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的作用及训练论文
摘要:心理调控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予以重视。本文简要阐述了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概念,分析了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作用及训练,希望能为更好地发挥心理调控能力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调控能力;作用;训练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能力,在声乐教学理论研究中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而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作用及训练的问题,也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问题。
1心理调控能力的概念
在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体和客体在某一个或多个目的的指导下,通过许多种不同的心理因素的协同活动,以实现或达到调节与控制声乐表演中的歌唱行为的作用效果的能力。在声乐教学中,人的思维、情感、记忆、知觉、想象以及意志等心理因素往往会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支配着人的意识以及生理感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彰显、情感的表达,控制着声乐教学中的歌唱行为朝更高层次的技术水平发展。
2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作用
2.1有助于战胜自我,消除胆怯
在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有助于学生战胜自我,消除胆怯心理。在声乐教学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开展有效声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声乐表演的学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声乐教学中,心理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发声心理状态会出现失调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第一,自尊心心理因素;第二,自卑心理因素。在自尊心心理和自卑心心理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对高音产生恐惧感的状况,此外,还容易出现对演唱及舞台产生陌生感等。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学生怕唱高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要想克服这一障碍就必须在早期的声乐教学中提前做好练声训练,注意调整好气息以及喉咙发音的动作等,注意克服胆怯,培养能够拓宽音域的勇气与胆量,以及提供能够拓宽音域的发声条件。在声乐教学中,对声乐的演唱方式及方法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对于男、女高音,男、女中音以及男、女低音均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举例来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进行歌唱表演时不许提喉咙和提气,不准“喊叫”,要深呼吸,灵活换气,并且还要带有强烈的头腔共鸣等。在声乐教学中,严格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歌唱方式和歌唱状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发声,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独具特色的音色优势。
2.2有利于激发兴趣,排除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结果一般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目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在声乐教学中,其具体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练习演唱不同音阶、元音以及音程等,来对人体发声器官进行专业和系统的训练,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但长期用同一种方式进行反复的训练难免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进行更好的声乐表演学习。为了避免或缓解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状态,教师首先必须要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声乐教学中,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积极的、能动的、自发的心理状态,对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教师要对其予以重视,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声乐练习过程中一直保持积极的、良好的、活跃的心理状态,将单调的音阶练习变成富有思想和内容以及富有感情色彩的歌声练习。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声乐的心理意向和锻炼学生表演声乐的胆量,同时,也有助于排除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产生的逆反心理。
3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3.1演练结合,增加舞台实践经验
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最主要就是刻苦练习,增加舞台实践经验。只有勤加练习,才能克服胆怯、畏难等负面情绪,才能培养和锻炼心理调控能力。通过勤加练习,多增加舞台实践经验,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方式。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专业的发声练习,通过勤加练习锻炼和培养声乐心理调控能力。除了勤加练习之外,还应创造条件多参加声乐表演活动或比赛,体会舞台感,以增加舞台实践经验以及增加驾驭舞台的能力。
3.2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除了勤加练习,增强舞台实践经验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一个优秀的演唱者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歌唱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表演者成功的首要条件,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因而,在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要从心理调控着手,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中引入心理学理论,让学生学习心理学,通过学习心理学,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3身临其境,提升常规训练的效果
在常规的声乐训练及教学中,声乐教师应当实时要求学生将自己放在观摩或者表演的状态下进行训练。不管是在琴房,或者是在教室,练唱时应该有在舞台上表演或者观摩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做到“心中有景,眼前有物”,如此长时间的针对训练,才能让学生在声乐表演时做到游刃有余,正常发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乐心理调控能力是声乐心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声乐艺术的支柱学科,需要通过长期的声乐教学和演唱实践锻炼。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投身到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作用及训练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立新.声乐教学中的心里调控[J].民族音乐,202_,(4):115-117.[2]金世余.巧用心理调控辅助声乐教学[J].音乐时空(理论版),202_,(2):93-94.
