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渠成水自来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积累的论文[精选多篇]
编辑:雪海孤独 识别码:130-1132826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9-09 17:13: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渠成水自来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积累的论文

平时我们都说:水到渠成,是说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而我认为,在某些时候,尤其是在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积累时则应该是“渠成水自来”。这里的“渠”是指学生的阅读欲望和阅读兴趣;“水”是指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积累所得。在多年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和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欲望和阅读兴趣,而培养学生阅读欲望和兴趣的方法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效果会比较显著。

首先,用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

学生对老师天生就有一种崇拜感和神秘感,因而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对老师的言行、举止进行模仿、学习。我们就要善用这个机会,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将老师的渊博知识和语文的无穷魅力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老师的敬佩和羡慕,感受到课外阅读的无穷魅力。我在课堂上就经常看是无意,实则是经过精心安排地结合教学内容引出许多经典的故事、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等。

其次,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诱导学生。

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和我讨论、交流时,会经常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特别”的问题,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与曹操究竟谁是好人?《将相和》中的齐王真的是软弱无能,秦王真的是那么让人反感,甚至是憎恨吗?《水浒传》里的宋江为什么想方设法要去接受招安呢?对这样的问题,我往往不正面回答他们,而是告诉学生:好人与坏人是没有绝对标准的;看待人物要从其所处的环境、历史背景等方面去综合考虑;《三国演义》里写的有些是事实,有些不是事实,陈寿写过一本《三国志》,如果你们读了以后,可能会更加明白某些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被吊足胃口,迫不及待地去阅读一本又一本的课外读物。时间久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见解也更有个性和深度了。

再次,用适时的指导去帮助学生。

很多学生虽然有了阅读的兴趣,但往往是拿起一本书就开始读,结果也是事倍功半。这时,就需要老师适时、恰当地指导。如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就经常有意无意地告诉他们:老师与你们一样,很喜欢读书,也读了很多书,但有的读得比较仔细,有的读得就比较粗略,我们读文章就应该这样:对短小精悍的文章,对文章精彩片段的描写,要精读,详读,熟练成诵。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进行泛读,使读有重点。通过泛读扩大知识面,通过精读汲取精华。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养成边读边思考,甚至是边读边印证的习惯;更应该要学会将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触随时写下来。

最后,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去鼓励学生。

兴趣是需要不断培养的。我在课堂上就较喜欢利用各种机会让自己的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如讲到某些精彩片段时,我问学生:你还知道有哪些类似的精彩描写吗?有时学生会有很精彩的答案,我就会问学生:这么特别的想法你是受了哪些内容的影响和启发呢?当学生说出自己是在进行了哪些内容的课外阅读后得出上述答案时,我就会及时地加以鼓励、表扬……同时,我们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如: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辩论会、优秀读物介绍推荐会和编辑手抄小报,进行读书笔记的展览评比,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内容、阅读方法等,便于我们的老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

只要我们能时刻注意,善于利用多种方式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会形成“渠成水自来”的情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龙马潭区下大街小学许丽霞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根本”和“泉源”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木,“塞源而欲流长”,其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在“流”上下功夫,而应在“源”上作文章。小学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呢?

一、加强诵读

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古人认为,学生学习课文,不靠教师架空分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加上教师讲解来理解课文。熟读之后还强调背诵,并要求滚雪球般记忆已学篇目。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达到如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住歙张”的境界。事实证明,古人这种做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反映了汉语学习的内在要求。

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

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二、广泛阅读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张读书要“取其多”,即是说阅读面要广。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修订后的“大纲”在规定背诵篇数的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此举旨在用适当增加课文篇数的办法,引导教师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方法,改革并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旨在用规定课外阅读总量的办法,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可以预见,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八十几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

累,读写能力定会增强。

三、做好摘记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阅读时遇到优美的词句,应摘记在本子上(有条件的可用读书卡片),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这样也会积累学生的语言。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语文成长记录袋中。

对摘记的优美词句,一个阶段要做一次归类工作。把同类的抄在一起,以便查看,如可按写人、写活动与场面、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归类。

四、重视复述

复述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旨在训练学生系统连贯地表述的能力。复述时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经过筛选,抓住重点。因而,复述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内化,规范了口头语言,又训练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如果说背诵是小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复述同样是掌握和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并且是更高形态的一种学习语言方法。

