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学校工会工作总结
农业学校工会工作总结
202_上半年,在市农林水电工会和局工会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工会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市农林水电工会202_年工作要点为指导,以不同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职工的精神面貌取得了可喜的变化,校园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办学形式进一步趋向多层次、多元化,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模范职工之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工会自身建设不断推进,学校工会的工作活力大大增强。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配合学校做好行政业务工作。
一是学校工会引导全体职工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学校班子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广大职工切身体会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亲眼看到了发展的前途,亲口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全校教职工干事的多了,不干事的少了;主动承担任务的多了,推诿扯皮的少了;琢磨事的多了,琢磨人的少了;认真负责的多了,敷衍了事的少了;讲奉献、用私家车跑办公事的多了,讲索取,斤斤计较的少了;敢于走出去闯市场的多了,“宅男宅女”少了;以学校为荣的人多了,不敢承认是农校职工的少了,职工的精神状态明显转变,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二是积极引导教师参加“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创新型人才,树立新时期教职工形象”活动,鼓励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三是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举办教学观摩课、教学研究课等教科研活动,组织9名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培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四是参与教学、科研和实训基地建设,完成了农艺工、花卉园艺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四个工种151人次的技能鉴定工作。五是紧紧抓住“送教下乡”、阳光工程培训、成人教育等中心工作,学校办学形式更加多层次、多元化,办学规模也实现了大的突破,目前“一村一员”的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中,力争在4年的时间里,为全市4419个行政村,每村培养一名农业科技人才。六是经过认真坚实的工作,我校重新拿回了市级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二、发挥模范职工之家作用,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一是改善办公条件。为每个办公地点安装了空调。二是美化校园环境。对学校进行了整体绿化、美化,花草种类增多,并设专人管理,校园内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校园更加整洁、清雅;安装了照明灯具,校园的夜晚如同白天一样明亮。三是下大力对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进行升级改造,职工活动室配备了高标准的乒乓球台、音响灯光设备、健身器材等设施,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对学校医务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强了为师生职工健康服务的能力。同时按照上级工会要求进一步加强了群众工作室建设,做到了有场地,有制度、有人员、有活动、有记录,职工思想稳定,没有上访和突发事件发生。
三、开展多项活动,关心教职工生活,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
一是将学校破旧平房进行装修改造,解决教师午间休息问题,每个休息室铺设了地砖、更换了门窗、水电暖并安装了冷暖空调,学校职工再也不用在桌子凳子上睡午觉了。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工会组织了迎新年茶话会、三八妇女节座谈会、全体职工外出旅游、定期在学校餐厅集体包饺子等活动,广大教职工在享受福利的同时,丰富了文化生活,增进了相互交流。三是关心职工身体健康,组织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进行了全面体检;四是关心职工生活。学校在职或离退休职工婚丧嫁娶患病住院,学校工会都会在第一时间派人探望;对长年患重病的困难职工边建梅老师给予一定的困难补助,对军嫂石莹老师进行节日慰问,使每一位教职工都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下半年工作目标: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为主题,以服务大局、服务教职工为根本,以建立健全良好的沟通互动机制为前提,以加强教代会、工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工会干部维权能力和水平为关键,以创新工作方式为途径,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养,在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工作大局中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积极作用。
第二篇:农业学校工会工作总结
农业学校工会工作总结
202_上半年,在市农林水电工会和局工会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工会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市农林水电工会202_年工作要点为指导,以不同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职工的精神面貌取得了可喜的变化,校园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办学形式进一步趋向多层次、多元化,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模范职工之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工会自身建设不断推进,学校工会的工作活力大大增强。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配合学校做好行政业务工作。
