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精】论创新作文[精选5篇]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130-1109478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8-19 17:05: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精】论创新作文

【精】论创新作文2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创新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创新作文1

在当科技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事物出现在我们身边。比如我们以后的周记只需在网上完成,做到了无纸张、无污染化,可也有些同学认为这太折腾没必要。新事物的出现既有利也有弊,在方便老师批改的同时,也许有些同学借着上网写作业的理由趁机玩会儿手机。所以,在面对新鲜事物的出现我们是该接受还是拒绝?

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接受。

当今中国为什么变得强大,比尔盖茨为什么成为世界首富,是因为他们敢于创新也善于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人生存的必需品。因为创新,电灯取代了蜡烛、汽车取代了马车、空调取代了电风扇……也正是因为创新,社会日益进步。

可盲目的创新往往也会弄巧成拙,像那“邯郸学步”的人,觉得别人走路好看便学别人走路,最后走了个四不像,连自己原来怎样走路都忘了。这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方法不对,也是行不通的。

前段时间微博上传的沸沸扬扬的作家抄袭事件,让自己的名字成为抄袭的代名词,有些人甚至还支持抄袭者,说被抄袭是原创者的荣幸。这又算得了什么,自己不愿去创新而直接去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一个没有创新能力人是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不懂得创新往往会成为社会的绊脚石。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只是人们不敢去触碰。创新并不难,等到它的力量真正展现的时候,大家都会为它鼓掌。

除了创新以外我们还要学会接受新鲜事物,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它的变化已超出你想象。那些思想安于现状,停滞不前,只会默守陈规的人,最后也只会成为社会的淘汰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史在更替,时代在不断变迁,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状况。新事物的出现,与其被动接受,何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勇于创新,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论创新作文2

创,创造;新,新颖。创新是人类发明的再创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之力。“不创新,就灭亡。”身为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学会创新、动手创新。

创新与生活紧密相关,创新来自生活。创新只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为人们的生产提供帮助,才能被时代认可,才能被社会接纳,才能有效地、快速地推动时代与社会发展。学会创新,必须先学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深入生活。伊莱沙格莱夫斯来的`斯当初在楼梯上上下下地搬运货物,累得满头大汗。为了不再如此劳累地搬运货物,他突发奇想,在载人电梯的基础上改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载货电梯。假如他不观察生活,那他不可能对电梯进行再创造。倘若他只观察生活,而没有创新的勇气,也不可能发明载货电梯。所以,青少年若要学会创新,离不开生活细节的观察,也离不开动手创新的勇气。

创新也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钻研精神。在鲁班身上,这种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他造锯那年,皮肤被茅草划伤,就一心一意研究为什么茅草会划伤人的皮肤,最后由茅草创新为锯。他为了避雨,创造了亭子,但仍无法为人们解决遮雨的根本问题,他日夜不停地画了许多图纸,由亭子创新成了人们至今仍在使用的雨伞。为什么鲁班的创新如此受人们欢迎?因为他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努力钻研,将工匠精神发扬到了极致,解决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创新中,难道不需要如此百折不挠的精神吗?

当然,生活离不开创新,更离不开传承。我们要把创新建立在传承之上。我们祖先血脉相传下来的,都是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让传承与新时代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创新的最佳意义。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自古以来,人们推崇创新。创新是永恒的话题。正因为永恒,创新这个重任降临到一代代年轻人身上。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时代里,又有什么理由不学会创新,不动手创新呢?

第二篇:论企业文化创新

论企业文化创新

【摘要】:企在企业创新体系中,文化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并且成为企业扩张的内在精神动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思维方式的变革,也是企业的自我超越。创新企业文化还要改变传统的企业教育及再教育模式,营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就是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通过创新的企业文化,突破与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 思维模式

On the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Abstract】:Enterprises in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system, cultural innov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o provide a new concept of value and business philosophy, and become the inner spirit of enterprise expansion.Enterprise culture innovation is the enterprise values, business philosophy, the way of thinking of change, but also the enterprise's self transcendence.Innovative enterprise culture also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re education mode, and buil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 culture.Innovative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corporate culture.Through the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breaking the shackles of the rigid cultural ideas and ideas that are out of line with the actual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 management mode which runs through the whole innovation process.【Key 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creative thinking mode

目 录

一、概念界定„„„„„„„„„„„„„„„„„„„„„„„„„„ 4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界定„„„„„„„„„„„„„„„„„„„„4

(二)企业创新文化的概念界定„„„„„„„„„„„„„„„„„„4

二、创新文化的构成维度分析„„„„„„„„„„„„„„„„„„„„4

三、企业文化创新的四个“改变”„„„„„„„„„„„„„„„„„„„5

四、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8

五、走出企业文化创新建设的十个误区„„„„„„„„„„„„„„„„9

六、企业文化创新建设的形式„„„„„„„„„„„„„„„„„„„13

(一)灌输与疏导相结合„„„„„„„„„„„„„„„„„„„„„13

(二)正面引导和合理批评相结合„„„„„„„„„„„„„„„„„13

(三)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13

(四)重点突出与潜移默化相结合„„„„„„„„„„„„„„„„„13

七、重建创新型企业文化„„„„„„„„„„„„„„„„„„„„„14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一、概念界定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界定