复述根据要求和难易不同,可分为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要求抓住语言材料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复述,是三者的共同要求。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注重创造性复述,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善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可让学生扣住“扫兴”、“垂头丧气”、“转败为胜”、“目瞪口呆”等词语,详细复述课文,后作默写词语的练习,并引导学生对田忌何以取胜发表不同看法。如此复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内化语言的机会,使学生理解、积累课文语言材料时,又充分调动起其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自动激活、调出、选择、重组,并在复述中得到检验,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组织交流

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乐趣对学生积累的语言,可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交流的方法如下:

(一)园地交流法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二)手抄报交流法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交流手抄报时,也交流了优美词句。

(三)读书笔记交流法这是最广泛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第三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解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方法的积累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指导做的:方法一:诵读。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

方法三: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方法四: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件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和、梳理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归纳,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不能泛而无序,乱而无章,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

“追问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关键词 追问式 设计原则 问题形式 意识

有效教学是师生合作性与生成性的活动,也是通过师生对话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里,笔者一直倡导用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并内化为语文能力。笔者将之定义为“追问式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追问,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就语文教学来说,追问就是围绕教学总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巧妙穿插,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追问,以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

追问的优势,在我看来就是启发学生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追问意识,以期对学生高层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追问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力求遵循如下原则设计教学: 1.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学就是个对话的过程,追问,其实就是对话,只不过它是层次较高的思维对话。因此要以平等心态,充分体现对学生是尊重;问题是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有层次地设置,新问题也是学生在思考中自然产生,也要在与学生思维碰撞中自然解决。

2.学科知识系统性原则。追问的问题,可以有两类:一类是教师既定的问题,是由老师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置的问题,这些问题连贯起来极大,其实就是系统知识或者系统知识的一个大环节;另类就是在既定问题中自然产生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学生的疑难,也自然是系统知识的部分,教师要有高超的应变能力与迅速的判断能力,能立刻判断出哪些是这个系统知识中学生疑而需要解的,并将这新问题立刻不着痕迹地并入课堂流程中。

3.情感驱动原则。追问,必须设置问题情境,而问题情境又必须由教师的情绪调动来点燃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形成和谐心理,形成对问题探究的欲望并能迅速进入问题思考并能在深入思考中产生新问题。一节情感平淡的课是很难用追问的方式完成的。

4.诱思探究原则。追问,其实就是启发,就是诱导学生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在解决中发现新问题。这样可以使课堂环节严密紧凑,张弛有度,形成课堂的节奏感和严密的逻辑性。

在具体追问式教学中,我首先强调自己的问题意识,然后能通过我的问题意识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问题是围绕中心目标而设置的,是主线,是启发引导,因此问题要有价值,小而精;学生的问题是课堂生成的问题,我的作用就是组织、引导、启发,将众多衍生的新问题准确判断,迅速纳入且与主线丝丝入扣,以推动主线问题环节深入进行的,使课堂主线分明张弛有度。

问题设置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假设式提问,如在《高考小说阅读导引》的课上我提出:“如果让你参加高考命题,你会从哪个角度命题?为什么?”再如“如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没有风雪,那景况又会怎么样?” 这种问,似虚而实,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反问式提问题,如“以武松的出身与地位,又怎么会如林冲一样婆婆妈妈的激不起怒火?” 这种提问是对问题的认可与强调,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设问式提问,即教师自问自答,如“既然是伟.大的诗人,杜甫会只为自己的疾苦而悲苦吗?……自然不会。”这种问需要将...重音读准,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却不需要展开深入讨论;一般性提问,既有问题的引入,如“你对小说的知识了解多少?”又有对问题的追问,如“你怎么忽然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有时候,“由现象到本质”的问题在教学上就比“由本质求现象”的问题有效的多。如问“在文学作品里,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是指……,你举几个例子看看”,就远不如这样问:“上面几首诗,都有动也有静,那么读完全诗,给你的整体感觉最终是静还是动?(学生答“静”)明明有动啊,你怎么会感觉是静,你觉得合理吗?……如果这也是艺术手法,你觉得该叫什么手法好?(学生归纳“以动写静”)”效果更好。

