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局部解剖
股环 境界:
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界:耻骨梳韧带
内侧界:腔隙(陷窝)韧带
外侧界: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踝管
1、位置:踝关节内侧部。
2、形成:屈肌支持带flexor retinaculum
内踝后下方
跟骨内侧面
3、分部:四个骨性纤维管
胫骨后肌腱及腱滑膜鞘
趾长屈肌腱及腱滑膜鞘
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
拇长屈肌腱及腱滑膜鞘
4、交通:是小腿后部与足底的通道。乳房
淋巴回流*
分浅、深两组,两组之间有丰富的吻合。
①外侧部和中央部→腋淋巴结前群
(胸肌淋巴结群pectoral lymph nodes)
②内侧部→胸骨旁淋巴结parasternal lymph nodes
(入支气管纵隔干或直接入淋巴导管)
③上部→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④深部→胸肌间淋巴结→尖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 另外:
乳房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交通;下内侧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吻合。
乳房淋巴管有时直接注入颈深下淋巴结。
故淋巴回流受阻时,肿瘤细胞可转移至对侧乳房或肝。临床
A:手术切口。一般为放射状。引流脓液可在下方作环形切口。B:乳腺癌。早期特征--“桔皮样变”。C:乳腺癌清除腋淋巴结时的注意事项*
1、清除胸肌淋巴结时勿伤胸长神经。
2、清除肩胛下淋巴结时勿伤胸背神经。
3、清除尖淋巴结(锁胸筋膜)时勿伤头静
脉和胸外侧神经。
4、清除外侧群和中央群时勿伤腋静脉。腋窝
锥形,可分为一尖、一底、四壁(1)腋窝顶(尖)
锁骨中1/3段
第1肋外缘
肩胛骨上缘(2)腋窝底
腋筋膜(3)四壁
前壁:三肌一筋膜
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胸小肌pectoralis minor 锁骨下肌subclavius
锁胸筋膜clavipectoral fascia 后壁:三肌一骨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大圆肌teres major 背阔肌latissimus dorsi 肩胛骨scapula 外侧壁:二肌一沟
喙肱肌coracobrachialis 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肱骨结节间沟
intertubercular sulcus of humerus
内侧壁:一肌四肋
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 上4位肋及肋间结构 内 容
(1)腋动脉及其分支(2)腋静脉及其属支(3)臂丛
(4)腋淋巴结
(5)疏松结缔组织 腋动脉分支
①胸上动脉superior artery
第1、2肋间隙前部
②胸肩峰动脉thoracoacromial artery
胸肌支----胸大、小肌
肩峰支----肩峰
三角肌支----三角肌
③胸外侧动脉lateral thoracic artery
前锯肌和胸小肌,女性乳房 ④肩胛下动脉subscapular artery
旋肩胛动脉circumflex scapular artery
穿三边孔至冈下窝
胸背动脉→背阔肌
thoracodorsal artery ⑤旋肱前动脉→三角肌和肩关节
anterior humeral circumflex artery
⑥旋肱后动脉posterior humeral circumflex artery
穿四边孔至三角肌深面→三角肌和肩关节 腋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s 前 群:胸肌淋巴结
沿胸外侧血管排列
收纳乳房、胸前外侧壁、脐平面以上淋巴 乳腺癌时首先侵及此群 输出管注入中央群 后 群:肩胛下淋巴结
肩胛下血管和胸背神经周围
收纳背上部、颈后部、肩关节及胸后壁的淋巴 输出管注入中央群
外侧群 :臂群
沿腋静脉远侧段排列 收纳上肢大部分淋巴管 手和前臂感染首先侵及此群 输出管注入中央群 中央群
