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江山市上余镇上余中心小学
徐艳秋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社会,每一项竞争实际上都是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的三要素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而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观点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权威主义”、“精英主义”的价值观,造成“学困生”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得以有效保障。长期以来,一些“学困生”被忽视了,许多教师对他们鄙视,甚至认为他们是包袱,总是“怨天忧人”、“自叹命苦”,而没有去关注他们,去发现他们自身存在的巨大潜能,没有找准最根本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任由他们一步步落后下去,使得广大“潜能生”最终成为了“无能生”,而不是“显能生”。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彻底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在小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农村小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顺应学生家长的口味,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教师和家长甚至急功近利,对学生或子女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恐惧、无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最后成为“学困生”。中高年级此种现象照样出现,新的“学困生”又不断产生。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等进行研究。
3、质量立校,提升学校形象的需要。我校离城区不远,学生流失现象严重,重视教育的家长一般选择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家长则忙于进城赚钱,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造成了孩子对学习的不重视。还有,因为我校师资队伍老龄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只注重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指导;只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重视打“时间仗”、“题海仗”,作业负担过重,致使抄作业、拖拉作业现象比比皆是。“学困生”的面积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某些年级、某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我校的教学质量问题给学校的生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学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当省教育厅提出要关注学业成绩后20%的学生,及江山市政府提出“质量立校”的指导性意见后,转化“学困生”,提高我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形象显得尤其重要。
二、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本课题主要基于以下理论基础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
(2)日本教育家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极态度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4)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本课题在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情况如下,我们主要基于以下研究进行:
转化“学困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都开展得比较充分、系统。尤其是对“学困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学困生的“矫治”理论和对策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他们虽然也很重视“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实践,但他们更侧重于“矫治”学困生的理论研究。在国内,上海对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在深圳,较早系统的开展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这一课题研究的有福田教科所主任黄孔辰带领的“成功教育”课题组,他们进行的“成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教育科研二等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无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研究资料和启示。
3、本校的相关研究工作
本校在对小学语文、数学“学困生”的教育教学中已做了一些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2_年2月以来,学校教导处组织全校老师对全校学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组织实施了对“学困生”的调查工作,确定了相应的转化措施,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切实的辅导。
202_年3月以来,学校对全校的学困生进行了档案管理,制作了《上余小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登记表》,进一步规范了对学生的转化工作。
但总的来说整个转化工作还比较粗放,没有比较系统的工作措施和方法,有必要组织老师进一步搞好转化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具体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换,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宗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转化学困生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学困生学会多向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沟通情感,取长补短,使每位学困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方式得以优化,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校摸索出一条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培养学困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新路子,探索学困生学习方式优化的新方法、新策略。
(二)课题研究内容
鉴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取得合格要求的学习效果,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学困生的形成一般也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不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困生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形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至于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更是一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探究性深刻的工程。无论是学困生的类型、成因,还是教育对策,都需要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综合地研究。为此,我校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取精、由分到合的原则,确定了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教育对策三个研究重点,并具体分解为以下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困生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
