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总结~大全
文言文总结
文言文的讲解顺序
1、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问题)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正音、正形、断句)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知识储存卡)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文言意识)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读可分为:
1、分小组阅读
2、分角色朗读
3、带感情的读
4、默读
5、自由朗读
6、同桌互读
7、带着问题读
2、译
重要的翻译点
1、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一些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旬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如: ①何由济乎?(1995年全国高考题)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⑤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赤壁之战》)例① 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2、文言文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要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再作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如:
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2_年全国高考题)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③史朝夕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上述三句在翻译时都要作适当的补充,下面用括号把补出的部分表示出来。例①: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者)与不知(之者),皆为(之)尽哀。例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例③:“狱门外”之前应补上“候于”,译为“在狱门外等候”。
3、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习惯分开说,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习惯合说,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合并这类句子。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③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例①:青,取之于蓝”是个判断句,译时要把主语、谓语合并成一句:“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例②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个互文句,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例③中的“冀之南,汉之阴”表示的不是两个地点,而是“无陇断”情况的起止点,应译为:“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岸。”
4、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称“凝固结构”。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③日饮食得无衰手!(《触龙说赵太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例①中的“何„„为”是文言文中表反问的惯用句式,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何辞为”翻译为“为什么(还要)辞别呢”。例②中的“不亦„„乎”用来表示语气委婉的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不亦惑乎”翻译为“不是(太)糊涂了吗”。例③中的“得无„„乎”是文言文中表示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该不会„„吧”,“日饮食得无衰乎”译为“每天的饭量该不会减少吧”。例④中的“无乃„„乎”也是文言文中表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行吧”。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从总体上把握原文大意,准确地解释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不过,注意上述翻译的要领,则会使文言文的翻译准确、恰当。
掌握的文言知识:
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译的方法: 1工具书翻译讨论 ○2老师明确,自己找。○(知识储存卡)3讨论,自主合作探究 ○4逐字逐句.○5小组竞争提问 ○6作业,三步译 ○
3、品
(1)记叙文
A、梳理情节(起因、经过、结果)B、分析人物形象
a 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b 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点、品质 c 语言特色(游说方法)C、思想情感,意义,内涵(2)散文
A、景
a 景的特点
b 写作手法(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B、情
a 明显的情感=====明确景的特点,学生自己找 b 隐晦=====结合背景 C、艺术手法
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表达方式: ○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 ○
比喻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 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转文,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诗歌鉴赏中经常用到的一般有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衬托、象征等。
3、表现手法 ○
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等。
赋:铺陈叙事。
比:借一物而喻它物。
兴:起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中心事物的描写方式。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象征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3)议论文
A 抓中心论点 B 明确结构
a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 总分总 分总 总分
C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摆事实):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事实要写得概括简明,根据阐明观点的需要,往往只要突出事实的某一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②道理论证
也叫引用论证(讲道理):用自己从生活中悟出来的哲理或导师、先贤的正确论述,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引用导师、先贤和名人的有关论述,一定要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可有错漏,更不能断章取义。
③对比论证
(作比较)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④比喻论证
(打比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
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
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
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D、论证方法有哪些作用?
举例论证 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道理论证 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 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引用论证 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因果论证 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何因就有何果。E、何种游说方法
F、传达出何种主旨、思想
4、移
A 升华----情感、意义 B艺术手法对比分析比较 C拓展积累
5、背
A 梳理线索
B 背诵关键段落(押韵)C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知识储存卡)D竞赛背诵
第二篇:七年级文言文总结
文言文总结
一 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日扳仲永: 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 “策”通“册”
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为博士邪 “邪” 通“耶”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
“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
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 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 ;
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 今为“国王的长子”
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
今“古人”
不闻机杼声 今:用鼻子闻
古:听到
旦辞爷娘去 今:从一地到另一地
古:离开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古:只
双兔傍地走: 今:行走
古:跑
见往事耳: 今:过去的事情
古:历史
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
古: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现在是一种学位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
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古为跑 ;
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
孰为汝多知乎: 古为代词“你”,?
