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共五篇)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130-677036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09-05 18:54: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俗民风画卷。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

优点之处: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不足之处:

1.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2.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改进措施:

总而言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留恋。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家乡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第二篇:《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

本课教学我延续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通过听录音范读扫清字词障碍,思考“你对北京的春节有什么感受”;通过指名学生分节朗读,为学生正音,并解释“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娴熟、截然不同、万不得以、各形各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等词语。通过自由朗读找出不同日子春节不同的民风民俗。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是薄弱环节,这些多音字有待加强:

掺和(hu)正月(zhēnɡ)间(jiān)断

张灯结(jié)彩差(chà)不多

尽管在教学中正音时强调了读音,但是学生比较容易遗忘,巩固方法:下节课先出示如上面所示的幻灯片让学生复习,然后再把读音去掉,让学生再读一遍。目的是在第一次复习的基础上,第二次去掉读音,能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的记忆。

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这是多大的失误啊,明天我的补救方法是让学生看一分钟生字表。时间到后进行默写,我编好了故事,让学生默写也富有趣味,同时能训练学生的听力与注意力。

小明是本月的初旬生日的。初五那天,奶奶拿出已泡成翡翠色的蒜瓣给小明吃,妈妈为小明包了饺子,爸爸为小明准备了水果沙律杂拌儿,姐姐为小明准备了榛子和栗子蛋糕,哥哥为小明做了风筝,表弟却送给小明几串鞭炮。晚上,小明一家高高兴兴去寺院逛庙会了。

我要求学生把听到的生字按顺序默写出来,这样更能让字词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知道如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生字新词,当然这个环节如果能放在第一节,就能更好地把“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部分推向高潮。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是没有备好课。对于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钻研,边讲边展开,展开得过于详细,超出了重点与难点,制造了更深的教学任务和知识点,以致喧宾夺主,教学战线拉得太长,两课时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对于教学流程没有整体规划,更不用说宏观调控了,不知讲什么,当然讲不好了,怎能有很好的课堂氛围呢?学生怎能从死气沉沉的老师身上展现出超脱的勃勃生气呢?

以后每节课应该列一个简单的流程图,列好大概的时间,放在讲台上能起到提示的作用。在引线的慢慢催化下,相信不久的将来我能更简洁,最后到真正的环环相扣,层层自然过渡。过渡语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纽带,是让听的人自然过渡下一个环节的必需品,同时足见一个老师的硬功夫,体现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后我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多练习写写每个环节的过渡语言,让课堂教学严谨有序,自然流畅,学生真正学有所成。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

学生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而且理解起来较容易些。

成功之处: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不足之处: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改进措施: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3

春节刚过,我们在家迎来了开学季。第一课就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春节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但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4

《老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开阔眼界;课上实施开放性教学,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课后延伸,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老北京过年的每个习俗的来历,查找各国、各族过年的习俗的有关资料。找有关作者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共享等,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5

今天,我上了《北京的春节》一课公开课,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建议,自己也有所感悟有所反思。一直以来,总以为精致的教学便是细腻,便是对于几个语段进行反思的感悟。谈到感悟,便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的说。然而,今天我明白了精致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细腻,还要对整篇文章有全班考虑;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精准的策略。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四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腊八”重在“忙”,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腊八、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脚走路,蹑手蹑脚了。所幸的是,经过一次次的'磨课探讨,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在老师们的建议下,我第二次上课时作了调整。

处理重点语段,我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对话,在交流汇报在交合汇报中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训练点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语言训练点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我积极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理答:1、两个问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真不容易。谁再来说说?2、你的表述真有条理。3、太神了!这么长的句子你都能说得这么流畅、完整。谁也能向这位同学一样说说?4、哇!在表达中,你能加进自己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向你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叙述顺序,老师提示质疑,重读课文,锻炼缜密思维,然后了解文中详写与略写的日子。既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渗透本课的表达方法时,针对文本的内容特点,选择了一个教学内容点设计了语言训练说话句式,用积极的评价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激发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并在问答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好。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作者写作的用心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更好。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6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所选的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舅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腊八粥》向我们展示了人们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时的情形;《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藏戏》为我们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

