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论文[范文大全]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30-1102949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8-13 23:01: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论文

摘 要:近年蔓延的 “用工荒”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对中国就业形势是否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争论。本文从劳动力总体供求、农民工供求以及适龄劳动力供求等多个角度对全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研究,得出我国劳动力正面临着供给减速,需求不断提升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经济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 农民工 供求矛盾

202_ 年春节以后,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不归和企业招工难的现象,此后,这一问题逐渐向长三角及其他地区蔓延,甚至波及到安徽、四川、湖北等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

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的新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准确把握我国劳动力供求现状、未来变化趋势,及时在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升级政策中反映劳动力变动的新情况非常必要。

一、中国劳动力总体供给形势分析

我们选取 1995—202_ 年的历史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以得出适龄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趋势。从图 1 中可以看出,我国 0—14岁的人口数量一直呈明显地下降趋势,这说明未来我国适龄劳动力的来源越来越少;15—64 岁①的人口数量一直是呈增长趋势的,但近几年来增长幅度较小,这说明我国适龄劳动力规模的增长已经变得乏力;65 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呈稳步增长的趋势,这给我国的适龄劳动力带来了一定的抚养压力,影响适龄劳动力的供给。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目前我国 0—14 岁的人口是2.22 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是 16.6%,比 202_ 年下降 6.29 个百分点;16—59 岁的适龄劳动力规模是 9.4 亿,比 重 是 70.14%,比 202_ 年 增 长3.36%;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是 1.78 亿,占比13.26%,比 202_ 年增长 2.93%,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是 1.19 亿,占比 8.87%,比 202_ 年增长1.91%。这说明一方面我国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未来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将愈加缓慢,另一方面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这也将制约适龄劳动力向社会充分释放。

二、我国农民工供给形势分析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一产一直在为二三产业储备和提供劳动力资源,其中农民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直接影响城镇基础人力资源的供给。我们选取 1990—202_ 年一产和二三产就业人数的数据,来分析 20 年来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的情况。我国 1990—1997 年一产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自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我国大批劳动力返乡,造成 1997—202_ 年一产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连续6 年变化不大;202_ 年底我国加入 WTO 后,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 202_—202_ 年一产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又开始进入下降区间,到 202_ 年一产就业人数29708 万,就业比重 38.1%。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向二三产业转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二是以农民工的 形 式 向 城 市 转 移。自 1990 年 以 来,除1996—202_ 年,其他时间段的农村非农就业规模一直呈上涨趋势,202_ 年已达 20992 万,表明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民工向城市转移。

在农村的就业群体中,有专业从事农业的,也有在从事农业的同时在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中上班的,其中前者可视为农民工的来源,其变动情况直接影响可转移农民工的情况。1990—1999 年这个群体的规模一直呈下降趋势,在202_ 年经过短暂回调后一直到 202_ 年又呈明显下降趋势,到 202_ 年已经减少到 25883 万。这说明我国可转移农民工的数量越来越少。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农民工办 “我国农民工工作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的计算结果看,目前农村专业从事农业的就业人群中大致还有 0.7—1.2 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供转移;十二五期间我国可年转移农民工 600-650 万。下面我们选取 202_—202_ 年的数据来反映这些年我国农民工人数的变化情况。从图 2可以看出,自 202_ 年以来外出农民工的数量一直是增长的,202_ 年已达 14500 万人。但增加的幅度除 202_、202_ 和 202_ 年外,其他年份都呈下降趋势,尤其 202_ 年以来,增长幅度越来越小,即便是次贷危机后经济回暖的 202_ 年,增长率也仅为 3.27%。这说明外出农民工数量的增长越来越乏力。

这里的农民工定义为外出 6 个月以上的农民。鉴于 1990-1999 年的数据无法获得,这里只选取 202_-202_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适龄劳动力人口供求预测

(一)适龄劳动力供给总量预测根据我国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我国劳动年龄范围的下限为 16 岁,上限为男 59 岁,女 54岁。国家统计局以 5 岁为一个区段对各年龄段的人口进行了详尽的人数统计,所以我们以 5 年一个区段对未来 15 年的适龄劳动力人口规模情况进行预测。我国 202_ 年的适龄劳动力人口规模为87062.4 万。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2_ 年规模减少到 86131.6 万,年均减少 155.1 万;202_ 年减少到 83135.2 万,年均减少 599.3 万;202_ 年继续减少到 78326.1 万,年均减少 961.8 万。由此可知,今后 15 年内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规模一直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

(二)适龄劳动力需求总量预测我们选取1990 年至202_ 年的 GDP 和就业规模的数据,来计算我国总的就业弹性(即就业的年变化率/GDP 的年变化率)。如果这些年我国的就业弹性始终维持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没有出现系统变化的话,那么在发展模式不变的基础上假定未来 15年内我国的就业弹性依然会保持在一个区间内就是合理的。下面对1991-202_ 年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图 3 可以看出,除 1998、202_、202_ 年外,其他年份的就业弹性一直维持在 0.06—0.14 之间,并没有出现系统性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在假定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不变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据估算 202_-202_ 年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的需求总量。经计算,1991-202_ 年我国的就业弹性平均为 0.09904,标准差为 0.032。这样我们在预测未来的适龄劳动力人口需求总量时将平均值0.09904 定义为就业弹性的中档,将平均值加标准差即 0.13104 定义为高档,将平均值减去标准差即 0.06704 定义为低档。在国家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我国十二五期间的 GDP 年均增长率为7%。假定 “十三五”、“十四五” 期间 GDP 增速进一步趋缓,增长率分别为 6% 和 5%,那么未来15 年的适龄劳动力需求情况如表 2 所示。