一是学校工会引导全体职工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学校班子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广大职工切身体会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亲眼看到了发展的前途,亲口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全校教职工干事的多了,不干事的少了;主动承担任务的多了,推诿扯皮的少了;琢磨事的多了,琢磨人的少了;认真负责的多了,敷衍了事的少了;讲奉献、用私家车跑办公事的多了,讲索取,斤斤计较的少了;敢于走出去闯市场的多了,“宅男宅女”少了;以学校为荣的人多了,不敢承认是农校职工的少了,职工的精神状态明显转变,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二是积极引导教师参加“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创新型人才,树立新时期教职工形象”活动,鼓励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三是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举办教学观摩课、教学研究课等教科研活动,组织9名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培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四是参与教学、科研和实训基地建设,完成了农艺工、花卉园艺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四个工种151人次的技能鉴定工作。五是紧紧抓住“送教下乡”、阳光工程培训、成人教育等中心工作,学校办学形式更加多层次、多元化,办学规模也实现了大的突破,目前“一村一员”的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中,力争在4年的时间里,为全市4419个行政村,每村培养一名农业科技人才。六是经过认真坚实的工作,我校重新拿回了市级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二、发挥模范职工之家作用,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一是改善办公条件。为每个办公地点安装了空调。二是美化校园环境。对学校进行了整体绿化、美化,花草种类增多,并设专人管理,校园内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校园更加整洁、清雅;安装了照明灯具,校园的夜晚如同白天一样明亮。三是下大力对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进行升级改造,职工活动室配备了高标准的乒乓球台、音响灯光设备、健身器材等设施,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对学校医务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强了为师生职工健康服务的能力。同时按照上级工会要求进一步加强了群众工作室建设,做到了有场地,有制度、有人员、有活动、有记录,职工思想稳定,没有上访和突发事件发生。
三、开展多项活动,关心教职工生活,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
一是将学校破旧平房进行装修改造,解决教师午间休息问题,每个休息室铺设了地砖、更换了门窗、水电暖并安装了冷暖空调,学校职工再也不用在桌子凳子上睡午觉了。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工会组织了迎新年茶话会、三八妇女节座谈会、全体职工外出旅游、定期在学校餐厅集体包饺子等活动,广大教职工在享受福利的同时,丰富了文化生活,增进了相互交流。三是关心职工身体健康,组织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进行了全面体检;四是关心职工生活。学校在职或离退休职工婚丧嫁娶患病住院,学校工会都会在第一时间派人探望;对长年患重病的困难职工边建梅老师给予一定的困难补助,对军嫂石莹老师进行节日慰问,使每一位教职工都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下半年工作目标: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为主题,以服务大局、服务教职工为根本,以建立健全良好的沟通互动机制为前提,以加强教代会、工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工会干部维权能力和水平为关键,以创新工作方式为途径,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养,在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工作大局中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积极作用。
第三篇:农业学校工会工作总结
农业学校工会工作总结
202_上半年,在市农林水电工会和局工会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工会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市农林水电工会202_年工作要点为指导,以不同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职工的精神面貌取得了可喜的变化,校园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办学形式进一步趋向多层次、多元化,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模范职工之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工会自身建设不断推进,学校工会的工作活力大大增强。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配合学校做好行政业务工作。