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
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
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 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宾客其父: 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 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愿为市鞍马: 买,名词作动词用
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四.一词多义:
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 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 并自为其名:题上
借旁近与之 :代词,指仲永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 卒之为众人:成为
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 :代词,指仲永的诗 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 见往事耳: 了解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五.重要词句
[童稚]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故]所以。[拟作]比作。拟,比,比拟。[向]接近。[昂首]抬头。昂,抬。[项]颈,脖颈。[素帐]未染色的帐子。[徐]慢慢地。[观]看,观赏。[果]果真。[唳]鸟鸣。[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定神]使精神安定。[壑]坑谷、深沟。[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盖]有“原来”的意思。[方]正。[鞭]用鞭子打。[数十]几十。[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有害。[诲]教,教导。[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弘毅]刚强,勇毅 [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 想,希望。[勿]不要。[施]加。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似]相似,像。[差(chà)]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于。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舍去 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乃 才。时年 当时的年龄。戏 嬉戏,玩耍。客 客人,指朋友。[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委]丢下、舍弃。[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无信]不讲信用。[引]拉。[顾]回头看。
【果】果然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髀】大腿。
当户织:对着 何所忆:思念 赏赐百千强:有余 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愿驰千里足:希望
扶将:扶,持
少顷:一会儿。既而:不久,紧接着。是时:…的时候。未几:不久。一时:同时。呓语:说梦话。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中间:其中夹杂着。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渐渐。倾侧:翻倒倾斜。齁:打鼾。
顾:回头看,文中指往旁边看;顾野有麦场。苫蔽:覆盖、遮蔽。少时:一会儿。弛:放松,文中指卸下;弛担持刀。久之:过了一会儿。暴:突然;屠暴起。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六.特殊句式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1.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1.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3.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译: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
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于>其中,省略介词“于”。)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一狼洞其中(一狼洞<于>其中,省略介词“于”。)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屠户乃奔倚其下(屠户乃奔倚<于>其下,省略介词“于”。)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草堆下面。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对方的。
第三篇:大学语文文言文总结
《赵威后问齐使》 选自《战国策.齐策》
对话体议论文。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的失当,严厉电大批驳了齐国使臣的“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赞扬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全文紧扣题目中一个“问”字,主要写赵威后的七次提问,就鲜明而传神地勾画出一位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文章采取驳论方式,一问到底,在问答中立论,观点鲜明。1.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发:打开 .2.岁亦恙耶? 岁:年成 .3.苟无民,何以有君?苟:如果 .4.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故:通“顾”,反而之意; 通“胡”,哪有,难道 .5.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恙:忧患 ...翻译句子
1)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怎么有舍去根本先问末节的道理呢?
《寡人之于国也》
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本文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日展开论述,着重表现孟轲的王道仁政思想。《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采用连锁推理句式,这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河内凶,则移其民于东河。凶:收成不好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 ..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斧头的一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栽种 名词作动词 .谨痒序之教。
谨:谨慎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再三教导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制止
涂:路途
发:开仓放粮以救人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收成斯:这样 ..解释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2)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3)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秋水》 选自《庄子 秋水》 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本文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运用大量比喻说明 抽象的道理的(类比论证)论证方法。
解释加点字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涘:水边
辩:通“辨” ..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仰望 ..拘于虚也。虚:局限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多:夸耀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卒:尽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向:像 .解释句子 1)东面而视。
面朝东边看。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过上百种道理,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啊。3)无非至于自制们则殆矣。
如果我没有到您这里来就危险了。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我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知识,轻视伯夷的节义。6)不是稊米之在大仓乎?
不就像小米在大仓中一样吗?
《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本文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本文利用正反并论,厉害对举的说理方法。采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
重点在“臣闻地广者粟多”至“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解释加点字 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来:招来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治强:治理富强 ..强公室。杜私门。
杜:杜绝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所以:如果
说:通“悦” 此非所以夸海内、治诸侯之术也。
所以:用它来„„的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 欧阳修
本文中心论点:国家的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使用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解释加点字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谴从事以一牢老告庙。
告:告诉于 .请其矢,盛以锦囊。
请:取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系:捆
组:丝编的绳索
函:木匣 ...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
莫:没有谁 ..解释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有柔中寓刚的语言特点。
解释加点字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聒:声音嘈杂
见:初 ..重念蒙君实视厚。
视遇:看待 .遇.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举:实行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辟:排除
壬:善于巧言谄媚的人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胥:副词 相与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做 做动词 .解释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
3)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5)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7)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弟子“言志”的一段话,本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解释句子 1)居则曰:不吾知也!(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4)异乎三子者之撰。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5)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
《郑伯克段于鄢》 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本文讲述了: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解释加点字
亟(qì)请于武公。
亟:屡次 .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bì)避免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边邑
贰:两属,属二主 ..无庸,将自及“用”
及:遭殃 ..。
庸:大叔完聚,缮,具卒乘(shèng)。
...甲兵...完聚:修葺
缮:修理
兵:武器
具:准备
乘:车乘,指战车 公伐诸鄢(yān)。
诸:“之于” .请以遗之。遗:增加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阙:通掘,挖
隧:挖成隧道
其:句首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影响 .解释句子 1)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邑唯命。
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2)姜氏何厌之有。
姜氏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3)不如早为之所。
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4)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5)君将若之何?
