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县级人才扶贫交流材料(一)(大全五篇)
编辑:梦回唐朝 识别码:130-1095660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8-08 09:26: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县级人才扶贫交流材料(一)

— 1

— 实施四项计划

推动人才扶贫 ——XX 县人才扶贫、技能扶贫发言材料

今年,XX 县先期开展人才扶贫和技能扶贫工作。县委成立了人才扶贫和技能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拟订了《XX 县人才扶贫工作方案》、《XX 县技能扶贫工作方案》和 10 个配套工作计划,力争到 202_ 年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 1500 名,开展技能培训 10 万人次。

一、实施人才培养开发计划,开展双向交流互动。一是党政人才交流培养。每年争取省市选派干部到我县挂职帮扶,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建设提供支持;同时,从我县选派优秀干部到省、市直机关顶岗锻炼,帮助拓宽发展视野,提高工作能力。今年以来,省市下派我县挂职帮扶干部 93 人,我县选派到省市顶岗锻炼干部 30 人。

二是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培养。争取与省市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实地培训、互联网+、外派进修等多种方式的人才培养渠道,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今年,争取省市16 名专家到我县实地帮带培训专业人才 1100 余人;从农林水、教育、卫生、环保等部门选派了 40 余人到省市有关单位参加为期一年的全脱产培养研修。

三是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今年 8 月,我县与 XX 技师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 XX 技师学院 XX 分院,开展汽修、平面广告设计制作等专业培训。目前已培训 300 余人次。

— 2

— 同时,挂牌成立了农民工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以贫困群众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保技能培训精准到每一户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人口和每一类培训工种。今年以来,我县培训了 12000 余名贫困群众,有效提升全县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四是依托产业发展培育本土实用型人才。结合区位优势、产业现状和本人意愿,对留守劳动者开展了一系列技能培训。比如,依托“尖山刺绣”品牌影响力,在我县尖山乡开展刺绣培训;在我县芒部、雨河、坡头、赤水源等乡镇开展林果种植、畜禽养殖、烹饪、电工、电焊工等工种培训。

二、实施人才项目支持计划,筑牢人才扶贫基石。一是医疗对口帮扶项目化。争取省市医疗专家到我县服务,组织或参与疑难病例的会诊,指导开展新业务和重点学科建设,举办学术讲座和业务培训班,提高 XX 县医疗卫生水平。今年以来,省市医疗专家共 14 人到我县县医院、中医院开展服务,帮助我县中医院创建 1 个临床医疗新科室,指导内外科手术 38 台,开展学术讲座 6场次。同时,已将在建的城南医院纳入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拟同实力雄厚企业、医疗水平较高医院合作,合力将城南医院打造成一所大型综合医院。

二是教育对口帮扶项目化。近年来,XX 学院将我县作为实习基地,每年安排 150 余名应届毕业生到我县实习执教,省市及其他地区共选派 8 名优秀教师到 XX 支教,通过骨干引领、— 3

— 团队合作、示范带动,帮助提升 XX 县教育教学水平。同时,通过互派人员考察座谈,云师大附中与我县城南中学合作办学的项目已达成初步协议。

三、实施人才产业支撑计划,破解发展瓶颈制约。一是设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建立省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通过制定科研课题、开展试验研究、转化研究成果,打破我县工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今年以来,已建立 1 个省级专家魔芋工作站,其余天麻、玉米、马铃薯、蔬菜、桑蚕、中药材、环保等 7 个省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正在申报中。

二是创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争取省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支持,采取项目帮扶带动、技术入股分成的方式,在我县规范化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推动全县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示范带动全县农业科技上水平。今年,规范化建成邦兴生态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挂牌成立了“XX 县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培训基地”。

四、实施人才智力服务计划,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为解决教育教学、医疗卫生、高原特色农业、畜牧业、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我县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囊团”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县委联系专家”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献策,今年以来,共收集县委联系专家合理

— 4

— 化建议 18 条。

二是开展专家组团服务基层活动。围绕全县扶贫攻坚工作开展“组团服务”,组织全县 29 名“县委联系专家”、2 名市级“名家、名师、名医”培养对象、20 名县级“名家、名师、名医”培养对象和各类专业技术骨干,按类别组团,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通过带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科研成果,扶持重点产业,扎实推进全县精准扶贫。

三是柔性引才服务。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开展省市“专家 XX 行”和“科技特派团”活动,吸引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到我县开展智力服务,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XX 县人才扶贫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存在较大困难,培训机构现有管理模式、教学场地和教师资源无法满足大规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培训需求等。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以此次会议精神为指引,学习其他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细化我县人才扶贫的目标任务,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推进全县精准扶贫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县级人才扶贫交流材料(二)

探索扶贫新路

助力脱贫攻坚 ——XX 县人才扶贫、技能扶贫发言材料

XX 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宽,贫困程度深。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关心重视 XX 县的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纪恒书记把我县作为挂钩扶贫联系点以来,先后 21 次深入 XX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在纪恒书记的关心关怀下,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近20 万人口脱贫。

今年,XX 县先期开展人才扶贫、技能扶贫工作。县委成立人才扶贫和技能扶贫领导小组,拟定了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实施了一批帮扶项目。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汇报一下我县的人才扶贫工作情况:

一、加强人才培养,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依托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培养人才。经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批准,建立陈建林工作站,吸纳 8 名农业科技人员进站服务,推广种植“靖薯”系列品种,促进成果转化。

二是开展基层人才对口培养。累计选送 5 名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到 XX 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省级对口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

三是开展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围绕马铃薯、畜牧、核桃、蔬菜、水产、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等乡土人才。

二、强化技能提升,增强造血功能。

一是实施产业人才技。

能提升工程。XX 技师学院与 XX 县建立战略合作机制,与 XX县职业中学开展合作办学,开展以就业脱贫为导向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使学员结业一门课程,掌握一项工作技能,实现精准就业、精准脱贫,20XX 年共举办培训班 2 期,培训 153人。

二是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依托曲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县农广校和县职业中学,举办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培训新型务工农民和创业农民 14333 人次,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三是开展扶贫人才专项培训。依托 XX 农村干部学院、XX 民族干部学院等培养一批扶贫干部、涉农干部、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干部队伍。

三、依托智力支持,破解发展瓶颈。

一是依托院士工作站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工程院在 XX 县设立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选派优秀干部到宝云街道赵家村社区任第一书记,实行定点挂钩帮扶,开展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等工作。

二是依托省级专家服务团提供智力支持。以“万名专家下基层,省级专家在行动”走进 XX 为契机,开展水稻、马铃薯、玉米、中药材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专题讲座,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省级专家服务团农业分团在 XX 开展了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新模式研究与应用,提高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是依托省委联系专家休假团提供智力支持。今年10 月,省委联系专家赴 XX 休假期间,为 XX 旅游开发、古城

保护、职业教育、扶贫攻坚等把脉引路,为 XX 开展丽江雪桃、红花油茶试验种植提供技术辅导和人才培养等服务。

四是实施专家服务基层活动。组织县委联系专家和各行业科技专家、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成立专家咨询服务团,深入 45 个企业、乡镇、村(社区)、中小学开展技术咨询、生产指导、科普下乡等活动。

四、用活扶持政策,促进就业创业。

一是用活金融扶持政策。今年,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贷免扶补、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扶持贷款、“两个10 万元”微型企业扶持贷款等 2708 户 2.7 亿元,带动创业就业7124 人;利用灾区民房重建信贷、林权抵押贷款、“果农致富通”贷款政策,支持全县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和产业发展。

二是用活就业扶持政策。举办春风行动暨现场招聘会 1 场,专场招聘会 21 场,提供就业岗位 1600 个,开发公益性岗位 200 多个,全县约有 202_ 余名外出返乡人员创办或领办各类经济组织 156 个,带动就业 1 万余人。

三是用活园区扶持政策。启动推进 XX 县青年创业园建设,对入住园区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已入住企业 120 余户,带动创业就业 270 余人。

各位领导,我县人才扶贫、技能扶贫有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将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全力抓好人才扶贫、技能扶贫,实现人才发展与扶贫开发深度对接。

第三篇:扶贫交流材料

坚持综合开发式扶贫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镇坪县位于陕西南端,与重庆、湖北交界,幅员1503平方公里,辖4镇6乡、78个村,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万人)。由于地处大巴山腹地,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始终是制约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瓶颈因素。在党的扶贫政策指引下,1997年我县跨越温饱线。近年来,我们全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坚持城乡统筹搞开发,构建和谐社会抓扶贫,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全县扶贫开发奔小康的信心越干越足。贫困人口由202_年的1.8万人,下降到202_年的1.2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2_年1247.47元,增长到202_年1636.65元,年均递增9.45%。

一、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建设“一区两谷”,发展特色经济

作为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较大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4%的植被覆盖率,年径流量9.9亿立方米的南江河是镇坪最具优势的自然秉赋。为避免 ‚贫困-开发-破坏-再贫困‛的恶性循环,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上,坚定不移地坚持了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在开发方式上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重点,坚持把解决贫困农民的问题放到全县工作的突出位臵。

我们认识到,让占人口总数近40%的贫困农民实现温饱、迈

-1-向小康,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逐渐成为财富的创造者、消费的拉动者是我县全面发展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工作目标,落实发展任务,加强干部管理考核和选拔任用等方面,都将是否有利于农村发展、是否有利于农业增产、是否有利于贫困农民增收作为衡量标准和考核指标。

一是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等不靠,自加压力,创新机制,在规划管理、资金捆绑、产业服务、考核评比、乡镇职能转变、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建立工作机制,为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创造了前提。

二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重点村建设,改变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艰苦的条件下,我们抓住政策机遇,大胆提出和全面实施了统筹城乡的‚三个两万人‛发展规划,突出建设重点村,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激发了贫困人口提高自身素质,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因户施策,扶贫到村到户,‚扶真贫,真扶贫‛。区别村情,对重点村实行了相对集中的集镇式建设与相对分散的庄园式发展相结合。到户划分层次,对不具备发展能力的弱势群体予以救助,确保基本生活;对量大面广的普通农户扶持帮助、创造条件,激励致富;对少数尖子户优化环境、加强服务,促进发展。工作的重点紧紧抓住量大面广的普通农户,提出了‚122‛的发展目标,抓住了扶贫开发的关键。

