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论文[五篇范例]
编辑:梦中情人 识别码:130-942867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3-10 22:30: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论文

1生态文明的阐述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生态共同发展的成果,是人类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使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局面;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良性循环的社会文化伦理形态。对于生态文明目前有四种不同的理解。1)从广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人类经历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四个阶段,也是第四种社会形态。2)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之后的第四种文明形态。这四个文明共同支撑起了现在的社会主义和谐大厦。其中物质文明是物质基础,就如同大厦的地基一般,精神文明是和谐社会的智力源泉,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良好社会环境的提供者,而生态文明则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其主要是指生态文明所倡导的一种与对自然进行长期掠夺式的野蛮的开发相反的理念,其倡导的是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4)生态文明从制度属性的角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社会主义倡导的是社会公平发展的原则,而生态问题实质就是社会公平问题,只有倡导生态文明才能有效解决生态问题,从而解决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问题。总而言之,生态文明不管是何种理解、何种体质、何种形式,其所倡导的核心理念都是不变的,就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

2我国生态文明现状

虽然我国现阶段也处于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生态文明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2.1为促进经济增长对资源过度掠夺,导致资源严重匮乏

我国本身属于人口大国、资源严重短缺型国家。我国大多数的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类的煤、油、天然气只占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5%、11%、4%,资源严重匮乏。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长期盲目采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的社会发展模式,在经济迅速发展、百姓物质生活得到大幅度提升的结果下,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与经济发展的增收严重不平衡,导致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总量直线下降,可再生资源也同样如此,出现了后续经济发展“力不从心”的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覆盖率降低、草场退化严重。森林资源自古至今是我国百姓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现今社会由于造纸等各种工业需要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的消耗严重,加上长期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现象严重,导致我国森林覆盖率大幅降低;随着经济利益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诱惑力使得草场地面下的矿产资源破坏严重,过度开采、过度放牧等现象导致我国的草地资源退化非常严重。(2)可用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紧逼耕地红线。我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再加上由于各种污染造成的耕地不可用而导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可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已经到了步步紧逼耕地红线的标准。(3)水资源严重匮乏。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四,但是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位列全球121位,是全球13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但是这些还不是全部可利用的资源,除去一些不可利用的淡水外,我国可利用的人均淡水资源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度不均匀。随着各种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和对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当前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地下水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逐年加剧的趋势,这些都导致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匮乏和短缺,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发展。(4)矿产资源严重短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当前属于粗放式开发和发展,导致我国的矿产资源的需求和开采量逐年快速增长,矿产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到202_年,我国可以保证消费和发展需求的矿产只有21种,其他矿产资源需要不同程度地从他国进口,随着开采程度的日益加剧,进口量也日益增多。

2.2环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某些方面反而加剧

环境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头疼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大力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使得国民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甚至到了举家搬迁的地步。最为明显的为大气污染、土地污染和水污染。

2.3各种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频发

虽然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各种自然灾害数量却有增无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生态系统的平衡被人类的开发活动给打破,从而导致自然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的下降。自然灾害的频发严重影响着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当地的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影响。

3我国生态文明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的各种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能源、土地、水资源、矿产等严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举步维艰,下面我们将对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3.1经济发展模式过于粗放、不够细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各项经济指标都非常完美,但就是因为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从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一直处于非常贫困时期,国家和人们非常迫切地需要解决经济问题,再加上人口数量的急剧上升,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以大量消耗各种自然资源和破坏各种生态为代价实现增长的局面,造成了经济发展模式过于粗放。

3.2国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

生态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发展,只有和谐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甚至到现在,我国的国民被培养成了一种经济发展中的赚钱机器,甚至有人会认为“只要能赚到钱,其他都可以先放一放”的思想,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垃圾满地等现象频发。甚至为了节约成本获得利润而减少污水处理措施,直接进行排放,导致水污染严重。

3.3科学技术比较落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之一,也是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率、大量治理各种污染的重要保障。我国在一段时间内过于追求发展经济,忽视对一些排污处理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忽视企业自身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从而造成我国在这方面的科技水平不够高,导致我国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无法对污染进行处理。

