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五篇
编辑:夜色温柔 识别码:130-623119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08-08 00:56: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

现如今,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

一、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课堂教学氛围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课堂教学氛围又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努力弘扬民主教学,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就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非常欢迎”、“三个特别允许”的要求,就是非常欢迎提意见、非常欢迎提出独到的见解、非常欢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特别允许说错、特别允许改错、特别允许保留意见。例如,笔者在教学《文化建设》一课时,就针对学生上网的问题让学生来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当学生的发言能够涉及网络发展的利弊时,笔者就鼓励学生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同时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来讨论,学生的发言非常热烈。然后,笔者又让学生来讨论怎样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笔者都给予鼓励,让全体同学鼓掌支持。这样,整节课学生都热情高涨,在讨论与发言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政治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再创造,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多媒体教学具有声色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特点,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当中。通过多媒体的刺激,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都能够得到极大地提高,这样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意识,从而最终训练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国两制》一课时,笔者就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香港回归的录像,为00后的学生再现了这一个世纪盛典,然后再让学生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为什么香港和澳门能够顺利地回归祖国。学生观看了录像,特别的激动,他们认识到了祖国的强大是一国两制能够顺利施行、香港和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的强大后盾。再如,在讲《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一课时,笔者又播放了一系列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视频,学生就对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有着直观的认识,从而就怎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纷纷献计献策。这一节的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因此,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

在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把教师的教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重视教学的结果却忽略了教学的过程,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在现代教学中,我们主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型课堂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辩论会、演讲会、竞赛、记者招待会、小品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全程参与学习,一起进行探讨,创新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一课时,笔者就把学生分成了两个小组,要求他们就“社会主义是否能够代替资本主义”这一辩题进行辩论。两组学生分别查找资料,积极地进行准备。正方的学生主要从社会发展的趋势出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等;反方的学生则用事实说话,论述了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同时还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更加发达,工人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等。双方学生辩得热火朝天,各说各的理,最后笔者进行了总结。在这整个的辩论过程中,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可以半途而废,也不可以急于求成。政治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2

新形势下的基础教学改革,以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为宗旨,达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美术在高职教学中,面向全体艺术学生,对于学生能够培养其艺术特质,也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创新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能力,目的就是培养出创造型人才。高职美术课程课标之中也十分明确地指出美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具有不可置否的作用,所以创新教育越来越成为美术教学的大趋势。

一、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美术本身就是学生必须选择的一种艺术教育内容,美术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自身的优势。

(一)创新意识概述

人们立足于现有社会或者每个人群个体发展的需求,引发了对还不存在的事物或者某些概念性的动机,在此基础之上的创造活动之中所表现的意向以及设想就是通常所谓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的意识处在人类活动之中较为积极的并具有建设性的表达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思想依据。这种思维方面的存在是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存在三个最重要特征,分别是:

1.新颖性。创新意识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或用新方式对社会需求进行更优良的匹配或者满足。这属于一种求新意识。

2.社会性。创新意识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提升人们物质以及精神生活水平为目的,这种物质或者精神需求往往会伴随着人们社会条件的发展而出现变化。在某些特点的阶级社会之中;创新意识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阶层或者人们的主流道德观所影响。人们创新的意识所激发的创造性活动必须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这也就是创新意识具有社会性的原因。

3.个体性。在人们的创新意识之中,会因为其自身所处社会地位或者文化素质等一一对应,创新的个体性对于人们进行创新活动有作用。

(二)创新性教学

一般来讲,创新性教学主要就是指在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发掘或者重组;立足于社会的实际情形,对问题进行解决。一言以蔽之,创新性教学就是在教学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是美术发展的动力

美术本身属于一门人文学科,其本身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无休止的创造过程。美术的灵魂就是立足于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创造性,就可能直接导致美术学的发展面临停滞,美术作品之中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价值。在美术作品当中,创新所体现的方面有许多,包含表现形式、技法等等。一个画家的创新意识在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候就会被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是创作人对大自然、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性感触,其表现的`程度和艺术家背景、生活历程或者艺术修养等各方面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在我国国内外的美术发展历程中,美术领域新人辈出,新美术流派等都不断被创造出来。基于此也能够看出,创新就是美术发展的原动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之中进行创新教育才能够长远地发展美术学。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主要通过教学内容以及表现手法进行总结研究,才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美术的丰富以及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和思维。

