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现象学方法视域下的大数据实验室研究论文(汇编)
编辑:落花人独立 识别码:130-860367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1-04 21:32: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现象学方法视域下的大数据实验室研究论文

0引言

现象学不仅是哲学而且是方法,现象学从一般意义来说有先验、解释、发生三种,这三种现象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一般有先验研究、解释学研究以及体验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使用者三种方法看待实验室研究,这三种方法能否成功运用,一要看先验研究以及解释学研究中确立的“意向性”,二是这种“意向性”能否成功运用到体验研究。

1大数据实验室的现象学先验研究

实验室研究一般会被误认为就是实证研究,实验是使用理性的逻辑作用于具体的实物,研究者会受到具体经验以及假设观念理论的影响,并且强调将这些因素“不带偏见”的面对客观事实,在实验室研究中我们必须紧紧地围绕研究对象。在新时代背景下使用现象学先验视角审视大数据实验室研究。

何为先验,康德说:“先验包含了一切质的可能”,也就是说,先验就是对具体经验的超越,它包含了具体经验的一切。那么在大数据背景下,实验室的研究是结合世界上所有的数据,包含进了一切的人类知识。大数据下的实验室研究不仅是少数人参与到实验室的研究,而是通过全球化的数据连接,将单个实验室的研究扩展到全球,使实验室研究社会化,它集中人类的知识、智力以及资源进行最优化研究,它囊括了一切人类知识的总量。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现象学的先验研究注重主体性,研究对象要围绕研究人员转,研究人员用自己的视角假设去迫使研究对象显示真相。在大数据背景下,实验室研究人员首先要构建的自己假设前见,确立自己的研究视角,接着再从海量的信息中,抽取符合自己“意向性”的信息。就像胡塞尔所说的“向来人们都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但是在这个假定下,想要通过概念先天地构成有关这些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实验室研究人员可以充分自由的构建自己先验世界,再根据自己的先验世界去提取相关的信息,用这些信息去达到对实验对象本质的暴露。传统实验室研究总习惯于根据实验对象来确立所使用的知识及方法,按照确定的步骤进行相关的操作,正因为此,传统实验室研究中总会受到诸多的限制,科研人员的思维以及思想难以有大的突破。现象学中的先验研究,首先在思维上要求研究人员充分的发挥思想的作用,实验室研究中所作的一切都要围绕这个思想服务,而不是让科研人员屈服于研究对象,这种新的研究思维及方式在一定程度会促进重大科学的发生及发现。就像牛顿研究宇宙,试图去理解上帝奥妙的时候,它也是充分的构建自己的先验世界,宇宙构造可能会有多种情况,其发现万有引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了,使用新的路径出发时总会在意外之中有重大发现。

2大数据实验室现象学解释学研究

解释学现象学重视实验室研究人员凭借研究自己的主见和前见与信息或文本开展对话,使研究刘象围绕研究人员转,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人员不顾事实或曲解及歪曲对象甚者编造数据。如果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原有的假设不符合事实,那么实验室研究人员需要调整原来的假设使其符合事实。当然,当我们的假设与实验研究对象出现短时问的不符合时,实验室研究人员不可轻率的抛弃先前的假设和独特的视角,不可围绕着实验对象跑而缺乏主见。

解释学现象学中实验室研究人员的主见或前见在一定程度上有其适当之处。海德格尔指出,“任何解释工作之初都必然有这种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的,这就是说,是在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中先行给定的”,即实验室研究人员在进行相关的解释,是通过这种先行的要素起作用的,把实验室研究中的某一物解析为另一物时,起主要作用是具有以及掌握先行的视见而确定的。伽达默尔接着指出,“前见其实并不意味着一种错误的判断,它的概念包含它可以具有肯定的和否定的价值”,他认为前见首先是判断的方式,它并不因为见解上的错误而受到排除,相反,前见是给定于最后考察一切事情中的决定性的要素之前,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前见都有其合理性。可以说,前见在大数据下实验室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确使广大的实验室研究人员与信息数据对话,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可以按照自己的前见进行相关的实验活动而不必摇摆不定。正是因为实验室研究人员有了自己的前见,才敢于冒险,不断的激发实验研究人员的创造性,在与数据信息的对话交流中,达到了视界的融合,使研究人员和数据信息两者都重新获得理解。

3大数据实验室的现象学参与式和体验式研究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实验室研究人员可以充分地构建自己的先验世界,进行相对应的先验研究。但先验研究因为过于强调研究人员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唯我中心论,那么此时参与式研究就成为了解决先验研究中不足的一种方法。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实验室研究,研究人员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所需的数据信息,经过数据技术的分析,得到所需的结果。但这不意味着在大数据下,实验研究人员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或只是对象性研究。在面对海量信息得到实验结果后,更重要的是要参与到实验中,根据数据信息所给的步骤结果,真正的动手操作,与实验对象所接触,“知觉”实验刘象,与实验对象之间建立亲密的某种关系。与实验刘象融为一体,将实验对象的发生变化与特定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去认真思考,以便达到对大数据所给相关知识的理解。参与式的现象学研究实际上已由原来探求知识的认识论转化为以“知觉”或操作者使用为特点的存在论。

不过,现象学当纯真非主体的做法是体验研究。而实证研究则是多数以逻辑概念思辨或以量化的数据统计,是与体验研究对立的。参与式与体验式在现象学研究中的差别在于,从主体上说参与式研究是自己,是自己参与到实验对象中问;体验式研究则是实验的对象,相当于实验对象自己研究自己,研究者不直接参与到研究对象中去,不干涉研究对象,研究者退居幕后,让实验对象任其自由自在变化的发展。比如说,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要研究某地人群疾病发生的致病因数,除了经数据信息分析以及在实验室检验和分析样本外,实验研究人员要置身于当地人的生活中去,并对当地人的生活不加以任何形式的干扰,详细记录当地人每天的日常饮居;跟当地人不断的交流情感,倾听当地人与邻居、家人以及亲人的交往故事;观察当地人的劳作,详细了解他们的饮食以及生活的自然环境,将这些因素的联系以及相关的数据数值进行详细的记录。体验式研究不单要求实验室研究人员倾听、了解以及记录实验对象的事,使实验对象的思考和言说显示为“非对象性的言与思”,而且要确使实验研究人员在记录和分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过度的归纳与概括,进而保持记录的“非对象性的言与思”。

