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个人知识理论视角下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发展论文(大全5篇)
编辑:落日斜阳 识别码:130-880751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1-21 10:15: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个人知识理论视角下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个人知识理论角度这一新的视角,对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进行了研究。

论文关健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个人知识理论视角 教学专业知识发展

一、教学专业知识研究简介

近年来,教学专业知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及教师的重视。由于个人知识理论的兴起,关于教师个人教学专业知识的发展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前沿领域。教师个人教学专业知识的提出有助于深刻地认识教学实践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核心。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大量研究,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研究观点,但是牵涉到具体的教学专业知识发展的研究却相对而言很少。自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以来,个人知识理论成为研究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的新视角。

“个人知识”一词是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如个体的判断力、信念等对科学发现和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更是如此。他进而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称为明确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明确知识可以言传,能够用各种符号加以表述,是一种公共的、外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是那种不能明确表述、虽知道但却难以言说和共享的知识,也称内隐知识。对此,波兰尼也有极为精炼概括的表述,即“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正因为缄默知识、内隐知识是个体的、私有的、难以言传的,所以又统称为个人知识。

作为教师,其“个人知识”是指教师个人在具体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自身体验、沉思和领会并总结出来的有别于“公共知识”的实效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已有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及个人经历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知识。在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观点过分强调外部力量,例如期望通过各,种形式化的培训促进教师教学专业成长,对教学专业知识成分的界定也多数是从外部出发,假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从而在教师教育时培训教师形成这些方面的知识。这里的“知识”往往局限于一般化理论知识的层面,与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缺乏足够密切的联系,更是忽略了教师在专业知识成长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从个人知识理论角度来看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发展,它重视并强调教师在这种专业知识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它反对将教学专业知识发展看成是外部力量推动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外部力量的作用。个人知识理论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而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正是连接这种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桥梁。

二、从个人知识理论理解教学专业知识的特征

199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有关“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论坛中,教育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议题,即教师应具备的教学专业知识是什么?他们认为,教师必须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才能解决好教与学的问题。

1.教学专业知识是一种教师个人自身实践和经验的知识

教学一直以来是一种个体化程度很高的、经验性极强的活动,其内在特性显现在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专业知识是来自于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的智慧,教学实践和经验背景构成了教师建构自己的教学知识的专业生活场景。与研究者运用的“理论性知识”相比,教学知识包含了极为重要的实践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凭教师个人经验主动的解释、矫正、深化现成的知识而形成的综合性知识。当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教师的教学知识时都强调其实践性,折射出他们对产生教师有关教学知识的经验情境的关注。

2.教学专业知识是一种教师个人事先无法完全预见的知识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既不以个人兴趣、爱好为转移,也不以时间空间为转移,它代表普遍适用性,可以在任何时空与境域发生迁移。这种普适性知识观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学者的批判。建构主义心理学者斯皮罗等人指出了在教学中不仅存在着结构良好的普适性知识,而且还存在着许多结构不良的情境性知识,随着情景不同,对象不同,问题的表现与解决方式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其个人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千差万别且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必须根据不同的情景而做出相应的反映。教学专业知识中存在着细节化的、具体的、特定的、无法完全事先预见的成分,而传统的教学专业知识观正是忽视了这些特性。

3.教学专业知识是一种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对话的知识

所谓知识的交流与对话是指拥有知识的主体可以针对某些问题进行交流,以求更加深人的理解和应用。传统的教学专业知识观认为,教师必须掌握预定的这些基本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看作是真理,因而不同的教师学习的都是用同一种符号体系表达的公共知识,虽然这种知识是可以言传的,但却缺乏对话性,目而公共知识意味着真理,教师要绝对服从。而个人知识则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经验性知识.它虽然有可能是“缄默”的,难以言传的,但却是可以对话的。个人知识观认为,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是通过教学实践形成的个人知识,与个人的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含有大量个人加工的成分,而且这些知识是真正影响课堂教学的知识。因此,他们需要互相切磋与交流,从而不断发展与提高。

