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任医师先进事迹材料
同志于1988年毕业于医学院医疗系,在州医院从事临床外科医疗工作至今。现任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中共党员,州人民医院首届“医德医风”十佳医生。同志二十年来始终坚持热忱的服务态度、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善待每一个病人,赢得了社会的信誉以及广大群众的好评。在近几年州“政风行风热线”和民主评议行风中,都受到社会的点名表扬。
一、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每当患者感谢土大夫的时候,他总是这样对病人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作为一名医生,你来找我看病,是对我们医院、对我的信任。你康复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你满意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土大夫总是早上班、晚下班,二十年如一日在临床一线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病人康复。每当患者及其家属带着感激的心情满意出院,他自己心里也感到莫大的欣慰,感到一个医生的社会价值得到真正体现的快乐。作为一名泌尿外科医生,每天接触的是病人的屎屎尿尿,还经常接诊到一些感染性疾病患者,但他从来没有因为怕脏而放弃本职工作,也从来没有因为传染的危险而拒绝收治病人。他总是默默无闻的在自己的岗位做着平凡的工作。有一次凌晨2点,他完成急诊手术刚从医院回到家,就接到下级医生汇报,从县医院送来一位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原位代膀胱术后的重病人,已经有一天一夜没排小便,县医院已经试过多次,都没能把尿管插进去,而且患者的尿道损伤厉害,已经水肿。他二话不说,马上返回医院接诊治疗。成功地为患者导出了小便,解了患者的燃眉之急。在处理过程中患者因为尿道刺激,在治疗床上翻滚,土大夫被尿了一裤子一鞋子的小便,他没有责备病人半句。
二、工作需要,多次延迟对自己病的医治。土大夫患了胆囊结石。因为对患者的治疗和手术会使医生的生活没有规律,不能正常上下班、不能正常吃饭和休息。土大夫患上胆囊结石后,多次发作疼痛。家人也多次劝他做手术,但科里病人一直很多,不是因为遇到危重病人,就是因为科里事多,工作繁忙而延迟治疗。白天,因为在病房里忙于病人,他也顾及不了自己病痛,晚上才为自己输液消炎。胆囊结石活动频繁时,为了避免疼痛发作,他不敢吃肉类,蛋类和乳制品。工作又挺辛苦,几天下来,脸上没有血色,人瘦了一圈。就像这样,因为工作的原因,多次延迟自己的手术治疗。州庆放假,病人也少了下来,土大夫在州庆的前一天终于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手术下来的那天晚上,有个刚出院的病人因为忘记了如何继续吃药,打来电话咨询。他忍住术后的痛苦,耐心的指导这位病人。州庆假期还没过完,找土大夫看病的人已经打电话联系病床了。在家疗养身体已经成为一句空话。手术做了才一周的时间,他又重返工作岗位。
三、急病人所急,病人的安危高于一切土大夫的家离单位远,但只要接到病人病情异常的电话,不管是三更半夜,还是风寒雨冻,他总是尽快来到病床旁,为病人救治。有时候遇到病人病情危险,他总是彻夜不眠的守护病人,直到病人脱离危险。然而他的家人住院却因为他的工作繁忙,没有享受到他的照顾。去年他的母亲生病住院,大孝子的他在医院工作,按理来说对母亲的护理照顾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他因为工作繁忙没办法请假照顾母亲。和老人住一个病房的患者夸赞土大夫的时候,老人心里非常高兴。但是老人心里也有遗憾,每看到别人的儿子守护自己父母时候,她心里多想自己的儿子也能这样。但是母亲得到的只是一句“对不起,我工作太忙了。”
四、刻苦钻研、勤勉敬业,成绩优异土医生努力工作、学习刻苦。12月在医药杂志上发表《胸腔镜辅助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4月在《医药》杂志上发表《骨盆骨折后尿道损伤的急诊处理与预后》,6月《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的并发症及防治》在《医药》发表,12月在《医药》发表《乙状结肠新膀胱术》,12月在《医药》发表《保留尿道括约肌功能的前列腺癌根治术》,12月《膀胱全切后尿流改道的应用研究》在《医药》发表,12月《后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中应用》在《医药》发表。完成的《膀胱全切后尿流改道的应用研究》获州卫生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的《经尿道手术治疗尿道与膀胱颈口狭窄》获州卫生系统新技术、新项目三等奖,完成的《肾盂切开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肾鹿角形结石》获州卫生系统新技术、新项目三等奖,完成的《保留尿道括约肌功能的前列腺根治术》获州卫生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的《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微创外科治疗》获州卫生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保留尿道括约肌功能的前列腺癌根治术》于获州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土大夫就是这样,把病人的危急放在心上,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当病人感谢他时,他总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有位患者出院后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这样称赞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不为名不为利,以医院为家。视病人如亲友,热情关怀,昼夜守护,不愧为医界楷模”。
