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桂玲先进事迹材料
兢兢业业工作
勤勤恳恳履职
——阿里河帮扶中心干事 李桂玲
我的名字叫李桂玲,现在是工会帮扶中心的一名干事,多年以来我一直是林业局的一名文艺骨干,曾参加过上百场林业局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由于我的文艺特长,自2010年6月起我从生产科地衡调入林业局工会工作,我怀着对工会工作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担负起帮扶中心困难职工集访、接待、诉求和帮扶中心内业档案管理的工作,由于我工作中任劳任怨、尽心尽力、认真履行职责,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一、勤于学习
提升服务工作业务能力
做为工会工作岗位上的“新手”,我深知帮扶中心工作人员肩负的责任,必须要具备优良的政治、业务素质,我始终把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会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放在首要的位置,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工会法》、《劳动法》、《中国工会章程》,2012年通过成人自考并取得了计算机大专学历。工作中我虚心向老同事学习,很快熟练掌握了办公室自动化办公流程,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提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学习我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才干,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微笑服务
做好接待来访诉求工作
帮扶中心工作是工会的窗口,每天都有很多职工及职工家属前来咨询和求助,我深知做好窗口服务是一门艺术,窗口虽小却代表着工会的形象,只有扮演好服务角色,才能架起工会与困难职工之间的“连心桥”,首先,我每天把办公环境打扫整洁,备好热水和茶杯,让困难职工一进门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接待中,我细心倾听困难户的心声,做好记录,为困难职工送上一个和蔼的微笑,一杯温暖的热水,一副倾听苦衷的耳朵,我觉得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帮扶同样的重要。
2013年9月12日,局机关退休困难职工王怀珠来帮扶中心领取生活补助,攀谈中老人向我诉说着自己心中的苦闷,他说多年以前自己年轻力壮,孩子们都健康成长,一家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自从小女儿患上严重的类风湿不能自理,家庭生活便陷入了困境,如今39岁的女儿全身只有嘴听自己的使唤,生活中翻身、挪动肢体、吃饭、盖被子、穿衣服、大小便、都要靠年迈的父母照顾,自己和老伴都身患糖尿病、脑梗死,现在每逢去早市买菜,碰见自己原来的老同事,问起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就觉得抬不起头,这样自己就不爱出门,害怕出门碰见邻居和熟人,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老人含着眼泪对我说:“姑娘啊!来到帮扶中心我和你们诉说了我自己心中的苦闷,我心里释放了很多,经过你们的劝慰我心里也不那么憋屈了。”看到老人满脸愁楚而来,手里拿着困难补助金,脸上带着笑意而去,我真是非常的欣慰。
工作中我给自己制定了“五点”原则,即:“微笑露一点、说话轻一点、|嘴巴甜一点、行动快一点、爱心多一点”,把困难职工当成自己的亲人,把党的关怀和工会组织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来访职工,2013年帮扶中心共接待来信来访困难职工297人,解决职工利益诉求18起。
三、深入一线 全面做好低保工作
阿里河林业局现有低保户1215户,2568人,下属20个基层单位和8个主辅分离单位,低保工作十分繁杂和琐碎,每个月都有新申请低保、超标撤销低保、调整类别、分户、迁移社区的各项工作,工作中帮扶中心的电话几乎是响个不停,一件事情没处理完另一件事情又接踵而至,为了不遗漏每个困难职工的一件小事,办工桌上的日历成了我随时记录电话信息和各项工作的日记本,我相信困难职工的每件事情在帮扶中心是众多事情中的一件小事,而对于困难职工家庭,那就是天大的大事,所以我不能遗漏每一件事情。
我经常跟随领导深入基层到新申请低保的困难户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时把生活在低保线以下的困难职工纳入到低保范围,尽最大努力为困难职工争取到国家的惠民政策,去年10月,当来到奎源林场分流困难女职工冯松丽家中时,了解到她的爱人没有户口,在一次车祸中受重伤,失去劳动能力,仅靠妻子拾废品维持生活,林业局工会了解情况以后及时协调民政为冯松丽办理了B类低保,并以最快的速度在民政为她家争取了2000元的临时救助金,林业局工会及奎源林场两级工会也送上救助金,当不善言辞的冯松丽接过工会为她家申请的救助金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2012年5月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