图 3 1991-202_ 年我国就业弹性变化情况由前面的分析可知,202_ 年我国适龄劳动力供给规模 86131.6 万,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5.1 万,而 我 国 适 龄 劳 动 力 需 求 规 模 为81038.02—82860.93 万,年均增长 375—739.59万,尽管需求规模是年均增加的而供给规模是年均减少的,但总量上依然是供大于求;202_ 年我国适龄劳动力规模 83135.2 万,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99.3 万,而 需 求 规 模 为 82681.04-86169.97 万,年均增长 328.6—661.81 万,尽管在总量上供求是大致相当的,但供给增量与需求增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2_ 年内我国适龄劳动力规模 78326.1 万,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961.8 万,而需求规模为 84076.11—89030.12 万,年均增长 279.01—572.03 万,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增量来看,供不应求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综上,我国的适龄劳动力规模在十二五期间供大于求,十三五期间勉强平衡,到十四五期间就明显供不应求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一直有人提议延长退休年龄,但从目前来看,男 60 周岁以上、女 55 周岁以上的人群并不是就业人群的主力,所以相信即便我国延长退休年龄,也只是在某些行业内缓解人力资源的供求矛盾,并不会改变总体的变化趋势。

四、劳动力资源趋紧情况下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以上分析,我国未来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形势并不乐观,尤其随着农民工供应的趋紧,城镇的用工形势将会十分严峻。为适应这一形势,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也必将发生相应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工成本快速上升。

在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人工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虽然 “十二五”期间,劳动力供应总体是充裕的,但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导致人工成本上升的局面会较早出现。而 “十三五”以后,劳动力供给趋紧现象将会逐步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全面显现。自202_ 年 “民工荒” 爆发后,农民工工资结束了长期的停滞状态,迄今农民工工资延续了 6 年的上 涨 态 势,涨 幅 超 过 1 倍,年 均 涨 幅 超 过12.4%(引自中国人民大学 202_ 年第一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据中银国际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将提高到 10% 以上,劳动报酬占 GDP 的比重也会提高到 50% 以上。2.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在劳动力资源不断紧缺的情况下,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员工素质、打造自主品牌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从制造环节向两端的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管理延伸将成为更多企业的自主选择。

3.产业转移加速。在我国,沿海地区的用工形势要比内部地区更加严峻,这一方面会促使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越过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

一方面也会促使沿海的企业尽早转型升级,在侧重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的同时将生产组装等环节向内陆地区转移。未来随着用工形势的不断紧张,国外和国内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相对落后产业的进程会不断加速。

五、政策建议

从本文前述分析来看,随着我国二元经济的转型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释放进入工业,农业为工业不断提供劳动力的情况将不断弱化,民工荒也将不是暂时性的现象。为此,必须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具体而言,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信息通畅。发达国家的经历显示,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劳动力成为稀缺资源。政府既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搭好劳动力供求双方见面的桥梁。也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及时发布地区人才供求信息,使工人能充分了解供求信息,实现工人及早就业、充分就业。

政府还要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劳动法规的执法力度,保障工人合法权益,让工人安心工作,乐于工作。2.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区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失去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今后的产业发展重点应着眼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积极推进制造类企业与生产性服务类企业的对接;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鼓励现有企业由加工组装环节向研发设计、市场销售、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攀升。中西部地区应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尤其是软件环境,加快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3.深化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当前民工数量荒的表象下,掩盖着的实际上是质量荒。目前,沿海企业通过压低工资来获取低成本优势,往往忽视对员工的培养。一方面使得民工素质得不到提高,难以适应技术含量日渐提高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使得企业劳动生产率在低水平徘徊,从而深远地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为此,要积极发展各种教育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

第二篇: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物联网的概念与定义,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发展历程。对我国物 联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物联网发展中的优势及劣势,以及我国 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物联网 产业发展的策略,同时对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物联网 发展现状 策略 趋势 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and defini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troduced the basic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The Internet of things to China's development statu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scal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industry economic impact on society.By comparis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ut forward for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y,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on our industry's future prospect.Key Word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Development Status Strategy Trends I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1 引言 202_ 年 8 月和 12 月温家宝总理分别在无锡和北京发表重要讲话,其中都重点强 调要大力发展传感网技术,努力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202_ 年 11 月 13 日,国务院 批复同意《关于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情况的报 告》,标志着“感知中国”已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并进入战略实施阶段,中国物联网 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2 物联网概述 2.1 物联网定义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 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 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 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2 物联网发展简介最早是在 1995 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了物联网的概念。此后在 202_ 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 首。202_ 年,物联网因其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即时交流,被美国《商业周 刊》评为全球十大热门技术。202_ 年 11 月 17 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 会(WSIS)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同时也拉开了物联网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序 幕。而 202_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正在试图通过发展与“物联网”概 念相关的新技术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领域,让其成为推动经济走 出危机的重大力量,将本国的经济发展从泥沼中拉回到正轨。当今的经济形势为物联 网产业未来的大展宏图奠定了重要基础。3 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早在 1999 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分别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 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据工信部透露,到目前为止,我国传感网标 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在这个全 新产业未来发展中,我国和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在传感领域目前走 在世界前列,与德国、美国、英国等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尽管如 此,今后仍需加大对物联网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要极力避免当初计算机和互联网 产业大规模发展时,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3.1 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优势 3.1.1 规模优势 如果仅仅实现数字化而实现不了“物”之间的互联互通,那么数字化的“物”就 会变成信息孤岛。就物联网自身的特性而言,是必须形成规模的,否则难以形成一个 智能运作系统。而当前制约物联网产业上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本价格。规模上 不去,成本就很难降下来,成本降不下来,规模也很难能扩大,如果规模达到巨额数 量以上,每只标签的成本甚至能控制在 1 美分,规模成本优势将能突破制