一是学校工会引导全体职工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学校班子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广大职工切身体会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亲眼看到了发展的前途,亲口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全校教职工干事的多了,不干事的少了;主动承担任务的多了,推诿扯皮的少了;琢磨事的多了,琢磨人的少了;认真负责的多了,敷衍了事的少了;讲奉献、用私家车跑办公事的多了,讲索取,斤斤计较的少了;敢于走出去闯市场的多了,“宅男宅女”少了;以学校为荣的人多了,不敢承认是农校职工的少了,职工的精神状态明显转变,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二是积极引导教师参加“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创新型人才,树立新时期教职工形象”活动,鼓励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三是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举办教学观摩课、教学研究课等教科研活动,组织9名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培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四是参与教学、科研和实训基地建设,完成了农艺工、花卉园艺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四个工种151人次的技能鉴定工作。五是紧紧抓住“送教下乡”、阳光工程培训、成人教育等中心工作,学校办学形式更加多层次、多元化,办学规模也实现了大的突破,目前“一村一员”的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中,力争在4年的时间里,为全市4419个行政村,每村培养一名农业科技人才。六是经过认真坚实的工作,我校重新拿回了市级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二、发挥模范职工之家作用,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一是改善办公条件。为每个办公地点安装了空调。二是美化校园环境。对学校进行了整体绿化、美化,花草种类增多,并设专人管理,校园内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校园更加整洁、清雅;安装了照明灯具,校园的夜晚如同白天一样明亮。三是下大力对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进行升级改造,职工活动室配备了高标准的乒乓球台、音响灯光设备、健身器材等设施,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对学校医务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强了为师生职工健康服务的能力。同时按照上级工会要求进一步加强了群众工作室建设,做到了有场地,有制度、有人员、有活动、有记录,职工思想稳定,没有上访和突发事件发生。
三、开展多项活动,关心教职工生活,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
一是将学校破旧平房进行装修改造,解决教师午间休息问题,每个休息室铺设了地砖、更换了门窗、水电暖并安装了冷暖空调,学校职工再也不用在桌子凳子上睡午觉了。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工会组织了迎新年茶话会、三八妇女节座谈会、全体职工外出旅游、定期在学校餐厅集体包饺子等活动,广大教职工在享受福利的同时,丰富了文化生活,增进了相互交流。三是关心职工身体健康,组织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进行了全面体检;四是关心职工生活。学校在职或离退休职工婚丧嫁娶患病住院,学校工会都会在第一时间派人探望;对长年患重病的困难职工边建梅老师给予一定的困难补助,对军嫂石莹老师进行节日慰问,使每一位教职工都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下半年工作目标: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为主题,以服务大局、服务教职工为根本,以建立健全良好的沟通互动机制为前提,以加强教代会、工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工会干部维权能力和水平为关键,以创新工作方式为途径,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养,在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工作大局中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河池民族农业学校202_年工作总结
河池民族农业学校202_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在河池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服务河池市农业经济发展为基本点,在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凝聚力量,开拓进取,以务实的工作精神,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师管理,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学校202_年的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狠抓好招生工作,超额完成招生任务
学生是学校的生命,没有学生学校就无从发展。招生工作无疑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学校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自治区、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抓招生促发展,不断深化我校招生制度改革。从3月份开始,学校领导班子通过召开校务会,制定招生方案和计划,组织校招生工作人员办着手抓好招生工作,积极与河池市教育局加强联系、沟通,并于5月前派出了韦尚往等5位教师参加了中职学校招生宣传大篷车活动,对河池市各县初级中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宣传。经过努力,今年我校招到高中生418人、中专生207人,完成上级下达指标的138%。
