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地市级电视媒体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130-839280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12-16 15:48: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地市级电视媒体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一、地市级电视媒体培训的背景

在当前全媒体时代来临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电视作为最具大众影响力的传统媒体,要在逆境中求发展,需要一支具有前沿战略眼光、高尚职业精神和过硬工作本领的干部职工队伍。在我国现有的电视网络中,地市级媒体位于整个产业链的最末端,是中国传媒产业的庞大而复杂的群体。据统计,我国总共有地级市260个,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电视台,覆盖人口3.5亿,平均每天播出自制节目4.2小时,地市级电视媒体是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地市级电视媒体在稳定地方政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社会和谐运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地市级电视台也具有一些先天不足的问题。地市级电视台从业人员一般学历较高,但大都非科班出身,特别是县级及以下电视台,从业人员很少受过专业传媒教育,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因此,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着严重的发展“瓶颈”:从业人员缺乏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接触不到前沿的行业信息和知识,没有开阔的视野和鲜活的创造力,大大限制了地市级电视台的发展。因此,对各地市级电视台媒体人进行科学系统、细致到位的在职培训势在必行。进行在职培训的前提是考虑到电视台的发展战略、培训资源等重要因素,明确电视台各个岗位工作需求和电视台员工的实际情况,了解员工现有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状况与电视台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确定最需要最实用的培训需求,从而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

二、地市级电视台的岗位分析

地市级电视台的人员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行政管理人员、一线采编播人员、市场经营人员、工程层技术人员。具体来看:

1.行政管理人员

通过分析,各类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有所不同。台领导层次的培训目标是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塑造理念;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前沿、宏观、理念、信息量;在培训形式上注重研究、对话。部门领导层次的培训目标包括深化各自主管业务的专业能力水平和提高作为现代传媒行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前沿、精深、理念、实用、系统化;在培训形式上注重案例。普通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最主要的是文秘人员的培训,培训目标是提高公文写作的规范性,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实用,在培训形式上注重实效。

2.采编播人员

通过分析,我们较清晰地了解采编播人员的培训需求。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新闻实际工作中最需要的人才,培训方式应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课程内容要开门见山、简要精炼地涉及采编播业务的精华和要领,同时也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作支撑。

3.市场经营人员

从市场经营人员岗位要求来看,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财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都是需要的,针对这类人才的培训也应当把各学科的理论与传媒管理实践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内容。

4.工程技术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分为两个层次: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层次、一线技术人员层次。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包括科技事业中心、网络传输中心、数字电视公司、移动电视公司等部门中的技术骨干人才和负责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负责人。一线技术人员包括各个岗位上从事技术操作工作的人员,如非编技术、视频技术、电视播出技术等。从培训需求来看,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需要提高他们的技术视野和对传媒新技术新业务的跟踪和理解能力;一线技术人员需要着重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培养专业型人才。

三、地方电视媒体人的构成分析

1.学历结构

当地市电视台的人员学历层次在本科及以上的为43.9%,专科层次为23.2%,高中及以下层次仅为14.9%。通过对电视台人员学历结构的统计可以看出,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高学历人员占据了较大比重,地市级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逐步向高学历水平迈进。2.学科背景地市级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学科背景丰富、文理科兼备,覆盖了经营管理类、人文社科类、理工技术类等各类学科。

3.年龄结构

地市级电视台的工作人员,50岁以上占10%,40—49岁占21.3%,30-39岁占35%,20—29岁占33.8%。其中,一线采编播人员的年龄最具有年轻化特征,行政管理人员则总体年龄偏大。

四、课程设计方案应涵盖内容

根据对地市级电视台人员的岗位分析,在给他们课程设计方案时需要有针对性。

1.行政管理人员

对集团及所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涵盖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改革、国际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等内容;集团总部部室主任、副主任涵盖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团队管理、沟通技能等内容;频率(频道)总监、副总监,中心主任的课程可包括频率(频道)定位与品牌塑造、大型电视活动策划与操作、广播和电视栏目综合评估体系等内容;普通行政管理人员的课程方案要涉及各类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请示、报告、通报、通告、计划、总结、会议纪要、简报等。

2.采编播人员

对频率(频道)内设部室主任、制片人等的课程需涉及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策划与实践、国内外主要热门节目形态、制作广播节目创新及核心竞争力等内容;对记者、编辑、制作人员的课程要涵盖新闻媒体如何应对突发危机事件、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电视解说词写作,广播电视优秀作品分析等内容。而播音员、主持人的课程要涵盖新闻播音、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艺术、口语表达、主题性业务研讨等内容。

3.广告经营人员

广告部室主任、副主任的课程包括电视媒体运营模式的创新与展望、媒体整合传播与广告客户投资价值分析、品牌营销经典案例赏析等内容;广告策划及业务人员的课程包括广告环境与广告市场、广告设计基础、媒体市场调查及收视率解析等。

4.工程技术人员

技术部室主任、副主任及技术骨干的课程应涉及数字电视信源编码技术、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及网络运营的思考、地面高清电视的相关技术与产业链介绍等。一线技术人员的课程内容更是方方面面:非编、视频技术类包括:创作流程概述、电视三维动画创作电视图形图像设计等;广播电视播出、发射技术类包括:通信原理、广播电视测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有线、数字技术类包括:有线数字电视、双向卫星广播与数字微波传输、交互式电视与条件接收等;录音、音响、音频技术类包括:声频测量技术、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音质主观评价等;照明类包括:舞台照明技术基础、影视照明艺术、舞台灯光设计及技术等内容。总之,面向地市级电视台的网络培训服务体系是一项涉及诸多运营要素的动态发展体系。针对我国地市级电视台培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传媒行业的培训项目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应该从传媒行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从对员工的培训人员分类培训、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内容改良和工作实际需求出发,以培训效果评估来完善整个网络培训服务工作。最终实现推进我国传媒行业的网络培训服务的发展,实现传媒行业培训整体水平提升。

