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0年市政务服务办工作总结[范文模版]
2020年上半年,市政务服务办按照省委、市委工作决策部署,持续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围绕五个“化”,抓创新、强举措,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功能政务服务新环境,被评为2019年度省改革创新成绩突出集体。
(一)以涉民服务便利化为重点,多层次推进民生领域改革
一是加快落实民生领域“一件事”。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与统筹协调作用,明确任务,制定计划,有序推进民生领域改革深化工程。推进出生“一件事”一窗办、全城办,率先实现“掌上办”,累计办件3417件,其中掌上办2345件。推行婚育户“一件事”办理,实现婚姻登记、生育登记、夫妻投靠落户联办,已累计办件1254例。6月23日起,在5个镇乡试点基础上,全市推行身后“一件事”,推动公安、卫健等7部门15个事项联审联办,居民身份证、市民卡等18类信息互认共享,累计办件794例。推进“养老”“救助”一件事改革,构建“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平台支撑、信息共享”的大救助体系,新生效低保救助对象286户435人,低保边缘救助对象44户128人。完善入园、入学“一件事”平台,实现全市入园、入学报名无纸化、掌上办。作为绍兴市扶残助残“一件事”示范点,探索部门联办工作机制,姚江镇试点开展“一件事”联办3件。推进民生办事信息互联互通,我市46家定点医疗机构已实现省内及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安徽“三省一市”)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互通。推行“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健康服务,8家市级医疗机构入驻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8家市级医院全部接入检验共享平台,4家市级医院已接入检查共享平台。
二是加快基层政务资源延伸下放。坚持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推动政务资源向下延伸,梳理镇村级便民服务可办事项目录清单,涉及镇级事项主项272项,村级事项主项86项、子项223项、孙项260个。全面拓宽“县域通办”事项范围,围绕省级下发目录事项,明确涉及我市事项284项中,镇级可办事项达226项,可实现“一证通办”事项275项,实现县域通办225项,实现率达79.2%。上半年,全市23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办件总量达52万件,较去年同比增长11.34%;
村级系统办件月6.5万件,与去年基本持平;
群众回访满意率和实现率均为100%。
三是加快基层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以示范创建、平台升级为着重点,公布109个“一站式办理”村级便民服务示范平台创建村名单,指导店口、大唐、暨南、赵家、安华等便民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同步推进自助服务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扩面,4月提前完成客运中心“顺路可办”,设立客运中心政务服务专区,配备综合一体自助机2台。围绕“服务+智慧”理念,协助共享社区东盛社区打造客厅式服务大厅。
(二)以营商环境最优化为抓手,多举措推进涉企领域改革
一是紧抓投资项目审批。根据全省“最多80天”改革工作指引,加强部门及镇乡改革业务培训,并推动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3.0系统应用。至目前,全市2020年新赋码投资项目“最多80天”实现率达100%。进一步做实承诺制项目跟踪服务,健全完善联合验收工作机制,并规范建筑项目施工图设计审查受理台账。上半年,新进承诺制项目5只,上门联合竣工验收75只,建筑面积约81.3万平方米。协调推进水电气协同报装便利化改革,厘清新上项目水电气报装流程,完成水电网点分布及业务范围统计。初步拟定开发区“改扩建”工业类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优化方案。
二是紧抓商事登记改革。深化证照联办“一件事”,梳理整合卷烟销售、美容美发等25个联办事项清单,1-6月,通过在线“证照联办平台”代收代报业务794件。统筹推进第二批“证照分离”改革,根据省方案涉及518个试点改革事项,结合诸暨实际,选取94项属市、县级事权事项,纳入第二批分类改革。1-6月,商事登记综合办件总量5227件。为推进企业减负降本,积极协调落实企业开办“零成本”。
三是紧抓中介服务规范。参照2019年省级事项目录,全面清查梳理我市中介服务事项清单56项。强化中介服务在线管理,我市共涉行政审批中介265家,中介联合体4家,网上公布覆盖率达100%。按照绍兴市部署,网上中介服务平台实现与“浙江网上中介超市”对接,投资项目相关中介机构信息全部导入省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平台。作为绍兴试点,5月28日,2个环评项目完成从企业发布项目竞价公告、中介机构确认、企业选取中介、项目合同备案、服务成果上传到服务评价等六个环节的线上全流程办理。
四是紧抓涉企普惠服务。大力推进“1+9”政策兑现平台建设,按期完成94项诸暨市本级惠企政策上线并全面应用,信息数据与“浙里亲清”、浙江省企业服务综合平台等省级平台实现对接。截止目前,我市共有奖补项目572项,可在线申报397项,已核定办件819件次,核定金额1.57亿元,暂居绍兴地区第一。
(三)以在线政务数字化为驱动,多渠道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
一是深化系统升级,推动“一证通办”更高效。证明信息获取模式由“串联查询”优化为“并联抓取”,提高证件查询效率97.7%;
完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接入省级、绍兴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拓宽信息共享范围;
优化证明查询方式,将“刷脸办”功能与“一证通办”系统对接,通过第三方人脸识别认证,实现群众办事“无证办”。目前,“一证通办”系统可调用涉及个人及企业证照88个,其中,24个实现全省数据调用,40个实现全绍兴市数据调用。升级后累计调用证照总量378万余次,为5.7万余名群众提供共享服务(其中2300名为非诸暨户籍群众)。
二是深化平台建设,推动政务大厅更智能。优化完善大厅服务模块应用,全面上线政务大厅统一取叫号系统,并启用掌上预约、取号小程序,群众可通过“身份证(或市民卡)+手机号码”进行实名取号,各窗口统一实行好差评。通过智能决策系统应用,对大厅政务服务数据进行采集、整合分析和南门大屏可视化展示。加快启动政务服务数字化平台向镇村延伸工作,逐步提升基层智慧政务管理水平。
三是深化跨域协作,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按照绍兴市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工作部署,开设线下专窗2个,实现16项个人事项,30项企业事项长三角“一网通办”。至目前,已为安徽、江苏两地异地办理业务3件。合力开展“杭绍甬”政务服务一体化改革,101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杭绍甬”三地可办。
(四)以服务团队高效化为保障,多形式推进服务型队伍建设
