)

12解析:D,D中的“也”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其他三句中的“也”用作判断,相当于“是”

13解析:B,(略)

14解析:D,(略)

15解析:B,B中的“其”用作代词,代“他(管仲)”,其他三句中的“其”都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

16解析:B,公子纠被桓公杀死,不是管仲出卖的。

17解析:D,肯定孔子的“仁爱”具有局限性是可以的,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它。

19、1.不耻下问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3.当仁不让4.发愤忘食5。杀鸡焉用牛刀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后生可畏8.患得患失9.手足无措10.祸起萧墙

22、反映了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重人不重财

23、(2)“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3)“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4)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 境界不可追求。

24、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2)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3)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4)维护王权(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爱护百姓/小信(小谅)。

25、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绝对反对战争。试想孔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26、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在其次。4.15章提出“忠恕”乃待人的基本原则。

6.30提醒在实践仁爱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

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注意两点:(1)对待管仲的评价上(2)比较墨子的兼爱)

26、(1)“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就积极方面来说的。

“恕” 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就消极方面来说的。

(2)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28、子路轻财重义,心地单纯,光明磊落。

颜子有善而不自称,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之事加与他人。子路偏于小圈子的荣辱,而颜回则心存人间大爱,其境界之高,是子路无法相比的。

孔子老安、友信、少怀,心怀天下,境界更高。

第四篇:《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思考题

一、阅读材料1.6(第一章),然后回答问题。儒家认为“修身”与“学文”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孔子认为“修身”是“学文”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先要提高品德修养,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文化。一个人如果有大学问却无德行,很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而祸害无穷;一个人如果只有德行而无学问,对社会的贡献就会很有限。所以儒家强调以“修身”为本,以“学问”为用,两者不可偏废。

二、阅读材料4.15(第二章),然后回答问题。

1、结合注释,用孔子的名言来概括“忠”、“恕”的内涵。

答: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恕”的理解。

答: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的基本途径。孔子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孩子,这就是行仁之道,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3、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

答:孔子的“忠恕” 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

三、阅读材料5.12(第三章),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与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正好相吻合吗?为什么孔子却说“非尔所及也”?

答:孔子提倡人人都应具有“仁爱”之心,但要达到生命的完美状态,那要穷其一生去追求。因而孔子语重心长地告诫子贡,你现在不可能完全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阅读材料6.30(第四章),然后回答问题。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

答:“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

答: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五、阅读材料5.26(第五章),然后回答问题。

1、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子路、颜渊、孔子的志向。并说说他们志向的差别主要在哪里?

一问答:子路:义颜渊:谦孔子:仁

二问答:三个人志向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道”的修养不同。

2、你认同三个人中谁的志向?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情况谈一谈。

答:①认同子路的志向,重点在于子路的志向表达了其对朋友的忠和义;

②认同颜渊的志向,重点在于颜渊的志向表达其内心的仁和爱;

③认同孔子的志向,重点在于孔子的志向描述的一种大爱大同的理想社会图景,人人有仁有爱,有礼有德,重视个人的修养。

六、阅读材料①10.17(第六章)②7.9(第七章),然后回答问题。

1、从这两章内容可以看出《论语》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①口语化、生活化,文字简洁浅易;②运用描写,形象生动。

2、这两章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品格?请简要分析。

答:①仁爱同情。别人死了亲人伤心难过,孔子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大吃大喝,说明孔子富有同情心。

②尊重生命。孔子时代,看马厩的人地位极为卑下,孔子关心像奴隶一样的看马厩的人,说明孔子尊重生命。

七、阅读材料① 4.15(第二章)、② 15.42(第八章),然后回答问题。孔子的“相师之道”是如何体现“忠恕”精神的?请结合上述材料作简要分析。

答:所谓“忠”,是指对人尽心竭力,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是指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对盲人的关爱,体现了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恕”的仁爱精神;孔子在帮助盲人时,体贴入微,用心真诚,又体现了对人民尽心竭力的“忠”的精神。

八、阅读①7.9(第七章)②9.10(第九章)和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③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结合材料,联系生活,谈一谈我们该如何践行孔子的仁爱观?

答:一个人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对别人尽心竭力,仁爱宽厚,就是一个仁爱之人。当他见到弱者、残疾者、不幸者时,会对他们表现出真诚的悲悯和同情。

九、阅读材料①10.17(第六章)②7.27(第十章),然后回答问题。

1、有人认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一种虚伪的仁德,你是怎么理解的?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不是虚伪的仁德,它体现的正是儒家爱人也爱物的仁德思想,这种仁爱具体表现为给万物留有余地的生态保护观。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提醒我们善待自然,注意可持续发展。

2、说说你是怎么看待孔子对待人与动物的这种仁爱观?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答:在孔子的仁爱观中,“人”被放在最突出的地位,这就是儒家人本主义的体现。孔子的仁爱之心也达于自然万物,他反对用纲捕鱼,反对射杀栖宿的鸟。其实孔子并非一味反对杀生,只是主张为各种生灵留有繁衍后代的空间,以限制对自然进行灭绝性的破坏。

十、阅读①14.17(第十一章)和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②子曰:“管仲之气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子贡、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答:子贡认为管仲不为主上而死,没有杀身成仁,不是“仁者”;孔子虽然认为管仲气量小,不节俭,不懂“礼”,但他能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对社会有贡献,是个“仁者”。

2、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具有怎样的“仁爱观”?

答:孔子“仁爱”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是否有贡献,看他能否维护天下统一,能否安定百姓。孔子肯定管仲的大信大节,而忽略他的小信小节,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知变。

3、你同意孔子对“仁”的看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同意。“仁者”必然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孔子的“仁爱”注重道义,讲求社会责任,“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天下统一,能否安定百姓,而不必拘泥于小节。

4、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知变,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具体人物具体分析,所以我们看待人、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

5、从孔子对子贡的教诲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具有怎样的政治思想及处世思想?

答:①以安邦济民为君子大仁;②评价人重大节轻细节;③处理具体事情要灵活知变通。

第五篇:仁者不忧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人活着就是一种心境,只要心态好每天都会过的很快乐!人生也只不过有几十年的光阴,去头去尾也就没有多少年,人在二十岁之前一直在读书;三十岁到四十岁要努力工作,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养家糊口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五十岁到六十岁以后已经步入老年、上街也没有人理你更没有人多看你一眼,当孩子叫你爷爷奶奶时、年轻一点的称你是老人家!到那时候真的感觉自己变的老了,永远不在年轻时、对生活就没有太多的愿望。

人在三十岁以前是加法生活的,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去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人面对死亡,才会自问:生命是什么?在我看来,生命的过程就是一道减法。一旦出生,我们就步步逼近死亡,可惜在很多时候,我们尽做加法和乘法,以为在有生之年,只要累积财富就会积攒幸福。殊不知,生命尽头的最后一道算式是除数为死亡的除法,结局归零。曾有人说过人老了,心态就容易走向平和,像罗素所说: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大海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平缓和辽阔。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各自生活的环境与知识面不同,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受到外界的诱惑太多使人变的越来越自私,变的很庸俗。金钱、权力面对生命显的太眇小!金钱再多也只是一日三餐,房屋再多也只能睡一间,人只有平和的心境不求名不重利、不动情才可清心寡欲。

只要好好的活着,生活才会幸福!生命才会有意义!

仁者袁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