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探讨论文(小编整理)
编辑:轻吟低唱 识别码:130-943174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3-11 09:17: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探讨论文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是我国建筑设计中的新兴领域,结合当地的地域环境和人文风俗,通过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地打造新农村的全新面貌,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传统的建筑结构模式,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丰富了乡村村民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设计;因地制宜;城乡一体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居住环境的景观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居住环境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新农村的景观设计是我国建筑设计中的新兴领域,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住宅条件的改善,新农村建设中室外环境的景观设计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设计更注重于结合当地环境和人文风情,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创造优美的环境,在新农村建设改造等方面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整个乡村增添新的活力,有效地平衡了乡村与城市的差距。

一、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设计原则

(一)尊重历史文化

不同的乡村景观建设都体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载体,都可以通过景观的方式加以装点来表现区域人文景观关系。在景观设计中要能够传承农村的历史文化,使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充分研究和发掘当地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尊重历史。对于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村镇要能够重点保护规划,在新农村的建设和规划中对其进行独立的规划。比如西安曲江新区的规划建设,曲江地区集中着众多的古村落,在古代是天然的湿地和洼地,在秦代就建有离宫,因水曲折才有了“曲江”的美称,在隋唐时修建园林,皇家和文人雅士聚集曲江游玩踏春。在历史上曲江是以自然景观为主,有“春日插柳”“曲江流饮”等传统风俗,为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文色彩,因此在曲江地区的景观设计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历史文化的体现。

(二)保留当地特色景观

每一个地区都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和宗教影响,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一些具有特色的景观建筑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雨,无论是否破落陈旧,都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这些当地的乡村景观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留下了历史的痕迹,都是我们应当保留的文化遗产。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注重保留当地的特色景观,在设计规划中要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而不是利用工业化、标准化的设计模式去规划或管理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在保留当地特色景观的基础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体系,因为景观空间是活的,活的社会载体是人和景观分不开的一部分。当地的特色景观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体系,局部的文化态度扭曲的现象只能是一个静态无生命的文化特色。

(三)与时代相结合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传承历史文化、美化农村景观,还要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设计人员应发挥主动创造性,使设计的重点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时代性特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当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出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当引进新兴技术或者是外资支持,将自然村改建为现代化设施齐全的小区形式,全面建设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生活宽裕的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设计要点

(一)合理的景观规划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制定详细合理的建筑景观规划。农村的住宅建筑一般存在杂乱无章、布局混乱、无人管问的现象,景观更是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可以使农村建筑合理配置,节约很多的土地资源,更具经济适用效果,促进农村与城市建筑的接轨,建筑风格更具现代感。在建筑景观的合理规划下,其他农村建设如盖房、修路、建村、修建基础设施等都可以有规划的同步实施。同时利用“绿道”的形式来连接各个村落和各种自然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线性生态景观系统。通过整个有机的绿色交通要道来实现更有人文历史的村落、来带动缺少人文历史景观的村落一起发展,这样有效地控制在新农村建设后所产生的各个村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同时也可以使新农村建设中人文历史景观得到更好表现。

(二)景观设计的节能环保化

以前的农村建筑在资源利用上没有节约环保的意识,存在着很多能源浪费的现象,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节能环保。合理的节能设计不仅可以减少冬季对于木材或者煤的损耗,节约了能源,还可以减少由于燃烧煤炭而产生的废气,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农村地区拥有着特有的乡村景观,如农田、果园、沟渠和山水等,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对这些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可以提高新农村的景观水平,保护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当地景观旅游。农村的原生态景观传递着自然与人类的和谐,是城市景观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在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和保护农业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使设计具有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性。

(三)景观设计需因地制宜

不同农村地区的文化、环境、历史和经济发展都不相同,如果采取同样的标准和模式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必然会发生很多矛盾,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民的发展需要和利益关系,能够顺应自然、合理规划、就地取材,立足于农村的基本特点,绝不可以为求效果盲目地增大建筑形式和规模,充当门面工程。新农村建设也要适应当地的经济条件,景观规划从实际出发,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立足于农民的基本利益,尊重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因地制宜考虑农民的需要。