4大数据实验室体验研究的路径

现象学研究在人文社科类的研究倍受重视,现在我国每年召开一次现象学与科技哲学学术研讨有意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引用到科学技术领因为传统的实证研究过于重视研究结果,对研会域究的结果过于乐观,而对研究的过程相对比较轻视。实证研究者确信他们收集的相关事实经验能理解和说明自己的考察对象。而现象学方法在一程度上则是对实证研究的不信任和怀疑。现象学对实证研究的质疑主要有:人不能保证自己所听或所看的信息数据就是对象的本质,研究人员所使用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与事实的本质相符,进一步说,我们怎么才能真正认识别者。比如说,实验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测量一张桌了的重量、宽度、长度以及了解桌了的用途和本质以及颜色等,实验研究人员也可观察一个病人的气色,通过仪器了解病人内部发病的机理,但对桌了和病人自身的秘密实验研究人员却无法去认识。因为研究人员所认识的只不过是从外部特征对桌了或病人的主观解释,都源于研究人员的“主观”意见,对其内在的本质却无从得知。

那么要如何认识对象的本质呢?现象学的体验式研究思路是:

第一,将自己置身于研究对象本身的特定环境和特定条件下,重视研究对象之间的环境体系及历史的联系和精神的交流。传统的实验室研究中充斥着实验现象、结果、数据以及结论等种种的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考究,而对于研究对象精神联系,以及实验的情感态度,内心体验却少有考虑。与之相反现象学的体验式研究,更关注研究主体以及研究对象的内心体验或内在的精神联系。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内在的感情思想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实验过程的灵感以及顿悟,这些在现象学体验研究中将受到重视,而不是像实证研究中,为了达到确定的目的,而往往将实验科研人员的这些因素忽视掉。在现象学研究中,它关注实验研究者跟实验对象精神以及情感之间的联系。如果实验对象是人,那么我们将更加注重对象的内心体验,重视对象的内心承受力,对对方予以重视和尊重;如果实验的对象是物,那么我们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将物与所处的环境体系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以及实验对象对人的情感价值和精神的交融。

第二,对实验对象的体验描述要通过语言及“象”的艺术化来替代概念化而保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在现象学中存在语言表述的困难,因为物即使存在而被认识,也很难言说,现象学所做的努力依然是使物能“言”,现象学的体验研究要依赖实验研究者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语言。现象学方法也可以说是带有“艺术性”的方法。从另一角度上来说,现象学这一词重要不在于“现”,而在于“象”。现象学来源于却不直面于现实世界,它是重在用类比中某物“象”某物的思维来阐述和理解现实。“象”虽然不是通过归纳和演绎方法得出,而是使用常规的科学方法去推理演绎得出,但类比的想象可以使人在人与自然对话中获得理解,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灵感,在先验和经验世界搭建沟通桥梁,从而使实验室研究达到对经验的超越。第三,实验研究人员与实验对象建立某种紧密的存在关系,放弃实验研究人员的研究态度。为什么要实验研究人员与实验对象建立紧密关系呢?一是因为实验对象无法言说。即使能言说,实验对象的体验也不是最初的真实体验。二是实验研究人员的复述也无法言说。实验研究人员难以复述实验对象的体验,或者说当实验研究人员再次复述实验对象描述的体验时就离实验对象最初的体验更加遥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即使研究人员用艺术化替代概念化的语言去阐述实验对象的体验,这种阐述不能保证实验对象体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概念化的归纳总结以及艺术性的总结都不能对实验对象的体验进行描述,体验式的现象学研究的重点是体验而不是研究。当实验研究人员与实验对象在一起时,实验研究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为要与实验对象建立某种紧密联系,实验研究人员的研究要由认识论中“要认识你”的态度转变为存在论中的“和你在一起”的态度。

5结束语

对于现象学而言,大数据下的实验室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并不完全是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验研究人员应该是实验对象的倾听者、交流者以及陪伴者。那么此时现象学的意向性就体现为精神或情感的关系。从表面上,看精神与情感是来源于观察和了解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但真正的精神和情感是来自于人的先验意识。实验研究人员对实验研究的动物有感情与同情心,是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不是动物给他的研究带来多大好处;实验科研人员对某一方面的实验对象现象敏感察觉,是他先天所俱来的内心精神的本能,而不是他对这看了多少书、了解了多少事实的经验。

现象学的体验研究实验研究人员之所以能认识明自实验对象,以及能用语言阐述实验对象的体验,除了实验研究人员具有经验技巧外,还因为实验研究人员在事前就具备了超越事实经验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是指先验的直觉、灵感、情感等。

由此看来,现象学的体验研究的要义在于研究人员要具有先验的意向性,也可以说体验研究的前提是先验研究。体验研究者之所以能够在经验事实的混乱复杂中一以贯之的领会和构建内在的体验,在于研究者有强大而又发达的先验意向性。

第二篇:基于现象学方法的大数据实验室研究分析论文

0引言

现象学不仅是哲学而且是方法,现象学从一般意义来说有先验、解释、发生三种,这三种现象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一般有先验研究、解释学研究以及体验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使用者三种方法看待实验室研究,这三种方法能否成功运用,一要看先验研究以及解释学研究中确立的“意向性”,二是这种“意向性”能否成功运用到体验研究。

1大数据实验室的现象学先验研究

实验室研究一般会被误认为就是实证研究,实验是使用理性的逻辑作用于具体的实物,研究者会受到具体经验以及假设观念理论的影响,并且强调将这些因素“不带偏见”的面对客观事实,在实验室研究中我们必须紧紧地围绕研究对象。在新时代背景下使用现象学先验视角审视大数据实验室研究。