四是坚持扶贫工作一盘棋,整合资源,捆绑资金,增加投入,形成合力。以‚三个两万人‛统筹城乡,‚捆绑‛财政扶贫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农户自投资金,加强了重点村建设;实行干部包扶、社会帮扶、群众参与 ‚三结合‛,加大了对重点

-2-户的扶持;建立群众投入为主、财政适当补助、协调金融扶持的发展机制,推动了产业建设;坚持‚路、电、水、通讯、电视‛五到村,强化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到位,找准了扶贫抓手,形成了扶贫合力。

五是坚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始终把扶贫开发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两手抓,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计生、科普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长足发展,县乡村三级服务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为全县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建设‚一区两谷‛,理清了以产业开发为主导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在多年积累总结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建设绿色镇坪,发展‘一区两谷’‛的发展思路。即:把保护和开发1000平方公里自然生态区作为贫困农民致富、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为依托,建设绿色生态保护区;发展以优质地道中药村产业为主的特色‚药谷‛,以生猪产业为主的绿色‚畜谷‛,积极培育农民增收的支撑点,明确了产业扶贫的方向和目标,争创人均经济强县。进入扶贫开发新阶段的五年来,认真落实天然林禁伐政策,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植被覆盖率增长10个百分点,其中发展木本药材6万亩,核桃、板栗等林果10万亩,在全县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的同时为农民培育了新的增收产业。坚持突出优势、面向市场、以销定产的思路大力发展以玄参、黄连等地道品种为主的草本药材4万多亩,在种植业结构逐渐调整的同时拓展了群众的收入渠道。立足本县生猪养殖规模大、农家腊

-3-肉品质好的实际,积极扶持生猪产业,202_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12.2万头,实现了农民人均2头猪。‚一区两谷‛战略的实施,突出了镇坪特色,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了扶贫开发的后劲。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抓手 202_年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的发展规划,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实现二万人居住县城、二万人居住集镇、二万人居住新村的和谐人居目标,实现农村扶贫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促进贫困农民增收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通过三年努力,城镇和扶贫新村已吸纳2.5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4.7%),使近7000贫困农民结束了高山居住的历史,告别了‚肩扛背驮、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

一是把握扶贫重点村建设的机遇,扩大扶贫新村的人口容量,推动高寒山区贫困人口向新村集中居住。省市确定我县40个扶贫重点村,在建设中我们在加强领导力量、建立工作机制,强化绩效考评上狠下功夫,在捆绑建设资金、突出民居特色、形成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功能上集中突破,现已有6个村通过验收,20个村正在建设,已经吸纳人口1.2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5%,偏远山区的大量群众告别了恶劣的生产和生存环境,极大地降低了农村发展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广大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二是把握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扩张集镇规模。202_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争取公路建设投资8000多万元,年内将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同时对全县9个集镇完成了规划修编,全面实施了集镇街道硬

-4-化工程,硬化集镇道路总计8.9公里,加快完善了集镇的排供水、照明、绿化等配套设施,大力加强了集镇市场建设,着力提高集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以财政性资金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拉动民间资本在集镇二三产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推动集镇内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为转移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是把握市场开发的机遇,提高县城建设水平。我们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调整,县城规划区面积由0.9平方公里扩张到3平方公里,并对县城功能分区和各类行业规划,按照2万人的人口规模进行了布局配套。在建设中,按照‚开发-臵换-再开发‛的思路,对临街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资产臵换,投资1283.9万元,完成了两期县城综合改造。采取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实施了街心广场、南江大道、南江二桥和三桥等十大工程,开工建设了狮子凸生态公园,规划启动了柿子树坪商住新区开发,拉大了县城骨架,完善了整体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为脱贫以后的农民进入新的发展领域提供了平台。

三、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实现了综合扶贫、全面开发

(一)实施‚122‛工程,推动产业富民

稳定人均千斤粮。大力开展农田保护、治理改造、水毁修复,积极为移民搬迁户调整耕地,确保人均1亩基本农田。普及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落实退耕还林补助,稳定人均粮食1千斤粮,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加快发展药材产业。按照企业GAP基地种植与农民传统种植相结合,耕地种植与林地种植相结合,草本药材与木本药材相结合,引导按市场需求发展了10万亩中药材基地(其中草本

-5-药材4万亩,木本药材6万亩),实现了人均2亩药,增加了药农收入。

着力壮大生猪产业。坚持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形成千家万户普遍养、能人大户重点养、专业厂家规模养的生猪发展模式。县财政建立了1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协调金融部门年均投资500万元贷款,狠抓县-乡-村三级良种仔猪繁育、疫病防治、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测,建成了2个畜牧强乡镇、15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畜牧专业村和120户专业大户。

同时,把外出务工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加强技能培训,规范输出行为,健全完善劳务输出管理,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2万以上,输出人员年均收入202_元以上,有力支持了农民脱贫致富。

