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供热工程传统教学方法研究优秀论文(共五则)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130-862152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1-06 10:55: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供热工程传统教学方法研究优秀论文

“供热工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教好这门课一些学者一直在做着努力,对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当的改革,争取寻求一种对学生最有利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供热工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以下特点:

1在理论课部分,在授课时往往采用单一的板书或多媒体形式

现在对于很多课程而言,往往采用的授课形式要么是以板书的形式,要么是以多媒体的形式。而采用这样单一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供热工程”这门课也是如此,采用单一的授课形式是不适合这门课的特点的。这门课的每一章都有各自的特点:如第一章,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这一章的特点是以计算为主。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计算的详细过程,在授课时应以板书的形式为好。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KF(tn-tw′)aq′——基本耗热量,W;K——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F——围护结构的传热面积,㎡;tn——冬季室内计算温度,℃;tw′——供暖室外计算温度,℃;a——温差修正系数。要理解这个计算公式,首先要清楚公式中每个参数的含义,这个部分也是这一章的重点,所以板书就是最好的方式。首先在黑板上将公式写出,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的笔迹再分析这个公式的具体含义,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方便对知识的理解。所以依据这一章的特点,应以板书形式效果最好。再如第二章,供暖系统的散热设备,其中有一节是讲散热器,包括散热器的种类、要求等等。这一部分如果用板书就很难讲解,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可以把不同种类的散热器以及它们的特点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方便学生的理解。所以,综合这门课的整体的一个特点,如果采用单一的板书或多媒体来授课都是有欠缺的,不足以体现这门课的特点。要想使这门课更加生动,又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应将这两种方式进行更好的结合。

2成绩给定方式过于单一

“供热工程”这门课以两种方式存在,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而言它是考试课,最后成绩给定的方式是考试成绩加上平时成绩。而对于安全工程之类的专业,这门课是以考查课的形式存在,课程最后没有考试,只能依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给出成绩。不管是哪种形式,都包括了学生的平时成绩,而这部分成绩往往是最灵活的,其中可能参杂了授课老师的主观思想,这样对于某些学生是不公平的。学生的平时成绩最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主要考虑学生的出勤情况,也是为了督促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部分是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情况、注意听讲情况等。这样给出的成绩有了一定的随机性,同时也不够全面,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助长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所以成绩应如何给出应设立明确的规定,既公平又合理。以作为考查课为例,最终的成绩给定方式可以包括平时成绩、测验成绩和课程实习成绩:平时成绩占30%,测验成绩占30%,实习成绩占40%。这样的比例设置也是依据了这门课程的特点,实习成绩所占比例最多,是因为这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测验成绩是为了督促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弥补了考查课没有考试的缺点。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听课情况等,哪一项不合格扣去相应的分数,这样相对比较公平和公正。

3在课程实习部分有些学生得不到收获

现在的课程实习主要采用“大帮哄”的方式,一名老师讲,其余同学围一圈。对于三本学生而言,学习的自主性没有那么强,那么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实习就像逛市场一样,溜达一圈就回去了。并且对于在校外相对宽阔的场合,老师也没办法进行统一管理。所以这样的实习方式对课程的学习是不利的。

4课程设计方面没有“真实性”

课程设计是“供热工程”这门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对这门课有更深的理解,并且对今后的就业也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传统的做课程设计的方法是老师将底图给学生,学生在底图的基础上进行室内采暖的设计。针对于安全工程这类的专业,这些学生对建筑的概念没有那么明确,所以对底图的认识也没有特别清晰,通过老师的讲解也不会有特别感性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的设计学生也是一知半解的,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要想做设计首先要认清这张平面底图,如门、窗、柱子、外墙、内墙等。老师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每个部分是什么,学生也不是非常清楚,并不能真切的认识到,那么整个设计过程学生就都处在似懂非懂的状态里。(如图1所示)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的底图可以结合一栋真实的建筑,学生可以根据真实的建筑物来分析这张底图。所做的设计也可以结合这栋建筑物,如立管不能在窗下,可以让学生看一下实物,如果在窗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必定会加深学生的记忆。所以,这些传统的“供热工程”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尽量改善,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李爽 冉春雨 曹兴 王杨洋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第二篇:传统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传统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选题缘起(意义价值)

传统的汉字识字方法有很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汉字难”的问题。但是很难找到一种完全适用于现代汉字教学需要的高效的方法,这篇论文就是对现有多种传统汉字教学方法的利弊综合比较研究,取长补短,以便更好的应用到汉字教学中,以促进和推动汉字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实践指导价值。