第二篇:数字媒体实践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一、实践教学设计

1.采取项目教学法,根据实际项目题目引导学生以创造性实践尝试的方式设计作品或者编制程序,从而摆脱对书本上案例的依赖对学生创造思维的扼杀。

为增强创造性实践的灵活度,应综合多个实践设计和匹配方法,以应对学生因个人不同实践兴趣而造成的创作理解和实践完成情况。该方法使用时,教师应当用规范的形象的实践师范,使学生切身了解抽象的基础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进入专业的实践教学状态。基于此,之后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介绍和应用,就不会使学生感到畏难乃至回避。

2.鼓励学生以实践操纵软件工具为跳板,了解和追踪自己感兴趣的国内外相关技术最新状况,对专业素养的养成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通过对工具软件的实践操作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人机交互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对于数字媒体技术形成一定的个体思维。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启发学生逆向思考这些工具软件基于何种技术和思维等问题。这种学有所用的实践效果,为减轻学生对于程序语言类课程的抵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实践方式的突破和尝试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能很快吸引住刚进入专业的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专业学习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3.作为教学成果的佐证,学生提交的实践和设计作品不再只作为阶段性任课教师评分的材料。

这些作品将会如同学生的第二身份证一般,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求职的经历,可参加作品展示、各级专业比赛,也可作为毕业设计创造性实践的依托数据基础。以此学生作品管理方式,将综合型实验环节中学生因不同兴趣而选择的不同实践设计组合整合在一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又可以统一进行评价。这种结合独立、统一关系的综合型实践设计为学生更深层次地接触和学习各种数字媒体专业技术提供了灵活、良好的平台。

二、实践教学评测设计

当下,高校都在尝试多维考核方式,包含对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考察和调研能力等职场所必须的关键能力考核。在考核过程中,通过实践检验学生结合基础知识的对实验环节中数字媒体对象以及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此检验学生的数字媒体思维是否完整为目的,在不限定方式方法情况下,评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下完成对任务需求的研究、解决方案的设计、以及最终实施状况。在此评测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熟练使用的能力和学习效果得以展现。基于现有教学和实验设备建设情况,可尝试依托云系统针对每个学生建造教学和实践环境,以满足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表达数字媒体思想的能力所需的平台要求。该平台为学生定制专属的操作环境:安装自选软件、设定系统性能、保存相关资料并支持自由存取。

在此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对学生依靠自主地数字媒体思维,通过其自身掌握的数字媒体技术使用这一环节进行评测。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如自主学习、资料收集、以及课堂交流等,都可以通过云系统随时随地进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乐趣和积极性。以尊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云系统服务器只记录学生使用平台的活跃度和相关功能的利用情况。通过这些统一制式的记录资料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评测。作为学生信息管理的重要平台,云系统也能为管理和规范学生学习实践情况提供统一的评价手段,既起到公平、公开、公正的对内学生管理效果,同时也将数媒专业教学的信息和成果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在学校公众平台上,以供其他专业、院系、学校的对外借鉴和交流活动的开展。

此外,在毕业设计阶段,教师只需规定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提出一个有关数媒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的项目,如设计居家装修设计的媒体展示(数字媒体技术)、汽车产品的包装方案(数字媒体内容)、银行数据的管理软件(程序设计)等,以一到二人的团队合作方式提交设计方案和作品供教师评分。评分体系统中,自我评分与团队间评分占到一半,在锻炼学生自我评估能力的同时,也检测了一个社会人的诚信。而另一半则是教师从风险投资者的角度去评测该软件可取之处以及不足之处。

第三篇:电视媒体策划

第一章 电视媒体策划概述 第一节 策划的定义

一、策划的定义

•策划:借助一定的信息素材,为达到特定的目的、目标而进行设计、筹划,为具体的可操作性行为提供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电视策划:对于电视的某一种行为,借助特定电视媒体信息、素材,为实现电视行为的某种目的、目标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电视策划的意义:为电视提供了新观念,给实践以指导;避免大的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提供了成功的保障。

第二节 电视策划人的从业素质

电视策划人:作为策划的行为主体,从大的方面讲,可以是一个媒体、频道、节目总体设计人员,他们能使所在单位或部门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综合能力:懂社会、懂环境、懂节目、懂受众、懂制作、懂市场、懂沟通、懂传播及其技巧。

一、相当的政治思想觉悟与政策把握能力

二、由丰富的社会经验带来的决策能力

三、勇于创新、善于发现、细致严谨

四、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修养

五、懂专业

1、懂电视

2、懂策划方式与技巧 第三节 策划人的人际环境

一、策划与领导

二、策划人员与创作人员

三、策划人与受众

四、策划人与投资者 第二章 电视媒体策划的原则 第一节 策划原则的确立依据

一、策划要针对受众

媒介所提供的是一种产品或服务,它所从事的是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的的活动。

1、确立受众地位

电视策划在保证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要从以“媒体为中心”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方向转变,即要从以生产为核心向以消费为核心转变,将受众的需求,特别是潜在的需求作为“传播什么、如何传播”的起点。

2、锁定目标受众 电视节目受众的细分化

3、争取黄金时段 在一天之内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率最高的时间段。

4、引导受众

二、策划要针对市场

1、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通过调查分析和策划活动提炼、凸现品牌形象,并力求最终将此形象根植于顾客心中,在市场上为产品赢得一席之地。

2、品牌的打造与延伸

品牌节目:是指那些具有稳定的收视群体并能吸引稳定的广告投放、占据一个能够维持节目生产良性发展的市场份额的节目。

品牌延伸:是指品牌拥有者利用原有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开发同名或类似名的系列产品的行销策略。

三、策划要针对电视传播的特性

1、电视的视听综合性

2、传播信息的适时性

3、传播对象的大众性

4、传播过程的直线性

5、收视状态的随意性 第二节 策划的原则

一、创新性

1、树立实事求是的创新观念

2、创新的基本途径技术、理念和内容。

二、专业化

三、整体性

四、重大性

五、娱乐化

六、可行性

1、政策分析

2、经济分析

3、竞争对手分析

4、操作能力分析 第三章 电视栏目的策划 策划与电视节目

电视策划的产品:电视节目 电视策划的目标: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的传播特点:直观的 直接的 直播的 直白的 连续的 群体的 公众的 私人的 策划与电视栏目