企业文化概念的提出,最初是在1970年,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5.M.戴维斯在其《比较管理一组织文化展望》一书中,率先提出组织文化这一概念开始。至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以醒目的标题报道“企业文化”问题。接着,美国权威性杂志《斯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评论》、《加州管理评论》、《财富》、《管理评论》等等,先后以突出篇幅讨论了“企业文化”,在美国企业文化被称为“CorporateCulture”。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或内涵,国内外的学者们各有自己的看法,但从根本上来说,他们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还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企业文化应以人为着眼点,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强调要把企业建成为一种人人都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组织。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组织内部的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认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是企业职工共同的信仰,它是指导企业和企业人行为的哲学。作者在本研究过程中对企业文化的界定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企业通过社会实践所逐渐形成的并为全体企业成员所接受和遵守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和准则等的独特文化体系的总和。它是一种独特的群体意识,是一种以文化为手段达到管理的目的高层次的管理模式。

(二)企业创新文化的概念界定

本文对企业文化创新的理解,是指企业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在长期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育起来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行为准则,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展开的企业在创新及其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自我鲜明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与创新物质财富的总和。本文拟从创新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这个狭义的角度研究文化对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的影响,我们把创新文化的内涵定义为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是激发创新活动的精神家园。

二、创新文化的构成维度分析

企业文化是包含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

规章制度等在内的有机整体。麦尔斯和斯诺二十多年前就证明,任何在组织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文化必然深刻影响该组织的策略、领导者的思维方式、以及组织的结构和系统。企业创新文化的构成维度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创新文化应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追求超前、开拓、变革、卓越的文化。创新文化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导向。企业技术创新的规模、水平、重点以及方式往往由其价值导向决定。企业的创新氛围,这包括激励创新的行为规范。比如,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对创新的重视,鼓励创新、容忍创新失败的态度和行为,对创新员工的宣传示范作用等等。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这是创新文化的想要得以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本文探讨的激励创新制度,主要包括对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的激励制度。

因此,对创新文化测定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测量:创新的价值观、创新氛围、激励制度。见图1

三、企业文化创新的四个“改变”

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文化,是保证企业制度与企业战略实现的重要思想保障。企业文化的创新,直接影响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从而可间接推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人们价值观

念、心智模式、个人及共同愿景的彻底更新、是自我超越。因为新的价值观念、心智模式、愿景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本文将从4个方面对企业文化创新进行思考。

(一)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式

人们总是喜欢按习惯的方法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对熟悉的事物有一种亲切感,很多人具有守旧惧新的心理倾向。成功之后是失败,创新之后出现惰性,这种成功综合症在许多企业中随处可见。不可否认,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囿于既定的思维模式和习惯的方法,则前行的步伐是步履维艰的。孔茨在《管理学》一书中指出:“没有人能否认对过去的管理经验或过去的管理工作‘是怎么做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未来情况与过去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确实,过多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依赖历史上已经解决的那些问题的原始素材,肯定是危险的。其理由很简单,一种在过去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可能远不适合于多少类似过去的未来情况”。如何克服成功综合症,创新企业文化,进行思维方式的创新是一剂良方。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是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式,不囿于过去的经验和习惯的做法。从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地思考问题,不断检视我们的传统思维模式,要善于发现传统思维的弱点,以及思维定式的惯性。不断地探索企业再造、结构再设计、文化重塑、管理创新等。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一直未觉察自己的心智模式,所以这些模式一直未受到检视。因为未受到检视,这些模式也就一直没有改变”。欧白恩也指出:“暴露出机械式思考的限制,管理者倾向以固定的几个解决方案,来对付复杂的企业问题,这样通常使问题更糟”。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式,就要自行发展和学习改变传统思维的技巧,通过训练、频繁的报导,以及不断的练习,建立起自我省思、摊出和共同审视思维模式等基本技巧的基础。在企业文化创新中,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有两个重要的动力因,一是增加企业的生产力,二是解决人际关系。增加企业生产力,对于务实的经营管理者而言,由于是业务上所必须了解的事情和所做的工作,因此,学习的意愿很高,对于新的方法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经营管理者要用反思和探询的技巧去处理人际关系,才能使企业的员工接受新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二)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判断企业行为的标准,也是指导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现代企业的发展和扩张无不伴随着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转变,西蒙的现代决策理论把决策标准由最优化原则引向满意化原则,改变了传统的决策原则和方法。企业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但竞争不一定都是你死我活的,可以寻求共同发展之路,所以“双赢”理念出现了,企业的竞争策略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大型跨国公司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竞争战略,实行强强联合,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出现了规模空前的重组和兼并浪潮。学习型组织、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竞争战略,其实质上是文化创新的结果。文化创新是企业发展与扩张的动力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企业的发展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观念创新居于核心地位。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其实质是企业人文精神的持续创新,是企业文化的持续创新,只有持续的文化创新,企业才能兴旺发达、长盛不衰。不同的企业由于价值观、行为规范、产权结构不同,其发展的方式和思路也不同。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经济行为时,往往存在许多空白区,这就需要文化建设这只有形的看得见的手来引导和调节。在现在与未来之间,企业的选择往往是考虑现在的利益多于未来的利益,因此,出现了掠夺式经营、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有效地调节了企业的经营行为,企业的经营理念与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人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人类才能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性发展之路,企业也才能不断地成长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文化创新再次提供了契机。推动企业发展和扩张的动力已不再是传统要素,知识、信息、智力、能力以及人才,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人力资本真正成为企业各种资本中最重要的资本。知识与创新是人脑意识的产物,而企业发展对新知识、新理念的追求是人的本质意义上的回归。现代企业发展史表明,企业成长与扩张的势头越强,人的主体性作用就越突出。在人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凸现在人所具有的知识与能力之中,是凸现于人的创新能力之中的。关键又在于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海尔”的成功就在于此。长期以来,企业发展中普遍重视的是