位于腋腔底部中央 收纳上述三群的输出管 输出管注入尖淋巴结
内侧群(尖群,又称锁骨下群)
位于锁胸筋膜深面 沿腋动脉近侧段排列
收纳乳房上部以及中央群的淋巴 输出管汇成锁骨下干
临床: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清扫淋巴结时
保护胸长神经
保护胸背神经 肱二头肌内侧沟内的血管神经
1、肱二头肌内侧沟内的血管神经
肱血管
正中神经
尺神经
桡神经
臂内侧及前臂内侧皮神经
2、臂中点以上肱动脉与神经的毗邻关系
内侧: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外侧:正中神经、肌皮神经
后方:桡神经
前臂前区的血管神经束(1)桡血管神经束(2)尺血管神经束(3)正中血管神经束(4)骨间前血管神经束(1)桡血管神经束 组成:桡血管
桡神经浅支 位置
上段:桡神经浅支位于肱桡肌深面
桡血管位于肱桡肌和旋前圆肌之间
中段:桡血管、神经伴行于肱桡肌腱和桡侧腕
屈肌腱之间
下段:桡神经浅支经肱桡肌腱深面至背侧,桡
血管行于两腱之间(2)尺血管神经束 组成:尺神经
尺血管 位置
上
段:尺血管经旋前圆肌尺骨头深面向内下
尺神经从尺神经沟穿入尺侧腕屈肌深面
中下段:伴行于尺侧腕屈肌与指深屈肌之间,经
豌豆骨桡侧入手掌
(3)正中血管神经束 组成:正中神经
正中血管(来自骨间前动脉)位置
上段:穿旋前圆肌两头之间下行 中段:指浅、深屈肌之间
下段: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4)骨间前血管神经束 组成:骨间前血管
骨间前神经 位置:前臂骨间膜前面
拇长屈肌与指深屈肌之间
向下至旋前方肌深面 肱骨肌管humeromuscular tunnel 1)位置:肱骨干中部后外侧份
(2)构成:肱骨桡神经沟和肱三头肌(3)内容:桡神经,肱深血管
(4)意义: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桡神经,出现垂腕症
腹股沟管浅环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又称腹股沟管外环或皮下环。(1)位置:耻骨结节外上方。(2)形态:三角形。
内侧角medial crus:附于耻骨联合外侧角lateral crus:附于耻骨结节
底为耻骨嵴
脚间纤维intercrural fibers
反转韧带reflected ligament(3)通过结构:精索spermatic cord或子宫圆韧带round ligament of uterus 腹直肌鞘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1)形成:腹前外侧壁三层阔肌的腱膜。(2)形态:有前、后壁。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份
后壁:横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后份
弓状线arcuate line以下,三层阔肌的腱膜均形成鞘的前壁,后壁缺乏。
(3)内容:腹直肌,腹壁上、下血管,下5对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下5对肋间后血管和肋下血管
腹股沟三角inguinal triangle 构成
腹壁下动脉 腹直肌外侧缘 腹股沟韧带围成 意义
肌肉发育薄弱的人腹直肌细窄,腹股沟三角扩大,当腹压增加时易形成直疝 腹壁下动脉
1、来源:髂外动脉。
2、走行: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经深环内侧斜向内上,穿腹横筋膜,经弓状线前面进入腹直肌鞘。
3、体表投影: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与脐的连线。
4、意义:
①是区分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标志。②腹腔穿刺的标志。(在此线外侧进行)脾的韧带
胃脾韧带gastrosplenic ligament
位置:胃底与脾门之间。
内容:胃短血管和胃网膜左血管。
脾肾韧带splenorenal ligament
位置:脾门与左肾前面之间。
内容:胰尾和脾血管。
膈脾韧带phrenicosplenic ligament
位置:由脾肾韧带向上连于膈下。
脾结肠韧带splenocolic ligament
位置:脾前端与结肠左曲之间。胃后壁穿孔,胃内容物将流向何处?