现在您打算怎么办? 6)公赐之食,食舍肉。
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7)其实之谓乎?
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李将军列传》选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
本文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多细节描写。
解释加点字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用:以,因为
为:担任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负:靠着
数:屡次 ..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陈:通“阵”,摆开阵势 .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
所:大约,左右 .胡虏易与耳。与:对付 .急诣部,如书!
诣:往,到„„去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绝:横渡 .解释句子 1)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2)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
3)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士卒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4)其李将军之谓也?
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
5)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祭十二郎文》 唐 韩愈
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二十二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的疑点让韩愈悲从中来。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本文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解释加点字 吾去汴州。去:离开 . 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成长立业 ..然后惟其所愿。然后:这样之后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无意:没有心思 ..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虽然:即使这样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已:通“以”,表示时间的界限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美味食物 .解释句子
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结果你没有来)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段太尉逸事状》 唐 柳宗元
本文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解释加点字
纵士卒无赖。
无赖:横暴 ..一夕自恨死。
恨:羞愧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货:货物,本文指贿赂 .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
戢:管束 .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xùn):通“逊”,委婉 .其故封识具存。
识:标记 .太尉为人姁姁..。
姁(xǔ)姁:和好的样子
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出入:不外乎
..解释句子 1)尚不愧奴隶耶。
尚且面对奴仆,你就不感到羞愧吗 2)无伤也
没有什么妨碍 3)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敢把这篇文章私下交给您,谨记 4)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这一年大旱,田野草都不长。农民将旱情告诉焦令谌。5)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
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 6)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
我还没吃晚餐,请代为备办些粗劣的食物。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北宋 苏轼
文与可 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四川省梓潼县人。他与苏轼是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他特别擅长画竹子,有“墨竹大师”之称。他说:“我只不过把心中的竹子画出来罢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意思是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通观整篇结构,极为自然、流畅。从竹的本性写起,到最后才点出对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结。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全文是以画竹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本文包含成语:胸有成竹、兔起鹘落、稍纵则逝、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解释加点字 与可没于陈州:
没,通“殁”,死亡
.少纵即逝矣:
少,通“稍”,稍微
.而节叶具焉:
具,通“俱”,俱全 .初不自贵重。
贵重:看重 ..而读书者与之。
与:赞成 .发函得诗。
发:打开 .以书遗余曰。
遗:赠送 .吾将以为袜。
以为:把„„当作 ..解释句子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从蝉破客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尺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既然心理已经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6)袜材当萃于子矣。
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您哪里去了。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他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
第四篇:语文文言文总结
第四册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 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倾阖城户 阖通“合”,全 7.昂其直 直通“值”.价钱 8.手裁举 裁通“才” 9.翼日进宰 翼通“翌”,第二天
10.飨德怀恩 飨通“享”,受
11.景从云合 景通“影”,影子
二、虚词 1.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 代词,此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 斯:则,就 4时则不至 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6.恶乎待哉 恶:何
7属而和者 属:连续、跟着 8.信有时哉 信:确实 9.靡计不施 靡:没有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 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虽:即使 啻:止
12.未几、斯须 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 13.少年固强之 固:坚持、一定 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顾:但 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 或:也许 16.宁可致意耶 宁可:焉能、哪能 17.脱获回耗 脱:倘
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将:方,刚才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 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 图:图谋 5.而控于地 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 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 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待:凭借 9.下迨蔀屋 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 衢:大路
11.栉比如鳞 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 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 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 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识:记着 16.居为奇货 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
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 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 诣:到„„去 20.唇吻翕辟 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 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 被:遭受
23.气息 然 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 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 造:到
26.则虫集冠 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 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 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 贴:抵押 31.疾逸道左 逸:奔跑
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舅姑:公婆;御:管束,控制
33.唯恐道途显晦 显:指看得见的“尘.间”;晦:指看不见的水府34.吾君方幸玄珠阁 幸:驾临 35.坐贻聋瞽 瞽: 瞎子 36.远罹构害 罹:遭受 37.项掣金锁 掣:拴 38.不遑辞候 遑 :闲暇
39.帝知其冤而宥其失 宥 :宽恕 40.君怃然曰
怃然:失望的样子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 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 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 岁:名词作状,每年 4.笼归 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 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6.民日贴妇卖儿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
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高其直 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9.细疏其能 疏:名作动,陈述
10.有客于径阳者 客:名作动,作客,客居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2.焚拜如前人。3.掭以草尖。4.既而得其尸于井。5.覆之以掌。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2.折藏之,归以示成。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三)被动句 为婢仆所惑。
(四)宾语前置句
1.而莫之夭阏者。2.之二虫又何知!3.彼且奚适也?4.其自视也。5.彼且恶乎待哉?6.子何苦而自辱如是?7.是何可否之谓乎?8.洞庭君安在哉?