在追问中,我力求注重三个意识:1.问题生成意识,用大问题贯穿课堂,并尤其关注问题生成性;强调问题间环环相扣,自然过渡,不露痕迹,使课堂充满思辩性,逻辑性;2.规律意识,我习惯于将知识上升成规律,然后用具体的例子做实证;3.归整意识,喜欢调动学生的原感知,整理学生的零散思维与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感觉,我所想给予他们的一切,都原本存在于他们的大脑里,我只是帮助他们整理了而已。这样就调动学生的原感知原思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将规律灵活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而形成一种语文能力。

当然,教师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喜思善辩的理性思维,热情洋溢的情绪感染,都是追问式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质素。

如何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新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这就把学生课外阅读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然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并不让人乐观,为此,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十分有必要。读书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教会了学生读书也就教会了学生对语文的自主学习。

一、读通一篇好的文章到手,对于喜欢读书的学生当然是先睹为快,然而由于小学生识字量的限制,不可能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能认识,这就需要首先扫除文字障碍。而要解决文字障碍,可以求教于老师、同学,也可以借助于工具书。我们常说:字典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小学生在低年级就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又学习了常用的查字典的方法,完全可以通过字典来扫除文字障碍。因此,对于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利用工具书既可以读通课文,又可以在查到字音的同时,了解一下字意,为下一步读懂课文做一下铺垫。待每一个生字都已经被你克服,你不仅读通了文章,同时,还增大了识字量,为以后进行课外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步克服了孩子们在读书中抄近路,想偷懒的做法,那种在读书中念偏旁、漏生字的情况得到了控制。

二、读熟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为写作积累素材。由于小学生的读书能力有限,很难做到读一遍文章就可以读准确,因此,在读通课文之后,必须趁热打铁把文章读熟,才能不至于很快遗忘。根据心理学中有关记忆规律的原则:及时的复习是克服遗忘的最好方法。而且,扫除文字障碍之后,多读几遍达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做到一字不错,可以保证在以后能准确运用。在这一环节中还可以鼓励学生摘抄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扩大自己写作词汇的积累,以备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三、读懂在前面两步读的基础上,孩子们凭借自己已有的语感,对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如果能进一步地展开阅读,并能努力地去理解每一个句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而体会文章思想,达到真正读懂文章。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在大量阅读中自然地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就形成了较强的语感。这样,必然会伴随着他们读书量的增大而让读书变得轻松,读书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高,理解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高。在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基础上,再鼓励孩子们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学生既进行了小练笔,提高了写作能力,又进一步扩大了语言的积累,充分起到了课外阅读的作用。

四、读美读美,即美读,也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当孩子们对文章的内容能够真正理解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要求能够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也就完成了自己对文章的再创造。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同一篇文章来说,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同。当你能够把自己对文章中情感的把握完整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也就真正地学会了这篇文章。这时再进一步鼓励孩子们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大胆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又可以在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的同时,强化个性,使之逐步形成独立写作的能力。

如何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审题:

作文课上,或者考场上,有的同学一见作文题便匆匆忙忙拿起笔就写。由于事先没有经过仔细审题,写起来非常吃力,想一点写一点,像挤牙膏似的,这样写出的文章就很难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时写了很长一篇,才发现写跑了题,于是不得不从头写起,结果事倍功半,欲速不达,作文也得不到好成绩。

那么,怎样审题呢?

一、审清对象。

当老师出题以后,先不要急于下笔,应该先仔细地看看题目,确切理解题目的要求。是写人,还是记事;是写景,还是状物;是日记,还是书信;是实用文,还是想象文……这些弄清楚了,作文就有了基本的方向。有的题目很明显,写人记事,一看就知道。如《我的妈妈》、《我尊敬的老师》,一看就知道是写人的。又如《一件难忘的事》、《发生在暑假中的一件事》,一看就知道是写事的。再如《美丽的小河》,一看就知道是写景的。《可爱的小狗》,一看就知道是状物的。《一封倡议书》,属于应用文,《我在202_年》,属于想象文。但是,有些题目,如《冬天的早晨》,既可以写景,也可以记事;《上学路上》,既可以写上学路上发生的事,就是以记事为主,也可以写通过发生的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那就是以写人为主了。

请看顾忆恩小朋友写的《书伴我成长》一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还没上学以前,我每天缠着妈妈讲《365夜》里的故事。因为只有这些故事,才使我懂得更多的知识。上学后,我会翻出书橱里的书自己看。有趣的故事可把我迷住了,不论外国的,中国的,我都爱看,整天钻在书堆里。当然罗,“书呆子”的绰号自然就落在我的身上。

我在亲戚中最小,在大家的眼里我是个小不点,但有一件事使他们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我并不小,还挺“大”呢!