何为先验,康德说:“先验包含了一切质的可能”也就是说,先验就是对具体经验的超越,它包含了具体经验的一切。那么在大数据背景下,实验室的研究是结合世界上所有的数据,包含进了一切的人类知识。大数据下的实验室研究不仅是少数人参与到实验室的研究,而是通过全球化的数据连接,将单个实验室的研究扩展到全球,使实验室研究社会化,它集中人类的知识、智力以及资源进行最优化研究,它囊括了一切人类知识的总量。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现象学的先验研究注重主体性,研究对象要围绕研究人员转,研究人员用自己的视角假设去迫使研究对象显示真相。在大数据背景下,实验室研究人员首先要构建的自己假设前见,确立自己的研究视角,接着再从海量的信息中,抽取符合自己“意向性”的信息。就像胡塞尔所说的“向来人们都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但是在这个假定下,想要通过概念先天地构成有关这些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实验室研究人员可以充分自由的构建自己先验世界,再根据自己的先验世界去提取相关的信息,用这些信息去达到对实验对象本质的暴露。传统实验室研究总习惯于根据实验对象来确立所使用的知识及方法,按照确定的步骤进行相关的操作,正因为此,传统实验室研究中总会受到诸多的限制,科研人员的思维以及思想难以有大的突破。现象学中的先验研究,首先在思维上要求研究人员充分的发挥思想的作用,实验室研究中所作的一切都要围绕这个思想服务,而不是让科研人员屈服于研究对象,这种新的研究思维及方式在一定程度会促进重大科学的发生及发现。就像牛顿研究宇宙,试图去理解上帝奥妙的时候,它也是充分的构建自己的先验世界,宇宙构造可能会有多种情况,其发现万有引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了,使用新的路径出发时总会在意外之中有重大发现。

2大数据实验室现象学解释学研究

解释学现象学重视实验室研究人员凭借研究自己的主见和前见与信息或文本开展对话,使研究刘象围绕研究人员转,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人员不顾事实或曲解及歪曲对象甚者编造数据。如果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原有的假设不符合事实,那么实验室研究人员需要调整原来的假设使其符合事实。当然,当我们的假设与实验研究对象出现短时间的不符合时,实验室研究人员不可轻率的抛弃先前的假设和独特的视角,不可围绕着实验对象跑而缺乏主见。

解释学现象学中实验室研究人员的主见或前见在一定程度上有其适当之处。海德格尔指出,“任何解释工作之初都必然有这种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的,这就是说,是在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中先行给定的”,即实验室研究人员在进行相关的解释,是通过这种先行的要素起作用的,把实验室研究中的某一物解析为另一物时,起主要作用是具有以及掌握先行的视见而确定的。伽达默尔接着指出,“前见其实并不意味着一种错误的判断,它的概念包含它可以具有肯定的和否定的价值,他认为前见首先是判断的方式,它并不因为见解上的错误而受到排除,相反,前见是给定于最后考察一切事情中的决定性的要素之前,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前见都有其合理性。可以说,前见在大数据下实验室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确使广大的实验室研究人员与信息数据对话,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可以按照自己的前见进行相关的实验活动而不必摇摆不定。正是因为实验室研究人员有了自己的前见,才敢于冒险,不断的激发实验研究人员的创造性,在与数据信息的对话交流中,达到了视界的融合,使研究人员和数据信息两者都重新获得理解。

3大数据实验室的现象学参与式和体验式研究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实验室研究人员可以充分地构建自己的先验世界,进行相对应的先验研究。但先验研究因为过于强调研究人员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唯我中心论,那么此时参与式研究就成为了解决先验研究中不足的一种方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实验室研究,研究人员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所需的数据信息,经过数据技术的分析,得到所需的结果。但这不意味着在大数据下,实验研究人员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或只是对象性研究。在面对海量信息得到实验结果后,更重要的是要参与到实验中,根据数据信息所给的步骤结果,真正的动手操作,与实验对象所接触,“知觉”实验刘象,与实验对象之间建立亲密的某种关系。与实验刘象融为一体,将实验对象的发生变化与特定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去认真思考,以便达到对大数据所给相关知识的理解。参与式的现象学研究实际上已由原来探求知识的认识论转化为以“知觉”或操作者使用为特点的存在论。

不过,现象学当纯真非主体的做法是体验研究。而实证研究则是多数以逻辑概念思辨或以量化的数据统计,是与体验研究对立的。参与式与体验式在现象学研究中的差别在于,从主体上说参与式研究是自己,是自己参与到实验对象中间;体验式研究则是实验的对象,相当于实验对象自己研究自己,研究者不直接参与到研究对象中去,不干涉研究对象,研究者退居幕后,让实验对象任其自由自在变化的发展。比如说,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要研究某地人群疾病发生的致病因数,除了经数据信息分析以及在实验室检验和分析样本外,实验研究人员要置身于当地人的生活中去,并对当地人的生活不加以任何形式的干扰,详细记录当地人每天的日常饮居;跟当地人不断的交流情感,倾听当地人与邻居、家人以及亲人的交往故事;观察当地人的劳作,详细了解他们的饮食以及生活的自然环境,将这些因素的联系以及相关的数据数值进行详细的记录。体验式研究不单要求实验室研究人员倾听、了解以及记录实验对象的事,使实验对象的思考和言说显示为“非对象性的言与思”,而且要确使实验研究人员在记录和分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过度的归纳与概括,进而保持记录的“非对象性的言与思”。

4大数据实验室体验研究的路径

现象学研究在人文社科类的研究倍受重视,现在我国每年召开一次现象学与科技哲学学术研讨有意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引用到科学技术因为传统的实证研究过于重视研究结果,对研会域的结果过于乐观,而对研究的过程相对比较轻视。实证研究者确信他们收集的相关事实经验能理解和说明自己的考察对象。而现象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则是对实证研究的不信任和怀疑。现象学对实证研究的质疑主要有:人不能保证自己所听或所看的信息数据就是对象的本质,研究人员所使用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与事实的本质相符,进一步说,我们怎么才能真正认识别者。比如说,实验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测量一张桌了的重量、宽度、长度以及了解桌了的用途和木质以及颜色等,实验研究人员也可观察一个病人的气色,通过仪器了解病人内部发病的机理,但对桌了和病人自身的秘密实验研究人员却无法去认识。因为研究人员所认识的只不过是从外部特征对桌了或病人的主观解释,都源于研究人员的“主观”意见,对其内在的本质却无从得知。