栏目化:就是以星期为单位,把电视台的时间按计划分割给各个节目,而这些节目就按这即定的播出时间和长度,有规律的播出。

节目的编排上:栏目化大大减轻了编排工作的劳动强度

节目的创制上 :栏目化使节目部门的工作有章可循 栏目化方便了观众的收视 第一节 栏目化及制片人制片人制 栏目有两层意义:

第一层:是电视节目被分门别类、定时定点地制作和播出,其从策划到制作都由制片人负责,与“制片人制”紧密结合;

第二层:所有定时定点播出的节目都叫栏目。

一、栏目化的意义

1、有利于观众收看

2、有利于管理

3、催生了新的运作机制

4、使主持人的作用凸显

二、栏目化带来的问题

使节目的创制人员变得不爱创新,使得电视台的应变能力降低。

三、栏目制片人

管理模式:制片人和监制两级管理

1、制片人的素质

◇能够准确把握电视市场行情,掌控栏目发展方向

◇精通节目创作规律,掌握电视节目制作各环节的基本知识

◇懂得如何组织、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高超的识才能力和用才艺术 ◇具有突出的执行政策的能力和丰富的相关法规知识 ◇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是电视营销方面的专家 ◇服从台与频道的整体利益

2、合理运用制片人制

第二节 电视栏目的设计

一、栏目的特色

栏目特色:栏目各构成要素区别于其他栏目的表达方式。

1、符合频道特色

2、根据市场环境设计特色

3、界定目标受众群

4、与主持人特色的融合

二、栏目的编排

1、内容要有“实”

2、形式与内容相吻合(1)栏目的结构形式

通栏型:指一期栏目讲述一个内容,即使中间有主持人串联,其上下文也有逻辑关系,杂志型:指一期栏目由若干个板块构成,板块之间各自独立成篇,可以没有逻辑关系,(2)栏目的表达形式(3)栏目的播出形式 3.与播出时段相对应 第三节 策划主持人

一、主持人与栏目的关系

二、主持人的分类

1、非主持人类节目

指可以没有主持人的节目或主持人并不起决定性作用的节目。

2、主持人类节目

指主持人在当中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节目在策划中充分考虑主持人的能力与个性,甚至为个性极强的主持人量身定做内容形式的节目。(1)新闻政教类

指以主持新闻类节目为主的主持人,内容包括政治、社教、经济、法制、军事等题材严肃、形式相对严谨的节目,主持人以相对严肃的面孔出现。(2)生活服务类

以服务类为主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节目的主持人,如一般性的生活、服务、经济、社会活动或群众性娱乐活动节目的主持人,还包括一些日常体育转播节目的主持人。(3)娱乐类

主要是指包含文艺节目在内的、形式活泼、题材浪漫的节目的主持人,如综艺晚会、文艺栏目或艺术性较强的专题片、少儿节目等等节目的主持人,他们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修饰性或扮演性较强。

三、策划对主持人的把握

1、具有正确把握问题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现场组织、调度能力

3、具有外向而热情的性格,勇于表达,善于表达

4、具有充分的“合作意识”

5、与节目相符合的个性和知识结构

6、演播条件

四、主持人形象塑造

1、栏目内的形象:表情、语言、体态、化妆与服饰

2、栏目外的形象:观众认同 →保持形象、行为的连续性 →以塑造和强化栏目品牌 第四章 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策划 第一节 信息类新闻节目

信息类新闻节目:指的是迅速、广泛、简要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节目形式,其内容以消息为主,辅以连续报道、新闻点评等节目样式。多样化的特征:

地域:国内要闻、地方新闻、国际新闻等; 性质:政治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等。

形式:简讯、述评、现场报道、滚动字幕新闻等。

一、选题:重要性 新奇性 贴近性 公正性 时效性 栏目选题的策划和单个新闻的区别: 栏目:突出的是节目整体的传播效果。单个新闻:体现自身的独特性。

二、小记者大编辑

1、客观、公正的角度与观点

2、编排 将所有本不相干的信息进行有机串联,使之最终成为一个节目整体。(1)体现重要性(2)体现节奏

三、节目风格

1、新闻报道的形式

2、播出时段

3、播报者

第二节 评论类新闻节目

评论类新闻节目:就新闻事实发表评论、见解的节目类型,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报道某个事实,还包括通过对具体事实的分析提示,阐明对事实的见解、态度,借以影响、引导舆论。

一、选题

◇弘扬提倡的:主要是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重在正面表述; ◇解疑答惑的:对一些新鲜事物或国家新的政策法规的阐述; ◇批评监督的:针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评和监督;

◇社会警示性的:对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节目形式

单个主持人结合采访播报的电视评论显得形式灵活、短小精悍,具有较强的倾向性;由主持人和专家进行的新闻访谈则有较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多人座谈这种形式突出的是广泛的参与性,每个参与者都是不同观点、阶层、利益、角度的代表,很有贴近性。

三、评论员

1、节目主持人

兼播报员和评论员的双重职责。除了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主持功底,更要求其具有解读新闻事件的专业眼光。

2、各领域的专家学者 国外:专职评论员

国内: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四、思辨色彩

1、用事实说话,图文并茂

2、述评结合,分析全面 第三节 深度报道类新闻节目

深度报道类新闻节目是对重大事件、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包括背景介绍、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的报道与评论。

一、选题

选题遵循的原则:

1、热点

2、难点、疑点

3、故事性

二、调查方式

挖掘深度的方向不是唯一的,但无论节目制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向来寻求节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深度,都必须首先寻求支撑这个深度的事实与证据。所谓深度就是对事实的占有,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

三、表现手法

节目组成元素:记者的采访、现场取证、主持人演播室的评论、专家点评、现实场景的记录等。结构:逻辑清晰 多线索的结构方式 悬念的设置

第四节 杂志类新闻节目

杂志类新闻节目指借助杂志的编辑方式组合起的新闻节目:消息、访谈、深度报道等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新闻,通过一定的方式融合在节目中,各板块或段落各具特色但又和谐一致。