二、着重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机遇,认真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学校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学校领导班子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有教务科和总务科的领导和专业骨干教师。今年以来,学校领导积极奔走于自治区农业厅、河池市委市政府及市农业局之间,商讨和争取有关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事宜。经过多次的努力和各方的大力支持,我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各项指标和任务已经落到实处。今年,我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班已经完成了1780人的培训任务,完成全区农技人员培训236人。
三、搞好校园基础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为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学校领导班子研究,通过学校校务会,校代会的统一表决。今年学校自筹资金,投入77万元对培训教室、宿舍、会议室、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改善。
(一)、投入5万元对办公楼二楼阅览室进行改造。建成一个可以容纳60人以上的中型会议室,并安装有空调等设备,大大改善了会议室的舒适性。
(二)、投入30万元对第四、第五栋学生公寓楼进行改造。第四栋安装19台空调、20台电视机、100张席梦思床、热水系统改造以及门窗更新等;第五栋安装空调10台、电视机10台、席梦思床50张及门窗更新等,不断满足培训学员住宿条件要求。
(三)、投入约10万元建成面积150平米的蚕房及60平米的车库、器材室等,为教学提供实践活动便利。
(四)、投入12万元更新礼堂培训班课桌椅等设备。
(五)、投入5万元更换学生宿舍卫生间门。
(六)、投入15万元对15间教室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课堂教学告别了用粉笔写字的时代。
四、认真落实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广大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一直以来,我校始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学校安全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进一步完善了安全工作制度,确保了学校财产和师生生命安全,使学校1000多名学生和100多名教职员工平平安安。具体措施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从下半年开始,我校实行科长值周制度,副科级以上的领导都参与学校安全值周工作,每天确保有两名科级领导负责校园安全值日工作任务;并制定岗位安全责任制,对学校安全工作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做到责任层层落实,信息及时互通反馈。同时,对门卫工作实行社会化管理,每年投入9万元聘请宜州市保安公司的专职人员对我校门卫每天24小时全封闭安全管理。
(二)、认真做好各种值班工作,切实抓好学校安全防范。认真制定各种值班的制度与职责,严格值班纪律,采取双管齐下和多管齐下的安全管理措施,如:节假日值班有门卫值班、宿管员值班、后勤值班、领导值班、夜巡逻值班;平时值班有各班主任值班、各年级教师值班,学校行政值班和学生值勤。各种值班均有记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有些萌发性的问题,我们力争抢在第一时间进行教育,把问题处理在萌发阶段。值周教师每天早上6点10分前到岗,中午12:30--13:30先后在食堂、学生宿舍区加强巡逻和检查,对每个宿舍每个床位的学生就寝(晚寝亦如此)状况逐一排查,发现床位空缺的立即向学生科和保卫科报告情况并采取紧急追查措施,以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晚上21:50下自修后,所有值班的领导、老师、门卫、宿管员和保卫科巡逻员等都绷紧神经,立即在校园内展开拉网式巡逻,以防发生学生爬墙外出上网或打架等违纪行为,直到23:30检查学生晚寝状况正常后方能离岗(但宿管员必须24小时轮流值班)。学校的安全管理达到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
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学校的安全检查和食堂食品卫生督查做到常抓不懈,切实做到安全工作时时讲、处处讲、人人讲。我们多次召集食堂工作人员和小卖部的老板及其工作人员开会,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加大对食堂及小卖部的管理力度,严禁向学生销售香烟及酒类物品,严禁销售过期变质的食物,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卫生,使他们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到警钟长鸣,严格要求。
(三)、加强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1、对上级有关安全方面的文件和会议精神,能做到及时地贯彻和学习,并根据其精神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认真组织检查落实,提出一些防范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将各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人。
2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之机,对全体学生反复强调“安全”意识。
3、以“安全教育周”为契机,加强安全教育。为提高安全教育周的实效,我们专门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安全教育周活动的实施方案,开展了以下内容的活动: 首先,开展以“安全防火知识”为主题的安全演练活动。邀请河池宜州市消防队的消防官兵给师生宣讲消防知识和实地演练,使师生掌握了消防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其次,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活动。
五、根据实际,切实抓好教学工作