4.教学专业知识是一种综合并且复杂的知识

众所周知,在教师知识的结构中,教学专业知识处于核心部分。因为教师的教学有效性、高效率、专业化程度都与其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理解理论性知识,更要把握好情境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包括教师对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教育学理沦的理解,对整合了上述领域的教学学科知识的把握,将原理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具体策略,对所教科目及其日标的了解和理解,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安排,对教学活动的规划和实施,对教学方法和技术的采用等。情境性知识是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及时作出判断与决定的行为倾向。它不是一种按步骤、分阶段的逻辑认识过程,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或无意识的行为,而是教师直觉、灵感、顿悟和想象力的即兴发挥,在一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切关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专业知识是一种相当综合并且复杂的知识。5.教学专业知识是一种缄默且难以表述的知识

教学活动作为一利,特殊的文化传递活动,其中某些专业知识是通过内隐学习方式获得的,其专业品质的提高更有赖于通过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缄默知识。它很难被清晰地观察到,也很难通过明确的外部活动改变之。缄默知识指有助于达到有价值的目的,但环境一般难以支持其传递的知识。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所拥有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未经整理、未经传播、缄默的、直觉的知识,比起那些高度清晰和编码传播的知识更令他人难以掌握。这种教学知识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所获得的,尽管它很难被清晰的陈述,但与教学实践活动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甚至其本身就构成了教学实践的一个程序,表现出一种“不证自明”的直理性,“不言而喻”的合理性以及“所用不知”的实效性。

三、从个人知识理论看教学专业知识的发展路径

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知识不仅影响着教学的实施,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展自己的教学专业知识呢?如何使这些教学专业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

1.在教学专业知识发展中肯定教师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作为拥有知识的主体,在教学专业发展中应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让教师明确自己是拥有知识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学知识只有经过自己主动地理解和吸收才能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其次,要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是在其以个体的主观经验、热情、信念、价值等参与、卷人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不断、可持续地建构起个人的教学知识。比如说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经验等会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或方法来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

2.紧密结合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发展教学专业知识

改变过去那种脱离教学实践的教师教育方式。就教师培训而言,应改变那种单一将教师集中起来对其宣读学科知识、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方式。应该以教师主体和教学实践为出发点,采取多样且.有效的培训模式。比如采取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下,对受训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像,然后,组织专家根据录像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方面的知识分别进行研讨,并加以适当的评价和分析。这样将能大大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保证使每个受训教师都会有所得,有所提高。

3.加强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

反思是教师探索和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点,是对日常教学中已经习惯性了的、部分常规化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理性的判断、检验与评价的过程。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研究,才能够了解自己是如何教学的,实践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什么意义,反映了自己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行动研究来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加以改进,最终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知识。因为行动研究的重点在于增加教师解决现场教学问题的知识和方法,改进课程、教学或学习。通过行动研究,从而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知识,发展为研究型的积极主动的职业教育家。

4.提供交流平台,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教师群体内部同伴间教学经验的探讨与交流,让教师从其他教师那里发现有借鉴价值的经验,进而促进自己专业知识的发展并有效指导日后的教学活动。教研小组是比较有效的教师交流活动方式。它能够围绕一个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同事互助观课作为另一种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交流的方式,是指教师之间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而开展的同事之间互助指导式的听课活动,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进行的分析、讨论和切磋,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改进教学行为。这无形中就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所以应该大力提倡同事互助观课活动。

5.在教学中促使缄默知识显性化

认识和理解教学中的缄默知识的关键在于使其“显性化”。教学过程既可以传递、掌握和批判明确的知识,又能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得到觉察、检验和应用。这就要求教师使ice.堂变成真诚的自由对话过程。通过对话努力开掘自己对教材知识或其所提出问题的理解,让每个缄默知识在对话中随着具体的见解显现出来,从而为自己和他人所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修正或应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将那些难以说清的知识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如概念、关系、图形等表征出来,并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和检验。在这种表征基础上,经过仔细地思索和反复地修改,就能够获得那种令人满意的表征,也就能够比较完整或清晰地呈现出缄默知识。