第二篇:新生儿主任医师先进事迹汇报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xx,是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主任医师。我于2007年12月年满六十岁,办理了退休手续。如今快65岁了,仍然工作在新生儿科临床一线。近四年多来,我像患婴的保护神一样,为了患婴的健康,为了母亲和家庭的牵挂与幸福,我还像往常那样,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早出晚归为那些无言患婴忙碌着、也快乐着。
有人说我,你年纪大了。又是癌症患者,退而不休,不为高薪图个啥?六十多岁了,还和年轻时一样早出晚归的上下班还这么心气十足?回答很简单,就三句话,一叫报恩,二叫尽医生之责,三叫无愧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我是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培养成长的一名医务工作者,是军地党组织培养的一名儿科医生。我从医学院校毕业走上了儿科医生这个岗位,成为一名人民健康卫士。我要感谢党感谢人民的养育之恩。爱岗敬业、奉献患者、回报社会,这是我深怀感恩之心并立志成功立业、奋斗不息的不竭动力。我一生一世铭记在心为之奋斗。这些年,我在新生儿事业上做出了一点成绩,党、政府和人民却给了我那么多荣誉,只有加倍努力工作,多多奉献于民,才能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
第三篇:妇产科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先进事迹
妇产科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先进事迹
在科学严谨的医学世界,在充满毅力、拼搏与艰辛的工作中,她把整个心血都无私献给了妇产科事业,三十多年平凡而漫长的岁月里,她无怨无悔,用一颗宽厚、仁慈的心,用精湛的医术,迎接了无数新生命的诞生,也使无数垂危的生命获得了新生。她用爱播种,用心耕耘,用自己青春年华诠释着对人民的无
私奉献和对党的忠诚,她就是××地区妇产科医学界的知名专家,××市第九人民医院、妇产科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共产党员——××。
勤学苦钻 练就一身本领
从医以来她扎实工作,勤奋钻研,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威望较高的好医生,她高超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医德风范深受群众的欢迎、同事的尊敬和领导的赞许。1996年她作为医院引进的专家,主持开展了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广泛子宫全切盆底淋巴清扫术、经阴道子宫切除加盆底修补术、外阴切除术、阴道成型术、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宫腹腔镜等妇科高难度的手术,尤其是广泛子宫全切盆底淋巴清扫术、经阴道子宫切除盆底修补术等手术大多比较复杂,耗时长,但××凭着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精细操作的技术优势,在吸收国内外相关治疗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近三十年的临床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使该手术的治疗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她创新性的开展了子宫契形切除术,切除子宫保留双侧附件,大大提高了妇女术后生活质量。同时她承担了院内外会诊,并组织有效指挥抢救各种危重病人,也使医院的各科诊疗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吸引了全国各地病员来院就诊,为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医疗任务的同时,她先后承担了省卫生厅立题科研项目5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科研成果奖1项;××市科研成果奖1项,××市卫生局优秀新技术二等奖2项。目前由她主研并已在省卫生厅立项课题“电视腹腔镜、宫腔镜联合治疗不孕症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米索前列腺用于宫腔镜手术前软化宫颈的随机对照研究”正在阶段性进行科研工作。“音乐疗法对剖宫产术痛觉分离的临床研究”课题已结题。她积极推广了小剂量安宫黄体酮治疗子宫颈、子宫内膜腺癌;干扰素涂擦治疗宫颈糜烂;用手指提取输卵管法行女性绝育术等2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现代实用医学》、《中国妇幼杂志》《世界医学杂志》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2篇,供其他医生借鉴,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救死扶伤
病员称赞好医生