文献综述

识字是学习一切文化知识的基础。汉字识字教学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基石和起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汉字识字教学的优良传统。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指出要开设“中国汉字”一科,目的是“使识日用常见之字”。因为汉字数量之多,结构之复杂,读音、意义之难以掌握,所以汉字识字教学就一直以来成为了我国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为了更好更快的让学生认识、书写、应用一定量的常用汉字,运用相应的识字教学方法也就成为了进行汉字识字教学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汉字识字教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新阶段。学者们对其看法及研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总结,大致上有以下三种研究:

1、从汉字本身特点出发进行了探讨: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以形表意是汉字的根本特点,关于这一点,吕叔湘先早就指出。根据这一点,戴汝潜先生(《汉字教与学》主编)认为各种汉字识字教学法都有其各自不同特点的出发点和逻辑体系,尽管存在些差异,但是这些汉字识字教学法没有哪一种不是以汉字自身的文字学、语音学规律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即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有一些学者是对汉字起源、性质、历史演变规律等汉字本体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总结出相应的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例如谢锡金学者在《汉字教与学》一书中提出针对文字特征的识字法--部件识字法、注音识字法、字理识字法、韵语识字法等。黄宇鸿学者在《古代汉字教学方法探索》一书中归纳出三种方法:先识字后读书法、六书析字法、归类识字法。再如霍玉生先生在《传统“六书”说用于小学识字教学的理论探讨》一文中指出,以许慎的“六书”理论为知道,根据汉

字以形表意的根本特点来教学汉字,是一种科学的汉字识字教学方法,是目前走出小学汉字识字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

2、有的学者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进行试验,然后得出相关结论。例如“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识字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实验——坚持寓识字于读写之中,采取“边读书,边识字”的作法——这项试验,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努力,最终取得了明显的教学结果。再如江新学者在《“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汉字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中,是以两组识字水平相同的留学生为实验对象的,分别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经过3个月的教学实践,结果显示,“认写分流、多认少写”这一组的效果更好。潘先军学者的《对外汉字教学与小学识字教学》、马明艳学者的《初级阶段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赵明德学者的《对外汉语教学改革探索》等等。

3、汉字的教学分为基础汉字教学和对外汉字教学,加上近年来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逐渐增加,对外汉字教学也逐步成为重点,所以有些学者将对汉字的教学方法研究成果重点应用到对外汉字教学上,通过观察、试验,总结出适合留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例如万业馨学者的《略论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字教学》、梁彦民学者的《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崔永华学者的《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石传良和罗音合著的《理据识字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方法》、迟安然的《“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等等。

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有的是对汉字本体研究不足,有的理论研究存在缺陷,亟待完善。

论文提纲

一、汉字教学基本情况

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的音、形、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的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的技能。

学习汉字被认为是学习汉语的最大难点。因为汉字与西方文字性质不一样。首先汉字是汉语书写形式的方块字,由笔画组成,难写难记,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文字。其次,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征,字音和字形、字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很明显;西方文字是表音文字,文字直接记录语

音,易学易记。汉字具有这样的性质,使得小学生在认读和书写上有较大的难处。谢锡金学者在他的《综合高效识字法》一书中也提到过学习汉字存在的“三多三难”的问题,即“字多难记,形多难写,音多难读”。这三个问题就使小学生以及汉语零基础留学生学习汉字认读、书写、应用的周期延长,进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识字教学的难度。

二、汉字教学的基本方法(文章主体部分,比例70%)

1、六书理论教学法

优点: 依据汉字的根本性质教汉字, 是一种符合儿童识字心理特征和汉字性质特点的科学识字教学方法, 是走出目前小学识字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

不足:而将其运用于小学识字教学, 必须提高小学教师的古文字学水平。

2、字义教学法

优点: 它既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识字能力、理解能力的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真正掌握汉字具有决定意义。

不足:只是从字义入手,对于字形字音及语法语用功能很少涉及。

3、声旁识字法:对汉字性质认识的偏误、重形不重音的偏向万业馨

4、看图识字法

5、韵语识字法

6、注音辅助法

7、语境识字法

语境识字法就是改革传统的由字引词的认知教学方法,将一篇课文所规定的新汉字融于相应的语境当中,并且通过所需的认知方式来完成汉字形、义教学任务的学字方法。

优点: 充分考虑了学生身体的学习和情感的最大满足、弥补了现行教材的不足,重视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还为汉语文诸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8、理据识字法