约物联网发 展的价格瓶颈。作为一个具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期保持着令 世界瞩目的较高的经济增速,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巨额数量规模的消费。当物 联网应用普及后,规模成本所带来的优势能更好地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物联网的 推广又会驱动经济发展,为其他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一旦物联网 大规模应用,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中国在世界面前带来话语权。3.1.2 产业化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多城市都是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保证经济 增长,但随着环境的逐渐恶化,资源的逐渐匮乏,亟需新能源产业或者新的高科技产 业集群来支撑下一轮的发展,物联网产业正好提供了这个契机,使整个市场的注意力 转移到虚拟网络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上来。对物联网投资的战略不仅能够保经济增 长,而且能够在新经济增长模式上获得先机。未来物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传感器制 造、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网络服务、网络运营、软件开发以及服务商等环节。尽管 当前物联网产业的技术还不成熟,而且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并将之在 生产及生活中全面应用,但是国内所具有的广阔的市场规模,以及所拥有的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使得我国是当今世界上少数能实现物联网完 整产业链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在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先选择 物联网产业的产业链环节中相对成熟的技术进行转化应用,同时也可以将这些产业链 I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中的环节嵌入到国内其他产业中进行整合应用,从而加快我国物联网产业化发展速 度。3.2 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及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 3.2.1 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 据相关部门统计分析,202_ 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 202_ 亿人民币,202_ 至 年将超过 1 万亿人民币,202_ 年将超过 5 万亿人民币的规模。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 展,必将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生产社会化、智能 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商品市场有机结合的一种创造。这种 创造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且能够改变社会生活方式。一方面,物 联网对社会生产方式必将产生深刻影响,物联网把信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应用 于各个行业、各个产业,组成一个庞大网络,使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监控处于庞大网 络中的物品运行情况,从而实现对物的智能化、精确化管理与操作。物联网的发展不 仅能使生产确保质量、流通实现有序高效、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消费安全指数大大提 高,而且将催生新兴产业、新的就业岗位和职业门类。可以说,物联网的发展将使生 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发生革命性突进,使劳动产品更多地具有人的智慧,进而导致生产 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物联网对社会生活方式也将产生深刻影响。物联网 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建立起人与物的充分沟通,在现代综合技术层面上达到人与物的 智能化交流,这对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国际电信联盟”曾在一份 报告中这样描绘物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 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的确,这些现在看来似乎不可能的事情,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也许在将来会成为平常事。而且,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3.2.2 物联网有效推动社会生产效能,改善经济结构 物联网是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及任何 物体的连结,达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等同于物理世界与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等同于传感网、通信网和应用系统的有机组合;物联网整合了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 和信息处理等技术,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从而能有效推动社会生产效能,改善经济结构。3.2.3 物联网将有效促进全社会信息化发展 3.2.3.1 政务信息化方面 在政务信息化方面,提供了便捷透明的政府服务。政府服务在网络上无处不在,II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信息化智能化提升政府效率,政府信息更加透明公正;提供高效的市政管理,物联网 带来智能化高效的水、电、燃、供热等公共事业管理;提供了智能高效、无处不在的 安全、交通保障,提供信息支持的城市规划和决策分析。3.2.3.2 产业信息化方面 产业

信息化方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渔业/林业/牧业智能应用和信息 专家服务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提升农业/渔业/林业/牧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促 进产业集群发展,各类行业物联网应用促进新产业发展,企业应用和信息服务、人才 服务帮助新产业落地和集群。

3.2.3.3 社会信息化方面 社会信息化方面,提供智能化的便民服务。智能小区,随处随时的生活信息和多 种支付方式带来安全便捷生活方式;文教卫生资源共享,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和各类 智能应用提升百姓教育和医疗质量;消除城乡数字鸿沟,让广大农民享受信息时代硕 果,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寻找就业机会,加快从农民到市民转变。3.2.4 物联网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巨大蓝海 目前电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费不断下降,运营商利润空间不断减小,以人为 基础的通信市场正在趋于饱和,物联网对运营商来说是全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物联网 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市场的优势将完全体现,将有越来越 多的电信运营商以各种商业模式进入物联网市场,未来几年将在物联网市场占据主导 地位。目前,我国已有超过 7.2 亿移动电话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也超过了 3.38 亿,互联网和无线通信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人际沟通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移动通信网由于具有无线覆盖的广域性、移动性、随时随地性等特点,已经成为推动 互联网快速渗透、广泛应用的重要推动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固定互联 网,成为具有成熟商业模式,推动产业商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可以说,移动通信网 络和互联网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的重要基础。我国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 4 我国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高端技术缺乏,影响国际标准制定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技术(RFID),利用该技术,无需人的干预,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但用户对 RFID 的热情 似乎并没有业界期待的那么高。标准、成本和技术一直是业界公认的阻碍 RFID 发展 的三大问题,目前在国内提供 RFID 服务的大部分都是国外厂商的代理集成商。这些 IV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公司都坚持着自己的标准,各系统间不能互联互通,让 RFID 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尽 管代理集成商都在极力拉拢用户,并承诺了一系列的配套服务,但由于一套 RFID 系 统售价一般都在上百万元,而大型 RFID 系统售价则要几百万元,在标准尚未确立之 前,谁也不敢大规模部署某一标准的 RFID 产品体系,一旦与标准不符,投资就打了 水漂。在物联网最核心部分——传感网芯片的研发上,国内 RFID 仍以低端为主,高 端产品多为国外厂商垄断,80%以上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传感器仍需要进口,高端 技术缺乏无疑将对国际标准制定竞争产生影响,并严重削弱我国在该产业上的话语 权。此外,RFID 仍属于新兴科技的一种,在一些行业应用新技术时,除了考虑实用 性、稳定性及安全性外,也会特别重视同业经验,在没有其他成功经验可作参考的情 况下,对引入 RFID 的态度也就趋于保守。目前这些问题让大部分用户感到无所适从。另外,由于物联网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各企业盈利状况并不见佳,各地政府虽有 支持的声音,但没有实质的资金支持。让风险投资资金的进入也心存顾虑,这也影响 到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速度。因此迫切需要政府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出台相应的 政策,并对本国物联网相关企业更多地进行资金扶持,实行产学研全面联动,在核心 技术上进行全面突破,最终将该产业的主导权控制在国内企业手中。4.2 信息安全难以保障射频识别是物联网中很重要的关键技术,由此可能将引发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问 题: 第一,射频识别标签的基本功能要保证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ID)或识别码都能在 远程被任意的扫描,且标签自动地,不加区别地回应阅读器的指令并将其所存储的信 息传输给阅读器。这一特性可用来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 信息。可一旦别有用心的人中途截获这些个人信息,就难保隐私的泄露,以及利用这 些信息非法牟利。第二,物联网通过实时的数据交换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但同时也将个人偏好 数据,更甚者是反映内心深处需要的数据暴露无遗。但对个体而言,不知道掌握这些 数据的人会拿这些数据做什么,根本无法确保这些数据不被泄露,也无法确保这些数 据不被用于对自己不利的地方,从此将难逃来