3、根据个性差异,构建适合不同学困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个案的研究;
4、学校在转化“学困生”中的误区及教育方式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转变模式研究;
5、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6、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7、学困生学习方式转变前后学习效果比较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我校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情况,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个案分析法。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4、经验总结法。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5、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6、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7、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一)准备阶段(202_年5月—202_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研究方案及实施计划。具体任务: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准备。我们拟定学习思考题供课题组成员统一学习,每位成员专门准备一本学习笔记本,广泛查阅教育理论书籍与教学研究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学习摘抄,并定期进行学习笔记交流,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开阔教师的科研视野,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课题实施阶段(202_年9月——202_年10月)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调查和教学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具体任务: 1、202_年9月—202_年10月,课题组成员按学科、分阶段对学生学习状况全面调查和分析,依据对学困生的界定初步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深刻、准确地观察了解,访查学困生的成因,然后建立学困生个案情况登记表。拿出初步的转化方案。2、202_年11月—202_年12月,进行前、后测,主要完成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3、202_年1月—202_年5月,完成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减少或避免学困生出现的对比研究。4、202_年6月—202_年9月,完成由于非学校教育因素造成学困生出现的转化对策的实践研究。
(三)全面总结阶段(202_年10月)
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六、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
《学困生形成原因的调查报告》 《学困生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注学困生的调查报告》 《学困生的类型调查报告》 《学困生的特点调查报告》
2、学困生个案
3、学困生个案追综材料
4、《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报告》
5、学困生转化心得体会
6、教学设计
7、教学论文
8、推广方案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信息优势:我校宽带网运转多年,多数老师能熟练获取网络信息,校内拥有畅通的局域网,便于资源共享,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缩短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2、人员优势:我校拥有一支业务素质好,敬业爱岗的教职工队伍。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本课题组由江山市骨干教师、江山市教学能手、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组成。具有年龄搭配合理、精力旺盛、业务扎实、科研能力强等特点。
3、制度保证: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1)汇报各课题组成员工作进展情况;(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各学科中学困生表现出来的共性;(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
4、物质优势:我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舍得投入,校内设施较为完善,可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各项后勤保障。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务职称
专业及特长
分
工
徐艳秋
女
本科
小学高级 教研组长
语文
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的工作开 展。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
王
青
女
本科
小学高级 教导主任
语文
具体实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数据。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周治秀 女
专科
小学一级
语文
具体实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数据。
第二篇: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202_年9月——202_年6月)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法》要求,适龄少年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办学思想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培养尖子生,必须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是全面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加强,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总结出学困生转化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的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对小学学困生学习的新的认识,揭示其成因及教育对策。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并切实促进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研究的具体目标。(1)学困生成因研究。(2)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3)学困生案例分析。
三、研究内容:
1.学困生学习特点、类型、成因研究。2.学困生学习策略专题研究。
(1)学困生教学观念的转变。(2)学困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策略。(3)学困生目标分层教学。(4)学困生学习成功教育的探索。(5)学困生主动学习的策略。(6)学困生学法指导初探。(7)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8)学困生学习补救策略研究。(13)学困生心理健康的策略。(14)学困生学习的家庭教育策略。
3.学困生个案分析。
4.学困生教学典型课例研究。
四、具体活动安排: 202_年9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长、组员制订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
