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春秋故事》有感
读《春秋故事》有感
中午,我在书柜里找书看,无意间翻看到一本《春秋故事》。
《春秋故事》是林汉达的作品,它记录了春秋时期众多诸候国的兴旺衰弱,弱肉强食,以及治国之道。
书中有一身武艺,办事周到的颍考叔;有文武双全,细心胆大的曹刿;有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百里溪;有任人为贤,合并诸候的齐桓公,还有卓越的政治家管仲和知贤荐贤的鲍叔牙。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管鲍之交。管仲从小就和鲍叔牙是朋友,长大了又一起做生意,一块儿打仗。因为家境贫困,管仲总是占鲍叔牙的'便宜。有人说管仲“揩油”,可鲍叔牙说:“管仲家里穷,我和他是朋友,我乐意多给他一些。”
到了战场上,管仲进攻时,能在后则后,退兵时,能在前则前。人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却说“管仲很勇敢,他是为了家里的老母亲而这样做。”正是由于鲍叔牙对管仲的相知相惜,他的行为感动了管仲,也感动了后人。
每当读到这里,我常为鲍叔牙的这种宽广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高尚品质而感动,他不计较个人私利,知贤荐贤,竭力举荐管仲,执掌齐国政事,自己甘居下位。管仲才有了用武之地,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名垂千史。鲍叔牙对管仲的知交知心,令管仲不得不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想想古今中外,很多人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欺骗朋友,出卖朋友,甚至是最好的朋友。知音是何等难求啊!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没有一个知已的朋友,当他受酷刑时,无人救赎。他多么希望有一个象鲍叔牙一样的知音啊。
人与人相处,就是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多一份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拥有真正的朋友。请珍惜自己身边真正知心的朋友。
第二篇:读《春秋故事》有感
读《春秋故事》有感
在寒假里,我读了《春秋故事》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讲的是,历史上的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也就是战国时期的故事。周朝刚建立的时候“周天子”把全国分成很多块,封给自己的亲信和大臣,这些人受封后称之为诸侯。他们所在的地方被称为诸侯国。开始的时候诸侯们个个替“周天子”把国家的好好儿的,还定时上交贡品。全国是一幅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长,一些诸侯就有了称霸中原的野心。“周天子”逐渐管不住诸侯们,周王室便慢慢衰弱了。
在这争夺天下的战役中有着许多的名人故事,如:“借道亡国”、“晋景公之死”、“卧薪尝胆”„„等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特别是“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公元前496年,勾践的父亲越国国王允常逝世,吴国趁机攻打越国,新任皇帝勾践用计谋,不但把吴军打得落荒而逃,还把吴王阖闾打成重伤,还没回过就死了。夫差继位后,发誓为爷爷报仇。便日日夜夜加强练兵。勾践知道了,便想先发制人,一举拿下吴国,结果吃了败仗,被吴国围剿,只剩下五千个士兵了。为了重振家园,勾践只好到吴国为奴,几年后夫差把勾践放回吴国,勾践回国后,每天睡在干柴上,还在头上挂一个苦胆,每天尝一尝,时刻告诫自己不忘国耻,慢慢的越国也强盛起来,这时勾践大举进攻吴国,一举灭吴。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一个人做一件事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就可以做成功。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看看这本书哟!