那天,亲戚们都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一阵濛濛细雨,打断了我们的话语。无意中,我和表哥同时发现屋檐下垂下来的几串鲜花:娇嫩的花瓣红中带白,色彩艳丽,花瓣丛中陪衬着许多嫩绿的叶子,绿叶和花瓣上垂着无数珍珠般的水珠,晶莹透亮,微动欲滴。啊!真美啊!表哥也神情激动,哟,他也被迷住了。表哥思索了一会儿,讲道:“飞花入檐数枝香。”表哥想不出第二句,故意考我。我望着这美丽的花朵,想到书中讲过诗句可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我回答道:“朱唇玉肤纤裙绿。”表哥微微一惊,看得出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亲戚们都夸我说得好。在他们眼里,以前的我是无知、幼稚的。现在,我还真有点“一鸣惊人”呢!我真要感谢那些伴我成长的书。

读书不仅给了我许多文学知识,还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由于计算错误错了两道计算题。一下子,我就觉得一切都没劲,坐在座位上发呆。正巧,数学老师因为有事叫我去批考卷。我带上了笔,来到办公室门口喊了声“报告!”没有回音。我推开门一看,办公室里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我拿出第一张考卷认真地批起来。当我批到自己的一张时,心“嘣嘣”地乱跳,是批对呢?还是批错?要是批错了,那分数一定很低,要是批对了……我最后决定就批对,就这一次,反正没有人看见。我刚想批,手却不自觉地抖起来。这时,有一个人跑进了办公室,我一看,原来是数学老师的女儿,才读一年级。她一看见我便说:“姐姐,你批考卷够辛苦的了,给我讲个故事吧!”说完,便塞给我一本书,我接过书一看题目是《诚实》。我一惊,连忙讲了这个故事,我也不知怎么的,慌得讲错了好几处,故事好不容易讲完了。“这个故事,是不是讲因为小羊诚实了,所以羊妈妈原谅了它。是吗?”“是的,我们都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含含糊糊地回答道。“那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让他们都做诚实的孩子。”说完,她便一跳一蹦地走了。我接着又拿起这张考卷,批了两个*,在分数一格写了87分。写完后,觉得轻松多了,懂得了什么是诚实,多亏了这本书,才使我没做错事。

是啊,是书在伴我成长,我要读更多的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去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书,因为书是人们实践的总结。本文开头引用高尔基的话直接点题,并引起下文。作者选材恰当,剪裁合适。文章中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略写,说明了书给人以知识的作用;第二件事是详写,其中包括心理活动的描述,突出了书对人们道德品行修养的作用。文章自始至终扣紧“我”和“书”的关系,以及“书”如何帮助“我”成长。

二、审明范围。

审题时,我们还要明确题目对作者所选材料在时间、空间、数量、对象及内容上有哪些限制。如果搞不清楚这些范围,忽视了题目对某方面的限制,作文时就很容易走题。比如,《暑假生活片断》,限制了选材的范围——暑假生活;《我的好朋友》,点明了记叙的对象——好朋友;《快乐的星期天》,规定了选材的时间——星期天;《游香山》,规定了选材的地点——香山;《记小学生活中的一件事》,限制了数量——一件事,不能写两件或三件事。

对于复杂的作文题目,要学会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比如《我所经历过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

①文章内容应以“我”为主;

②要求写“所经历过的”一段生活,不能单纯写感想;

③要求写“一段生活”,不能只写一天或一件事;

④要求写的这段生活应当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一般的、平淡的。

审明作文范围,还包括用哪一种文体来写比较合适。比如,《要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好学生》,这个题目要求写成论说文,讲清楚为什么要讲文明礼貌;《我所见到的新风尚》,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具体描写在社会上或者在学校里自己亲眼看见的新风尚;《怎样养兔》,要求写一篇说明文,告诉养兔的一般常识;《启事和便条》,要求写一篇应用文,介绍启事和便条的重要性和写法。

请看吴铭小同学写的《我心目中的妈妈》一文:

啊!亲爱的妈妈,您生我,养我,哺育我,您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最亲爱的人。可近年来我对您有了意见,您一定不理解,也许会伤心,可我说的都是实话呀!