一是注重提升群众办事体验。疫情期间,重点落实大厅疫情防控工作,依托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等在线申报平台,创新搭建特殊服务专区,推行涉疫事项“特事特办”,强化市级中心统一部署、镇级中心“一镇一策”,市级中心提供及时在线审批服务、办理结果快递送达等服务,镇级中心自行探索预约办理、无感审批、电话代办等服务,推进政务服务在线办理“不断档”、“就近办”。至目前,该市“网上办”总量达21.15万件,“掌上办”总量达2.4万件。
二是注重强化窗口服务效能。深入推进大厅标准化现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定期开展专项检查,落实每月窗口行风效能督查,加强窗口队伍专业化建设。积极探索容缺审批改革,拟定推进计划与改革思路,致力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开展交通运输局窗口“政策一本通”试点,优化完善“道路班线客运经营集成服务手册”。按时开展全市系统办件数据样本抽取,及“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率、满意率回访统计。
三是注重加强机关队伍建设。深化落实公务员职业生涯全周期“一件事”改革,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落实“三会一课”,多形式开展党员活动。围绕“三走进五推动”主题,基本完成店口“三服务”走访任务。全面实施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七个一”工程,制定出台2020年信息宣传工作考核办法,加强宣传管理与新闻舆论引导,多维度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干部队伍。
诸暨市政务服务办公室
2020年6月29日
第二篇: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工作总结
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工作总结
2015年,xx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的软环境。
一、简政放权,打造行政服务快车道
1、审批项目“提速”。2015年,政务办开展提速工程,组织力量,对中心现有的70项涉民事项进行梳理。共有16项涉民事项实现了提速,其中有10个事项由承诺件变为即办件,截止12月中旬中心现有的70项涉民服务事项中,有46项实现了当场受理当场办结,即办件比例达到65.71%。进驻事项平均承诺期限缩短为4.02天。
2、申报材料“瘦身”。根据市政府《关于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工作部署,从年初开始,政务办按照“凡是无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材料一律取消;凡是由企业、市民能自主决定,不需部门审查的材料一律取消;凡是对审批无实质性作用的材料一律取消”的原则,组织各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对进驻中心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经过自行精简、初核精简、修改精简、核对精简等多个回合,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25个部门在受理权限内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时,需要提交的申报材料由2634项减少到2099项,精简了535项,精简率为20.3%。市政府办公室以文件公布了清理精简后的申报材料目录。
3、办件过程“标准化”。自2013年确定xx市政务服务中心为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以来,政务办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认真梳理,按不同进驻部门的业务流程,制定实施了395项服务提供标准、50项服务保障标准,满足了政务服务中心直接服务于公众的需求,使服务质量评估、持续改进与提高有了科学的依据。11月,xx市政务服务中心高分通过国家标准委考核评估,成为苏南首个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单位。
二、转变职能,完善行政服务平台
1、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推进xx市智慧政务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以政务服务中心为基础,横向整合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纵向建立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通过建设完善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再造审批流程、创建政务信息资源库、健全电子监督机制,实现政务标准统一、审批流程可控、政务资源共享、监督管理有效的工作目标,2015年年底前上线试运行,实现行政审批网上申报、网上预审、网上流转、网上办结、网上监察,进一步方便企业群众办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办理过程的透明度。
2、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4月,xx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组建“xx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通知》,明确撤销原xx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xx市土地交易所和xx市政府采购中心,合并建设工程交易、土地挂拍、政府采购、药品采购等相关职能,正式组建“xx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8月27日xx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政务办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赴常州、宿迁等地考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情况。对原市土地交易所、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三个单位的主要职能、人员结构、运作模式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重点研究了与建设工程交易、土地挂拍、政府采购、药品采购等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职能剥离后的职责分工和电子交易、监管平台的模块分设、数据对接情况,形成调研报告,拟定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三定”方案和公共资源电子交易、行业监管数据库对接方案。为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监管,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草拟了《xx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暂行管理办法》、《xx市公共资源项目交易范围、程序和管理暂行办法》。以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实时共享为目标,依托xx市“智慧城市”信息化大数据库建设,构思xx市公交资源交易门户网站方案,实现交易信息的实时共享和统一发布。