××常说,要当一名好医生,除了扎实的临床学科基础、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面对患者的痛苦和他们投向医生的充满期待的目光,感觉是有一条生命交到你手中,这样的担子压在你肩上,不是一般的责任,要尽最大的努力让患者得到最好的医疗和服务”。这些年来,她凭着对患者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对待每一位患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用一颗宽厚的医者之心安慰患者,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她们的思想负担,并将治疗步骤和最终能达到的效果告诉病人和家属,既不夸大治疗效果,也不回避可能存在的问题,使病人充分了解治疗的情况,争取病人配合医院的治疗。××同志认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对病人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不仅要治好病,还应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选用适当的药物,努力做到“让病人用最少的钱、最短的时间治好病”,而并非只是表面上的热情和态度好坏。她接诊的病人,能用普通药物的绝对不用高档药物,能用国产药物就不用进口药物,尽量减少病人的负担。该院是一家在××地区具有突出妇产科特色二级甲等医院,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来自农村或者边远的青海、新疆等地,为此,××常对年轻医生说,这些路途遥远的病人来看一次病不容易,应该避免病人往返麻烦,尽量为病人节省费用,能在门诊做的手术就不要收入院,确实需要住院的,病床再紧张也要加床。为了解决病床少而病人多的矛盾,多年来,加班工作、手术成了××的家常便饭。
一次为了抢救一位重度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她在病房中整整工作了72小时,直到患者脱离危险;还有一次,一位未婚先孕的患者来院引产,因患有淋病,严重感染性休克,腹部切口全段裂开,臭味刺鼻,××却不怕脏,不怕臭,尊重她、关心她,亲自为她检查、诊治,病人脱离危险后又鼓励她自食其力,重新做人;又一次,一位来自简阳的农村姑娘,几经误诊转到该院,在成功实施手术后,化疗时病人反应大,情绪低落,××不断地安慰她、关心她,并在消除她的思想顾虑的同时,尽量为病人节省医疗费用,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姑娘出院时与隆医生依依惜别,感激不尽。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病人的每一次转危为安成了××心中的无限慰籍,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诊治、抢救的危重病人许许多多,不计其数。××正是
凭着良好的技术和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赢得了病人赞誉。她信守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患者筑起生命的希望。
以院为家
平凡岗位铸辉煌
作为分管医疗工作的业务副院长,××牢固树立“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之本”的思想,把提高医疗质量、科教兴院、重点专科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面提高了医院的综
合实力。她狠抓基础医疗质量管理,健全全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完善院科两级质控网,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医院以优异成绩通过2005年二甲复审和医院质量管理年的评审;她深知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措施,将人才培养作为全院科技建设的一号工程来抓,制订了青年后备人才选拔办法,使一大批中青年骨干通过竞选脱颖而出,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对人才进行培养和调整;她重视学科建设和高新技术的开展,主持制定了优胜劣态的动态管理办法,继妇科腔镜、生殖与不孕、高危产科为重点专科后,创伤外科、急诊急救等也发展迅速,在××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医疗急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提高医院知名度,主持举办多个全国性和全省性妇产专业、急诊专业培训班,并邀请北京、上海及以色列rechatev、瑞士sdaker、美国阿肯色州杨文帮等教授来院授课,受到全国各地学员的好评。
“医院就是我的家”,这是××常常说的一句话。也许这个家的生活过于单调,也许,医疗、教学、科研的任务都很繁重,然而辛勤的汗水浇铸出事业的进步。医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逐年提高,求诊的病人络绎不绝,住院病人逐渐增加,八大医疗指标均有大幅度上升,创下两院合并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医院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形成了一所能够提供较高医疗服务水平,让群众满意的人民医院。××本人也连续多年荣获曾多次被评为市级和院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以身作则 干部群众好表率
