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党员干部怎样提高语言能力?[五篇模版]
编辑:雾花翩跹 识别码:10-836420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14 09:54: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党员干部怎样提高语言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社会结构已从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法律意识越来越强,领导干部在公众面前的曝光率越来越高。因此,善于和群众沟通,密切联系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最近,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党员干部语言能力12讲》一书,以善于与群众沟通,汲取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为开篇,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开口容易讲空话、套话的原因,着重介绍了党员干部与群众说话时,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方法和原则。在如何脱稿讲话;如何进行基层调研、走访慰问;如何进行现场即兴讲话、处置突发事件;以及面对新媒体,如何讲、怎么做等方面,为党员干部提高语言能力,提供了多种可借鉴的方法和技巧。

党员干部到底该怎么跟群众说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就是很好的范例。他用直白质朴的群众语言,跟群众讲话,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比如,他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讲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讲三农工作,“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等等。这些话富有亲和力、感召力和穿透力,能让群众真正听进耳朵里,记在心坎上。

一名党员干部的话风,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的是他的党性修养、执政能力和行为作风。党员干部跟群众说话,不仅是指导工作、引导群众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意愿、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更是其自身形象、能力素质的直观体现。党员干部会不会和群众说话、说什么话、怎么说话,不仅关系到个人影响力、亲和力的形成,更关系到工作推动力、执行力的发挥,甚至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在其位,谋其政,胜其任。要使自己成为上级信任、群众拥护的合格党员干部,必须善于从言和行两个方面积极地提升自己,重视和群众说话的机会,锻炼和群众说话的能力,提高和群众说话的水平。

过去,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不能说、不能道的人老实、厚道、可靠。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一个人,能不能说,会不会道,与是否老实厚道,尤其和是否忠诚可靠,没有直接关系。相反,作为一个党员干部,不能做到“能说会道”,就是一个相当大的缺陷。

如何才能说得吸引人、折服人、教育人、感召人、激励人、影响人,确实是一门大学问,体现着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做群众工作的成效。改进与群众说话的方式,把我们要说的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已经成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命题。能够让群众喜欢听我们党员干部讲话,信服我们党员干部的讲话,照着我们党员干部的讲话去做,那才是真功夫,那才是真本事。那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第二篇:提高党员干部履行职责能力

提高党员干部履行职责能力

开创供销社改革发展新局面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和难得的发展机遇。省供销社党组高度重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习动力、规范学习管理、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党员干部履行职责能力,打造学习型党组织,以崭新的面貌奋力开创供销社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增强工作的紧迫感,着力提升学习的自觉性

省供销社作为全省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的指导机关,既要承担机关日常事务,同时还要懂经营、会管理,指导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和项目发展,带领全系统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服务方式,有效地服务“三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因此,省社党组要求把学习作为组织建设的主要特征、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提高应对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途径。党组每年开年召开机关和直属单位学习动员会,着力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省社领导反复给大家灌输一个观点: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哪里来?来自科学理论武装,来自共同目标的追求,来自专业知识的学习,来自实践经验的总结,供销社要生存发展,要得到党和政府重视,要让农民需要,要让社会认可,必须主动承担起为“三农”服务的责任,主动为政府解忧,为农民解难,不能等靠要,也不能幻想回到计划经济年代的辉煌,必须学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本领,只有有为才能有位,才不致于被淘汰,要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生存发展之道来追求,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需要来践行,作为生活常态来坚持,信奉“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毕业,只有毕生”,从思想上激发大家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每季度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通过点评各个处室、直属单位的工作、业绩,从结果追溯原因,通过原因查找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从不足中看到学习上的差距,让大家认识到需要学习、加强学习的必要性。在面对面的交流、比较中,进一步促进学习的自觉性。

二、立足供销社实际,着力提升工作水平

省供销社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讲学、促学。直属企业银丰集团与清华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办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清华大学教授每年两次在武汉集中授课四天。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直属企业高管参加,从法律、人力资源、财务、企业管理等方面听取讲座,充实知识。省供销社与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中高级管理干部培训班,学习管理理论和实战经验,提高综合素质。党组要求各单位、各处室领导干部带头参加,第一期有14名同志参与学习。还不定期请武汉大学、财大、省委党校的专家授课,请北京中才厚德咨询公司讲解供销社战略发展研究等。

