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纪良教授的讲座有感
听高纪良教授的讲座有感
4月8-10日,我有幸在参加赣州市小学语文高校主题阅读教学同课异构观摩研讨会,聆听了全国著名语文教师高纪良的精彩讲座《整体感知,咬文嚼字—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理解》。高教授博古通今,知识渊博,讲解诙谐幽默。听讲座的教师没有一个不聚精会神、侧耳聆听,我们时而快速的记录,时而露出佩服的神色,他的一句句“经典”,让我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让大家深有感触、倍感惭愧。
听了高教授的讲座,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平时在脑海中,是难以思考的、难以想象的知识,科学知识,信息知识,文化知识,觉得比我们超前了很多。也感觉到自己现有的知识太陈旧落后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正如高教授所说,现在社会上把我们学校老师划为两种人:一种是会教书育人的老师,一种是只会识字的人。
我是一名新教师,但是我们都应共享同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敬业。我要以高教授为榜样,学习他育人教书、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志存高远、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努力成为学生爱戴、同事欣赏、家长满意的教师。
听了高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形态,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终生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学习,去给自己充电,充实自己,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才能让我们进步,才能让我们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沉没在这时代变迁的大海中。无水无以成江河,无知无以成教师,教师最忌孤陋寡闻。在自己拥有一桶水的同时,教师应着重解决如何与时俱进更有效高效的教书育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备课、及时反思、因材施教、授生以“渔”、把课堂时间充分留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些都是我努力的方向。
他在谈到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的的教授时,应该长文短教,抓重点,细讲分化,整体感知,品词分句,听了高教授的讲座,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在许多方面做得并不好。想起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不由得心生惭愧,因为有时自己看到学生接二连三地犯错,不由得火气冲天,大发雷霆,大声训斥,会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听了高教授的讲座,我似乎明白了很多。教育从来不是一时一刻见成效的简单劳动,虽然我们可能根本看不到自己的正确引导对孩子的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我们不必悲哀和气馁。用宽容的心悦纳学生,我们就会感受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看到每一种独特的美丽。”在宽容中关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爱心去教育有错的学生,至诚相待,诲人不倦,那么必能缩短以至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设出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因为有爱,让陶校长多了份细心,所以他会想到用孩子喜欢的糖果做为奖品。“爱其师,亲其道”。
从工作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我,深有感触,班主任是一份爱的事业,没有班主任的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班主任要关爱学生,关爱全体学生,尤其是关爱班上的潜能生。以自己真挚的爱心,在这些学生心中播撒一颗颗爱的种子。让孩子在爱和宽容中成长,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情感。一次,班上的一位后进生突然没有来上学,也没履行该有的请假手续。平时,我已经多次告诉学生有什么事不能上学都应该履行请假手续,口头的、书面的、电话、短信,转告于其他同学,都行,可偏偏在他身上,我的教育似乎又“失效”了。于是乎心情也郁闷了许多。但转念一想,这名后进生从没有缺课的行为,大概是事出有因。就在猜测和郁闷中我拨通了其父母的手机,才知道他突然高烧,正挂盐水。父母电话那头不停说因为事情突然,又一时忙于照顾孩子而顾不上与我联系,还不断说孩子一听说要进医院,早就说要父母打电话向我请假,可一进医院,事情又多,家长也忘了此事了。事情“真相大白”后,我内心竟有了内疚。我宽容了孩子的一时“遗忘”,宽容也让我拿起手机在他住院时期,陆续发了好几条短信住院他早日康复。这份宽容中的默默关爱,在他重返课堂时化为了一份学习的动力,也让我在辅导其学习时与他的心贴得更进,工作得心应手。
这次培训让我颇有感触,时刻从“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终生发展”理念出发,怀有对学生深切的爱,体现在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事。以后,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努力,无愧于“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第二篇:听高纪良教授培训课有感
听高纪良教授培训课有感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松林镇学校 赵胤淞
202_年10月21日上午参加“名师大讲堂”全国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策略研究暨教师专业技能提升高峰论坛,有节课互动环节一位学员站起来问了培训的教授一个问题,“我们仅是农村学校一名学科老师,我们农村小学怎样将理论用于实践呢?”现在部分培训大道理,大理论,受培训老师都懂,但是学了怎么用于实践中去?却是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记得刚拿到日程安排表时,激动不已。看到有高纪良教授的课,马上跑到前排第一桌坐下,拿出笔记本认真听课。我很喜欢听高纪良教授的课,他自述:“我是一个有料的人。”听他的课,你不会觉得枯燥,他的课接地气,理论联系实际,课的实用性强。给我们小小的学科老师指明方向。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去做。认识高教授是在202_年6月12至6月21日参加第364期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班暨第11期克丽缇娜班培训,他是我们学员们最喜欢的一个教授。
特别是高纪良教授的一句话,“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们学校的孩子,生活在农村,大部分属于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家长的陪同及约束,又缺乏好的学习环境及家庭教育。学习兴趣偏低,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进取心。又加之学校评价标准是教学成绩。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特别关照这些留守儿童。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风不浓。老师教学激情不高。面对这样的形式“孩子你明天拿什么与别人比?”