自记事起,我就知道妈妈您的不幸——有两个女儿,而妹妹却是个痴呆。您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我成了您的“掌上明珠”。

记得我6岁那年,您带我到黄山游玩。我看见许多和我同龄的小朋友,都是自己梳小辫,心里羡慕极了,便轻声对您说:“妈妈,我自己试着梳小辫好吗?”可您却奇怪地看着我:“你怎么会扎小辫呢?还是妈妈替你梳,妈妈梳得又快又漂亮。”妈妈呀,尽管当时我对您笑了,可心里十分不高兴,我总想自己会梳头多好,即使梳得不漂亮,也是高兴的。

妈妈,每当看见您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中时,女儿我心里难受极了。我下决心,自己的事自己做,决不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个星期天,写完作业,我有些渴,拿起杯子准备倒水。“别倒!”一声呼叫把我吓了一跳。您几步走到我身旁,拿起暖水瓶,边往杯里倒水边说:“不行,不行,要烫着手的。你安心学习吧,我来给你倒。”我无可奈何地坐下来。唉!六年级了,还不能自己倒水喝。这和“小皇帝”有什么两样呢!

那次班级举行“钉钮扣”比赛,我好不容易把线结打好,却见别的同学已经把钮扣钉上了。我一着急,扎破了手。顿时,鲜血直流,好痛哟!我忍不住哭了起来。从此,“小公主”、“娇小姐”的外号便在同学中传开了。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妈妈呀,那时,我好恨您呀!

妈妈,亲爱的妈妈,您疼我,爱我,女儿领情,但我并不满意,我觉得我俩之间似乎存在一条沟。您只是让我钻题海,啃书本,不让我做事,不让我劳动,更不让我玩耍,简直要把我变成一个机器人了。我想:如果您能让我甩掉“小公主”、“娇小姐”这些不光彩的绰号,那您就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妈妈了!

这篇作文题目要求从“我”的角度、“我”的“心目”中来写“妈妈”。吴铭同学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从亲身经历出发,把妈妈对自己的疼爱和自己对妈*的感激之情写得恰到好处。同时也把自已渴望独立,渴望学会一些生活本领,渴望甩掉不光彩的绰号,渴望得到妈*的理解的愿望表露得恳切自然。在妈妈溺爱的教育方式下,小作者深深感到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被同学瞧不起的痛苦,在妈妈爱的“监视”下的孤独。“简直要把我变成机器人了”,是小作者对妈*的禁锢方式发自心底的反抗呼喊。文中所举的不让自己梳头,已经上了六年级了还不让自己倒水喝的事例,是典型的溺爱教育方式的写照,而钉钮扣落后扎手正是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良后果。文章扣题紧密,取材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审准重点。

看了作文题,要想一想题目的重点应该写什么。比如《雷锋的事迹教育了我》,这个题目的重点要求在“教育”二字上,既要写“雷锋的事迹”,又要写“我”从中受到哪些“教育”。如果只写雷锋的事迹,而没有写对“我”的教育,那就成了雷锋的故事;如果写了对“我”的教育,只是表表决心,也是轻重倒置,重点不突出。

有一年,小学升学考试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我进了考场之后》。要求:写片断。把一次语文考试开始时,监考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及自己的心情续写出来,写到开始答卷为止(开头一节是统一写好的,要求接下去续写)。湖南省一位考生写了一篇考场作文,得了满分。这篇作文是这样写的:

我久久盼望的升学考试终于来到了。今天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以迎战的姿态,健步走进了考场。整个考场的气氛是严肃而又平静的。

监考老师首先对同学们说:“你们不要紧张,静下心来再发试卷。”监考老师面带微笑,也带着对我们的无限希望。他是那么温和亲切,使我这个一进考场就忐忑不安的学生,也慢慢地平静下来。

接着,监考老师拿起一叠试卷,随着轻快的步子,一张张试卷发到了同学们手中。我坐得笔直,两眼盯着卷子,生怕得不到似的……随着一声轻微的纸响,一张将要决定我命运的卷子便来到了手中。

拿起卷子,我便迫不及待地先看作文题《我进了考场之后》,啊,是续写!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作文题呢!我又把整个卷子展开,呀!上面的字密密麻麻,还有许多空格,真叫人眼花缭乱。见了这张考卷,我仿佛到了另一个热闹非凡的国家,令人应接不暇;见了这张试卷,看到那些难题,又仿佛见到恶魔要征服自己。看着、看着……我的头就像给什么东西猛击了一下,疼痛起来——这么多的题,该如何做起呀?

