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先进事迹材料
农业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推荐)
编辑:雾花翩跹 识别码:124-559508 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 2023-07-05 01:44: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业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推荐)

农业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一:市农业局机关部门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市农业局机关部门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市农业局机关一支部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不断加强党的工作影响力,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走出了一条党建工作的新路子,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为全市农业的增产增收、农村的稳定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真正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创先争优竞风流

为进一步推进支部党建工作创新,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创建良好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市农业局机关一支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安排部署,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各项活动,以建设“学习型机关、服务型队伍、效能型部门”为主题,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蹲点调研、公开承诺、行风评议等工作,通过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一帮一扶贫结对等活动积极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作风转变,提高工作效能。

二、产业发展担重任

市农业局机关一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粮食生产作首要重任,下乡入村推广农业技术,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丰富农业产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实现富民强市的重大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各项工作,市农业局机关一支部经研究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强化四项服务,争比五大贡献,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实践活动。强化四项服务,即:一是强化窗口服务,二是强化技术指导,三是强化挂钩联系服务,四是强化一帮一扶贫服务;争比五大贡献,即:一是比学习,二是比联系户数,三是比下乡指导天数,四是比扶贫效果,五是比粮食种植面积数。要求全体党员要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履行自己的承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树立了粮食生产的榜样。今年创建了石马山、安平、伏口、七星街、桥头河等六个万亩玉米示范区,三甲和七星街两个高产水稻区,还在金石、荷塘、杨市创建三个双季稻万亩区。

三、科技服务到田间

为进一步激活农业创业主体,市农业局机关一支部在农村着重培育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种养专业大户、返乡农民创业者,通过指导和培训,大大提高他们的能力,推动农业产业的大力发展。做大做强一批经营规模大、产业基础牢、服务内容全、带动农户多、规范运作好的专业合作示范社。支持和帮助种养专业户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种养殖技术水平。鼓励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就近就业,实现从“一人外出打工、带领一家致富”向“一人返乡创业、带动一方致富”的转变。为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市农业局机关一支部组织了粮油、植保、土肥、种子、执法大队等股站,在春耕生产期间,深入到全市各镇开展“粮食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培训”、“安全施用农药”等一系列培训班,并广泛开展了“送农业科技送放心农资下乡”活动。截止目前为止,共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普宣传活动56场次,开展技术服务3300多人次,举办培训班32期,培训316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36万份,赠送水稻、玉米良种价值6万元,赠送农药、化肥等农资价值11万元。

四、为民办事尽全心

市农业局机关一支部号召全体党员在工作时要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各单位要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推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农业企业和农民实行“无缝对接”和“零距离”服务,各股站开通了“为民办事直通车”,市农业局机关一支部为了方便农民办事和搞好农业技术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在各股站设立了“共产党员示范岗位”,接受农民技术咨询,负责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权益维护等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服务。二是开通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电话(07384820260),受理群众的技术咨询,解答群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印制了《便民服务卡》,将党员的工作职责、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承诺等信息全部进行公布,随时接受农民群众咨询和监督。通过全体党员的勤劳工作,新品种、新技术、病虫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信息及时发送到乡村农民手里,提高了办事效率,赢得了群众的普遍好评。

五、联系帮扶结硕果

随着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示范户成为了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何扶持好、服务好、发展好这些农

业龙头企业和种养示范户一直是摆在市农业局机关一支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市农业局机关一支部大力推行了党员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挂钩联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制度,扎实开展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三直接”活动,千方百计为全县农民就业创业提供全程服务和指导。市农业局机关一支部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学习宁乡经验,实施加速赶超,建设幸福涟源”的号召,32名党员干部深入到安平、伏口、桥头河三个乡镇的农村,与32户困难户结对帮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向困难户送去200——300不等的慰问金,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六、抗洪救灾显身手

近几年我市发生洪灾、旱灾、冻害等灾害较多,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毁坏,农业生产损失惨重。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市农业局机关一支部心系灾区,及时应对,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抗洪抢险和生产自救,广大党员干部发扬了中华民族遇难不悲,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发挥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与洪涝灾害进行了一场场殊死博斗,谱写了一曲曲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壮丽篇章。去年我市发生洪灾,为了战胜洪涝灾害,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市农业局机关一支部迅速抽调党员组成党员突击小分队,深入灾区指导农民生产自救,做好技术服务工作,组织农技人员连夜编写了《粮食生产救灾措施》、《蔬菜生产救灾措施》、《果业生产救灾措施》,并将上述救灾措施打印成资料,分发到农民手中,共发放3000余份。广大共产党员深入一线,与农民手拉手,肩并肩坚持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凑响了一曲曲抗洪救灾战歌。