(四)突出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是一个长期自我演变和完善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形成的个性文化特征。突出地域特色,对于一些地区的人文环境来说,在历史上受到了不同时期的民俗、经济和宗教等影响,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的地域特色也有所不同,景观设计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而不是通过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嫁接或者移植,这样的景观设计才会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例如:江西的婺源,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去那里旅游,之所以能吸引众多游客,正是因为它所传递的不仅是自然的美景,更呈现出其历史的辉煌。婺源县是典型地域文化的体现,乡村古建筑上不同纹样的马头墙不仅具有文化审美价值,还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防火作用,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征。另外,体现地域要素的还有对于当地植被的应用,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农田植被的规划,这样的规划设计可以体现乡村的文化主题,更是对于乡村行为方式的延续,在新农村的环境景观设计中要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植被规划,如江西婺源地区有着丰富的耕地资源,油菜种植面积很大,新的建设规划中保留了婺源农业的自然属性,并且根据地貌特点进行了新的景观设计,使婺源形成了春季万亩油菜花盛开的美丽景色,是一道乡村景观变化的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这不仅提高了景观环境的观赏性,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已经渐渐脱离农事活动,新农村的建设正在全国大力发展。在新农村的建设下,农民生活有了更好发展,生活更加舒适,不再以传统自然村的形式居住,而是向城市化小区形式的生活方式发展。这是为最基层的农民劳动者建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新农村的景观设计也要以当地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来丰富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植被内容,创造优美的环境,打造新农村的新面貌。

参考文献:

[1]王倩.新农村景观设计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_(8).[2]朱平.新农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咀咪哩村景观改造为例[J].绿色科技,202_(11).[3]朱念慈.刍议新农村景观设计新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_(28).

第二篇:新农村景观设计体系分析论文

1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实体构成1.1民居建筑景观

居住条件是反应居民生活水平的条件之一,房屋的安全性是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保证房屋的安全性和防灾能力是首要任务,也是保证和谐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新农村民居建设中应考虑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问题,民居建设要朝着建设生态住宅的目标发展,减少对资源的依赖,通过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出舒适、健康的生活居住环境,达到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交融。首先,新农村生态住宅要多选用低能耗、轻型节能等环保型的建筑材料,提高农村住宅的生态节能性和经济性。其次,新农村住宅在设计时应选择合理的方位进行布局,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和光照等,起到减排节能的目的。另外,在建筑结构和构造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使住宅在保证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1.1.1居住建筑设计新农村居住用地规划应相对集中,要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出行条件,合理、科学地使用土地;在用地选址上,新居住用地应规划在水污染源的上游和空气污染常年最小风频的下风侧,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环境;同时,要合理布置社区和生产地点间的距离,既要方便农民生产工作,也要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在新农村住宅建设方面,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部门规定的日照间距系数来部署。如果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建设区域坡度要控制在25%以内,尽量选择朝阳方向的坡面,要避开易出现滑坡、风口的区域,而竖向则可采用筑台、错层的方法布局。在平原区域不准建设独立式的住宅,要以建设双拼式、联排式住宅为主。新村民居的建筑风格应呈现当地特色,符合农村特点,将传统建筑风貌和文化价值的民居或者祠堂保留下来。另外,多数农村居民有养鸡、养猪的劳作方式,这些方式会对新农村的景观规划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新农村民居建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尽量满足农民的需求。

1.1.2住宅建设标准

(1)住宅功能布局:新农村住宅设计的功能布局,要根据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住宅空间分区要满足村民的生活需要。

(2)住宅结构:住宅建造要符合当地的气候,合理选择建筑的结构,多采用南北向,确保在冬季有足够日照时间。客厅、卧室、厨房应该设有窗户,窗户面积和地面的面积不应该小于1/7的比例。住宅内入口过道的宽度不能小于1.2m,室内过道的宽度不能小于1m。住宅外窗窗台距地面的净高度不宜高于0.90m,要安装防护设施。阳台栏杆的高度应该高于1.05m,而防护栏的栏杆间距不能超过0.11m。

(3)厨房:在规划和建设时应预留摆放橱柜、灶台、洗碗洗菜池、排油烟机等生活设施的位置,如果厨房和居室是相互独立的,应该设计得便于联系。

(4)卫生间:对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卫生间要设计在住宅内;卫生间的门禁止开在厨房内,卫生间地面和部分墙面要做防水处理,防止以后出现渗水;卫生间如果没有窗户通风,应设有机械通风设施;对于楼房住宅,卫生间的上下布置要对应,上层的卫生间不能建在下层其它居室的上面。(5)住宅屋顶设置:无论是在夏季还是冬季,屋顶对室内居住环境的影响都特别大。因此,可将屋顶做成坡屋顶的形式并加保温层,选择材料容重较小、导热系数低的聚苯板等做保温层等。另外,对于二层以上的住宅的要经过专业人员的设计后方可施工。