一、内容的策划

“电视民生新闻”

理论界对目前在各地方电视台争相做出的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的概括,是指以广义社会新闻为自身定位,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内容上关注普通老百姓生存状态与心灵空间的节目类型。

二、报道形式的策划 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重视主持人的内涵与评述能力,塑造其权威、可信的形象。第五节 社教类新闻节目

一、社教类节目概述

社教类节目是以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各类节目的总称,它承担了国家政策法规、道德规范、科学技术、先进文化等方面的传播职能。

社教类节目的类别(内容属性):社会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

二、社教类节目策划要点

1、润物细无声

吸引受众的首要因素:

知识的新颖或实用,内容相对严肃、权威。

2、针对性

3、可看性

(1)内容的深入浅出(2)节目形态的多元化

4、权威性

媒体本身在观众中的可信度。

节目权威性的树立在很大程度上由节目自身的内容所决定。第五章 文体娱乐类节目的策划 第一节 游戏类节目的策划

一、游戏类节目概述

游戏类节目指以游戏作为节目主体,可以结合其他如文艺节目、体育、各类知识等内容,通过屏幕内外多种互动手段实现广泛参与的娱乐类电视节目。

益智游戏节目 综艺游戏节目 竞技游戏节目

二、游戏类节目策划要点

1、竞赛与悬念

2、常变常新 两种途径:

创造出新的节目;

在一档节目中不断引进新元素,淘汰旧元素。

3、参与 :互动

4、主持人

优秀的游戏类节目主持人:

反应要快;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个性。

5、奖励 :实物形式、非实物形式

6、视听愉悦

7、选手 第二节 电视赛季节目的策划 赛季:非一次性同类项目的比赛 赛季节目的策划

一、竞赛本身的策划

1、确定竞赛内容与规模

2、制定规则

二、电视赛季节目的可视性策划(如何让竞赛在电视中顺畅地展现,即把竞赛转化为节目。)

1、项目与规则 项目 可看性

规则 制定不宜太复杂

2、评委与选手

评委是竞赛标尺的落实者 选手是竞赛最核心的要素

3、主持人

4、观众与节目的互动

5、节目营销

第三节 真人秀节目的策划

一、真人秀节目概述

真人秀节目也被称作“真实电视”,它是用纪实的手法表现节目参与者在特定条件下的状态,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真人秀节目是一种记录以普通人为主体的参与者在游戏规则制约下,在人为设定的场景和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完成某一目标或展现生活状态的真实过程的电视娱乐节目,往往最终获胜的选手会获得极高的奖励。真人秀节目的规则

→ 可看性服务

→ 真实性和实用性(不顾及)

→ 游戏娱乐性

◆引导和表现参与者最真实的状态和人性特征。

二、真人秀节目策划要点

真人秀节目最根本的特征:在于虚拟规则中人性的真实展现。真人秀节目在策划时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国情

◆电视内容上有差异。

◆艺术传统上,中学求善,西学求真。

我国真人秀节目的特点:内容设计尽管也有奖励,但更多以体验为主。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定位:当个体体验扩大为群体体验时,节目就可以通过对参与者心理状况的深入挖掘和表现,形成与受众广泛的互动。

2、规则

◆制定具有“双刃剑”效应的规则

◆把奖励看作娱乐的源泉,就能解决一些受众或管理者对奖励额度的顾忌。

◆规则还一定要能制造悬念:不确定性真人秀的悬念可以有阶段性悬念和终极悬念。◆最终结果应该是规则的必然性与发展的偶然性共同催生的结果。◆节目在选手的选拔上比其他节目更加注重设计。

3、设计的纪录 “等来的真实”

◆细节的策划和捕捉

4、互动

5、场景

6、以“人”为本

从策划角度看,善与恶的交锋是人性的最佳看点。

◆人与环境的冲突不仅指选手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也指他们在进行社会活动时相互发生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是指节目参与者之间的冲突。

◆人物自身观念的冲突大部分是缘于价值观难以找到平衡点。不仅要表现选手之所为,还要让观众知其所思。第四节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策划

一、电视文艺专题节目概述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是一种以一定主题构架文艺内容或形式的形态。从内容方面分类: 电视文艺人物专题

电视音乐艺术节目(电视音乐艺术片、音乐电视等)电视舞蹈艺术节目

电视文学艺术节目(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电视评书、电视诗等)、电视风情风光艺术节目 电视文化文献艺术节目

二、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策划要点

1、电视与多种艺术元素的兼容

业内外往往把无法定义的节目形态称为专题。电视艺术的整体特征:兼容性

一部电视文艺专题中,往往是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绘画、摄影等艺术美的综合体现,并成为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重要审美特征。传统艺术在电视文艺专题节目中的综合运用还能达到带给观众多重艺术享受的效果。

2、对“电视化”的把握

诸多传统艺术形态的电视化是有限的

◆所策划的艺术对象是否适合电视化的处理方式 ◆在创作中将不适合电视表达的部分进行重新构思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策划的立足点: 如何用电视的思维构架文艺

如何更好地实现文艺的¡°电视化¡±

3、时空的拓展

时空的拓展不仅可以丰富节目的可看性,更可以明确或提升节目的意义。客观时空(写实场景)

主要是基于对现实生活情境的营造,指每一个局部、细节都要努力寻找生活依据,从而令观众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体现在创作中往往是实景拍摄。主观时空(超现实时空、写意场景)创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各种电视艺术手段对现实生活场景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它可以充分表现创作者的艺术个性和创造力。电视文艺专题的画面形象策划: 追求可视性(画面好看)

一方面追求画面的形色美,即所谓“赏心悦目”;

一方面追求在美的基础上寻求视觉效果的“奇”,即有引人注目的内容。画面的许多奇特效果策划还往往在于拍摄时借助各种特殊手段。

对《我爱记歌词》节目策划分析

《我爱记歌词》是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歌唱类综艺节目,每周五晚间九点二十一分播出,由主持人朱丹和华少主持。

