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人格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观点分析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130-892375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1-30 15:18:37 来源:网络

人格心理学流派

要说人格心理学流派,我们首先得说人格心理学,而要理解什么是人格心理学我们就得先知道什么是人格。书中把人格定义为源于个体自身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但我觉得我们要强调的一个点在于,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和跨情景地审查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当然,这也不等于说人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只要人格是存在的,并且行为不仅仅是对我们所处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可以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定义的第二个部分关注的是内部过程,内部过程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过程不同,它是在人的内心发生的,影响着人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还有一点很重要,根据这个定义,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都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这并不等于说外部环境对人格没有影响。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自然影响着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类型的人。

那么,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人格理论家和研究者提出的基本问题。人格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书中将人格心理学分为了六个流派,它们分别是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对他们的行为差异影响很大,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发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每个人对人格的问题的理解不同,他们会根据自己对每个流派的接受程度而把自己归类到某一个流派中去。他们都毫无疑问的会觉得自己认可的这个流派的理论比其他流派的理论更有意义。但是我们要学会辩证的去看待问题。每一个流派都是由众多值得尊敬的心理学家发展和推进的。虽然他们并非在每个问题上都是正确的,但是每个流派都在帮助我们理解“我是谁”这个问题上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接下来我们就分别举一个代表人物的例子来分析一下这六个流派。

首先是精神分析流派。精选分析流派中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精神分析流派中第一个与弗洛伊德决裂的人。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决裂后继续发展他自己的学会,创办了自己的刊物,还为他新的心理学起了个名字: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对人格的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提出追求卓越,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以及出生顺序的影响。阿德勒认为,只有一种动机推动着人们,他们称之为寻求卓越,其他所有动机都可以归入其中。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出生就有着深深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的根源是虚弱无助的儿童需要依赖更年长更强壮的成人才能生存。从儿童意识到他们很弱小的这一刻起,就开始用一生的努力去战胜他们的自卑感。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客服生活中的阻碍,克服自卑感。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就越强烈。但是有一些事例说明,过度自卑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有些人有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很多。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其产生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过度自卑的儿童和成人会拒绝或远离挑战而不是去战胜它们。但是阿德勒认为,成就本身并不是心理健康的指标。关键是把寻求卓越和社会兴趣结合起来。与弗洛伊德一样,阿德勒也认为出生后的头几年对人成年后的人格形成非常重要。然而阿德勒还强调父母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有两类父母行为特别容易导致儿童后来生活中的问题。第一种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会造成溺爱的危险。溺爱会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的自卑感。要做到不溺爱,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独立,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父母的第二种错误是对孩子的忽视。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孩子在长大后会变得冷漠多疑。成年以后不能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除此之外,阿德勒还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影响人格形成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在人格上不同于中间出生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最后出生的孩子。阿德勒认为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会受到父母过多的关注而过度溺爱,在其他孩子出生后,父母的关注被转移后,头生的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阿德勒对中间出生的孩子的看法更积极,他认为中间出生的孩子会形成对优越感的强烈追求,按照阿德勒的说法,中间出生的儿童更容易成为最有成就的人。阿德勒还发现,在难以教育的儿童中,头生儿的比例最大。但他感觉到最后出生的孩子也有问题,这些孩子在儿童期受到所有家人的溺爱。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往往依赖他人,缺乏个人主动性。阿德勒的理论描述可能适合于某些家庭,但也有很多例外。也就是说,虽然阿德勒的理论引发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我们还是要辩证的去对待他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特质流派。自人类使用语言以来,就试图描述人格。早期的特质理论家之一戈登·奥尔波特曾列举了英语中可以用来描述人的4000多个形容词,因此人格心理学家早期面对的一个挑战就是把所有的特征组合成一个适当的结构,最初用来区分和描述人格的一些尝试属于类型学体系。但是如今人格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放弃了类型学,虽然类型学在普通人中间仍然还有市场,但是心理学家已经用特质说取代了类型说。说到特质说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特质说的先驱之一-卡特尔。与其他理论家不同,卡特尔不是从有关人格要素的深刻理论起步的,他借用了其他学科的方法。卡特尔认为,化学家在研究之初不先假设哪些化学元素必然存在,心理学家也不该先入为主的提出一套人格特质的清单。卡特尔的很多研究都致力于查明究竟有多少种人格特质。在探索人格结构的过程中,卡特尔使用了因素分析这种统计技术。根据他的研究,他提出了根源特质的定义。卡特尔考察了大量来自不同方面的关于人格的信息,通过研究最终确定了16种基本特质,并在1949年发表了第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人格测量版本:16项人格因素调查表,简称16PF。16PF的修订版至今仍然是应用广泛的人格问卷。著名的“大五人格模型”也是在卡特尔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说到生物学流派大家肯定首先能想到就是人格特质形成的遗传和环境谁输谁赢的问题。最常用的把遗传和环境影响分开的是双生子研究法,研究者运用双生子研究法把遗传和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区分开来,虽然遗传影响的准确度还不确定,但是大多来源的的结果一直显示,成人的人格确实受遗传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斯·艾森克的理论。汉斯·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因素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定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他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认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模式的总和”,这种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认知(智力)、意动(性格)、情感(气质)和躯体(体质)四个主要方面。后来他又强调人格具有稳定持久性。汉斯·艾森克是用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人格的早期提倡者,他认为,可以在三个基本维度上给人划分人格,称为内外向型、神经质和精神质。内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对刺激更敏感。一个著名的气质模型确定了三种气质维度:情绪型、活动型、交际型。心理学家认为气质主要是遗传来的,这些遗传倾向与经验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成年人的人格气质。理论家指出焦虑来自于社会拒绝。他们认为,由于独居降低了种族生存和繁衍的可能性,因此焦虑帮助了种族的生存。气质研究对教育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们使用了脑电图数据来测查个体在情绪上的差异。一些研究者发现,大脑两半球活动的几率的差异是遗传来的,这种差异使人们在体验消极或积极情绪的容易度上有所不同。一种肯定生物学流派的观点认为,它把人格心理学与生物学原则联系在一起。另外,这一流派的研究查明,关于人格发展的“白板”说模式在实践中有局限性。生物学流派的第三个优势是它非常强调实验研究。各种研究都证明遗传和环境对成人的人格发展都有影响。但是无论如何,已积累的证据仍有利的证明了成人人格中有显著的遗传成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物学的成分。

