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心得调和寒热脾胃病
编辑:清风徐来 识别码:10-1164589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10-06 21:50: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心得调和寒热脾胃病

调和寒热法

脾胃病的病机特点之一为寒热夹杂。林老常言当今社会,人们过食辛辣煎炸甘肥之物,盲进强身健体之保健品,致素体阳热内盛,积滞湿阻;复又感受寒邪,或恣食生冷寒凉之品,寒积内生,呈现寒热错杂之势。当今脾胃病的发病呈现新的特点,湿热蕴结者居多。亦有素体阳虚中寒,复感暑热之邪;或中阳日衰,阴寒内生,寒凝气滞,气郁日久而化热。由于寒热错杂,互相博结,影响胃肠气血的正常运行,常可发生脘腹疼痛、胀满、嘈杂、暖气、反酸、烧心、口苦、舌苔黄腻等症。从临床见证分析,热症多于寒症,单纯虚证、寒证减少,寒、热互见之证增多。因此,治疗多采取寒热并调法,寒温并用,既不过温亦不过凉,以平为期,使寒热平衡调和。

代表方:半夏泻心汤类方化裁。《伤寒论》五泻心汤最适宜治疗寒热互见之证,临证灵活变通,每获良效。常选用黄芩、黄连配半夏、干姜,吴茱萸配黄连等。临证习用清热解毒之品蒲公英、连翘等;并郁热内生者,多选用胡黄连、仙鹤草等苦味清解厚肠胃诸品;清血分郁热用丹皮、赤芍等药物。认为不可拘泥于脾胃病以久病正虚为主,而畏用各种清热药物。对寒热互见之证,用一寒一热如:炮姜与黄连,桂枝配蒲公英,吴茱萸与黄连等,及一凉一温如:葛根与甘松,连翘与白芷等既不过温也不过凉,以平为期。

但平时门诊时,老师却常慎用寒药,此时需注意注意:热兼湿宜用苦寒药,既清热又燥湿;热兼燥则用甘寒药,清热而兼生津;养阴勿过于滋腻,化湿勿过于温燥,以免滋阴助湿,燥湿伤阴。临证之时当辨清寒热之多寡、阴阳之盛衰,调整方中寒温药之剂量。

评语:

第二篇:202_年脾胃病科工作计划

脾胃病科202_年工作计划

保持和发扬脾胃病专科专病中医特色优势,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形成一批优势病种的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和标志性的技术项目,籍以打造科室精品。

1、功能性胃肠病:先进行胃肠镜检查。再中药干预突出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治未病”从调理脾胃入手,通过辨识体质给患者提供适合的调理方法。加上特色疗法:1.理气健运散穴位贴敷治疗肝郁脾虚的患者,2.中药封包治疗胃脘部痞满疼痛的患者,3.耳穴压豆治疗脾胃虚弱、失眠的患者,4.中药溻渍治疗脾胃虚寒的患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功能性疾病患者越来越多,西医没有特效疗法,人们逐渐求助于中医,我们更应该把中医做好、做强。

2、溃疡性结肠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习惯西化,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提高,每10万个人中就有12人发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与生活方式、免疫调节有关,一旦过度疲劳又会引起疾病复发,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其实在我们科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确实疗效显著,在别的医院宣布保守治疗无效,需要进行全结肠切除的患者,在我们的序贯治疗下都能痊愈。下一步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把我们的优势整理总结:序贯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邹辉主任拜师北京东直门医院脾胃科主任田德禄教授,通过与田教授的合作,请他来坐诊为契机,把溃疡性结肠炎和功能性胃肠病完全开展起来,并积极开展院内制剂,发表论文,完善科研。

3、开展十二指肠镜。临床上胆结石及胰胆管病变的病人很多,我们科室目前已有4名胃肠镜娴熟的操作大夫,已有开展十二指肠镜的基础,下一部准备与毓璜顶医院联合开展内镜下胆管取石术。

第三篇:202_年中医脾胃病科工作计划

202_年脾胃病科工作计划

本科作为医院重点专科,为促使脾胃科的发展,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出202_年工作计划:

1.门诊就诊人次比上年增加5%,住院收治人数比上年增加10%。

2.完善常见病诊疗常规,并对已制定的诊疗常规进行优化,并在临床工作中实施,今年新增1~2个常见的诊疗常规。

3.科内选派人员外出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4.对在研课题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准备按期结题。

5.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3~4篇。

6.开展新技术1~2项。

7.进一步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整理工作。

8.对现在电子胃肠镜检查系统进行定期维修,并提高请医院引进新的胃肠镜检查系统。

9.进一步开展专病门诊。在专科门诊中开展中医诊断为主,并按中医临床路径为主的治疗方法,辨证理论结合协定处方或优势病种处方治疗,解决长期使用西医疗效不佳的问题。

第四篇:脾胃病胃脘痛诊疗规范

胃脘痛(慢性胃炎)