参加工作三十余年,××无论是做一名普通的医生,还是在领导岗位上,都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之情,勤奋工作,无私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她高度重视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她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评价医疗管理工作的得失;她团结院领导班子其他同志,主动为院长、书记出谋划策,分忧解难;她对年轻医务人员,总是毫无保留的传、帮、带,技术上从不保守,为医院培养了一支年轻的、技术过硬的队伍;亲自抓的科研项目在申报时,她却退居二线要求年轻医师申报。她关心职工疾苦,不忘慰问生病职工,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她对待患者细心、热情,从不接受病人的“红包”和礼物,良好的医德医风深受患者信赖。因此她先后被选为四川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市人才兴市百千万工程”人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后备拔尖人才”等,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彰,为我市的卫生事业的发展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就是这样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自觉维护群众的利益,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医务工作者崇高的职责,诠释着新时期的白求恩精神,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如果说当年的希波克拉底用神杖让病魔远离人类的躯体而使人们重获新生的话,那么在今天,××正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给予它新的诠释和定义,“在我的周围有许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我只是这其中的一位,因为人生的价值不仅仅是轰轰烈烈,更重要是点点滴滴”。这就是一个执爱着党的卫生事业的医务工作者的人生独白。
第四篇:河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罗素霞博士先进事迹
河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罗素霞博士先进事迹
蕙质兰心的生命守望者
——平凡医生罗素霞的非凡人生
她迈着轻快的脚步不知疲倦地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走过了24个春夏,一如她的名字,罗素霞主任医师一袭素衣,心怀仁爱,用尖端技术和全新理念救治每一位肿瘤患者,竭尽全力延长每一个生命。
经她救治的病人数也数不清,每接诊一位恶性肿瘤患者,她都会带领医护团队悉心检查,细心诊断,精心制定一个周密的治疗方案。她倡导的“规范化三阶梯止痛治疗”已使无数恶性肿瘤患者受益。这种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而她和她的团队从不含糊,因为,他们手中托起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心怀大爱,播撒爱的种子
治病救人是医者天职,手执利器方能斩除病魔。罗素霞主任医师时刻跟踪肿瘤最新进展,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始终把目光瞄准患者最迫切需求的领域,她主持多项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课题,其中有3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她每年在省内外肿瘤专业会议上主讲30余场次,用清新质朴的学术之风感染他人。
作为我省选派的唯一学员,她参加中央保健局干部保健专业培训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她负责撰写河南省卫生厅专家组保健丛书,将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与人分享;她代表卫生厅专家组每年在十几个厅局和学校进行保健知识讲座,把健康的种子播撒在全省各地。
2008年,罗素霞主任医师荣获政府特殊津贴,而她毫无保留地将2万元津贴悉数拿出,用于建立河南肿瘤康复网。她想搭建一个医生之间、医患之间畅通交流的平台,而现在,这个平台已初具规模,医生们在此交流专业知识,患者在此向医生倾诉衷肠。
多年来,罗素霞的无私奉献结出硕果,也得到了人民的认可。2008年,她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0年,她被评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荣誉代表过去,奋斗成就未来。罗素霞依然迎着朝霞、披着晚霞穿梭在省肿瘤医院的门诊和病房,与患者倾心交谈,为患者竭尽所能,一如既往地在平凡的岗位谱写着一首非凡的白衣天使之歌。
甘做人梯,带领团队与时俱进
省肿瘤医院内科三病区的医护人员提起罗主任,无不心怀崇敬,他们说,罗主任是我们的“领路人”,她带领大家在临床、科研、教学、保健,这四块田地上辛勤耕耘。
20多年来,她风雨兼程,从一名年轻医生成长为一名科室负责人,锻造一支战之能胜的团队成了她最大的心愿。
多少年来,她率先垂范,每天早上七点半以前就到科室,开始安排工作、查房、看病人。近年来,肿瘤患者不断增多,不少患者慕名而来,罗主任经常加班,甚至连节假日也不休息,经常忙到晚上8、9点。她说:“我不能让找我看病的患者失望。”