系统》由过去的2.0旧系统改版升级到3.0新系统,所有的旧数据都要更新、校对、录入到新系统,时间紧,任务重,如果不按期完成系统更新,低保户将不能及时领取到保障金,这一年又赶上我的女儿参加中考,我知道中考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别人家的孩子家长都在忙着怎样给孩子增加营养,怎样做好考前心理疏导工作,而我却忙着加班加点的核实低保户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个身份证的数字,孩子经常一个人在快餐店吃一口就去补习上课去了,这让我很内疚和矛盾,由于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少,为了能让低保户按时领取低保金,我舍“小家”为“大家”,经过近20天废寝忘食的工作,终于按时完成了低保更新工作,让我欣慰的是,我的女儿也以全旗第8的好成绩考取了海拉尔二中。
2013年,帮扶中心对全局1215户低保户做了100%全面的入户调查并填表登记,为27户39人及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对129户已经实现再就业、退休、和毕业的学生进行了清理,2013年1-12月份累计发放低保金930余万元,为255名残疾低保人员争取政府补贴金153000元,为900余户低保户申请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低保工作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了“按标施保、分类施保、应保尽保”。
四、恪尽职守
做好入户调查和帮扶系统更新工作
阿里河林业局在《全国工会帮扶中心管理系统》中建立困难职工档案1773份,每逢“金秋助学”和“元旦春节”,帮扶中心工作人员都要对全局特困、重点困难户进行全面的大走访,我都要协助帮扶中心主任细致、详实地做好走访记录,并留心每户困难职工的困难原因、生活状况、子女就学情况,了解困难职工的所想、所求、所需,以及时地为困难职工提供帮助。
2013年9月,在全国总工会的要求下,对《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做了全面的改版升级,重新修订并细化了困难职工认定标准,细化了困难职工的家庭基本信息,由于上级没有办理学习班,一切操作流程需要自己自学完成,这给我的工作的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新系统对困难户的家庭基本信息要求更加详实,每户的家庭信息一年之内必须有变动,还要符合逻辑,否则帮扶资金将不能录入系统,我通过下载学习手册和网络请教老师,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完成了1700户4046人的电子档案更新、上报、管理工作,并把系统中已经脱贫、死亡、和多年人户分离的档案全部注销,实现了困难职工档案信息化、动态化管理。
五、求真务实
做好档案内业管理工作
工会档案是工运事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工会组织无形的资产,同时也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自从来到帮扶中心后,翻阅了大量的生活部留存资料,并吸取、参考、借鉴以往的经验,更新、创新、完善各项档案材料,打开帮扶中心档案卷库,映入眼帘的是:金秋助学、“两节“送温暖、领导干部“一助一”,“多助一”、全局捐助活动、职工来信来访、残疾人,低保工作、困难职工档案等各项纸质档案排列整齐、账目清晰,一目了然。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林业局救助资金,每一笔金额都附有困难职工的申请书、入户调查表、病历、和财务发放留存小票,救助工作公开透明,通过档案就能了解到困难职工的家庭住址、困难情况、电话号码、和救助金额。功夫不负有心人,阿里河帮扶中心内业档案,在2013年管局工会年终检查指导工作中受到领导的好评。周部长亲切的说:“你们局帮扶中心的内业档案排在了全林区前列,是我目前走过的所有林业局中,做的最好、最全面最细致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微博之力,为工作辛勤付出汗水,我觉得这是一名工会工作人员应该做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把成绩做为新的起点,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使自己的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实工作、爱岗敬业,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心全意投入到工运事业中,以回报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和期盼。
第二篇:李桂玲先进事迹材料
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履职
——阿里河帮扶中心干事 李桂玲
我的名字叫李桂玲,现在是工会帮扶中心的一名干事,多年以来我一直是林业局的一名文艺骨干,曾参加过上百场林业局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由于我的文艺特长,自2010年6月起我从生产科地衡调入林业局工会工作,我怀着对工会工作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担负起帮扶中心困难职工集访、接待、诉求和帮扶中心内业档案管理的工作,由于我工作中任劳任怨、尽心尽力、认真履行职责,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一、勤于学习提升服务工作业务能力