那么要如何认识对象的本质呢?现象学的体验式研究思路是:

第一,将自己置身于研究对象本身的特定环境和特定条件下,重视研究对象之间的环境体系及历史的联系和精神的交流。传统的实验室研究中充斥着实验现象、结果、数据以及结论等种种的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考究,而对于研究对象精神联系,以及实验的情感态度,内心体验却少有考虑。与之相反现象学的体验式研究,更关注研究主体以及研究对象的内心体验或内在的精神联系。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内在的感情思想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实验过程的灵感以及顿悟,这些在现象学体验研究中将受到重视,而不是像实证研究中,为了达到确定的目的,而往往将实验科研人员的这些因素忽视掉。在现象学研究中,它关注实验研究者跟实验对象精神以及情感之间的联系。如果实验对象是人,那么我们将更加注重对象的内心体验,重视对象的内心承受力,对对方予以重视和尊重;如果实验的对象是物,那么我们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将物与所处的环境体系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以及实验对象对人的情感价值和精神的交融。

第二,对实验对象的体验描述要通过语言及“象”的艺术化来替代概念化而保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在现象学中存在语言表述的困难,因为物即使存在而被认识,也很难言说,现象学所做的努力依然是使物能“言”,现象学的体验研究要依赖实验研究者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语言。现象学方法也可以说是带有“艺术性”的方法。从另一角度上来说,现象学这一词重要不在于“现”,而在于“象”。现象学来源于却不直面于现实世界,它是重在用类比中某物“象”某物的思维来阐述和理解现实。“象”虽然不是通过归纳和演绎方法得出,而是使用常规的科学方法去推理演绎得出,但类比的想象可以使人在人与自然对话中获得理解,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灵感,在先验和经验世界搭建沟通桥梁,从而使实验室研究达到对经验的超越。

第三,实验研究人员与实验对象建立某种紧密的存在关系,放弃实验研究人员的研究态度。为什么要实验研究人员与实验对象建立紧密关系呢?一是因为实验对象无法言说。即使能言说,实验对象的体验也不是最初的真实体验。二是实验研究人员的复述也无法言说。实验研究人员难以复述实验对象的体验,或者说当实验研究人员再次复述实验对象描述的体验时就离实验对象最初的体验更加遥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即使研究人员用艺术化替代概念化的语言去阐述实验对象的体验,这种阐述不能保证实验对象体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概念化的归纳总结以及艺术性的总结都不能对实验对象的体验进行描述,体验式的现象学研究的重点是体验而不是研究。当实验研究人员与实验对象在一起时,实验研究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为要与实验对象建立某种紧密联系,实验研究人员的研究要由认识论中“要认识你”的态度转变为存在论中的“和你在一起”的态度。

5结束语

对于现象学而言,大数据下的实验室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并不完全是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验研究人员应该是实验对象的倾听者、交流者以及陪伴者。那么此时现象学的意向性就体现为精神或情感的关系。从表面上,看精神与情感是来源于观察和了解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但真正的精神和情感是来自于人的先验意识。实验研究人员对实验研究的动物有感情与同情心,是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不是动物给他的研究带来多大好处;实验科研人员对某一方面的实验对象现象敏感察觉,是他先天所俱来的内心精神的本能,而不是他对这看了多少书、了解了多少事实的经验。

现象学的体验研究实验研究人员之所以能认识明自实验对象,以及能用语言阐述实验对象的体验,除了实验研究人员具有经验技巧外,还因为实验研究人员在事前就具备了超越事实经验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是指先验的直觉、灵感、情感等。由此看来,现象学的体验研究的要义在于研究人员要具有先验的意向性,也可以说体验研究的前提是先验研究。体验研究者之所以能够在经验事实的混乱复杂中一以贯之的领会和构建内在的体验,在于研究者有强大而又发达的先验意向性。

第三篇:教育现象学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比较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现象学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同属于质性研究。其区别在于理论背景不同,“经验”内涵不同,研究路径不同,主体参与程度不同。厘清二者区别,是为探寻建构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形成精神生命互动。

【论文关键词】教育现象学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 经验

质性研究一经被引入教育理论界就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在质性研究方法中,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现象学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重要学术话语。加拿大学者康纳利(M.Connelly)及其学生D.简·克兰迪宁(J.Clandinin)的教育叙事研究和对马克斯·范梅南(MaxvanManen)的教育现象学研究都反对用客观科学的方式研究人类经验,他们强调人类经验的理解性特征,主张研究要对教育情境、经验(体验)、人际关系等进行描述,并对这些经验描述作出解释性的分析,因此两者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研究者把它们看做“差不多”而加以借用。事实上,现象学研究与叙事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本质上的区别,笔者现将其总结如下:

1理论背景不同【sup】[1]【/sup】

范梅南的教育现象学研究源自欧洲大陆的现象学传统。现象学是胡塞尔在20世纪初始创立的一门“科学的”哲学(同时他也称其为“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和典型的哲学的方法”)。现象学因其思想的深邃及方法的独特,吸引并影响了舍勒、海德格尔、莱维纳斯、梅洛一庞蒂、萨特、伽达默尔等一大批优秀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从而形成了20世纪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哲学思想运动之一——现象学运动。现象学不仅成就了现象学运动中以及受现象学影响的哲学家,而且其效应已远远跨越哲学界,给教育研究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所开拓的研究领域及其所带来的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的变化。现象学以一种强调事实、主张描述、关注意义的哲学取向,其走向“生活世界”思想为教育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界,让教育学者开始关注教育情境中师生的“生活体验(世界)”,使得教育研究开始真正关注教育的实际发生领域,关注生活的意义。因此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态度是首先朝向活生生的事情本身,自己睁开你的眼睛去看,去听,去直观,然后从这里头得出最原本的东西。