第二篇: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论文

摘要:教育技术培训实际上是教师对教育技术及相关知识的一种管理过程。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现状问题和知识流程,并提出了新的培训关注点。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流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概念的提,有关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实践迅速从企业延伸到政府、学校、:区等各种组织。知识管理主要是指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实践和工具来管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并增强竞争力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处理、存储、使用和共享,其中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他们分析、开发和实施课程目标的过程主要与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领域也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知识管理行业——最有可能应用知识管理技术的领域。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包括了对相关知识的获取、处理、存储、使用和共享等过程。本文正是基于此尝试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去研究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相关问题,以期探讨拓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途。

1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知识管理的视角

不管是对于中小学教师,还足高校教帅,教育技术培训郁不是一个新话题.它从最例一的面授培圳,发展到今天的“面授+网络”并辅以自学等混合方式.尽管培训的方式和技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从早期培训开始就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无法有效解决,从知识管理的角概括当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存的问题,主要有:

当前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更多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策与改革需要(压力),“短期突击”式的过程难以使教师产生“教育技术对专业能和工作绩效有提升作用”的认同感;培训以媒体技术的基本操作等一系列显性知识为重点,如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设计方法、基于技术的教学环境设计策略等相关隐性知识鲜于涉及和研讨;

对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知识疏于管理,存网络培训方式中,教育技术知识库缺乏动态更新,以至变成对教师没有吸引力、偏离教学实时需求的“静态材料库”。

2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知识及其流程

根据知识的分类.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相关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程序化的技术工具操作知识、教学资源开发步骤以及基本的教学理论等都是显性知识,很容易在培洲过程中传授。对技术上与学科整合方法的理解过程、基于技术的教学活动设计策略.以及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认同感和心智模式等都属于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难以在短圳培训中直接传授。当然,这两种知识也小是绝对区分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培训过程中,所有知识都会形成如图1所示的循环流动过程,并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3知识管理视角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新关注点

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提升绀织知识分享与交流的能力,以便利用知识采取行动,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交流、分享知识以及利用知识进行决策,这些活动宄全取决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知识管理的实践木质是一种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冈此,在知识管理视角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不妨考虑从以往的政策与事务管理转变为知识化的教师人事管理,把教育技术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以及教帅获取、使用和共享这些知识的活动统一协调起来。

3.1以教师发展为本.激发和维持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在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别为生活、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价值实5个等级。对教师而言其专业能力的提高满足这些需求(尤其足后项需求)密切相父如果教育技术只能够提升教帅的业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加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题,获取更优质的教学质量.从而满足他们的预期需求那么,教师就会产牛学习教育技术知识的驱动力,即产生对教育技术培圳自下上、长期能动的内在需求。如何激发和维持教师的内在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如下的一些措施:

(1)改变教师周围是社会环境,让教帅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技术相关理念和实践的影响:如提供各种参观学习、考察体验的机会,让教师亲身感受教育向信息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的社会氛围,设置激励机制,对主动、有效利刚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效果的个体与事件,及时给精神.的宣传和物质上的支持并在教师业发展项目中逐渐地、由弱到强地融人有关教育技术方面的能力要求。

(2)调差和评估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需求,以此作为选择与规划培训内容的依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需求情况包括:了解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新的研究动态、应用新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设备、掌握更新学科领域知识的技术与技能等。只有教师提自身的教育技术知需求,才能激发他们对培训的内需求

(3)由浅入深、由普遍到特殊分阶段安排培训。教育技术培圳并非简地邀请家讲座,而是一个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去满足教师教学需求的过程数帅学与使用教育技术知识的心理需求变化是:掌握通川的技术工具操作知识——寻求基于技术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法——关注并期望掌握所属学科的特定技术与策略。因此,每个培圳阶段都应该设汁与教师心理需求相一致的培圳主题,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士齐训形式(即课堂讲授、个别讨论、交流体验、实地参观等培训方式应该是根据不同的培训阶段和内容来选择),时制自: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需求,从而维持他们的需求与热情。

3.2关注教育技术隐性知识的获取

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不是让学科教师郜成为技术操作能于(这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多数教师参加培训时,都带着与自身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和任务.希望将技能培训与教学应用融合.特别是期望以关注某一学科教学巾如何没计、开发、运用、评价等具体问题为中心,而是技术本身为中心。理解和创建技术与学科知识整合的教学环境、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态度、心智模式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应该是教育技术培训中最重要的知识。让教师关注和扶取这部分隐性知识是培训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隐性知以作为一种合理识存存的地方,基于知识的战略不应该注重于收集和传播信息,而应创造一种机制,使得实践者容易识刖和互相交流。非正式学习就是一种有利于隐性知识获取的机制。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隐性知识占到个体知识结构的80%。团队协作、专家指导、与他人的交流分享、学习与工作经验积累等等都属于非正式学习。