做为工会工作岗位上的“新手”,我深知帮扶中心工作人员肩负的责任,必须要具备优良的政治、业务素质,我始终把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会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放在首要的位置,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工会法》、《劳动法》、《中国工会章程》,2012年通过成人自考并取得了计算机大专学历。工作中我虚心向老同事学习,很快熟练掌握了办公室自动化办公流程,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提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学习我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才干,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微笑服务做好接待来访诉求工作
帮扶中心工作是工会的窗口,每天都有很多职工及职工家属前来咨询和求助,我深知做好窗口服务是一门艺术,窗口虽小却代表着工
会的形象,只有扮演好服务角色,才能架起工会与困难职工之间的“连心桥”,首先,我每天把办公环境打扫整洁,备好热水和茶杯,让困难职工一进门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接待中,我细心倾听困难户的心声,做好记录,为困难职工送上一个和蔼的微笑,一杯温暖的热水,一副倾听苦衷的耳朵,我觉得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帮扶同样的重要。
2013年9月12日,局机关退休困难职工王怀珠来帮扶中心领取生活补助,攀谈中老人向我诉说着自己心中的苦闷,他说多年以前自己年轻力壮,孩子们都健康成长,一家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自从小女儿患上严重的类风湿不能自理,家庭生活便陷入了困境,如今39岁的女儿全身只有嘴听自己的使唤,生活中翻身、挪动肢体、吃饭、盖被子、穿衣服、大小便、都要靠年迈的父母照顾,自己和老伴都身患糖尿病、脑梗死,现在每逢去早市买菜,碰见自己原来的老同事,问起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就觉得抬不起头,这样自己就不爱出门,害怕出门碰见邻居和熟人,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老人含着眼泪对我说:“姑娘啊!来到帮扶中心我和你们诉说了我自己心中的苦闷,我心里释放了很多,经过你们的劝慰我心里也不那么憋屈了。”看到老人满脸愁楚而来,手里拿着困难补助金,脸上带着笑意而去,我真是非常的欣慰。
工作中我给自己制定了“五点”原则,即:“微笑露一点、说话轻一点、|嘴巴甜一点、行动快一点、爱心多一点”,把困难职工当成自己的亲人,把党的关怀和工会组织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来访职工,2013年帮扶中心共接待来信来访困难职工297人,解决职工利益诉求18起。
三、深入一线 全面做好低保工作
阿里河林业局现有低保户1215户,2568人,下属20个基层单位和8个主辅分离单位,低保工作十分繁杂和琐碎,每个月都有新申请低保、超标撤销低保、调整类别、分户、迁移社区的各项工作,工作中帮扶中心的电话几乎是响个不停,一件事情没处理完另一件事情又接踵而至,为了不遗漏每个困难职工的一件小事,办工桌上的日历成了我随时记录电话信息和各项工作的日记本,我相信困难职工的每件事情在帮扶中心是众多事情中的一件小事,而对于困难职工家庭,那就是天大的大事,所以我不能遗漏每一件事情。
我经常跟随领导深入基层到新申请低保的困难户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时把生活在低保线以下的困难职工纳入到低保范围,尽最大努力为困难职工争取到国家的惠民政策,去年10月,当来到奎源林场分流困难女职工冯松丽家中时,了解到她的爱人没有户口,在一次车祸中受重伤,失去劳动能力,仅靠妻子拾废品维持生活,林业局工会了解情况以后及时协调民政为冯松丽办理了B类低保,并以最快的速度在民政为她家争取了2000元的临时救助金,林业局工会及奎源林场两级工会也送上救助金,当不善言辞的冯松丽接过工会为她家申请的救助金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2012年5月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系统》由过去的2.0旧系统改版升级到3.0新系统,所有的旧数据都要更新、校对、录入到新系
统,时间紧,任务重,如果不按期完成系统更新,低保户将不能及时领取到保障金,这一年又赶上我的女儿参加中考,我知道中考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别人家的孩子家长都在忙着怎样给孩子增加营养,怎样做好考前心理疏导工作,而我却忙着加班加点的核实低保户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个身份证的数字,孩子经常一个人在快餐店吃一口就去补习上课去了,这让我很内疚和矛盾,由于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少,为了能让低保户按时领取低保金,我舍“小家”为“大家”,经过近20天废寝忘食的工作,终于按时完成了低保更新工作,让我欣慰的是,我的女儿也以全旗第8的好成绩考取了海拉尔二中。