“同学们,做题之前,先好好看看试题,看看每题的要求。你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考试,要沉着、清醒。一会儿,听到铃声再动笔做题。”监考老师说得很清楚,真是一位好老师。望着他那慈祥的眼睛、花白的头发,使我想起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他多像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啊!听了他的嘱咐,我仿佛在困难的时候受到了鼓舞,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要跳出胸膛的心安静了下来,于是我又细细地看起题来。

“铃……”铃声响了,我赶紧拿起笔,作起题来。

小作者经过认真审题,用第一人称写,先记录监考老师的语言、神态以及发卷子时的动作,而重点描述自己阅读试题时的复杂心情。最初,是“迫不及待”,看到是“续写”,用“啊”,表示惊讶,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作文题,接着,他把整张卷子展开,看到密密麻麻的字,看到许多空格,他感到“眼花缭乱”,感到“仿佛到了另一个热闹非凡的国家”,让人“应接不暇”;他“又仿佛见到了恶魔”,他的头“就像给什么东西猛击了一下,疼痛起来……”这一系列形象逼真的描写,把小作者临场那种复杂的心情惟妙惟肖地描述出来,写出了真实的感情。最后一段也是文章的重点,由监考老师“慈祥的眼睛”和“花白的头发”的外貌描写,引起联想,监考老师像自己的班主任,从而受到鼓舞,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文章始终扣紧考题的要求,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在审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一类题目范围比较广,可写的内容比较多,各有侧重点,同学们既要认真推敲题意,又要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把文章写活。比如,《校园的早晨》,可以描写早晨校园里师生锻炼身体的火热场面,也可以写同学们刻苦学习的动人情景,还可以摄取若干小镜头、小片断,表现同学们新的道德风尚,或者是热情歌颂园丁为培育新苗不辞辛苦……总之,审题的时候,既要准确地理解题意,紧扣题目来写,又不要把思路限制得很死,避免千篇一律。

为了提高审题能力,同学们平时可以进行这样一些训练:在课内外阅读中留心各种文章是怎样定题目的,细心领会题目与文章中心和内容的联系;在写各种文体的作文时,注意练习怎样给文章起个醒目而又恰当的题目。经过不断努力,就能逐步掌握审题方法,增强审题能力。

第四篇:浅谈引导学生课外积累知识的方法

浅谈引导学生课外积累知识的方法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人生经历等决定了许多知识和经验需通过间接手段获得。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可以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六年来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攻在课内、功在课外。课内教学与课外积累犹如画中国画,前者为‚勾勒‛,后者为‚渲染‛。完整的知识结构犹如一棵树,课内获得的基础知识是树干,课外积累增加的是枝叶,只有树干为枯木,只有枝叶不成木。因此,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说,课内课外都很重要。

对于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探索,几乎每位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笔者在此不谈。下面仅谈自己指导学生课外积累的几点做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变‘学会’为‘会学’‛,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干任何事都讲求方法,课外积累也不例外。我经常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积累:

一、广读博取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人要‚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多读‛的作用。因此,要经常进行课外阅读,逐渐增加阅读的量,因为只有‚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发生‚质‛的变化。

二、摘录摘抄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的书多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不一定记得住,因此,要养成摘录摘抄的习惯,把好的东西写下来。

三、去粗取精

从课外获得的东西,有对自己真正有用的知识,也有不适宜个人的甚至是糟粕的知识。因此,要学会辨别,引导学生不照搬照抄课外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不邯郸学步,只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舍弃那些不切合自身实际、没有积累价值的东西。