汉字是一种极有理性的文字。它的形体、含义、读音都有自己独特的道理。“字理识字法”就是按照汉字自身的道理, 即内在规律进行汉字教学。

优点这种识字法符合人的认记规律, 老师好教, 学生易学。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对外汉字教学, 繁体与简化字沟通等, 都有极大意义。

不足:对老师要求,理论性比较强,对儿童教学有一定的困难。

三、经验与不足

1、经验

了解教授对象特点: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年龄、心里接受能力等特点,运用不同的汉字教学方法。

理性选择字数范围:选字规范科学, 收字数量适中。汉字到底有多少, 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估计在 6 万至 8 万之间。这些字要想全部学会, 那是不可能的, 也没有必要。当今字频研究与阅读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 只要认识 2500 个常用字就可以阅读报刊中 99%的字。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在小学阶段,常用字字量在 2500 个左右。”202_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第二阶段(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2_个左右会写。”所以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选择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即可。

2、不足

汉字本体研究不足

理论研究的亟待完善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戴汝潜、谢锡金.《汉字教与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2]黄宇鸿.古代汉语教学方法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2_(8)

[3]江新.“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汉字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2_(2)

[4]潘先军.对外汉字教学与小学识字教学[J].汉字文化1999(2)

[5]马明艳.初级阶段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

[6]赵明德.对外汉字教学改革探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3)

[7]万业馨.略论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2_(1)

[8]梁彦民.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_(4)

[9]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10]石传良、罗音.理据识字法是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要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_(2)

[11]迟安然.《“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D].吉林大学,202_年4月.进度安排1、202_年9月15日—9月30日,确定选题和题目;

2、202_年10月1日—11月20日,完成开题报告,进行论文开题; 3、202_年11月21日—3月31日,撰写论文初稿;

4、202_年4月1日—4月30日,论文修改、定稿;

5、202_年6月10日—6月20日,论文答辩

第三篇:传统门窗的装饰性研究优秀论文

在宫殿、寺庙等比较重要的建筑上,裙板上也用雕刻作装饰,以追求华丽的效果,不过其花饰仍比格心部分简单得多。在很高的格扇上,往往有上、中、下三块环板,上下两块绦环板距离人的视线比较远,它们即使有装饰,也比中间那块绦环板简单。

门窗装饰的内容

建筑门窗装饰艺术和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一样,是不能脱离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总是要带有那个地域、民族的物质生活与意识形态的印迹。在中国古代社会,皇权高于一切,意识形态高度统一,始终贯彻以礼治国,这种皇权至上、等级严明的思想与法制就充分反映在古代传统建筑的造型方面,同时还表现在建筑的装饰上。比如门钉用在宫殿大门的板门上,本不具有实际的含义,但九九八十一枚金色门钉的有序排列,极富装饰美,附于了帝王象征的意义。九九至尊至贵,是帝王的专用权,象征着帝王的威势。因此可以发现在皇宫大门上的门钉是以横竖各为九排九列装饰,共81枚。这些门钉都被漆成金色,在大红色的门板上十分醒目。

儒家文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体现在中国建筑装饰上。比如,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喜庆吉祥成了人们的理想追求,会经常出现在建筑门窗上。但是建筑装饰所处的部位必然受到建筑形态的限制,他的形体与大小也得服从建筑构件的结构要求,这就使得通过建筑装饰在表达某一种意识与理念时,大都只能应用象征与比拟的手段。在具体的装饰中无论应用动物、植物或其他的器物,尽量多选择那些有特定代表意义的形象。如龙与凤象征封建帝王和皇后,象征着高贵;狮子为兽中之王,性凶猛,象征着威武与力量,所以雕成石狮放在大门前以作为守门之兽;鹿与禄同音,象征升官发财;鱼,多仔,繁殖力强,象征多子多福,蝙蝠与福谐音,象征福气多多,所以它与鹿、鱼等动物都常出现在建筑装饰中。

门窗装饰在建筑中的另一大特点是具有连续性。一座殿堂立面上的格扇门窗不是一扇、两扇,而是大面积的左右相连,充满了柱间。为取得视觉上的统一与制作方便,一般情况每一扇格扇上的装饰花纹都是相同或者近似的,装饰中所采用的动植物或器物形象也多被简化与程式化了。如龙被简化,仅龙头保持原形,龙首龙尾都变为植物草叶纹;荷的形象被程式化为简单的和花瓣;象征文人生活追求的琴、棋、书、画也在写实的基础上被规范为固定的形式了。可以说,在大量传统门窗格扇的板面装饰,往往都是这些既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又被简化或程式化了的各种动植物以及器物的形象。但有一些的格扇的绦环板和一些单座木窗的下段装饰中,也出现了相当写实的形象与内容。这是因为这些部分最接近人的视点,同时又不需要有采光与通气功能,所以在这些并不很大的木板上,可以用完整的雕刻或绘画进行装饰。一块绦环板可以雕刻成一幅戏曲的场面,有人物、建筑、背景环境,有情节内容。有时在整开间的多扇格扇上,左右并列的环板,可以表现出系列的传统故事与戏曲场面。