资料来源:http:///data/xianjinshiji/

篇二:榆中县农业局先进事迹材料

为了大地的丰收

——兰州市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先进事迹材料

榆中县农业局

三年来,榆中县农业局党组(委)一班人,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围绕“提升素质、服务三农、闯出特色、做强产业”的发展理念,立足“抓特色、建基地、扩规模、强产业、促服务、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以实施“五个30万”工程(即双垄全膜种植30万亩,高原夏菜种植30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30万亩,农田节水技术推广30万亩,舍饲羊饲养量达到30万只)为目标和抓手,在“创先争优”上做文章,在做强产业上下功夫,依靠科技创新谋发展,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特别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促进了农民增收,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市、全省前列,部分工作甚至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提升素质,树立形象,干部队伍成为农业发展的保障线 农业局党组坚持提素质、建队伍、抓党建、促工作,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树立形象,通过人文关怀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提升素质,努力打造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一流公务员队伍。

(一)建设了一支团结坚强的领导班子队伍。一是领导班子加强自身学习,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班子成员在组织

纪律、敬业精神、廉洁奉公和团结协作等方面起带头作用,在全局树立了威信,形成了强有力“龙头”。二是领导班子坚持农业发展新理念,始终保持求实、团结、勤奋的精神状态,带领出了一支创新实干、团结活泼的农业干部队伍。三是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以“建设一流机关、打造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为目标,明确工作重点,提升服务质量,开展“五比五创五走前”活动,努力营造“争做先锋模范,打造现代农业”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四是领导班子以人为本,在工作标准上严格要求,在职工学习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安排职工外出考察深造,想方设法解决职工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增强了单位凝聚力。五是抓好环境和办公硬件设施建设。通过争取资金,局机关及局属各单位的办公条件普遍得到了改善,为干部职工创造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特别是通过完善岗位责任制,健全了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全局实现了队伍建设大变样、办公设施大变样、工作姿态大变样、工作业绩大变样。2009年,局党组主要领导被评为兰州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

(二)打造了一支高效率的公务员干部队伍。一是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利用电子大屏幕开辟爱国教育、廉政文化、法律法规、农业技术等学习园地,激发了干部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举办职工论文演讲比赛,将科技论文汇编成册,在系统内交流学习。通过学习,干部职工把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和追求。二是倡导一种农牧精神。把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定、表彰先进的主要条件,培养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超前性。通过开展多申报一个项目、多争取一笔资金、多发表一篇论文、多进行一项试验、多取得一项科技成果等“五个一”活动,干部职工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主动把领导交办的任务做好,需要协作的主动配合,能想到的提前预备,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干好工作。以“白加黑”、“五加二”和“特别能吃苦”为主的农牧精神在干部职工身上得到普遍体现。三是职工对“三农”有着极深的感情,由于服务态度好,工作热情高,服务质量高,农牧工作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在2009年全县机关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农业局名列第三。四是教育干部从平凡的事情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平凡的事情做好,把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点滴成绩汇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洪流,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促使全县农业工作上台阶。五是同志之间相互关心、包容,创造出了一个和谐的团队集体。尊老爱幼、相互帮助已成为干部的基本素质,把“琢磨事、不琢磨人”当做最基本的素养来抓,把自己当做农业局大家庭的一份子,正确对待工作和学习中的矛盾,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创造出了一个和谐、进取、热情的农业局新形象。六是积极参与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和“献爱心”活动,在系统内举办职工运动会、团拜会,参加市县系列主题文体活动,年年组织召开离退休老干部慰问活动、职工优秀高考大学生家庭座谈会,关心关爱患病职工家庭等

等。通过上述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了同志之间的感情,凝聚了人心,营造了充满激情的工作和学习氛围,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创造力,提高了战斗力。多年来,全局干部职工中没有出现任何违纪违法现象,涌现出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各单位获得各类奖励100多项,先后有150名(次)干部和技术人员获得农业部及省、市表彰。去年,全局系统有30名优秀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

(三)培养了一支敢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一是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全县建立乡镇农技站23个,区域站5个,构建出队伍精干、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全局系统现有高级职称41人,中级职称67人,初级职称51人,技术干部占职工总数的61%。农业局下属单位县农技推广中心承担着全县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任务,是甘肃省第一批成立的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始建于1980年。发展至今,已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7人,其中:市级“拔尖人才”6名,入选“151人才工程”11人,副高级职称以上19人,高级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0.4%,在全省位居前列。2008年,全局系统有2位副高级职称人员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创县级职称之最。二是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三年来,科技人员共发表各类农业方面的科技论文35篇。截止2010年11月,共获得各类成果奖励76项,其中省部级11项,地厅级32项,县级33项。特别是我县独创的“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简称“双垄全膜”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称之为农业科技