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是全国首推门槛最低的互动音乐节目,这档节目由美国《合唱小蜜蜂》演变而来。节目分为“歌词大接龙”、“歌词大填空”、“今天谁领唱”、“冠军决定战”、“爱心大冲刺”等四个环节。以卡拉OK歌词记忆方式,选取各年代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进行比赛。它对参赛选手没有职业、年龄、性别的限制,激发唱歌爱好者的热情参与。每期节目都有不同的方式去挑选选手上台挑战,有接唱成功的,有表现热情的等等。

该节目的主持华少和朱丹是浙江卫视的一哥一姐,在节目没有明星评委的前提下,华少、朱丹妙语连珠,带动挑战者、领唱队伍与观众的互动,引导观众与台上的选手大合唱,营造现场欢快、轻松的气氛。

《我爱记歌词》用“领唱、歌曲、氛围、预告”这几方面进行包装,领唱是由节目激烈比赛而后选定的,领唱不仅有实力,也有一定的粉丝群,为节目的收视率提供了保证。节目挑选的歌曲都立足于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和时下的流行歌曲,力求让观众有更多的共鸣。

每期节目的挑战者都是主持人在台下的唱歌爱好者随机挑选“接唱成功者”上台比赛,从节目开始就点燃观众的激情,而挑战者与主持人、领唱队伍的火花也随即点燃。在节目中,现场的乐队演奏、歌曲伴舞等给观众造成视觉冲击,也为气氛的营造提供了辅助作用。

这个节目在节目预告方面存在悬念不足、不便宣传的劣势,所以节目通过精心剪辑,在节目内容、主持群、挑战者方面制造看点,通过悬念、挑战者的幕后花絮来制造悬念。节目由oppo ulike手机、韩伊化妆品、正大赞助,虽然赞助商少,但是节目在最后一个环节通过“选歌填词”的方式,让选手互选歌曲,记忆歌词去赢得公益金,通过累积公益金的方式把娱乐同慈善结合起来,以慈善来包装节目,这让节目在公众心目中有了慈善的印象,把节目包装得相当成功。电视新闻节目策划

第四篇:课程设计论文

导语: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程设计论文模板。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安置问题的不断重视,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课程也都进行了多种方向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在实践考察中,各地大学生就业课程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升大学生就业课程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使就业课程安排的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大学生课程分为引导类、心理类、实践类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这几类课程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其他发现,为更好地指导就业课程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课程设计

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人才二者“不对口”,而且在供需内容上有一定的偏差。企业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而学生群体,一般拥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动手能力、探索能力都因为环境资源的有限,并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作为学生来讲,毕业之后所面临着就业的刚性问题,却因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只好降低自己的求职意愿。对于用人单位来讲,他们不得不实行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必要的经济资源。在各个行业还是一个人才流动比较大的的市场前提下,保证人才资源的可靠性是企业优先考虑的原则之一。当代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同样缺乏社会资源,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应当仅仅将工作摆到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拿走,而是应当授予当代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技巧和能力。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这样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关于就业课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1、引导类课程

1.1引导类课程的设置意义

基于我国的教育现状出发,学生从小就顶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紧密的课程安排并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对未来择业就业问题概念较为模糊。在学习压力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什么样的目标和理想。在大学里存在着这样的学习现象:大部分学生都在按照学校既定的课时任务机械地学习,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具有自己的规划选择能力,额外修读与自身实际相关的就业方面的课程。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特别是当代的上世纪90后大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如若在刚刚进入大学之初就得到了较好的引导,对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对未来职业道路的规划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1.2引导类课程的侧重点分析

学生的引导主要包括思想和政治两方面的引导。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从思想成熟开始的,所以正确思想引导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尤为重要。让学生如何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大学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人文方面的课程学校可适当根据学生需求进行合理安排,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内外局势,明白我国当代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任务。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的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联系、同步起来,紧跟时代的步伐,践行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3引导类课程所要达到的果效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从202_年开始,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出现”。[1]合理地设置引导类课程,会为大学生们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打下一定的基础,提升分析以及分辨事物的能力。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思维逻辑习惯,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当他们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之后,他们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当中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我们可以为学生们争取到更多有益的时间来锻炼他们自己。当他们毕业找工作时,将可以更加从容的面对就业问题。

2、心理类课程

2.1心理学习的重要性

在毕业生面临求职工作时,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就业会表现出焦虑、迷茫等情况,这是因为其没有正确地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而造成的。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高校在开设就业课程的时候应该适当增设心理学的内容进入其中,有利于广大学生正常心理的发展。在大学的校园里,心理学相关课程不应该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利,在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

2.2心理课程的设置

作为就业类课程,在高校中收到教学课时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大量投入时间在这些课程上。心理课程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注重效率,贴近实际。在课程的设置中,更应该从已有的实践经验角度出发,为大学生在择业中所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告诉他们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

(2)解决方式,有据可循。提出具体的思路方式,指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去自我分析,自我解决。或者提供一些倾诉的途径,寻找其他的解决思路,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

3、实践类课程

3.1实践类课程的一般特点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当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理论性课程注重课堂内,注重的是一般性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实践类课程则是注重于课堂外,更加注重的是在专业领域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对提高团队的协同能力,一般的实验类型的课程并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实践类型的课程。

3.2实践类课程的具体安排

实践类型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大学的末端,专业课程结束以后,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合理的。在实践课程安排的过程中,集体实践优先于单独实践,集体实践的优点一方面是安全系数比较高,较容易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发挥集体智慧,享受团队所带来的集体成就感。单独实践中,优点是可选性比较高,能够加强个人的创造能力,较容易快速做出分析决断,提高个人的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

3.3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效率

在高校的实践类课程的安排里,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实践类课程的安排是相似甚至相同的,我们可以共享课程经验,总结实践课程安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规避风险,并且共享发展成果,提高高校课程的质量。另一方面,随着实践类课程的普及,一些高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中存在着千篇一律的实践内容,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价值。在实践课程中,更应该注重不可预知的风险的存在,允许课程在一定限度以内发生变化,及时增添新的内容,不断设计新的环节,这样才能够使实践课程真正赋予学生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结束语