(二)发展五大特色工业,为扶贫开发提供支持 我们坚持在建设‚一区两谷‛中农民建基地,特色工业搞加工,专业队伍攻销售,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农村扶贫开发。立足本县资源优势发展五大工业,一是办好制药厂,开发植物药资源。全力协助镇坪县制药厂通过国家GMP认证,达到了省级高新技术认证,其主导产品葛根素,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正在开发的‚202_‛、‚八宝素‛即将投入生产,有效地拉动了农村中药材发展。二是突出腊肉加工,发展食品工业。202_年建成的美味佳有限公司,集生猪屠宰、分割肉处理、传统腊肉加工三位于一体,生产能力达1000吨以上,年消化商品猪3万头以上,主导产品‚镇坪腊肉‛畅销省内外,食品工业带动了农产品的转化。三是实施南江河梯级开发,发展水电工业。已建成三大峡、南江、红旗等28座小水电,装机达6300KW。

-6-通过招商,引资3.2亿元,正在建设的双河口、浪河口等水电站装机达4万KW;装机12万KW和1.76KW的竹叶关电站、樟树潭电站将在近年内开工建设,水电产业正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四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壮大种子产业。镇坪有全省唯一的县级农科所,培育的4个玉米自交系、5个玉米杂交种多次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产品保证了农民稳定千斤粮,产品远销4省市、20多个县区,每年为制种农户创造收入近40万元。近年来,围绕‚药谷‛、‚畜谷‛建设,积极开展仔猪、药种研究,并取得了实效。五是稳步发展以石煤为主的矿产工业。发展煤矿企业8个,年产量达20万吨。

特色工业的发展,一是消化了农民的药、畜产品,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人均提供收入300元以上;二是为1000多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三是为镇坪农民连续10多年稳定千斤粮提供了科技保障;四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电费从5年前的平均1.8元/度,降到了现在的0.49元/度;五是增强了财政支持农业的能力,去年以来在全面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县财政用于种养业的奖补、扶持资金从30万元增加到了100万元。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扶贫开发后劲

全力突破交通‚瓶颈‛。到上世纪末,我县公路仍是‚口袋阵‛、‚鸡肠子‛。近年来,我们以干争投,狠抓提等升级和路网扩展,先后贯通三条出省路、两条通市路。现在,平镇二级公路和‚大华‛、‚曙双‛两条通乡油路正在加紧施工,到年底将实现‚乡乡通油路‛,农民群众的‚出门难‛将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积极克服电力制约。5年前,镇坪还是‚水大冲了堰,水

-7-小发不了电,不大不小灯泡一根红线线‛的用电状况。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千言万语争并网,千方百计改电网,千辛万苦抓建设,202_年贯通了110KV输电线,建成了35KV配变站;争取投资2382.34万元,改造农电线路269公里,降低了农村发展成本,促进了扶贫开发。

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农村‚六小‛工程建设,狠抓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202_年以来建成村组公路60.9公里,连户路28.85公里、桥涵38座,人饮工程20处,新修农田2198亩、新增入户电话1312部、新建农民技校19所、村卫生室19所,改善了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

(四)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把扶贫开发引向深入 我们坚持经济上帮扶与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紧密结合,争取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改造中小学校危房1.6万平方米,落实了3000名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78个村全部建起集班子办公、农民培训、党员活动三项功能于一体的村公房,每年培训群众1.2万人次以上,实现了每个青壮年掌握1-2门实用技术;实行了县医院领办乡镇卫生院的新机制,完善了78个村的卫生室;实现了10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的规范化,建成了2个乡镇文化站,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四、捆绑资金,巧用民力,凝聚扶贫开发的力量 开发式扶贫,投入是关键。我们坚持国家扶贫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农民自筹资金集中‚捆绑‛,全县已启动建设的26个村,累计投入近9000万元,村均300万元以上,保证了综合开发,全面发展。

(一)发挥国家扶贫资金的主导作用。我们坚持以国家扶

-8-贫资金为‚引子‛,明确投入方向和使用重点,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扶持主导产业。通过提供种苗、种畜,开展技术培训,在重点村建成了20个药畜产业示范点,建成林果园6464.3亩,发展药材7865亩,新增家畜9.5万头,培养绿色庄园示范户546户,促进了产业发展。二是奖励补助建设家园。完成‚五改三建‛2145户,改造圈厕7万多平方米;发展圈厕沼一体化示范户100余户。三是补助公共建设项目。对水、电、路改造重点工程启动和尾留消化进行补充,实现了已开工的重点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改造。四是推进扶贫异地开发。202_年以来,以分散搬迁、集中安臵为主,认真落实‚1+5‛补助政策,累计投入1003.2万元,建成20个扶贫移民新村,完成搬迁1892户7597人,改善了山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集中各类项目资金办大事。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原则,集中使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用强大的投入,推动重点村从根本上改变面貌。一是围绕‚五到村‛捆绑。发展惠及千家万户、单家独户干不了的水、电、路、广电、通讯等公益事业,主要依靠项目资金,先后向重点村投入了3430.78万元,已开工建设的重点村都实现了‚五到村‛。二是围绕可持续发展捆绑。累计投入2202.2万元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土地复垦等项目资金,对重点村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改造,实施退耕还林30015.97亩,小流域治理52平方公里,修复农田2198亩,实现一次建设,长久受益。三是围绕协调发展捆绑。投入280万元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等项目资金,在重点村改造学校7所,建起农民技校19所、村卫生室19所,使农民有病能就地诊治、子女能就地求学、学习科技能就地完成。