从上海回到学校以后,我在学校宣传如何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把高老师的课件及理念在全校推广,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前我们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不好学。教师不知道怎样教,不乐教。矛盾的中国式西部教育改革,在高考的大背景下,实行素质教育。在农村推行素质教育,各学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尝试了多种教学改革,却没有对症下药。学校、家长还是看分数,追求高效课堂。到底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为高考送人,还是为社会培养人?
现在教育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教育效率没那么乐观、课堂教学不容乐观。在这样的一个教育背景下应该怎样做老师?如何消除职业倦怠?高纪良老师为我们很好的分析了怎样打造“幸福型”教师。让我明白了“认真做人,踏实做事,认真是地球上永远的通行证。”这句话的道理。教师的“生命、精彩、幸福”就应该在讲台上,对于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们,“要将要求变成追求,把心动变行动,将行为变作为。向40分钟要质量,让学生一课有一得。让学生喜欢你你就成功了”。我还在青年教师中推行“高氏评课法——透、瘦、漏、秀、修、皱”。青年教师按照高老师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方法。也有了自己的一套评课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于孩子我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培养兴趣爱好。虽然我们的学生来自农村,但是他们的喜好、创造力与城里孩子是没有区别的。我在全校大力推行艺体教育(建篮球队、武术队、阅读小组、舞蹈队等等都由高年级学生担任队长。由队长带领学生活动,教师每周最多一次去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让学生作秀、敢秀、能秀、会秀(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运动会、六一文娱演出。“校园达人秀”“校园金话筒”美术比赛、球类比赛等)。充分相信学生各有所长,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让老师走到幕后,学生走到前台,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能力。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追求,有了目标,他们各方面成绩都有所提高。学生也更加喜欢我们的老师,更加喜欢我们的课堂。
这次有幸又听了高教授一节课《家校联手,合作共赢——家校互动平台的构建与实施》高教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介绍怎样家校互动,受益匪浅。这次培训让我知道了当今孩子背负沉重的情感负担、对话语权要求很高、知识面广、很善良、现实感非常弱。对于当今孩子我们要重新认识。把握孩子的心理特征,高教授重点强调活动育人,能力在于活动。我准备在学校以“果园文化”为起点,结合实地考察、种树、育苗、收获等等体验,设置一门地方课程将体验、书法、绘画、摄影、音乐、朗诵、体育等等融入到课程中,做好、做细。将桃花节、柚子花节等结合起来,打造校园文化。从活动中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高教授说“可视化、故事化、情趣化的课堂更有吸引力。”传统的课堂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死板的课堂没人喜欢,要想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就必须改革,必须变,让课堂可视化、故事化、情趣化。还有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高教授是一个阳光充满活力的老师。听他的课很轻松愉快,他的精神也在感染着我。我也要像他一样充满活力。
第三篇:听余国良教授讲座有感
听余国良教授讲座有感
周六,我有幸参加了余国良教授的“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报告会。讲座从八点半开始到十二点,下午两点半到六点,在这8个小时中,会场没有人走动,大家都聚精会神的投入到余老师的故事中。生动鲜明的德育事例、充满智慧的教育方法,激情洋溢的表达赢得了全体教师的高度共鸣和阵阵掌声,对此深受启迪,也感触颇多。就印象深刻的几点,谈谈自己的思考。
1.余书记的一句“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恋人”对我触动极大,拿学生当恋人,总会自主去挖掘对方的闪光点,拿学生当恋人,总会让自己的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拿学生当恋人,总会发现在赏识的目光中,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师生的关系真真切切转变为朋友,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2.“红衣女孩”案例。余书记的红衣女孩案例也为做学生工作的我们开启一扇窗,作为德育工作人员,在校园里营造的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但拥有较强的执行能力,更应具备睿智的头脑,在学生中形成文明、积极向上的新风尚。另外在学生生管理中,我们都清楚的知道实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责任到人,包
干到户”将是班主任治理班级的最佳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总有碰壁情境出现,深入学生内部、了解每个孩子特性也是最基础的原则。
3、多制造故事,少制造事故。
一个好例子等于一帖好药方,一个好故事等于一剂好药。例子和故事是教育者的双桨,双桨同时划动,教育生活才能幸福。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教育故事,坚持记录对于年轻人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通过记录的方式反思问题处理中的得失。