(1)利用网络培训平台获取隐性知识即个人知识管理..在网络培训平中,除了教学知识库管理的主体功能,还应该增加个人知管理的辅助功能,比如适合群体讨论的虚拟社区,以及适合个人整理和记录自身经验、技巧与灵感的博客或电子档案等这些非正式的学习的平台能够将教师平时遇到的问题、众人探讨的解决方案和头脑产生的灵感火化等整理并保存下来,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隐性知识,也有助于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进而共享给其他人。同时,培训部门还可以收集和整理这教师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技巧,并把它们添加到知识库中,使知识库能够随着教师的实际需求而动态更新。

(2)通过面授培训获取隐性知识即工作一教学培训法。这是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系统化的培训方法。这种高效的培训方法由以下几步构成:告诉受训练者要从事的工作.让他们做好工作准备:讲述履行工作时的关键信息:让受圳练者表明他们对工作的理解;让受训练者独自工作,并安排一名优秀人员,在必要时提供帮助。这种方法是典型的“做中学”.它通过提供具体的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及时给与必要帮助来完成.很好地结合了获敢隐性知识的两种有效途径:实践和专家指导教师教育技术面授培训应该尽可能提供诸如此类的任务驱动式学习主题,以便帮助教帅更好地领会与获取教育技术隐性知识。

3.3构建教育技术知识地图

一方面,教师的学习不仅是人境互动的结果,更是人与人协作、对话的结果。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推动整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这是一个由少数到多数的知识共享与提升过程。因此,教育技术堵洲实质上也是教师对话与共享教育技术知识的过程。

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知识地作为一种知识导航系统,是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有效工具。为了促进教师对话与共享教育技术知识,笔者认为可以考虑构建教育技术知识地图。

(1)网络培训平台面向内容的知识地网。基于知识标识关键词搜索十耳应的知识内容(单元).这是每个教育技术网络培训平台中知识库管理都应该具备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算是一个简单面向内容的知识地图。构建真正知识管理意义上的知识地图,除了显示知识内容的地址链接,更加需要从逻辑意义上向用户展示知识内容之问的关系(层级分类、网状关系等).还应该能够分析用户的搜索历史、建立面向用户偏好的知识模型,给用户推送最佳的知识导航服务。

(2)面授培训。面向能力的知识地图。能力更多地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所以构建面向能力的教育技术知识地图实际上是将具备某方面教育技术知识的教师当作一种资源进行记录,让教师之问能够很方便地寻找到自己所需要交流的对象,即“按(知识地图)索人(知识)”。当然,制作知识地网之前征求教师本人同意是必要的为了更大程度地促进知识共享.从“知识互惠”的角度来看.面向能力的知识地罔上面除了记录教师已有的知识,还可以记录他/她所需要的知识,即同时记录知识的供需状况,让教师之间能够“自愿互惠.按需共享”表1描述了知识地阁中教师条目的主要信息。在面向能力的知识地陶上,所有教师条目都可以根据“能够提供的知识”、“目前的知识需求”、“所属部门”、“交流时间”等关系组织成更加复杂的网络结构图。

纯粹意义上的知识管理是关于知识的完整和开放的共享。因此,知识地图描绘的对象范同还可以突破专业和校区的限制,扩展成一种跨领域和区域的、开放的教育技术知识共享过程。教师在这种全校或者校际之间的环境进行交流和对话,有助于他们从更大的背景去思考应用教育技术的方法与策略。

4结束语

本文初步探讨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隐性知识的获取、知识地图的构建等知识管理策略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启示意义和应用途径。南于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与效果和各个学校(或者校区)具体的教学改革及教师发展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应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沦与策略应该同时考虑这些实际情况,以及借鉴知识管理在其它教育教学领域巾应用的经验。