3、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管理。政务办与规划、住建、发改委等8个部门沟通,对全市中介机构现状进行摸底调研。6月,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意见》和《xx市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政务办牵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23项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服务标准,对中介技术服务名称、对应行政审批事项名称、行业主管部门、投诉电话、设立依据、委托条件、所需材料、承诺期限、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服务流程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9月18日起,在“中国常熟”门户网站、中心网站、办事大厅电子屏及中心各楼层等多处公布《xx市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服务机构名录》,涉及中介机构共135家,可为企业提供“项目申请报告编制、节能评估报告编制”“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招标代理”等8大类与投资项目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政务办对《名录》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发布,充分营造了公平、公正的中介服务环境,实现了中介市场的健康、有序竞争。12月份,会同编办、监察局对中介机构主管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了督查。
三、创新服务,拓宽并联审批范畴
1、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为做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政务办建立“培训基地”,组织中心及梅李镇便民服务中心相关窗口人员进行“三证合一”操作培训共82人次。设置“三证合一”综合窗口,配备一名专职人员,负责综合窗口业务咨询、材料收发、数据录入和证照核发工作。7月9日,颁发我市首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9月2日,发出首张“一照一码”营业执照。10月1日后,取消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代码登记,全面实施“一照一码”。截止12月中旬,通过“三证合一”登记的企业有2266家,日均办理60余家,办件时间由原来的半个月减少到5个工作日。
2、实行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在前期调研、反复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推进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的意见》,按流程分前期核准(备案)、土地出让、规划审批、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五个环节,分别由市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局、住建局和政务服务中心牵头,依托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实施“一个窗口”受理,“一套材料”申报,“一个平台”运行,实现网上申报、网上流转、网上审批、网上监管。政务办分别绘制了五个环节并联审批流程图,明确各环节的并联审批事项及其审批时限。同时,政务办还整理出并联审批五个环节的审批事项、申报材料,进一步规范了并联审批行为。
3、完善模拟审批和联合竣工验收。制定建设项目模拟审批跟踪服务制度,规定了模拟审批的办理范围、参与模拟审批的部门、办理程序、跟踪回访要求等。2015年全年共对21个建设项目实行模拟审批。完善联合竣工验收,将政府投资项目纳入联合竣工验收范围,国土部门新加入到联合验收部门中。2015年,对199个项目进行联合竣工验收,其中,企业项目171个,政府投资项目28个,验收总面积299.62万平方米,最终通过率79.39%。
四、创先争优,形成服务发展合力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邀请法院副院长李根发上廉政教育专题党课,组织中层以上党员干部和窗口负责人签订《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承诺书》,组织赴暴式昭廉吏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在中心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政氛围。
2、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坚持每日一巡查、每周一点评、每季一总结,每季度开展一次“红旗窗口”和“服务标兵”评比,严格依据《考核细则》,结合日常巡查情况对窗口和工作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形成人人向上、个个争先的良性竞争氛围。行风监督体系不断完善。通过设立群众意见箱、对外公布投诉电话、安装服务对象评价器、向办件群众发放服务对象评议表、电话回访等方式,主动接受群众全方位的监督评议,2015年群众满意率为99.9%。
3、加强中心文化建设。创新活动载体,通过创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推动党员干部在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上创先争优。突出典型培养,发挥示范作用。经过层层筛选,推选了市级优秀共产党员1人。七一期间,命名表彰了2个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2个先进党支部、13名优秀共产党员、7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并对优秀典型事例进行宣传,通过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向先进典型看齐,比、学、赶、超先进典型的良好氛围。工会、共青团、妇工委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行政服务进乡镇”、“公共文明引导工程”等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政务服务中心被评为2012-2014xx市文明单位。2016年工作思路
2016年,政务办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改善投资环境,力争为常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加强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强化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制定出台主管部门对中介机构的考评办法,实行黄牌警告和黑名单制度,建立中介机构诚信档案,及时发布中介机构服务质量、信用状况、奖惩结果等信息,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