四、‚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课外积累,并不限于积累书中的知识,积累的范围应该扩大,要到社会这本无形的书中去吸取营养。要走进生活,去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从正面教材中取得真金,从反面教材中得到教训,以此丰富并健全自己的人格。

除了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外,我还组织了下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课外积累的兴趣:

一、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

由于课外积累不是在教师统一组织下进行的,所以每个学生积累的知识会各不相同,如何从别的学生的‚积累库‛中找出能为己所用的东西呢?我是通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达到这一目标的。我规定每月为一个课外阅读周期,一月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活动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所得,聆听他人所获。通过交流,学生又会夺得更多的知识。

二、组织开展‚辩论会‛

辩论,要求辩手快速的从大脑中提取知识,这个过程能展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如辨别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因此,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也为学生创设相互学习的机会和积累知识的空间。

三、创办班级‚手抄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创办班级‚手抄报‛。‚手抄报‛的稿件、图画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作品,也可为课外的收集;报纸发行间隔的时间可长可短,完全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或半月一期,或一月一期;每期可以人人办一份,也可以组为单位,一组一份,还可以班为单位,一个班办一份。报纸出刊后要相互传阅,为学生提供积累知识的平台。

四、开展评选‚三大家‛和‚三大王‛活动。

为了给在课外积累方面做得好的学生更进一步的信心,给先进学生以鞭策。笔者经常在班级内开展评选‚三大家‛和‚三大王‛活动,即评选班内的‚书法家‛、‚文学家‛、‚辩论家‛、‚故事大王|‛、‚幽默大王‛、‚演讲大王‛。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极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积累知识的机会。

总之,指导学生课外积累对于厚实学生语文功底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以上方法仅为笔者的初浅尝试。

第五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范文)

在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有不少学生说话吞吞吐吐,畏首畏尾;句子写不通或干瘪贫乏;作文语无伦次,辞不达意„„这是因为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平时没有积累,俗话说:“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习语文,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指导十分重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一、以课文为阵地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生动.新颖,有不少是名家名篇,其中不乏值得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地方。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通过朗读来领悟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桂林山水》中写漓江水的一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时轻轻拉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比上句稍高,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声音响亮,饱满,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想象的发挥,便体会到了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心通其意,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同学通过背诵、摘抄等方式积累了自己喜欢的优美文字,其中有一部分同学还能以图画配以文字的形式再现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在课外阅读广阔的天地中积累语言

俗语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只限于课本,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新课标》就明确提出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充分拓展空间,为学生的语言积累的丰富创造条件。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多多的积累生活素材,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看电视,多多参加实践活动的习惯。相信有了如此丰富的素材和词汇,学生的笔下定能“妙笔生花”。

1、加大课外阅读量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鼓励班级中的同学订阅各种期刊杂志,加大课外阅读量。在今年的征订中,大部分的同学订阅了近30多种各类书籍,其中62%是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如《做人与作文》、《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文摘》等。另外,学校图书室的开放,也让学生们拥有了一个规模不小的“书海”,每周四午管我都会带学生去集体阅读,增长各方面的知识。课余更是让学生自由去图书室借阅各类书籍,同时还在班级中树立爱读书的榜样,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读书成为班级中学生崇尚的一种“时尚”,因为我们知道有读书,才有积累.2、摘抄优美词句

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因此,在四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积累本,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如课内外阅读中发现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描写生动细腻的语句或含有丰富哲理的哲理句和千年传诵的名言警句等等,并要求他们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把摘抄本放在我眼前时,我也被其中的优美词句吸引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有古典诗词,有名言警句,还有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太丰富了。两年下来,大部分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资料库”,厚厚的好几本,在每周的交流会和平时的写作中86%的同学能大胆地表述,积极地运用自己积累的丰富词句,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有极大地帮助,同时也让孩子们主动喜欢上了积累。从内心深处视积累本为“珍宝”。

三、在写作中运用积累的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即是说,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

语文课就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正是通过阅读学会读书,通过习作学会作文。语文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积累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一点一滴的积累是多重要。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如此不断地积累、内化,就好比是“布云”。到了该表达的时候,一些语言材料便从他的“语言仓库”里被“检索出来,为他表情达意所用。如此从表达的需要出发,随时取用“库存”,就好比是“落雨”。平时只管这么“布云”,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落雨”。

渠成水自来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积累的论文[精选多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