2.对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方法的培训。
3.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同时确定自学内容。4.进行错题收集。202_年10月:
1.相关理论学习:《树立学困生的信心》 2.组员交流学困生转化心得。3.课题组进行“同课异构”活动。4.整理错题集。202_年11月:
1.结合期中检测,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
2.对实验学生进行过关检测,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札记。4.课题组进行“同课异构”活动。202_年12月:
1.围绕专题研究,组织课题研究沙龙活动。2.学困生进步作业展。202_年1月:
1.学困生作文展评活动。
2.进行学困生期末过关检测,做好数据收集整理工作 3.课题实验阶段总结。
4.课题组成员完成一篇学困生转化方面的论文。202_年3月:
1.召开新学期课题研究会议,明确各自任务。2.了解学生的假期生活,评选“进步奖”。3.进行课堂教学研讨。202_年4月:
1、课题相关理论学习
2、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
3、组织作文研究课,并进行课题研讨。4.收集整理错题集。202_年5月:
1、组织一次“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学术沙龙。
2、进行专题讲座。
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札记。4.收集整理课题组材料。5.申请课题结题。202_年6月:
1.学困生过关检测。设立进步奖,做好数据收集整理。2.课题组成员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撰写论文。3.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4.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结题报告。5.课题结题验收。
第三篇: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
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这也是学校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然而,当前农村中学大量存在的学困生却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所谓“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其他学生,不能达到一般学习水平或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的学生,他们学习吃力,普遍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
“转变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重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自身的条件下得到最好发展,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学困生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问题。学困生在整个学校班级集体中虽然占的比例小,但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甚至还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对学困生的教育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的成因较复杂,是多种多样的,除少数是由于智力和生理缺陷外,大多数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诸方面的原因。
(一)个人原因
1、学习方法欠妥,效率低,依赖心理强。只重视掌握知识结论,生搬硬套,不多问几个为什么,造成学习时抓不住重点。这样长期会养成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的不良习惯,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2、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学习动力不足,即学生“不愿学”,主要表现为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动脑筋,思维上存在惰性等;有些学生认为读书无用,不如到城里打工实惠,无心学习;有些学生碍于家长的要求,应付家长和老师,没有养成踏实的学习作风。
3、意志不坚定。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制力,不能坚持始终,学习是毅力和耐心的较量,是马拉松赛跑。而这些“学困生”只有三分热情,没有养成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
4、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形成对老师缺乏信任,对 老师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题和回答问题。从而在学习上形成枯燥、无聊、沉闷、低落的情绪,缺乏自信心。
(二)家庭原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严”、“宽”失衡,包括从小溺爱到大、任由发展,小时宠爱、长大后不服管教,平时对子女百依百顺,一旦有了缺点毛病,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加以痛打,粗暴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等,此对学习极为不利。
2、不少学生的父母往往异地经商或打工,平时难得与子女团聚,除了每月甚至半年一年定期的经济关照,电话往来外,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等的关心过问甚少,如此家庭,教育学生方面就显得明显欠缺。
3、家长言行失当,个别孩子家长,喜爱赌博,语言行为不文明、不检点,给孩子构成了极坏的影响。
4、家庭变故因素,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都给孩子健康成长投下阴影。
5、由于家庭的富有,居住住宅条件、交通,通讯工具等的现代化、生活水平的小康,外加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境的优越等等,不少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劳心劳力且枯燥单调的生活自然就有一种畏拒感。
(三)学校原因
1、教师有形或无形的歧视,虽然现在教育部门已明令禁止歧视学困生,但曾经的伤害和可能存在的无形(无意)歧视不能说荡然无存。
2、教学的偏差,给学生一样的要求与标高,有的学生会跟不上,出现知识断层,而教师并没有及时改变为因材施教,强化个别辅导。
3、教学方法陈旧呆板。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弄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禁锢被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
4、教育者只是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或者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教育零打碎敲而不能形成系列化的教育方案。
5、学生管理上,“严”的多,“宽”的少;课余活动单调死板的多,生动灵活的少。这与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的方法亦有很大关系。
6、有的教师在教育学困生时缺乏正确的方法和耐心等。
(四)社会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侵蚀等;如迷恋网吧、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抬头等,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潜移默 化。
2、当前经济意识日趋浓厚,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经商、打工,出现留守母亲、空巢家庭,而一些单独在家的母亲很多不能很好的管好子女,委托监护人的很多更是监管不力。
3、不少企业、公司等招工招干,重人情而轻人品,看文凭而不看水平。青少年学生因此而产生:“有钱能使鬼推磨,大学毕业又如何”等糊涂认识。
4、党政机关的某些不正之风影响。如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舞权弄术以谋私利等。