第三篇: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论文

一、人本教育理论的概述

对于人本教育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和现象学,因此,对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其本质在于人本主义哲学和现象学。人本主义哲学认为,人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人可以在各种物质存在的基础上创造出意义,从而体现出个体存在的价值;现象学注重的是通过对人的知觉进行客观描述,从而将意识的本质揭示出来,现象学对个体的内在感受研究比较深入,而人本主义心理学正是借助于现象学对个体内在感受的研究,来实现对个体内心世界进行研究。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他认为人的需求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层次的,当人在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后,就会将需求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以此类推,直到个体的自我价值完全实现。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1.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原则

在进行高中对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对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认知基础、兴趣爱好等进行深入分许,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差异性、层次性的教学目标,以此保证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2)情感性原则,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是具有需求的,这样才促使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对于人的需求主要有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等,其中情感需求是人的一种心理高层次需求,人只有满足了情感需求,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学习、生活,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分析,给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怀,以此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

(3)可操作性原则,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理论教育和教育实践的关键,是教学活动的指南针,只有保证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才能保证高中地理教师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贴切学生实际,并保证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2.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进行。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会对地理教学方向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做好教学目标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该保证其科学性、规范性,同时还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对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要达到“知情统一”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例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锋与天气”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做出如下定位。

“锋与天气”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陈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可以简单的利用简易图,并将锋的形成、类型描述出来;

2)学生能阅读、分析天气图,能对锋面引起的天气变化进行解释;

3)学生能根据案例,将灾害性天气寒潮的形成以及寒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描述出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能在阅读、绘制锋面图的过程中,将天气变化解释出来;

2)学生能在观看南方地区雪灾视频,通过讨论分析出寒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能根据实际案例分析出某一气象灾害对人类造成危害,能深刻认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2)学生能说明天气变化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并且学生的减灾意识会得到提高,同时还能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关键在于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出,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因此,教育应该尊重个体的真实性,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注重观察身边的生活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地理现象,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这样才能增强地理教学的生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所选的教学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地理人文素养,对于地理是一门人文气息很强的学科,同时地理学科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有天地日月、自然人文,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深入挖掘地理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总结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将其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能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视角开展教学设计,以此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以人为本视角下成人教育管理的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在“以人为本”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我国当前成人教育学生管理面临着社会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终身教育理念被广泛认同的新形势,在新形势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保证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人本管理成为成教学生管理的新选择。通过对成人教育管理的分析,提出了高校成人教育学生人本管理的基本思路。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成人教育管理;人本管理

成人教育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它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人教育系统能否充分发挥上述作用,为国民经济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管理。

而成人教育管理面临的新形势要求其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在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具体说来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要尊重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以人为本具有以下三层基本含义:其一,它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地位的肯定。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创造性。其

三、不断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和发展人的现实生存环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各个领域开始探索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和发展模式。作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其管理者是人,管理对象是人,其“产品”也是人。这一特殊性要求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就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就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而言:一是,首先要确立人在成人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的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二是,通过以人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工作学习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的目的,使人获得超越束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二、人本管理是新时期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学生的权利、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多元化的价值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同时,依法管理、制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已成为学生管理的目标;社会发展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产业化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渐趋完善,劳动将逐渐不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而越来越成为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于精确定量的、刻板单一的管理模式,乃至追求共性统一的、只有简单的“是”与“否”的教育方式,就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抗拒和排斥。因此,成人教育管理不仅要满足成人的多元化需求而且要最大限度地提供有助于释放人的“自由能量”和挖掘人的潜在智能的个人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终身教育理念被广泛认同成人教育既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终身教育的载体和主要基地,“教育如果延续不到成人阶段,就无所谓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被普遍认同逐渐被广泛实践。而人本管理把师生员工的需求、欲望、兴趣放在第一位,重视用各种手段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本管理注重对教职工和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同时人本管理强调自主管理、参与管理,激励教职工和学生发表意见,提倡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决策,提高了他们参与决策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促进学校的发展;人本管理注重协调人际关系。