2、促进政务服务资源信息共享。将行政服务信息化建设纳入“智慧常熟”建设范畴,加快完善行政审批信息平台建设,搭建全市统一的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向上对接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向下依托市信息资源中心,逐步实现全市政务信息共享和服务应用融合。按照《智慧政务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实行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入口制度,实现部门之间系统对接、信息共享。
3、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在整合现有的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药品采购、土地交易等分散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基础上,逐步将国有(集体)产权股权交易、集体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流转、国有(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环境资源交易、特许经营项目交易等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统一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立完善信息发布制度、评标专家守则、开标制度、评标制度、拍卖制度、保密制度等交易管理制度,不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制度化、规范化。建立统一的电子交易平台,大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坚持管办分离,落实监管责任,着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法制化、透明化。
4、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以市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镇便民服务中心为配套、村便民服务站为基础,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厘清各层级服务事项,明确各层级服务功能,形成上下联动、便民高效的服务网络。以智慧政务服务平台为支撑,实现市、镇、村三级政务信息网络全覆盖,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市镇村一体化的新型政务服务格局,大力推进群众就地办事、企业就近审批、政府靠前服务。
第三篇:政务办2021工作总结
政务办2021工作总结
2021年以来,市政务办会同各相关单位,坚持需求导向,扎实开展“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攻坚,加压奋进、攻坚克难,推进各级实体大厅运行规范化、标准化,再造流程、梳理集成、上线运行企业和群众眼中的“一件事”,加快推动“一件事”网上办、一次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2021年整体工作情况
(一)坚持“减审批、增服务”,提升“一网通办”实效。
一是持续调整完善权责清单。对每个权责事项实施主体、实施依据、实施层级等逐条逐项审核,推进各单位权责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确保“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目前已审核完成*个部门、单位*项权责事项。二是梳理集成“一件事”。
按照“一张事项要素标准化清单、一张联办申请表、一个并联审批流程图”“三个一”标准,对事项名称、办理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流程等*个要素进行统一规范,整合关联事项、优化再造流程、推动系统联通、强化数据共享,梳理编制“一件事”实施清单,目前,已上线运行“一件事”*项,其中跨部门、跨层级事项*项,申报材料压缩*%,办理时限压缩*%,跑动次数压缩*%。公积金提取全国首创“刷脸办”秒到账等“一件事”大幅提高了群众办事体验。三是细化政务服务事项颗粒度。
根据省级要求,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最小颗粒化,目前市本级保留政务服务业务办理项*项,已按照省定标准,协同市大数据局完成事项及要素网上录入工作。持续扩大公共服务事项覆盖度,新增市本级公共服务事项*项达*项,已全部录入,两项累计录入要素*万个。四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按照“网上办为主体、自助办为辅助、实体大厅来兜底”的原则,加快政务服务网、实体大厅、移动终端、自助终端“四端”融合。目前,细化颗粒度后市本级保留事项*项网上可办、占比*%;*项事项实现“一次不用跑”,占比*%;*个部门*项事项实现自助端就近办,*项事项实现“掌上办”,*项实现“零材料”“刷脸办”。(二)坚持“应进必进、便民高效”,打造“只进一扇门”的“一站式”集成服务。
一是实行分类“一窗受理”。按照整体zf理念,全市各级办事大厅均整合设置综合受理窗口,全部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分类“一口受理”工作模式。随着“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推进、效率提升,各级大厅持续优化功能布局、调整窗口设置,其中市办事大厅窗口数量由*个整合压减至*个。二是推动大厅服务集成化、规范化。
守好线下大厅“主阵地”,加快推进专厅向市县综合大厅整合,优化提升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实现群众办事从“找部门”向“找zf”转变。2021年全市总办件*万件,其中线下办理*万件;市级大厅平均每天办理业务近*件,年办件量*万件,其中线下*万件,发挥了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三是推行“周末无休”服务。
*年*月*日起,在全省率先实行全市各级大厅“周末不打烊”便民服务,双休日开放公积金、人社、不动产等重点领域*项便民事项,有效解决了群众“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休息时间无处办事”困扰,“周末无休”全市办理*万件。(三)坚持“聚力攻坚、重点突破”,加速推进重点领域专项提升。
不动产方面,通过调整线下窗口布局、优化办理流程、推进数据共享,抵押登记等*个不动产单办业务实现当场办(*个小时办结),所有权分割合并登记等*个不动产联合业务实现当天办(*小时内办结)。郑东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交房即发证”,经验在全省推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方面,对照省级标准,再次归类合并、精减审批事项,目前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事项由主项*个(*个子项)精减到主项*个(*个子项),审批时间由年初最长*天压缩至最长*天。