1.1.3新农村建筑的群体组合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有多种,其中以低层独立式和联排式为主。

(1)错位组合。在一般的排列方式上进行错位排列组合,这样可以设计出多种风格的建筑,比如V形、L形以及锯齿形等。在不改变原有宅基地面积大小的情况下,错位组合是获得多种体型的最常用的建筑群体组合方式,其施工方式与一般的排列形式是相同的。

(2)梯形插入。通过变化某些宅基地的形状,并作为过渡体块,改变拼接体的朝向。这种不需要大幅度变换宅基地的手法是较为有效的,对庭院空间领域的创造和围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也不至于影响单个住宅。

(3)错位断开。打破单一的里面构图,在较长的拼接方向中选择合适的位置断开,起到空间的关系活跃、丰富空间邻里的作用。为了很好地起到活跃构图的效果,在建筑住宅的组合群中,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摄入诸如活动室、商业建筑或学校建筑等,同时在层高和平面的形态控制上进行适度的调整。另外,新农村的建筑空间具有很强的领域性,村与村之间的界限比较明显。建筑空间的领域划分可以通过牌坊建筑、单品或组合雕塑、形色各异的地面铺装或景观绿化等景观构筑物来划分。比如在商业街或邻里住宅的入口处,设置围合构件如建筑院墙或围墙等,在起到增强场所感和标志性作用的同时,还可以限定特定的领域和功能空间。

1.2街道空间景观

我国农村多数的街道景观设计大都遵循当地的自然特点,利用地势特征和河流湖泊等环境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体现出农村景观的自然性。

1.2.1标志点标志点是农村象征的代表,比一般地区更能让人们记忆,可识别性较强,还可以让人们对村庄流连忘返。因为形成的年代不同,传统村落的空间标志有着更深刻的人文内涵,也有着时代和历史共同的标记,例如历史文物和纪念碑等。另外,反映历史、风俗、文化、地理的典故和地名可以作为标志。在街道中,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志可以是建筑物,也可以是时间久远的名木和古树等。

1.2.2特色空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的需求条件下,可以逐步形成完善地区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地方特性。例如,在北方地区多是开敞明亮的布局空间而在南方会出现深弄幽巷的现象。然而,在广东和闽南一带存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骑楼,建筑的全部或局部被架空,沿街的公共建筑底层可以让人们进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活动空间。这些建筑特色都可以被新农村的街道建设运用。

1.3农村广场景观

因为居民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在中国传统的聚落布局中出现了不少的非生产性场所。比如: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央就有一座约10m×12m的圆角房屋,在室内没有发现一件生活用器,这座房子不是生活居住用房,应该是某种非生产生活的房子。我国传统聚落的核心场所一般都位于中心地带,具有商业集散的功能,同时是居民活动中心和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广场功能也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多个功能变成了现在的休闲娱乐场所。公共活动场所的存在可以满足居民在生活、生产和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应该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历史文脉继承等因素。

1.3.1广场设计要尺度宜人新农村的建设规划设计应首先考虑“尺度宜人”问题,不要盲目的讲究“大”,广场所服务对象是村民,要针对村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进行设计规划。目前,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多为留守的老人、孩子、妇女等弱势群体。因此,广场功能设计要多为此类人群考虑。

1.3.2地方特色和文化的传承广场设计应具有特色性和文化性,能够体现出村庄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也应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例如诸葛八卦村,位于金华兰溪,曾在1998年被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村。村庄中有一座根据阴阳八卦设计的圆形广场,至今保留完整。广场的一边是居民的活动场所,另一边是水塘。

1.3.3广场绿化把广场的风格、形状和功能作为布局依据来设计广场绿化。比如,要增强广场的层次感,可以利用高大的灌木和乔木作为主体和对景;活动人数和面积小的场所适宜采用草皮;公共场所要满足多数人同时进行活动的要求。