创办网络学院督学。2010年3月22日,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教育网络学院举行开班仪式,标明省供销社教育培训网络正式上线运行。省供销社教育培训网络学院是与武汉时代光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开办,学员主要为机关干部、直属单位副总经理以上高层管理人员。第一期学制为一年,要求学员在规定的课程中完成4门必修课,在网络学院列出的700多门课程中,完成部分选修课,全年必须修满50个学分,每门课程完成后有考试,必须达到70分才能拿到学分,不及格只有一次补考机会,补考未通过就要重修。学院及时检查考核和通报学习情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列入机关个人和单位领导班子年终总结综合考评的内容之一。

建立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网络教育培训,为干部职工获取新知识,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创建了崭新的平台;众多的课程,让干部职工根据自身的不足,有选择性的学习,缺什么补什么;学分制的实施,有力地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挤时间学,认真扎实地考,真正学到了知识,扩大了见识,增长了才干,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注重学用结合,着力提升工作效能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搞好工作,达到知行合一。为此,省社直属机关党委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把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大家展示知识才干,弘扬爱学习、勤思考、重调研、敢建言的良好风气。

以学习推进建言献策,创新发展。省社要求机关处级干部和企业高管就“供销社如何可持续发展”开展建言献策。大家积极参与,从直属企业管理、综合服务社建设、机关作风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书共96篇。省社组织高校专家进行评选,对优秀论文进行表彰,授证书,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省社领导根据建议,对省直企业的资产进行清理、重组,发挥优势企业的龙头作用,目前省供销社银丰集团已进入上市企业辅导期,农资集团将再生资源公司重组后,利用自身的优势,从财政争取项目资金1800万元,并取得家电回收、定点拆解的资质,让再生公司取得跨越式发展。省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也迅速得到修订、完善。省供销社把建言献策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形成制度,以建言献策促进学习,以学习知识提高建言献策质量和水平。大家结合自身的工作需要深入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合作经济理论、经济法规、科技知识和企业业务知识,进一步开动脑筋,加强钻研,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学习促进调查研究,推动工作。省供销社每年多次安排基层调研,要求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在基层、在企业善于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思考解决办法,回来后撰写调研报告,大会交流调研成果,使大家学习、思考的成果与加快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紧密结合,与项目兴社、项目兴企紧密结合。省供销社的调研文章多次被省委办公厅《决策参考》和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参阅件采用,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促成了创办村级综合服务社工作列入省政府2010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省供销社信息工作获得全国供销社系统一等奖。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赛场练马”,提高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能力

树立“三种理念”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能力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要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能力,就必须按照学习型党组织要求,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学习型党员干部,使每个党员干部都能时刻保持思想敏锐,观念创新,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理论武装上下功夫 “终身学习”,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学习永无止境,不是一个人生命中某一阶段的事,而是一种社会化、制度化和终身化的行为。终身学习并不意味着不断进学校,大量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学知识、强素质。要树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观念,少些“毕业”意识,多些学习永无止境意识,使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真正成为时代的生存理念,发扬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的精神,终身勤学不辍,不断吸取新信息,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对新挑战。一是努力培养积极学习的意愿和志向。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种种挑战,根本的措施在于加强学习,学会学习。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敢想会干”和“快干事、干成事”,做一名称职的干部、合格的党员,就必须是一个素质深厚的党员干部。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就是要讲党性、讲政治,就是要带头学习科学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这一点,必须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不断探索学习的科学方法,树立终身 1

学习的观念,在理论武装上下功夫,努力适应新形势,驾驭新局面,迎接新挑战;二是不断建立和创新完善激励机制。我们在抓好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能力的同时,要不断建立和创新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在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做好表率。在内容上,要根据人员的层次结构,制定规范的学习内容。在形式上,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建立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组织领导方法。在制度上,不断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要像一年一度的目标责任考核一样,建立完善的考评约束机制,使大家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被动式”转变“主动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干部抓学习的热情。使每个党员干部成为政治思想好、能力素质强、专业技术精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各项事业努力实现大进步大发展。