5、从总体上看,知识分子的劳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仍算不上高。此种现象,学生是清楚“学理化的不如学理发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虽然完全消除学困生是很困难的,但认真地分析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因人施教,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成功地转化学困生是完全可能的。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一)有的放矢,因人施教。
学困生的性格类型和形成原因并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从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的特殊性,采取特别的转化措施,帮助他们进步。因此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个学困生,摸清他们各自的情况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身体素质、原有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特长等,以便“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对学困生的特点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他们消极的方面,又要注意他们的积极方面。在转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困生的优点、长处、优势,并且要善于把他们的缺点、短处、劣势也转变为有利的积极因素,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他们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到有的放矢地教育。需要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其内心世界,才能真正知其心。例如,有位学生在学习上很努力,但是成绩一直不理想,久之,则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我发现之后,通过与她谈心,终于使这位学生吐露了心中的秘密:原来是家长对她的学习期望值过高。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了她的神经衰弱。此后我与其家长进行了沟通,并共同设法解除了她的心理障碍,在教师、学生、家长的紧密结合下,她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这就说明了教师要知学困生的心,以便对症下药。促进其转化,只有师生之间在心理上达到了真正的沟通,双方的信息交流得到了畅通无阻,从而架起了由教师的内心世界通向学困生灵魂深处的桥梁,成为知心朋友,这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第一步。
(二)尊重、关爱学困生 根据北京市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40.9%的学困生认为,当好、中、差学生都犯错误时,绝大多数老师会偏向好学生;18.8%的学困生认为自己不喜欢某门功课的原因是不喜欢这门课的老师;78.2%的学困生认为,如果有同学犯了错误,老师会采用向家长告状、训斥和罚站等手段;考试成绩不好时,31.1%的学困生认为老师会责骂自己,6.7%的学困生认为老师对此不关心。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教师对学困生尊重不够、关心不够、爱护不够,教育手段简单、生硬、不科学,是导致教育效果比较差的重要原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可以产生融化冰雪的力量,爱心所致,学困生的内心怎能不为之而开呢?学困生需要尊重,也需要爱。学困生比起其他同学有较多的缺点,但是他们有自尊的需要,也有满足自己愿望和兴趣爱好的需要,对教师也有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对教育者而言,爱心是重要的心理素质,是教师高尚道德的自我体现,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更是转化学困生的根本因素,只有关爱、尊重学困生才能化解他们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和对立情绪,打开他们心灵之窗而转化他们。教师关爱学困生体现在以深厚的感情,从生活上、思想上和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主动和他们交往,寻找师生间的接近点,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善意和期待,促使他们觉醒和转变。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中要时时、处处体现对学困生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让爱的阳光温暖学困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困生的学习和成长,学困生精神上会感到温暖和舒适,从而抚平心灵上的挫折,激发起奋进的愿望,进而成为促进其进一步转化的速效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校教育是转变学困生心理的主阵地,育人环境的好坏对转化学困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良好的环境熏陶、优秀班集体的建设、健康的舆论导向等措施,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能体验到集体的温暖,能够展示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尝到成功的快乐,为学困生的转化奠定基础。
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转化学困生就要求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认真听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理化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理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
演示实验可以利用学困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获得最初的学习动力。通过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主动参与意识就会增强。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 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再用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
通过学生实验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困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一定会比成绩优秀的学生差,在操作的过程中他们能感受到别人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别人不会做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做。通过学生实验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的信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转变学困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其学法指导。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核心任务。帮助学困生及时调整、转变学习方式,是转变学困生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应增加尝试活动,减少学生模仿。因为在人的认知需求上,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认知的“探索”需要,学困生绝对不会例外。当然,探索的难度宜小不宜大,使学困生真正投入到问题的尝试之中,这有利于学困生较为清晰地掌握知识和减少应用中的常见错误。教学中,还应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激发学困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发现、探索和交流合作,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独立钻研和自主实践的时间、空间和具体条件,要在“导”字上下功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基础,学困生之所以落后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根本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困生尤为重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从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3、重视分层教学。