(五)主谓倒置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第五册(仅重点语句)一:文言虚词 之:
1.蜀道之难,主谓之间,取独立 2.六龙回日之高标,结构助词,的 3.舍之,代词,代牛
4.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主谓之间,取独立
5.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主谓之间,取独立 6.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主谓之间,取独立
7.君子之于禽兽也,助词,用于主语和介宾之间,起强调宾语的作用,表衬音无意 8.予忖度之,代词,代别人的想法 9.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10.此心之所以合于王道者,衬音无意 11.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的标志 12.故王之不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立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1)结构助词,的(2)动词之后衬音无意 14.寡人非好古人之乐也,结构助词,的 15.王之好乐甚,主谓之间 16.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1)衬音无意(2)动词,到 17.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又顾而之他,均为动词 18.而良人未之知也,代词,代妻子知道真相这件事
19.惟弈秋之为听,此处“之”与“为”结合代表“是”字,句子即成为“惟弈秋是听”的宾语前置句,“之为”共同作宾前标志 而,以:
1.保民而王,连词,表修饰
2.有牵牛而过堂下者,连词,表修饰 3.若无罪而就死地,连词,表转折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养也,连词,表因果 5.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介词,介原因 6.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用,拿 7.王语暴以好乐,介词,把
8.举疾首蹙额而相告,连词,表修饰
9.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连词,表修饰 10.而未有显者来,连词,表转折 11.所仰望而终身也,连词,表并列
12.思援弓缴而射之,连词,表目的,来 二,特殊句式
1.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
2.臣未之闻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 3.莫之能御也,同上
4.何由知吾可也,即由何,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5.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状语后置
7.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以是,介词宾语前置 8.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表解说的判断句 9.有复于王者曰,状语后置
10.然则一羽之不举,用“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11.构怨于诸侯,吾何快于是:状语后置 12.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包括后四句),状语后置 13.树之以桑,状语后置
14.未之有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 15.王语暴以好乐,状语后置 16.今王鼓乐于此,状语后置
17.而良人未之知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 18.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弈秋是听”,相当于“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第六册(仅重点语句)
1.教以慎于接物,即:以于接物慎教,双重状语后置 2.与蝼蚁何以异,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3.拘于羑里,被动句
4.安在其不辱也,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动词作被动,被拘禁;而,连词表因果,因而
6.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状语后置,即:近于无能之辞自托。于,介词,在。近来我在无用的言辞上寄托自己的心愿。(“自托”在此为词语结构的宾语前置,即:托自)7.曼辞以自饰,即以曼辞自饰,介词宾语前置。用美好的言辞粉饰自己。(“自饰”在此为词语结构的宾语前置,即:饰自)8.廉颇者,赵人也。典型的判断句。
9.以勇气闻于诸侯,以,介词,凭;句式,状语后置,即:以勇气于诸侯闻,凭着勇气在诸侯各国闻名。
10.谁可使者,即:可使者谁,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1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重;以,同而,连词表修饰
12.指从此以往十五城予赵,以,副词,表时间、方位、数量的限制,如:从此以后,四海以内,除此以外,三千以上等。
1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的固定结构;而,连词表因果 14.公之视将军孰与秦王,之,主谓之间;孰与秦王,即:与秦王孰„„表比较 1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介词,介对象,经由„,通过„
1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皆是状语后置句,明,形作动,明白,通晓。
17.平伐其功:其,代词,代他,指屈原,译为:屈原夸耀他自己的功劳。伐,矜夸,炫耀。18.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明,贤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曲,同意复用,邪恶的人,也是形容词作名词。三个“之”均为主谓之间。19.盖自怨生也,盖,句首发语词,引发后文的议论。20.人穷则反本:处境窘迫。反本,追求本源。21.其志洁,其行廉:他志气高洁,行为方正。
22.靡不毕见:没有不全部表现的。或“没有一点不是表现得很透彻的”。23.举类迩而见义远:所举的事例虽是人们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极深远。迩,近,理解为“常见的”。
24.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面容气色。形容,形体容貌。
2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日,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大天地。为„„所,表被动的固定句式。
26.公子为人,仁而下士。而,连词表并列
27.公子从车骑,从,动作使动,使„„跟随,即带领。
28.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所以,用来„„的方法。者,句中表停顿。29.如姬之欲为公子死,之,主谓之间;为,介词,替。
30.北救赵而西却秦,北、西:名作状,向北、向西;而,连词,表并列 31.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即:不敢自于人比,不敢拿自己和别人相比较。32.公子亦自知也,即知自,宾语前置。
第五篇:文言文总结(八年级)
1、与朱元思书
一词多义:
绝:天下独绝(绝妙)猿则百叫无绝(断、停)上:负势竞上(向上)横上柯蔽(上边、上面)
百:一百许里(数目,十的十倍)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通假字:
反:通“返”。例句:窥谷忘反。
转:通“啭”。例句:千转不穷。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今义:奔跑,飞奔。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义:至.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2、五柳先生传
一词多义:
以:
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之:
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言:
1、闲静少言【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如:
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许: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左右】 其: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4.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往,到
今:创造,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9.曾不吝其去留: 古: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今:曾经
10.亦不详其姓字: 古:表字,另取的别名
今:文字
11.去留: 古:离开
今:与“来”相对
3、马说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饭,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4)祗:通“只”,只是。古今异义:
是: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送东阳马生序 一词多义:
1、以:(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以衾拥覆;以书假余)
(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1)结构助词: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指书(走送之)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
(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至:(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4.色:(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5.而:(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承接:不译(久而乃和)
6.慕(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2)羡慕(略无慕艳意)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4)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浇灌)
(5)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辨:通“辩”)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 今: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身边 今义:大约)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右备容臭(xiù)(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5、小石潭记、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
(2)形容词,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
(2)连词,而。(卷石底以出)
(3)介词,用。(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全石以为底)
(2)动词,成为。(为岩)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直射。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名作动,作响。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从。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显现。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上下”、“光景”、“左右”。今义:允许、准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愣住的样子。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9.清:古义:凄清;冷清。今义:清晰,清净等。
6、岳阳楼记
一词多义:
以: 1)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2)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 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 1)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1)尽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穷尽,尽头 此乐何极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 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2)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天空 浊浪排空2)消散 长烟一空
通:1)顺利 政通人和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2)和煦 春和景明
一: 1)一片:一碧万顷2)全: 长烟一空3)整个: 在洞庭一湖
则: 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9.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8.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9.作文(古:写文章 今:作文)
10.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14.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 15.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16.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18.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7、醉翁亭记 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 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吾谁与归 归依 暮而归 回来 2.谓:
太守谓谁 为,是 太守自谓也 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临溪而渔 在……旁边 4.而: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朝而往 暮而归 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 泉香而酒洌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顺接 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转接,却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酿泉为酒 酿泉:用酿泉,名词作动词。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4.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7.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古今异义:
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
8、满井游记 一词多义:
1、乍:
波色乍(zhà)明(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突然,忽然)
2、作
冻风时作(起)
属予作文以记之(创作)《岳阳楼记》范仲淹
往来种作。(劳作)
作亭者谁。(建筑)
泠泠作响。(发出)
3、鳞
鳞浪层层 名词作状语,波浪像鱼鳞似的一层一层的呷浪之鳞(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指鱼类和爬行动物)
4、然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的样子)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而)
5、虽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虽然)
游人虽未盛(虽然)
6、得
欲出不得(能,能够)
悠然自得:(心情舒畅)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出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
7、时
冻风时作(时常)
亦时时有(常常)
时而献焉(到时候)
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节)
8、之
脱笼之鹄(助词,的)
倩女之靧面(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郊田之外(表限定关系,以)
局促一室之内(表限定关系,以)
9、始
于时冰皮始解(开始)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才)
词类活用:
鳞浪层层 :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似的
泉而茗者 :名词作动词,汲泉水 名词作动词 煮茶
罍而歌者:名词作动词 举杯
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装 名词作动词 骑着驴
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滚动。
麦田浅鬣寸许:名词作状语,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通假字:
恶能无纪 :通“记”,记录
古今异义:
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今义: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许——古义:表约数。今义:大约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局促——古义:拘束。今义:空间的狭窄,时间的短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