【sup】[2]【/sup】

康纳利的叙事研究来源主要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实用主义是美国的一种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哲学思想,大多强调行动、行为、实践的决定性意义,认为哲学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注重把确定的信念作为行动的出发点,把采取行动看做是生活的主要手段,把开拓、创新看做是基本的人生态度,把获得成效看做是生活的最高目标。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杜威的经验连续性和互动性思想为康纳利的叙述探究提供了理论解释的基础。康纳利指出,“经验的连续性表明,当下的经验来自其他经验,而且导致将来的经验,因此,无论一个人处在连续体的哪一个点上-想象处在现在、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候-每一个点都有过去的经验基础,而且都通向经验性的未来”。【sup】[3]【/sup】

同时,叙事研究也大量吸取了现象学的理论精华,强调“回到事实本身”,主张描述所看到的事实,展现事物呈现的方式,面向教育实践,关注事实背后的意义并反思其教育价值。

2“经验”的内涵不同

叙述探究和现象学研究都以“经验(experience)”、“自我经验”“体验”为逻辑起点,但他们的所指并不相同。因此,研究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现象学研究认为经验是“生活体验”,生活体验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经验”有具有确定的本质和主体间性特点。首先,生活经验具有确定的本质,我们可以在反省中清楚地识别这种“质”。【sup】[4]【/sup】现象学研究将日常生活中晦涩、模糊的体验变得清晰,通过现象学反思性地询问是什么构成了这一生活经验的本质,从而使我们再次返回“生活世界”时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和生活,更加智慧地行动。现象学将生活经验的实质以轶闻趣事等现象学的写作方式表述出来,既提供体验的情境,同时又在描述中埋藏着经验的本质。其次,现象学相信,由于人类所使用的语言具有“家族相似性”,以及生活体验具有主体间性特征。从而具有一种人类体验的共通性,使读者阅读时,充分激活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发与现象学文本的“对话”,获得对这种体验的反思性理解。现象学的目的就是要将生活体验的本质以文本的形式表达出来,某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在反思中迅速重现并被占有,文本充分地激活了读者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育叙事研究认为经验就是个体在教育情境中的“经历体验”,“经历体验”具有关联性和积累性。首先,个体故事不是个体在教育情境中分散的、消耗性的单纯活动,它们并不构成经验,而是关注活动本身的结果,以及研究对象是否有意识地实现这种结果,或者注意到了这种活动与结果之间的联系。经验的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只有当我们把这种叙事看作是我们的经验、行为以及作为群体和个体的生活方式,这种叙事就不再仅是主观意义上的产物。”“我们可以进而认为,这种经验品质因为其有着经验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而且在叙事编织过程中运用了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巧思妙想”。【sup】[5]【/sup】其次,体经验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积累过程,是对教育情境中诸关系的不断认识、理解和感悟。教育叙事研究往往聚焦于理解个体过去的或者历史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是怎样对现在以及将来的经验发挥作用。【sup】[6]【/sup】教育叙事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指向对个体经验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一种体验形式”、“一种生活方式”。

3研究路径不同

生活是一个意义的海洋。走近经验就要在生活意义的大海里发现并选择值得表达的东西。在如何选取生活意义的问题上,叙述探究和现象学研究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叙事研究以“整体单元”的方式为我们提供“生活世界”,其文本采取一种详细的,丰富的、个人生活连续性的概念。强调事件的连续性。连续性对我们来说成为一种叙事建构,它开启了各种思想和可能性的大门。研究文本之中不要求进行专门的文献综述,重新讲述的故事要置于研究结果与分析部分的中心。

而现象学研究则采用“主题”的方式来表达意图,现象学的主题可以理解为经验的焦点、意义或要点。通过它们,研究者可以方便地对现象进行描述。主题不同于研究中的概念或现象,是理解概念或现象的手段,为理解概念或现象提供了一种确定的表达方式。它描述概念或现象的一个内涵,是对概念或现象的某种程度上的还原,每个经验的主题都表达了这个概念或现象的某一方面。我们可以用粽子作一个简单的比喻:【sup】[7]【/sup】叙事探究的文本就像我们要拿起一串粽子。为此,需要把一个个的粽子用一根根线绳串起来,从而把本来零散的粽子组成一个整体。与此不同的是,现象学研究则即只选取其中的一个粽子。为了把粽子的样子展示清楚,就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展示这个粽子。有时候,为了让你看清楚某一个方面的特征,研究者还需要借用其他方式或物体来展示,目的是让读者真正能够“看”清它的样子或本质特征。

4主体参与程度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根据叙述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分析他人的叙事,这时的研究者是独立于叙事情景之外的,研究者通过对教师的观察、访谈等收集到相关的资料,通过与叙事者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获得对事情背后所隐含意义的阐释。另一种是分析自己的故事。这时的研究者与叙事者是同一个个体,研究者既是说故事的人,又是“故事”中的人。与现在所倡导的行动研究有相似之处。它追求的是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丁刚教授认为,教师与学者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勉励,争取能一起把教育叙事提升到可以与经典叙事作品相媲美的境界。争论哪种叙事对教育叙事是毫无意义的。

而现象学研究是一种反省研究。虽然有时为了加深理解,需要以“做现象学”的方式去体验生活,但它的研究终究要和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现象学希望能够在熟悉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常的意义,在日常的细节描述中,让读者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曾经有过的体验。因此,现象学希望通过审慎而细致的描述和准确的解释,引领读者去“看”某个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者本人不需要出现在文本中。现象学把对现象意义揭示的判断交给读者,读者可以发现所描述的体验是自己曾经拥有或可能会拥有的。

教育现象学研究与教育叙事研究犹如两条“林中小路”,它们虽然标识不同,时而分开,时而汇合,厘清二者区别,才是通向教育研究本真世界的“必经之路”。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说:“在教育研究中,人们不可能只选择其中一类方法,而绝对、断然拒绝另一类方法。我们需要遵循的原则是根据研究的教育问题在对象整体结构上所处的层面和问题性质、研究任务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作必要的修正。”【sup】[9]【/sup】唯有如此,我们对教育现象学和教育叙事研究的评析,才可能超越就研究方式论研究方式的狭隘视角,在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层次上,深刻地体认和把握它,在个人化的、开放性的教育情境中,建构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形成精神生命互动。