-9-同时,省市对口扶贫部门先后支持钱物近200万元,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发挥贫困群众的投入主体作用。坚持对群众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逐渐形成了发展主导产业、改造家园环境、培育庄园经济等群众直接受益项目,由群众自己决策定案,自己详细规划,自行筹措资金,自行管理施工为主要特色的建设模式。对部分群众联户受益,涉及面不广的小型公共项目,采取项目资金解决关键设备,提供主要物资,由群众投工投劳建设。农民自筹资金3800多万元,占到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以上。

五、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

(一)健全领导机制,落实领导干部的责任。一是县委、政府定期研究扶贫工作,讨论决定重大问题。202_年以来先后研究出台了《镇坪县扶贫开发规划(202_-202_年)》、《镇坪县综合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实施意见》、《镇坪县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工作动态管理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二是落实领导干部的分工负责。政府县长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指导,联乡领导联乡抓点,与各级干部的工作责任相适应,建立健全了干部管理、考核、任用办法。

(二)加强了县乡村分级负责的落实机制。一是实行部门包村。把包村扶贫作为部门工作三大考核指标之一,在综合考核中赋予30%评价分值。引导各部门领导班子讨论扶贫工作,选派干部包村蹲点,开展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子。202_年以来,县级部门出资、干部集资152.4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二是乡镇组建专门班子包抓扶贫。实行乡镇党政一把手挂帅,成立不少于3人专门班子,分村分项目责任落实到人,工作要

-10求倒排工期,考核检查到现场、到农户,实行全方位包干,保证了各重点村启动快、进展好、质量优。三是村班子包项目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把项目落实作为发挥班子作用,党员实践先进性,培养锻炼后备人才的主战场。将公共性项目建设、主导产业建设、‚五改三建‛,移民搬迁户稳得住、能致富等具体任务,分解落实给党员干部,作为开展‚双联双定‛活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村组干部的载体。在党员干部齐抓共管下,确保了重点村建设一年启动、两年建设、三年大变样。

(三)完善项目监督和资金管理机制。在项目管理上,严格执行公开办事、民主监督各项制度。选择产业、确定公共性项目、落实移民搬迁一律实行‚两榜三审‛,做到了群众不知情的不干,群众有意见的不干。在资金管理上,实行资金跟着项目走,管理收费和减免优惠有明白卡,资金到村要张榜公布,资金到户由真名实姓领取。对全县各类扶贫资金定期专项审计,违规违章的坚决追究责任,达到了以禁效尤的效果。

总结过去,我们在新扶贫开发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市、县(区)相比,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将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乘本次会议的东风,争取省市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的关心支持,借鉴兄弟县区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加大力度,增添措施,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实践中,把我县扶贫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扶贫交流材料

全国地市级以上残疾人扶贫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

开拓思路,创新模式

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促进农村残疾人脱贫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202_年11月28日)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在中国残联的指导下,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通过建设残疾人扶贫、培训、就业基地扶持残疾人脱贫致富的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省共建立省、市、县及镇级基地100多个,依托基地组织培训了10000多名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属,辐射带动40000多户残疾人家庭走上了发展种养业的致富之路,转移安臵了6000多名残疾人在各个就业基地集中就业,带动20000多名农村残疾人实现劳务输出,在残疾人扶贫、培训、就业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的做法是:

一、确立基地建设指导思想,明确基地建设发展方向 通过创建残疾人扶贫培训和就业安臵基地,扶持残疾人摆脱贫困,在我省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省残联领导对如何搞好基地建设极为重视,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郭德勤同志在多个会议及不同场合谈到如何 搞好基地建设时都反复强调,残联组织不要单独建基地,建设基地要符合“三个一”(即找一个有实力又有爱心的老板、一个各种条件基本成熟的场地、一个好项目)要求;省残联分管扶贫工作的林圣德副理事长提出基地建设要达到三赢的目标,即使基地老板有效益、促残疾人事业发展、让残疾人受益。由于基地建设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因此,各地在筹建基地建设工作中,严格按照“三个一”要求和“三赢”目标,积极与社会热心企业合作,以公司(企业)为载体创建基地,同时在建设基地过程中注意与合作的公司(企业)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在残疾人受益的同时,让企业也得到更快发展,使基地建设少走弯路,更好地扶持残疾人。