(一)完善高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点抓好教学改革。建立健全了普通高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新的课改要求制定和完善教师教学管理条例和教学质量评比制度,加强高中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高中部的授课计划、备课、教案,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二)加强中专教学工作,做好全日制中专的各项教改工作。积极研究学习和落实教育部,教育厅等上级部门中职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部署我校中职教育的教学工作,做好专业知识课程教学改革。完善教师及教辅人员的管理制度,为教学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虽然学校在各项工作中尽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工作能力原因,学校工作还是有待提高。学生思想、行为和个别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水平和师德等需要我们去不断自我认识、自我提高。同时,学校全体成员还要加强理论学习、与时俱进,用科学的发展观、人生价值观来对待各自的工作。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后学校一定能够发展得更好。
第五篇: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历史
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历史
一、学校沿革(1938—202_)
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的前身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收留东南数省流亡师生,于1938年创办的国立三中江口分校(本部设铜仁,现铜仁一中)的农职部。1941年2月,分校的另两个部(初中部和五年一贯制实验班)迁回铜仁本部,农职部移交给贵州省教育厅。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贵州省政府决定在原农职部基础上,正式创办“贵州省立江口农业职业学校”,并委派钟在祥为第一任校长。当时江口县城的禹王宫、城隍庙、香山祠作校舍,实行初农、高农两部并存制,学制均为3年。学生来源,除主要收留战区流亡学生外,也在省内招生。战区流亡学生享受伙食、书籍、制服、零用等国家贷学金,本省学生免收学费,其余自理。由于旧政府不重视教育,缺乏设备和师资,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部分课程被迫停开,有的班级进入三年级后,不得不送往贵阳农业学校授课,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学校领导除第一任校长钟在祥外,从1943年后,由尹吉三(留学日本)、杨屯继任。1949年江口解放后农校并入了铜仁中学,人员分散。
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底,铜仁地委决定恢复创建农校,在铜仁城北郊两板桥划拨土地600亩用作校园。1956年初,学校破土动工,在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期主体工程基本竣工,教学楼和可容纳500人的两幢学生宿舍完工。1957年3月份即正式招生开学,1958年搬迁江口。1961年奉令停办,1963年恢复,校址设在城郊桐子巷,没有正式招生,只开办了农业干部训练班。1964年秋季正式招生,1965年迁回两板桥原校址。1970年,根据地委决定,搬迁到大兴与大兴农场合并,利用原农场的土地、房屋、设备办校,招收社来社去学生,1973年又迁回铜仁两板桥,直至202_年5月五校合并组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二、艰苦创业(1956——1966)
建校以来,由于经过了1940-—1956年和1961--1963年两个较长时间停办和多次搬迁,学校各种财产设备损失严重,兼之历来的正常经费紧缺,学校无法更新教学和和实验手段,校舍破陋不堪,设备陈旧老化,教学、工作、生活条件很差,办学十分困难。但全体教职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抓好“双基”教育,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在开创铜仁地区农业教育新局面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新中国成立后的铜仁农校的恢复和创建工作,没有接收原国民政府所办农校的任何财产和人员,一切都从头做起。为适应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形势,从1953年到1955年,在中共铜仁地委的直接领导下,曾先后开办过两期农村基层干部训练班。学校开办初期主要是为农村培养基层干部,实行社来社去。1957年首期招生约250名,分经营管理、会计、作物栽培、畜牧兽医4个专业,学习时间3个月左右,每年举办两期。从1957年下半年到1958年底,在校学生经常保持在300人左右。当时只有教职工40多人,负担很重,但教职工积极性很高,不怕困难,夜以继日地完成各项工作。
这一时期培养的对象是农村基层干部,他们的学习时间短、任务紧。学校根据这一特点,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以解决学员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为主,兼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当时学生80%以上是党团员,每班成立了党、团支部,教学和其他活动抓得很紧,任务完成出色。在“勤俭办校,勤工俭学”的号召下,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除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耕种土地120多亩,自己动手烧砖瓦建设学校。当时,学校基本上可达到粮食半自给和经费部分自给。学校的医生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还经常用业余时间为附近群众和农业社的耕畜治病,学校与群众关系十分融洽。
1958年下半年,因铜仁、玉屏、江口三县合并为铜仁县,地委决定学校搬迁江口,利用原江口县级机关房屋办校,搬迁前后历时3个月。在江口初步稳定后即于1959年春季正式招生,开设专业比在铜仁两板桥时略有增加,学生达400人左右,学制2年。1960年提前毕业分配230多名学生(后因当时国家困难,绝大部分学生动员回家搞农业生产)。