在20世纪中期,心理学流派出现了两种主要的人性的理论。一种是弗洛伊德的观点,另一个观点来自于行为主义者。但是仍然有很多心理学家难以接受这两种对人性的描述,尤其是弗洛伊德和行为主义的描述都忽视了人性中的一些重要方面。出于对这些关切的反应,所谓的第三势力“应运而生”。人本主义流派为人类描述了一幅完全不同的图景。人本主义流派的观点有很多的来源,其中主要的两个领域就是在欧洲广泛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尤其是罗杰斯和马斯洛的研究。推进他们关于人的行为的新思想,成为了马斯洛和罗杰斯毕生的工作。他们的思想在心理学者当中找到了乐于倾听的听众,他们也因为看到其他流派的局限和不足而困扰。接下来我就主要来概述一下马斯洛的理论观点。马斯洛用职业生涯的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填平他在其他人格流派中发现的沟壑。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为背景,马斯洛提出了他的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定义-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其中匮乏动机是因缺乏一些必需的东西而产生的,一旦得到这些东西,匮乏动机就得到满足。从而就把需要转向成长动机,成长动机包括无私的给予别人爱以及人的独特潜力的发展。马斯洛划分了包括匮乏需要和成长需要在内的五种需要类型,并把他们合并成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模型中。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处于一个高低显著的层次中,必须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一些需要。一般都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再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它可能会返回来使你的注意力再次转向它。在大多数人的一生中都是按照从低到高的这个层次向上前进的,知道支配着我们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虽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但是他也承认不同文化中满足每一种需要的手段有所不同。他认为各种需要所属的层次在各种文化中都相同,只是满足需要的方式略有不同。

华生在20世纪早期创立了行为主义,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预测、可人工控制的外显行为。行为主义者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条件反射经验所导致的结果。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标榜为激进行为主义,偏好可观察的外在事件,拒绝使用像焦虑这样的内部状态来解释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者把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扩充。罗特用人的期望和对强化的评价来预言在许多可选择的行为中,哪个行为会被激发。班杜拉认为内部状态、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人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是有目的的并定向于未来,人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但人是否会表现出通过这种学习获得的行为,取决于对奖励或惩罚的预期。行为矫正疗法以条件反射为原理。有些疗法如系统脱敏以经典条件反射为基础,代币制等疗法以操作条件反射为原理。班杜拉提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很重要。个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他适应生活及克服障碍的能力,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亦对性格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对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既有肯定也有批评。肯定在于其实验基础和由其产生的心理治疗程序,批评包括它对自由意志和遗传因素的忽视,以及行为主义治疗师把患者的问题归结为可观察的行为。

认知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人人格的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引起的。乔治•凯利是个人建构理论的早期开创者。他认为,人有着去认识世界的本能。他把人比喻为科学家,总是力求更好预测将要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他把这一过程中使用的认知结构成为个人建构。凯利还认为,心理问题源于焦虑,焦虑是由人们不能预测事件引起的。认知心理学家描述了几种认知结构以解释个体差异和个体内部信息加工过程。图示是用来帮助我们知觉、组织和储存信息的认知结构。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师有关我们自己的认知表征,这一领域的许多研究都与自我图示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当某一信息与我们自己有关系,我们能更容易地知觉到或回忆出。有关未来自我的认知表征会影响人的行为。但是不同自我概念如出现差异会导致消极情绪。阿尔伯特•艾利斯是从认知角度对心理治疗进行探讨的早期倡导者。他认为,当人们使用非理性观念时就会出现情绪问题。理性情绪疗法就是帮助来访者看到他们自己用了什么样的非理性观念并用合理的管理把取代之。在自我指导训练中,来访者学会用更恰当更积极的内心独白取代原来消极的。凯利用行为项目网技术来测量人们在建构方面的差异。认知流派对人格探讨的贡献之一就是其强有力的实验背景。另一个优势就是它是符合心理学的现代趋势和时代精神的。但是认知流派也受到了很多的批评。其主要问题在于,认知心理学家使用的概念都比较模糊,另一个问题在于,是否有必要总是用认知去解释行为。认知学派没有一个概括的模型把所有研究工作组织起来。

人格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观点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