参考文献

[1][7]朱光明,陈向明.教育叙事学研究与教育现象学研究之比较——以康纳利的叙述研究和范美南的现象学研究为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J].202_(1).71,7

5[2]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2_.15

[3]Clandinin,D.J.&Connelly,F.M.(202_).Narrativeinquiry:Experienceandstoryinqualitativeresearch.SanFranciscoJosseyBass.2[4](加)范美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_:46

[5]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2_.(3).22

[6]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202_.(5).37

[8]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27

第四篇:生态视域下城市水景设计研究论文

水景设计中经常种植芦苇,其目的旨在吸引与芦苇相关的鸟类、提供水鸟筑巢点、提供植物水处理系统的组成部分、提供土地保护免受侵蚀。芦苇可在柔软或是贫瘠的基质上生长,尤其喜好含有高养分的土壤。该物种可以容忍相当高的盐度,可生长在潮汐河口和微碱地,以及淡水沼泽。根据芦苇植株的年龄和原产地,其耐盐性可能会有所不同。芦苇的最佳生长地点是在浅淹没区即小于1.5m水深的区域。芦苇具有长且粗壮的匍匐根状茎,以根茎繁殖为主,其根茎在地里伸长交缠;在适当的条件下,单一的芦苇植株每年以1.5m及以上的速度蔓延生长。在景观设计实践中创建苇地栖息地与设计苇地处理系统是2个比较常用与先进的设计方法。常见的香蒲和芦苇在浅滩和富有营养的湿地中是具有侵略性的。因此在需要精致水生植物造景或是有其它特殊景观要求的区域应该谨慎考虑与设计,一旦其群落建立起来且没有采取适当的生物控制措施,芦苇和其它一些野生自然植物可能会蔓延至湿地的每一寸土地。限制植株自然传播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在种植区的周边建造水渠并保证水位超过植株生存的极限水位(普通芦苇和香蒲的生存极限水位为1.5m深,因此控制水位>1.5m);通过实际工程试验,3m宽的控制沟渠即可满足此用途的要求。城市水景中的生态小池塘设计通常采用控制芦苇类野生物种的蔓延生长,其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比较显著。

丰富的水生植物对建立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是很重要的,主要表现在:水生植物群落是水体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水生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是低栖无脊椎动物的碎屑食物,供其分解食用;是鱼类的庇护所;为各种草食性鸟类提供食物。一般来说,水生植物生长快速,适应新建栖息地的能力较强,并且对于后期的人工养护管理需求较低。大多数水生植物物种都可以生长出独立的小植株,从母株分离后随水流飘走,并且许多物种在适当的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种子,种子和小植株随水流或通过水鸟的脚、羽毛及粪便寻找到适应生存的孤立水体进行繁衍生长。考虑到水生植物的侵略性,在一般情况下,应努力排除植物群落中的所有非当地水生植物。例如,加拿大水草经常被认为是一个问题物种,这是一种充满侵略性的物种,能迅速支配小型水生植物的栖息地并损害其它生长。控制水生植物侵略性的最好办法是在引种之前避免类似物种的进入。但是,具有侵略性的水生植物也不是不能被设计和应用,如果应用与控制得当,该物种群落也能为无脊椎动物和两栖动物提供栖息地,并在补充水体氧气方面作用很大。

自然的城市水景驳岸与水景的开放水域是相互补充的,水域边际为生物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这些栖息地可以支持一系列色彩缤纷的野花生长,同时也支持了许多无脊椎动物的生活。建立和维持地被花卉植物的多样性是建造边际植物群落的关键,在初期建设时需要快速覆盖地面以排除不良杂草的侵入。在确定设计与引入边际地被植物是合理的方案之后,考虑所选择的地被植物品种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品种选择主要有2个主要因素决定哪些品种适合种植在特定地点上,即土壤类型和该地的设计目标。土壤类型:土壤养分状况对其所供养的植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潮湿并且营养丰富的土壤会被生长迅速的植物物种所占领,降低此类型土壤中的高养分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该地应选择引入高大健壮的品种;贫瘠土壤更适于低矮且多样化的地被品种。设计目标:在土壤养分适宜的条件下,植物的品种应遵循该地的设计目标,对于植被结构、植物种群的多样性,以及可选用植物物种,动物是有其特殊的选择权的。乔木和灌木被引入到城市中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里只讨论乔木和灌木在城市水景中的价值和意义。林地是非常重要的栖息地,是天然的隔音屏障,能屏蔽外界的干扰活动,减弱与遮挡强风,是一些湿地物种的重要补充,也可作为许多野生动物的生态走廊。沼泽和草原植物、乔木和灌木的选择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的设计目标和土壤特性。对于乔木和灌木的种植区域应该慎重选择,不要把乔木种在可能会引起结构问题的地方,如防水层顶部,或是临近大坝与河道驳岸结构的地方。乔木的根系需要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生长,因此在播种或移植的时候应该提供植株的生长空间,例如最好沿河种植乔木的时候保持乔木距离河道驳岸12m的生长距离。

大多数城市水景的管理关注的都是如何保持植物群落结构和维持植株生长,而该文则基于食物网原理探讨各种管理城市水景植被的方法。在城市水景的生态设计中,设计栖息地、恢复食物网是很重要的措施,一些物种对于水生植物的要求较为严格,例如蜻蜓需要有能够生长在适宜水位的植株以供蜻蜓幼虫攀爬和蜕变的环境;而许多水鸟一方面喜欢有植被的地方筑巢,另一方面也喜欢在无植被的驳岸上休憩与水中觅食。因此针对不同的设计目的和现地要求,在对植物的控制上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同的。