让大家深感佩服的是非典肆虐时期的一件事,2003年4月份,她从北京进修回来,得知医院组建发热门诊,她第一个赶到医务科报名:“让我去吧,我在北京学过如何处理非典病人!”临危受命,她带领一群在非典面前还是“生手”的同志们奉命组建发热门诊,在救治病人的工作中冲锋在前。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敬业精神,深深体会到她对工作的热爱。”提起非典这段令人刻骨铭心的经历,当年与罗素霞一起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同事陈小兵博士动情的说,“作为一位女性,她特别细心,又异常坚强,外表看着不爱说话,但对同事、对工作、对病人却是发自内心的热情与关爱。”
对待工作,她的精力比青年人还充沛。半月前的一天,凌晨1电多,罗素霞的电话骤然响起,病区的值班医生焦急地说:“晚期肺
癌患者老王突然出现心衰,闷气,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烦躁不安,请您快来抢救!”罗素霞二话没说,火速赶到病区,指挥医护人员开展抢救,顿时,抢救工作变得有条不紊。3个小时后,老王终于转危为安。此时,天已经微亮。奔忙了一夜的罗素霞长出一口气,在办公室打个盹,简单地收拾一下,她又精神抖擞地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接下来的两天里,她吃住在病区,密切关注老王的病情变化,直到她真正好转。
她常常对科室同志们说,精湛的医术是优秀临床工作者的基础和根本,但决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来自不断地探索思考和总结提炼。
在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中,同一分期、同一病理类型、采用同一治疗方案的肿瘤病人,其生存期却有明显的不同?为了解决这一临床难题,罗素霞带领团队成员以主持的科技厅课题“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化疗基础与临床研究”为突破口,提出了多个可行的个体化化疗方案,达到国内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化疗领先水平,2008年,该项目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罗素霞常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协作团队。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为了提升整个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整个医疗团队的战斗力,她循循善诱,向大家细心讲解二十余年来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训,努力帮助低年资的医师快速正确成长,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肿瘤内科医师,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医疗团队。团队骨干成员陈小兵博士与罗素霞主任一起工作了7年多,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多篇,先后获得“郑州市金水区十大优秀青年”、“中国抗癌协会优秀青年论文奖”、“河南省肿瘤医院医学科技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李宁硕士成功申请院内课题,发表SCI论文多篇;邓文英硕士在2009年CSCO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演讲大赛中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韩黎丽硕士获得“省直青年岗位能手”称号;陈贝贝硕士在2010年CSCO癌痛规范化治疗演讲大赛中获得京、沪、鲁、豫四大赛区第一名。
正是凭着她不懈的钻研精神,面对临床难题,她带领团队成员不断总结临床和科研工作经验,先后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70余篇,论著5部,成功申报多项重点课题、以第一主持人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多项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大量的肿瘤患者受益,与挪威奥斯陆大学合作的肿瘤干细胞研究项目走在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沿。
守望生命,竭尽所能救治患者
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百问不厌;温柔细致的她在病人眼里,简直就是生命守护神。24年来,她始终做到,对待每一位患者一视同仁,不管患者疾病难易,不分患者贫富差异,均都认真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并且力争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她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她的医疗团队的。
正在科室复查的周口患者任某讲述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去年,任某因为颈部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在当地医院就诊,医生为其进行了颈部淋巴结穿刺,诊断为“小细胞肺癌”。病人慕名而来,拿着这个结果家属心急火燎地要求罗素霞尽快为病人化疗。尽管病人的表现也符合小细胞肺癌的特征,但是,细心的她还是从一个异常的指标上感觉下这个诊断还为时过早。病人的化验单显示其LDH(乳酸脱清酶)特高,达到900,而正常人只有250左右。如果是小细胞肺癌,另外一个指标NSE(肿瘤标记物)应该和这个LDH一起升高,但病人的NSE并不高。就是通过这个蛛丝马迹,罗素霞耐心说服患者家属,建议取淋巴结活检,结果是淋巴瘤。由于她的细心,避免了一次误诊,也为患者治疗赢得了宝贵的先机。她常说做“医生一定要认真,要慎之又慎,决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尽量不漏诊、误诊任何一个病人。”