3.4各种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执行不到位

由于对经济的过度关注、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对一些具体的排污处理措施的处罚规定不够细致,使得这些企业对法律法规有机可乘。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各地方政府以经济增长为重要考核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关注远远强于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对企业造成的污染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法律法规执行严重不到位。

4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我国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还没有完全成型,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将对此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4.1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过去我国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环境的保护程度,一直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发展对经济固然具有巨大作用,但是却不具有可持续性,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环境的过度污染都是经济发展模式过于粗放造成的。当前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促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得到和谐发展。

4.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开发固然是一种可以改变的局面,但是也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持,只有国家和企业对环境污染处理和资源过度开发等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才能达到彻底解决的效果。例如污水处理均需要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当污水符合排放标准之后方可进行排放。

4.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执行和监督力度

任何事情的执行都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对相关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进行处罚。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发现违法行为坚决予以处罚,绝不姑息。

4.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国民生态文明意识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百姓的生态文明意识不够强。在经济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百姓生活具有重大作用,此时往往很容易忽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使得国家经济和百姓生活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国民生态文明意识方能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也将越来越快。5结语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社会形态,需要社会各界、各方面协同合作,只有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才正式形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之奋斗。

第二篇:生态文明论文

形势与政策 论文

目: 建设生态文明 院(部): 建筑城规学院 专

业: 建筑学 班

级: 建筑112 姓

名: 李霄汉 学

号: 2011051166 指导教师: 李霄汉

完成日期: 202_年11月26日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上,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生态文明核心内容

生态文明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落脚点,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转变。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要落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三、生态文明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据个人收集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

就个人观点,科学发展观也是一种按生态系统规律引导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观,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教育,使全体公民以生态价值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铸造绿色科技体系,实现科技的生态价值取向;再次,要把绿色科技引入经济,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绿色科技,是引导生态意识进入生产系统,从而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两难问题的桥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要发展绿色科技,就要正确认识理解绿色科技。

第一,绿色科技要求各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科学技术活动均要符合生态化的方向。生态价值观是从事科技工作的基本观念,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要在科研活动中恪守这一信念。也就是说,在发展农业、牧业、冶金、建筑、化工、交通、制造等行业的科学技术时,既要看到其经济价值,又要看到其生态效果,竭力排除有经济价值却无生态学意义的科技成果在各行业中的滥用。第二,绿色科技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是有益于保护和合理应用生态资源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即危害生态环境的因素已经存在,发展这类科技的目的是抑制和减少其危害,如治沙技术、防治病虫害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医疗技术等;二是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技术,如稀有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研制开发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等。第三,生物科技已成为绿色科技的主体。主要有生物高科技,如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为基础的医学、制药、农业等高科技;传统生物科技,如围绕农、林、牧业及其产品的育种、种植、保护、提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生物科技作为绿色科技的主体,已成为21世纪科技的重点学科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以生物高科技为基础的农业、环保、材料、能源和制药业等领域也受到我国学术界许多学者的关注。由此可见,发展绿色科技,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经济社会规律作用使然。概括地来说,生态文明的意义即通过科学发展观、绿色科技等一些发展模式和手段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使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与经济相融的目的。

四、感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它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将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回顾过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其实是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又一体现。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经济的增长能够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将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回顾发展历程,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问题上本身压力就大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对个体而言,对我们普通百姓来说,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我们群众的共同努力,也只有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面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同时也要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身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投身社会,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

第三篇:生态文明论文

环境与生态文明

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国际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路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改造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生态方面的意识、政治决策、法律法规、生态伦理、文学艺术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经极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兴盛。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必须做出的理智选择。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生活于自然之中,先天地同自然有一种亲近感。人类也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无法离开生态系统而单独存在。自然有其运作的规律,人类决不可把自己置于生态系统之外,甚至凌驾于生态系统之上。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应和谐相处,彼此共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在对待自然时,由于缺乏明确的道德价值导向、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不道德行为,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现今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急需提上日程,这是当前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消费方式以及公正合理的生态制度等。只有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整个社会才能永续、和谐发展下去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以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立足点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和体现。