北京的春节

1、会写38个字,正确读写44个词语。

2、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受古诗表达的情感;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5、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

1、字词学习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学,把本

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风筝、口琴、鞭炮”都是名词。

“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截然不同”的“截”字,左下方是四横,不能写成三横;“醋”字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

2、阅读理解

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表达运用

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通过课文和课文后的“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搜集关于春节及春节习俗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一到春节,大街小巷就变得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板书:春节)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必定 光景 燃放 亲戚 拜年 寺院 轿车

骆驼 元宵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外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

4、全班齐读生词。

5、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舅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6、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姓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板块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北京的春节氛围。这么热闹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出示课件: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时间顺序: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板书: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熬腊八粥、买杂拌儿、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

4、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

5、观察上表,你们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6、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北舅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忙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请大家品读文中自己喜欢的描写春节中重要日子的文段,并试着

背一背。

7、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 “年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知道作者主要介绍了重要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且说出了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感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

作方法。(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 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1、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2、小组研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交流体会和感受。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姓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情。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思考: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在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在干些什么。

(2)体会过年的热闹。

①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除夕:喜庆、团圆;正月初一:悠闲、快乐;正月十五:红火、美丽)

④交流反馈写“除夕”的片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节日喜庆、团圆的气氛。

课件出示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

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住“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是写除

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进行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⑥过渡:熬过了除夕,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接着正月初一到来了。

⑦指名学生交流反馈,进一步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逛庙会时人们的悠闲与快乐。(课件出示:课文第8、9自然段)

⑧指名学生读。

⑨过渡:正月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呢?(元宵)

(3)体会正月十五的红火、美丽。

①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课件出示:课文第11、12自然段)

②创设情境,引导写话:看着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的花灯,你产生了哪些美好的遐想呢?请你用上文中优美的词语,写出你此刻的感受吧。

③带着美好快乐的情感,全班齐读第11、12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用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整体结构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文章片段描写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文段的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片段中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板块三 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同学们,看来这篇课文已经在你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2)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师: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做到有详有略,让人印象深刻。

(3)抓住特色活动来写。

4、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舒乙的《北京的春节》,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

同样是写过年,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5、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等。

6、教师小结:同学们,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作家老舍却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同学们要懂得运用刚才总结的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写作。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

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方法。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的留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语言特色、详略、比较阅读、表达顺序等方面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

1、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落实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保证他们能多次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我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抓住关键词“热闹、忙碌、喜庆、团圆”,帮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脉络。接着,我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勾画圈点批注,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教学,采用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

2、指导朗读,创设氛围。

本课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其中许多情景孩子们从未见过,但老舍先生的描述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课堂延伸激发表达等,为学生创设积极的说话氛围,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从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此外,我着重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突破难点,领悟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时段“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来进行品读,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把握本文的谋篇布局,让学生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在升华情感的同时,激起学生表达、抒发情感的欲望。由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延伸到我们自己的春节,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本文写作方法的精妙之处,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实践。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7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8

《老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对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同时也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露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然而要让我们南方的孩子感受到北方春节的那种热闹气氛,我就先让他们说说家乡春节的特色,再来进行对比感受。因此我把落脚点放在了读书上,运用观看画面、学生评一评、教师语言渲染、男女生比赛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例如学习除夕一段,我首先让大家讲一讲南方春节除夕的特色,通过对比感受北京春节的不同,同时感受过年的热闹气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小组交流”“男女生比赛读后,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9

本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篇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先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习俗。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写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习俗。最后,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刚才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是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二是充分发挥了阅读链接的作用,并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拓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三是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近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二、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三、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