宗教的思想对门窗的装饰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在门窗的装饰中看到八仙和暗八仙的出现,这明显是受了道教的影响。还有佛教八吉祥的出现,就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门窗装饰的表现手法

门窗大都是木制的,所以依附在门窗上的装饰也是以木雕为主要手段。木雕的手法有透雕、深雕,又有浅雕、线雕,也有贴雕,当然还有不是几种雕刻手法混用的。如在绦环板上要表现一组有人物有情节的画面,往往同时用透雕、深浅浮雕几种手法,以便于表现人物主次关系、建筑、背景的相互关系,是画面更富有层次,更具有真实感。门窗的装饰也是有等级的。如皇家宫殿的门窗在形式上需要保持相似和规范,以取得严整、规范的视觉上的统一,所以故宫内几座主要宫殿的格扇,其格心部分都是由一种称为“菱花”的格纹组成的,菱花是由三条木条交叉,在木条上雕出花叶,组成为由六条花叶梗组成的菱花,所以称为“三交六梳菱花窗”,凡用三交六梳菱花的窗属最高等级,次者为双交四梳菱花,往下依次为斜方格、正方格、长条形等,即便在窗格装饰上也是等级分明的。而设立在殿堂室内的门窗格扇,上面的装饰就更讲究了。有的用金色银色的嵌丝,有的用景泰蓝、玉雕镶嵌在局部花饰节点上,有的用铜片压花,还有些把绣有花饰的透纱、绢画用在格心的局部,形成华丽的效果。

在民居建筑的门窗装饰中既保持传统定制,又有各个地方的多样性、地域性特征。由于各地民居建筑远离都城,使得官式建筑的一些制约相对影响不大。宅主人在他的房屋上正是要通过丰富的装饰内容与形态显示出他们的财势,表现出他们的人生理念,从而使民居建筑从总体到装饰都呈现出更加生动活泼、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比如,在格扇上,把雕刻装饰部分按主题施以不同色彩,红花、绿叶、棕色树干、白色的鸟:在有情节内容的整幅雕刻中,人物衣冠都细描出相异色彩,五彩缤纷,热闹异常。在宫殿、民居等建筑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门窗装饰的优美之处,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门窗中的风采。(本文作者:谭超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第四篇:优秀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阅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学生整个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抓好语文中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生活,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探索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认真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

最近几年,尽管各级教研部门都很重视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使第一线教师有机会了解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然而,由于传统教师依然采用老路子进行阅读教学。我为此想就阅读教学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做一些探讨。

一、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我们要摒弃单纯的把它当作一门工具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认知训练”,轻“情感熏陶”;重“竞争”,轻“合作”;重“封闭教学”,轻“开放教学”。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方法。

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当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学生为主角,自己为配角,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努力做到知情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既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

二、探索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方法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谈点个人看法。

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艺术性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这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为了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何让学生都行动起来,关键是作为语文教师,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要想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必须先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榜样的作用极大,针对这一点,我给学生讲了许多名人博览群书的事例。毛泽东、鲁迅、巴金、冰心等人勤于读书,善于积累,以至写文章时“下笔如有神”的事实,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开卷有益”的道理。

我们可以介绍作家作品,设臵悬念引导阅读。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我从设臵悬念入手,来介绍作家作品,赢得了学生的喜欢。比如,在介绍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我先向学生讲述了前面的情节,留下结尾不讲,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并耐人寻味,要想知道,请自己去看。”为解真相,学生便自觉地找书来看。

其次,以身作则。课外阅读时间,我经常读一些书,并给学生介绍有价值的书,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声的教育。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内,会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进行阅读活动。

2、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给学生充分而广阔的个性展示舞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试想,一个总是以自己为权威的教师,从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只知教,不懂导,学生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如何培养?适当的把时间和机会让给学生,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已经是阅读教学迫在眉睫的事。我曾经尝试由每个学生都回答问题,并说出自己的理解,或在老师的指导下上课或不定期召开鉴赏品评课,允许学生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并对独特的见解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给予宽容呵护,结果,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被激发,阅读水平得到提升。