“我现在恢复可好了,这都得益于罗主任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任某激动地说。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陈小兵博士说:“和罗主任在一起工作这么多年,她的医德、才华、临床、科研各项工作确实让我们佩服,但是,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她的善良”。
2005年,科室住进了一个晚期肺癌病人——黄某。生病几年,家境贫寒。当时,罗素霞了解到新药易瑞沙在国内还未上市,但是可以通过我国大的临床药物基地为病人申请免费药物。尽管非常忙,但她多次打电话发邮件联系同济医科大学于世英教授,为患者申请到了25万港币免费药物,当第一次接到免费药物时,她表现的比家属还高兴。病人家属十分感激,拿着一个厚厚的红包送到罗素霞办公室,一向温和的她忍不住沉下了脸:“病人现在最需要的是钱救命,你们拿着这救命钱来送给我,那不是侮辱我吗?”当第二次收到5万港币药物时,家属又拿着红包来了,罗素霞再次劝回了她们。
住进内科的病人,大多都是晚期癌症病人,疼痛成了他们最可怕的“噩梦”。医生在疼痛面前真的束手无策?带着这些疑问,她在规范癌痛诊治方面下足了功夫,是省内最早开展“规范化三阶梯止痛治疗”的临床大夫之一,并形成了自己特色,对晚期癌痛的临床控制居国内领先水平。并筹建了我省第一个“无痛病房”。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深受患者和家属的欢迎。
“只有真心为患者着想,将心换心,才能真正赢得病人的信任和支持。”她常常这样说。肿瘤病人时时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又远离家乡亲人,其孤独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她总是一有空就到病房里转转,和病人或他们的家属聊聊病情,或者拉拉家常,对病人也是个安慰。她还千方百计地替病人考虑,同样疗效的药,她就给患者开便宜的,为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她就订好治疗计划让患者回家用药。她不仅从不接受病人的吃请或“红包”,反而在有的病人钱不凑手时替人家垫上,甚至为那些家庭困难的患者捐钱捐物。
送人鲜花,手留余香。她把无私的爱播撒到了每一个患者心底,多少年来,那一串串爱的音符已化作深情的旋律在患者心中回响。
不少经她治疗的病人和她成了朋友,来院复查时,都会专程来看她,向她表示感谢,而这样的病人朋友,遍布河南各地的城市和山村。
12年前一个宫颈癌的洛阳患者,去年来郑州,特意把两双精心绣制的鞋垫送给她。
……
24年来,她看过无数个病人,但是,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记住了这个平凡又伟大的医生——罗素霞,一个热爱医学事业、视病人如亲人的医生,一个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
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忠实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应尽职责;没有气壮山河的动人事迹,只是不辱一名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在无悔的人生历程里,罗素霞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履行着自己的天职——治病救人,守护生命。
第五篇:河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罗素霞博士先进事迹
河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罗素霞博士先进事迹
蕙质兰心的生命守望者
——平凡医生罗素霞的非凡人生
她迈着轻快的脚步不知疲倦地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走过了24个春夏,一如她的名字,罗素霞主任医师一袭素衣,心怀仁爱,用尖端技术和全新理念救治每一位肿瘤患者,竭尽全力延长每一个生命。
经她救治的病人数也数不清,每接诊一位恶性肿瘤患者,她都会带领医护团队悉心检查,细心诊断,精心制定一个周密的治疗方案。她倡导的“规范化三阶梯止痛治疗”已使无数恶性肿瘤患者受益。这种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而她和她的团队从不含糊,因为,他们手中托起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心怀大爱,播撒爱的种子
治病救人是医者天职,手执利器方能斩除病魔。罗素霞主任医师时刻跟踪肿瘤最新进展,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始终把目光瞄准患者最迫切需求的领域,她主持多项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课题,其中有3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她每年在省内外肿瘤专业会议上主讲30余场次,用清新质朴的学术之风感染他人。