在当今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国家教育部门的积极引导之下,全国高校开启了促进就业的浪潮,在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但是,就业问题的难度还在不断地提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收益”,[2]所以,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思维方式和课程结构都需要不断进行改良。本文对于就业方面的高校课程进行了初步的归类分析,旨在对未来的就业安置工作的方向提供一个方向基础,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够看到各高校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晓.大学生就业难得思考及其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2_.[2]小向.慢就业[J].中国就业,202_.09.篇

二、课程设计论文模板

摘要:针对工程机械教学与课程的重要性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标,简要讲述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现状及总结当前课程设计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利用关联矩阵法建立关联课程模型,通过逐项比较原理选出较好的方案。在继承原有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建议,对高校的课程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机械;课程设计;关联矩阵;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课程设计是工程机械体系教学的关键。高校在课程设计时大多数是局限课本上的题,虽然书本上的题是经过严格的逻辑设计的,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量的有限和对专业的认知等因素,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虽然学习很认真,但是不能将课程与整个体系联系起来,使学生不知道这些知识用来干什么,怎么用。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更好地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僵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能发掘课堂上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认识不清,不能将整个课程体系结合起来的问题。首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将以前的照套课本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兴趣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就是在课程设计时主要依据学生的实践课程来设定相应的题目,既不脱离教学中的知识点也联系了实践理论,最后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应当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中对于一些关联性课程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应当做简单地阐述,以培养贯通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一、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现状

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的类型主要是以理论为主,其中也有的是理论加实践,如表1所示。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没有实践训练,只是依附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有实践训练的课程,这些实践缺乏创新性,内容比较简单,甚至与理论知识缺少内在的联系。同时机械类的课程设计主要是以齿轮减速箱为设计的对象,虽然设计所涉及的面广,但是内容缺乏创新性,每年的课程设计大多都是相同的,所以设计的内容老化与社会实际联系较少,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当前的教学与设计并不能构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的体系。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二、关联矩阵法建立关联课程模型

目前,为了更好地使关联性课程与教学相融合,在此利用关联矩阵法的原理,建立一种简单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确定关联性课程的重要性,在设定关联性矩阵时每一门关联性课程对整体教学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种影响程度可以通过学生对兴趣来确定,这样不同的关联性课程就对应了不同的影响因子,这些影响因子就组成了一个体系,如果关联性课程体系为,那么对应的影响因子就为,通过关联性矩阵原理可知,影响因子体系应当满足:通过关联矩阵的逐项比较原理选出较好的方案。

三、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建议

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必须要以现代工程教育的实际背景为前提,根据学科的特点在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在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现有的实验室和企业实习的经验对教学体系进行整合。(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所有的实践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定,在实践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实践的理论知识掌握,在自己动手去做去分析,并在做完后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进行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继承并更新以往的设计题目,通过学生们自主提出问题来发掘新的思路,可以通过一个实践引出多个题目,分层次的进行。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的适应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3)开展仿真实验:目前对于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无处不在,它具有进行大量数据的运算、三维物体的动态模拟等功能,能够高效的解决实际运算中的繁琐问题,在实践教学前先通过计算机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对于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避免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相应的问题。(4)课程设计联系工程实际: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时,我们可以从在工厂参观学习的车间中选出一些覆盖面广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零件作为设计的对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实际工程问题有叫清晰的认识,我们可以邀请工厂里的工程师走进教室,对学生的设计提出实际性的问题及触发学生的灵感。

四、总结

课程设计与教学体系的设定是高校工程机械体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教学体系的设定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因此,以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为前提,加强教学和课程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毕业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2_

[2]王鑫.王静.工程教育体系下机械设计课程实验和实践环节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_

[3]程宪宝,艳芬.基于关联矩阵法的高校教材选用方案研究[J].教育探索,202_

第五篇:课程设计论文

一般教学在正式授课前都会设计课程设计,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课程设计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课程设计论文

1摘要:自CDIO工程教育模式创立以来,我国较多高校已引入CDIO教育理念。为了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预定目标,文章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首次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三个三”教学模式,即三个平台、三个阶段、三个步骤。结合本科生的课程设计,详细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并通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认知度、灵活度有较高的评价,与传统模式相比更喜欢这种模式。同时还提出了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科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CDIO;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设计

xxx年CDIO工程教育模式创立以来,我国较多高校已引入CDIO教育理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在xxx年刚完成工程教育认证,其中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就围绕CDIO,从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达到预定目标。工科学生重在实践,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岗位中,而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有必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恰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足。

一、翻转课堂

1、翻转课堂的起源

xxxx年,美国化学教师JonBergman和AaronSams开始尝试录制微视频,最初的目的是将微视频放到网络上,以便一些缺课或者课堂上没有消化知识点的学生随时学习观看。但是后来不断的改进,演变成在课下自主观看视频学习,课上学生完成作业和教师进行答疑,也是目前翻转课堂的主要形式。我国的翻转课堂是从xxx年才开始引进的,首先在中学课堂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开展了一些翻转课堂教学实验。之后,国内教学学界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展开了研究,发展了研究论文,同时也在大学课堂上进行试验。