商事登记方面,按照*(“*”统指营业执照设立登记、首次税务登记申领发票、社保登记、银行开户、刻制印章等事项,“*”统指取得营业执照的前置和后置行政许可事项)模式,加快推进商事登记“一件事”事项标准化、流程再造、数据共享等工作,“*”事项涉及的*个部门*个业务系统全部打通,先后两批*个商事登记“一件事”上线运行。
二、2022年工作谋划,(一)持续深化“一件事”改革。
一是建立健全“一件事”标准。持续细化事项颗粒度,丰富优化办理场景,推动“一件事一次办”全流程办理环节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一件“事”集成联办夯实基础。二是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不动产登记、商事登记、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专项领域一件“事”改革,持续优化流程、精简事项、打通系统,推动各专项改革取得新突破。三是深化“一件事”集成办理。坚持应用为王、质量为先,加强对已上线“一件事”跟踪研判,在“扩”“用”“好”上下功夫,优化一批、提升一批、新增一批、剔除一批,真正把“一件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拓展提升一件“事”内涵,开设线下一件“事”专区,分批新增*件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政务服务一件“事”线下办理。(二)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级。
一是推动利企便民事项“掌上办”,围绕群众企业办事高频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事项,新增*个涉企便民事项“掌上办”,使群众企业办事更加便利。二是全面落实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形成标准公开、规则公平、预期明确、各负其责、信用监管的治理模式,为企业群众办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三是探索推进跨市同办和跨省通办,推进*大都市圈政务服务异地办理,提升“跨省通办”窗口功能,通过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模式,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办事“两地跑”“折返跑”等问题。四是加快推进重点民生服务事项“就近办”,推动个体工商登记、社保、医保、老年优待证等公民个人高频事项办理向基层延伸,实现就近可办、同城通办。五是加快推进县、乡、村完善政务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提升各级大厅服务水平;对政务服务网、“郑好办”APP和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要。六是加快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推进“四端”协同,推动同一事项、同一办事情形,线上办事指南和线下窗口业务流程一致、办理标准一致,实现政务服务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三)强化改革监管保障。
一是加快建立健全电子监察,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政务服务绩效排名自动生成,规范审批、监管、服务等权力运行,实现从权力梳理向权力“规范”转变,力争电子监察事项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持续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找准补齐政务服务领域问题短板,倒逼各级各部门不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
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建立差评和投诉问题调查核实、督促整改和反馈机制,按照“谁办理、谁负责”的原则,由业务办理单位第一时间启动程序,安排专人回访核实,确保实名差评按期整改率达到*%。
第四篇:市政府政务办工作总结
市政府政务办工作总结
2015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市综合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一流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市、9个县(市、区)、94个镇街、1623个村居都建成了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室),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构建了服务型、廉洁型政府新形象。
(一)把推进实体办事大厅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廉洁高效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便民利民见成效。目前,市政务服务中心进驻窗口单位50个,设置固定窗口93个,进驻行政审批等事项562项,广大群众进“一家门”办成事。市政务服务中心启用以来,累计受理行政审批事项等近47万件,其中今年受理近23万件;办结率达到98%。另外,市政务服务中心还设立市公安交警支队、社保基金管理局分中心,两个分中心行政审批等事项办结率达到98%。二是管理监督见成效。公开各进驻单位的审批事项及具体流程,公开监督电话,通过音频、视频监督各窗口单位的服务情况。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岗位竞赛和绩效考核,加强日常巡查管理。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约谈首席代表,协调解决窗口服务存在问题,杜绝“两头受理”。政务中心运行以来,群众和企业对行政效能“零投诉”“零举报”。三是创新服务见成效。建设工商、质监、税务“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系统,探索并联审批。8月31日,全省首张“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在中德金属生态城颁发。市公安局、公积金中心、环保局、房管局4个窗口单位继续于周六上午提供加班服务,首开我省政务服务工作的先河。各窗口单位还推行“双减半”(承诺时限比法律规定时限减少一半,实际办结时限再比承诺时限减少一半)服务等,努力塑造廉洁高效政务服务环境。
(二)把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作为倒逼权力公开规范运行、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来抓。一是以市政府的名义制定方案,明确目标,落实建设任务。二是加强引导。培养群众、企业上网办事习惯。三是普及推广网上办事大厅应用。通过《新闻》《日报》和行风热线、微信、微博宣传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的作用。四是动员有力。8月17日,市政府召开全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还专题传达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会议精神,部署全市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工作。五是加强考核。将各单位网上办事执行情况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岗位竞赛及绩效考核办法》内容,加大推进力度。六是加强督促指导。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带队督办各县(市、区)建设进度。目前,市县两级网上办事大厅进驻单位315个,进驻事项2550项。其中进驻市级网上办事大厅有55个单位,进驻的审批、服务事项759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达65%(超省下达任务的35%)、网上办结率达35%(超省下达任务的5%),所有网上申办事项到现场1次的比率67%(超省下达任务的7%)。一年来,市网上办事大厅受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逾4万件。广大群众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能办成事。