二、创新模式,建设残疾人扶贫和就业基地

一是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扶持残疾人发展种养业。在以种养业为主的我省粤西和粤北地区,侧重于通过建立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进行扶持发展种养业;农村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是由残联与适合残疾人种养和技能培训的企业或种养大户进行合作,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农村残疾人免费进行种养技术培训,辐射带动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有的基地还实行类似小额贷款的实物借贷扶持方式,把种苗、饲料、肥料等按照优惠价格先送给残疾人种(养),待产品回收时再扣除成本,帮助没有启动资 金的残疾人有信心、有能力发展种养业;部分基地也安排适合的岗位给残疾人就业。全省已建立粤西(茂名市)、粤北(韶关市)、粤东(汕头市)3个规模较大、功能配套齐全、扶贫效果较好的省级基地(均由省残联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创办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协议书”),以及市级、县级、镇级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基地(点、站)100多个,按照省残联要求,每个地级以上市都建有至少一个综合性的扶贫基地,部分市还因地制宜建立一县(市、区)一基地、有的县实行一镇一扶贫项目(扶贫点或站)。项目除了养鸡、养猪、养鱼、水果种植等传统种养业外,也有鸽子、海狸、肉兔、蜜蜂养殖等特色农业。在各级残联的努力下,这些基地已逐步形成规模,在扶持农村残疾人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地建立后,由基地制订培训计划,市、县级残联负责组织、接送农村残疾人到基地参加培训学习,参加培训的残疾人学员,必须是有劳动能力、有种养计划或有发展种养业愿望的残疾人。培训结束后,基地向学员提供优质优惠种苗、技术跟踪、资金扶持、市场信息、产品回收等服务,确保残疾人学员学以致用、学有所成。茂名市粤西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是全省建设得较好的扶贫基地之一,基地依托载体企业——化州光辉养殖场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基地内建有培训教室、阅览室、饭堂、宿舍、活动室和篮球场等设施。基地成立后,积极组织农村残疾人到基地参加培训,聘请专业农科老师和经验丰富的种养能手授课,主要讲授猪、鸡、鸭、鱼等的饲养以及果树、蔬菜等种植技术,并安排专人管理;培训结束后,由劳动部门和残联向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同时,基地还向残疾人提供优惠猪苗、鱼苗,对有困难的学员给予资金帮助,定期或不定期对从事种养业的学员进行技术跟踪指导及时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对产品销售有困难的残疾人按市场价格实行回收。几年来,基地共组织了十五期种养技术培训班,培训了近1000名学员,扶持了近500名残疾人发展种养业。为了拓宽扶持残疾人的方式方法,基地又根据饲养母猪的有利条件,在省残联的指导下通过设立“流动致富母猪”扶持残疾人,探索和尝试扶持残疾人的新办法。具体操作是,基地从养殖场挑选一批配好种的良种母猪,免费供给贫困残疾人饲养,待母猪产仔后,猪仔留下,母猪经配种后再送给另外一批残疾人饲养,通过这些母猪不停地流动,滚动扶持残疾人。有的贫困残疾人饲养致富母猪后,一年的收入就基本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目前已通过“流动致富母猪”扶持了60户贫困残疾人,其中有50多户已摘掉贫困的帽子。

二是建立残疾人就业培训、就业安置基地,转移农村残疾人劳动力集中就业。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达、企业较多,但人多地少,我们通过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和就业基地,把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培训后转移到企业集中就业。残 疾人就业培训和就业安臵基地,是由残联与当地热心民营、私营企业或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通过采取“定向培训、定点就业、集中管理”形式,帮助贫困地区的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劳动力掌握劳动技能并安臵就业,组织他们劳务输出,解决残疾人家庭困难。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福利型企业,而是以民营或私营企业为载体,对残疾人进行定向培训后定点安排就业,并进行集中管理,是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的一种做法,是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有效形式。基地根据用工需求,把招收残疾人人数和有关要求提供给当地残联,残联负责组织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送到企业工作,对路途较远的地区,则由基地派人到当地招录,方便残疾人;需要跨地区招收残疾人的,省残联积极协助,把招工人数分配到有关市,并参与组织落实工作。基地为残疾员工提供方便的食宿条件,组织残疾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公司(企业)管理人员学习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和简单手语,便于管理和加强与残疾员工沟通,倡导健全职工要尊重和关爱残疾人;残疾员工在基地享受同工同酬、平等晋升机会及其它用工待遇。各级残联与基地密切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残疾人工作情况,协助解决遇到的困难,逢年过节组织慰问活动,省残联每年中秋节都安排一定资金对部分基地的残疾员工进行慰问,让残疾员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残 疾员工大部分都安心工作,积极学习技术,努力拼搏,在通过自己劳动改变贫困面貌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树立了信心,也赢得社会的尊重。几年来,全省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残疾人就业基地,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如江门市荣盛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安臵了600多名、惠州市侨兴公司安臵了近500名、汕头无语珠宝集团安臵了200多名和潮州升煌陶瓷有限公司安臵了200多名。规模小一点的基地,有安臵100多人的,也有安臵几十人的。基地项目的种类包括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宝石加工、陶瓷制作等等。实践证明,组织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但能帮助残疾人在较快时间内创造财富,解决贫困问题,而且没有任何风险,同时掌握了一门技能,终生受用,确确实实是一条帮助残疾人摆脱贫困快速而有效的途径。汕头市地处粤东,人均1分耕地,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地区。汕头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是一间从事金银珠宝的制作加工,总资产达2亿多港元的外资企业。为了解决农村残疾人劳动力的出路问题,202_年汕头市残联与该公司合作建成“汕头市残疾人永桂宝石工艺培训基地”,202_年省残联、汕头市人民政府、汕头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汕头市残联共同签订“广东省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安臵——汕头基地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共同搞好基地建设。基地内建有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的培训大楼,成为集残疾人教学、培训、就业、生活于 一体的培训基地,几年来基地共组织培训农村残疾人300多人,其中2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聋哑人)被安排在公司就业,100多人成为珠宝加工的能手,残疾人魏顺喜在第二届全国残疾人技能竞赛中获得金银首饰加工项目第二名;基地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手语,使很多管理人员掌握了基本的手语知识,能与聋哑员工进行简单的交流。基地在做好残疾人培训、就业、学习的同时,更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残疾员工自由恋爱,组织家庭,并为18对残疾青年举办集体婚礼,帮助解决他们的终身大事。202_年,公司又投资近100万元,建成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的“汕头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特聘专业教练开展举重、田径、羽毛球、篮球及沙滩排球等体育项目的训练,残疾员工在工作之余参加体育锻炼,既锻炼了身体,也在各种残疾人体育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2_年,该公司在汕头市中心繁华路段开设了第一家中国残疾人无语珠宝中心店,售货员全部安排聋哑姑娘,同时计划在全国建立100家“无语印象”加盟店,扩大安臵聋哑残疾人。汕头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基地培训和安臵残疾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同志视察基地后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朴方主席还为基地欣然题词“自强不息”,予以鼓励。