胃脘痛指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的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本诊疗规范相对应西医学中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胃炎。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2_,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_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肋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节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2_,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2_,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_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便黑,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淤点、瘀斑,脉弦涩。【鉴别诊断】

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为主的病证,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应高度警惕,防止与胃病相混。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为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伴气短、汗出等,病情急。

3、胁痛:以两胁疼痛为主要表现,常伴见发热、黄疸等症状,病情急。【治疗】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甘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推荐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选用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选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白寇仁。

4.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选用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法半夏、炙甘草。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选用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

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选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药、佛手、生甘草。

7.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选用丹参、砂仁、生蒲黄、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冲服)、元胡、川芎、当归等。

(二)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三)其他方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穴位注射、背俞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艾灸、中药TDP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

(四)护理

1、观察病情,了解患者有无上腹部饱胀不适,特别是在餐后,无规律性上腹隐痛、嗳气、泛酸、呕吐等。

2、急性发作或病状明显时应卧床休息,指导病人避免精神紧张,如可用转移注意力、做深呼吸等方法,以利于疼痛的缓解。也可用针灸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缓解疼痛,还可以用热水袋热敷胃部,以解除痉挛,减轻腹痛。

3、加强饮食管理,鼓励病人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充分咀嚼,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丰富而易消化的营养食物,不暴饮暴食,避免进食过咸、过甜、粗糙和刺激性食物,给予适当的矿物质及维生素。提供舒适的进食环境,避免不良刺激,如噪音、不良气味等。观察并记录病人每日进餐次数、量、品种,以了解其摄入营养能否满足机体需要。

4、指导病人抗HP治疗,做好服药的护理。

5、慢性胃炎病程长,病人易产生焦虑、失望情绪。所以要做好精神护理,在心理上安慰病人,加强沟通,态度热情、真诚,取得病人信任,使病人树立信心。

6、指导病人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加强饮食卫生和饮食营养,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

【疗效评价】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1)痊愈:症状消失。

(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2.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3)进步: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4)恶化: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3.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2)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3)进步: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4)无效: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难点分析】

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但临床使用中医药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患者的依从性差。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中药饮片的煎煮比较麻烦,不能随时随地服用,患者难以坚持服用。再者,患者自行煎煮的中药难以达到理想疗效。现代人对于中药的煎煮普遍存在不精通的情况,随便煎煮,不能达到药物的最好疗效。

2、部分患者疗效差。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腹部饱胀痞满症状的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3、复发率高。慢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较多,其中与生活、饮食习惯及情志有较大的关系,患者在病情好转后,往往恢复原有的生活习惯,导致病情的复发,所以本病长期疗效差,复发率高。

【对策与思路】

1、针对患者依从性差,我们把中药饮片改为使用中药颗粒中药颗粒剂,方便患者随时随地服用。或由中药煎煮房帮助患者煎煮中药。对于协定处方,可以预先煎煮好中药,包装好,患者交费后直接领走,方便患者。

2、针对部分患者疗效差,拟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内服中药结合中医外治疗,如穴位埋线、穴位敷贴、隔物灸等,初步的临床观察表明可以提高疗效。拟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3、针对长期疗效差,我们拟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一方面采用宣教的办法让患者清楚地认识本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从而改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调节情志,减少本病的复发率。另一方面探讨运用食疗及养生方法减少本病的复发。

第五篇:胃病

胃病

藏医认为“平侄龙”、“赤巴觉久”、“能化培根”三者各司其职,但共同作用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身体或胃受寒或受凉、饮食过量、进食不规律或食用不合适的食物等引起机体功能失调,三者偏盛或衰,引起该病的发生。

=======================================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PU)、胃 癌

=======================================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一、怎样理解FD?

该病多因饮食不节与情志所伤所致,一方面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暴饮暴食,饮食过量,损伤脾胃,即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另一方面,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压力增加,精神日益紧张,致情志抑郁,伤及气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胃受损,纳运失调,形成食积、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阻滞中焦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导致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出现上腹痞满、纳呆早饱、疼痛嘈杂等一系列主要症状。

FD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2.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3.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一个月。

二、辨证调护

1.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

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稳定。

3.少吃易引起腹胀的食品,减少胃肠道内的气体:

①避免进食含气的饮料,如汽水、可乐等。

②避免吃产气的食物如萝卜、洋葱、豆类、白薯、蜂蜜、牛奶、蔗糖等。

4.减少不宜消化食物、刺激性食物摄入:如大量脂肪、蛋白质、甜点、豆制品、薯类。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肥胖者宜减轻体重。