作为我省选派的唯一学员,她参加中央保健局干部保健专业培训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她负责撰写河南省卫生厅专家组保健丛书,将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与人分享;她代表卫生厅专家组每年在十几个厅局和学校进行保健知识讲座,把健康的种子播撒在全省各地。
2008年,罗素霞主任医师荣获政府特殊津贴,而她毫无保留地将2万元津贴悉数拿出,用于建立河南肿瘤康复网。她想搭建一个医生之间、医患之间畅通交流的平台,而现在,这个平台已初具规模,医生们在此交流专业知识,患者在此向医生倾诉衷肠。多年来,罗素霞的无私奉献结出硕果,也得到了人民的认可。2008年,她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0年,她被评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荣誉代表过去,奋斗成就未来。罗素霞依然迎着朝霞、披着晚霞穿梭在省肿瘤医院的门诊和病房,与患者倾心交谈,为患者竭尽所能,一如既往地在平凡的岗位谱写着一首非凡的白衣天使之歌。
甘做人梯,带领团队与时俱进
省肿瘤医院内科三病区的医护人员提起罗主任,无不心怀崇敬,他们说,罗主任是我们的“领路人”,她带领大家在临床、科研、教学、保健,这四块田地上辛勤耕耘。
20多年来,她风雨兼程,从一名年轻医生成长为一名科室负责人,锻造一支战之能胜的团队成了她最大的心愿。
多少年来,她率先垂范,每天早上七点半以前就到科室,开始安排工作、查房、看病人。近年来,肿瘤患者不断增多,不少患者慕名而来,罗主任经常加班,甚至连节假日也不休息,经常忙到晚上8、9点。她说:“我不能让找我看病的患者失望。”
让大家深感佩服的是非典肆虐时期的一件事,2003年4月份,她从北京进修回来,得知医院组建发热门诊,她第一个赶到医务科报名:“让我去吧,我在北京学过如何处理非典病人!”临危受命,她带领一群在非典面前还是“生手”的同志们奉命组建发热门诊,在救治病人的工作中冲锋在前。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敬业精神,深深体会到她对工作的热爱。”提起非典这段令人刻骨铭心的经历,当年与罗素霞一起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同事陈小兵博士动情的说,“作为一位女性,她特别细心,又异常坚强,外表看着不爱说话,但对同事、对工作、对病人却是发自内心的热情与关爱。”
对待工作,她的精力比青年人还充沛。半月前的一天,凌晨1电多,罗素霞的电话骤然响起,病区的值班医生焦急地说:“晚期肺癌患者老王突然出现心衰,闷气,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烦躁不安,请您快来抢救!”罗素霞二话没说,火速赶到病区,指挥医护人员开展抢救,顿时,抢救工作变得有条不紊。3个小时后,老王终于转危为安。此时,天已经微亮。奔忙了一夜的罗素霞长出一口气,在办公室打个盹,简单地收拾一下,她又精神抖擞地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接下来的两天里,她吃住在病区,密切关注老王的病情变化,直到她真正好转。
她常常对科室同志们说,精湛的医术是优秀临床工作者的基础和根本,但决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来自不断地探索思考和总结提炼。
在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中,同一分期、同一病理类型、采用同一治疗方案的肿瘤病人,其生存期却有明显的不同?为了解决这一临床难题,罗素霞带领团队成员以主持的科技厅课题“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化疗基础与临床研究”为突破口,提出了多个可行的个体化化疗方案,达到国内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化疗领先水平,2008年,该项目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罗素霞常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协作团队。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为了提升整个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整个医疗团队的战斗力,她循循善诱,向大家细心讲解二十余年来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训,努力帮助低年资的医师快速正确成长,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肿瘤内科医师,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医疗团队。团队骨干成员陈小兵博士与罗素霞主任一起工作了7年多,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多篇,先后获得“郑州市金水区十大优秀青年”、“中国抗癌协会优秀青年论文奖”、“河南省肿瘤医院医学科技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李宁硕士成功申请院内课题,发表SCI论文多篇;邓文英硕士在2009年CSCO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演讲大赛中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韩黎丽硕士获得“省直青年岗位能手”称号;陈贝贝硕士在2010年CSCO癌痛规范化治疗演讲大赛中获得京、沪、鲁、豫四大赛区第一名。正是凭着她不懈的钻研精神,面对临床难题,她带领团队成员不断总结临床和科研工作经验,先后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70余篇,论著5部,成功申报多项重点课题、以第一主持人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多项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大量的肿瘤患者受益,与挪威奥斯陆大学合作的肿瘤干细胞研究项目走在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沿。