人员在实践中的一大创造。2010年全省推广“双垄全膜”技术种植面积1000万亩。2009年经过省科技成果鉴定的“旱作双垄三沟蔬菜栽培技术”(简称“双垄三沟”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成为冷凉旱作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生产技术。这些科技成果的成功推广应用,对提升我县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三是搭建五个平台,激发科技队伍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动作用、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中高级技术人员的技能作用、特设岗位的创新作用和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设立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循环生态农业、蔬菜标准园、高产胡麻、脱毒马铃薯、新品种试验和冷凉型蔬菜基地建设科研攻关八个特设岗位,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使之成为科技创新和激发科技队伍活力的源泉。技术人员在石头沟村精心建立的省级旱作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点,多年来承担了全县旱作农业技术所有的试验示范项目,为旱作农业集成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拓展和创新提供了详实的科学数据资料,每年接待国际国内参观学习考察团30多批次。农业部部长、副部长,科技部部长,非洲联盟议长,埃塞俄比亚农业考察团等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多次到示范点参观,对科技人员的工作和我县农业发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服务三农,关注民生,农技人员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服务好三农是农业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局党组注重解决机关效能建设及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营造出了团结奋进、篇三: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探索奋进,实现人生新跨越

我叫,男,汉族,今年52岁,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系南古镇徐贺村人,1995年被省农业厅评为果树高级技师。现主要从事瓜篓—木瓜的立体种植和研究、银杏种植,在我的带领和示范引导下,我村瓜篓、木瓜和银杏种植总面积达260多亩,平均亩产值3000元,总收入78万元,仅此一项增加农民收入450多元。我信奉的人生格言是:探索奋进,实现人生新跨越。

坚持学习,掌握技术,为创业打好基础。平时注意加强政治学习,每天坚持收听收看电视新闻和报纸,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大政方针和各级党委、政府的相关政策,只要是国家倡导的、支持的,我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为创业打好政策基础。每年都自费订阅《农村大众》、《科技博览》、《农业知识》、《山东科技报》等农技书籍及果树栽培技术书籍,坚持记笔记、摘要点,并和实践有效结合,为创业打下技术基础。

孜孜以求,勇于探索,寻找创业门路。我主要从事的是作物栽培,从80年代种植苹果、90年代种植葡萄,再到现在种植银杏及瓜篓—木瓜立体套种,经过了一番艰难困苦的探索,有失败、教训,也有成功和经验,酸甜苦辣,尽在其中。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各种优惠政策贯彻落实,随着县、镇领导的关心、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随着个人经验和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后,我把种植目标转向了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着手搞银杏种植,瓜篓—木瓜立体套种。

领导推动,示范促动,农民行动。瓜篓—木瓜示范园建成后,市、县、镇新闻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县、镇派出农技员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镇致富办的帮助下,先后协调贴息贷款和其它贷款50多万元,用于示范园的发展。示范园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不断提高,我作为农村一名党员,有责任帮助其它党员和贫困农民掌握技术,发家致富。因此,我主动承担了全村有发家致富愿望的农民的业余技术培训员。在我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有120多户农民特色种养的路子,户均增收1000多元。

开拓进取,硕果累累,负重前行,再铸辉煌。在县科技、农业等部门领导的

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我潜心钻研,努力拼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了较多的荣誉。个人被省农业厅评为“科技致富带头人”,个人被市科技协会评为“全市第二届十大科技状元”,个人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十佳科技创新人物”,个人被市农业局评为“十大果树科技状元”。我参与的县级科研项目《瓜篓引种与栽培技术》于结题,参与的县级科研项目《瓜篓高产栽培与加工》现正在研究中。

成绩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更重要的是开拓未来。今后,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会更加刻苦努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增强科技创新力度,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资料来源:http:///data/xianjinshiji/

第二篇:县农业局科技推广先进事迹

在县,有位同志因为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常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摸爬滚打,搞得一身“土”气,村民们都叫他“土秀才”,他就是2011年省唯一被评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记一等功的科技兴农标兵同志。