(四)美术的特殊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切新领域发展的动力,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创新者的创作潜力。在这当中,学生的创造性观察力以及思维力是最为重要的两项能力。根据相关研究,超过80%的信息会经过人的观察来获取,这种观察主要又分为一般性和创造性观察。美术作为一门视觉类艺术,其最基本的要素都离不开人眼的观察,无论是美术作品的欣赏还是创作,都对创作者观察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美术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进行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二者的有机结合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素。人们对于大脑的研究说明,人体的左脑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逻辑思维,而右脑则更多主导形象思维,右脑的认知风格与人的创造性能力紧密相关。因为美术创作与欣赏主要的作用对象是右脑,这也就决定了美术教学过程之中对心理活动、人格以及形象思维等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是具有独特优势作用的,其他学科很难替代。

二、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一)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美术老师自身就是学生美术欣赏的启蒙人,在教学过程之中必须对学生艺术形式多样性进行指引,将创新作用对艺术的价值进行连接,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充分运用美术作品感染力,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主动参与,在欣赏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可以在欣赏过程中设置出情境,发挥出学生创造思维。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应以引导学生欣赏能力为主要手段,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之中必须擅长创设情境,比如将作品的前后故事进行讲解,朗诵其中涉及到的古诗词或者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播放音乐等,在欣赏过程中让欣赏者产生共鸣。

比如在对《溪山行旅图》进行欣赏的时候,可以同时播放乐曲《山林之歌》。在对《飞天仙子》进行欣赏的时候,就可以播放《霓裳羽衣舞》等音乐。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有音乐伴奏,就能够更加深刻感悟美术作品之中的内涵,其次可以提供体验性创作途径,感悟美术作品的创新美,采用能够表现美术作品内涵的艺术手法。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求其进行自由想象,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以看出,想象力本身就是以创新为原始的动力。传统美术教学之中,美术老师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喜欢根据自身讲解替代学生欣赏行为,忽略学生感受,这种方式对于新改革要求下学生的学习并不利,需要教师为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提供广大平台,所以美术教学过程之中要求教师讲解要少而精,学生接触必须多而广,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想象。

(二)在美术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传统教学过程之中,教学临摹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写生创作,这可能会导致学生一直滞留于摹写程度。在新课标提出的创新教学方式之中,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变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破除传统思维,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探寻,着重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对学生能动作用进行激发。艺术表现主要是创造、发现以及探索人类感情的性质,能够对自我情感进行认识和发展,并且能够经过艺术的形式进行完整体现。绘画本身是美术的重要教学内容,不论过程是写生还是创作,在教学中都必须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不断在已有基础之上进行超越。

学生进行绘画的同时,教师需要更为宽容而不要随意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必须让学生进行改进的地方可以采用商量口气进行探讨,或为学生指明能否采用另一种方法进行尝试,这要求在教学中不能伤害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了解美术不存在固定的学习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在美术作品的设计过程之中任由其发展,自探索之中对新材料的功能或者价值进行发掘,从搜集到的材料到设计制作过程,将更多决定权给予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尊重。极大激发出学生创新的意识,使每个人群个体差异充满价值。

(三)在评价学生作品过程中体现创新精神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必须对学生画作之中体现出来的独特创造性思维进行赞扬,即使画作本身不完美,只要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进行积极的肯定,激励更多学生主动地挖掘隐藏在自身思维之中的创新潜能。优良的作品所展现的价值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即使是学生的作品也不例外。展示学生作品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在课堂上向所有学生当场展示,或者展现在教室宣传园上,也可以选择在陈列室或者展览室之中。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创作精神进行肯定和鼓励,褒扬学生的创造精神,能够更好地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

(四)选择体现创新作用的教科书

美术的教学教材适宜性对于高职学生的美术课堂教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高职美术课改革过程对于提升学生充分利用已经存在的美术基础和经验都有极大帮助,有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形成。高职教学的美术老师必须对改革教学进行尝试,深入地研究教科书之中的内容,并且挖掘出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广度,综合性地借鉴各种美术教材。选择体现创新性的美术教学参考书,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利地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潜质。