2013年,帮扶中心对全局1215户低保户做了100%全面的入户调查并填表登记,为27户39人及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对129户已经实现再就业、退休、和毕业的学生进行了清理,2013年1-12月份累计发放低保金930余万元,为255名残疾低保人员争取政府补贴金153000元,为900余户低保户申请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低保工作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了“按标施保、分类施保、应保尽保”。
四、恪尽职守做好入户调查和帮扶系统更新工作
阿里河林业局在《全国工会帮扶中心管理系统》中建立困难职工档案1773份,每逢“金秋助学”和“元旦春节”,帮扶中心工作人员都要对全局特困、重点困难户进行全面的大走访,我都要协助帮扶中心主任细致、详实地做好走访记录,并留心每户困难职工的困难原因、生活状况、子女就学情况,了解困难职工的所想、所求、所需,以及时地为困难职工提供帮助。
2013年9月,在全国总工会的要求下,对《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做了全面的改版升级,重新修订并细化了困难职工认定标准,细化了困难职工的家庭基本信息,由于上级没有办理学习班,一切操作流程需要自己自学完成,这给我的工作的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新系统对困难户的家庭基本信息要求更加详实,每户的家庭信息一年之内必须有变动,还要符合逻辑,否则帮扶资金将不能录入系统,我通过下载学习手册和网络请教老师,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完成了1700户4046人的电子档案更新、上报、管理工作,并把系统中已经脱贫、死亡、和多年人户分离的档案全部注销,实现了困难职工档案信息化、动态化管理。
五、求真务实做好档案内业管理工作
工会档案是工运事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工会组织无形的资产,同时也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自从来到帮扶中心后,翻阅了大量的生活部留存资料,并吸取、参考、借鉴以往的经验,更新、创新、完善各项档案材料,打开帮扶中心档案卷库,映入眼帘的是:金秋助学、“两节“送温暖、领导干部“一助一”,“多助一”、全局捐助活动、职工来信来访、残疾人,低保工作、困难职工档案等各项纸质档案排列整齐、账目清晰,一目了然。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林业局救助资金,每一笔金额都附有困难职工的申请书、入户调查表、病历、和财务发放留存小票,救助工作公开透明,通过档案就能了解到困难职工的家庭住址、困难情况、电话号码、和救助金
额。功夫不负有心人,阿里河帮扶中心内业档案,在2013年管局工会年终检查指导工作中受到领导的好评。周部长亲切的说:“你们局帮扶中心的内业档案排在了全林区前列,是我目前走过的所有林业局中,做的最好、最全面最细致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微博之力,为工作辛勤付出汗水,我觉得这是一名工会工作人员应该做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把成绩做为新的起点,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使自己的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实工作、爱岗敬业,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心全意投入到工运事业中,以回报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和期盼。
第三篇:感想(李桂科先进事迹)
李桂科,一位伟大的医生
一直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以前对这句话的认识很抽象,不知道为什么价值要通过贡献来体现。2014年11月25日~26日,我们到大理州洱源县麻疯村体验学习后,我开始理解这句话了,李桂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麻风病人、贡献给中国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贡献给全人类的健康。从李桂科医生身上我看到了自我实现,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位伟大的医务工作者。
