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合集)
编辑:春暖花香 识别码:130-1127660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9-06 07:03: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三角形内角和是小学第二学段四年级下册中的“图形与几何”知识内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1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并不难,但我认为本节课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领悟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同时,在不同方法的交流中,开拓思维、提升能力。基于以上里面,本节课,我也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谈话激疑,引导探究;组织讨论,适时启发帮助。使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对于三角形了解的内容还不够多,所以我才用了直接导入的形式来进入新课,让学生自己探讨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有几个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来揭示内角和内角和的概念,学生明确了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有的同学猜测是100度、90度、200度,但猜测不等于结论,在这里我追问大家猜测的依据是什么?同学们并没有说出来,于是我引导大家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呢,同学们想到了测量每个内角是多少,然后再求和。我又追问: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内角是多少呢?于是同学们想到了量一量,这时让同学们动手进行测量记录数据,但由于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没有对操作步骤进行要求,导致同学们在测量时分不清测量的是哪一个角,我及时引导大家把每个内角都标上序号,在进行测量,分别把他们测量的数据填写的报告单当中,因为这样导致了同学们测量的速度较慢,最终由于时间关系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操作完成,在展示成果时没有进行展示,同学们只得到了钝锐角、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接近180度的。如果我能再给学生一点点时间,学生就可以完成了,以后教学中还是应该多多放手,给学生留有先足的动手空间和时间。

我认为数学课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点拔,使数学思想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头脑中。由于在量一量、算一算的环节中,学生初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接近180度的,于是引导学生由180度想到平角,让学生探讨交流:怎样才能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平角。撕拼这一环节过程主要向学生展示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的教学目标。四年级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在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使学生对转换策略形成清晰的认识。操作之初,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操作目的,把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的角拼在了一起,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后,让学生再次谈操作要求,明确操作目标,之后引导学生如何把三个角从三角形分离出来,从而部分学生想到了撕拼法,一部分学生想到了折拼法,于是我请撕拼法的你同学上台展示后,再让用折拼法的同学展示他们的方法,并给予肯定和评价,至此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学生明确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这一结论,我设计了一变二,和二变一的图形展示,使学生明确了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与形状大小无关,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想让学生探一下,增加和减少的度数源于哪里。

数学规律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课堂训练,已达到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但由于时间只有了30分钟,这一部分没有来得急提供给学生,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遗憾之一。

总之,本节课力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数学、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教育资源,课堂的生成大于课前的预设,如何有效的利用生成、有效的进行评价,是我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今后课堂的努力方向。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课堂上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平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这节课在复习旧知“三角形的特征”后,我引出了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而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却无法画出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学生萌生了想了解其中奥秘的想法,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由于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新知的探究就从这里入手。我先让学生分别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由此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是否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我趁势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算一算。在明确验证方法后,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记录、观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有的小组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有的小组通过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还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也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此时我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演示中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中获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探究新知是为了应用,这节课在练习的安排上,我注意把握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在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或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练习内容的安排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第二层练习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思考分析,检验语言的严密性。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这些练习顾及到了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形式上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

这节课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的时候,我注意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法去量,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一、“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我记不清这是谁说过的话,但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首先让学生计算出已经测量出的三角形内角和,面对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再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简单快捷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呢?带着这个疑问,小组内讨论,之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通过学生自己撕各类三角形,再把各个角拼在一起,从而验证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能拼出一个平角,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接着让学生合作,进行折叠三角形,算出折成后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仍然为180°,再一次明确:不论三角形的大小如何变化,它的内角和是不变的。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境,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同学们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二层练习是已知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或底角的度数,让学生应用结论求另外的内角度数。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练习设计提问体现开放性,“你还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运用已有经验去判断思索。

三、发挥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

在用“折”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时,虽然发言的学生边说、边演示,但大多数学生在实际操作时,还是没有取得成功。准确地找到三角形的中位线,使折纸的关键,但对于学生来说,先找中位线,再进行对折,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学生没有对中位线的概念没有准确地认识。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选择不用语言讲解,而是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用心感悟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给学生操作以正确的指引,保证学生体验成功,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我教学的一大特点,询问、点拨、交流,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存在的不足

在教学中只是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基本图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在一些练习中出现了求变化得到的三形内角和时出现了认知的盲点,如,如两个完全一样的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形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还有部分学生出现等于360度的现象,这些如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练习,学生对于三内角形内角和的性质的认识会更深入。

第三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直接认识,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这节课我以“观察--猜想--验证--应用”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新知识。回顾本节课教学过程,我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思维为主线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伊始,我以“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的故事激起学生“玩”三角形的兴趣,以“看你能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怎么样?”引导学生愉快地“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三角形纸片被学生折成了各种形状,有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我顺势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根据自己的玩法很容易就猜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发展了个性。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我也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