2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层面

2.1物质文化景观

物质文化景观主要是指新农村设计中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包括新农村的地形地貌、绿地、水体等要素。地形地貌是农村景观所处地域的特征,例如平原的开阔、丘陵的节奏感、水乡的缠绵意境等。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只有结合地形地貌,才能建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环境。绿地则是景观及一切环境存在的基础,植物经过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给环境带来了希望和生机。另外,有水的地方便多了一丝灵性,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水体存在为整体环境增添了一些生气。人工景观包括景观设计中建筑、街道铺装、街道小品、广告导向牌等一些人工因素。色彩和材质都是审美感官对象的属性,在做街道的路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街道路面的色彩、材料以及质感。在农村有一种常用的排水系统,即水渠,通常用于雨水和家庭的污水排放。现今新农村的建设中,在铺砌材料时最好不要使用水泥进行铺砌,而应选择当地的材料。农村街道小品的特征应区别于城市的街道小品,例如现在很多农村引入多数的不锈钢和欧式雕塑的做法其实并不可取,而应该引入具有乡村景观特色和浓厚文化底蕴的雕塑。在农村通常在建筑的墙面上采用涂写的方式来做宣传或是商业广告,里面包含了一些人文特征和历史因素。我们还可以运用景观的设计手法对农村的宣传栏进行设计,使其形式和材质都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融合。

2.2非物质文化景观

非物质文化景观以景观中人的行为为主,通常表现为一定区域内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娱乐和风俗习惯等文化活动。不少的农村居民在街道上纳凉、游戏的习惯至今仍在保持。街道空间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因为它积淀了非装饰性的历史。设计者只有掌控住这种积淀,才能有效地进行设计。在已设计的空间范围里存在一些明确意义,即是接受或排斥某一特定的群体习惯、风俗。如果让在此地居住的人们准确地运用并传达出预期的信息,就要在设计中做到与当地的风俗文化相符。为了保持街道的活力,在营造街道景观时可以在沿街位置尽可能多地布置多功能的建筑。

3结语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对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讲究生活质量。所以,迫切要求在新农村的景观设计中完善景观功能体系,根据现代人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在保留有价值的传统特色的同时,创造出满足现代人需求的新农村景观环境,利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融合创造出具有文化价值的新农村景观环境。

作者:刁俊琴 崔学勇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

第三篇:园林景观设计在新农村建设的应用论文

摘要:从园林景观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并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新农村建设;应用

1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到位,整体规划不合理

按照建设“山水长安、富强长安、和谐长安”的要求,长安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着手于园林景观设计和整体规划,但起步比较晚,整体水平比较低,干部群众从思想认识上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还处于对经济建设作用不大、与物质生活水平脱节等传统思想,导致在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规划没有特色、形式表现单一、缺乏地方自然特色现象,破坏了生态环境、割断了视觉景观空间。

1.2与实际需要脱节,自然特色不突出

随着西安市主城区的逐步扩张,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商业聚集区在长安快速发展,城市绿化的优点进一步放大,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也一味地追求城市化模式,没有从大局考虑,没有真正设计出切合乡村实际的园林景观,忽视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造成园林景观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没有体现因地制宜、风格鲜明、环境保护、兼顾效益的原则。

1.3管理维护力度不够,景观时效性不长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设计和规划新农村园林景观,取得了初步成效,建成了一批整洁而具规模的乡村园林景观。但是,由于建成的园林景观缺乏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没有专人进行管理维护,加之群众的爱护意识较差,甚至破坏园林景观,导致园林景观效果不强,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长期维持。

2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建议

2.1强化思想引导,科学合理布局

在园林景观设计实施中,要加强生态景观价值的宣传教育,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让群众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有利于改变农村现有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激励人们自觉投身于园林景观建设、管护中。在进行村内道路线形、基础设施建设、绿化模块造型设计时,要充分考察研究,与村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将园林景观建设成科学合理、贴合实际、生态自然的宜居空间。

2.2贴合实际需要,突出自然特色

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与城市同步,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与生产生活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实际需要,协调好人与环境,植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同时,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切实融入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力求保护原有特色风貌和文物古迹,并结合包括休闲功能和生产功能等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利用,实现切合实际与突出自然特色的双重效益。以生态保护、恢复与重建等理论为依据,从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角度出发,充分保留原有的植被、地貌等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从而确保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后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2.3健全管理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