二、树立“实践学习”的理念,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

所谓“实践学习”观念,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和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观念和作风。党员干部要提高学习能力,就必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运用的观念,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学习作为获取知识并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是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完成的。一是多渠道获得间接知识。通过书本、教师讲授、电视、广播、网络、光盘等途径所获得的间接知识、经验。尤其是互联网,它使信息的传输和交流成为唾手可得的事。在信息社会,选择单一的、传统的学习渠道,信息量少,容易闭塞,只有熟悉多元的学习渠道,掌握多样的学习方法的人才更易于开放和进步;二是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知识。直接从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从自己对各

种自然现象、经济现象和社会的观察中,从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知识。“实践学习”的观念既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向书本学习,而且要重视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社会学习,特别要把这两种途径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团队学习等一系列学习环节和学习技术的运用,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客观存在和主观认知有机整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精神成果,形成新的素质体系,来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

三、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在提升能力上下功夫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所谓“创新学习”观念,就是在肯定和承认学习的重复性的基础上,更突出和强调“学习”的另一特征,即学习的创新性质。学习的创新性是实践的创新性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今天这个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学习的创新性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整个人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的学习只是“重复昨天的故事”,那就不可能有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没有人的知识创新和新能力的形成,也就没有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学习型人生的形成,没有人类社会的真正发展和进步。可见,创新学习理念对领导干部而言是很重要的。一是要树立问题先导式的学习理念。要以问题为先导,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研究。要着眼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难,坚持需要什么就重点钻研什么。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那些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问题突出出来,通过学习研究找到解决的对

策和办法,不断扩展知识、增长才干;二是要树立工作学习一体化的学习理念。树立工作学习一体化的学习理念,就是要把学习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把学习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做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表率,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狠抓落实的措施、领导发展的本领;三是要树立团队研究式的学习理念。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也不可能对所有领域都精通。搞好团队研究式的学习,关键是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有很好的民主作风。要做到能者为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互相交流碰撞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四篇:怎样提高阅读能力

怎样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包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为此,每位语文老师都会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难点。虽然教材中的文章质朴优美,但由于读者与作者在审美情趣及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往往提不起阅读的兴趣,缺乏主动阅读的欲望。其次,学生在阅读时不够深入,发言时只能泛泛而谈,根本没有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其三,有些阅读课,在综合性学习时没有把握语文学科的本质,不能很好地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解决以上问题。

一、“要读”:学贵有疑,重激趣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要读。

1.紧扣题眼,猎奇探妙。

紧扣题眼,从题目的奇妙处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要读”课文。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们纷纷发问,草船怎么能借箭,谁有这么大的本领?箭是造的,干吗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问,使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问题,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2.抓住情节,因势利导。

抓住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问难。故事中主人公是福是祸,一直是读者所牵挂的。在教学时,可抓住读者的这一心理,促使学生潜心会课文。同样,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抓住“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这一不可思议的“奇迹”引导学生问难:三天造十万支箭,你们替诸葛亮的命运担心吗?担心什么?一个“担心”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学生们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提了很多问题,我随机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再由学生整理、归并。其中有担心人心的: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鲁肃是东吴的人,万一他出卖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不怕曹操出兵吗?担心天气的:如果第三天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策不就被曹操识破了吗?担心地利的:光一个早上就能借十万支箭吗?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处于阅读的主动地位了。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阅读,潜心会课文的过程,也是担心诸葛亮命运的心路历程,更是从担心命运的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借题发挥,拓展延伸。

抓住人物的传奇引导学生设疑。小学生喜欢甚至崇拜故事中一些传奇色彩的人物,尤其是一些神通广大、智慧超群的人物。学了《草船借箭》,学生早已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深深折服。这时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诸葛亮哪些传奇的故事,想不想了解他?此时学生的头脑中肯定满是疑问,诸葛亮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怎么会如此神奇?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把阅读欲望延伸至课外,让他们继续领略诸葛亮的智慧,学生肯定热情高涨、兴奋无比。

二、“深读”:授人以渔,重引导

“深读”就是要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深读”不仅仅是读读悟悟,更需要学生在读时根据文本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并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的阅读教学有过“重人文轻工具”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在落实人文性的同时也要落实工具性,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渗透人文精神,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1.边读边想,读出含意。