第二篇:浅谈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作用
浅谈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作用
内容摘要:演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部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心理对演唱技法和歌唱情感的控制。在演唱中如何利用心理的调控作用来提高演唱技能。增强歌唱情感的表现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就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作用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关键词:心理调控歌唱技术情感表现心理过程个性特征
一部声乐乐谱,无论它有多么详尽,也都无法确切地体现出人类情感的细微变化和色彩差异。这就需要声乐演唱者的再次创造。这个创造过程必然会包含一定的、内在的心理成分,即心理调控。它直接影响歌唱技术的好坏和歌曲情感的表达。在这里,歌唱过程的心理调控包括对歌唱声音和动作的心理调控,也包括勾画艺术形象时必要的情感表现的心理调控。这时,个人的审美、主观感受和认识都对其心理调控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对歌唱声音和演唱动作进行心理调控
声乐演唱的声音、动作都是由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引起的心理反应,再由心理反应来调控人的生理动作,最终完成这一过程的。对声音的调控表现为对音高、音强、音值、音色等的感受能力;对演唱动作的心理调控主要包括对演唱姿势、呼吸动作、咬吐字动作等一系列动作的心理调控。
1、对歌唱声音的调控
对音高的调控主要依赖于个人音准的心理感受。歌唱者并非都对声音的高低有着天生的灵敏度。有的歌唱者视唱和歌唱时音准都不错,但听辨音高时却显得较差,有的相反。还有的学生由于歌唱技术问题也会出现跑调的现象。前两种情况需要歌唱者刻苦训练,提高对音准的感受能力。后者则需要提高歌唱技术能力,多听多练。
声音强弱的调控是建立在较好歌唱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如果是初学者,则对弱音的调控能力就比较差。首先,表现在拍子的强弱调控上。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六拍子等的节拍强弱规律都有不同,这时就要依照作品的节拍对强弱进行心理的调控。再有,每首声乐作品由于所表现的内容不同,有时也会有一些渐强、渐弱、突强、突弱等不同演唱要求,这就更需要歌唱者加强心理调控的能力,准确无误地表现作品。
对音值的调控非常重要。一组音由于有了音值的长短才组成了美妙动人的旋律。有不少声乐学习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拖拍、抢拍、少拍现象,有的与伴奏者配合不到一起。其中绝大部分都源于心理上对音值的调控,“心理节拍”的不准确造成的。准确的“心理节拍”和恰到好处的音值长短会使歌曲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对音色的调控是表现作品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声乐作品风格多样,同样也就要求歌唱者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和变化音色。江南水乡的歌曲细腻委婉,演唱时音色就要甜美、秀气;陕北地方的歌曲豪爽大气,音色就应调整为明亮、高亢。同时,表达不同情感时也要及时对音色进行调整,哀求时的音色、悲伤时的音色、愉快时的音色、发怒的音色都应该有所不同。像我国著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就很善于利用不同的音色来再现不同的艺术形象。
歌唱是表现美、传播美的声音艺术。一个歌唱者,无论他(她)的技术多么高超,如果不去重视和表现声音色彩,那么他(她)就是为了炫技而歌唱,其歌声就会缺乏生命力,也不能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2、对歌唱动作的心理调控
首先,歌唱时的站立姿势十分重要,站姿的正确与否对声音的好坏有着很大影响。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错误的站姿会直接影响声音技巧的发挥。如:双肩高耸、头部过仰、下巴紧张、双脚重心偏移等等这些错误的站姿,会使声音出现卡、撑、挤、喉肌过于用力、气息上浮等问题。同样,解决歌唱中某些问题时,脚跟向下使劲可以使气息扎实。歌唱时,对歌唱姿势进行细致的心理调控,避免不正确姿势的出现以影响歌唱时声音的正常发挥。
对歌唱咬、吐字动作的调控也非常重要。歌唱者演唱一首歌,最重要的是要让听众清楚歌曲的意思,即听懂歌词。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情感、从而感染听众。要有意的对咬、吐字动作进行调控:字头要清晰、宇腹要饱满,字尾要归韵。有的歌唱者将“阳”唱成“昂”;有的由于方言的影响,将“来”唱成“奶”。前者属于字头不明显,后者是字头错误。还有的将“黄”唱成“欢”,未将字归韵。这些错误都可以在心理的调控下避免。有时,咬、吐字的轻重调节还可以直接反映出歌曲的情感色彩。
二、对歌曲的情感表现进行心理的调控
在歌唱过程中,为了刻画出生动的艺术形象,需要借助于心理对情感表现的调控作用。它还与歌唱者个人的审美观、主观感受和认识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歌唱者对歌曲作品内容和内涵的理解,理解必须是多面的、深入的,这是其基础。然后在心中勾画出逼真的景象或人物形象,这就需要演唱者有丰富的幻想力。了解了作品内涵,有了逼真的幻想,再用精湛的歌唱技能和美妙的音色,将歌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也进入到歌者所营造的情景当中,故而产生共鸣。
这就需要对歌曲的情感表现进行心理的调控。例如我国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在演唱《人说山西好风光》时,“展开想象,调动记忆中自己生活过的家乡和其他去过的地方的印象,心中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时,„„把客观自然的美移到自己的情感中,即景生情、情再具象为景,从而涌现出一个崭新的意象。再通过相应的技巧、手段、把情、景的想象转化为音乐形象并外射出来。”她将歌唱的情感表现建立在景观的幻想之上,“去创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弦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的美,达到了心灵与自然的契合,从而使观众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去体味,延伸至那更深、更浓重的美。”可见,想象的合理以及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情感表达的尺度。又如郭兰英在演唱歌剧《白毛女》中“哭爹”一段时,她“联想到旧社会贫穷农民卖儿卖女,父母儿女硬被拆散、生死离别的痛苦,内心视像中描绘出一幅悲惨的图景”,在这种联想之下进入角色,赋予角色生动鲜活的情感表现,激发人们心中对喜儿的同情和对地主阶级的憎恨。正如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1885-1955)所说的:“用你的心儿去歌唱”那样,歌唱的情感表现依赖于歌唱者的心理感受,只有先想到才有可能做到对歌曲情感表现的心理调控。