1、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是不负责的行为,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2、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建设的有序落实

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 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 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4、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家乡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重庆市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中央赋予重庆加快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及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等定位,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发挥重庆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作用,增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重庆的重要历史使命,对我市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市情和发展阶段看,重庆区域城乡差距大,“双欠”特征明显,加快发展的任务很重。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可持续的、包容的发展,不能发展速度上去了、经济总量增加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必须坚持全市跨越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从区位和自然条件看,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重要性十分突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全局。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保护母亲河的必然要求。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线,三峡库区是国家重要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和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是重庆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三峡库区属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留不住水,是全国地质灾害最密集、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多,水土流失面积大,石漠化、消落区治理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如果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不能保护好、治理好,我们就无法向全市人民交代,无法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必须深刻认识到,保护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就是保护重庆发展的根本,就是守护中华民族未来。我们一定要切实肩负起这个重大责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承担应尽的义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破除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持续发展的基础。依靠能源资源高投入高消耗、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不仅得不偿失而且不可持续。我市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节点,经济总量还不大,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驱动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仍然存在。面对生态环境负荷日益加重的趋势,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努力走出一条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全市人民最基本生存发展需求、顺应群众热切期盼的善治德政。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党委、政府的应尽之责。目前,我市还存在不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比如,饮用水安全、农产品安全、污水垃圾处理、雾霾污染、噪声污染等。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重大民生问题。如果人民群众喝不上干净水,呼吸不上新鲜空气,吃不上放心食物,我们就是失职。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果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历史性任务。直辖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坚持不懈地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我们相继实施清洁能源工程、蓝天行动等环保行动,对重钢等200多家企业实施环保搬迁,淘汰一大批小火电、小水泥等“五小”企业,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实施长江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新增森林面积26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以上;建成一大批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提高;加强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保护了生态脆弱区环境,促进了生态修复。这为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和深化。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这是着眼全局和长远、基于系统和整体考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为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了目标和原则、方向和路径,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质的飞跃。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实效。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面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同时也要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投身社会,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而这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完成的事,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只有我们大家一起行动,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蓝天白云不再是梦想。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让我们一起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生态文明论文

注重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次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工业时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呈现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凸显,表明人类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前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和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又相对匮乏,从而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更少。其次,我国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第三,我国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矿产已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极为沉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现,远远超出环境承载力。

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现在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水危机、沙漠化、气候异常、土壤酸碱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生态文明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从世情、国情出发,以转变发展观念,培养环保意识,建立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发展环保、绿色技术和开展国际合作等为基本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行动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发展环保技术和绿色技术,与国际共同应对环境挑战。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除了国家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关的措施与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作为普通公民我认为肯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面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同时也要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投身社会,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而这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完成的事,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只有我们大家一起行动,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蓝天白云不再是梦想。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让我们一起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生态文明论文

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关键字:生态文明 建设 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当前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此外,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

一、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是改造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生态方面的意识、政治决策、法律法规、生态伦理、文学艺术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经极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兴盛。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必须做出的理智选择。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二、生态文明与其他几大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前提。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生态基础、环境条件和丰富资源。首先,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人来自于自然,决定了人首先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类的生存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与热爱人类具有了同一性,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其次,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条件。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如何建设优美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因素。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因此,只有通过生态建设,营造优美的自然社会环境,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条件。

最后,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丰富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人与自然交换物质能量的互动过程,是从自然去获得其所必需的各种资源的过程,自然资源的贫富,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状态,因此,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生态环境,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丰富自然资源。

三、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源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今天,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的保证。生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地连在一起。科学发展观以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出了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1、构建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视作发展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目标、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从根本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2、构建生态文明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模式改变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阶段,如果不尽可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极有可能造成资源日益短缺,环境难以为继,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总结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论文[五篇范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