1960年,国民经济好转,地委开始着手恢复农校。首先抽调了原在校工作过的有关同志10多人,在桐子巷(原油库)建立地区农干班。1960年,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学生达500多人,教职工近90人,分设初农、中专、大学部,开办农作、植保、畜牧、兽医、水利、园艺、林业、气象、农机等9个专业,初农和中专学生实行社来社去,大学部由国家统一分配,学制2—3年。当时办学遵循的准则,主要是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鼓励师生发扬勤俭办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除教授各种课程外,学校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师生自己动手种地1400多亩,其中,田350亩左右,果园(种梨、苹果、葡萄、杨梅、广柑等)近200亩,现江口县委党校所在地都还留有一片当时种植的苹果园;其他旱地作物共600多亩,粮食可满足师生自给,蔬菜和其他农产品(西瓜、香瓜、西红柿等)除自给外,还外销铜仁县城,剩下的学校组织加工果酱等,以满足各种需要。此外,还大力发展畜牧业,饲养各种家畜600多头(其中本地耕牛180头、良种牛和马约20头、羊120只、大猪80多头、小猪154头);家禽202_多只(主要是鸭);养蜂20多桶。同时开展各种副业加工,如碾房、奶粉、浆糊和各种副食品加工等,自办发电厂,除供应本校照明和加工用电外、还供应江口城内机关用电,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学校增加收入。1960年,全校总产值达15万元,占当年国家拨给学校总经费20万元的75%以上,收入主要用于教学设备购置和扩大为教学服务的再生产资料,其次是用于改善师生福利,解决实际困难。当年全体师生员工每人发给单衣一套,有困难的学生还发给棉衣,每年的季度奖和年终奖及平时对师生的困难补助,学校从勤工俭学收入中开支,师生积极性高涨,人人都为办好学校而不分昼夜地工作和学习,学校被评为全省先进农(牧)业学校,受到省农业厅表彰。1961年学校停办,这一时期共培养学生202_多名,除1960年毕业分配的230名外,其余都是为农村培养的基层干部和社来社去学生。
1963年底到1964年初,开办了一期120人的农业干部(各县、区农推站负责人)训练班,以后逐渐增调工作人员。1964年秋季在地区农干班的基础上正式复校,招收初中毕业生100人,两届共培训干部120人,为期3个月(农干班于1965年1月底结束)。1965年秋季,又招收学生100人,分农作、植保两个专业(各两班)。在人手不够,设备奇缺的条件下,广大师生团结一致,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创造条件。1965年7月搬回两板桥原址后,已收回原建校时国家划拨的耕地80多亩,基本上保证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需要。从1965年秋季作物播种开始到1966年底,是学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搞得较好的时期之一。当时除专业教师组织各种科研课题外,连普通课的化学教师也有自己的科研地,学生自愿组织科研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搞好观察记载,科研活动十分活跃,不但促进了教学,而且在附近生产队起到了示范作用。
这一时期,虽然教师不多(教师工共30多人),但教学活动开展较好,教师除按教学计划授课外,还为学习后进的同学补课,使他们在短期内迅速赶上一般程度。在师生中大力提倡艰苦朴素和勤劳节俭精神,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生活节俭、衣着朴素,认真劳动,团结互助,校风很好。
三、坎坷10年(1966——1976)
196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由于学校处在贵州边缘地区,“文革”初期,仍然能够维持教学秩序。但从1966年底开始,学校开始处于混乱状态,领导、教师被批斗,校园成了武斗基地,教学设备损失较重。
1966年秋季招收的学生,已入学的均被退回,1964年和1965年入学的两届学生,留校复课闹革命,直到1968年底和1969年初才分配工作。1967年和1968两年学校断断续续上课,影响了教学质量。
1970年至1971年共办两期,学制1年(实际才八九个月),共有学生900多人,学员由各公社推荐,实行社来社去,毕业后回本县安排工作(这两期学生回县后,多数先后以招工招干形式安排)。第一期分设农学(含植保)、畜牧兽医、财会3个专业(连队)。第二期只设农学和牧医两个专业连队,由教职工担任连队正、副连长和指导员。由于每期学习时间短,生产任务比较重,因而学生实际学习的时间很短,还不能达到中专水平。
1971年至1972年,学校为地委代管了知青农场。1973年7月,学校从大兴搬回两板桥。经过两个多月的搬迁和修整,秋季正式招生。开办农学、植保、畜牧兽医3个专业,学生200人,4个班(农学两个班)。1974年招生100人分成农植、牧医两个专业,学制2年,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学校改名为五·七农业大学,并分出部分教职工到江口县月亮坝农场创办江口分校,与该农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当时招生600人,其中“五·七”农业大学200人(农机、水利专业各100人),校本部(农学专业)200人,江口月亮坝分校200人,全部实行社来社去。当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活动和劳动时间较多,比较重视教学实践。忽视基本理论知识。兼之无正规的大纲、教材,授课计划性差,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粉碎“四人帮”以后,改革了招生制度,第一学期招生160人(1977年秋入学)。从此,学制统一为3年,每年招收学生150人左右。学校经常保持3个专业(农学、植保、畜牧兽医)9个班、450人左右的规模。学校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学条件等,逐步得到充实和加强,教学秩序日趋稳定,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四、改革发展(1978——202_)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学校着手从政治思想、教学等方面进行拨乱反正,肃清“左”的影响,从而结束了徘徊局面。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充分认识农业教育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社会历史的种种原因,农业和农业教育工作者的地位低下,待遇偏低,部分师生思想不稳定,教师要求改行,学生要求改专业。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除对教职工作思想工作外,还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如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通过努力已调入的共9人;农转非的4人;对学生,一是教育他们充分认识自身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二是经常介绍国内外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使他们明白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三是宣传农业教育发展状况及其在农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激发他们献身农业精神,为加速本地区农业建设而贡献力量。办校20多年中,学校已为全区(少部分面向全省)培养各级各类农业技术人才约5000多人。