在课堂教学、学生作业布置等方面都要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如在学生作业的布置上,你规定的作业,学困生完不成,进而害怕做作业,害怕你教的这一学科,就一定会走入死胡同。为能使“分层教学”在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经过分析研究,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设计,从内容到形式,不加任何限制,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基本的学习条件,几乎每人都能学好,但要确实做到“量体裁衣,因人施教”。
4、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教师在尝试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和设计的问题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大气压的知识时,将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吸饮料,上钢笔水等生活现象相联系。在学习电能的知识时,鼓励学生去了解家用电器中电饭锅的保温与煮饭开关是如何控制电路工作的;电吹风送冷风和送热风的原理有什么不同等,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来说,这些生活现象,他们往往比较感兴趣,通过这种方法的教学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物理即使将来升不了学也很有用处,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捕捉学困生的强项和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
我们不能习惯于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学生。比如,我们通常衡量学生的发展,就只有用分数作标准;衡量学生是不是聪明,就只有以反应的快慢作为衡量的标准,等等。单就衡量学生的发展来说,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难道不是重要的标准吗?我们说,多一种评价标准,就会多一些好学生,或者说就没有转化不过来的学困生。
1、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强项和闪光点。
有的学生,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你可以引导他写数学作文,循序善诱,慢慢培养他的兴趣和爱好;有的学生,喜欢画画,你就在书画展评中给他评个奖;有的学生,喜欢唱歌,你就在歌咏会上给他发个奖品,等等。这些,我们学校和老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通过对学生优点、长处、进步等方面的肯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觉行动,由潜在的发展主体变成现实发展主体,从而激励学生生动、活泼、健康、主动地发展。
2、关注学困生的闪光点,是转化和引导的一把钥匙。
有人称学困生为“潜能生”。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特长和闪光点。我班有一名学生,文化课成绩很差,体育非常优秀,我推选其当体育委员。在物理课上,我经常向其提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其专心听讲,培养其学习兴趣。我也经常单独辅导她。这名学生的物理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3、利用学困生的闪光点,是我们转化学困生成功的法宝。
人的才能是多种多样的,人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而社会的需要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遇到一些暂时的挫折和困难,既不等于他们不可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不等于他们一无所长或一无是处。把这些学生,看成是一个才能还没有被开发的人,他们很有可能在另外一些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
(五)加强家庭、学校的联系,齐心协力共同督促
1、家校联合,打开学困生心灵之门。转化学困生工作,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帮助。许多学困生之所以很差,大多数是学习习惯不好,家长溺爱的结果,作为教师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学困生各方面的情况,以达到“因人施教”的结果。作为家长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协助学校、教师教育孩子,使其能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健康发展。
2、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通过家长会等形式,认真做好老师与家长的双向交流工作,使学生、家庭、社会联通,有效防止“学困生”的形成。
3、家校联系,加强监督。
老师与学困生家长的联系应经常化,一方面及时把“学困生”的进步转达给家长;另一方面,老师还要及时掌握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把学生在校期间的不良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解决。家长与学校经常交流,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促进学生进步,但是要切避“告状”。
4、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协助。
加强家庭、学校的联系,构建德育网络化。学校、家庭对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影响。配合是相互的,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如果仅有学校的教育,而没有家庭的配合,学困生的转化则无法收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学困生成因错综复杂,转化学困生方法各异,每一个教育方法要真正掌握它运用好,还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细心探索,不断总结,才能运用自如地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大胆创新,付出爱心,就可以教育好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我们要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只要我们教育者不轻言放弃,坚持不懈,学困生一定会在某个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
总之,人各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都能成才。尊重差异, 发展差异。张扬个性, 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候一波 《一个都不能落》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_年10月
2、《河北教育》 河北教育报刊社 202_年4月
3、张青松 《能力后进培养与训练》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
4、李少兰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 文教资料 202_年12期
5、李献林、张淑清《学困生心理健康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_年7月
第四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一)自卑心理强;
(二)戒备心理强;
(三)逆反心理强
二、学困生的类型
(一)逆反心理型;
(二)自卑感心理型;
(三)自由散漫型;
(四)孤僻冷漠型;
(五)意志薄弱型
三、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家庭的影响;
(三)学校的影响;
(四)自身的原因
四、学困生转化的误区
(一)严而不爱;
(二)罚而不教;
(三)抑而不扬;
(四)堵而不疏
五、学困生的转化方法及策略
(一)以“识”为前提,全面了解,对症下药。