新浪网一则报道对李桂科这样描述,“李桂科是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1980年12月,李桂科踏上了从医之路,毅然奔赴与世隔绝的山石屏疗养院,开始长达33年的坚守。他刻苦钻研、悉心治疗,使426名麻风病患者痊愈,100多人走出’麻风村’。他带领康复人员修路架桥、接水通电,种植经济林果、发展种植养殖业,使村民摆脱了穷困的生活。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孤寡老人,想尽办法解决疗养院学龄儿童和青壮年的就学就业问题,他积极向国内外各种慈善公益组织寻求帮助,带领疗养院的康复者到外地观光,增长见识,树立信心,搭建了麻风病康复者了解外界、融入社会的新平台。”在麻疯村学习的两天,使我感动的不仅仅是李桂科医生的这些实实在在工作成绩,还有他可贵的精神:对生命的尊重,对病人的关心、爱护,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深山大林里,在与世隔绝的麻疯村,李桂科给我们讲起过去艰苦的岁月,他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更多的是讲他与麻风病患者共同奋斗的经历,从未对自己的困难抱怨过。对于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的我们,各种条件都很便利,年轻人更不能有抱怨,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向李桂科医生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自己的事业,踏实工作,敬业奉献,对未来充满希望。不管是否能够做到自我实现,首先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四篇:李玲
与时俱进 服务百姓
—记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执业药师李玲
你们是否看到了李玲忙碌的身影。她听课、讲课、读研、出书;她组织药师进行《药品管理法》知识竞赛;她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放心药房”,她深入病区为病人解决药物反应难题……。李玲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同行的尊敬。
李玲同志现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药品使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院管理学会临床药事管理学组秘书;上海市药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学会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委员;《中国临床药学杂志》编委;《药学服务与研究》杂志特邀编委。
因势利导 凝聚动力
1997年7月,她全面接手药剂科工作以来,面对千头万绪,陈旧的药房和落后的工作条件,她没有退缩,而是站在医院药学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任命第二天,她推掉一切应酬,深入到各个部门开展业务发展调研,详细了解从药品采购、调剂、制剂的各个环节,主动深入到普通员工中,征求大家对科室发展的金点子,从中整理和归纳有利业务发展的建议和意见,运用到科室规划当中。随后,她组织召开全科职工的交心会.大家畅所欲言,谈感受、谈体会、谈前景、谈发展困惑,谈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她还因地制宜制订发展计划和目标考核办法,加大考评力度,有效促进各项工作整体推进。每周坚持还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各个部门了解情况,充分掌握药品供需的变化,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解决基层面临的实际问题。众人划桨开大船,在李玲主任的影响和带动下,全科众志成城,迎来了发展的新局面:2002年新制剂楼落成,随后又完成了住院药房、急诊药房和中药房的改造扩建工程;2003年获得了首批“上海市放心药房”称号;2005年全科顺利通过《麻醉药品临床使用与管理规范》考试;2006年被中国医院协会授予首届“中国医院药事管理”优秀奖。
身先士卒 一马当先
“身教重于言教”是李玲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她时时刻刻用这句至理名言激励自己,不脱离群众,用表率的作用拉近与职工之间的距离。2003年10月,医院的HIS软件系统刚开始使用,门诊药房的操作流程和患者的取药顺序随之有了较大的改动,工作人员和患者都感到有些不适应,一时间造成了门诊大厅取药病人堆积如山,患者不知从何取药的混乱局面。的李玲主任听到消息后,顾不上当时身体不适,立即和门诊药房的职工投入到对病员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当中。看到身体疲倦的主任亲自在病人中进行疏导,为每一个病员耐心解释说明情况,大家的干劲更加高涨,不到30分钟混乱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看到病人开始有序地分流到各个窗口取药,她又组织窗口职工分批分次地给病人做宣传,指导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与时俱进 服务百姓