(三)把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作为实现阳光交易、规范运行、加强监管的重要平台来抓。一是运用科技监督交易。努力做到每个细节都在科技的监督之下。二是所有进场项目及时准确全面公告。方便群众、企业了解情况和监督。三是规范操作流程。各项工作流程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四是升级改造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依法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高效规范运行打下坚实基础。运营以来,完成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525宗,交易额近82.7亿元,节约资金1.27亿万元,溢价1.24亿元。其中今年完成各类交易项目237宗,交易额11.73亿元,节约资金3700万元,溢价217万元。
(四)把12345市民服务热线作为便民为民惠民、各级政府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的新通道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新见证来抓。一是整合资源。热线首期整合了35个部门36条热线,除110、119、120等报警电话和应急电话外,实现了“一号对外”,市民只要拨打一个号码,便可以咨询、投诉、举报和维权。二是建立制度。制订《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管理规定(试行)》,进一步规范热线平台业务单的受理流程。三是通报典型情况。逐月将群众反映的典型事件通报给有关单位,通报还抄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四是跟踪督促热线来电反映的问题,提高服务效率。热线开通以来,热线有效来电逾37000个,回复率逾84%,分转到各单位的工单办结率逾86%。2015年4月20日,《全国首次城市12345热线服务排名》公布,我市的市民服务热线在全国333个地市中排名第43位、省内21个地市中排名第11位。
(五)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一是党政高度重视。按照“抓落实、促发展,抓基层、强基础”的要求,切实解决人、财、物等问题,协调理顺好各部门关系,扎实推进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新氛围。二是管理机构认真履职。抓好“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加大投入、完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形式、高效优质服务。三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94个镇街、1623个村居全部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室),基本具备了集中办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审批和服务事项的功能。至年底,全市100%镇街总体开通网上办事站,实现网上审批;100%村居总体开通网上办事点,推行全程代办制。
(六)致力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务服务管理队伍和一支素质优、作风正、业务能力强的窗口服务队伍,办事人民满意的政务服务事业。
第五篇:XX市政务服务办公室2021年工作总结
XX市政务服务办公室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XX市政务服务办公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突破口,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活动,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赋能和机制创新双管齐下全力打造智治服务示范阵地,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中心大厅共受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xxxxxx件,办结xxxxxx件,其中即办件xxxxxx件,承诺件受理xxxxx件,办结xxxxx件,实际办理提前率为xx.xx%。2021年,XX市政务服务办公室被XX市委、市政府授予2021数字化改革成绩突出集体和市招商引资(智)工作先进集体。
一、探索构建“整体智治”体系,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
(一)创新打造智慧政务新体系暨智治服务示范阵地。
坚持“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理念,推动政务服务实体智慧大厅和全景式网上智能大厅融合高效,打造“1123+N”智慧政务新体系暨智治服务示范阵地。重点打造一个数据中心,通过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有效支撑全领域、全方位、全周期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需求,实现信息资源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建设一个智慧管理中心,通过数据分析研判,督促协调各部门、分中心、镇(街道)依法履职;构建优化实体智慧大厅和全景式网上智能大厅两大平台,全面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建设智慧办事、智慧审批、智慧监管三大综合体系,同时积极开发系列智慧场景应用,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实现让群众办事更便捷、窗口审批更高效、政府监管更有力。截至2021年底,全景式网上智能大厅、智慧管理中心已初步建成,无感智办、跨省异地通办、市镇村三级联动智能办事、“企证查”、智慧政务村(社区)集成服务平台已先行先试。(二)推进政务服务2.0建设。