三、结语

综合来讲,美术教学过程能够提供独特的条件来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老师需要为适应新形势而不断在教学过程之中改变固有的教育理念,主动对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方法进行更新,充分挖掘出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的要素,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并深入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3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改变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意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创新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没有创新,就难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数学学习也如此。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更新陈旧的理念,树立创新意识,不能为了教而教,也不能为了考试而教。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在数学课堂上,过多的机械训练,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会使课堂氛围更加呆板、沉闷,使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致力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侧重于通过全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基于问题学习,进行启迪创新

“基于问题学习”是一种新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中,教师从身边或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新知识的引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在数学课上,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适应当下小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理念是截然不同的,这就要求相关数学教师要转变原有观念,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有趣、有挑战性的内容,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富有积极性,主动去观察、推理、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锻炼,且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会得到提升。

3.合作学习,激励创新

在当代教育理论中“,合作学习”是一个被广为推崇的理念,甚至有教育评论家将之列为当代最伟大的教育理论。根据“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互助性学习。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种以小组为主的教学活动。在分组之前,教师一定要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便于公平竞争的开展。然后,教师再选一名表现优秀的学生做组长,或者让小组成员轮流做组长。想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理念,使学生明白互助合作的必要性以及相关原则。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为使小组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组长和组员也会更具积极性和动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和钻研,往往能对同一道题目找到创新性的解决方法,使自身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4.应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

课改实施后,教育机构和教师更注重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使教学模式和内容更加新颖、生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将信息技术引入现代教学后,使信息的传递更具双向性,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从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上更具积极性。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通过多媒体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重组和创作,使其更好地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如此一来,在演示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的多重刺激,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教材中《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展示一段与之相关的动画故事:孙悟空公平分饼。在鲜活、生动的画面中,孙悟空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其他猴子,第一块饼被孙悟空平均分成了四块,将其中一块分给了甲猴子,乙猴子看见了,嚷着要两块。孙悟空便将第二块饼平分成八块,乙猴子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两块;丙猴子看见了,嚷着要三块,孙悟空将第三块饼分成十二块,丙猴子如愿分到三块。这样的画面非常吸引人,在观看动画故事的同时,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无形中完成了对课堂知识和内容的重构及创造。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被列入教师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使其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4

摘要:创新能力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电子电工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学生自身发展及我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探索了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以为我国经济社会提供充足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现阶段,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电工专业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校积极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与创新人才的需求,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重点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利于提高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质量,而且对我国电子电工行业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1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按部就班的工作方法已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创新人才能够在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运用创造性思维,创新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创新型人才能够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改进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有利于企业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高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1.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民发展。而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其中,新课程改革重点强调学校的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3学生发展的要求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所作为就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重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独立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因此,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2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2.1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在电子电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加强学生对经济生活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对电子电工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为此,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积极了解我国电子电工技术的发展现状、电子电工专业的就业方向及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将经济社会现状深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经济社会的了解;其次,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积极宣传创新能力在本专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电子电工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以视频、声音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另外,教师可以设置讨论环节,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材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养成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思考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指出学生在思考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应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积极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2.3在课外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高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加强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首先,电子电工专业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加强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专业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对专业问题进行思考,并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在课外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小结

在当今信息时代,电子电工行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还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要求。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时间中培养学社呢生施工的创新能力。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创新型电子电工专业人才,而且对其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晓杰.自主探究,启发思维——新时期背景下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实践分析[J].新课程(下),2016(04).[2]韩涛,凌六一,黄友锐,唐超礼,徐善永.“虚实结合”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5

摘要:对学生们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历史文化知识可以为学生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历史教师需要重视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用,在课堂中利用现代技术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学生们进行历史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们研究的课题,因此,文章对高职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职历史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对事物的创新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人们对创新有一种正确的认知,明白创新的价值和重要性,并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创新,才会跟随着思想意识的指引去进行创新活动。由于每个人的创新意识不同,所以创新活动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会进行创新活动,才会具有创新能力。