作为十院药学服务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她虽然常年从事管理工作,但不仅没有把自己的药学专业抛开,还不间断地下临床了解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名70岁的脑梗恢复期患者,长期服用脑血栓片,因病情需要给予三氟噻吨/四甲蒽丙胺(黛丽新)治疗,第二天即出现手抖、全身抽搐等症状,患者家属为此非常着急,经人介绍找到李玲主任。主任在临床医生排除再次脑梗的可能后,结合自己多年的药品使用经验,怀疑是黛丽新引起的一种少见药原性副反应,便建议停用该药。随后进行了对症处理,患者症状即逐渐消失。此举不仅为患者省去了不必要的检查治疗费用,而且为医院赢得了信任和好评。业务方面,她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经常深入临床一线,在得知医生对夜间顽固性咳嗽缺乏有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她翻阅大量书籍,查找资料,历时两个月的艰苦攻关,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用药方案,仅仅通过几个价格极低药物的配伍使用即在临床上收到奇效,不仅为患者解除了病痛的困扰,也以自己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为药剂科赢得了同行的尊敬。
真情投入 愧疚家人
李玲主任有着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对待工作不分白天黑夜,真正切切地把精力放在科室大家庭,却经常忽略自己的小家庭。平日她很少顾家,在家难得吃到几餐团圆饭,就连女儿的学业也很少过问。为了科室教学科研能上个新台阶,她每天早出晚归,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华灯初上,她少了与家人团聚、与女儿沟通的机会,而是和同事们一起讨论、修改课题申报稿,拜访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探讨课题的可行性和社会价值,用真诚和热情与许多科研机构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为药剂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倡导“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她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她是一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她全心全意为患者的用药安全着想,以服务人民为荣;她听课、讲课、读研、出书、不断学习,以崇尚科学为荣;她以工作为重,为处理突发事件或完成应急任务不辞辛苦,以辛勤劳动为荣;她善待同事,帮助同事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以团结互助为荣;她十年如一日,在医院的关键岗位上处事原则分明,法制观念强,廉洁自律,以遵纪守法为荣。“跋山涉水不弯腰,开拓思路显本色。”这是李玲主任朴实的工作情怀,也是她执着的人生信条,问及她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李玲自豪地说,开足马力朝前奔,万马奔腾争上游。
第五篇: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3月11日在参加了李桂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活动,深入了解了李桂科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感到很有意义,通过听讲学习,内心很受感动、很受鼓舞,也感到很受教育。通过不断的学习,认识到关键就在于李桂科同志心里时刻装着病患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学习李桂科精神,关键是要学习好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他30余年行医路 不离不弃地守候,对党的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和热爱本职的思想。李桂科同志1980年到洱源县防疫站(现疾控中心)工作,3个月后被派到山石屏疗养院。那时的山石屏疗养院共有来自大理、剑川、丽江、兰坪、洱源等地的麻风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负责这些病患的治疗工作。由于医疗条件差、设备落后和认识上的误区,人们谈“麻”色变,只要看见麻风病患者就躲得远远的。刚刚接触治疗麻风病工作时,李桂科也常常感到不知所措。然而,当他一次次看到麻风病患者那渴求健康的目光时,与生俱来的善良和爱心又让他无法撒手。就这样,李桂科抛开了所有顾虑,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麻风病患者治疗和康复工作。一到夏季,有些患者的肌肤会出现溃烂,常人避而远之。康复者杨晓元回忆,1981年6月,疗养院里有一位名叫苏晓标的麻风病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身体上多处出现溃烂。可患者十分固执,他不相信李医生可以治好麻风病,不仅拒绝接受治疗,发的药也总是悄悄地扔掉。为了患者早日康复,李桂科反复做苏晓标的思想工作,耐心给他讲解病情病理、药品的药理。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苏晓标与大家一样,病情好转,他逢人便说:“李医生真是神医,我服了!”