自制造商、零售商、营销者等的强制监 视之下。当然,政府和执法部门也能将该技术用于监视公民行动。第三,在物联网时代,基本的日常管理都将由人工智能处理,为了牟取利益而从 事物联网病毒的人将会更甚与互联网,一旦受到病毒的侵扰,就将可能导致工厂停产,社会秩序混乱,甚至于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虽然现在物联网所带来的威胁还没有成为现实,但不无道理。如果这些问题得不 V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到真正有效的解决,物联网就只能是一个概念,无论它的市场价值有多高,那也是可 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因此,未雨绸缪对物联网产业的未来发展还是非常必要的。在还未大规模推广使用之前,就从技术、制度以及法律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并加 强对物联网使用的监管。4.3 污染及能耗影响严重目前在互联网世界中,大量无谓的信息处理,正在消耗看似取之不尽的计算能力,消耗大量的电能,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美国咨询研究机构 Forrester 预测,202_ 到 年,全球物物互联的业务与现有的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 30:1。物联网被看做是 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根据预测,到 202_ 年前后,中国的传感网终端将达到数 千亿个;到 202_ 年,传感器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旦当物体能够大量的“说话”,将比现有的互联网“制造”更多的信息,需要进行巨量的数据计算和处理。因此,在 未来的物联网中,需要及时规划好、控制好信息的采集和流向,同时也要对这些数据 进行区分和筛选,弄清楚究竟哪些数据是有益的、哪些是没用的、或者哪些是非常关 键的。4.4 企业规模偏小目前有众多企业开始涉足物联网领域,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形成产业集群,产业联动效应不足。特别是在应用领域缺乏大型企业,难以支撑以应 用为牵引带动产业的发展路线。运营与服务环节中,运营商也是初步进入该领域,市 场仍处于探索阶段,拉动效应不明显。4.5 创新体系不完善我国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展开了物联网技术研究,然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 新体系尚未建立,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较慢,应用数量层次偏 低。虽然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了一些物联网应用,但总的来说,现有应用数量仍不足 以带动产业发展,部分领域应用技术水平与工程化程度较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没 有得到解决,市场风险仍然较大,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的对策 5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的对策 5.1 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物联网标准建立我国应该结合物联网特点,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时,研发和推广应用技术,加强 行业和领域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应用技术为支撑突破 V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应用创新,做好顶层设计,满足产业需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和知识产权协调互动 机制。面向重点业务应用,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建设标准验证、测试和仿真等标准 服务平台,加快关键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整合国内研 究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国内自主创新研究成果推向国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要加强 物联网产业化方面的研究,培育相关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物联网向产业化方面推进提 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从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我国物联网还处于培育期和成长期,在这个阶段技术的积累和储备是必要的,但是只有将物联网推进到大规模商业化运作 和产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的物联网行业才能进入成熟期和收获期。总之,在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努力之下,我国的物联网发展必定能抓住机遇,突破瓶颈,实 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5.2 政府政策指导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宏观规划,引导 企业和民间资本的有序参与。对这一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性高新技术 产业,政府不仅应该在信贷,税收方面予以扶持,更重要的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相关准入制度,保障相关信息的安全性,搭建一体化的协调平台,制定出统一的 行业技术标准,根据国内外形式的变化制定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为国内相 关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加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5.3 整合产业链,促进产业间融合,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地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以国际代工为主 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引进外资进行加工贸易或积极主动地接受发达