平凡的人生崇高的荣誉

同志虽然祖籍在,但是地道的土生土长的人。1983年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县农业局植保站工作,先后担任过副站长、站长。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战斗在科技兴农第一线,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省农业厅丰收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地区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各1项。2000年被农业部、总参动员部及四省市评为“武陵山区科技扶贫先进个人”,2004年被地委评为“全区勤政廉政模范人物”,2005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和被地委、行署评为“全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8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2011年被地委、行署评为全区首届“敬业奉献类”道德模范,同年获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县管专家,2012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先进工作者。1998年、2007年分别当选中共省笫八次、笫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艰苦的打拼不舍的追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84年是他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他与队友被派到离县城70多公里的原官舟区永祥乡蹲点抓1000亩水稻病虫综合防治。他们自带棉被,自带口粮住在村寨,吃在农家,并带上喷械和对路农药,从水稻播种开始,一直蹲在点上,有效地控制了当地的病虫危害,夺得了自土地承包到户后的第一个丰收年。1996年到县农业局任副局长主管种植业务工作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生产和示范方案,把“抓点促线”,“以线带面”作为技术普及的突破口,一年至少带队抓两个点。不论春耕,还是秋种,所有示范点他都力求做到质量最好,效果最佳,该县农业生产连续十余年获全区一等奖。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06年自治县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当时薯种不足,为了抓住季节,不误农时,特从威宁调运薯种。薯种运抵当晚,当冒着大雪跟车送到距县城100多里的偏僻小村时,已是深夜两点。他连夜和群众一道将13吨薯种下了车,次日上午再分发给群众。这天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五,风俗叫“过大年”。当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家时,县城已是万家灯火,鞭炮声声,亲人们还在守望着等他一同吃元宵饭。

2012年新年伊始,又遭遇多年罕见的春旱,他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调购生产物资,带领技术干部进乡入村落实示范样板,召开技术培训会,并针对严重旱情,因地制宜组织生产自救,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蔬菜和特色辣椒生产,为力争全县灾年不减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组织实施小麦、水稻高产创建和粮食增产工程完成各项任务指标,顺利通过上级业务部门验收。

无私的奉献清廉的人生

曾有调回工作的机会,然而他因看到群众对农业科技知识那种渴求的眼光,使他深感肩头责任的重大,坚决放弃了回的念头。80年代后期,组织上要调他到县委组织部工作,那可是时下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好单位。但他考虑到自己学的专业是农业,只有在农业部门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就恳请组织上把自己继续留在农业局工作,最终得到了组织的理解。多年来,他对工作信奉一条准则:“力所能及、问心无愧”。由于他经常奔走在农村,为人随和,群众都愿与他接近,他蹲点所住之地,每到晚上常常是满屋的老老少少,或拉家常、或咨询一些农业技术。群众都说“老范没架子”、“老范是个土秀才”。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自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那天起,就告诫自己:“从现在起,一切交给党组织,要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他始终把勤政廉政刻入脑海中,付诸行动,廉洁自律。在植保站工作期间,为了引进和推广农药新品种,经常外出调购农药,有许多捞外快的机会,但他从未收过一分钱的回扣。到局任职之初,他曾两次赴调购小麦种子,金额达20万元以上,供货方主动提出定价时加点小费,都被他坚决拒绝。2000年兼任种子公司经理期间,需调入大量种子。一次公司派业务员到重庆市忠县购玉米种,对方暗示可以超额开票,多出部分作为单位调种补助。他察觉后通知业务人员“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多开一分钱”。近些年来,每年的采购经费都在百万元以上,但凡他经手的采购项目,没出过一次问题。有人作过粗略估计,二十多年里,在采购种子上为县里节约资金应该不少于300万元。凡与他打过交道的商贩无不感叹“这年头居然还有这种油盐不进的人!”

多年来,因的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党和人民给他的荣誉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但他从来不因此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象春蚕一样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这一方热土。

第三篇:农业局科技推广先进事迹

农业局科技推广先进事迹

在县,有位同志因为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常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摸爬滚打,搞得一身“土”气,村民们都叫他“土秀才”,他就是2011年省唯一被评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记一等功的科技兴农标兵同志。

平凡的人生崇高的荣誉

同志虽然祖籍在,但是地道的土生土长的人。1983年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县农业局植保站工作,先后担任过副站长、站长。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战斗在科技兴农第一线,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省农业厅丰收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地区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各1项。2000年被农业部、总参动员部及四省市评为“武陵山区科技扶贫先进个人”,2004年被地委评为“全区勤政廉政模范人物”,2005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和被地委、行署评为“全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8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2011年被地委、行署评为全区首届“敬业奉献类”道德模范,同年获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县管专家,2012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先进工作者。1998年、2007年分别当选中共省笫八次、笫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艰苦的打拼不舍的追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84年是他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他与队友被派到离县城70多公里的原官舟区永祥乡蹲点抓1000亩水稻病虫综合防治。他们自带棉被,自带口粮住在村寨,吃在农家,并带上喷械和对路农药,从水稻播种开始,一直蹲在点上,有效地控制了当地的病虫危害,夺得了自土地承包到户后的第一个丰收年。1996年到县农业局任副局长主管种植业务工作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生产和示范方案,把“抓点促线”,“以线带面”作为技术普及的突破口,一年至少带队抓两个点。不论春耕,还是秋种,所有示范点他都力求做到质量最好,效果最佳,该县农业生产连续十余年获全区一等奖。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06年自治县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当时薯种不足,为了抓住季节,不误农时,特从威宁调运薯种。薯种运抵当晚,当冒着大雪跟车送到距县城100多里的偏僻小村时,已是深夜两点。他连夜和群众一道将13吨薯种下了车,次日上午再分发给群众。这天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五,风俗叫“过大年”。当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家时,县城已是万家灯火,鞭炮声声,亲人们还在守望着等他一同吃元宵饭。