由此可见,心理调控作用于声乐演唱的始终,甚至作用于演唱的准备工作中。歌唱的心理过程和歌唱主体个性特征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歌唱主体个性特征是歌唱的心理过程形成并发展而来的,而个性特征又调节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表现着心理过程。这也正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指导实践的过程。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只有遵循这一规律,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歌曲的内涵,才能将作品演绎得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黄俊兰著《郭兰英的歌唱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2_、12
2、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2_、5
3、赵梅伯著《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202_、2
4、薛良著《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杜1998、2
5、李晋玮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杜202_、2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而且,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标志。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识渊博、心理健康的人。
关键词:自强;尊重;自尊
国际上对人的健康曾做出定义指出,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现代人对身体健康比较注重,而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前两天发生的宝马车撞上公交车的事例告诉大家,一个看似正常的人,可能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精神疾病。当悲剧发生后,对人进行精神鉴定才发现司机患有短暂性精神疾病。当然,这一鉴定结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但专家澄清说,这一疾病属于多发疾病,根据司机犯事前后的种种表现来看,的确符合这一疾病的各种特征。可见,心理疾病尤其是隐形的精神疾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有多大。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识渊博、心理健康的人。
一、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强教育
自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强不息也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当我们的国家还积贫积弱时,徐悲鸿到法国留学。当时一个外国的学生很看不起他,徐悲鸿先生就跟这个外国学生打赌说,你代表你的祖国,我代表我的祖国,一年后看谁的成就大。从此,徐悲鸿先生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一年后最终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不必别人差,为自己争了一口气,为自己的国家争了光。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要自强不息。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天生就是优秀的,哪个国家的人民天生就是卑劣的,也没有说谁生下来就自然比别人差。之所以后来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差距,与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否自强不息有关,之所以个人之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差距,也与个人之见是否自强不息有关。后天的自强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懂得了这个道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我就经常给学生讲一些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学习这些人物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尊重教育
我们国家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其重要的内容。要达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我想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非常重要。如果人与人之间互相不尊重,互相看不起,又怎么能和谐起来呢?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尊重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要自我尊重。自我尊重是一个人受到他人尊重的前提条件。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又怎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那么,怎样做到尊重自己呢?