(二)以“情”为基础,主动接近,宽容接纳。
(三)以“理”为要求,晓以利害,导之以行。
(四)以“法”为讲究,灵活多样,提高效率。
(五)以“联”为手段,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六)以“恒”为追求,反复教育,巩固习行
第五篇:课题《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本站推荐)
课题编号: 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申 报 书 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学科分类 小学语文 课题负责人 徐晨燕 负责人所在单位(盖章)研究起讫时期 202_年9月—202_年6月 联系电话(区号)*** 邮政编码 334714 通讯地址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下镇中心小学 电子信箱 zfxxxcy@.163.com 江西省教育厅课题基地办 印制
填表说明
1、本表请用钢笔认真如实填写(以同样规格,可以打印填表),书写要清晰、工整。
2、本表报送一式3份,其中1份原件,2份复印件。用A4复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3、每个课题限报负责人一名...........。
4、填写中如栏目篇幅不够,要自行加页。
5、申报书须经课题负责人的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报送。
6、课题编号及第八、九、十项不用填写。
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负责人姓名 行政职务 最后学历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专业 徐晨燕 辅导员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性别 专业职务 女 民族 教师 大专 职称 职务 工作单位 具体分工 负责对本柳礼红 男 39 大专 小学教育 小高 教导主任 下镇中心小学 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徐 丽 女 30 本科 汉语言文学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小一 教导主任 下镇中心小学 下镇中心小学 下镇中心小学 下镇中心小学 负责学困生的成因分析,负责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负责教学中如何转变学困生 设计学困生转化的主要策略。毛新林 男 48 中师 小学教育 小高 校长 下镇中心小学 负责提供技术上的指导。研究学困赵小九 男 52 大专 小学教育 小一 教师 下镇中心小学 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汉 出生年月 1981年8月11日 研究专长 小学语文 主 要 承 担 研 究 任 务 人 员 郑双善 男 42 大专 小高 教师 董庭叶 男 35 大专 小一 教师 刘吉湖 男 52 中师 小高 教师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及工作基础
1、研究成果 姓名 徐晨燕 柳礼红 年龄 32 39 职称 小一 小高 著作、论文、实验报告名称 《谈谈农村小学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转化学困生措施之我见》 获奖级别(出版)市一等奖 县一等奖 徐 丽 郑双善 30 42 小一 小高 《如何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呼唤家访的回归》 市二等奖 县三等奖 董庭叶 毛新林 35 48 小一 小高 《用心关爱留守生》 《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 县二等奖 县一等奖 4 2.工作基础 经认真分析现状,我们在申报“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这一实验课题方面,具备以下工作基础。
(一)具有迫切的研究欲望 全国的中小学都在进行课改,我课题组所有成员都是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也在认真学习并积极实施各种课改理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发现:在农村,小学生毕业时的语文水平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这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要想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等。
(二)具备高涨的工作热情 课题组成员都是高素质教师,他们都有着新的课程理念。这些人不仅都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个个都有饱满的工作热情,都愿意参与到这次课题研究中来。
(三)具备较大的资源空间 在自然资源方面,由于我校地处农村,有着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与广阔的活动空间;在专业学术资源方面,我们课题组成员所在各校都装备了远程教育资源系统,中心校还配有多媒体教室,并且还订购了多种教学专业书刊,为开展本项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越条件。
(四)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 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近几年,我校已派出多名语文教师参加市、县级语文培训,并不定期派出语文骨干力量到外学习。同时,在我校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中,我校语文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另外,我校一直开展课题研究,占国华、徐丽等都参加过课题实验工作,在这些活动中,语文组老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也积累了不少课题研究经验。综上所述,我们对于申报“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这一实验课题有着较扎实的工作基础,对完成本项课题研究,也有着充足的信心,也将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三、课题论证
1、对研究课题的论证:本课题研究目标、理论假设、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形成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语文学习中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理论假设:
1、全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统一的。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4、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个体的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基本内容:(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设计学困生转化的主要策略。(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和不良学习习惯的主要表现,研究转化措施。(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4)学校、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5)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2.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3.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4.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 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2.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 3.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4.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