国家企业的 外包订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在应对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努力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 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借助我国当前在物联网产业应用研发上所具有的同发 优势,从应用的角度去思考,继续从核心技术上寻求突破,有效利用国内市场自身的 力量去开启庞大的物联网应用市场,在这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并通过自身的高 技术能力和强大的品牌优势占据物联网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关键还是在一些领域的具体应用,哪怕是在最简单的 产业链环节上的应用,只要能够应用起来,技术、市场、人才都会因此而集中。通过 借助物联网技术,将生产要素和供应链进行深度的高效率的重组和融合,实现成本更 低和效率更高的发展,加速带动其他应用领域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和融合,逐渐将国 内的一些产业链带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从而真正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 VI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5.4 商业模式创新目前,物联网产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缺乏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成熟清晰的商 业发展模式。尽管有业内专家基于产业长期发展角度预测认为产业链上游的基础设施 提供商可能最先获益,但究竟哪些公司可以从物联网产业中获益仍无法确定。物联网 产业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找到稳定和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在当今社会,一种商业模式既可以统摄未来的市场,也可以挤垮当前的市场。物 联网产业未来发展的成功需要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支撵。在全球最大的 100 家公司中,有 60 家的大部分收入都源于这样一个商业模式:公司通过向某一类客户收取少量费 用或提供免费服务,来吸引足够数量的同类客户,然后再依靠他们来大量吸引另一类 客户,而后者贡献的收入将大大超过公司获取和服务前者的成本。“免费”就是这样 的一种商业模式,它所代表的正是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商业未来。因此,当今的网络商 业模式中的免费策略仍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谷歌和百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旦公 司突破传统思维,接受价格并非完全取决于产品成本的观念,新的机遇就会突如其来,那么,在物联网的产业发展初期,可以先通过免费服务吸引大量用户的关注和使用,并逐渐将其中的一部分升级为付费的 VlP,以更好的增值服务作为交换。不管怎样,当今是一个商业模式创新的时代,一个产业能否繁荣兴盛,不仅要看其在现实中的应 用前景,更要看其所采用的突破传统思维的商业发展模式。5.5 构建通道物联网所需要的自动控制、信息传感、射频识别等上游技术和产业都早已成熟或 基本成熟,下游的应用也早已以单体的形式存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一定要以应用为 先,它需要嵌人到其他产业里共同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好的通道。正如焦点企业在产 业集群中的角色和任务一样,通道的作用不仅只是联系物联网产业的上下游,实现上 下游产业的联动,促进物联网产业链的沟通协调和发展; 更重要地是,加强横向联系,实现跨专业、跨行业的联动,真正方便终端用户的使用。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会随 着通道作用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因此,要推动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就需要构建一个 良好的通道,保证通道的持续成长,并让其带动产业链或者说推动产业链共同发展,实现产业间的互联互通,从而加速产业间融合,这是物联网成功的重要保证。6 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展望当前,中国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在政府层面,在江苏无锡 以外,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浙江等信息产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已经着手制 VII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定规划,部分大企业也开始进行市场进入研究。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应用牵引与技术 创新双轮驱动,即物联网产业的突破不仅仅在技术上,更在应用上。未来可能的几个 突破口主要有: 一是政府资金投入的方向。202_ 年仍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考虑到物联网应 用中有相当多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领域,在交通、电力、环保、城市信息化等领域,物联网应用将有较快发展,将引发市场快速启动。二是公众领域的相对成熟的应用方向。智能家居、感知医护等概念已经获得了长 期的市场教育,随着产品与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市场需求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选择 适当的细分领域切入将催生出新兴业态。三是传

统企业的应用方向。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 造。部分传统企业将物联网应用集成至自身的产品中,以实现产品升级,提升附加值 与市场竞争力,企业自发的发展将产生更多物联网产业相关的延伸产业。7 结语尽管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前景很好,但由于当前物联网相关高端技术还有待突破,也还没有特别成熟的产品,大量的应用还需时日,物联网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 将涉及规划、管理、协调、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国家层面相应配套政策。总之,在相关技术和政策的支撑指导下,相信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前景必将一片光明。IX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参考文献 [1]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和标准化,202_(12)[2]石军.“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2_(5)[3]陈锐.物联网--后 IP 时代国家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J].中国科学院院 刊,202_(1)[4]张应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2_(1)[5]张群.对物联网的深度训析[J].通信企业管理,202_(1)[6]陈宝国.推进宽带传感网技术创新加速物联网应用进程[J].世界电信,202_(12)[7]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2_(12)[8]张南.未来两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爆发期[J].通信世界,202_(46)X

第三篇:202_年中国动漫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网址:www.teniu.cc

202_年中国动漫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体与缩写,综合了文字、绘画、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要素,且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加入了更多的艺术创作色彩。动漫市场是指创作、制作、传播动画、漫画和动漫形象产品以及设计生产与动漫形象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市场。弗若斯特沙利文(以下简称“沙利文”)的最新研究《中国动漫市场概览》指出,我国动漫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转型阶段,市场发展前景光明。

动漫市场迅速扩张,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文化市场中备受瞩目的朝阳产业,我国动漫市场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而在产业发展较早的日本和美国,动漫市场已进入成熟阶段,成为了国家的经济支柱之一。目前我国动漫市场也实现了快速增长,202_年我国动漫市场的市场规模约为1,2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_年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202_年至202_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4%,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动画是我国动漫市场中的核心产品之一。沙利文预计到202_年我国动画市场的市场规模将接近500亿元人民币,市场占比将超过20%。这得益于我国原创动画电影的发展,如《大圣归来》和《十万个冷笑话》等均在市场中获得了良好的票房业绩和口碑,带动了整个动画市场的发展。此外,受到电子书和互联网发展的冲击,我国纸质漫画市场的增长逐年减缓,沙利文预计到202_年我国纸质漫画市场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元人民币,但是复合年均增长率将下降至5%。

利好政策鼓励动漫企业发展转型

为支持原创动漫市场的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针对动漫企业的扶持政策。其中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每年对经过认定的动漫企业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包括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减免、企业所得税税率的降低和进出口关税的免征等。经文化部统计,我国经认定的动漫企业总数已累计达到730家,重点动漫企业也已达到43家。

同时我国政策还鼓励动漫企业进行产业化转型,增加企业的收入来源。文化部数据显示,我国动漫企业每年制作生产的动画片总时长已由202_年的26万分钟下降至202_年的13.5万分钟。沙利文预计我国动漫企业每年制作生产的动画片总时长将会进一步缩短,到202_年将会下降至12万分钟。同时以动画元素为主题的游戏、文学和衍生品的市场不断扩大,这标志着我国动漫企业的生产方向正从单纯的以数量为主向以内容和质量为主发展,企业的盈利模式也从依靠政府补贴向动画-IP衍生全产业链发展转型。

动漫企业仍面临发展瓶颈

目前,我国原创动漫作品受众仍以“低幼龄”为主,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光头强等动漫卡通形象,其目标客户群为“低幼龄”群体,高品质的中国原创动漫作品十分稀缺,仅有少数作品如《十万个冷笑话》、《秦时明月》、《大圣归来》等获得了业内一致的认可与赞赏。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teniu.cc