开展中心政务服务2.0改造,合理设置实体大厅的功能区域,迭代升级网上大厅“在线取号”模块,通过手机端随时随地无感取号,实时查看排队进度。按照省统一部署,梳理汇总我市应接入政务服务2.0事项清单,建立事项一级类目,截至2021年底,共有1627项事项分批次接入2.0平台,2.0“一网通办”办件率达到91.22%。同时,印发《关于开展政务服务2.0向基层延伸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进镇村便民服务中心2.0改造,构建叫号引导、咨询服务、自助帮办的“一体化”导服体系,实现镇、村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前移”。截至2021年底,18个镇(街道)、333个村(社区)已全部配置上线2.0智慧平台并应用收件,18个镇(街道)同时完成自助终端取号、智能排队叫号、数据展示屏等硬件设备改造,实现市级业务延伸受理和就近出件,真正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推动“跨省通办”提质扩面。
运用全国政务服务平台、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各地政务服务网跨省通办渠道,全面展示异地通办事项指南、在线办理方式,实现异地事项“网上办”“掌上办”。积极拓展通办合作地区,2021年新增贵州黔西南州、册亨、晴隆、兴义、普安、贞丰、望谟,六枝、钟山、金沙、绥阳、荔波,江西鄱阳、横峰,安徽五河,浙江常山等16个通办合作地区,累计共有18个通办合作地区。同时,开展“跨省通办”、“全省通办”服务月活动,进一步提高窗口异地通办服务能力,增强异地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截至2021年底,“跨省通办”共办理85件。相关做法在《竞跑者》《宁波日报》、甬派、学习强国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二、推出优质服务举措,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
(一)创新打造智慧政务村(社区)集成服务平台。
运用大数据技术,在迭代升级“无感智办”系统的基础上,创新开发智慧政务村(社区)集成服务平台,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建立自动匹配精准预判模型、重塑极简审批协同联办机制,及时将群众可办、想办、忘办、易办的政务服务事项精准告知,同时,统筹市镇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力量,集成线上线下智慧服务平台,大力推行“服务找人”智慧政务服务新模式,有效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受益感。自2021年11月在“浙政钉”上线,已首批推出民政、医保、交通运输等服务事项24个,汇集人员数据80000条,办理4218余件,办事效率提高50%以上。相关做法被《宁波日报》、宁波《改革先锋》等录用刊登。(二)积极推进基层就近办。
不断扩大各类便民服务网点覆盖面,把便民服务网点转变为政务服务的“延伸窗口”,更加方便企业群众“就近办”,2021年新增47个便民服务网点,累计现有201个便民服务网点,可办理不动产抵押、公积金、社保、车驾管、营业执照、医保等业务,2021年以来便民服务网点累计办件15720件。不断拓展镇(街道)片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在逍林镇振兴村建立辐射逍路沿、破山、桥一、振兴、福合院东片等5个村的片区便民服务中心,在匡堰镇倡隆村建立辐射倡隆、乾炳、岗墩等3个村的片区便民服务中心,方便企业群众办事。持续提升基层服务环境,推进宁波自助终端镇级全覆盖,除不宜进驻事项外,实现民生事项100%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可办。持续完善市镇村三级联动智能办事平台功能,为有特殊情况的群众提供便捷申办途径,2021年通过三级联动智能办事平台代办事项287件。相关做法被《宁波日报》、甬派、学习强国等宣传报道。(三)持续推出独具特色便民举措。
出台《适老政务服务实施方案》,通过梳理适老服务事项、推动服务适老优化、推进智慧数字适老、提升窗口适老关怀、推广上门帮扶服务等五项工作举措,让广大老年人办事更便捷、更高效。相关做法被《宁波日报》刊登报道。自2021年1月1日起,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分中心)率先推行“365天不打烊”“全年可办”政务服务新模式,提供365天不间断服务。截至2021年底,周末无休服务办件量63828件。相关做法被《浙江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三、拓展为企服务外延,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一)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立足“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减时限”目标要求,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在原告知承诺、容缺等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基础上,牵头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大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推进企业投资和招商项目快速落地的实施办法》,并于2021年4月由市府办印发。该办法推出的五方面重点改革创新举措均系宁波大市首创,实现了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由93项减至20项以内,部门审批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全流程审批提速50%以上,降低企业办事成本60%以上,助推项目快速落地。相关做法被人民网、浙江日报新闻客户端、《宁波日报》、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专报信息》等录用刊登。(二)持续优化项目审批服务。
进一步拓展涉企代办服务外延,完善投资项目代办制度,提供个性定制全流程“管家式”精准集约代办服务,在实体大厅和XX网上大厅同步设立“招商引智”服务专窗,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一窗受理”,同时构建以市政务服务办、发改、自然资源规划、住建4家部门为主体,生态环境、水利等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4+X”合议会审机制,重点协调破解审批难点问题。2021年共承接代办投资项目88个,涉及投资额约47.76亿元,办结项目82个,召开部门间专题协调会议14个,上门服务326余人次,提供审批诊疗咨询服务156人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项目审批难题130余个。此外,根据《宁波市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最多15个工作日”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极简审批”,对符合条件的低风险小型项目,畅通企业极简审批通道,督促审批部门减事项、免费用、联验收、优监管,并不定期跟踪督查改革落实情况。2021年,XX天泽机械有限公司、XX市德瑞纺织品有限公司以图审公司受理单直接办理施工许可证,XX开诚有机固废处理有限公司等3个符合小型项目条件的企业办理工规证后直接开工建设。(三)积极搭建数字化助企平台。