“融资”、“投资”。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融智”、“借脑”、“创建智力群体”、“化敌为友,与狼共舞”的“双赢”理念和价值观凸现出来,“上君尽人之智”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接受。纵览世界著名大公司,都有一个卓然超群的“外脑支持系统”作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托。

(三)改变企业再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成人后的再教育则以补充知识与技能为主,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形成一些习惯思维和思维定式,忽视了人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思维习惯、传统的观念、传统的经营理念来应对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显然适应不了竞争性社会的需要。现代企业的发展,文化是根本、是核心。论企业文化创新的其他经济行为都因文化而展开,不同的企业文化,会表现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追求不同的精神生命,故而形成不同特质的文化价值取向。现代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创新要着力于文化力的构建与完善。企业再教育模式要从“充电式教育”向“创新式教育”转变,教育的革命势必引起学习的革命,学习的革命又将导致思维方式的革命。横向思维的创始人爱德华·德·波诺指出:“纵向思维是在挖深同一洞,横向思维是在试着在别处挖洞。”在现代企业再教育中,要从强调每位员工自觉地学习转化为团体学习。在一个企业中,如果个人的能量不断增强,但整体搭配的情形不良,只会造成混乱,而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困难。在峰型的古典组织中,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个人手中,决策也多是由个人做出,而现代网络型组织的决策权集中在一个团体中,决策是直接或间接地透过集团做出的。个人不断地学习使个人的素质得到提高,但并不说明整个组织的素质提高了。彼得·圣吉指出:“在某些层次上,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是无关的,即使个人始终都在学习,并不表示组织也在学习。但是如果是团体在学习,团体变成整个组织学习的一个小单位,他们可将所得到的共识化为行动;甚至可将这种团体学习技巧向别的团体推广,进而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学习的风气与标准。”在企业文化创新中,要构建团体学习的企业文化。因为团体的智慧高于个体的智慧,团体能放大个体的力量。团体学习的新教育模式中,团体要学会萃取高于个人智慧的团体智慧。既要有创新性的方法和理念,又要有协调一致的行动。在现代企业中,杰出的团体会发展出同样的关系,即一种运作上的默契。在团体学习的过程中,形成集

体思维,系统地思考,统一的意志和行动,这就构成了追求卓越的企业创新文化。

(四)改变企业竞争力

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加强企业长期经济绩效?我认为,所有优秀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的以技术创新和领先为核心竞争力,有的以产品优良的质量和完善的服务为保障,有的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顾客。统而言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追求卓越的企业创新文化。现代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自强不息”、“居安思危”、“聚思融智”、“追求卓越”、“仁者爱人”。企业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在逆境与顺境中有正确的定位,而不至于迷失方向。要有居安思危的理念,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要能够做到聚思融智,才能兼收并蓄。要有追求卓越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才能不断地创新与升华。要有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企业文化在形成之后,往往会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当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时,重新估价自己的价值观,重新评价自己的实际经营方式,在这个重新估价的过程中,常常导致文化创新和经营创新。重新审视与疏理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方式,对文化的源泉和构成及价值标准进行检视。需要丰富文化的内涵和源泉,因此,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既要汲取传统文化的乳汁,也要借鉴现代西方文化的科学内容。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基因,从现代文化中找寻变革动力。创新企业文化既是寻求优秀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整合的产物。

四、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来说,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相互依存,相对益彰,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有机性。当企业文化健康发展时,它是一面旗帜,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促进技术创新进步,同时也促进企业文化本身的变化和发展。反之,当企业文化出现病态时,尤其是严重病态时,它却是一股迷雾,熏得人心涣散,各奔东西,延缓或阻碍技术创新的产生和成长,也不能促进企业文化的繁荣与进步。企业文化要胜任技术创新的开路先锋,非经常自我反省、吐故纳新不可,保持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相协调,既不可滞后,又不可超前。滞后会伤士气,窒息技术创新;超前会对职工提出超现实的要求,使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丧失技术创新的信心。为此,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坚持系统

原则、动态原则以及一与多的原则,因时制宜、因企制宜,既维持企业文化的稳定,以免朝令夕改使职工无所适从,又要善于变革企业文化,满足技术创新的各种需求。其次看,调查取值方式。美国著名的管理行为和领导科学权威约翰·科特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哈佛商学院经济研究所的资助下,从1978 年1 月到1991 年8 月,用12 年时间就“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进行了调查,对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与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1 年的总收入增长率,前者为682%,后者为166%;企业员工增长,前者为282%,后者为36%;公司股票的价格增长,前者为901%,后者为74%;公司的净收入,前者增长756%,后者仅增长1%。实证研究表明:①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有着重大的影响;②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③对企业经营起负作用的企业文化并不罕见,这种文化一旦存在,就难以改变;④企业文化尽管有惯性难以改变,但它们完全可以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经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