5.心理治疗:暗示治疗对部分患者是必要的,对一些伴有忧郁症的患者可以适当服用抗抑郁药物。

三、推荐甘露藏药对该病的治疗

甘露藏药治疗该病时,结合中医理论及藏医理论,不仅对症治疗上腹痛,反酸等,还从补肾,脾及综合方向治疗,从而达到健脾理气的目的。其治疗全面,效果显著。

仁青芒觉:本品采用疏肝健脾胃的方法,从根本上全面地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石榴健胃散:根据藏医“龙”、“赤巴”、“培根”的三因学说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消化不良的问题。其中以石榴子为君药,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荜茇、肉桂、肉豆蔻为臣药,共奏温中行气、化滞除湿的作用;西红花为佐药,活血化瘀,改善胃肠道的血供。本品从运动、分泌、吸收及血液供应等多个环节调节消化功能,故疗效显著,治疗彻底。

石榴日轮丸:本品以石榴子、冬葵果、西藏棱子芹、荜茇、豆蔻、红花等补益脾胃,以补充气血生化之源;荜茇、豆蔻、肉桂等有温中行气散寒的作用,能驱除中焦之寒邪,对脾胃虚寒型消化不良效果显著。

=======================================

慢性胃炎

一、概述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依其胃黏膜病变程度,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肥厚性胃炎三型。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由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脾胃气机运行不畅,运化功能失常。

慢性胃炎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多数可表现为上腹闷痛,食欲不振,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本病确诊主要依据胃镜和活体组织学检查。当二者出现误差时,以病检为依据。慢性胃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对无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除注意日常饮食外,不必用药,对有症状者或慢性萎缩性胃炎可用中药辨证或西药对症治疗。

二、如何预防慢性胃炎?

1.保证生活规律化,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晚睡晚起或过度劳累。

2.保持精神愉快,心情开朗。暴饮暴食,避免进食粗糙和刺激性食物,勿食过冷过热食品。

3.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以帮助消化。

4.不饮烈性酒,不酗酒;不喝或少喝浓茶;少吸烟,最好不吸烟。

三、推荐甘露藏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

甘露藏药选用药材天然,地道,依据藏医“龙”“赤巴”“培根”三因学说和辨证论治的思想,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对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独特。

仁青常觉:该药药理作用中有1.胃黏膜保护作用2.抗菌消炎作用3.免疫促进保护及补益作用4.助消化。

该产品药材地道,补益气血,补养后天,阴阳并济,补而不滞。故对急慢性胃炎,陈旧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独特。

仁青芒觉:本品采用疏肝健脾胃的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肠道炎症,属藏医“培根木布”病范畴。肝属木,脾属土,木与土是相互滋生助长的关系,消化系统疾病与肝脾均有关。益肝养胃的治疗原则使气血得以化生,身体得以滋养康健。,从根本上全面地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石榴健胃散:石榴健胃散正是根据藏医“龙”、“赤巴”、“培根”的三因学说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消化不良的问题。其中以石榴子为君药,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石榴子能促进消化液和多种消化酶的分泌;荜茇、肉桂、肉豆蔻为臣药,共奏温中行气、散寒止呕的作用;西红花为佐药,活血化瘀,改善胃肠道的血液供应。治疗胃炎引起的胃部疼痛,消化不良。

坐珠达西:据临床实践证明,该药其药理作用为:1.胃黏膜保护作用2.抗HP作用3.解痉止痛4.健胃助消化。故对萎缩性胃炎,对长期饮食无规律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有特效。

智托洁白丸:该产品辛开苦降,和胃降逆。表现为促进胃排空运动,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有特效。另外,该产品中寒水石有健胃止泻功效。配伍其他可制酸止痛,故对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十五味黑药丸:该产品中荜茇,黑胡椒,光明盐,干姜可温中散寒,驱散中焦寒邪而止胃痛,恢复脾阳温煦功能。藏木通,土木香配伍寒水石,烈香杜鹃,寒热并用,升胃火,助运化,恢复中焦运化,健胃消食。

另:北京藏医院用十五味黑药丸配合仁青常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5例,取得良好疗效。治疗中发现十五味黑药丸有较好的胃黏膜保护作用,可有效增加胃黏膜的血液,改善微循环,对增生性病变有软化和促进吸收功能。

=======================================

消化性溃疡(PU)

一、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胃酸,胃蛋白酶作用于上消化道引起的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饱胀,胀气,呕血,黑便。临床95%以上为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故又名胃.十二指肠溃疡。怀疑PU应做胃镜检查,其对消化性溃疡有确诊价值,但有5%-10%漏诊率。所以应与X线钡餐检查相结合。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基础。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不洁则是其致病因素。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脾胃虚弱,更容易使脾胃受他邪所害,脾胃脉络受损,气血不通,水湿内停,淤血内阻或热邪内生,胃阴耗伤,脉络失养,气血阻滞。总之,其共同的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司,气滞血淤,胃失濡养。故在治疗上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消食导滞,和胃止痛。疏肝理气,活血化淤。温中散寒补虚。

二、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临床表现有什么差别?