守望生命,竭尽所能救治患者
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百问不厌;温柔细致的她在病人眼里,简直就是生命守护神。24年来,她始终做到,对待每一位患者一视同仁,不管患者疾病难易,不分患者贫富差异,均都认真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并且力争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她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她的医疗团队的。
正在科室复查的周口患者任某讲述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去年,任某因为颈部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在当地医院就诊,医生为其进行了颈部淋巴结穿刺,诊断为“小细胞肺癌”。病人慕名而来,拿着这个结果家属心急火燎地要求罗素霞尽快为病人化疗。尽管病人的表现也符合小细胞肺癌的特征,但是,细心的她还是从一个异常的指标上感觉下这个诊断还为时过早。病人的化验单显示其LDH(乳酸脱清酶)特高,达到900,而正常人只有250左右。如果是小细胞肺癌,另外一个指标NSE(肿瘤标记物)应该和这个LDH一起升高,但病人的NSE并不高。就是通过这个蛛丝马迹,罗素霞耐心说服患者家属,建议取淋巴结活检,结果是淋巴瘤。由于她的细心,避免了一次误诊,也为患者治疗赢得了宝贵的先机。她常说做“医生一定要认真,要慎之又慎,决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尽量不漏诊、误诊任何一个病人。”
“我现在恢复可好了,这都得益于罗主任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任某激动地说。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陈小兵博士说:“和罗主任在一起工作这么多年,她的医德、才华、临床、科研各项工作确实让我们佩服,但是,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她的善良”。2005年,科室住进了一个晚期肺癌病人——黄某。生病几年,家境贫寒。当时,罗素霞了解到新药易瑞沙在国内还未上市,但是可以通过我国大的临床药物基地为病人申请免费药物。尽管非常忙,但她多次打电话发邮件联系同济医科大学于世英教授,为患者申请到了25万港币免费药物,当第一次接到免费药物时,她表现的比家属还高兴。病人家属十分感激,拿着一个厚厚的红包送到罗素霞办公室,一向温和的她忍不住沉下了脸:“病人现在最需要的是钱救命,你们拿着这救命钱来送给我,那不是侮辱我吗?”当第二次收到5万港币药物时,家属又拿着红包来了,罗素霞再次劝回了她们。
住进内科的病人,大多都是晚期癌症病人,疼痛成了他们最可怕的“噩梦”。医生在疼痛面前真的束手无策?带着这些疑问,她在规范癌痛诊治方面下足了功夫,是省内最早开展“规范化三阶梯止痛治疗”的临床大夫之一,并形成了自己特色,对晚期癌痛的临床控制居国内领先水平。并筹建了我省第一个“无痛病房”。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深受患者和家属的欢迎。
“只有真心为患者着想,将心换心,才能真正赢得病人的信任和支持。”她常常这样说。肿瘤病人时时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又远离家乡亲人,其孤独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她总是一有空就到病房里转转,和病人或他们的家属聊聊病情,或者拉拉家常,对病人也是个安慰。她还千方百计地替病人考虑,同样疗效的药,她就给患者开便宜的,为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她就订好治疗计划让患者回家用药。她不仅从不接受病人的吃请或“红包”,反而在有的病人钱不凑手时替人家垫上,甚至为那些家庭困难的患者捐钱捐物。
送人鲜花,手留余香。她把无私的爱播撒到了每一个患者心底,多少年来,那一串串爱的音符已化作深情的旋律在患者心中回响。
不少经她治疗的病人和她成了朋友,来院复查时,都会专程来看她,向她表示感谢,而这样的病人朋友,遍布河南各地的城市和山村。
12年前一个宫颈癌的洛阳患者,去年来郑州,特意把两双精心绣制的鞋垫送给她。……
24年来,她看过无数个病人,但是,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记住了这个平凡又伟大的医生——罗素霞,一个热爱医学事业、视病人如亲人的医生,一个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
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忠实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应尽职责;没有气壮山河的动人事迹,只是不辱一名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在无悔的人生历程里,罗素霞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履行着自己的天职——治病救人,守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