2、翻转课堂的优缺点

翻转课堂的引入,有如下优势: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再是接受传统课堂填鸭式教育,教师也不再是将知识从书本转移的搬运工,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情境,来激发兴趣点;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结合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主动搜寻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能够更快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疑惑;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会自行形成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共享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这是一个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但是,翻转课堂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挑战:①对学生的挑战。学生早已习惯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只需听着就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课前熟悉、课后讨论的习惯。而翻转课堂的实施,可能会有一些学生在课下完全不自学,课上就提不出疑点,导致学习不到应有的知识。因此翻转课堂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是一个挑战。②对教师的挑战。翻转课堂最大的挑战应该是教师,因为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合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结合课程需要,教师还需要录制微视频,教师需要提前组织好所讲内容,在几分钟内清楚地讲解课程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这就对教师掌握课程的重难点程度提出了挑战。③对学校的挑战。翻转课堂近几年引入中国,还是试验阶段,并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普及。有些老教师不愿意接受新的模式,这对学校的教学理念和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挑战。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构建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对于学生毕业后,是否具备一个工科生应有的工程设计能力起着很大作用。最初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带着学生在一个固定教室,连续几天完成这个设计,同时所有学生做的是一个题目。最终学生交上来的报告,全部都是一模一样,这样的教学结果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失败的。一方面,课堂上很多时间学生都在了解课程设计的题目和熟悉画图软件,教师没有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教学效率低;另一方面,学生都做一个题目,很多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等着其他学生有结果了直接借鉴,这样他们并没有掌握到应该有的知识。因此结合翻转课堂的概念和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三个三”教学模式,即:三个平台(课堂+课外+移动端)、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下)、三个步骤(探索+实践+改进)

1、课前阶段该阶段教师发放课程设计指导书,学生自行熟悉设计题目和要求。并结合主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初步尝试设计,有不明白的地方在指导书上进行标记。学生提前熟悉设计内容可以减少在课堂上的预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这个阶段,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人数拟定出不同的合理数量的设计题目,让每组学生之间题目有共性,但又不是完全一样。同时设计内容还要紧贴主课的教学大纲,将主要设计相关知识点包含进去。因此,这个阶段教师是设计者,学生是执行者,内容的完成都在课外平台。

2、课中阶段该阶段学生带上主课教材以及课程设计指导书,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先对课程指导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重点阐述,学生进而熟悉整个设计流程,尝试初步设计,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及时与教师交流。教师将交流过程中学生存在共性的疑点进行全面讲解。这样的方式,不再是传统课堂的统一教学,能够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学生的疑问,做到高效课堂。

3、课下阶段在完成前两个阶段后,学生已经明确了设计目的,熟悉了设计内容,掌握了设计流程,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完成计算和画图。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进度不一样,因此可以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课下自行完成,不用按固定时间在课堂上进行。但是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现问题,这个阶段就需要随时与教师沟通。可以建立微信群,教师在群里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还可以约一个时间视频教学,开展微课堂。最终提交设计成果时,不再是传统的收上来根据报告给一个分数,而是要做当面汇报,教师当面提问,以便了解知识的掌握情况,解决学生在完成设计后的遗留问题。这样整个课程设计才是真正做到了过程管理,教师能根据平时的沟通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平时表现,从而对学生的最终成果给一个客观公正的成绩。

三、“三个三”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

1、课堂实践内容

这次翻转课堂的实验对象是大三环境专业本科生,学生18人。教学内容是为某选煤厂的动筛车间设计一套通风除尘系统,设计任务包括排风罩结构形式的确定和排风量的计算、除尘器的选型、通风管道的设计计算和通风机的选型,最终成果需提交一份设计报告和相应的图纸。设计题目中给出6组不同的初始条件,以便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之间具体的计算结果和细节处都不一样。课前阶段,学生熟悉课程指导书的内容,明确设计目的和任务,对照教材掌握各环节的设计步骤和计算方法,复习排风罩风量计算,局部阻力计算,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课堂阶段,教师给学生梳理设计流程,强调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设计要求,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点。课下阶段,学生自行设计计算,有问题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小组内部解决不了可以在微信群里向教师提出,教师随时进行解答。通过发送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解决途径,具有即时、便捷和高效的特点。

2、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验证教学效果,设计了教学效果反馈调查问卷,一共发放18份调查问卷,收回18份有效调查问卷。除此以外还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访谈以及学生最终的成果来综合评估教学效果。对课前阶段课前设计指导书熟悉程度进行调查,通过问卷反馈,发现课前发放课程设计指导书后,仅有11、11%的学生没有翻看过,且在第一节课堂上也没有携带教材。有16、67%的学生对设计指导书认真翻阅,并且试图初步设计,将不明白的地方都做好了标记。剩余72、22%的学生都对设计指导书做了通篇浏览,了解设计任务。对翻转课堂的了解程度上,没有学生很清楚翻转课堂,61、11%的学生表示听说过翻转课堂,但也不是很了解,其他学生对翻转课堂不太清楚。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上,大部分学生都即时有问题,仅有11、11%学生没有提问。课下,通过打电话、微信群聊、语音聊天等多种途径咨询问题的学生占到了66、7%。由于将学生分组进行,有一些小组是派代表进行提问。在最后集中提交成果阶段,教师采取一对一提问,从而了解每一个学生对这门设计课的掌握程度。发现在提问过程中能回答正确并且掌握了基本设计流程的学生占到了88、9%。最后成绩判断达到优秀的学生有33、3%,成绩是综合平时、设计报告和图纸给出的。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全班学生都认为翻转课堂提升了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其中33、3%的学生认为提高很多,这些学生并不完全是那33、3%成绩优秀的学生,66、67%的学生有提高一些。调查显示,55、6%的学生还是很喜欢翻转课堂的,5、56%自觉性差的学生不喜欢,觉得很难,剩下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最终让学生对设计成果进行自我评定,33、3%的学生表示满意,55、56%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仅有11、1%的学生表示不满意。通过对最终成绩和课前熟悉设计指导书程度调查发现,那些在课前精读的学生最终成绩都为优秀。通过最终成绩和学生自己对设计成果满意程度调查发现,那些拿到优秀的学生,并不是全部都对自己设计成果满意,有一些自我要求高的学生认为还有提升空间,但是时间问题没有把设计做得更完善,因此对自己的成果表示基本满意。那些最终成绩为优秀的学生都认为翻转课堂形式灵活、高效,提升了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四、结论与改进