(禹华润)
学炒菜
今天中午,我闲着没事,便拉着爷爷教我炒菜。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让爷爷教我洋葱炒牛肉,我先开火,再把锅放在上面,倒油,油在锅里噼里啪啦地“打起了仗”来,再把切好的姜、葱、蒜放到锅去,大约过了一分钟,有姜、葱、蒜的香味溢出时,就可以放牛肉和洋葱了。当我把食材倒入锅中时,肉和油接触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有无数的小型炸弹在我耳边爆炸。顿时,我一下子就懵了,好一会我才回过神来,这时我连忙用锅铲翻炒食材,生怕它胡了,翻炒一会儿待熟的时候放入盐,菜就做好了。
当我端上桌给大家品尝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也觉得自己做得菜最好吃,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禹华润)
第三篇: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
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
大兔儿
《春秋左传》,刚开始看的时候,这本书实在晦涩难懂,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文言文,我想当然地理解着,可是看着看着就看不通了。好在有注释与翻译,理解倒是没问题的,就是阅书进度缓慢,还特别消耗精力。
书中的前几任君王,在描绘上可以说是平凡无所奇。毕竟是编年体的史书,一件动摇国之根本大事,只用几行字就讲完了。而那些文字背后的腥风血雨、谋权弄术、前恩后怨,我总是放下书本再缓缓回味时,才品尝得到。
书里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枪,我一剑,勾勒出一桩桩连绵的王朝恨事,那些恨事让我一点一点地着迷,一点一点地沦陷,恨不能一窥所有。
书中郑庄公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位乱世枭雄,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也是一个满怀野心的君王。从权利欲望的角度看,郑庄公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位能人。可是在道德上,书中却给了他一个“有失教诲”的批评,批评他在对待叛乱的弟弟身上有失教诲。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就已极重视道德的修养。史书没有因为郑庄公在处理他弟弟的叛乱之事上是胜出者,而大肆谄媚褒扬。史书从道德的角度客观、公正地批评了郑庄公有失教诲。的确,书中在记载郑庄公与其弟的事情上,完全没有郑庄公对弟弟的教诲的记载,哪怕是只言片语都没有。有臣子曾提醒郑庄公,‘其弟弟自幼受宠,又有母亲扶持,且还心怀大志,日子久了毕生异心,让郑庄公提早提防与教导’。而庄公对臣下的提醒只回应了一个意思“多行不义必自毙”。
庄公成竹在胸,其弟弟的一切他早已了如指掌,他甚至完全不正视其弟弟的威胁,反而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他故意放纵弟弟谋反,最后一鼓而破之,让他的弟弟最后远走他乡”。
这就是庄公的人格,从权利角度看,他没什么问题,可从道德的角度看,他有伪君子之嫌。因为,假如他对弟弟加以控制并引导教诲,或许他与弟弟之间能避免一战。
现今,庄公是很多的。组织之中不乏有一种人,当他明知你所做的是错的时候,他不提醒你,而当你错到尽头的时候,他才来批评你、指导你、美其名曰:“拯救你”。诚然受恩于人,不该枉自揣测,可这样的现象还是有的。很多做事的方式于理可通,于德却未必通透,庄公真是发人深省。
德于内,而彰于外,无论做人做事是多么世故圆滑,多么无可挑剔,最终仍逃不过道德的品评。君子、伪君子心自知之。
第四篇:读春秋故事 品任人唯贤——读后感
读春秋故事 品任人唯贤——观后感
2006级6班曹睿洁在我们同学讲解的诸多故事之中,我最感情去的是春秋时期‘不拘一格用人才、求人才,举贤不避亲、不避仇,举贤能让’的故事。
春秋五霸之首当属齐桓公。齐桓公打败了政敌公子纠之后,并没有把他的部下管仲置之死地而后快,反而重用仇人管仲。请他为相,结果管仲帮助他完成了春秋霸业。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己欠的一些债,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这就是成语‘管鲍分金’的来历。后来两人一起打仗,人们笑话管仲喜欢往后缩,认为管仲是因为胆小才这样的。鲍叔牙又说:“管仲的家里有老母,既多病,又无人照顾,管仲那里是贪生怕死,是怕自己死了撇下老母无人照料。”由于鲍叔牙对管仲十分理解,管仲就非常感谢鲍叔牙。