创新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分析框架。见下图2。

五、走出企业文化创新建设的十个误区

企业文化有内在的复杂性,对企业的作用十分微妙。因此,我们在学习成功的企业文化时,容易陷入以下十大误区。

(一)企业文化是万能的

也有这样一类人,由于听说过企业文化的作用,因此将它看成是灵丹妙药,无论企业出了什么问题,都归咎于企业文化问题。一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认为所有的企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企业应该理智地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意义和作用,不能事事都对它顶礼膜拜。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

不能用泛文化来看企业文化,更不能拿外部的先进文化或研究者对企业文化的理想状态的倾向性阐述或直接套用于企业。企业文化的产生是先有企业后有文化,文化应该是从自身需要出发,科学地提炼原有的文化使之上升为倡导的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是可以模仿的

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其中经典案例俯拾皆是。我国企业有着学习的优良传统。因此,很多企业开始学习外国大企业的企业文化,国内企业也是互相模仿。所以出现了我国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大同小异的现象。它们都用“团结、求实、进取”的词汇表达。莫非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学习时,应该因企制宜,缺什么补什么,切莫追求华词锦句。

(四)企业文化是领导文化

有些人认为企业文化有与没有,好与不好都是领导的事,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当然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受企业文化的制约。那种把领导的思想理念强加于企业文化的做法,势必只能让企业文化变为“领导文化”,而得不到群众认同。企业文化是群体文化,既要重视领导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又要吸引群众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参与,不能让它变为“孤家寡言”。

(五)企业文化就是政治思想工作

我国企业长期坚持以政治思想来教育职工,这是我们企业的优势。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时,把它纳入政治思想工作之下,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首先,从内容上说,政治思想工作在企业中做企业职工思想工作的内容,重点解决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理念和信念等问题,另外还有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落实的内容。而企业文化涵盖的内容更宽,不仅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价值观,还包括生产经营方面的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包括企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内容。其次,从共性与个性上说,政治思想工作中许多政策性、政治性内容和任务具有社会的共性。而企业文化更多地注重企业的特性和个性。最后,从功能上说,政治思想工作侧重于政治方面,而企业文化侧重于管理方面。企业应该认识到两者的不同。

(六)企业文化就是CIS(Corporation Identity System)

很多人把CIS 当作企业文化来运作。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CIS 则是一种在企业文化统领下的传播沟通活动和职能,它体现和承载着企业文化,但本身不是企业文化,只是企业文化的起点。

(七)企业文化就是标签、口号和宣传

很多企业请咨询公司搞企业文化就是为了给企业贴上几个标签,提出几个琅琅上口的响亮口号。也有些企业认为,搞了内部报刊、文化活动、在电视上频频亮相,多多进行企业宣传等行为就是企业文化了。其实,这些都只是企业文化向下实施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而已。试想,如果没有符合企业实际的理念,没有与这些理念相匹配的的制度,去宣传什么?没有企业文化引导的标签、口号与宣传,也就没有灵魂的、不能真正起作用的形式。

(八)企业文化是可以速成的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不外是将企业的宗旨、价值观告诉大家。于是,总结几条经验,推介几个典型,墙上一贴,号召企业职工照此去干,便大功告成,这是对企业文化的庸俗理解引发出来的行为。其实,企业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培植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常年累月的积累。

(九)企业文化是难办的

这与上面的速成观完全相反。这类企业的领导人认为企业文化的成功就像登天揽月一样遥不可及,他们抱怨说大环境不好,企业文化也搞不好;企业体制不好,企业文化不好改;市场压力大,没有时间去做这些“务虚”工作。而企业只要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适当地引用管理咨询,并把文化建设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中去,企业文化建设是能立竿见影的。

(十)企业文化就是娱乐

一些企业人为企业文化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搞搞比赛什么的。其实,这些都只是企业文化传播的途径。如果不把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囊括其中,再具有欣赏

价值的文娱活动,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来说,也只是空有一番热闹而已,与小孩玩“家家”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警防踏入这些误区以免费力不讨好。

六、企业文化创新建设的形式

(一)灌输与疏导相结合

观念的转变离不开灌输。人们的思想总是在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企业可以趁机向正在进行思想选择的职工灌输共同的价值观、政治信仰,使之同落后的观念做斗争而发生转变。要使灌输有效,就要善于疏导,及时排除职工的思想情绪,排除职工的心理障碍。

(二)正面引导和合理批评相结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主流是健康的,因此,必须以正面引导为主,通过树立英雄典范人物,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人格化,通过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各级人员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而对视保守为稳重,视诚实为迂腐,视投机为才干,视批评为洪水,视奉承为见识,崇尚奢侈,鄙视节俭,讽刺创新,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庸俗企业文化给予合理的批评,不能让它们在企业中有市场。做到双管齐下,既要大力弘扬企业文化中爱厂如家、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良好风气,又要过滤企业文化中的沉渣并进行无情的批评。“你不批,它就不倒”。批评是防止企业文化蜕化变质的重要武器。

(三)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为了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引起职工共鸣的企业精神,必须加强思想教育,统一思想。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以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保持稳定。