3.突出情感因素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以致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5.讲究口语艺术。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真的。”据此,我们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有风格的教学语言才是真正的艺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独特的风格。或善于条分缕析,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或善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或善于简明扼要、冷静客观地叙述;或诙谐幽默、富有情趣,善于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等等。无数事实证明,一个语言表达颇富特色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语言修养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使某些学生终生难忘,终身受用。所以,欲实现阅读教学艺术化,教师必须着意学习和训练教学语言,讲究口语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三、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应首先重视积累。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更是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的判断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阅读作用很大。其次,我们才可以对学生展开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策略之一:选择阅读

“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因此,我们要指导中学生读第一流学者写的书,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所谓的第一流的学者,是指在该学科领域里最知名、最有权威的科学家、学者。读他们写的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

2.策略之二:时间巧安排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除进行课堂学习、课前课后的预习、复习和完成作业外,要抽出时间读自己有兴趣的课外读物,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还必须巧妙地安排阅读时间。在平时要善于利用课余之后点滴零星时间阅读,积少成多。写下皇皇巨著《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在寒暑假、节假日,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多读书,读好书。

3.策略之三:展示读书笔记,考察阅读效果 做读书笔记是最能反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效果的一种形式。每学期一次的笔记展示既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体会,共同提高。在展示中发现,学生在笔记中分类记录了多种内容,如:作家作品简介、妙语集锦、精彩片断、简短书评等,笔记中既有摘抄,也有评论,真正使学生做到“开卷有益”——积累了生活常识和经验,获取大量词汇和语句,培养了语感。

4.策略之四:抒发读后感受,培养鉴赏能力

写读后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有的学生看文学作品,只追求故事情节、关心人物命运,但对于书里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行为怎么评价,却不能独立思考分析。对此,我有意布臵学生写这么几篇读后感:“我看(某一作品人物)”、“谈谈(某一作家)”、“有感于(某一作品)的主题”等。通过写读后感,学生学会了思考和分析,培养了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5.策略之五:续写作品结尾,提高写作水平

续写结尾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写作水平的良好方法。很多文学作品的结尾都是耐人寻味,令人遐想的。为此,我让学生给那些作品续写上自己认为合理的结尾,如给《项链》续写,写写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的反应。通过对文学作品结尾的续写,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原文的基础上写出了精彩的结尾,对作品进行了再度创作,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只有立足课堂、立足文本,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积累语文、生活知识和文学、审美知识,大量地开展各种专题阅读、反复地阅读经典作品,建立和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培养起文学阅读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第五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对于世界上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词汇。在国外,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为之着迷。但是在千禧年之前,作为它的发源地,我们国家好像对它有些冷落。就我而言,我觉得,在那时我就对传统文化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因为在那时接触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总觉得别的国家的就是好,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家渐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再加上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我真是觉得我以前的想法有多么的可笑,我们国家有这么优秀的文化,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盲目地推崇其他国家的文化。所以为了不再出现像我以前那样的想法,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根上就“种好”那样他们才能茁壮成长。

一、青少年儿童的现状

(一)日常行为规范缺失

当前,在校的学生绝大部分社会公德意识是比较好的,认为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但在社会公德的实践中却令人担忧,乱划课桌、粗言秽语、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却要求他人行,这是典型的知行偏离。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都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的道德观念都是由家长、老师、社会形形色色的人教授的,而且身教大于言传,由于阅历少,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书报杂志、电影电视中的不健康情节盲目模仿,对低级趣味津津乐道,不分是非,盲目模仿,对青少年的心灵以及行为造成很大的伤害。

部分学生虚荣心强、攀比成风,过分强调自身的物质基础,穿名牌、用名牌、赶新潮、赶时髦、比阔气,甚至为了显阔,不惜欺骗家长和老师来达到自己炫富的目的。

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对老师的管教也是不痛不痒。

(二)自我中心过于突出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因为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的缘故,6个家长围着一个宝贝,久而久之,孩子便将这种“家中我为王”的观念,带进了学校,带进了社会。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强调个人意志,以至于宁可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处事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性格特征,率性而为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也不考虑事情所造成的后果。学习上不思进步,生活上追求享乐,浑浑噩噩度日,缺乏做人常识,心理放荡反逆,无视校规校纪,甚至以顶撞老师、捣乱课堂逞能,这一小部分学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此种种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