而想要拥有创新意识,学生们首先要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会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生们学习发展和掌握新鲜事物的重要因素。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会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行思维的拓展。但是在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们感到枯燥和乏味,同时教师们只是一味进行课本内容的复述,无法让学生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没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则无法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导致学生们在历史课堂上学习效率不高,更无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师想要活跃课堂气氛,就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课堂教学准备。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勤于动脑思考,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形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积极的思考,提升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性。教师要把学生们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们产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根据历史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们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体验到历史教学中的乐趣。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

①强化教学的直观性。直观性的教学需要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要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并且可以把课本上的内容直接传递给学生。所以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历史课本上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体现出来,利用动画、声音和图片为学生们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学生们可以从各个感官去体会历史教材中所表达的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把课本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们进行思维上的转换,这样有利于学生们的思维灵活性提升,还帮助学生们理解抽象的知识概念,使学生们更加容易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内容;

②强化教学的形象性。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来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们可以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并且可以运用趣味性语言表达方式来感染学生的心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以此来促进学生们学习兴趣,为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③强化教学的互动性。历史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加深学生们对课堂内容的体验,让学生们可以主动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设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们的日常思维方式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非常关键。历史学科是一门文学性很强的学科,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时会进行动脑思考,而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历史教师需要了解到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对思维能力的作用,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维创新,并提高创新能力。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得出新的理念,这就是思维创新的体现。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遇到困难,才会有挑战和战胜困难的欲望。

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会对遇到的难题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真正牢记所学的知识。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创设问题式情境,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在教学情境中进行思考,培养学生们的思维创造能力。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断循环,在学生们解决这个问题后,又在该问题的基础上发现其他问题,使学生们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进行思维的拓展。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享受到解题的乐趣,引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内容的情境创设,为学生设立新情境;可以使用视频资料和图文资料来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和思考;设立有趣的游戏问题环节,在感受的乐趣同时进行思维的拓展。另外,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为学生们营造不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可以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说明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想要进行不断地创新,首先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内容。

基础内容掌握扎实,才可以将其应用到知识的创新中,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创新活动。历史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也要对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让学生们进行历史知识复习时,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历史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掌握。许多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们进行复习时,复习方式没有新意,无法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而如果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去讲解以往所学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不但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3强化措施,锻炼创新能力

(1)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安排教学计划。如何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形成,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科学地确定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努力克服“学科化、系统化”的倾向,使教学安排得更加精干管用,重点突出。

(2)突出实践环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可组织学生社团或课外兴趣小组,把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巩固、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可组织演讲会、辩论赛,通过演讲和辩论,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开展历史论文比赛,有新意的好作品可以在班级、系里或全校进行宣传;可组织专业班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技能比赛,既给学生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也使学生在比赛中提高创新能力;可组织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写出考察报告。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感官与感知并用,动脑与动手结合,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发展。

4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作为教师,只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大胆实践,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实用型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学红.浅析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农村科技,2016,(22):62-63.[2]樊江峰.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5).[3]张健.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2):22.[4]范琼.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设与运用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112-114.

第二篇: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初探

袁悦

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给他们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环境,并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途径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政治课本中写道: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而意识则是人形成思想、观念并进而升华到精神的前提。因此,培育创新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创新思想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长久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

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和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培育大学生创新思想重要性问题的认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开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想的有效的新方法。

1、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是思想的萌芽和初级阶段”,而学校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场所。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和引导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总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目前,有些教师的教案亘古不变、传授内容跟不上时代、教学方式呆板,极度缺乏创新。这一僵化、老套的填鸭式教学,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不利的。因此,首

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改善,使教师的教案丰富多彩、传授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启发式教学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要通过宣传来弘扬创新思想。

单有课堂教学的启发是不够的,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在全校范围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思想,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帮助大学生意识到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大学生追求创新思想的动力,从而由思想到实践,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氛围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更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1.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对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相关交叉学科的新理论十分熟悉;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特点,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比如作者本人是保险学院的,在保险学专业课的学习中,任课老师经常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或设计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有时举办小型的辩论会,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法律依据判断案例的正确走向。同时,学院也举办了“睿保杯”保险创意规划大赛,旨在鼓励学生根据所给的案例,自主调查研究,设计出最适合案例家庭情况的保险方案。这项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积极指导学生完成从知识继承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使其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勤于动脑、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营造民主的氛围。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又可以发扬民主,把老掉牙的旧制