通过这些以及一些春秋时期的故事,我印证了以下几点;
1.成为人才很重要,同其他人才合作更重要。
2.坚持自己固有的理想不动摇是成功之母。
3.胸襟要开阔,公私要分明。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使自己成为人才,才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最大贡献,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一个有才能的人,要有他得以施展其能力的舞台,他的才能焕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一个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开阔的胸襟,他的才能就可能成为狭隘的温床。
第五篇:读汪曾祺《草木春秋》有感
读汪曾祺《草木春秋》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汪曾祺《草木春秋》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本应倾心于灯火烂漫的悠扬诗歌中,但我却对汪曾祺那纯朴真诚的散文产生了莫名的心动。
起初,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让我的睡意逐渐控制了我的意识,不觉得沉重的眼皮遮住了我的视线。醒来,惊讶,竟看到一位老翁坐在床边给我讲过去的往事,回忆的味道,纸张的味道,文字的味道,让我在半睡半醒中恋上了这些朴实淡雅的文字。
《草木春秋》中收录了《端午的鸭蛋》,这篇与《炒米和焦屑》、《咸菜茨菰汤》等六篇组成了《故乡的食物》这篇散文,就本人来讲,我比较注重美食所以借到这本书看的第一篇就是《故乡的食物》,但或许是年代久远吧,那些食物我连听也没听过,或许是没有亲自尝过那些美食,或许是没有那浓浓的对家乡的思念吧,最初记忆中的味道总那么值得回味,我对那些美食没有那么垂涎欲滴,不过汪曾祺的描述总让我的脑子里对那些美食充满想象,如果有机会也要好好品尝一番。
接下来看的几篇也是关于美食的,看到《萝卜》中的那首顺口溜我不禁觉得与三字经有一些联系,有趣十分呢:人之初/鼻涕托/油炒饭/拌萝菠,意思是故乡的拌杨花萝卜是那里流行的美食。原来只知道汪曾祺是一名杰出的作家,看完《萝卜》更觉得他是一名优秀的厨师美食家。:“有一位台湾女作家来北京,要我亲自做一顿饭请她吃,其中一个就是烧小萝卜。她吃了赞不绝口。”可惜我晚生了那么几年不然真的要去亲口尝尝那“玉兔火烧海灵宫”。在汪曾祺的笔下萝卜俨然已经不是那个萝卜,早已变成了山珍。
然后目录中的'《国子监》映入我的眼帘,我们家就国子监街的一个胡同中,在那个胡同里我已经生活了10几年了,所以特别好奇汪曾祺笔下的国子监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国子监经过了大修,若是在前几年国子监的模样还与汪老师描述的相差甚微,只是平添了一点岁月的痕迹罢了。但现在那里已经灌输了太浓的现代气息。那里经过了很大规模的修整,首都图书馆为了更好的保护国子监古迹所以从这里迁走了,那些曾经掉皮的墙壁都被涂上崭新的现代红漆,模糊不清的壁画都被如机器印刷上去一般呆板的鲜亮壁画所覆盖。看到国家那么重视文明古迹我心里应该是高兴地,但看到这些我真不知道是该喜还是悲,幸好他们保留了大殿内部的壁画,如果连这个也被覆盖那还不如在盖一间现代大殿呢?没准过几百年,那里也会变成一处古迹?如果汪先生看到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听几乎所有导游只介绍国子监的光辉历史,我心生疑问难道国子监就只留下美名吗?看过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来国子监一直引以自豪的学风之严,竟是一种残酷的束缚。严格的管理在封建社会制度大环境下这种管理就意味着残忍,但在这种残酷的管理下这里出来的人才并不多。“在《戴斗夜谈》中,北京人竟已把国子监打入“十可笑”之列”,实在是跟他的管理严格程度与所出人才数量成反比颇有联系。一直都以为买卖文凭是近几年才“出现流行”起来的,没想到是与古人效仿。但古代监生的人是允许购买大学毕业证书的,而现代那就违反了法律了。书上也写了一些关于国子监里大大小小的官员,不禁让我感叹“无官不贪”呀!光凭那点微薄的俸禄根本就不能让他们过上他们想要的荣华富贵的生活,就连一个小小的刷印匠每月都可以有十两的油水可吃,这也许当时社会环境有关吧,但是当今社会有何尝不是如此?
合上这本《草木春秋》,总有一种感觉汪老先生就在我的旁边,如同给一个小孩子讲故事一般和蔼慈祥,在宁静的夜晚听着您的故事我渐渐进入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