胃内容物首先进入网膜囊,再经网膜孔→肝肾隐窝→右结肠旁沟→右髂窝→盆腔。
后壁*:“胃床”(左肾、左肾上腺、胰、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等)。
额顶枕区
1、境界: 前:眶上缘 后:上项线
枕外隆凸 两侧:上颞线皮肤
额部较薄,顶、枕部较厚。特点:
含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故易发疖肿或皮脂腺囊肿。
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故是良好的供皮区,外伤后愈合也快。
浅筋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特点:
(1)结缔组织形成小梁,连接浅面的皮肤和深面的帽状腱膜,三者共同形成“头皮”。
(2)结缔组织小梁将浅筋分隔成许多小格,小格内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穿行。故麻醉时阻力大,需加压麻醉。(3)血管和神经:
前组:滑车上血管、神经,眶上血管、神经。后组: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帽状腱膜
坚韧致密
向两侧与颞浅筋膜相续 纤维方向与创口的关系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又名腱膜下间隙。
前达眶上缘,后至上项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隔。此层结构疏松,感染时蔓延整个颅顶,并可借导静脉与颅内硬脑膜窦相通而引起颅内感染。颞区
1、境界: 上:上颞线 下:颧弓上缘
前:额骨和颧骨的结合部 后:上颞线的后下段
2、层次:(1)皮肤
前部较薄,移动性较大(2)浅筋膜
含脂肪少
内有血管神经(3)颞筋膜
上附于上颞线
下分两层,附着于颧弓(4)颞肌(5)颅骨外膜
较薄,贴颞骨表面
第二篇:局部解剖
3)从后方观察三边孔和四边孔:修洁小圆肌、大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此时可见三者构成两孔,外侧者为四边孔,内侧者为三边孔,参照上肢腋腔构成后壁一节,查认两孔的各界和穿出的结构。4)解剖臂后区和肱骨肌管
1)沿臂后面正中纵行切开深筋膜。翻向两侧,显露肱三头肌。将镊子沿桡神经走行方向插入该肌,边插边沿镊子方向切断该肌的外侧头,即切开肱骨肌管,显露其中走行的桡神经和肱深动脉及其伴行静脉。
2)修洁桡神经:向上追踪至腋腔,向下追踪至臂外侧肌间隔,并追踪其发出至肱三头肌的肌支以及臂外侧下皮神经、臂后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
3)追踪肱深动脉:见其在肱骨肌管内分成桡侧副动脉(在前外方)和中副动脉(在后内方),桡神经与侧副动脉伴行。
(5)解剖肘后区在肱骨内上髁后方、鹰嘴内侧,即尺神经沟内,找出尺神经。(6)解剖前臂后区
1)切除前臂后面的深筋膜: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起始处的深筋膜不易与肌肉分离开,予以保留。
2)识别前臂肌后群浅层诸肌:最桡侧者为桡侧腕长、短伸肌,两肌重叠在一起,其下段被深层穿出的拇长展肌和拇长、短伸肌绕过;中间大部分为指伸肌和小指伸肌;最尺侧为尺侧腕屈肌,紧贴尺骨。在此肌近侧,可见一呈三角形的小肌,称肘肌属臂后肌群。
3)显露深层诸肌:将桡侧腕长、短伸肌拉向外侧,显露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4)追踪骨间后血管神经束,在旋后肌中部找出穿出该肌的骨间后神经。向下追踪至前臂肌后群浅、深两层之间,可见发支至邻近诸肌。在旋后肌下缘和拇长展肌起始部之间,骨见后神经穿出处的稍下方,寻找并向下追踪骨见后动、静脉。【注意事项】
(1)解剖后区需要将尸体翻起,采取俯卧位,翻动尸体时注意保护尸体腹侧已暴露的结构。
(2)需要离断肌腱时,要尽量在肌肉远端起始处断离,以保留完整的肌肉形态。(3)桡神经皮支向下走行过程中逐渐变细进入手背,注意保留完整的肌肉形态。(4)要想看到清晰的血管神经走行,必须将肌肉间隙完全打开。
【思考题】 患者男性,29岁,工人,因右上肢撞伤2小时入院。患者主诉2小时前骑自行车被汽车撞倒在地,感觉右上肢疼痛难忍,活动受限,被送往医院。检查发现右肩部、右臂部肿胀明显,皮肤有擦伤,局部压痛明显,活动受限,右臂中部隆起,出现畸形,稍活动可感骨擦音。右腕下垂,各指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不能伸直,手背桡侧皮肤感觉麻木。X线示右肱骨中段骨折。诊断为右肱骨中段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症状与体征:
1)肱骨中段骨折最易损伤什么结构?为什么?
