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学习传统文化感想5篇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10-964596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17 11:02: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学习传统文化感想

学习传统文化 关键在于感悟和体悟

儒家要我们首先修身养性,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 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导我们:利己、利人,功德圆满。

这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先要求我们自己明明德,摆脱了身心痛苦,悟了,获得了大的智慧,然后再去做事,帮助他人,影响他人,造福社会。

而国学经典,是古时圣人的生活感悟和智慧、生命体悟和经验,他不是普通的知识。学习传统文化,不能仅仅把它学术化,按照西方哲学的模式 进行 逻辑思辨或者在那儿搞训诂。这样做会把本来生动鲜活的国学,变成 干巴巴,枯燥无味的 远离生活的死物。

所以,学习国学的关键在于静心,反观自己,观察别人,洞察社会,顺应自然,感悟生活,体悟生命,获得对生活、对生命的交透彻的认识,获得大较高智慧,使我们能够身体安康、精神愉悦、心灵安顿,获得快乐充实的一生。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

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现注释如下:

一、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

二、悌:悌是会意字,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

三、忠: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表明“心正”,一个人的心不偏不斜,是为“忠”。换句话说,就是经典里面讲的正知正见。你的言语出之于正知正见,亦

为“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诚实不欺骗别人,我们与人交往要有诚信。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

五、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学会礼仪,以礼待人

六、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正义感。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贪污,廉洁自律。我们做事情应当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

八、耻: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孔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第二篇:学习传统文化感想

学习传统文化 关键在于感悟和体悟

儒家要我们首先修身养性,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 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导我们:利己、利人,功德圆满。

这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先要求我们自己明明德,摆脱了身心痛苦,悟了,获得了大的智慧,然后再去做事,帮助他人,影响他人,造福社会。

而国学经典,是古时圣人的生活感悟和智慧、生命体悟和经验,他不是普通的知识。学习传统文化,不能仅仅把它学术化,按照西方哲学的模式 进行 逻辑思辨或者在那儿搞训诂。这样做会把本来生动鲜活的国学,变成 干巴巴,枯燥无味的 远离生活的死物。

所以,学习国学的关键在于静心,反观自己,观察别人,洞察社会,顺应自然,感悟生活,体悟生命,获得对生活、对生命的交透彻的认识,获得大较高智慧,使我们能够身体安康、精神愉悦、心灵安顿,获得快乐充实的一生。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我龙的传人背后的悠久历史带给我们的力量!

自汉武帝时代起,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现注释如下:

一、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孝”字是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更快乐,生活更圆满。

在新时期孝的含义更加广泛,概括起来有三种:首先是对父母的孝 ,要孝敬父母;其次 ,是对国家忠诚;最后,是通过孝敬他人使自己的人格、品行得到升华,这也正是“孝”的最高境界。

二、悌:悌是会意字,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尊敬顺从。而哥哥对弟弟要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兄弟者,手足也。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假如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所谓“三岁看老”,三岁的孩子谦逊知礼,其后必有大成。所以兄弟之间要懂得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由此推及,周围的人也会融合为一家人,正如106岁的新加坡“国宝”许哲女士所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

《弟子规》中“首孝弟”确实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关心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中国老式住宅的大门上往往有这样一副对联:“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意思是说,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不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本书就有多处列举“孝廉”出身的人物。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为“不孝父母,读书无益”。

三、忠: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表明“心正”,一个人的心不偏不斜,是为“忠”。换句话说,就是经典里面讲的正知正见。你的言语出之于正知正见,亦为“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诚实不欺骗别人,我们与人交往要有诚信。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

五、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学会礼仪,以礼待人。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正义感。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贪污,廉洁自律。我们做事情应当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

就我们社会里的官员来说,首先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真正认识到,官是人民的公仆,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在思想上以勤政廉政为乐,以贪污受贿为耻。同时,要建立好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体系,保证官员的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在行动上耻于“贪”。这对“拒腐蚀,永不沾”,也许是最好的药方。

八、耻: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孔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第三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感想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感想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就是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第四篇:传统文化训练营感想

传统文化训练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短暂的传统文化训练营虽结束了,但其让我的思想在经典优秀文化的熏陶下,以及与一群可谈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交流中得到提升。如果要将所有参加训练营的感触一一道来的话,非三言两语可说尽道完的。因此,以下我谈谈感触最深的两点。一是“修心”,二是“孝”。“修心”指养仁心,善心等。它强调个人无论是修养品性,还是做人成事,都要从自我做起,严于律己,特别要重视内心的修养,要养善心,去妄心。《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之而后又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尽道矣”就是讲一个人要达到功成圆满,“止于至善”,就要“知所先后”,从根本开始,这个根本就是“心”,先“格物致知”,再“诚意正心”,后才“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为人处事是,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当一个人独处时,要慎独;当与人交往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矛盾,不快发生时,要先审查自己,不要一味指责别人。正如《弟子规》中“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人有私,切莫说;人有短,切莫揭”。就我个人而言,在参加训练营之前,有时会因压力等不快之事而烦恼,怨天尤人。而参加训练营之后,我学会先修身,先正心,立善心、仁心、诚心,那么等到完善自我后,再去“齐家”等,再去感化他人,教化影响他人。这么思考后我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净” “静”“诚”。另一个感触是“孝”。“百善孝为先”,在参加训练营之前,我虽有“孝”的意识,但不知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孝”具体要怎样去实践。经过学习《弟子规》,我懂得“孝”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要落实到细节上。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是我们日常的情景,它要求我们不仅表面要顺从父母,更重要是心要诚,心怀感恩的心面对父母,对待父母。而当父母有过错时,我们要“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而不是与父母理直气壮地争论或是直接批评父母。对于这些落实到生活各个细节的“孝”,有人嫌“麻烦”,但“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因此,从今之后,我不仅行动上要关心慰候父母,而且心里要时刻怀着虔诚感恩之心为父母着想。具体到在校是要经常与父母联系,关心父母健康情况及家庭现状,为父母分忧,如“晨则醒,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在家要勤快地帮父母做家务,多与父母交流交心,关心弟妹的学业生活。此之为“孝”吧。本次传统文化训练营就是将“孝”“悌”“仁”“义”“礼”“智”“信”等智慧种子植入我们的心中。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用虔诚的心,恭敬地心,谦虚的心,仁爱的心呵护它,经营它。那么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许会收获幸福生活,圆满人生之果。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今天参加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主题团会活动,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依靠博物馆、历史古迹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学习传统文化感想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