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600字(大全)
编辑:紫云轻舞 识别码:130-940209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3-08 21:48: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知道的风俗作文600字(大全)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600字

篇一:我知道的家乡风俗

每逢过年,父母亲就会带着我和妹妹回到我们的老家——云浮。印象中,爸爸经常回老家,对家乡的种种事,他都娓娓道来。在爸爸的耳目濡染下,我开始对云浮的风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年过年,我们又一次踏上了回老家的路程。往年的回家途中,我都是在车上睡觉。今年没有,因为我想看看家乡有没有变。到家后,我找了个机会,问问爷爷奶奶家乡的种种。奶奶告诉我,以前的房子没有现在的现代,是老式的四房一厅,靠门的两间房一间做厨房和饭厅,另一间做浴室,一间做杂物房,最后一间是房间。中间是客厅,厅的地上有个四四方方的槽。屋顶上开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口,为的是让阳光投射进来,而雨天则用槽把雨水接进去排到地下。外墙是用青砖砌的,耐用又好看,则屋顶是用瓦铺的,整栋小屋温暖又结实。

第二天,我们一家人去了我们家乡以前的小屋拜祭老祖宗。我发现老屋也有个槽在中央。抬头望去,刚好与屋顶上的口一线连上。此外,我还听了奶奶说的其他风俗习惯。比如说端午节,在广州的端午节,人们都会包粽子,云浮也不例外,亲朋好友互送粽子,家家大扫除,把艾叶,菖蒲挂在门边,可以驱邪并驱杀蚊虫。

云浮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佛事大会,这是为了纪念禅宗六祖惠能。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八月初三举行大型纪念活动。“为什么一定是这两天呢?”我问奶奶。奶奶笑着回答我:“二月初八子时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生诞日,而八月初三子时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圆寂日。”听了奶奶的话,我恍然大悟。

爷爷奶奶说了很多很多云浮的'故事和风俗习惯,我越听越感兴趣。在感叹云浮变化的同时,我也感受到家乡的乡亲们正在努力维护着自己的文化遗产,大家都自觉地遵守着家乡的风俗。

篇二:我知道的清明节风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20XX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第二篇:我知道的风俗

我知道的风俗

我比较向往西藏,所以对西藏一些比较特别的风俗知道的较多,其中西藏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它的葬法。在西藏,人死后主要有五种葬法,包括天葬、水葬、火葬、塔葬、土葬。“天葬”,藏族同胞认为“秃鹫”是佛祖比丘的化身,藏族同胞认为自己死后只有将自己的尸体让“秃鹫”全部吃光,灵魂才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在西藏“天葬”时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如果这个人生前是个“善者”,在他死后秃鹫就会将他的尸体全部吃的一点都不剩,这样此人的灵魂才可以被秃鹫带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如果这个人生前是个“恶者”那么秃鹫就会把他的尸体拉的乱七八糟,一口不吃,这样他的灵魂就永远无法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一般“天葬”要将死者分解成“365”份,象征着我们一年中的365天。

“水葬”,在雅鲁藏布江等江河附近,有水葬习俗。实行“水葬”的一般是一些鳏寡孤独的老人或夭折的小孩,还有经济地位比较低下的人也实行“水葬”。在西藏“天葬”是将尸体喂食天上的“秃鹫”,而“水葬”则是喂食水里的鱼,这样也可以得到超度。

“火葬”,“火葬”和“塔葬”只在佛教寺院里才有。在寺院里一般的僧人都实行的是“火葬”。仪式相对比较隆重,由喇嘛念经超度,用稣油涂满尸体然后再用干柴点燃烧成灰,最后将燃烧成的骨灰带到高山上顺风吹撒,或带到江河边撒入江河之中。

“塔葬”,“塔葬”又称“灵塔葬”。这是西藏佛教寺院里最高贵的一种丧葬仪式。只有德高望重的“**喇嘛”、“**大师”及寺院中的“大**”才可以实行的一种丧葬仪式。这些人圆寂后,他们的遗体要先用盐水抹擦,吸走体内的水分,然后再用西藏特殊的药材和香料涂抹,以便使遗体不容易腐烂,最后将他们的遗体放在灵塔之内。

“土葬”,在西藏“土葬”只用于那些得了“天花”等传染病的死者,以及那些 “杀人放火犯”的尸体。意为这些罪恶之人的灵魂不可以到达西方的极乐世界只能下到地狱,在埋葬时一般不用棺木,只挖一个洞穴,将尸体放进去,盖上土即成。

第三篇:我知道的风俗

我知道的风俗很多: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晚饭,非常丰盛,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吃团年饭,好不热闹!吃完年夜饭,一

家人一起放烟火,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片快乐祥和。

再说说清明节,这是对先人表示追忆和哀思的日子。每到清明,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去祭扫烈士墓。