度更新为符合时代的有创新意识又有效的管理制度。而民主的氛围也能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创新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1.积极探索和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更与学校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逐渐强化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社会各界联合,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大学应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自拟题目进行研究。学校应将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学分、选派教师作指导,比如我校的“工行杯”和“金融消费者服务队”活动就是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拓展第二课堂。要着力构建适合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要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通过整体环境的熏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呵护和培养。

2.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给大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通过生产实践,有助于学生发现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在现实条件下遇到的新挑战,从而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通过亲自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深化,在科研中提升知识。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的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每次实践活动的效率,防止实践走过场、图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组织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对弱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要为大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应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可以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小组,或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学生有自我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进而达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科研活动应尽量结合专业开展。教师还可将自己科研项目的知识和经验融会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既可使大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又能增强其科研意识、创新意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尊重、鼓励和奖励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强化效能。因此,要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有意识地培育、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此,要允许各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允许“标新立异”;学校还可以设立“大学生科技节”、开辟科技创新论坛、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学校可以邀请本校教授、博士为大学生做讲座,以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介绍其成长成才的经历;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创造发明比赛等,以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丰富校园生活、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1、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

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要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现实评价状况,在评价中要努力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把评价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

2、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就业结果和今后的发展直接挂钩。

建立和健全奖励机制。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远远优于负面批评,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要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要鼓励发明创造,给“异想天开”者以有力的支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褒奖;要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责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高校有关部门要设法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并投入专项资金,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予以奖励。比如对于参加科技发明和科研活动、公开发表作品、参加各类竞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颁发证书或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评条件。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的热忱才会高涨,学生的创新成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文辅国.知识经济需要何种人才[J].跨世纪人才,2000(8).

3.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童爱玲.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4).

5.夏越新.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3(5).

6.周进.延边大学报 2007年9月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析论文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个新兴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存在诸多问题,原因在于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室落后、重理论轻实践、教师的指导欠缺等方面,应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

南昌航空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立于2006年,是最年轻的专业之一。新课程的建立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利用教材,成为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作为一门新开设专业的主讲教师,对于目前尚不完全成熟的教材,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和合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教学。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多个环节的案例分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比较低下,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大多已经具备了这样一种认识:“有了创新灵感还不够,还必须有为之付出代价的思想准备。”他们都渴望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积极吸收新的信息,不断充实自己,但又拘泥于现实的生活,对创新自信心不足,从而凸显出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总的来看,在校大学生对创新意识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仍然需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都不高,有待加强。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目标摇摆不定。另外有的大学生缺乏创新的兴趣,而且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不够专注。还有部分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缺乏实际的行动。

二、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专业的课程设计不合理。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国外引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迅猛发展,全国近200所院校开设了此专业,但该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所开设的课程又广又泛,毕业生没有突出专业的能力和素质,尤其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趋势下,该专业毕业的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2、实验室或事务所成为摆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南昌航空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但是由于实验设备不完善,实验课程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等同于虚设。专业事务所成立于2010年,是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事务所,由于是学生自己创办和自主开展活动,加上成立的时间不长,目前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学院已经与南昌的几个社区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准许专业学生定期到那里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了解社区居委会的运作管理模式,从而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学生也可以进入学校的行政部门进行实习,但是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进行的实践活动又缺乏资金支持以至于开展不起来。

3、教师对大学生创新指导不到位。高校老师一般都是忙于自己的科研任务,而忽视课堂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老师也不例外,这种现实客观上降低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者双重角色。

三、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高校应以当前和未来该专业人才培养前途为突破口,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根本导向,从考研课程、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专业课程设计,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快同国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特别是像刚刚建立不久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更应该建立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方向深造做好准备,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实验室或事务所的作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和事务所是专业大学生自我实践的校内平台,要积极发挥其作用。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案例,积极宣传公共管理理念,扩大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抓住社会管理的热点难点案例进行调查和分析,让学生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交流,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的转化,这不仅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提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增强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3、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像全国的大学生挑战杯和学校的“三小”项目等。积极鼓励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自己选择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鼓励学生成立自己的实验室或事务所,将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共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第四篇:关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论文摘要:传统的创新教育是从创新心理的角度对人进行训练和激发,缺乏创新技法的教育。TRIZ理论又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利用矛盾原理解决发明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中融入TRIZ理论,并提出“思维训练,系统学习,实践应用”的多层次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TRIZ发明原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保障上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总体状况还是不能尽如人意,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主要存在两点不足:

一是创新意识差。高职学生习惯于在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缺少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都很缺乏。

二是创新能力弱。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关键有三点:

(1)教学模式落后。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传授,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远远不够。目前,我院倡导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的项目化教学法,既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又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2)创新型教学队伍不成熟。教师大部分是从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经验不足。尽管一些硕士、博士具备创新实践的经验,但将创新实践内化为教学实践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却不足。

(3)对创新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院系各级领导及教师对创新教育还仅停留在理念的理解上,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许多途径开展工作。而且,课堂教学创新永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启迪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但是,这种层面上的教育过程,并不能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创新的技法及创新的规律。TRIZ理论在科技界盛行,为创新教育领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系统的方法。

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创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理论。此理论是从250万份专利中仔细研究、寻找规律、总结分析而得出。许多技术问题可以利用其他领域或相似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得到解决,也就是发明创造是有规律可寻和有法可依的。

TRIZ的经典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有8个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与矛盾矩阵、40个发明原理、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物场模型分析、发明问题的76个标准解、ARIZ创新问题解决算法、科学与技术效应库等等。其中,8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揭示了一项技术或某一产品如何遵循规律在历史中发展和演变的,为技术创新指明了努力方向。最终理想解则通过抛弃客观条件,以理想化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保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偏离目标。最终理想解应该是有用功能最大化,有害功能最小化,而不是用传统的折中法去解决问题。40个发明原理则是阿奇舒勒总结专利的精华部分,也是TRIZ理论应用最普遍的部分。发明创造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物理矛盾是指系统中某一参数既要求向正方向运动,又要向反方向发展。如飞机的体积既要大,保证容纳旅客数增加;同时飞机的体积又不希望大,会有成本问题和动力问题等。这就是很简单的物理矛盾。物理矛盾的解决通常采用四大分离原理,即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整体与部分分离。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一般是物理、几何和技术性能的参数。技术矛盾就是由系统中两个因素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阿奇舒勒将工程参数作了横向—纵向排列,横向表示恶化参数,纵向表示改善参数,纵横交错的方格表示建议使用发明原理的序号。其他的理论,不再作逐一分析和解释。理论体系之间密切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细致的理论体系,并成为技术人员解决创新问题的重要方法论。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无论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

第二,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

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功能。这样的思想指导了许多发明创造的诞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TRIZ理论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实践

笔者认为,TRIZ理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点主要在“教”和“学”两个方面。

“教”具有双层含义,既是指“教师”,又是指“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施教者,需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深入学习理解TRIZ理论,掌握创新技法;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一阵地,直接决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程度。TRIZ理论在高职院校中怎样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一般以专业课渗透TRIZ理念,选修课和社团课系统学习TRIZ方法论。

“学”同样也有两个意思,既指“学生”又指“学习过程”。学生作为受教者,接受各项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需要发散思维,甚至需要“异想天开”。同时,系统学习TRIZ理论时,更应耐心品味,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学习过程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包括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自主实践”。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既在创新思维上得到训练,又在创新方法上得到提高。

下面以我院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经验。

作为一个全新的TRIZ理论体系,教师大都还不是很熟悉。于是,我们着重做了如下工作:

(1)营造学习氛围。通过请省内科技创新专家以及校内专家教授做讲座,全员普及TRIZ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培训骨干教师。暑假安排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参加“TRIZ理论培训班”和“创新方法培训班”。最近,又请美国IEG集团的创新顾问对我院TRIZ团队的所有教师集中培训。高密度的培训,使我院的TRIZ授课队伍的水平和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3)组织课堂教学。2009年9月,首先在几个专业试点开设了选修课的小班教学。2010年3月,选修范围进一步扩大。

(4)指导学生实践。个别教师已经开始用TRIZ理论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TRIZ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只有不断实践,才能实现理论的真正价值。

通过初步实践,我院总结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维训练,系统学习,实践应用”多层次培养模式。