(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 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办学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 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意志薄弱。学习不良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制力和坚韧性。研究发现,41.26%的学习不良学生遇到困难爱打退堂鼓。自我概念消极。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学习不良的学生自我概念消极,他们总认为自己无能,对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信心,而研究也表明,学习不良学生对自己学业的评价显著低于非学习不良学生。国内外对学困生的研究与实践还有很多。在国内国外,学困生研究,仍然是专家学者和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所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的角度也很多,比如,学困生的家庭教育、家校二元整合的教育干预活动、学校适应不良症的矫治、学习适应不良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教师因素的学习困难的研究、用新课标的理念看待学困生的研究等问题。但这些研究多数集中在小学、初中教师的个体研究和大学的专家学者的专题研究,并且经验总结较多,专项理论研究较多,而全面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较少,缺乏针对性。加之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如影视、网吧等,它们有积极因素,也有负面影响,对于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研究不成体系。本课题着重于系统的实践活动的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根植于农村小学,本着“关注现实、尊重个性、强调过程、立足发展”的原则,健全“学困生”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行为习惯得到较好的改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从而为学校和谐校园建设和内涵式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奠定扎实的基础。理论意义: 研究探索在农村小学进行“学困生”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实践意义:
1、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2、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
4、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进程。
2、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
一、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我们本项课题的负责人徐晨燕,大专学历,校骨干教师,是一位极富进取心与创新欲望的年轻教学管理人员,202_年被政府授予“先进教师”荣誉。其本人所在学校曾经举办的教研课改活动都参与过,并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的好评。由于在学校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所以有着充足的时间投入本课题的研究与组织工作。
二、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 柳礼红,大专学历,现任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是一位多年从事学校教育管理且站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年被评为市,县先进教育管理人士,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市、县奖励。郑双善,大专学历,在校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大胆实践,运用新课程理念。在202_年被玉山县政府授予“先进教师”荣誉,执教多年一直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及同行们的好评。徐丽,大专学历,校骨干教师,曾获县优秀教师称号,是一位责任心很强、爱好学习的老师,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市、县奖励。董庭叶,大专学历,从事十几年的小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刘吉湖,中专学历,是有着三十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毛新林,中师毕业,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市先进教师,县骨干教师。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市、县奖励。赵小九,大专毕业,校骨干教师,是一位有着丰富数学教学经验的老师,所任教学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各参加者都是进取心强的老师,由于工作环境稳定,所以在该项课题研究方面都有较充足的时间保证。
四、实施方案(具体操作过程和研究方法)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参研人员等实际情况,我们计划以三个阶段来开展该一课题研究工作,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2_年9月—202_年2月)
1、学习了解有关学困生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2、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2_年3月——202_年2月)1.建立博客:建立课题组博客,将博客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图片)上传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博客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2.确定个案:采用调查比较法,在调查研究、前测的基础上,在语文学科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建立个体档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3.研究成因及对策:及时记录实验情况(特别是学困生个案跟踪情况)、结果、感想、体会,分析处理,注意追踪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计划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以摸索、形成、积累克服学习障碍的有益经验。4.运用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进行实验工作阶段小结。5.通过实践进一步检查、研究反馈,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展示我校教师参与学困生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第三阶段:完善成果阶段(202_年3月—202_年6月)
1、参与研究教师的论文集。
2、课题研究报告。
3、学困生研究个案集。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五、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成果名称 农村小学“学困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2_.9—202_.2 生”形成原因调查与分析;课题立项申报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措施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总结 调查分析报告;申报书;方案 徐晨燕 徐 丽 毛新林 个案数据分析、论文、研究小结 2 202_.3—202_.2 柳礼红 郑双善 刘吉湖 3 202_.3—202_.6 论文、总结、报告、结题书 课题组成员
六、课题负责人所在县(市)教研室审批意见 单位公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七、设区市教育局课题办(教研室)评审意见 单位公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八、专家评审组意见 评审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九、省课题研究与实验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