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觉得教学效果不佳,留下太多的遗憾。

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厚。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一名教师只有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才会不断成长起来。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0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春节的各种资料,并交流。然后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因为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 腊月十一写到正月十九,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其次,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写,有较强的画面感。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品读句子,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本课课文内容较长,在课时安排上我把理解课文内容都压缩在第二课时,任务繁重,因此,在一课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尤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安排再合理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2.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3.《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示例

4.《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范文

5.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反思

6.《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反思

7.RHK198119《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

8.《北京的春节》的课堂教学反思

9.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范文

第三篇: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总以为精致的教学便是细腻,便是对于几个语段进行反思的感悟。谈到感悟,便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的说。然而,现在终于感觉到自己的错了。精致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这些,至少它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精准的策略。

前几天,我上了《北京的春节》一课,经过了一轮有意义的磨课。之所以觉着有意义,原因便在于上面所述。

一、拥有大局的目光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活动俨然也了“熬腊八粥”。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就是那么傻,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脚走路,蹑手蹑脚了。现在想来,甚是可笑。所幸的是,经过一次次的磨课探讨,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过于执著”。

处理重点语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况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于是教学便演

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

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加红,也可以通过关键词的隐藏等方法,让学生去比较着读,来体会这些词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更好。

第四篇:《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生培养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怎样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有效地运用课堂上的有效理答,利用文本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多层次、有秩序、阶梯式的语言训练点,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和因素,之所以,在教学时,尽量体现和渗透教学设计的意图,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在教师的有效理答中构建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体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成为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借鉴的一个最佳平台。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确实是大势所趋,这节课中,我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初读划出有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伊始时,我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自主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力求一石激起千层灵的中心问题:“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就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要认真地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对话,在交流汇报在交合汇报中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训练点

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语言训练点

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我积极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理答:

1、两个问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真不容易。谁再来说说?

2、你的表述真有条理。

3、太神了!这么长的句子你都能说得这么流畅、完整。谁也能向这位同学一样说说?

4、哇!在表达中,你能加进自己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向你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叙述顺序,老师提示质疑,重读课文,锻炼缜密思维,然后了解文中详写与略写的日子。既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渗透本课的表达方法时,针对文本的内容特点,选择了一个教学内容点设计了语言训练说话句式,用积极地评价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激发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并在问答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二、朗读展情,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 由于本课所写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其中许多情景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从未见过,但老舍先生对此描述的使人如身临其境,加之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再结合我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课堂之上。这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图片各异的课件中,我示范读了课文中描述“腊八”一段文字,通过看和听,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对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主读文,感知文本,在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对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了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并把好的语言进行了积累。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语言的过渡,教师的及时评价,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大胆交流,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

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所以,我特意设计两个语言训练句式:

1、你们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写灯的数量多?那些是写灯的种类多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归纳、练习说一说。

2、请试试看,能否用从灯的数量多和灯的种类多,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呢?请读课文第9自然段。学生通过读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表达,我特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价理答:

1、这两个同学交流的时候,不仅恰当地用上老舍爷爷的话,还巧妙地运用了老师引语进行表达,真令人佩服!

2、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这样的选点训练,充分利用理答这一种特殊的教学对话,仔细倾听学生的问答,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追问”、“转问”、“提问”和“反问”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此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有个性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更好地让学生敞开心扉去接触语言,去感受语言,去体味语言,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几点思考

但综观整课教学,也曾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二、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总而言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留恋。

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狗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3、《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中他用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语感,教学时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后对课文的理解有许多自己的观点,学习课文的方法也多样化。教学除夕这一片段时,感觉现在的学生语言特别丰富,说起自己家过年时的情景真是绘声绘色。当教学初一这一片段时,我让他们以自学为主。在自学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拿起笔来写感受,有的概况段落大意,有的则把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还有的同学自己翻阅工具书查看资料。可见学生对于学习都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方法。只要给予空间,他们是可以在这片空间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教学元宵这一片段时,我让学生充分想象,设计一个“我是元宵节灯会导演”的环节,学生大胆谈论自己的方案,举手的同学比以往多了很多,身为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最高兴的莫过于学生的手举起来的那一刻