2012年新年伊始,又遭遇多年罕见的春旱,他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调购生产物资,带领技术干部进乡入村落实示范样板,召开技术培训会,并针对严重旱情,因地制宜组织生产自救,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蔬菜和特色辣椒生产,为力争全县灾年不减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组织实施小麦、水稻高产创建和粮食增产工程完成各项任务指标,顺利通过上级业务部门验收。

无私的奉献清廉的人生 曾有调回工作的机会,然而他因看到群众对农业科技知识那种渴求的眼光,使他深感肩头责任的重大,坚决放弃了回的念头。80年代后期,组织上要调他到县委组织部工作,那可是时下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好单位。但他考虑到自己学的专业是农业,只有在农业部门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就恳请组织上把自己继续留在农业局工作,最终得到了组织的理解。多年来,他对工作信奉一条准则:“力所能及、问心无愧”。由于他经常奔走在农村,为人随和,群众都愿与他接近,他蹲点所住之地,每到晚上常常是满屋的老老少少,或拉家常、或咨询一些农业技术。群众都说“老范没架子”、“老范是个土秀才”。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自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那天起,就告诫自己:“从现在起,一切交给党组织,要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他始终把勤政廉政刻入脑海中,付诸行动,廉洁自律。在植保站工作期间,为了引进和推广农药新品种,经常外出调购农药,有许多捞外快的机会,但他从未收过一分钱的回扣。到局任职之初,他曾两次赴调购小麦种子,金额达20万元以上,供货方主动提出定价时加点小费,都被他坚决拒绝。2000年兼任种子公司经理期间,需调入大量种子。一次公司派业务员到XX市XX县购玉米种,对方暗示可以超额开票,多出部分作为单位调种补助。他察觉后通知业务人员“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多开一分钱”。近些年来,每年的采购经费都在百万元以上,但凡他经手的采购项目,没出过一次问题。有人作过粗略估计,二十多年里,在采购种子上为县里节约资金应该不少于300万元。凡与他打过交道的商贩无不感叹“这年头居然还有这种油盐不进的人!”

多年来,因的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党和人民给他的荣誉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但他从来不因此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象春蚕一样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这一方热土。

第四篇:农业局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材料

农业局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材料

今天我站在这讲台上,心情非常激动。27年前,我还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是党组织的精心培养、是老一辈农技工作者的悉心传授、是同志们的全力支持,才有了我的今天。我之所以能获得市三八红旗手、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劳模、省劳模、省农技先进工作者、省党代表、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都与组织的培养和大家的支持休戚相关,在这里我表示忠心的感谢。跟这些荣誉相比,自己深感惭愧和不足。

1984年,我怀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的美好憧憬,来到了**市种子公司,领导安排我搞粮油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即将退休的周才昌老师,能遇上像周才昌老师这样的引路人,我是幸运的。从这位可亲可敬的老知识分子身上,明显感受到他对事业的执着、对科学的严谨、对种子的挚爱。在和他一起工作的两年中,我们奔波在省内各科研单位和市内的各试点之间。当时交通条件非常不好,出差都是坐公共汽车,大多数试点都设在汽车不能通到的偏远农村,我们只能徒步前往。几天跑下来,两个人全身都是灰尘,但当看到一个有苗头水稻新品种时,心里真的比吃了蜜还要甜。

正当我全身心投入良种引进、推广工作时,1986年不幸 得了慢性乙型肝炎,刚工作两年就要回家休息,心里非常懊恼。当时局人事科长非常关心我,有一天她来对我说:“现在某某机关单位正要大学生,你是一个女同志,搞农业比较辛苦,现在又身体不好,如果换单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可以帮你。” 我听后心里顿感热乎乎的,但接下来的几天矛盾极了,走,从此可过上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的安逸生活,然而,一想到自己上大学时所做的种子梦,一想到公司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我毅然留守本职,并得到了她的理解和支持。