(四)重点突出与潜移默化相结合

当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的矛盾明显而尖锐时,必须抓住关键点,突击式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清淤化积,防止矛盾积累和激化。由于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因而见效快,能及时遏制企业文化中不利因素的扩散。但是,这种效果难以持久,必须经常重视智力投资,加强培训,提高职工的科技素质,培植和发展创新能力;

开展各种问话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职工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焕发主动性、创造性;开展礼仪教育,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强化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使他们的创新欲望时时涌现。

七、重建创新型企业文化

针对我国技术创新难、企业文化滞后的问题,提出四点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要对企业文化深刻反思、正本清源。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确花了不少力气,想过许多法子,有的取得了成效,可是,从全国企业总体上看,对技术创新的激励还是不尽人意。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企业文化建设。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创业和发展历史,因而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它的存在理应帮助企业实现这个愿望。但是并不总是顺乎人意,有时适得其反阻止企业的成长。因为企业文化是一条思想河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既有利于企业之舟奋勇前进的波涛,又有致企业之舟于支离破碎的漩涡。因此,要建设有利于企业兴旺发达的企业文化,必须深刻剖析企业文化的实质性内核,分清内核性因子对企业发展其推动作用,哪些起阻碍作用,然后慎重地筛选:保留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清除企业文化源头的污泥浊水,就不能保证新建企业文化的清澈和顺利进行。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而企业环境在不断变化,技术在日新月异,企业文化的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进步。打破企业文化的稳定性,成为建设新型企业文化的重任;不破就会干扰新型企业文化的建设,所以需要经常地反思企业文化,且破且立。

其次要转变形而上学观,确立系统的创新观。系统科学家邦格说:“所有具体事物不是一个系统,就是某个系统的组成部分”。这样,整个企业就是一个较大的系统。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是它的两个子系统。技术创新作为一个系统方式而存在,那么它问题的产生或解决必然跟其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好比车轮受阻,则可能有多种原因:或发动机有故障、或传动器有问题、或车轮本身变形,或路况差使车轮无法转动等。要解决不能前进的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对车子本身想办法,而且还要对道路想办法。别老是死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顾此失彼,只知给发动机拼命加油,结果由于路况实在糟糕而

无济于事,岿然不动。视野宽阔一点,办法就多了,除了在发动机上打主意外,还会从路况、车轮等方面去想办法,车子就不再受困了。同样,技术创新这台车子前进困难时,不能因陈守旧在技术圈子中苦思冥想,应不断改善企业文化这个路况,减少内耗和外损,使它运转正常且能持续下去。因此,我们要转变片面的观点,树立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观和技术创新观,对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的系统要统筹兼顾,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不能为企业文化建设而建设,而要为技术创新铺路架桥而建设;也不能为技术创新而创新,关门创新,单枪匹马,势单力薄,难以使技术创新取得成功,而要借用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作为永不枯竭的动力。

再次要坚持动态原则,建立竞争、开放、有序的企业文化,为技术创新树立榜样,并为它开辟道路和提供有益的服务。竞争是市场机制的重要特点,也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是企业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的正常方式,是企业职工认同并愿意遵守的人事原则,构成了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没有竞争,企业就没有取得外部先进技术和其它优秀成分的吸引力,也就不会有企业内部的创新,可见,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生命力。一个有效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封闭意味着熵增和死亡,而开放就是要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不断地得到能量的补充,使系统总熵减少,不断增加有序程度,增强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必须保持开放,开拓多种渠道与其它文化对话,吸取其它文化的精华,改善阻碍技术创新的文化,消除文化之间的冲突;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对话,体现时代的精神,容纳新兴文化的合理成分,充实和洗涤本土文化;要与技术创新对话,及时反映技术创新的要求和愿望;要与大众对话,特别是广大企业职工,既把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创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的主脉中,又要亲近大众,博得大众的支持和拥护,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动力。这样做,归根到底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文化的创新力,既使之发扬光大,扫清技术创新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又为技术创新拓宽思路。

最后要从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去发,创建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系统中存在着同构同功,同构异功,异构同功,异构异功的关系。因此,企业文化可以采用多种表达形式,不大丰富多彩的内容,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企业职工文化程度有高低之分,爱好有差异,客观上,要求企业有的放矢地用多种文化表达手段,传播企业文化。不能不问对象,千篇一律“一锅煮”;否则,收效甚微。

致 谢

三年专升本生活即将结束,在的三年是我学习征途上不平凡的三年,我曾遇到过不少困难,但得到许多老师和学友亲情般的帮助和呵护,一一顺利通过。他们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值得我永久铭记和终生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我要感谢他的伟大的人格,平易近人,学识渊博而又虚怀若谷;在我学习期间,无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我的每一点思维的进展,每一步匍匐前进,都融进了他博大之爱的滋润和独特智慧之光的照耀;并且我对许多问题的正视和关注,都来自于王老师对我的鼓励和点化。特别是为我的毕业论文绞尽脑汁,选题给予殷殷的指点,论点给我反复的推敲,选材教我如何旁征博引。如果没有他给我的循循善诱,不是他谆谆教诲我如何坚强个人意志,那我至今还在学术道路上焦躁不安。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班主任老师,是她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和课堂下的循循善诱,使我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受益终生。