名师于永正说:“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同时,教师对学生在阅读时的引导,对学生提出一个能揭示内在的思考问题,都能催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效率。

《最后一头战象》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在教学这一句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尤其是对程度较差的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战象嘎羧要久久凝望江面、亲了又亲礁石?”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朗读感悟、自然可以体会到嘎羧久久凝望江面仿佛是在留恋昔日浴血搏杀的战场,亲了又亲礁石好像在思念死去的战友,在呼唤它们的灵魂,它快要来陪伴它们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领悟了句子的深刻含意,读的过程也真正成为学生探究领悟的过程。

2.深入表达,读出情感。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乡下人家》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阅读时,可设计这样的说话训练。

师: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装饰了什么?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装饰了农家小院。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还装饰了整个乡村。

师:是啊,多美的乡村。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学生自由读后回答)

师:乡下人家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情景中,它更装饰了什么?

生:它还装饰了乡下人家的美好生活。

生:它还装饰了乡下人家的心灵。

师:你们体会得真好,不仅看到了乡下独特、迷人的风景,还走进了乡下人家恬美的生活。谁能用上“不但……而且……更……”说说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装饰了什么。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不但装饰了农家小院,还装饰了整个乡村,更装饰了乡下人家的美好生活。

生: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不但装饰了农家小院,还装饰了整个乡村,更装饰了乡下人家的心灵。

通过这样的说话训练,让学生的语言规范,有条理,有层次,有深度。同时,说话的过程不仅是不断深入阅读的过程,还是语言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有效体验,实践了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建,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3.多元写话,读出自我。

在学习《去年的树》一课时,让学生写写“如果你是那棵树,你会对小鸟怎么说,你会对人类怎么说?人类对树又会怎么说?”指导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把自己对友情、诺言的看法写下来,再在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写话,不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又一次对话,还在对话的过程中融入了自我,写出了自己的友谊观、诚信观。

三、“善读”:旁征博引,重综合

“善读”是指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为阅读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调用多种知识和手段,拓宽学习途径,为感悟语言文字服务。

1.搜集资料,丰富体验。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并整理有关资料并在阅读中加以运用,是培养学生“善读”的一种好方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信息,收集的途径可以是调查、访问、咨询,也可以通过查阅文字资料、网络资源等渠道进行。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语言简洁,学生容易读懂。但那段屈辱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因此,单凭读文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进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在难以实现。(《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为此,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体验。这样既有助

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解决重点、难点的能力。

2.对话表演,强化理解。

特级教师虞大明讲述阅读课《共有名字》一文让我感受颇深。《共有名字》写的是土耳其一个偏远小村庄里的几十户人家的家长全都取了同一个名字,因此,当有来信时邮递员会在全村人面前当众拆信念信,引发了种种有意思的场面。虞大明老师在讲述这一课时采用了表演的方法,就是安排自己演邮递员,借助文中的台词以及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同学也是借助文中的台词加上自己的创造演村民,在这样的表演过程中学习语文,感悟来信的“乐趣”,感悟村民的“同情与关怀”。这样的课堂表演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有效地抓住了学生喜欢表演的特点,巧妙组织学生进行了阅读体验,在表演中强化了阅读理解,也不知不觉地落实了朗读指导。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表演能强化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也是一种新的阅读文字的方法。

3.想象绘画,再现语言。

画画是许多学生喜欢做的事,把画画带入阅读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课文。同时,画图也能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场所,让他们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去独特地感悟其中内容。这种特殊的阅读方式尤其适用于写景文,如上老舍的《林海》一文时,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用简笔画分别勾画出大兴安岭的群山起伏、温柔和秦岭的险峻。通过美术手段与语言文字的结合,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而且,根据文本想象绘画更是对文本语言的再现。

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阅读中的运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阅读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

第五篇:怎样提高交际能力

2010-04-15 21:49:54 来自: gufei

怎么提高交际能力?