(1)思维训练阶段。在全院范围开设关于TRIZ的选修课(初级班),让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尽早形成创新的概念,初步了解TRIZ基本知识,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系统学习阶段。主要针对两种情况:一是选择初级班中对TRIZ感兴趣的学生,组织其参与中级班的学习,系统学习TRIZ理论体系;二是让骨干教师在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核心课的讲授中与TRIZ原理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思维,掌握创新技法。

(3)实践应用阶段。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TRIZ创新原理进行毕业设计或各级竞赛活动。当然,这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但只要我们努力实践,必然会发现方案中的不足,并不断修正,最终趋于完善而合理。

TRIZ理论在高职院校应用实践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TRIZ理论的教学一定要因材施教,重点选择TRIZ理论中40个发明原理、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等相对简单容易理解的部分。

(2)对于不同的专业领域,TRIZ的应用重点应有所区别。

(3)在TRIZ理论应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应注意不同学科的交融。

第五篇:论文创新能力

浅谈高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过程,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式教学,促使他们在认识和探索中有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称“创造力”)那么学生在这个创新教育中又当如何进行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本文将从高中数学学习的角度对学生自身在培养、锻炼创新能力上给一些建议。创新学习是在意识,思维,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创新。下面就以上几个方面分别进行。

一、意识创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

《学生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终身学习,提高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过去我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作业,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事实上,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式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街道后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但是,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讨老师喜欢,听老师话,学习上“门门高分”,纪律上循规蹈矩的学生是好学生。而那些有好奇心,喜欢思考。有创见的学生则是“捣乱者”。这使学生不敢多问,不敢怀疑,不敢提出异议。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意识。这对于培养创造能力首先要有去创造的意识,勇于探索,这对于一些学生是需要勇气的。这也要求同学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并要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创新的意志品质。因为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较强学科。而高中数学知识又有一定的宽度和难度。这正是我们锻炼创新能力的好“场所”。我们可以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和研究达到培养和提高创造能力的目的。

二、思维创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任务

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式教学学习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期以来,我们数学教与学都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习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

数学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包括辩正思维),其中抽象逻辑思维是它的主要特点。如何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达到思维创新的培养呢。思维的创新是在原有的思维方式上进行思维创新,也就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锻炼。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发散思维能力的创新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丧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选择一些题例,锻炼探索求异,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事实证明,也只是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有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二)变通在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锻炼自己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可以作出转换、假设、划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通过一些询问,能使我们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词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极为有意的。

(三)独立创作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如在解答“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 a25=25,求a25。”一题时,照常

规解法,已知等差数列中的两项,可求出a1和d,然后可得出该数列的通项

公式,变可得出 a25。

但是若注意到已知项为 a5与 a15,所求项为a25,则可直接利用能够关系式

an =am +(n-m)d,这样可简化运算。即a15 =a5+10d将数代入有25=10+10 d,得到10d=15。又因为a25 =a15+10d,所以解得 a25 =25+15=40。

另外,若再能注意到在等差数列{an}中,a5,a15,a25也成等差数列,则

可以利用等差中项关系式,便可直接求出 a25的值。即2 a15 =a5 +a25,或a2

5=2a15 -a5,a25=2×25-10=40。从而求出 a25。

(四)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如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情节作各种扩顺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通过这种训练题可以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再如一图多问。当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议。在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多方面的知技能或经验,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究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中和沟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培养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创新能力作为一种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不可或缺的地位。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习动机,即极力自身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好数学的热情。

(二)加强学习修养,即形成和掌握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高学习能力。

(三)培养合作精神;作为学习主动者,将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同学或教师分享,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分析改进自己的过失或错误。积极地思考,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积极地与他人讨论,参考其他同学的想法和疑问。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打破班级界限,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组

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多种学科,需要多数学生同时参与。

(四)有机结合的能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对一些新知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过去,我们过分依赖教科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中可支配的元素增多了。数学内容的综合弹性加大,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知识。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得到满足。

(五)培养自律能力,注意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锻炼。

上面,我们简要介绍了学生自身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些途径。在平时学习中,要善于进行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各种解题思路,设计最佳的解题方案,使我们的创造力得到尽情的发挥,体会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现在我们的教育改革正是为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鼓励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这正是中学数学教育目标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由“漠不关心”边为“积极探索”达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在 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