我在病没有彻底好转的情况下回到了工作岗位。甘松林经理不仅是一位好领导,也是我成长中的另一位良师,他的敬业精神和开拓精神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当时他分派我负责杂交稻,重新开拓公司的杂交水稻亲本繁育和经营业务,和市农科所的技术合作也是从1989年就开始了。甘经理有句名言:“搞种子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马虎”。在他的带领下,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六年努力,公司生产的协青早不育系以质量取胜,享誉全国,种子远销广西,江苏,浙江等省,和市农科所合作的第一个杂交粳稻组合七优七号也于1997年通过省级审定。但在90年代未种子公司已潜伏着严竣的生存危机,如果公司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面临的将是倒闭。面对困境,当时我提出了公司与市农科所“联姻”,开展合作育种的新思路,走出一条从育种、研发、生 产、销售一体化的新路子。合作的设想马上得到了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和农办的全力支持,由三个单位的领导牵头,通过双方单位的六次协商,浙江省第一份合作育种协议于1999年1月诞生了。

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促科研,这一良性互动的新机制,不仅在省内创造了水稻合作育种的新模式,还有效地推进了我市杂交水稻产业化,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育成甬优系列14个杂交水稻新组合,6个粳型不育系,育成的甬优1号、3号、6号、8号、9号相继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推广组合,甬优6号成为我国第一个育成的典型籼粳杂交超级稻。XX年宁海甬优6号百亩示范方经省级验收,最高亩产达到834.2公斤;新育成的籼粳杂交晚稻甬优12号,XX年鄞州桐桥百亩示范方,经省级验收平均亩产达798公斤,最高亩产达836.7公斤。08,09年连续两年创浙江省晚稻单产吉尼斯记录。已累计推广甬优系列杂交水稻843.8万亩,增产稻谷4.2亿公斤。XX年12月经颜龙安院士等专家鉴定,我市籼粳杂交水稻育种及推广应用达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实现籼粳杂种优势的直接有效利用,为我省粳稻杂交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该成果已荣获XX**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二十多年来,我与农民、与土地、与种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深刻地感到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需要有“三心”:即信心、诚心和恒心。

一是要有信心。走农业创新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XX年甬优系列第一个组合甬优1号通过浙江省审定,这是我省第一个比对照增产10%以上的晚粳稻新品种。那一年也正好是我当公司经理的第一年,为了加快该品种的推广应用,1999年冬加速在海南繁育亲本种子1250公斤,XX年5月在奉化松岙建立了制种基地1200亩,在接下来的5个月生长季节中,我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了松岙基地。因为海南繁育的亲本种子是在高温、强光下成熟,种子催芽萌动期长,制种农户催芽3天后仍不见种子长芽,焦急万分。为解决亲本种子的催芽问题,我与松岙500多个制种农户整整奋战了10天10夜,每天晚上打着手电,挨家挨户地检查发芽情况,耐心地告诉农户催芽方法。足足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是不见芽长出来,这时农民已经绝望了,见我还在那里坚持着,他们的情绪才没有激化起来,不少农户已经在盘算改种其它作物和如何让公司赔偿的问题了,但我坚信种子是有生命力的。一直坚持到第10天的下午,一个农户兴冲冲地告诉我,他家的种子发芽了,紧接着喜报一个接着一个,全村都沉浸在焦急等待后的喜悦之中,第一个难关终于闯过了。到了抽穗扬花季节,更是马不停蹄地走到每一个制种农户的田头,告诉农民如何赶好粉去好杂。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松岙制种成功了,制种产量超过预计数的一倍,1200亩制种平均亩产达到了205公斤,收购种子近25万公斤。

制种丰收了,但种子的销路却成了一个新问题。在甬优系列推广之前,浙江省杂交粳稻年推广面积从未超过20万亩,而且推广过的杂交粳稻组合多少都出现过种子纯度问题,大多种子公司都没有推广积极性,也不敢大面积推广,当年生产的25万公斤甬优1号种子,落实销路的只有10万公斤,怎么办?公司内部人员非常着急,他们更担心积压亏损。路是靠人走出来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当时我认真分析了甬优1号在省内的适应区域,并把适应区域内的公司分成两类:对有推广积极性的县公司继续合作,对没有推广积极性的县提出了直接走乡镇代销的策略。XX年春节过后,我和公司员工开着皮卡车装着种子出发了,整个三个月,跑遍了XX、绍兴、**、台州等地的350多个乡镇代销店。到乡镇上门推销种子全省我们是第一家,当时**的杂交粳稻在省内没有一点名气,好多代销店甚至把我们当成是卖狗皮膏药的,总是用疑虑的眼光看着我们。每到一个点,我都认真地对代销人员介绍甬优1号的特征特性,杂交粳稻是有优势的,正是因为它的优势还没有被农民和经销商认同,才需要和他们合作向农民推广。接下来整整3年,我们在销售和整个水稻生长季节,跑遍了全省粳稻地区的每个乡镇,每年行程8万多公里。通过3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好效果,乡镇一个代销点从第一年的几百斤,到第二年的几千斤,到第三年好的能超万斤。甬优1号在全省的销量也从XX年的15万公斤,到 XX年的35万公斤,XX年达到了55万公斤,短短3年就突破百万斤大关。浙江省XX年甬优1号推广面积达到了67.1万亩。从此,杂交粳稻的优势得到了广大农民和经销商的认同,甬优的品牌打响了。为接下来的籼粳杂交稻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要有诚心。要有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诚心。任何一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都要建立在为农民提高效益的基础上,要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诚心首先体现在品种选育上。从甬优1号在省区试中增产达10%、甬优4号的增产达15%,到甬优9号增产达到20%,最新育成的甬优13和甬优412增产幅度分别达到了25%和39.5%。诚心其次体现在稻谷生产技术研制上。通过研制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定时定量高产技术规程,使种植农户快速掌握相配套的栽培技术,在大面积推广增产增效的同时,取得了单产836.7公斤的全省高产记录。诚心还体现在种子生产技术研制上。通过研制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为特征的杂交水稻制种优质高效技术规程,使得甬优系列种子生产农户平均亩产值达1800元以上,XX年宁海岳井制种合作社850亩制种取得了70多万元的好收益。