(1)要注意自己的仪容,做一个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人。我经常教育学生穿戴不一定多么高贵,但一定要整洁、清爽。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打扮自己,经常不修边幅,不拘小节,马马虎虎,这就是不尊重自己。这样的人就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2)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人。一个人的气质不是由他的学历决定的,而是由他的言行决定的。有的人尽管上了很多年的学,但是一开口就脏字满口,污言秽语,这样的人就是个不注重自己形象的人,不尊重自己的人。其次,在自我尊重的基础上做到尊重他人。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他人,我们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试想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又怎么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呢?那么,我们怎么做才算是尊重他人呢?
(1)尊重他人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权利之一,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因此,我们尊重他人首先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比如,在众人面前不要使其下不了台,要给他留足面子。在此,我启发学生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会不自主地出错,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发现了老师的错误,会怎么做呢?”有的学生说,立即给老师指出来。有的学生说,知道老师是无意的,不予理睬就是了。有的学生说,应该在课下给教师指正。然后,我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这些做法中,那种做法最好呢?经过学生思考大家都一致同意是第三种好。我接着问,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第三种好呢?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呢?大家经过思考认为,这种方法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都认识到了尊重别人要注意方式方法。
(2)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还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比如,在街上,我们看到环卫工人在辛勤地劳动。我们怎么才算是对环卫工人的尊重呢?不乱丢垃圾,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就是对环卫工人的尊重。这个道理学生都十分认同。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有个别学生在下边小声说话,或者玩手机,这是对教师的尊重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是。所以说,有很多道理,我们不必长篇大论地跟学生讲,通过一个故事,一个事例,学生就弄明白了。因此,我认为心理教育重在润物细无声。
总之,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自强和尊重教育又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育,我们一定要从这两个方面抓起,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自强、自尊的人。
参考文献:
[1]李红霞.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2_(2):109.[2]王宁.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电教月刊,202_(4):56.
第四篇:歌唱中气息训练对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一、气息影响人声的状态
(一)声音的产生
物理学家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提琴演奏中弓与弦的摩擦产生振动,孕育了琴声,我们把这种声音产生的原理叫做固体振动。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会不断吸进新鲜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气息流动我们叫做呼吸。呼吸过程中的气流振动声带,随之产生人声。这种气息流动就是我们歌唱的关键——呼吸。
(二)说话和歌唱的区别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说到“像说话一样唱歌,像唱歌一样说话”的演唱方法。因此很多人会把说话和唱歌的概念混淆,认为说话就是唱歌,唱歌就是说话。说话与歌唱的声音除了产生的基本原理相同外,产生的过程其实还是天差地别的。
1、歌唱与说话的联系
如果要把歌唱与说话相联系,我们可以把说话产生的声音当作是歌唱中声音产生的一个基音。在呼吸过程中产生气息通过横膈膜、胸腔、气管、咽腔等共鸣腔体,产生共振、协振,使原来产生的基音扩大、美化。再和造字的器官共同作用产生声乐中的嗓音。
2、自然呼吸和歌唱呼吸
自然呼吸和歌唱呼吸是区分说话和歌唱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因为它们的呼吸方式不同导致歌唱和说话产生的声音的音量、音高等声音因素的不同。自然呼吸:又称人体的无意识呼吸,不需要自我的把控,自然而然的进行气体交换,也是延续生命的的保障。这种吸气的肺活量较小,“一般成人每分钟呼吸频率基本相等。自然呼吸时声带处于打开状态、内外无压力差。”歌唱呼吸:属于人体有意识呼吸,需要自我控制。“它吸气的肺活量较大,大约为2400毫升左右;而呼吸的次数有相对减少,每分钟6-8次。”同时,吸气快而短促,呼气均匀而长久。与自然呼吸相比,歌唱呼吸吸气时声带打开、呼气时声带闭合,声带内外压力差较大。
(三)气息对声音的核心作用
在歌唱中要获得高亢嘹亮的声音,就需要通过气息的运用在身体内各器官产生了共振从而形成共鸣,共鸣又称为身体的扩音器。要让这个扩音器正常工作的基础之一就是正确的气息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声音苍白无力没有气势,其原因就是运用的气息不足,不流畅。因此如果要学习唱歌首先就要进行系统的气息训练。
二、稳定的歌唱气息运用和训练
我们常说学会唱歌就要学会呼吸,唱歌的过程就是使歌唱呼吸变得像自然呼吸一样成为人体的本能活动。在唱歌中可以不刻意的去呼吸,使歌唱更自然,更放松。但这个前提是,我们要懂得歌唱呼吸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
(一)歌唱呼吸的基本原理
演唱时声音的高、低、强、弱都是由呼吸时产生的气体作用于声带,使声带的振动的频率不同而产生的。目前歌唱呼吸方法用得最多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种利用胸腔、腹部,横膈膜共同作用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有利于打开全身各个共鸣腔体。”在吸气时,由于横膈膜下降,两肋扩张,胸腔也随之扩大。这种呼吸法增大了气息容量,使气息下沉的同时均匀的分布,便于气息的交换、流动。
(二)气息的训练
1、慢吸慢呼