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面对纷繁而庞杂的社会,常常感到迷惑和不安,有人可能觉得自己的地位实在渺小,有人可能觉得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对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站住脚表现得没有信心。实际上,社会都是由人构成的,初步掌握些社交心理和社交技巧,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处世能力。

从一般的角度讲,在社交时应主要掌握以下心理原 则:

是互酬原则。人际交往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其行为具有互酬性。因此,在我们的交往中,应该常常想到“给予”而不是“索取”;相反,如果取而不予,就会失去朋友。

是自我袒露的原则。一个人把自我向别人敞开比死死关闭更能使人感到 满足,而且,这种好的感觉也会再次传染给别的人。

是真诚评价的原则。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互相议论、互相评价,对人评价的态 度要诚恳,情感要真挚,如果恶意诽谤,口是心非,或者阳奉阴违,了会 遭致别人的不安与反感。最后是互利性的原则。要解决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就要采用互利的原则,“互利”就是矛盾双方都能接受的调节。

最 后是互利性的原则。要解决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就要采用互利的原则,“互利”就是矛盾双方都能接受的调节。如果只让一方获利,那么朋友就会远离。甚者 一方从另一方身上获利还进行毁坏他人,那就会成为敌人。

那么,什么是好的人际关系呢?

人 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美国社会心理学爱舒尔茨认为,一般来讲,人际关系有三种类型:

其一是谦让型。其特征是 “朝向他人”,无论遇见何人,总是想到 “他喜欢我吗?”。

其二是进取型。其特征是“对抗他人”,无论遇到何人,总是想知道该人力量的 大小,或该人对自己有无用处。

其三,是分离型。其特征是“疏离他人”,无论遇到何人,总是想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他人对自己的干扰,这样的人,好像什么都与他无关,事事高高挂起,不太关心周围的世界。

什么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破坏?

所谓人际关系的破坏,指人际关系失去平衡,造成人际关系破坏的原因,通常来自两个方面:

个人品质的缺陷 自 私——私心过重,精得可怕。或损人利已,或落井下石,或乘人之危,或一毛不拔,使人们与他交往望而却步,甚至化友 为敌。

虚伪——虚情 假意,表里不一。台上握手,台下踢脚;嘴上甜蜜蜜,心中一把刀;平时好,关键时刻踢—脚。

骄傲——自我膨胀,蔑视他人。相互尊重,才能 取得认同。

刁钻——拨弄是非,制造矛盾,破坏团结,破坏人际关系。在一个群体 里,常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散布流言,挑拨离间。他们破坏了群体内的团结。

管理工作的不足

沟通不 良。在组织的上下级之间、平行部门和同事之间沟通不良,造成互不了解,互不信任,甚至互相猜疑,互抱成见,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

过分 竞争。任何一个组织,没有竞争则缺乏活力,容易形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消极文化;但内部过分竞争,则会使同事成为对手,处处互留一手、互相戒备,难于互 相帮助、主动协作。

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由于正式组织管理不善,凝聚力下降,给非正式组织以很大的生存空间,广大职工在许多非 正式组织的团体压力下活动,往往造成帮派心理,排除异己,打击先进,庸俗关系学盛行,人际关系遭到扭曲和破坏。

政策和领导方式不 当。或者由于分配政策、人事升降政策不合理,造成人际之间的不公平;或者由于领导专断,缺乏民主作风,盛气凌人,使得职工的不满情绪较大,人际关系失去平衡。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培养良好的个性:如果有不良品 质,即使交游很广,也难得有知心朋友;相反,如果你具有促进人际吸引的优秀品质,就会容易被别人引为知已。

善于体察别人的真正需要: 这些需要概括起来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求、感情的需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但要考虑到对方的个性品质,也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因为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互 补,只索取而不奉献的关系是很难维持的。

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处世能力。人与人之间的 交往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一定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进行交往的。交往方法越好,人际关系 越容易维持紧密。建议大家多读一些待人接物方面的书籍,有助于理性地理解社会,为走上更广阔的人生之路作好准备。

人 际交往技巧: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 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 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人际 关系大师卡耐基如是说:

“人性的弱点”:极度的自尊和自己的“第一重要性”。

与人交往不可批评、指责或抱怨,应真诚赞赏和欣赏 要别人喜欢你,留下一个微笑

最重要的是引起别人内心迫切的渴望,并表示真诚的关切

最重要的是尊重他,让他认为自己是重要人物,满足他的成就感

卡耐基还说:“记住他的名字,并把他叫出来!”

党员干部怎样提高语言能力?[五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