这次的培训会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为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实用性的帮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工作必须有一颗热爱孩子的责任心和和使命感,并且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工作落到实处、细处。教师是教育者、领路人,只要我们心中拥有太阳,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定然润物无声。
第四篇:听陈纪英教授讲座有感
听陈纪英教授讲座有感
202_年 12月19日,伴随着冬日里的阳光,我与同伴们来到了本溪市第一中学的五楼会议厅,聆听了北京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首席专家陈纪英教授的讲座《重视心理,提升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年近70的芳华,却依然精神抖擞、落落大方,站在台上坎坎而谈,她的投入,她的激情,她与大家的交流,她的敬业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老师。虽然自己年轻她二十多,但依然自叹不如。她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向我们诉说着对教育的热爱。一个个鲜活的个案,一章章引人深思的提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记忆犹新的有以下几方面:
1、“不用回答我,回答你自己”。
“不用回答我,回答你自己”这句话在陈老师的讲座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我很喜欢这句话。我还喜欢一句格言:只要你付出最大的努力了,就是对得起自己了。那么我就把这两句揉合起来:“你努力了吗?回答你自己,你对得起自己吗?”,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只有反思才能让我们的知识得到系统的综合,才能在成长中做到“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延短。”
2、“我说清楚了吗?”。陈老师这句课堂用语让我们体会到的是教师对听课者的尊重,强化的是授课教师自身的态度和责任,而不是听课人的态度。平时课堂上我们总是喜欢说“你听明白了吗?你听清楚了吗?”,两个字的转换赢得的将是更多的尊重和关注。
印象最深的还有陈老师讲的一个关于如何尊重学生、注意和学生的交流的方式和方法的案例:一个小男孩忘了写作业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并让现场老师配合情景再现。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在教育学生是应给予的尊重。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应该学会倾听,学会为学生创设改正不足和错误的机会,把改正错误看作是学习成长的机会。
3、思考、思辨、质疑 陈老师让我们带着思考、思辨、质疑的态度,聆听她的讲座。陈老师较多的是从心理的角度论述班主任和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她说,老师要善于“思考、思辨和质疑”这样才会提高,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本土,本校,本年级,本班,本人化。是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的重要性,有目共睹,然而,在思考的同时,必须分清是非,发现新问题,这次是时代需要的创新和进取。
我们经常说,现在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真是这样,那是因为时代变了,教育的大环境变了,在过去,家长不讲,老师不教,孩子就不知道,而现在呢,家长不讲,老师不教,孩子想知道的就能知道。网络上那么多东西,有用的,没用的,健康的,不健康,只要一打开网而,摁不住的往外冒。我们现在教的学生是什么呀,不仅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还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从小宠着长大的呀!能不难管,能不难教吗?在我们的教学中,老办法不好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什么才是新办法,我们要从走近孩子身体,到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寻找打开心扉的钥匙,对学生进行有效施教。我们经常说教书育人,教书——传授知识,提高成绩。育人——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我们经常说“以人为本”其实说到底,真正的教育应是“以心为本”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灵。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他的心理成因,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说谎,不会无缘无故地去跟同学打架,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做坏事„„ 我们在教育孩子,评批孩子的时候,多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去做,多关注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做一名与学生心心相通的教师,那样,我们的教育会更有力。
4、担当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现在我们的孩子的大多是娇生惯养出来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且说一不二,自私自利,要强好胜等,另外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由此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而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帮在成长的希望。我觉的关注学生首先要认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成长变化。身心都在不断的变化,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都是有不同的反应的。所以心理的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教师,特别是班主仼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应该不厌其烦地与学生交流。与学生相处应该做到:树共情心,做真诚人,带微笑脸,说赞美话,有宽容心。容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表白自己的机会,批评学生的行为,但不否定学生的人格、人品。有的时候去惩戒学生是因为学生他有错误,而不是因自己的情绪不佳去惩罚他们。这样做效果肯定会很好。