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老师适时鼓励他们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也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地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地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2、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能够做到或者愿意尝试的方法进行验证。对于得出结论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思考新的方法,对于无法下手的学生,我会启发他们用“量一量”的方法,或启发他们要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可以把角合起来看是多少?能用什么方法将三个角合起来?尽量让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过程,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或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是否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然后再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以及存在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有些客观原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并让学生讨论一

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之后,在有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我选择了不同方法的代表演示自己的探究过程或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对自己或别人的方法有何评价等。我关注的重点除了学生最后论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过程。

3、练习体现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当学生验证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我由易到难设计了具有梯度的练习题。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二层练习是已知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或底角的度数,让学生应用结论求另外的内角度数。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研究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甚至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把课堂研究引向课外研究。这样使学生习得的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既练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训练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整节课学生处于一种兴致勃勃地状态,学得轻松主动,营造了愉快的数学课堂氛围。当然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学生用“折一折” 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时,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成一个平角,很多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才折出来的,而且由于学具较小折出的平角不标准;在小组合作交流时,一些胆怯的学生还处在配合中,很少主

动发现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第四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让学生猜测-质疑-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上课开始,我通过观察长方形的内角和连接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质疑: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这个问题一抛出去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接着就让学生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验证过程分两部分来进行,先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让学生验证各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是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就是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记录、观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没有以小组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太小没有达到小组合作的真正目的。再让学生通过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来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

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的结论。汇报展示这个环节只是口头叙述的形式描述验证的结果,若先还原原图,再展示验证过程与结果效果更佳。

探究新知是为了应用,这节课在练习的安排上,我注意把握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度数,求另一个角。练习内容的安排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第二层练习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思考分析,检验语言的严密性。第三层是解决多种类型三角形的内角问题,有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根据自身特点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我采用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第五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双主体”教学反思

--《三角形内角和》课后反思

严怀军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以我们初一数学为启动点,非常有幸的学习了南京东庐中学“讲学稿”模式、高邮赞化中学“导学案”教学,结合我们学生的特点形成了我校的“双主体”特色,我们这些新手是最大的受益者。本学期快结束了,我上了一节汇报课《三角形内角和》,让我真切的感觉到“教育是门带有遗憾的艺术”。

本节课的宗旨是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进而提高教学效益。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请教了学校的教学能手余老师,请她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指导。对教学案中涉及三角形外角知识进行了探讨,在学习余老师的课后我们决定在我的课上也可一试。现将我在这节课的思索、认识、体会及迷惑、彷徨总结如下:

一、抓好小组建设及学法指导,是搞好“双主体’的基础。

“小组学习”是“双主体”的主要形式。小组建设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考虑成绩搭配、男女性别平均、学生的意愿;要通过小组文化建设增强小组团结协作的凝聚力;更要做好小组长的培训,明确小组内每位成员的职责。比如在进行例二的探索研究时,小组长并没有组织好组内讨论,你一言我一语的显得无序,最后也没形成一个总结来进行汇报。

二、“双主体”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双主体”中,教师是学生的得力助手,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绝对不能越俎代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毕竟是学生,离不开教师必要的引导、指导。初中生是有一定的自我修正能力的,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我在这节课上没有很好的关注全体学生,未能调动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解决利用外角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产生倦怠、迷惑或感到困难时,未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获得成功。

三、实施“双主体”,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实施“双主体”后,表面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松了,但教师的任务并没有减轻,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养,明确自己的任务,提高业务素质。课下教师要搜集更多适合教材、学生的教学、教育资料和相关信息,供学生参考和学习,要把工作做得更深、更细;努力准备各种材料,使之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材料更具有逻辑性、趣味性、生活化,只有这样,课堂上利用非智力因素,展现一切课堂机智,调动学生投入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不会只见热闹,没有成效。

四、我的疑惑

1、“双主体”的实施对优秀学生来说的确得到了更多、更快的发展,对于那些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够好的孩子来讲,简单的知识他们是投入进去了,碰到难的,比如现在的几何推理部分,他们就丧失了自学能力,让他们做,那就更是摸不着东南西北了。

2、教学流程要求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在预习时解决)、展示汇报、点评,对于每节课短短的45分钟来说,即使我们现在每堂课仅仅只安排了一个框题的内容,还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绩如何保障?

3、小组交流学习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内那些基础差的、表达能力弱的、不够大方的同学常常是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真正实现参与讨论,长此下去,他们只会越来越没有自信,表达能力也会越来越弱。

感谢学校的课改行动,给了我教学新生命,我必将坚定不移的沿着教改的路走下去,努力向教学能手们学习,提升自身教学修养,提高课堂效率!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