三、构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人本管理模式”。

(一)、确立师生在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主体地位。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过程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以人为本是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确立以人为本意味着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一切管理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匆为了人的指导思想,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而学校管理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每个人都要按社会管理的要求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角色既可能是管理主体,也可能是管理客体。在不同的学校部门或在同一学校部门的不同时间以及在不同的学校管理关系中,人们经常扮演不同的角色,变换自己的角色,表现为教育管理主体和客体的转换。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人本管理模式强调“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在“参与管理”中,教职工和学生在作为管理客体的同时,又充当管理主体的角色,参与决策、执行、监督等管理的全过程,行使管理主体的权力;在“自我管理”中,教职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而作为高校各层次的管理者的学校领导又往往是某学科的专家学者,在履行管理职责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履行教师的职责,在这个意义上讲,又是学校管理的客体。总而言之,在高校人本管理中,强调教职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是社会、组织和各种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它又无时无刻不对社会、组织和群体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学校成人教育管理的核心,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高校成人教育的人本管理的理念、方法、原则贯彻到管理的实践中去,取得良好的实效。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首先要分析和掌握高校成人的人际关系特点:第一,高校成人教育中人际关系的教育性。高校人际关系是同高校的任务和目的紧密联系的,因此具有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的双重意义。第二,高校成人教育中人际关系的丰富性。在学校,全部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在人际关系互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学校成员在年龄、教育水平、价值观念、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高校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第三,高校成人教育中人际关系的开放性。在高校,学术活动频繁,人才交流和科研联合攻关,在校园内外形成了横向人际关系,而且日趋国际化,具有开放性特点。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高校成人教育的人本管理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人,从人出发。

(三)、加强成人教育人本管理文化的建设

校园不仅是一个教育环境而且是一个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本管理的完善与发展:(1)文化是主体智慧的外化,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校园中活跃的学术活动,科学创造,会激发员工创造力;良好的学术环境,会对校园生活的主体,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形成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氛围。(2)文化是主体人格的展现,表现为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自我完善的追求。在员工交往、社团活动、日常生活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通过思想的交流、观点的认同、情感的感染、行为的养成等,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在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趋向和对共同信念的追求。(3)文化是审美意识的开发,表现在人们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使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得到了开发,高尚的情操得到培养。加强成教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持久的、艰苦的努力。成教管理文化建设既要强调全员参与,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充分认识到他们都是管理目标的制定者,又要让全员受益,将被管理者的工作、学习成绩与其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既要实施必要的物质牵引,也要倡导持久的精神激励;创造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使管理“软件”起到管理“硬件”不能起到的作用,极大地提高管理的效能。

人本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免会产生把“以人为本”变为“以我为本”;只注重人性,而忽略了法制等偏离人本管理本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高校管理的具体特点和规律,强化民主意识,淡化“官本位”思想。要把人本管理和依法治校紧密结合起来,搞好高校管理工作,提高管理的成效。并注意不断根据实践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才能切实发挥人本管理的优势,从而推动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翠微.成人高等教育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探索,成人教育,202_(6).[2]赵国杰,邢小强.基于对人不同认识的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2_,(3):29-33.[3]姚作为.人本管理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_.

第五篇:ESP视角下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策略研究

ESP视角下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商务英语,作为ESP(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了社会、高校及学生的重视,但是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的发展步调却相对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务英语的发展与前进。本文对ESP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师的发展策略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希望对商务英语教师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ESP;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策略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令世人震惊。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到现在建立亚投行,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已占有了稳固的一席之地。相应地,多年来国内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加大了对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作为ESP(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商务英语已突显出其实用性的特点,也得到了社会、高校及学生们的重视。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等的研究,为商务英语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我国商务英语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大量的商务英语教学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国内有关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的研究以及相关政策少之又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务英语的发展和其特色的发挥,笔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如下的探讨。

二、ESP视角下的商务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ESP),与通用英语(EGP)相对应,指的是与特定职业或特殊目的相关的英语,例如法律英语、科技英语等。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就业等特定的需求,其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设置相关课程。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特色分支,涵盖了庞大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诸如会计、金融、贸易、财务、管理等皆有涉猎,其目标是培养我国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在真实、特定的商务环境下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必须将英语、商务、跨文化交际三者有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三、商务英语教师