再次,感谢工商管理级的全体同学!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了我许多关心和帮助。

还要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及家人!是他们从精神和物质上的鼎立支持,才使得我顺利完成这三年的学业。

还有许多需要感谢的人,他们的名字难以一一列举,在这里也一并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参考文献: [1][英]休·塞西尔.保守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美]哈罗德·孔茨,里西尔·奥唐奈,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4]周国华.海尔文化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1999,(10)。

[5][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第三篇:论创新湖北

论“创新湖北”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努力建设创新湖北。”创新,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动力之源。建设“创新湖北”,是“五个湖北”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建设“创新湖北”是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选择

建设“创新湖北”,是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从湖北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建设“创新湖北”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看可分为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驱动型发展和科技、制度、观念创新驱动型发展两大阶段。当今时代,人类开始步入第二阶段,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创新概念以来,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进程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已成为各国(或地区)竞争的枢纽。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最倚重的动力,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无不把创新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的主要举措。“十二五”时期,湖北正在强力推进跨越式发展,这是一种赶超型发展,更需要以超常规的创新来支撑,必须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创新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创新驱动的最初提出,是由于生产要素规模报酬递减,增加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规模,不一定能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因而需要在资本和劳动之外,寻找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创新就是这个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即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国际经验表明,一些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时,开始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发展道路。这个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地区向中等发达地区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或滞留于“中等收入平台”。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是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却陆续掉进了“陷阱”,或滞留于“中等收入平台”,出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徘徊。我省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GDP即将突破2万亿元大关,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经济发展已经站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关口。就我省目前的增长势头而言,落入上述“陷阱”的可能性很小,但要跃上高收入阶段则殊为不易。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为,必须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和沿海发达省份的成功之路,将创新作为主动力,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以贯之、长期坚持,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黄金十年”得到大幅度的跃升。

(三)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高度依赖投资拉动、消费率偏低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第二产业拉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格局难以为继,高度依赖物质投入和资源环境消耗、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格局难以为继。从湖北的基本省情看,缺煤乏油少气,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紧张,劳动力资源供给也逐步趋紧,“人口红利”缩水,成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瓶颈制约,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要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唯有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通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新观念、新体制、新知识、新技术,替代传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劳动力投入,从“人口红利”走向“制度红利”、“创新红利”,满足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需要。从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目标看,创新驱动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途径,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后发赶超之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提升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四)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资源、优势、潜力蓄势勃发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湖北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经过全省上下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的不懈努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发展资源进一步汇聚,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形成了激情奋进、共促跨越的强大气场,呈现出蓄势勃发、“中气十足”的强劲态势。这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基础。“创新湖北”建设既是顺势而为,也是资源、优势、潜力三者厚积能量的释放、发力、爆发的必然指向。湖北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湖北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传承着“筚路蓝缕”、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开放精神,“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湖北具有雄厚的科教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研究开发基地,全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实力较强,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湖北既有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又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居全国前列。这些创新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是湖北最大、最宝贵的资源。湖北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湖北具有国家发展战略格局调整带来的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快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向纵深推进,武汉东湖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启动,“新三板”扩容试点已获国家批准。湖北具有后金融危机时期成为“扩大内需市场”前沿的开放优势,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湖北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湖北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重要的工业基地。湖北具有较为充足的资本市场优势,武汉市是中部地区金融中心。这些都是湖北极其宝贵的创新优势。湖北最大的潜力是创新潜力。从发展阶段上来看,湖北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包括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期、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互动期、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期,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从发展空间上来看,我省经济总量发展空间大,高新技术产值增长前景广阔。从科技创新方面来看,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率都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创新的支撑环境上来看,在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加大投入、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有大量工作亟待完善推进。差距和空间正是潜力所在、后发优势所在。

二、准确把握“创新湖北”的本质内涵

建设“创新湖北”,就是依托湖北的创新资源,发挥湖北的创新优势,激活湖北的创新潜力,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推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同时,创新不会自发地促进经济增长,还需要先进的思想理念、良好的规则制度、优化的开放环境,以及把创新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强大能力。省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湖北”的“四个创新”,即深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文化;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开放先导,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教强省,就是要让创新成为湖北的特质、底色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湖北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其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理念新。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方法破解发展中的问题;树立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充分营造开放包容、互利合作的发展氛围;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理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担当、敢于担险;树立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的务实理念,使创新推动跨越发展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二是创新要素活。人才强省建设取得突破,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科技人敢于乐于善于做“经济人”,涌现出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土地、技术、资本、人才、劳动力市场健全,科技与金融、资本、市场深度融合;创新投入加大,全社会技术研发经费大幅度增长。

三是创新体系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级政府的创新主体要素齐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创新功能要素健全;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创新环境要素周全,特别是形成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

四是创新成果多。思想解放高潮迭起,发展气场日益强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全国发展环境最优地区,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局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基本建成内陆开放的新高地;自主创新成果不断取得新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成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自主创新高地。

五是创新领域广。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要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湖北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还要将创新全面贯穿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贯穿到发展观念、体制机制、制度规范、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科技进步、成果转化各领域,推进全方位的创新,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

六是创新道路特。将创新作为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整合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领域改革、农业科技创新、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开放先导、创新型湖北建设等战略和举措,整合东湖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创新型城市建设等平台,以创新再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走出具有湖北特色的创新之路。