胃溃疡①疼痛。主要在上腹中线左侧或左上腹。疼痛定位较复杂,且多出现在餐后0.5-1.5小时,持续1-2小时。在下次进餐前自然消失,夜间疼痛明显。②体重减轻。③出血。GU比DU更容易出血,且量大。

十二指肠溃疡①疼痛。90%以上病人有此表现。位于剑突与脐之间,中线附近,右侧多见。疼痛范围局限,区域直径在2-10cm,疼痛可表现为隐痛,钝痛,节律性与进食有固定关系,多发生在胃空虚时,进食后疼痛消失夜间疼痛常见。②烧心。烧心即胸骨后烧灼感。烧心有时可有酸性胃液反流至口腔。③泛酸和泛口水:病人出现反复返流大量不含事物的酸性胃液到口腔,称为反酸④结肠症状。表现为便秘和左下腹痛,疼痛呈持久性或绞痛性,排便后缓解。

消化性溃疡综合治疗方案

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西医其特点为明显及时,但对于部分难治性及易复发患者,西药效果不明显。加之西药治疗HP引起的溃疡时,大量使用抗生素,使机体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甘露藏药依其独特藏医理论及药材地道,易吸收等特点,对消化性溃疡综合治疗,标本兼治,效果明显。

三、甘露藏药对PU的认识及治疗

藏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主要是由于“赤巴、培根”失调,引起消化系统内阴阳失调,导致胃肠中有害菌滋生,形成溃疡。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就是调节“赤巴、培根”,恢复消化系统阴阳(攻击因子与防御因子)平衡,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达到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仁青常觉:通过保护胃黏膜和抗Hp来达到治疗目的,另外该产品易吸收,无毒副作用,在临床中可长期使用。

十五味黑药丸:本品的胃黏膜保护作用有助于溃疡创面的修复,并迅速恢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本品的止血生肌作用有助于防治溃疡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坐珠达西:该产品通过胃粘膜保护作用及抗Hp作用从根本上治疗消化性溃疡。

智托洁白丸:本品显著的制酸止痛作用对慢性消化性溃疡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能调节胃内酸碱度,保护胃粘膜。

四、预防

1.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充足:成人6-8小时,儿童8-10小时。

2.戒烟:经调查显示吸烟(>10支/天)比非吸烟者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高53%。

3.忌烈性酒:酒精可破坏胃粘膜屏障。

4.合理膳食:a、定时进餐,规律饮食;b、细嚼慢咽,避免急食;c、避免两餐间吃零食、甜食;d、不宜吃得过饱;e、避免吃可致溃疡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抗风湿类药等,必要时可配合护胃药服用。

=======================================

胃 癌

一、概述

胃癌是指发生在胃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早期70%以上毫无症状,中晚期出现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消瘦、乏力、代谢障碍以及癌肿扩散转移而引起的相应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50-60岁居多,男女发病率之比为3.2-3.6:1。胃癌具有起病隐匿,早期常因无明显症状而漏诊,易转移与复发,预后差等特点。我国胃癌发病率高,其死亡率又占各种恶性肿瘤之首位,因此,胃癌是一个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应引起重视。胃癌属于中医学的伏梁、积聚、胃脘痛、噎塞及胃反等范畴

二、症状

(一)早期表现上腹不适是胃癌中最常见的初发症状,约80%患者有此表现。与消化不良相似。如发生腹痛,一般都较轻,且无规律性,进食后不能缓解。

(二)晚期表现 可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患者日益消瘦、乏力、贫血,呕血和黑便甚至腹部还可扪及肿块,腹水的出现。怎样预防胃癌的发生呢?

分一、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通过健康饮食降低胃癌发病率。主要包括:不过度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粗糙食物;不吃霉变食物,避免重盐饮食,少吃盐腌食品;少吃烟熏、油炸和烘烤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牛奶;按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食物不过烫,进食不过快,进食时情绪愉快,不饮烈酒,不吸烟等。二级预防是指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三、推荐甘露藏药对该病的治疗

甘露藏药依据独特的藏医理论,选用生长在世界屋脊上稀有珍贵药材,对于本病对症治疗的同时,调节脾胃功能,助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等,另外,该类产品调节整体机能水平,改善五脏六腑状态,正本清源,调和滋补,长期实践证明,甘露产品对该病有较好疗效。仁青常觉:

1、胃黏膜保护作用。

2、调节胃酸分泌及助消化作用。

3、抗菌消炎作用

4、解毒作用

5、免疫促进及补益作用

通过这五大功效,在该病的治疗上效果显著。

另:仁青芒觉、大月晶丸、十五味黑药丸、六味木香丸对该病在预防和治疗中也有很好的效果。

心得调和寒热脾胃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