而像《海贼王》、《火影忍者》及《蝙蝠侠》等日本漫画和美国漫画更加注重于动漫作品的“全龄化”,这大大增加了动漫作品的受众范围,因此目前在我国动漫市场处于垄断地位。

此外,我国原创动漫作品的盈利主要依靠动漫作品的版权收入,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和脆弱。而在日本和美国等较为成熟的动漫市场,其盈利主要集中在动漫形象的后期开发和利用上,通过充分挖掘动漫全产业链的市场价值,提高了整个动漫行业的盈利能力。我国动漫企业已开始重视收入的结构性调整,沙利文预计未来我国动漫企业会将发展重点放在衍生品市场的开发和利用上。例如,国内动漫市场中的龙头企业“奥飞动漫”已从简单的制造与授权到原创并围绕IP进行全产业链开发,渗透到动漫、游戏、影视、文学等多个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全产业链布局的泛娱乐生态。

互联网+将助力动漫市场发展转型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202_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9亿。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到来,“互联网+”概念给动漫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促进了动漫原创平台的崛起。据统计,我国最大的原创漫画网络平台之一“有妖气”,常驻的创作漫画家的人数超过20,000名,正在连载的漫画作品数量在40,000部以上,注册用户超过500万人。其翻拍的第一部网络动画作品《十万个冷笑话》累计网络播放量超过20亿,创下了国产动画的网络播放记录。作为顺应互联网发展的典型产物,“有妖气”和“n次元”这些互联网动漫原创平台不仅满足了动漫爱好者的需求,也给动漫原创作者提供了成长的平台。互联网动漫原创平台的崛起将会成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同时,移动类应用的快速发展也将为动漫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布卡漫画、快看漫画、暴走漫画等漫画app,以国产原创漫画为主,吸引了大量的漫画爱好者。原创漫画家安妮所创立的“快看漫画”app,通过独家发布签约作者郭斯特、卡里和尤米等原创作家的高质量漫画作品,用户已累计超过3,000万人。

VR动画渐成现实

技术的发展也使得VR动画逐渐成为现实,未来设计师可以利用VR技术进行动画的前期制作,观众则可以利用VR设备身临其境地进行动画片的欣赏。同时VR技术和其衍生的现实增强技术还将主要应用于动漫主题乐园,将虚拟的动漫人物或场景在现实中依靠电脑技术呈现,从而对现有动漫主题乐园设施及内容进行扩充丰富。并且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全沉浸式”的体验真实度的不断提高,相关内容不断扩充更新,虚拟现实动漫主题乐园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指出,未来移动互联网动漫将会在运营模式上有更多的创新与突破。移动互联网动漫平台将从依赖融资转变为挖掘动漫IP的衍生价值,通过开发衍生品实现其市场价值。同时平台也将会更加关注漫画的质量和用户体验,进而在用户数量上实现突破,这将打破动漫市场现有模式所带来的发展瓶颈,为动漫市场的发展转型带来新的机遇。此外随着现实增强技术的不断成熟,游客与虚拟动漫人物或场景交互将成为可能,这将改革现有的动漫主题乐园。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第四篇:中国建材行业未来趋势

把脉中国建材行业的未来八大发展趋势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202_/9/22来源:中国建筑装饰网

中国家居建材行业的未来大趋势是什么呢?谁能把准未来大趋势的脉搏呢?在众多的趋势里面,笔者拨云见日,梳理出一些可能的大趋势供各位读者参考。

曾经火爆上映的未来大片《阿凡达》,讲得是未来哪一年的事情?笔者观察的比较仔细,发现片中男主角在录制自己的视频日记(LOG)时,屏幕的左下角赫然显示的是2154年!影院中的观众只知道陶醉于《阿凡达》的视觉盛宴,对于《阿凡达》描述的是未来哪年发生的事情,是不是未来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倒是没有人较真,在意。

为什么?因为有人说,预测未来是件愚蠢的事情。预测未来太困难了,有时比中头彩还要难。所以,预测未来就像每天买彩票梦想一朝中大奖一样愚蠢。

但有时预测未来又是必须的。企业家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预测未来的能力。当一般人看不到未来,看不到未来的大趋势的时候,企业家却可以高瞻远瞩,洞见未来。一个企业要抓住趋势,可能要卧薪尝胆十年,但一个企业被趋势抛弃,可能只需要十天!这种例子太多了,夏普为迎接液晶时代的到来,潜心研究,埋头苦干了十几年,当今天液晶蔚然成风的时候,就不要嫉羡夏普赚得盆满钵满了。当柯达胶卷雄霸全球、横扫一切的时候,没有洞察到数码替代模拟的大趋势,当数码革命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的时候,柯达胶卷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迅速没落、沉寂,被消费者彻底遗忘。

中国家居建材行业的未来大趋势是什么呢?谁能把准未来大趋势的脉搏呢?在众多的趋势里面,笔者拨云见日,梳理出一些可能的大趋势供各位读者参考:

第一大趋势就是中国可能出现M型社会。所谓M型社会,是被日本战略研究专家大前研一率先发现和提出的。通俗地讲,社会的阶层只有两头的穷人和富人,而中间的中产阶级大量萎缩,就像M这个字母一样,从中间塌陷下去,资本主义社会引以为傲的中产阶级不复存在,只有穷人和富人两个阶层。中国社会改革发展了三十年后,也隐隐出现了M型社会的影子。随着贪污腐败、权利寻租利益固化、太子党、富二代等的出现和盘结,社会底层向社会高层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中国社会出现了可怕的“阶层板结”现象。直白地说,就是当今社会一个穷小子,通过自己的打拼,成功挤进富人行列的机会比以前越来越少了。社会上只剩下两类人:穷人和富人。M型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就是面对穷人的小户型和面对富人的“豪宅”都会热销。对家居建材行业里的企业来说,定位在两头:低端和高端的品牌和企业会活得比较滋润。定位在不尴不尬的“中端”的企业和品牌会活得比较累,甚至有可能关门倒闭。