在李桂科等疗养院医生的不懈努力下,经过3年多的时间,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逐渐康复。患者康复后,还得按时吃药,定期接受检查,就这样,李桂科选择留了下来,这一干就是32年。
李桂科同志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为麻风病患者康复做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
二是学习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李桂科同志1980年派到山石屏疗养院工作。当年的疗养院共有麻风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负责这些病患的治疗工作。而80年代初,还是一个谈“麻”色变的年代,一般人看见麻风病患者就不假思索、躲得远远的。作为一线医疗工作者的李桂科,自然引起了父母的担忧,二老想尽办法、百般阻挠,非让他离开疗养院不可。“百善孝为先”,面对父母的苦苦劝说,年轻的李桂科有些动摇。然而,麻风病患者溃烂的伤口、痛苦不堪的表情,以及他们那渴求健康的目光,让他最终选择 留下,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行医路。1981年6月,李桂科行医以来的第一个夏天,因为天气炎热的关系,较为严重的麻风病患者皮肤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溃烂,一般人只要一靠近,就会被难闻的气味熏得捂着鼻子逃开。
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李桂科迎难而上,没有退缩。就在他悉心为病人诊断治疗的时候,“钉子户”却出现了——一个名叫苏晓标的患者,身体上已出现多处溃烂,却始终拒绝治疗,还蛊惑病友说麻风病是不治之症,让大家不要相信医学、不要相信李桂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钉子户”,在两年后却变成了李桂科妙手仁心的最佳代言人,“李医生真是神医,我服了!” 苏晓标逢人便夸个不停——两年来,李桂科从未放弃对他的治疗,还花尽心思,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耐心地讲解病情病理、药品药理,让他的病得到了有效地治疗。
和“钉子户”苏晓标一样,经过两三年的治疗,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得到有效治疗,逐渐康复了。然而康复后的患者仍需要按时吃药,定期接受检查,放不下他们的李桂科,选择了留守,一年又一年,就这样一守就是30几年!
李桂科同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三是学习他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桂科同志对病患者怀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医者仁心,他心里时刻装着患者,山石屏疗养院当年是为安置麻风病患者而建立起来的,配套设施并不健全,院里别说学校,连个老师都没有。看着院里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李桂科充满了担忧,“娃娃们得读书识字才行呀!”
李桂科开始东奔西跑,筹划孩子读书的事情——没有课本,他就跑到自己曾经当过代课教师的三营镇永胜小学,请老同事们翻箱倒柜,找出几套旧教材;没有老师,他就东奔西走,磨破嘴皮子,把周围认识的人访了个遍……
尽管最后还是没能请来老师,不得已让疗养院里识字的老人充当了临时教师,但孩子们总算有人教了——1990年9月,朗朗书声回荡在疗养院内外!李桂科自己,也当起了“兼职老师”,在空闲时间辅导学生。
“现在从我们院里出去的孩子中,已经出了六个大学生和一个研究生了!都是李医生的功劳!”康复者杨晓云充满自豪和感恩,“他治好了我们的病,还为我们的下一代考虑。”
随着时间的推移,疗养院里老弱病残的康复者越来越多,加上没有经济收入,每个月只能靠政府的补助艰难度日。
穷则思变,唯有授人与渔、带领村民们自力更生,才是解决一穷二白的根本方法!下定决心的李桂科,把康复者们动员了起来,带领他们种地、种树、养猪。可好不容易农副产品出来了,销路却成了问题——疗养院被滔滔黑潓江水阻隔在河的南岸,渡江赶集的交通工具只有一条小小的木船,不仅运载量有限,夏季河水泛滥时还会危及村民的生命安全。
为解决销路,也为解决村民们出行难的问题,李桂科到处筹集资金,还不间断地跑县政府、乡政府反映情况,争取支持。终于,1996年,一座长60多米的铁索桥修成了,不仅解决了出行问题,种出来的农产品也有小老板进来收购了,大伙收入不断增加,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近几年里,得益于疗养院附近良好的生态环境,李桂科又带领大伙搞起了“生态•体验”旅游,目前已接待过来自广州、上海、成都、昆明等地的不少游客。前些年带领大家一起栽种的板栗、核桃已长成了大树,每年都有数万元的收入。
微言录:
麻风病康复者苏晓标说:“李医生真是个神医!” 从疗养院走出去的大学生晓奎说:“李医生是我的再生父母,没有他,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村民宋文红说:“他带着我们种地、种树、养猪,我们的生活慢慢宽裕起来、收入不断增加!”
村民杨翠莲说:“3月3日洱源5.5级地震发生后,李医生看见我们的房子倒了,很难过,给我们搭起了帐篷,还 把走不动的老人一个个背出来,他对我们比对自己的亲人还好!”
……
李桂科说,“我放不下他们,30多年了,我们一起哭过、笑过,他们已经融入到我的整个生命中,是我今生永远的牵挂!”
李桂科同志是党的好医生、好党员。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甘于奉献,一心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李桂科同志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