将翻转课堂用于本科生课程设计,结合课堂观察、学生访谈、调查问卷以及最终成绩得出以下结论:①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学生拿到设计题目后,自己研究,教师只需随时针对学生的疑难点进行解答,这样学生能够自主高效的学习,避免了传统的自学遇到难点容易停滞的特点。②翻转课堂的认知度得到了提升。学生从不了解到亲身参与,再到喜欢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③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由于学生是自主寻找解决办法,对知识点的应用更具象,更深刻。④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在课程设计课上更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学生能够灵活高效完成,教师也能够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安排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但是在这次教学模式的体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①调查样本数少。由于我院环境工程系一届人数少,这样样本数量少,代表性有待继续考证。因此计划持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年,来观察教学效果。②翻转课堂占据了更多平时时间。部分学生反映应该降低设计任务。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教学任务进行改进,考虑学生投入的时间。③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全程不参与翻转课堂学习,也不联系教师,最后交一份报告。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关注这类学生。

课程设计论文

2随着杂技国际化办学的不断发展,杂技留学生短期课程教学已成为我校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我国杂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通过将现代科技融入杂技艺术,使中国杂技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前来学习。本文对杂技留学生欧美班短期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其目的是为我校杂技留学生短期教学提出有意义的借鉴。杂技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杂技是一种以不断地挑战自我意志和体能的极限,充分展示人类的智慧与能量,并借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达到娱乐身心目的的艺术。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趋势,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融入,大大地提升了杂技的观赏性,使杂技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并为全世界观众所接受。杂技频频出现在国内各类综艺节目、艺术节上,在几个著名的国际杂技比赛中,中国杂技节目频频获得最高奖项,中国杂技在国际杂技领域地位的提高,使得大批外国留学生有到中国来学习传统杂技技艺的愿望。其中,有通过国家间文化交流委托培养的,也有个人前来接受短期培训的。我校则是国内目前承接留学生短期培训任务较多的院校之一。

一、杂技留学生教学难点

参加杂技短期课程学习的主要以欧美国家的留学生为主,多数是成年留学生。他们大多是以个人的名义慕名而来,虽然怀着极大的热情和明确的学习目的,但基础较差,且年龄偏大,加之此前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在实施统一训练时存在较大难度。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基本功情况、反应能力及身体条件等因素,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体能、毅力和心理等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保证教学任务的如期实现。为此,我们提出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超常规进行研究、训练,根据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情况,提前开设节目课程。根据学生学习时间长短等特殊情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部分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杂技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学生认知顺序,持续连贯地组织教学和训练。来自法国的克莱尔27岁,主要学习内容为软开度,规定的学习时间仅一个月。入学时克莱尔基本功是有一定基础的,但不够扎实,动作的稳定性不足。对此,我们专门为克莱尔制订了教学计划。考虑到她本人培训时间较短,我们就进一步对她专门进行脚面、膝盖、胯、腿、腰、肩等的训练。同时,把我们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她,以便克莱尔回国后能够自行完成训练。

二、杂技留学生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学生对杂技不够了解。多数留学生对练习杂技没有充分的了解,认为不管自己的客观条件如何,“只要我想练什么节目,就可以练成什么节目”。二是在学习中,如果动作数量稍有提高,特别是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依然不能学会或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情绪低落、烦躁和兴趣减退的现象。三是学习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性。教师在给欧洲学生授课时,由于语言问题,会出现老师说不明白、学生听不懂的情况,沟通只能靠肢体语言,教学效果打了折扣。玛雅23岁,来自新西兰,来校主要目的是学习基本功(腰、腿、顶、跟头)和高空类节目等,学习时间5个月。入学时,她的身高为169厘米、体重为78公斤,腿很软,软开度测评为中等;基本功方面,玛雅主要想提高自己的顶和跟头技巧难度。针对她的身材、体重,教研组的老师制订了详细科学的教学计划,其中顶功和跟头都是需要老师上把去扶的,素质训练每天不得少于2节课。乔丹20岁,来自美国。来校主要学习目的是基本功(腰、腿、顶、跟头)、手技、拍球、柔术等,学习时间为一年,零基础。乔丹在欧美留学生中年龄比较小,在校学习时间比较长,留学生教研组对她进行认真的分析后,决定先进行两个月基本功训练,然后陆续进行杂技节目的训练。

三、杂技留学生教学困难的解决对策

留学生教师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条件、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学习、了解、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同时还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指导。欧美留学生的学习目的大多十分明确,是为了发展兴趣爱好而来。因此,学生都会珍惜学习机会。但因为时间短,教师必须对他们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使他们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有至关重要的改变。为使每位留学生都能够达到理想效果,教师应该讲求效率,发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努力使教学工作为学生服务,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国际杂技人才。为解决杂技留学生的教学问题,我们提出并采取了以下对策:

1、充分了解学生一个教师要有效地因材施教,就必须事先明确学生需要学什么,适合学什么,最终能掌握什么。针对学生对杂技了解不够的这一问题,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先让他们了解并知道杂技起源于什么?杂技有哪些类别?应告诉他们有关传统杂技概念性的知识,例如杂技的来源、杂技的类别,还要看一些杂技微课视频资料,给学生提出建议,让他们自己选择更适合的杂技训练类型,再最终确定学习目标,制订教学计划。

2、使用目标教学导引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积极引导,通过给学生设立一个他自己认为“美好”的杂技目标,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训练兴趣。对那些反应能力较慢、先天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多辅导,在教学分析过程中,多一些温暖,多一些赞赏,多一些肯定,多一些对杂技的热爱,让师生之间产生愉悦,从而在快乐的教学训练中告别枯燥乏味。对反应能力快的学生的进步也要及时不断地给予肯定,帮助留学生树立自信心。

3、提升教师的语言能力为更好地提高课堂目标,教师应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特别是专业术语更要进一步系统地进行培训,以便于精准传递动作要领。推动杂技教育国际化,不仅有利于我国杂技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我国杂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有利于促进世界杂技界的融合。诚然,在杂技留学生的短期教育方面,无论在课程上或是在教学方法上都还存在不足,但是,我们坚信杂技教育的国际化是一种趋势,我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保证教育质量,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杂技专业理论,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更新观念,提高专业素养,通过自我突破和超越,为世界杂技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地市级电视媒体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