这是呼吸训练的基础,也是我们巩固歌唱呼吸中胸腹式呼吸的基本方法。首先尽量做到用鼻子带动嘴巴吸气,这样更可以把气息吸到底,吸得饱满(可用“嗅花香”的感觉);其次吸气时一定要全身放松,不然在吸气的过程中,通道不顺,气息会僵化,无法到达腹部;再次如果找不到气息要到达的深度,可借助工具抵住腰部与臀部的连接处,这个位置就是吸气时气息应到达的位置;最后在吸气后,慢慢的、柔和的,发出“S”声,呼出量要小,速度越慢越好,“S”音的强度要相同。
2、慢吸快呼
这种呼吸训练在于控制呼气的过程。锻炼腹部肌肉的敏感。有利于演唱时突然出现的高音和强音。吸气时和慢吸慢呼一样,尽量吸得深,吸得均匀。快呼时,要注意腹部肌肉对气息的突然推动,可借鉴吹蜡烛的感觉。
3、快吸快呼
这个呼吸训练是要建立在已找到呼气时气息落点的前提下,训练在快速吸气时,气息到达位置的准确性,在快吸快呼的过程中发声器官和共鸣腔体的一个协调性。增加了腹部运动,提升它的灵活度,可模仿狗喘气的状态。
4、快吸慢呼
这是歌唱中最常用的呼吸法,因为在歌曲中间并没有很长的间隙去呼吸,有时因为气息量不够,需要偷吸。这时运用的呼吸就是快吸慢呼。在呼吸过程中,要吸得快吸得深,呼得稳呼得慢。快吸时切记一定要吸到位,胸腔肌肉不要紧张用力,不要只用嘴呼吸,这样在不熟练的状况下很容易气息上浮。这四种呼吸方法可以相对应歌曲中的不同状况,只有加强训练,熟悉各种呼吸方式,才能随机应变。
(三)气息对声音的控制
在一首乐曲中,乐句又长又短,音量有大有小,速度有快有慢等这些要素的构成使乐曲充满了起伏,赋予了乐曲生命。而面对歌曲中的因素不同气吸运用的感觉也不同。
1、音高时
声乐教育家沈湘说过:“弯腰九十度,两臂放松自然下垂,两脚略分开,要站稳,这时吸入气息很自然地吸到腰的周围,很明显的有后背和后腰膨胀的感觉,这是唱高音用气的位置。”音高时,我们的气息要吸的多、稳、深。在唱歌时要有“顶天立地“的感觉,声音向上走,气息往下走两者相互排挤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的腹部肌肉对气息的控制加强,这样声音才能集中,声音才会响亮。
2、音低时
“有人认为声音低时,歌唱起来较轻松。整个人就可以放松,腹部也可以不用力。那么就会出现声带没有完全闭合,出现漏气,声音没有共鸣,没有流动性等问题。”因为音高本身就较低,那么歌唱位置保持不变的话就需要气息的支撑,但如果气息过于下沉会使声音空洞。所以我们要略微提高气息的支点,增加胸腔的共鸣比重。
3、音量小
当一首乐曲中需要做弱的处理时,我们的气息应该是线条状的,平缓的,可控制得。尤其是在高音时要弱唱的状态下,腰部一定要有唱高音时的强劲的推挤力,但又要保证气息得平缓,流量小,似一种穿针引线,小心翼翼的感觉。
4、音量大
在唱重音时,一般表现的雄壮,有力的感觉。这时气息要下沉,腹部用力,推动气息的流速,加大流量。但气息在运行的过程中还是要平稳,均匀。综上所述,气息是歌唱的发动机,掌握气息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歌唱的好坏。呼吸和气息控制的正确运用是复杂的,它涉及到发声器官的机能状态和歌唱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每一个人的个体差异,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实践、创新,帮助学生找到一条适合的声乐演唱道路。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小学生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初级阶段,心理健康关系到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也有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而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及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融入相关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及健全的人格。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引导小学生学习基本的汉字、词语的用法及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不善于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善于应对压力等。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开始阶段,其心理健康状态将会影响其后的学习和生活。语文作为小学时期的主要课程,除了教会小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以外,还要积极进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语文本来就是一项关乎人的发展的课程,而且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文章,小学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文章背后的道理,用来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充分挖掘开发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小学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为心理健康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这个特点来设计教学课程,特别是要注重教学设计中的以下细节:
1.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确立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语言能力、德育以及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不过它需要教学工作者去挖掘开发,进而把它定为教学目标之一。比如在学习《丑小鸭》一文时,先给小学生讲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后要引导小学生明白:只有朝着目标一往无前,不惧艰难险阻,不断努力,才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教导小学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与目标,切不可半途而废。
2.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篇课文中可以用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很多,老师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某些素材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具体来讲,有如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启发学生想象。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体味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意境,进而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并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讲出自己的内心感觉及体会。例如,《峨眉道上》一文,可引导学生想象“一架天梯竖在树木葱茏的陡坡上”的情景,进而联系“铺路人背着石板一步一步地爬上山,铺成路……”这一场景,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训练,进而感受到铺路人的坚韧及持之以恒、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便是一堂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第二种方式是角色扮演。