控制水位。水位的控制为水景管理提供了很多好处,同时敏感的水位控制也是最简单和最有效的管理湿地植被的工具。大多数水景植物都将会受益于特定的水文状况,部分植物由于无法忍受水位变化或涝死或枯死,因此每次水位管理控制都将使得一些植物受益和一些物种被限制[5]。陆生植物通常不能容忍水涝,在5、6月连续2~3d的水涝就可以被淹死;但部分高大的、健壮的植物如荆棘,则需要长期或反复水淹才能使其死亡。利用水位控制设计“鸭沼泽”就是一个生物控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案例。设计建造一个凹浅的盆地,坡比控制在1/20~1/100,如此的缓坡才能保证水位下降时有大面积的潮湿河泥存留。盆地在冬季时达到最大值,平均可容纳水深0.3~0.4m;在夏天进行排水管理,露出泥土,促进1a生植物的生长;春天和秋天通过控制水位可以达到对水景植物的控制,部分陆生植物死亡,种子和无脊椎动物得到释放。该盆地的设计不仅为涉禽类和野鸭等提供了觅食条件,水位以上的岛屿还可作为越冬野禽的觅食之处,也可以通过铺设木瓦来吸引金眶鸻和燕鸥筑巢或种植供野禽食用的植物来吸引野生动物。自然生长的水生植物其根系均生长在水里并且生长能力旺盛,通过有足够面积的漂浮在水上的叶面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因此从理论上讲如果此类物种的生长季是在洪水的高峰期,叶面被水涝淹没,那么就会造成植株的死亡。对于普通芦苇丛来说,大规模的死亡一般发生在持续洪水泛滥1周之后。高大的水生植物如成熟的芦苇或香蒲其植株能够长到3m,如果需要通过水位来控制其种群的生长是不切实际的,并且由于芦苇强大的根系和萌蘖性,如果试图希望在芦苇新芽生长的时候进行水淹以达到控制种群的目的也是不太容易的。由此,经过实践,改进的方法可以采用在芦苇生长季节将植株剪短,然后用控制300mm的提升水位进行淹没,如果把植物高度剪到水下则能控制植物种群,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植物控制技术。

锄草和放牧。以禾本科、莎草和灯心草占主导地位的栖息地,通常通过锄草或放牧来进行维护。在这类栖息地中大多数的禾本科和莎草是多年生植物,因此通常不会因为与1a生植物竞争而死亡。但是,如果不进行养护管理,这类栖息地却能很快变得矮小和没有营养。锄草可能是更精确的选择,根据目标物种的不同锄草有时间、面积及高度的控制,同时锄草也可以被广泛用来控制各种植被类型。从另一角度看,精度不一定只是优势,许多动物物种,特别是多数无脊椎动物则需要生存在通过自然放牧而形成的不规则植物群落结构中[4]。

燃烧。燃烧这种植物控制方法通常用来管理水景中的生态泥泽和水洼。结合锄草和放牧,燃烧有助于防止植物垃圾的形成,减缓植物腐朽物的堆积。但是,燃烧是一种强烈的技术手段,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使用,在制定植物控制设计方案时要综合考虑、谨慎采用。燃烧会引起一些植物物种的变化,导致植物群落中物种结构的改变,同时一些无脊椎动物和苔藓类植物容易受到影响。进行燃烧最好是在晚冬,此时大部分植物是枯死的,地面冻结,从而燃烧只限于地面的表层,且燃烧速度应快。

修剪。修剪包括砍伐树木和灌木丛,促进植株再次发芽,即使是有病害的树木,除了松柏类,有从被砍下的树桩上再生的可能性。每隔几年修剪树木和灌木丛的植物都可以促进植物茎叶的生长,在视线受阻的地方,此技术是非常有用的。修剪也可以用来延长快生树种的生长寿命,如赤杨木。一般情况下,修剪是在冬天进行的,对于大区域的植物群落,修剪是必要的植物控制手段,可以通过修剪确保新生长的茎干,枝叶得到足够的阳光,促进植株生长。2.5对于捕食者的控制在制定保护目标时,可能目标物种会受限于优势物种或是与该目标物种存在竞争关系的物种。面对此类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是选择合适的地点或是减少侵扰物种的栖息地以使得目标物种成为优势物种。但是所有对捕食者的控制应该遵循法律,尊重人道,并且要注意确保不会因为人为的疏忽而导致动物的死亡。2.6生物控制生物控制通常指通过控制食物网中的某些特定物种或群落达到控制局域生态系统的目标。在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与方法中,针对水景生态系统的研究大多数的试验都是基于控制鱼类数量来实现设计目标的。在局域水生态系统中,鱼类是捕食者或是消费者的角色[2],但是通过控制鱼类的数量达到控制局域水景生态系统的目的,其收益往往很短暂,并且鱼类的迁徙需要每隔一段时间重复1次,人力成本较高。生物控制的另一种形式是使用草鱼控制水生植物。草鱼适合生存在温水中,水温在20℃,并且该物种只能被引进到封闭的水域中。

在城市生态水景设计中,设计师们对于植物群落的选择与建设高度重视,并通过了大量的试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广泛的水生植物群落被试验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水景用地上,结果表明,能够适应城市水景生态环境、生长良好并且维护管理需求较低的植物包括草芦、宽叶香蒲等。这些人工种植的城市生态水景系统同天然的湿地一样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实际效果确认了城市生态水景系统在水处理和鸟类栖息地保育上都有重要贡献。总体来说,通过建造城市生态水景系统已经受益于这些大型水生植物系统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安全可靠的好处。但目前为止,城市生态水景系统由于规模较小的原因,没有具体恢复和形成完整的食物网系统,只是吸引了少部分鸟类和鱼类,但是随着经验的增加和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将会逐步创造出更具价值的城市生态水景系统,为城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传播学视域下微博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网络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交流平台,近几年来网络营销也进入白热化阶段,随着微博的出现和兴起,又出现了一种微博营销的新型营销策略,成为企业等运行网络营销的一把新利器。微博营销就是把微博作为平台,通过更新自己的动态,把企业的信息、产品等传达给网友,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或者为企业产品打造良好的口碑。微博营销相对于其他营销手段,传播速度更快,使用起来更为便捷,传播范围广且门槛较低,但其营销策略在得到利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何使微博营销更加完美成为本文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传播学视域;微博营销;网络平台微博,也称为微型博客,是当前盛行的传播媒介,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姣姣者,凭借即时、裂变快速的传播特点,受到各界人士的追捧,各种企业也看出了其中的利益,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介满足不了企业对于自身形象树立的需求,转而利用微博营销的手段。202_年,CIC与新博联合发布《202_企业微博白皮书》,微博企业号已超过七亿,微博营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就传播学的角度看,未来微博营销应该如何发展还需进一步研究。