三、转变观念,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实行分类培训 就业是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残疾人要实现就业,必须掌握劳动技能。因此,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残疾人培训工作,是能否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的关键。近年来,我省各级残联在开展残疾人培训工作中,注意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残疾人培训的路子,依托社会各种培训机构,如与劳动部门的培训机构成立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以就业基地为载体开展培训工作,又与技工学校共建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基地等。我们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组织残疾人开展短期培训、定向培训和高级技能培训。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努力适应残疾人就业或从事种养业的需求,从残疾人的实际出发,确保残疾人学得会、用得上、能就业,避免盲目培训或重复培训。短期培训主要是利用基层农科部门对农村残疾人进行短期的种养技术培训,或者是组织准备到企业就业的残疾人进行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等;定向培训是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开展定单式的培训,另一种是重点培养高级残疾人技工人才。从202_年开始,我们积极争取省政府从智力扶贫工程中安排了50名指标专门用于招收贫困家庭的残疾人学生就读技工学校,今年又增加到了100名。这些贫困残疾学生除享受减免3500元/年的学杂费、毕业后100%推荐就业的优惠政策外,省残联还给予每名残疾人学生每年202_元的生活等补贴。这些残疾人智力扶贫生经过3年正规、系 统的学习,将成为高级技术工人,大有作为。

四、强化残联指导和服务意识,规范基地管理 省残联党组、理事会一直十分重视基地建设,把它作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都认真研究和部署基地建设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并通过会议或下发文件等形式下达各地。在开展业务方面,省残联教就部把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对各级基地在筹建及开展业务方面加强指导,在基地考察、项目选择等方面出谋划策,提供帮助,以保证基地建设各方面能顺利进行。省残联拨出专款,与省农科院合作制作一批种养技术光盘,免费发放给各市,用于基地开展培训工作。为了提高各市扶贫干部的业务和政策水平,提高他们对筹建基地和开展业务工作的正确认识,省残联于202_年专门召开了全省残联就业扶贫干部培训班,介绍了茂名、汕头、惠州、潮州等基地的建设经验和做法,使基地建设在全省更加统一认识,明确了工作要求和努力方向,推动了基地更快发展。今年3月,省残联又在茂名市召开全省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建设研讨会,对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研讨。为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及管理,省残联近期印发了《广东省残疾人扶贫、培训、就业基地建设办法》,明确各种基地建设的要求,同时,通过建立奖励示范基地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基地创建示范基地,提高基地的建设水平,促进基地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在各地筹建基地过程中,对规模较大、扶持残疾人效果较好的基地,省残联将该基地升格为省级基地,参与共建,并由省残联与当地政府、合作企业、当地残联共同签订基地建设协议书或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保证基地的顺利发展。

五、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保障基地持续发展 省残联不但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地开展基地建设,还努力争取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基地的补贴力度,保证基地建设稳步发展。省残联、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省农行、省扶贫办联合制定下发了《广东省农村“十五”残疾人扶贫计划》,并明确规定每年省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安排20%用于困难地区的残疾人扶贫补助。202_—202_年,省级共安排5260万元就业保障金用于困难地区的残疾人扶贫专项补助;据统计,全省各级残联共投入基地建设资金202_多万元,其中省残联一次性补助每个省级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建设经费50万元、市级基地10—20万元、县级基地5—10万元,每年还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和扶持效果,再给予一定资金补助。省残联制定下发了《广东省残疾人就业培训、扶贫、教育专项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残疾人补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指导各地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扶持残疾人。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建设残疾人扶贫、培 训、就业基地有深刻的体会:

一是争取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建好基地的保证。我省第一个省级基地建在茂名,就是因为茂名市的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茂名市残联给予积极配合。省残联在化州光辉养殖场考察选点的时候,茂名市陈亚春副市长时任化州市委书记,他亲自陪同一起考察,一起拍板定下来,而且表示尽最大的努力支持省里把这个基地建设好。我们觉得这样的条件对基地建设是非常有利的,这个基地一定能办好。所以这几年我们最大的感触是,要建设好基地,一定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基地才能建立并发展起来,这是我们在茂名建设粤西基地取得成功的经验体会。