只注重前期设计,不注重后期管理维护不合理,也不科学。从当前普遍情况来看,由于园林景观的后期维护和管理不到位,难以发挥正常的观赏作用。因此,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充分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设计始终,不仅要考虑一次性投入的费用,还应考虑其建成后的日常使用和后期维修成本,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观赏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才能长效地发展园林景观。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作为长安区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按照“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多栽树、栽大树、栽乡土树”的基本思路,强化思想引导,科学合理布局;贴合实际需要,突出自然特色;健全管理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大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缩小城市之间差距,促进城乡园林景观的和谐发展。要坚持规划先行,引领科学发展;以山为核,做美秦岭北麓;以水为脉,做活碧水文章;以绿为基,做靓最美乡村,以长安独有的生态资源创建出山清水秀、大绿大水、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彰显出大美秦岭、山水长安、生态南城的新品牌。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_年3月12日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2_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财政收入达*.*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年中减少了*亿亩,人均下降到*.*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扩大到*.**∶*;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的农民党员从单一的集体经营和纯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外出务工和经商,通常是春去冬归、四处奔忙,其经营活动一家一户,地点方式千差万别,原有的党员活动方式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形式,但不少村支部还继续沿用传统的活动方式,这无疑给党员管理带来了许多难度,致使党员集体活动难开展,时间难集中,人员难到齐,思想难沟通,“三会一课”难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使支部与党员之间出现了断层,党员管理教育难落实。四是报酬待遇偏低,后顾之忧严重。村干部报酬待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该镇村干部报酬构成分两部分,每年国家转移支付解决1500元,另外镇上从其它渠道中以工作绩效人均补助500元,即每位村干部的年均报酬为202_元,可以看出,所得报酬与其劳动付出不成比例,出现倒挂现象,另一方面,村干部到龄退职后生活上没有任何补贴,政治上也没有任何待遇安排,思想顾虑严重。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战斗堡垒作用不强。集体经济空虚,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相对不足,村干部仅凭党性、素质和威望干工作。目前,该镇12个村中没有一个村的集体收入超过万元,大部分村仅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来维持正常办公,开展工作。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论文

论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农业、农村、农民所谓“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当前乃至以后我们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不失时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是历史关节点上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首要任务。只有改革才能实现突破,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农业已经不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在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镇办企业,民工潮这些有成效的变革使得农村经济较以前发生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农村还为完全摆脱贫困,依然制约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要成为世界上经济大国必须解决好中国农村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

“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第一要旨。安徽省要求,政策的制定、规划的编制、在哪里选点、怎样建设等重要事项,都必须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坚决反对违背农民意愿搞强迫命令。而安徽省的“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兼顾了“三农问题”,既维护了农村稳定,又促进了农业增长,还提高了农民收入。作为一名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我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全程参与到建设“美好乡村”的队伍中。杂乱无章是中国农村建设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病。安徽美好乡村建设引入“规划先行”的理念,从源头上试图改变村庄布局混乱的现状。自从建设“美好乡村”以来,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看到了改变村貌的良机,镇党委政府积极行动,合理谋划,在借鉴了别处的先进经验和结合了乡村的实际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建设改良措施。首先就村容村貌进行了美化。在新农村建设点设立了垃圾集中堆放区,并安排专人定时清理,杜绝了乱丢垃圾。另在每家的门前屋后进行绿化,并要求“在谁门前,谁管护”,这既美化了环境,更提升了全民参与感,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欢迎。再在集镇新建了大型农贸市场,解决了多年来商户沿街占道买菜,流动性大、不稳定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交通管制也使农产品交易更加规范化。在各新农村内部建设方面,村委特地留出一块空地用于健身休闲,有建设器材,有篮球场,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活动。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镇党委政府按照新塘村一直以来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农业。在政策和资金上保证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并成立了图业生态园。经过扶持和发展,图业生态园已经成为滁州市以及周边城市家喻户晓的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相比较传统农业,生态农业的产值更大,覆盖面更广,由此带动了新塘村周边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提高了收入,使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大的实惠。我镇的美好乡村建设把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污水处理、安全饮水、卫生改厕、村组道路硬化、河塘沟渠清淤等工作,彻底改变农村现状,让农村回归优美的环境。并且优先调整产业结构,增收创收,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推进社会主义美好农村建设,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引领和带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美好农村。要明确重大的历史责任在肩,必须勇于承担,扎实推进美好农村建设,让老百姓满意,带给群众实惠,得到人民群众拥护。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总之,美好农村建设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决定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成败,让美好中国从农村起航!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探讨论文(小编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