语文课文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让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上去,进而感受人物的所言所思,对课文人物进行再现。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文中人物的内心,进而深刻理解课文,还可以使学生按课文中人物的言行去行动,获得种种不同的体验,从心理上得到教育。例如,设计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争吵场景,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感受,进而让大家明白宽以待人的道理。第三种是将提问与讨论相结合。课堂上提问和讨论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考虑到心理学的因素,对于由谁来提问及谁来回答都是需要仔细选择的。对于要求普遍掌握的知识,一般由老师来提问,让他们体味到掌握知识的喜悦。至于那些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最好由个别学生提出,使得学生可以大胆地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并发言。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合作的精神。
3.在作业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后作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单纯以训练语言能力为目的作业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不愿意去做。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应适当加入心理教育的元素,提起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1.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娱乐性活动,从侧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文里的内容还不足以完全完成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老师在教完课本知识之后,还应该安排与课文有关的活动来深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我不能失信》一文时,鼓励学生讲讲自己在生活中遇见的坚守信用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讲述一些自己为了不失信于人而做的各种努力。通过这种方式,把坚守信用这一观念深化到学生的心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实践活动。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余实践活动。活动设计要具有相当的趣味性并且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引导。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小乌鸦和妈妈》一文时,语文老师通过组织学生放学后进行“感恩母亲”的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回家后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心情。活动完成后,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并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恩方式。通过亲自参与,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
3.进行讲故事比赛。故事背后通常隐藏着一定的道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注意引导小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想象和发挥,进而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老师再根据学生讲的故事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对于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及时进行引导,保证学生的心理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4.在作文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作文来发表自己对生活以及周边事物的看法。老师也可以通过作文来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具体来讲,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多写作文,并敢于在文中吐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抒发个人的感情。老师也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作文,仔细批阅之后,对文中流露出的不良心理趋势或者具体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了解,进而展开针对性的疏导,多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引导,保证学生健康成长。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和深化,心理健康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新时期一个合格人才必备的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等特点的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作,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充分挖掘开发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适时进行渗透教育以外,还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和学生互动,从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完成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工作,为新时期培养德智体各方面都健全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娟青.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学周刊,202_(5).[2]李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老区建设,202_(14).[3]王新民.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2_(08).[4]王霞.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202_(08)
[5]朱永柏.探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