针对企业在改制上市、融资发债等经营活动中获取合法合规证明信息不对称、办事耗时长、跑动次数多等问题,与市跑改办、市金融发展服务中心联合开发全省首个“企证查”多跨应用并正式在“浙里办”APP上线,创新推出了表单集成填报、材料精简共享、事项自助勾选、部门“浙政钉”同步接收办理、结果在线打印等环节,将原先向部门逐个申请变为在应用内一表申请、在线获取,将原先单个部门的分别办理变为多部门同步办理,申请材料精简80%以上,实现企业证明材料“一站获取”,办理时间从25个工作日缩短至平均5个工作日。自2021年7月上线以来,已实现17个单位的22种证明全程掌办“零跑腿”,平台访问用户达2226次,为39家企业办理证明223份,承诺提前率达65%,相关做法被浙江新闻客户端、《宁波日报》、宁波《改革先锋》、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专报信息》等录用刊登,并获省政府督查奖励事项奖励资金。同时,进一步强化涉审中介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竞争有序、优质高效的中介服务市场,加强中介执业网上记录管理,对中介服务时效进行实时监控,2021年引入47家新进中介机构挂牌入驻“宁波中介网上超市”,在宁波中介网上超市共登记中介业务3982条,办结3909条,提前办结件率为78.33%,引导发布并核验中介竞价需求信息3141条,业务成交率98.5%。四、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规范政务服务行为
(一)做实做优“一件事”联办。
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线下实体大厅等全方位展示97项企业公民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办事指南,引导企业群众集成办理,全年共办理1374399件。开展爱琴海国际广场综合体项目审批“一件事”服务,由市政务服务办牵头,组织公安、住建、消防大队、市场监管、卫生、文广、新闻出版等7个职能部门与商户面对面交流沟通,协助各商户理清办理事项、办理流程、材料准备要点,建立专项工作群,做到申请材料“一窗集成”、业务信息“集中输出”,累计减少跑腿40余人次,有效压缩办理时间,助力爱琴海国际广场综合体按期开业。(二)进一步规范服务标准。
针对公共服务事项服务过程中存在标准不够细化、流程不够规范等问题,制定发布了XX市地方技术性规范《公共服务事项管理和服务提供规范》,按照公共服务事项办件结果及事项办理发起对象的不同,将公共服务事项分为三类(主动提供服务,获取抽象信息类办件结果;依申请事项,获取抽象信息类办件结果;依申请事项,获取具体决定类办件结果),并分类设置办理流程,细化办理步骤,进一步提升我市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此标准的发布填补了宁波市内公共服务事项管理和服务提供规范空白,相关做法被《宁波日报》等刊登报道。(三)提升服务行为规范化水平。
根据浙江政务服务网事项库,动态更新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对我市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督促部门进行及时的整改落实,确保公开信息线上线下同源发布,申请材料、表单真实可用。切实加强对窗口审批业务的监督检查,每月统计汇总各窗口办件效率,对退回件、超期件重点跟踪督办,切实提高窗口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好差评”制度,通过“一事一评”“一月一回访”“一窗一监督”“一件一考核”等方式,夯实服务评价、实时上报、汇总分析、差评回访、整改反馈的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截至2021年底,反馈群众好评咨询意见250条,整改差评申诉423条,好评率达99.9%。五、强化队伍建设管理,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一)规范窗口日常监督管理。
更新窗口考核系统和大厅监控系统,数字化提升大厅OSM现场管理水平,实现日常绩效和窗口评议的可视化、即时化,及时掌握考核进展,督促现场管理工作落实。同时,强化日常的政务服务办全体工作人员咨询轮值和导服日常巡查制度,结合监控不定时查看与现场巡查两种方式,加大大厅监督检查力度,以每周通报、交办单、PPT点评等形式,加强窗口的日常监督管理,2021年共下发每周通报50期、交办单19份,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同时利用电子大屏、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载体进行文明创建宣传,营造创建良好氛围;开展“文明我先行”志愿服务活动,与窗口签订推进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责任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组织开展手语培训班,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深化窗口文明单位建设。(二)提高窗口政务服务能力。
全面落实以个人综合素质、业务知识水平和实务操作能力认定为主要内容的工作人员能力水平评定制度,组织开展新进人员考级评定,48名新进人员获得一级(初级)资格。组织开展全市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加强窗口之间业务交流,进一步提升现场综合办理能力,2021年,在宁波市政务服务系统行政办事员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三等奖。设立首问责任人“AB岗”制度,结合“淘宝式”在线客服咨询服务、12345政务服务热线、浙江政务服务网等平台,切实落实首问负责即问即办。同时,整合前台和窗口咨询电话,建立语音云平台系统,提高中心电话接通率,提升企业群众政务服务满意度。持续推进站立服务、微笑服务、午休值班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等便民项目,规范礼仪标准,强化沟通礼仪,提升窗口服务能力,2021年累计开展午休办件6362件,咨询1468人次,延时服务362人次,预约服务53人次,上门服务18人次。积极联系XX七院开展中心工作人员睡眠、焦虑、抑郁状况的初筛工作,建立涵盖中心24个窗口和部门的人员心理档案,并依托“心灵V空间”服务功能,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微课堂”,强化工作人员心理健康防护意识。(三)党建引领聚心聚力。
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四责协同”机制的工作要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防控工作,层层压实,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切实抓好党员积分制管理,激励党员投身“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行动和“三服务”活动。组织党团员开展“走红色之旅”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推荐选手参加全市第十四届微型党课大赛、党团知识竞赛等,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依托“党员先锋驿站”“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等平台,持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在行动”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2021年抗台期间,积极组织志愿者到横河镇为受台风灾害影响的集中安置群众提供生活保障服务,同时以电话联系、入户走访、节日慰问等形式,切实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