三是要有恒心。做任何一件事,贵在持之以恒。甬优系列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浙江省科技厅杂交粳稻育种是1977年立题的,当时全省有六家单位协作攻关,到1997 年近二十年过去,因为杂交粳稻育种进展不大,浙农大、省农科院、嘉兴所等其他5家都转项了,省科技厅是否继续对**所立项搞杂交粳稻犹豫不决,农业处的陶处长专程到**农科所考察杂交粳稻,并指明要**种子公司参加,就是因为两个单位的领导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坚持,省科技厅给了1万元的立项资助,整个项目得以保留下来,才有了甬优系列。就是因为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二十多年来不为名所惑、不为利所动的坚持,才有了甬优系列今天的成就。

创新强农业,创业富农业,对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求真务实,不断创新,为大地的丰收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第五篇:农业局工会主席援藏工作先进事迹

代明召,1972年出生,**人,1997年取得**农业大学大专文凭,现任**市农业局工会主席。他参加工作后曾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专业文章300余篇,并在2001年和2003年作为青岛市技术干部两次援藏,受到当地群众干部的高度评价。2003年,代明召荣获**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我对城市没兴趣”

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做了九年基层农业技术员,有过两次援藏经历,如今担任**市农业局工会主席的代明召还是闲不住。9月,当记者来到**农业局楼下时,门卫想也不想脱口而出:“下乡了,他整天去住乡下漏雨的破房子,很少呆在局里。”

而当记者见到代明召时,这位34岁的工会主席说得更直接:“我生在农村活在农村,一辈子在农村,一辈子跟农打交道,我对**市区没兴趣。”

白天一身汗,晚上挑灯战

代明召是个农家子弟,最初的文凭是中专毕业,1992年,他从青岛市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下面的乡镇做农业技术员,这一干就是九年。

农业技术员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和土坷拉打交道,动不动一身臭汗,非常枯燥辛苦,时间不长,代明召的一些同学就纷纷改行或者下海。但代明召干得很有趣味,他不仅没有放弃的想法,反而天天晚上带着一身臭汗挑灯搞实验,等研究出点成果了,他就把这些心得写成文章,一写就到夜里两三点。

那时候,农业技术员的待遇非常低,不过代明召的文章很容易发表,每月光稿费就有七八十元,后来代明召把他所有发表的文章一整理,竟然仅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文章就有300多篇,样报、样刊把老家的柜子都塞满了。

由于代明召做得比较出色,单位曾经想送他到加拿大学习和工作,当时已经出国的同事无论在待遇和环境上都比国内好很多,这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好机会。但此时代明召的父亲病了,住在青岛市肿瘤医院,而岳父在潍坊住院,代明召忙于两地奔跑,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出国机会放弃了。得知这个消息,很多人替代明召惋惜,瘦得皮包骨头的父亲也搂着代明召直哭。

“逆境中才能出人才,人千万别向命运低头,我本来就是个农家子弟,什么活不能干,什么苦不能吃?别说放弃一次出国,就是让我现在去码头扛包我也干得了。”代明召这样安慰自己。

就在代明召为两边亲人生病四处奔波的时候,他还在**农业大学进修函授大专文凭,白天在大棚里一蹲一天,晚上在老家的破房子里挑灯夜读,就这样坚持了三年,1997年,代明召终于拿到了山农大的大专文凭。