我们的班里,总有几个好动的孩子,但好动≠多动症,我们千万不要给孩子随便戴上多动症的帽子。我们不懂,家长也接受不了,孩子对于我们来说,可四十分之一,五十分之一,但对于家长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在家长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最好的
常说教书育人,教书——传授知识,提高成绩。育人——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我们经常说“以人为本”其实说到底,真正的教育应是“以心为本”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灵。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他的心理成因,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说谎,不会无缘无故地去跟同学打架,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做坏事„„ 我们在教育孩子,评批孩子的时候,多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去做,多关注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做一名与学生心心相通的教师,那样,我们的教育会更有力。总之,这次培训给我的工作理念增加了新鲜的血液,许多丰富有效的经验是我在今后的工作做可以借鉴的。我要将这次培训学到的经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 思考、思辨、质疑;扎实而有效地做好班级工作,对自己的管理要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进行创新,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延短,尊重学生,微笑面对学生,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育上称职的教师。
第五篇:听刘良华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听刘良华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202_年11月30日,我参加了“教师成长系列讲座”培训活动,并听了刘教授的精彩报告,可谓是受益匪浅。
刘教授让我看到了一个读书人的魅力,感到多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刘良华教授说,做人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做老师更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我扪心自问,自己算得上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吗?非也。刘教授告知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条有效的道路就是多读一些有思想人的书。确实,自己平时读的书太少了,以后得多多努力才是。
刘良华教授提出,语文的使命是因阅读而理解。如果没有阅读,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光;如果没有体系的阅读,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一句空话。因为阅读,教师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因为阅读,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才干得到晋升,成为满腹经纶的学者;因为阅读,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眼里就会饱满、高大,就会对学生发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教师才干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为阅读,才干使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有头脑,有进取精力的教师,使教师走向成熟。可见阅读是何等重要!
刘良华教授在讲到“授业”这一专题时,提出学习就是玩游戏,就是认地图,就是学习走路,很形象、具体给我们刻画传授知识要讲求方法,让孩子参与到课堂中,从课堂中感受到造诣感。这不由的使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材料:在我国,小孩放学回家,父母总会问:“今天上学校学什么啦?”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小孩放学回家,父母总爱问:“今天上学校玩什么啦?”别看所问只是一字之差,但反映出不同的教育理念。中国的父母从小给孩子的是一种学习上的压力,这种压力在无形中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外国父母的做法恰恰从小培育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感到上学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啊!
此外,刘教授还教给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去尝试知识的酸甜苦辣;要培育一群有活力的人等等。这些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总而言之,听了刘良华教授的讲座,让我懂得了要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做一名有思想、有魅力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