七是创新驱动强。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五年达到65%左右、十年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五年达到18%、十年达到22%以上,全面提升经济增长体制机制创新贡献率、社科理论与文化创新贡献率、开放型经济贡献率,使湖北创新驱动、科技进步综合指标走在中部乃至全国前列,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转入创新驱动的轨道。

三、全面推进“创新湖北”建设

今后五年,是湖北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期,是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增长期,也是全面启动“创新湖北”建设的关键时期和“黄金十年”。必须整合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优势,挖掘创新潜力,把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动力之本、发展之源,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并举、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并重的轨道,以创新驱动支撑和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一)深入解放思想,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发展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原动力”。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关键是深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发展文化。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创新发展永无止步。解放思想是干事、创业的逻辑起点,是总动力、总闸门和总开关,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和企业家对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存在安于现状,不愿也不敢冒险,因循守旧,不愿也不敢创新的心理。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湖北从任何方向走出国门,都要经过两个以上的省份,解放思想的任务尤其繁重。要创新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企业家和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竞争”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氛围。要以思想大解放为先导,开阔发展视野、培育发展文化、优化发展环境、拓宽发展空间。要以创新文化带动发展文化,创新工作方式,用抓工程方式抓项目,用抓链条方式抓落实。总之,要深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文化,在推进思想解放中构筑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精神高地”,在创新发展文化中凝聚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气场”,让思想解放的火花在是荆楚大地绽放,让创新创造的源泉在荆楚大地涌流。

(二)深入推进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动力”。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抓住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创新的体制机制。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的“最大红利”,以更大决心和更大勇气,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一是以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着力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二是以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所有制改革。三是以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为着力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四是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之,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必须打破部门限制、地域限制,克服制度障碍、环境障碍,用体制机制倒逼创新,用创新的办法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三)深入推进开放先导战略,搭建有利于创新的开放平台。扩大开放是创新驱动的“外推力”。坚持开放先导战略,是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矛盾和问题的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根本途径。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必须以开放为先导,在扩大开放上做活四篇大文章:一是建设“大通关”,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抢抓保税区建设、启运港出口退税试点等机遇,完善武汉“水、铁、公、空、信”的口岸服务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口岸通关提速,为扩大开放提升通关能力。二是拓展“大视野”,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瞄准大企业、大财团,瞄准行业标杆企业和高科技定单公司,开展“一对

一、点对点”的上门招商、驻点招商,着力引进海外智力、先进管理和技术等引领性强的项目,进一步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三是构建“大体系”,推动“五外”联动发展。加快提升武汉、襄阳、宜昌等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培育技术、营销、品牌等国际竞争新优势,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文化产品出口,积极探索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新途径,推动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五外”联动发展。四是打造“大平台”,实现区域合作互利共赢。加强与湘赣两省密切协作,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间的开放合作,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建立商贸流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口岸通关、商务信息“六个一体化”合作机制,建立跨区域的对外开放联盟,搭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协调发展大平台,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四)深入推进自主创新,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强大引擎。自主创新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命运的关键之举。在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加快湖北发展的主攻方向,突出“四抓”。一是抓体系。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统一,形成集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二是抓产业。强化创新驱动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推动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把自主创新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地紧密结合起来,把握发展方向,明确主攻重点,加强基础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完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是抓转化。把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引导科研人员更新观念,强化市场意识,积极投身科研成果转化;引导各高校、科研院所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制度性平台和要素平台。四是抓环境。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科教兴鄂”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氛围。

第四篇:论企业创新

论企业创新

**公司改革重组以来,高度重视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创新工作,不断推动公司各项机制的创新;改革重组以来,公司各项经济指标稳步攀升,生产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重组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是,近年来因循守旧、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公司实现“****”最终目标,实现“**”活动目标的力量之源。推动创新工作、提升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成为**公司面临的首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创新需要永葆一颗创新的心态

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成败。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广大职工队伍时刻保持一颗创新的心态。广大职工队伍要永葆一颗创新的心态,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改革重组****来,**公司在产品、技术、知识产权、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举扭转了公司持续亏损,资不抵债的被动局面,实现公司持续盈利,建设国内一流****企业的宏伟目标。面对如此举世瞩目的成绩,有些领导干部、职工队伍自满情绪高涨,渐渐失去了创新的意识和心态,变得因循 守旧,严重阻碍了**公司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伟大工程目标的实现。当前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要求公司持续提高盈利能力,扩大改革重组的成果,要求广大职工队伍必须谦虚谨慎地看待取得的成绩。面对成绩不骄傲,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断发挥创造力,推动公司健康稳定发展。

2、自信自立,独立自强。

自信自立是职工实现个人价值,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基础和前提。独立自强是职工不断成长,提升能力的重要保障。独立自信的职工队伍是企业的重要财产和宝贵财富。**公司当前与****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第推进,****产品在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产品的创新和升级需要一支富有活力的年轻后备力量。一支自信自立、独立自强的后备力量是**公司创新源泉的重要保障。

3、敢于担当的志气,宁折不弯的锐气。

公司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一支敢于担当的职工队伍,需要广大领导干部和职工队伍面临大事不屈服、不折腰,敢于挑战困难,迎头而上。公司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更专层次的产品研发,更深层次的机制改革,需要敢于破旧立新、挑战权威的志气,需要大事面前宁折不弯、不惧困难的锐气。