端午节的由来和我国古代爱国诗人陆游有关。插艾叶、挂香囊、吃粽子,是端午

节的风俗。只是现在雄黄酒已经很少见了。

我不禁想起苏东坡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于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品質最好。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

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甕”(茱萸)。

第四篇:我知道的风俗

我知道的风俗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主人跟客人献哈达时,客人应该鞠躬接受。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旅游景点是寺庙。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是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这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为“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象、照相等。

从战国始,除夕吃饺子的习俗,大约已有202_多年的历史了。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灯前,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天山地下,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共享天伦、其乐无穷之趣。

《燕京岁时记》记载过年吃饺子的情形:“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面做饺而食之,谓之‘煮饽’,全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示顺利,家人吃得者,则终岁大吉。”如今,人们已不信这些了。不过,还有人家在饺子里放上糖块、花生仁等,吃到糖块象征生活甜蜜,吃到花生仁祝愿长寿(花生名长生果)。除夕之夜这顿饺子全家都要吃,谓之曰“岁饺子”、又叫“团圆饺子”。

古时,称饺子为“馄饨”、“水角”、“角子”、“扁食”、“煮饽”、“银元宝”等等。

《广雅》记载:那时的饺子叫“馄饨”,形状如饼,到了北齐,形状与以前的就不同了。颜之推谈到:“今之馄邬,形如偃月,形状与现时无异。”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书中,也有记述:“凡御宴至第二盏,多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那时御宴上的饺子是“双峰”的,形状与现时的不同,可能是宫中的特制,与民间的形状不一。经过202_多年的变革,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儿。

据近年考古发现,在新疆吐蕃的塔那北地区发掘出的唐代墓葬里,发现木碗里有饺子的遗存,其形状与现在的一样,这表明,在当时人们食用的饺子已经传到了中国的边疆地区。

北方人都爱吃饺子,把饺子当做佳肴,多有敬人之意,逢年过节,迎宾送亲,总要包饺子。春节、除夕、初

一、初

五、全家吃饺子,喜庆团圆。辞旧迎新,预祝新的一年幸福、快乐、平安、顺利。北风东渐,上海街上开了许多饺子店,上海人对饺子也感兴趣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们这一带农村中,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要去采摘芦叶了。

在农村里,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最为普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家境比较清寒,每年端午节只能包米少豆多的豆粽,母亲叫它“豆粽”,一个粽子里除糯米外,就是那些红褐色的赤豆、白豆等豆子,这些都是母亲在房前屋后一些闲地上种的,不过,豆子多了,吃起来很香,包豆粽这个活儿,还要有一定的技术的,不然的话,在煮的时候,粽子会散开来。

粽子的形状最常见的就是一种宝塔粽,尖尖的顶,三角形的底座,竖起来放在桌子上,它不会倒下来,这种粽子大的约有半市尺长短,小的也有三四寸,一些心灵手巧的小媳妇还会包十分有趣的“连环粽”,两个小粽子中间有一根红线牵连着,还有别出心裁包的“月牙粽”、“枕头粽”、“拳形粽”、“方粽”等等,五花八门。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不管贫富都要包粽子,左邻右舍串门的,按村里的规矩,也一定要尝一下主人家包的粽子,吃时,把青青的芦叶从下面开始,一张张地剥开,再用两根筷子戳进底部,从粽子的宝塔尖上开始咬起,直到吃完为止。有些大的粽一次吃不完,只好带回家去,不能留给主人家。这个时候,满屋、满村都散发着芦叶的清香。家家户户不仅自己吃,还要挑上几只包得最好、最大的粽子,用红线串着扔到村旁的河浜里去,连我们偏僻小乡的农民也知道纪念屈原,这个忧国忧民重气节的诗人。

小时候的我,疑惑不解也好奇地问过母亲:“屈原抱着怨气是跳到家门前的小河里淹死的吗?”一字不识的母亲当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她只是喃喃地说:“天下的水是相通的!”

第五篇:我知道的风俗

我知道的风俗

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有许多节日,已经变成了风俗。我知道的风俗就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风俗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地位最高。春节也是所有节日中规模最大、礼仪最隆重的节日。过春节又叫过年。即使是身在千里之外也会不辞辛劳尽量赶回家跟家人团聚,过一个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快乐年。过年时,小孩子是最开心的了,他们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而且可以拿到不少的压岁钱。在春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得整整齐齐。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要准备年夜饭,还要挂年画、贴春联,有的还要挂上大红的灯笼。除夕晚饭非常丰盛,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很是热闹,吃完年夜饭,一家人还要一起放烟花爆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很快乐。

清明节也是我们中国人很重视的一个节日。清明节是对先祖表示追忆和哀思的日子。每到清明节,人们纷纷扫墓祭祖,有的大姓人家还要做清明会。学校里还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

端午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就会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挂香囊,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中秋节人们会吃月饼、赏明月。

重阳节人们会登高望远。

总之,我国的风俗都挺有意思的。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600字(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