(一)国内商务英语教师的现状

据了解,我国国内商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现可大致分为三类:(1)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学等英语相关专业的通用英语教师;(2)曾经有过商务实践经历,或者参加过商务相关专业的培训或进修的教师,担任商务英语方向某些课程的讲解;(3)毕业于商科专业或非外语院校的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教师,担任商务英语专业课的讲解。

第一类教师语言功底较好,但是不具备商务相关专业背景;第二类教师,相对而言缺乏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连同第三类教师,有时不能行之有效地将语言与专业完美结合。而这样的商务英语教师队伍,很多时候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队伍的差异导致了全国各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素养和语言能力各不相同。而商务英语的授课中,我们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能力及素养对于教学的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一个商务英语教师,不管在是语言能力欠缺还是专业知识不足,都不足以使学生信服,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想要取得长足的进步,商务英语教师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策略

(一)传道授业、自我学习――教学结合

商务英语教师,作为语言、商务、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传递者,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对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作?榻淌Γ?我们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化改革,大胆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小组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内容型教学法、跨文化视角教学法等都能从不同程度上促进商务英语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商务英语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设计合理、生动、有效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实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商务环境相结合,模拟工作流程及环境,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等,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然而,大多商务英语教师仅仅拥有语言或商科的单一学历背景,授课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应不断地自我学习,付开启“海绵”模式,“跨多学科”学习,大量地吸收外界知识,逐步建立、完善商务英语知识体系,实现教学目的。

(二)就业跟踪、需求分析――供求结合

商务英语教师,仅仅依赖书本的理论知识去培养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是不够的。真实的商务环境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具有革命性的产业、商务模式等,很有可能迅速“走红”,广泛发展应用,如电子商务B2B。而对于学生而言,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与学习的效果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越强,适应岗位的周期就会越短,就能更快地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竞争力就越强。

因此,商务英语教师不能“闭门造车”,要密切注意商务环境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变化,就业市场的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在实际工作中,哪些知识与理论更加贴合实际工作任务,更加实用、有效;哪些是课堂中所缺失的。根据各校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定时跟踪回访学生在就业单位的工作情况,并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调研小组,认真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以及授课内容。

(三)“双师双能”教师授课、互助合作――跨系联盟

“双师双能型”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具体认定为中级职称,同时还应有较好的实践工作能力,能够胜任专业性的实践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而商务英语得课堂需要真正的“双师双能”教师,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在校内进行跨系合作,―_-名英语专业教师,一名商科专业教师,如会计、企管、商贸等,将两个系别的优秀教师相结合,组成“教学联盟”,共同备课、授课,商讨方案并合理分工。在授课过程中,两名教师互助提高语言知识技能以及商科专业知识,共同进步,这也是进行“校内培训”的最佳契机,还可以使两个系别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此外,“双师双能教学联盟”亦可以共同申报商务英语学科相关研究项目,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完成项目,提高彼此的科研能力,互相借鉴先进的学科教学经验,革新教学方法,也能推动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

(四)校内基地、企业实践――校企联盟

商务英语教师的全面发展,自身主观因素很重要,但是外在的客观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例如:学校为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教师加大投入,兴办校内培训实践基地,企业为商务英语教师提供顶岗时间机会等都将对商务英语教师的发展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

首先,校内实践基地,对于资源、生源充足的学校,十分有必要建立大规模、仿真度高的实践基地,建立仿真的商务英语实训室与实训软件,模仿真实的商务环境,提高学生、教师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并且应该将校内实践环节作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中的一部分,利用任务、案例、小组等模式,模拟各种各样的商务工作,如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产品发布、组织会议、营销活动等。

而校外实践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顶岗培训,外贸公司、海关部门、服务行业等为商务英语教师提供相应的岗位,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体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不足与缺陷。校园、企业结合的途径能最大程度上地帮助教师、学生尽快熟悉工作内容,提高各项技能。

五、结束语

ESP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顺应经济的发展,充满强大的活力。而商务英语教师的全面发展将极大地推动商务英语学科的进步,使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不再脱节。商务英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努力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知识体系,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企业、同业等多样化的资源,实现自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完成自我职业发展,积极探索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学校、企业、社会应该积极地为商务英语教师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为我国商务英语教育事业贡献各自的力量。

个人知识理论视角下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发展论文(大全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