(二)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农(牧)业部门调进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来的教师(包括教辅人员)27人,目前教师共有50人。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采通过以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制定自修计划,有计划地派出进修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新成果和科技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1980年以来,已派往各高等院校进修的26人次,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短期培训116人次,并积极开展各种科研活动,积极承担省、地有关部门分配的科研课题,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三中全会以来,共完成科研课题61项,其中有16项获地区科技成果奖。
(三)实行多渠道办学,快出人才
解放后复校20多年来,学校积极完成省下达的招生计划,在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同时,办好各种短训班和社来社去班,到目前为止,已培养的4904名毕业生中,社来社去及农村基层干部有3590名,占71%以上。铜仁县谢桥大队党支部书记钟国科,1960年毕业回社以后,他领导的谢桥大队工作一直走在前面。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他带头落实党的农业政策,带头劳动致富,利用自己所学的实用知识和技术,经营自己的土地,广开生产门路,很快走上了致富道路,1981年光荣地出席了地区召开的勤劳致富代表会议;松桃县大兴乡农村青年吴胜芝自费来学习回去后,坚持推广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回乡后,热心为群众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深受广大群众好评,他的先进事迹,已被《贵州日报》进行了报道。1983年,他又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该校从1983年起,除完成国家下达的招生任务外,还相继开办了民族干部训练班、在职中专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校建校以来,通过几十年的艰辛办学,几十载的求索奋进,为国家培养了以农业科技方面人才为主的各类人才1万多人。其中,半数以上为农民技术员、农村基层干部、“社来社去”生、不包分配生。他们战斗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努力工作,默默奉献,为铜仁地区及其它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民自费生吴胜芝1982年毕业后,利用学到的农业技术,带领当地农民科学种田,增加了农民收入,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其事迹被《中国青年报》、《贵州日报》等报道。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工作的学生,遍及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分布于各条战线。他们中不少人成绩卓著,成为农业科技领域的骨干力量。1968年毕业生干正书,勤奋学习,奋发进取,担任了贵州日报总编辑、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新闻学会副会长等重要职务,是贵州省核心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5年毕业生敬勇,在江口县的粮食丰收计划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铜仁地区科技拔尖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据对1976--1996年20年间以来毕业分配在铜仁地区的学生不完全统计,先后进入县级领导班子的30多人,获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进入乡科级领导班子的达400多人。
在教学效果上,通过全体教师认真执教,学生刻苦学习,也取得了骄人成绩。1980年以来,获地区科技成果奖三等奖9人,四等奖36人。教师杨济华为了提高茶叶单产,解决茶毛虫为害茶叶造成毁灭性的减产问题,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通过多年的实地观察,并经过多次试验,最后成功应用棱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效果明显。他的这一发现与应用,得到了全国同行专家的好评,这一成果已编入全国病毒名录。
1982年农学专业毕业班的作物栽培课参加全省统考,荣获全省第一名,个人囊括第一、二、三、四、五名,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1983年农学、牧医两个专业参加全省统考,牧医3门课专业考试,有两门课(内科、传染病)总分名列全省第一、二名。其中安孝荣同学有两科获全省第一,一科获第二,总评第一。1985年在全省中等农牧学校教育质量评比中,学校被评为先进,受到省农业厅表彰。
1985—1986在全地区教育战线评比中,学校又评为先进集体,受到中共铜仁地委和行署的表彰。建校以来,被上级领导部门表彰的优秀党员6人,优秀教师10人,先进工作者6人,“三八红旗手”3人,优秀团干2人。建校以来,参加全国中等农(牧)学校专业课统编教材1人,参加全省农牧学校统编教材(语文、数学、气象、作物栽培、农业经营管理、会计、农作物病虫防治、牧医等课程)11人,结合教学,科研实践,撰写出论文在地区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的有22人共47篇。
建校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努力下,学校已初具规模,校园占地达188亩,拥有固定资产400万元,其他财产100多万元;有图书3万多册,各种杂志120多种;实习农场15.5亩,其中果园4亩、种植园1.5、鱼塘10亩,猪场、鸡场、饲料加工厂、罐头车间、糕点车间、气象哨各一个,供师生教学实习之用。
截止202_年,共有教职工187人,高级讲师20人、讲师42人,教师及教辅人员合计120多人,在校学生13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