第二大趋势就是中国会出现巨大的“银丝”市场。所谓银丝市场,就是老年人市场。中国已经过了享受人口红利的黄金时刻,中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6亿之多。珠三角频发的“劳工荒”已敲响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警钟。企业如果能及早把握这个趋势做好相应的准备,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产品,也能抓住银丝市场的宝贵机会。如橱柜企业要研发地柜底部放空(如能插进老年轮椅)、吊柜变成中部柜(利于老人拿取东西)、台面连续(便于老年人移动物品)的橱柜。卫浴企业要研究马桶旁边能装扶手,能让轮椅转圈的卫生间等。

第三大趋势就是精装房在住宅中的比例会大大提升,毛坯房将成为历史。毛坯房像中国

以前最火爆的VCD一样,是被老外看不懂理解不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毛坯房是最不环保、最不经济的住房,随着全球能源紧张和倡导低碳经济的到来,国家也纷纷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推进精装房,毛坯房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国地广人多,情况各异,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但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第四大趋势就是传统的家装公司可能会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制造业进入家装行业,进行大工业的生产,来代替现在装修公司的手工作坊。随着精装修住房的推进,“部品生产的工厂化,现场施工的装备化”将渐渐成为家庭装修的主流,大部分的装修工作都能在工厂内部完成,现场标准化、快速化的组装。再也看不到几个民工卷着铺盖卷吃、睡在业主家的情况了。传统的、非标准化的、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的、手工作坊式的家装公司将被取而代之,慢慢淡出市场。

第五大趋势是家居建材行业内品牌集中度高度集中,像成熟的IT行业和家电行业一样,只剩下一些大众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品牌存在,并且一些国际品牌大鳄全方位的进入和渗透到中国市场。目前的中国家居建材市场是百花齐放,鱼龙混杂,每个细分市场都有无数的企业挤在里边,品牌集中度非常低。这种情况会存在一定时间,但洗牌的时间早晚要到来,行业内只剩下几个大品牌、大集团,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目前的中国家居建材行业,除了卫浴行业,几乎没有国际大品牌同台竞技。这种情况会随着中国家居建材市场的规范,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国外的品牌大鳄会择机全面切入中国家居建材市场,与中国企业一起切分市场蛋糕。

第六大趋势就是家居建材流通行业会出现本土渠道大鳄,商业资本战胜工业资本的渠道霸权,会在家居建材行业重新上演。中国的家电行业现在是“美苏(国美、苏宁)争霸”,国美、苏宁两大渠道巨头,垄断整个家电流通行业,其他的渠道基本没有话语权。目前的疯狂扩张的红星美凯龙和相对稳健的居然之家,家居建材流通行业霸主的地位已经初露端倪,商业资本战胜工业资本已几无悬念,只待时日。

第七大趋势是家居建材行业里会出现巨无霸的泛家居集团与专业化的品牌公司同台竞技的场面。未来,随着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提高和对一揽子一站式家居解决方案的喜爱和青睐,跨越多个品类(业务范围可能横跨家具、地板、陶瓷卫浴、橱柜衣柜、厨房电器、木门等多品类)的泛家居集团公司将成长为行业内的巨无霸企业,凭借强大的品牌拉力和综合实力,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一些专注于细分市场和细分品类的专业公司将凭借自己的差异化产品、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品牌等得到细分市场消费者的信赖和忠诚,能与大企业集团同台竞技,立于不败之地。

第八大趋势是无店铺销售将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家居建材企业更多地开辟网上销售渠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B TO C业务,进行无实体店铺的网上直销。实现网上虚拟体验,视频购物,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亲自DIY产品,在线下单、在线支付等功能。一切的购买过程、交易过程都能通过网络来完成。无店铺销售成为实体店的有力补充,并在未来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看到未来和趋势,有时并不是很困难。关键是能不能在趋势变成现实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能持之以恒的坚持。还是套用马云的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倒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执着地坚持到后天大趋势到来的,将“剩”者为王!

来源:中国建筑装饰网

第五篇: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定稿)

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要: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在本土化过程中遇到了诸多迥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中西方近现代以来巨大的国情差异所造成的。由于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所以我们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要注意发展中国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实务,以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本土化 结构性社会问题

一: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历程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美英等国发端。社会工作最初是作为社会学的应用学科,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国力衰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许多中国有志之士试图通过向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来拯救贫弱的中国,振兴国家。社会工作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传入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及其实务进入中国后即逐步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走上了实用化的道路。其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20世纪上半叶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传入、传播阶段。进入20世纪后,一些传教士和受过西方专业教育的中国教师在中国的 大学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工作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各种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团体纷纷建立。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为救国图强,,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和平民教育运动等,虽然受战乱影响而中断,但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中国西方社工先进理论同中国社会的有效结合,表明了社工在中国有着巨大的适应力和发展潜力。此时期中国涌现了大量的世界级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家,比如梁漱溟,晏阳初,费孝通等。社会工作实务在中国得到了显著发展。第二,1950年代——1980年代。此时的中国进入了所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与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特权阶级提 供生存资源。传统的社会学及社工被取消,从而形成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模式,中国的社会工作遭受到毁灭性打击。第三,1980年代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阶段。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离”的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职能由 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要求得以恢复。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 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业。与此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与管理专从而形成了 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现在的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199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此阶段的专业发展由于前几十年的中断,多为简单学习和模仿西方的理论。鲜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中国本土化理论产生,社会工作实务限于纸上谈兵的情况。