代明召的学习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开始攻读本科文凭,他对学习的态度就像是个守财奴,一点时间也别想从他手头遛走。农业技术员们白天蹲庄稼地和大棚,冬天也是一出一身汗,别人回家都是腰酸背痛,早早洗洗睡了,而代明沼每天晚上都要在昏暗的灯光下,剪报、写读书笔记,写工作日记,一年365天,天天不落下。他的工作日记里不仅有土地、大棚等详细的农业状况,而且他还记录天气预报,时间长了,代明召对**什么时候下雨特别有数,判断得就跟天气预报一样准。

“这就像人站在桌子上,只有两只脚都踩着桌子,才会觉得踏实、觉得安心。”一直为自己只有中专知识而苦恼的代明召这样形容不断学习的感受--为心里踏实。

梦里几次回西藏

2001年8月,代明召作为青岛市第七批援藏技术干部远赴西藏日喀则市,开始了另一段让他终生难忘的工作生涯。

2001年的日喀则工业几乎为零,农业也很差--虽然高原地带能种青稞,但老百姓吃不上青菜,吃菜比吃肉还贵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有一次,代明沼生吃一个茄子,这个举动把很多藏族人吓了一跳,瞪大眼看着他--代明召疯了,他这是在干什么?代明召苦笑一声,他想,如果他不能真正为这些藏民做些什么,他永远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代明召强忍着高原反应,开始往日喀则的田间地头跑,他手把手地教农民种玉米、西瓜、蔬菜,盖大棚。但任何事情起步阶段都是最难的,尤其是让人相信一个新生事物更难,就在代明召的努力和改变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一年援藏时间到了。

回家的几个月里,代明召经常梦见藏民那渴盼的眼神,而且代明召觉得,他的“让日喀则吃上自产蔬菜”的想法是能够实现的,他不能就此放弃。于是,2003年4月18日,代明召第二次踏上援藏的路途,成为青岛市第八批援藏技术干部的一员。

此次进藏后,代明召担任了日喀则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说是主任,其实他是指导员、打字员、技术员等多项工作一肩担。但代明召一有时间还是往下跑,有一次,日喀则地区发生水灾,许多村子被淹,一天,代明召到一个灾情较重的村庄调查灾情,从乡政府所在地到那个村子只有7.5公里,越野车却走了3个小时。村庄在一个小山崖上,要到达那个村庄,还要趟过一条河。夏天,河里流淌的都是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冰凉刺骨。

传奇小法师 绝世游戏 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 高中篮球风云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跟代明召一起去的乡长担心他受不了,就说,“我背你过去吧。”代明召坚决反对,就赤着双脚来到那个村子,好几个农民流下了眼泪。

援藏期间,代明召常常早上带着干粮走,晚上顶着星星归,他的足迹已经走遍了30%的日喀则村庄。代明召说:“不要小看这30%。西藏地域辽阔,村与村的距离比内地一些县城之间的距离还大。”

除了手把手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地教村民建大棚、种蔬菜,他还注意从根本上改变藏民的观念,这也就是援藏干部们所说的“智力援藏”。在代明召的建议下,日喀则市政府建立了“蔬菜发展基金”,规定市郊农村每建一亩蔬菜大棚,奖励该农户500元,奖励所在乡(办)100元。于是,日喀则市12个乡(办)飞快建起了1100多亩蔬菜大棚,大量蔬菜运向菜市场,现在,日喀则的蔬菜供应已基本能够自给。

在代明召援藏期间,家乡的《青岛日报》记者曾去采访过,当时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去日喀则市郊采访,所到乡村几乎都能看到整齐化一的蔬菜大棚,因为有高原充足的日照,棚内的蔬菜生长茂盛,黄瓜、西红柿、白菜、辣椒鲜嫩诱人……在日喀则市郊年楚河畔,我们停车与一位种西瓜的藏族老汉攀谈,他这块河滩地约有五亩,以前每年只能收千把斤青稞,去年在青岛援藏技术干部代明召的指导下改种西瓜,当年就收入一万多元,今年估计可能会超过两万元。老汉边说边切西瓜,我们一尝,从嘴到心都是蜜样的甜……”

2004年,代明召从西藏回到**,虽然又睡到家里舒服的大床上,但代明召却常常失眠,有时候从梦里醒来,代明召都误以为自己还在西藏。

不仅梦里常回西藏,已担任**市农业局工会主席的代明召的心也始终回不到城市。他作为**市工作队的一员下派包村,但他宁愿住在村里一处漏雨的废弃房子里,也很少回局里回城市。代明召常常说:“如果我能让一个村子富起来,将来老了去看看,那时候我就能对孩子说:'这里爸爸干过,是爸爸帮他们富起来的。'那种感觉该多么欣慰啊!”

传奇小法师 绝世游戏 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 高中篮球风云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农业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