一、微博营销的现状

(一)用户对于微博的信任度高。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微博在国内已经被大众普遍接受,微博用户对于微博的信任度很高,对于自己关注的人或者是企业产品更是颇具好感,微博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发展空间,现如今的微博已经进入6.0版本,人与人之间更为亲近,拉近了明星、品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用户之间显得更加真实,同时也增强了品牌的可靠性。这种高度信任感,是企业树立形象的关键,在微博营销过程中,企业以及品牌都是普通人的身份,互相之间可以进行沟通,进一步增强信任感。

(二)微博营销是一把双刃剑。微博营销存在很多优势,简练、通俗的语句加上图片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是一种面向广大受众的广播方式,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涉及范围广、准确度高、互动能力强都是微博营销的有力武器,企业或者品牌简单注册就可以进行自己的营销活动,微博内容没有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基本上达到零成本的状态,微博发出后,粉丝会转发或者评论,随时随地都可以对受众进行回复。当然,有利也有弊,微博消息的传播需要自身有足够的粉丝,人气就是微博营销的基础,没有知名度或者没有人气的微博是没法进行微博营销的,所以微博营销的首要任务是粉丝量的增加,由于微博用户多,每时每刻都有新的内容更新,如果发布的消息不被广泛关注就石沉大海,得不到关注。

二、从传播学的观点看微博营销迅速升温的成因

传播学认为媒介与营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得新的传播媒介兴起就会形成一个新的营销方式,在这个微博的井喷时代,其自身的裂变式、无中心、内容精炼的优势得到了广泛好评,大大降低了传播难度,每个人在任何条件地点都可以通过微博了解信息,很大一部分年轻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刷”一下微博,微博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每个人都能应用的自媒体,化解了传统媒介中把一般大众看作信息的接受者或者娱乐的受众的缺点。事实上,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微博的广泛使用证实了一点,人们更愿意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更热衷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门槛低,人们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观点,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主观创造性,自己就是传播的主体,自由发表言论,一般大众的传播需求得到了满足,微博的效应就像水银一样蔓延,人们的生活与微博密切联系着。在网络时代的传播模式中,受众、传播者、媒介这三个要素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开通微博的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加工者、交流者、创造者、发布者。只要拥有高人气就可以带来金钱的利益,这是微博潜在的这种经济利益激发了大批企业、品牌的新的营销策略。微博已经成为广告主们的理想媒介之一,这种博客的异化形式,已经拥有超高的人气和关注力,这种自媒体的传播方式没有明确的区域划分,企业的信息在拥有人气的基础上就像病毒一样快速传播,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密切的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更加社会化的传播途径作为纽带,将供需、产销以及全球的市场连接起来。事实上,任何一种自媒体的兴起都离不开经济利益的推动,网络营销模式日渐成熟,微博营销的发展为商家提供了发掘市场潜在商机的契机。

三、微博营销的传播学作用

微博的影响力主要依靠关注量、转发量、评论量这三方面决定,意见领袖以其特有的身份拥有众多的粉丝数,转发量也就超出普通用户很多,就传播学的看法来说,这种经常活跃在网络上,依靠网络进行人际传播,给他人提供信息、意见或者观点并且把个人影响施加在他人身上的人成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微博的精英用户,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成为意见领袖要有良好的信誉,有良好的素质、品格,具有一定权威性,意见领袖发布的信息更加有说服力,一般情况下明星、各界代表更容易成为意见领袖。例如,陈坤曾经发布的微博是与某品牌共同合作的一款香水,具有一定的慈善意义,希望慈善机构购买这款香水,陈坤的粉丝或者有能力、有购买欲望的人就会购买香水;“大表姐”刘雯作为模特拍摄写真穿着的服饰等都受到粉丝的关注,纷纷购买正品,这就为品牌打了广告。

四、微博营销的发展策略

(一)引导网络水军规范化。“水军”是中国特有的网络公关,鱼龙混杂,没有规范化的秩序,混乱了网络商业,微博看似是私人空间,但使用过微博的人都知道其公共化程度很高,营销者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进行特定的微博营销,海底捞曾经创立海底捞体,很多用户发段子用海底捞体,无形中海底捞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品牌效应大大增强,由此可见,口碑营销成为微博营销中的常用手段。很多商家利用水军进行宣传,造出虚假效果,许多网红利用水军宣传自己的店铺,所以应该引导水军规范化,有职业操守。

(二)时刻关注受众的警戒心理。发布的信息要吸引受众眼球,投其所好,不断更新,例如凡客诚品的官微会发布产品的更新动态,一开始可能会受到粉丝关注,新鲜感过了就会失去兴趣,大大降低了受众的购买欲望,有的人还会取消关注,发布的信息不被信任,受到抵制,所以,作为传播者应将自己的传播目的与受众的心理相结合发布信息,不能一味直白地表达观点,发布没有说服力的信息。

五、结语

只要明确受众心理,诚实守信,不忘初心,遵守发展规则就可以利用微博营造良好的营销平台,微博营销在未来还会越来越完善,形成良好的营销环境。

参考文献:

[1]罗晶.传播学视域下的微博营销[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_,1

[2]单文盛,胡旋.传播游戏理论视域下的我国微博营销特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_,2

[3]孙绪彬.传播学视域下的SNS用户信息分享研究[D].西南大学,202_

[4]钟海.媒介生态学视域下的主旋律电影生存及发展研究传播学[D].成都理工大学,202_

[5]金永生,王睿,陈祥兵.企业微博营销效果和粉丝数量的短期互动模型[J].管理科学,202_,4

现象学方法视域下的大数据实验室研究论文(汇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