(二)中国社会工作现阶段的发展情形及问题

改革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环境的逐渐宽松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工作的需求渐增。原先计划经济时代被高压压制而得不到显现的社会问题得以凸显出来,巨大的社会结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又带来来新的结构性社会问题。新旧社会问题错杂交织,成为中国社会问题的显著特性。对于目前正在倡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急切要求专业社工的介入,以消弭社会矛盾,缓解社会问题。但是由于中国的独特的具体国情不同于西方社会,建构于西方的一些社工理论并不能够适应于中国的需要。因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社工理论以推动社工实务在中国的发展成为目前中国社会工作界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就目前情形而言,当代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社工理论,缺乏人才,这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补偿社会变迁损失、修正市场失败、追求社会公平和改善人类福利的重要社会机制与制度安排,其基本功能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史无前例和翻天覆地的结构转型期,社会转型速度快、范围广、冲击大、影响深,以至于社会问题丛生,社会失范现象比比皆是,越轨行为屡见不鲜,社会整合、社会秩序、社会管理成为头等重要大事,对我国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人生活方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迈向小康,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基本需要内容与层次发生结构变化。在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处境下,全球化福利处又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增加了新动因。中国如何与国际社会工作通则接轨,如何与国际社会工作界交流合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在消除贫困、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弱势群体基本需要,在追求平等、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公民生活质量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目前,中国社会工作还面临着以下问题:第一:城乡在社会工作资源上的分配差异。由于中国自1950年代以来,长期实行变态的城乡二元分治制度。重城市,轻农村,通过对农村实行剪刀差以供应城市并实行户籍歧视。城乡在资源分配上严重不均。1980年代后,二元分治的情形虽有所改善,但城乡间的差异并没有减少反而成扩大的趋势。

农村在各个方面都严重落后于城市,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歧视依然存在。农村的贫穷落后已成为中国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定局面。只有解决好农村的问题,才能解决全国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教育的普及,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思想素质日益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民智渐开。如果继续实行以前的歧视政策而不加以变通,待到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矛盾激化,势必激起民变。现在政府倡导的所谓新农村建设,表明政府已意识到农村之重要,对于缓解农民的不满情绪起着重要作用。当此时,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下,加强农村的社会工作,将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然而现在农村社会工作并未有效展开,农村社工资源严重匮乏。政府应当加以重视,予以政策及资源上的扶持。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界亦应努力加强研究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理论。对新农村建设予以理论支持。第二,社会工作概念的专业理 解与社会理解充满歧义,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度低,很多人不知道有社会工作专业以及社工的功用。高等专业教育呈超常态发展,但是毕业生却缺乏清晰的就业市场,以至于学无所用。专业地位无从谈起,社会工作“理所当然作为”与可预期的兴旺局面并未出现,形成社会需要与社会工作发展本身严重分离的病态现象。这种病态现象的产生,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质和政治体质密切相关。

第三,社会福利组织员工年龄老化、知识陈旧、专业化水平低下,迫切需要大批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

作者,而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上难以进入福利机构,形成了福利机构的社会需求与社会工作教育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作为实现社会工作行政重要职能的单位比如民政系统,劳动和社会 保障系统等政府部门,严重缺乏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才,而专业社工人员则很难进入。第四,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仍处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型”的社会工作机制,几乎大部分应当由社会承担的职能和责任都由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包办,而企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仍然以内部利益为主要取向,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仍然“办社会”,大量事业单位更是自成一体“事业办社会”,导致大量社会福利资源滞留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内部,社会福利机构缺乏资源现状——福利资源短缺、福利资源的单位占有、福利资源的行政配置。以上三点归根结底是由于落后的政治体制造成的。不从根本上改革政治体制,中国的社会工作就难以全面推广实施,中国的社会问题将难以解决。第五;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综观西方各国的社工发展,背后都有着一个重要力量支持,即政府。而目前我国政府对社工的发展还不够重视,既没有相关的立法支持,也没有具体行动来大力扶植社工的的发展。各级与社工有关的政府部门缺乏社工人才,而社工人员又无法进入这些社工行政领域,这就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矛盾。

(三)趋势预测:第一,中国本土化社工理论的有效建构。社工学科在中国得以恢复后,必将有着一个简单学习模仿西方理论继而创立本土化理论再而成熟的过程。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淀,独特的国情。社工实务在中国的逐渐发展必将催生中国化社工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中国亦将涌现一批自己的社工理论专家。随着中国化社工理论的发展成熟,中国社工界必将毅力于世界社工理论之林。

第二:农村社工的发展普及。国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发展趋向势必会重视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而社工的介入将有效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工作可从以下方面予以进行。第一,参与新的乡村建设运动。20世纪上半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综合发展实验,乡村建设运动的领导者、参与者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视为农村社会工作者。乡村建设运动的很多目标目前尚未实现,在新世纪,新一轮乡村建设运动正在到来,这一运动也呼唤更多人的参与,社会工作者的参与更为重要。

2,参与政府或社会中间组织对农民的培训。政府开始注重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起培训组织者的角色,同时在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同时,增加对 农民的“组织”培训,因为现代的科学技术必须经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这种载体就是“农业生产中各种合作组织或农民社区自治组织”。

3,参与社会中间组织的参与式扶贫开发。各种国内、国际的农村发展援助机构、一些外国政府的援助机构以及一些跨国公司在华开展的公益活动,多是用参与式方法进行各种扶贫开发,社会工作者可以参与其中,为这些扶贫开发提供各种服务,并总结、推广其成功的经验。4,为各种农民协会或专业技术协会提供智力服务。各种农民协会或专业技术协会正在兴起,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这些组织提供培训、信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这些组织的成长也需要更多社会工作者的参与。各 种农民协会和专业技术协会的成长必然增加对组织、管理人才的需求,这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就业机会,也一定会推进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中 国农村作为一种巨大的社会存在,应该是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首要选择,就是把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和组织形式创新面向中国的广 大农村。农村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依赖。与此同时,农村社会工作的及时开展也会给我国农 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新的动力

第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从202_年开始,中国以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中国社工已开始迈向职业化道路。在未来,中国社工必将充分发挥其功能,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 曹建成

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论文[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