二、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创新的基础

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创新的根本方法是激发广大职工的潜能和活力。21世纪 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得失成为左右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建立完善的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保障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

1、**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现状。

**公司目前的考核机制形式大于实质,流于表面程序,缺乏有效认可和激励机制,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不良局面。广大年轻职工队伍付出多,回报少,极大地打击了员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造成人才不断流失的恶性循环。广大职工队伍在长期个人价值不能有效实现,个人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状况下,产生消极怠工,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的负面情绪,磨灭了创新思维,造成了公司创新能力的持续下降和创新后备力量的储备不足。

2、创新考核机制,建设长效方法。

**公司应建立以保障人才队伍稳定为基础,以激发广大职工积极性为目标的考核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为广大职工队伍提供广阔的平台发挥潜力和价值,实现公司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一是考核机制要体现公平性,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实现对员工价值的等级评定;二是考核机制要具有激励性,对员工的价值充分认可,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归属感,充分激发员工的正能量;三是考核机制要常态化;四是考核机制要实质大于形式。

三、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造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升华,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信念和处事方式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的重要精神财富。**公司改革重组以来,形成了适合自身实际,具有****特色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是保障公司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公司文化在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存在诸多瓶颈问题。

1、公司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与创新制约了公司创新能力的提升。

公司文化某些方面发展和创新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能很好地切合年轻队伍实际,不能充分反映时代价值,也造成了职工队伍很难全面接受和认可公司文化。公司文化发展和创新的瓶颈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公司创造力的提升,成为公司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2、员工对公司文化的接受制约了公司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公司引进吸收了大量年轻职工队伍。年轻职工队伍对公司文化了解不深,不能深刻领会公司文化的内涵,对公司核心价值观、公司信念不予充分认可,极大地降低了公司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为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公司必须结合时代主流价值,不断发展和创新公司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解决制约公司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

四、**公司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保障

1、需要建立鼓励创新的长效机制。

以改革人力资源考评机制,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建立有效运行的鼓励创新的长效机制,为创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以完善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为抓手,改变职工队伍因循守旧的思想,破除旧的体制的束缚,保护改革成果,激发员工活力,促进员工创新意识提升。

2、需要财务、法律措施的双重保障。

**公司需要建立财务、法律双重保障措施,从资金、风险两方面排除改革创新的阻力,推动公司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建立专项资金储备,保障创新的投入,为创新成功的改革者提供奖励,确保改革者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建立法律保障机制,为创新工作提供充分的法律风险排除机制,降低创新的法律风险,保障改革者的不因创新失败被追责,消除改革者的思想顾虑,提高创新的动力。

五、企业效益提升是检验创新科学性的标准

企业创新必须具有科学性,必有有科学的检验标准。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最佳效益。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企业的创新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以促进企业效益提升为准则。**公司应立足于当前,着眼未来,明确今后一段内的创新任务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检验、检查标准,以促进企业效益提升作为检验创新科学性的唯一 标准,严禁假借创新名义,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或超越职权开展工作。

六、容错机制是创新的重要保障

创新具有风险,任何创新都不可能100%的成功。**公司应建立以鼓励大胆创新为目标的容错机制,允许可控范围的创新失败,建立科学的改革观。总书记曾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必须建立配套的容错机制,保障改革失败者的合法权益。容错机制必须建立在科学定位的标准之上,即以科学决策,以促进企业效益提升为目标,不以个人和部门利益为出发点的改革创新,即使失败,也应宽容,不能追究改革者的责任,相反,应鼓励改革者总结经验教训,再接再厉,为推进创新工作继续奋斗。

第五篇:论创新教育

论创新教育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这次的演讲题目是——论创新教育。

现如今,望子成龙的概念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为了迎接众多的应试教育,而马不停蹄的为孩子寻找各类的文化课辅导班,有些也为了高考加分而强迫孩子学习自己不喜爱的兴趣班。渐渐地开始忽略了孩子自己的爱好,埋没了孩子自己的兴趣,使孩子的思想束缚于特定的框架之中,没有想象的空间,形成了众多孩子千篇一律的思想,导致了孩子的创新意识被磨灭,想象力被束缚的性质。

所以,我觉得,在当今社会,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不要让孩子一成不变的成长。善于启发孩子的逆向思维,给孩子以充足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其中,创新教育就是功不可没的了。

那么,如何做到对孩子实行创新教育就成了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了。要对孩子的爱好给予鼓励和发展,做到不强迫孩子去上一些孩子不喜欢的兴趣班,而培养孩子擅长的那一面,使孩子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敢于让孩子以不同的观点辨析问题,拥有强烈的逆向思维。敢于想象和实践,敢于挑战自己。运用创新教育,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逆向思维。众所周知,现在社会科技发展迅速,靠的是什么?就是创新和敢于想象!培养孩子的这方面意识,可以使孩子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中不被淘汰,也能使孩子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拥有充足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所以创新教育的应用可以为孩子留有大量的发展空间,使孩子得以身心全面发展。

所以,我大力提倡创新教育,我希望这会给大家带来启发!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山东临沂沂水县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初二:卢昱之

【精】论创新作文[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