这样的孩子现在越来越多,家里边宠的无法无天,在学校也是称王称霸,教师们对于这样的孩子真的是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了孩子的道德偏差。

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道德建设是一件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大事。培养是非分明,有正确荣辱观的公民是社会祥和稳定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千百年来,我国虽然经历过外族入侵和社会**,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根深蒂固。一个民族的道德建设是继承和发展并重的事业,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展。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传统道德观念在新时代的高度概括和发展。学习这样的传统美德可以修身养性,对个人自身的发展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

以古典诗词、散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并非简单的书本知识。能够诵读、理解传统经典,也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项技能。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散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等。这些经典作品构筑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是维系中华民族始终向前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奠定世界大国地位坚实的文化基础。

传统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诗词歌赋,道德观念等实质性方面上,还表现在一种人生态度上,而我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这是一种质的改变,而他对我们的影响将是一生的。

正是由于现在的孩子们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且传统文化还有这样的现实意义,这才显出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应尽早的将传统文化渗透给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传统文化的教育措施

(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重教育合一

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到底包涵哪些缺乏全面的认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教育。教育不仅仅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孩子成长历程中最早的老师,家庭教育做得好,家长文化水平高,对少年儿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家长可以以老一辈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教育。文明礼貌的习惯,尊老爱幼的思想,谦虚谨慎的态度以及对古老中国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都可以对青少年了解和学习祖国传统文化有帮助。正所谓耳濡目染,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无形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是个好“学校”,少年儿童虽然未走进社会,但难免会与社会有或多或少的接触,学校虽然是传递文化的场所,但是一堵围墙无法将校园与社会隔离,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得好,对少年儿童教育也有帮助。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比如遇到什么不文明的行为及时教育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或者是碰到一些好的行为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向他们学习,更好地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社会需要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少年儿童去接触,去读懂中国传统文化,一步一步的培养、诱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珍视传统文化,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像是央视一套开学初播放的《开学第一课》就很好的教育了孩子们,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的教育设施、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少年儿童有直接影响。我国普及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让广大的学生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名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有古老中国人的智慧,比如响彻世界的四大发明,伟大教育家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崇德尚义,以德育人,以德醒世,以修、齐、治、平为理想的思想,还有流传下来的古典书籍等,这些东西在书本的呈现,对少年儿童教育有着最最关键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分学段推广传统文化

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师的任务是为孩子们讲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文物典籍、传统技艺、节日民俗等都是传统文化,但不全都是优秀的。什么是优秀?那就是要超越时代、普遍适用、利于当下。

不好、不利于当下的文化行为和思想要剔除。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观念;“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性别歧视;春节放烟花炮仗污染空气环境的不良民俗等。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文化要弘扬,要创新。比如,春节的意义在于体验人伦和睦、教师节在于发扬师道,这些都是文化的精髓。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聚集民智、创造大家普遍接受、乐于参与的新文化、新民俗。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摒弃这些腐朽的思想教育,发展创新优秀部分。

(四)分块教学,重点培养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传统课程,就我知道有的学校开设了书法课,国画课,围棋课等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必要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这些“古代技艺”的兴趣。

我觉得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课程,像是古诗鉴赏。因为吟读古诗词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拥有古诗词的陪伴,我们的生活可以增加厚度、深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少了很多喧嚣和繁华,不炫富,不奢华。人更讲究内涵的高低,物质欲望不再强大。在喧嚣浮躁的今天,我们面临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环境,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更要学语文,积淀古诗词,让灵魂淡泊清新。

再比如说开设经典诵读,古文鉴赏。这个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古文对于低年级孩子还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确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古文优美如诗的文章还是文学艺术的瑰宝。阅读经典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一个新的意义,就是从小培养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经史子集的作者都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诗人,他们不仅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还有深厚的文学修养。

低年级学生可以利用这堂课学习《三字经》,《童子礼》,《弟子规》等启蒙经典,使儿童在心灵最单纯的时期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蒙学经典语言浅显,韵律明快,丰富多彩,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故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启蒙教材,广为习诵。有的学校就利用早上晨读的时间来学习这些,在读书声中开启新的一天。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少年儿童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我们不仅能发现文化传统对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能从中领悟到对少年儿童的教育的出发点和措施。

优秀文化传统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少年儿童们如果能从小受到这样的文化传统,必定能更早的走向成功。成功并不是说要干成什么大事,而是在自己的人生中不会留下令自己追悔莫及的事,在今后的人生中有质量的活着。

供热工程传统教学方法研究优秀论文(共五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