二是找准“三个一”是建好基地的前提和关键。按照郭德勤理事长提出的“三个一”标准对号入座来选准老板、选准项目,创造办基地的条件,“三个一”标准是衡量基地能不能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一个热心老板,光靠残联唱戏不成,残联没有那么大的资金投入,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搞基地,一定要依托老板,因此找准一个热心老板很重要,合作的老板有爱心,就能更加理解残疾人事业,少一些功利思想,对残疾人多一份关心,如茂名粤西基地依托的化州市光辉养殖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基地老板李学森先生既是一位种养能手,又是一位热心残疾人事业的人,每期培训班从开班 到结束,他都认真负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同时亲自为学员上课,把自己多年从事种养业的经验和用高价买来的各种饲料配方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又如汕头市永桂宝石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永桂先生、潮州市升煌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光烈先生对培训和安臵残疾人就业都是不遗余力;项目也要选得很准,要与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密切相关,同时基地要有一定的规模,具备一定的规模,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这也是我们在总结当中得出的另一条经验。这将是我们今后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必须考虑遵循的一个问题。

三是各级残联的积极配合是建好基地的重要环节。省残联提出创办残疾人扶贫基地设想后,各地残联积极配合,按照有关要求,把基地建设作为残联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没有各级残联在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进行谋划,我省将很难取得今天这么好的效果。可以说,各级残联这几年在基地建设、在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卓有成效。我们建设基地的目的,就是要使残疾人受益,使残疾人通过我们的服务最终实现就业、实现脱贫和致富奔康,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坚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充分发挥残联系统的重要作用,只有上下一致,共同配合才能把工作做好。

四是各级残联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指导是成功的保证。进行基地建设,我们不能放任自流,下发一个文件或者一个号 召,而是要做好跟踪服务和有效指导,否则基地建设就会走弯路,达不到扶持残疾人的要求或者实现不了制定的目标。建设基地不是一种摆设,基地建设的主要考核标准或衡量的尺度,要看有多少残疾人通过基地培训辐射带动受益和实现就业脱贫奔康,说到底考核的最主要一条标准就是基地能让多少残疾人受益。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各级残联加强对基地的跟踪服务,进行业务指导,使基地真正发挥这样的作用。几年来我们也很注意对基地发展的动态包括各方面的业务加强指导。经过几年的探索,我省基地建设已摸出了路子,我们对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信心更足了。

第五篇:扶贫工作交流材料

X连扶贫工作交流材料

根据全团精准扶贫工作会议部署,我连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严格按照规定步骤和时间节点开展工作。

一、落实工作保障、广泛宣传动员

团精准扶贫工作会议后,我连立即组织召开了支部会议及干部会议,研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利用职工大会会等平台,对精准扶贫文件精神等进行了学习传达。同时,通过走访职工群众,在连队进行广泛宣传。

二、当前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1.建档立卡工作。严格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等步骤,按照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八连精准扶贫户建档立卡工作,连队总住户数73户,总人口235人,贫困户8户,贫困人口32人,202_年计划脱贫5户,20人。

2.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按照精准扶贫要求,结合“四强”专题教育活动,结合连队实际情况,认真摸清帮扶贫困户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脱贫计划,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通过扶贫工作队进行实地调研、进村入户走访、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突破口,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出了八连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并具有可操作性。

3.产业扶持到户。在稳定种植业的基础上,通过能人引领、合作社示范,近几年连队坚持“稳畜、调经、多元、增收”的发展理念,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稳定畜牧业发展、促进职工多元化经营等方式,提高职工收入,特别是近两年,从202_年为连队精准扶贫户及部分职工进行牧业贷款、202_年通过国家兴边富民项目,连队为精准扶贫户3户提供政策扶持,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换,为完成202_年的脱贫计划奠定基础。

4.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结合连队养殖业发展现状,充分结合项目加大连队扶贫工作力度。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农业、畜牧业等相关科技推广培训。集中力量发展连队集体经济,实现职工共同富裕。同时,完善连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和谐、美丽、富裕”连队的创建工作。

三、扶贫工建工作遇到的难题及建议

1.连队个别职工群众经济基础薄弱,加上202_年以来大部分职工种植亏损,负债较大,在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上难度大,特别是当前市场因素变动大,连队虽然在积极引导职工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向第二及第三产业转移),但并无经验可借鉴,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小规模种植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弱,建议团场出台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政策,积极鼓励职工从事第三产业。

2.连队基础设施薄弱。职工经济基础差,贷款及还款能力弱。相对而言,近几年物价、人工都在上涨,职工陷入资金循环断裂怪圈,建议加大连队基础设施力度。3.在观念扶贫方面,一是资料过老,导致贫困职工兴趣降低,另一方面连队培训知识不够专、不够精,对提高贫困职工收入帮助小,贫困户本身学习兴趣不大,知识层面低,对培训知识接收消化有难度。建议由有种植经验的职工进行现场经验交流。

县级人才扶贫交流材料(一)(大全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