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的主体得以发展,本着尊重学生的目的,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想不到效果比以往自己布置硬性的作业强得多。“我要重新写一篇我的春节”、“我想去了解各地的年俗”、“我要去找一些春联,再整理整理”、“我想上网查查中国其他的节日都有些什么风俗”……这些作业,比平时做的基础练习、抄写生字可谓是有意义多了,很有现在学生的个性,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愿意去完成。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教学效果也特别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有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4、《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

教学这一课时,恰逢谢校长推门听课,因为前一周才接受了赵校的随堂听课,所以没料到又会接受行政的推门听课,确实有些意外。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并对生字词进行了一定的讲解;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过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是,这一节课,依然有几点做得不够:

1、因为是寄宿班的缘故,所以没有布置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虽然在课堂上注意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讲述自己眼中的春节,但深度不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对于毕业班教学,我对每篇课文都尽量做到教学扎实,努力去深挖可以训练的知识点,思考文章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学生在这一次课堂上应该学会什么,即使一次学不会,再在以后课堂上多接触几次,直到他们有这些意识为止。比如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破折号、双引号、省略号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内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尽力做到每节课都能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我相信,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学以致用的

5、《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

本课教学我延续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通过听录音范读扫清字词障碍,思考“你对北京的春节有什么感受”;通过指名学生分节朗读,为学生正音,并解释“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娴熟、截然不同、万不得以、各形各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等词语。通过自由朗读找出不同日子春节不同的民风民俗。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是薄弱环节,这些多音字有待加强:

掺和(huò)

正月(zhēnɡ)

间(jiān)断 张灯结(jié)彩

差(chà)不多

尽管在教学中正音时强调了读音,但是学生比较容易遗忘,巩固方法:下节课先出示如上面所示的幻灯片让学生复习,然后再把读音去掉,让学生再读一遍。目的是在第一次复习的基础上,第二次去掉读音,能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的记忆。

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这是多大的失误啊,明天我的补救方法是让学生看一分钟生字表。时间到后进行默写,我编好了故事,让学生默写也富有趣味,同时能训练学生的听力与注意力。

小明是本月的初旬生日的。初五那天,奶奶拿出已泡成翡翠色的蒜瓣给小明吃,妈妈为小明包了饺子,爸爸为小明准备了水果沙律杂拌儿,姐姐为小明准备了榛子和栗子蛋糕,哥哥为小明做了风筝,表弟却送给小明几串鞭炮。晚上,小明一家高高兴兴去寺院逛庙会了。

我要求学生把听到的生字按顺序默写出来,这样更能让字词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知道如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生字新词,当然这个环节如果能放在第一节,就能更好地把“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部分推向高潮。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是没有备好课。对于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钻研,边讲边展开,展开得过于详细,超出了重点与难点,制造了更深的教学任务和知识点,以致喧宾夺主,教学战线拉得太长,两课时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对于教学流程没有整体规划,更不用说宏观调控了,不知讲什么,当然讲不好了,怎能有很好的课堂氛围呢?学生怎能从死气沉沉的老师身上展现出超脱的勃勃生气呢? 以后每节课应该列一个简单的流程图,列好大概的时间,放在讲台上能起到提示的作用。在引线的慢慢催化下,相信不久的将来我能更简洁,最后到真正的环环相扣,层层自然过渡。过渡语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纽带,是让听的人自然过渡下一个环节的必需品,同时足见一个老师的硬功夫,体现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后我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多练习写写每个环节的过渡语言,让课堂教学严谨有序,自然流畅,学生真正学有所成。

第五篇:《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共享等,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及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布景,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完后,再以选旁白演员为名,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学生们读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预期。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另外,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我将课本和阅读衔接起来。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共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