2)为什么出现右腕下垂以及掌指关节和拇指不能伸?为什么右手背桡侧皮肤感觉麻木?
(2)若实行内固定术治疗骨折应做什么切口?须经哪些层次方可暴露骨折部位?应注意避免损伤哪些结构?
第四节 手 部
实验四 手腕和手背
【实验目的】
掌握:腕骨及伸肌支持带参与形成的6个骨纤维性管道。
熟悉:手背深层结构:腕背侧韧带、腕背侧骨纤维管及通过肌腱、手背腱膜、骨间背侧筋膜、手背皮下间隙和腱膜下间隙、指背腱膜。
了解:尺骨茎突、桡骨背侧结节、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解剖学“鼻咽壶”的体表标志。【实验材料】
1.材料 成人防腐尸体。
2.标本 手背静脉网示教标本。3.模型 手指结构放大模型。
4.挂图 手背的血管、神经挂图或多媒体投影。【实验内容】
1.尸体和皮肤切口 尸体俯位,上肢外展,在手背和指骨做如下切口:(1)自腕后区正中至拇指甲根部做一斜切口。(2)自腕后区正中至中指根部做一纵切口。(3)平尺侧4指掌关节背面做一横切口。(4)沿示、中、环指背面中线做一纵切口。
2.解剖程序 解剖腕后区、手背和手指背面翻开皮肤,寻找浅静脉:按前述的手背和指背皮肤切口翻开或切除手背和指背皮肤。手背和指背的浅筋膜菲薄。翻剥皮肤时注意勿损伤其内的浅筋膜和皮神经。在手背的浅筋膜内,先修洁手背静脉网,并向桡、尺侧追踪观察其延续为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情况。修洁静脉不要损伤皮神经。
(1)在桡腕关节近侧约5cm处内侧,找出尺神经发出的尺神经手背支,向下追踪至尺侧两个半指。在前臂中、下1/3交界处,找出桡神经浅支,向手背追踪,直到桡侧两个半指。观察桡、尺神经的分支在手背的吻合情况。
(2)除去手指前面的浅筋膜,至手背起向远侧追踪至拇、示、中和环指的指背神经,可见至食指的仅达近侧指间关节,而拇指和环指的可达甲根处。
(3)除净腕后区和手背浅筋膜,显露深筋膜。尽量保留已经解剖出来的皮神经,静脉小支可适当除去。在腕后区观察深筋膜形成的伸肌支持带。
(4)在伸肌支持带(增厚部分)的上缘做一横切口,除去其近侧部的深筋膜。观察各伸肌腱及其腱鞘的排列情况。
(5)解剖学“鼻烟壶”:在腕后区的手背的桡侧修洁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观察解剖学“鼻烟壶”各个边界。除去窝内的疏松结缔组织,修洁于其深部走行的桡动、静脉,并略向上追踪至前臂前区。
(6)修洁手背深筋膜(手背筋膜)的浅层、指伸肌腱和腱间结合。
(7)修洁手背筋膜的深层(骨间背侧筋膜)和骨间背侧肌。为便于观察,可切除部分手背腱膜和骨间背侧筋膜。
(8)观察各指伸肌腱到达指背后移行为指背腱膜及该腱膜的形态结构和附着情况。
【注意事项】(1)腕部肌腱、神经位置集中,解剖时应对照位置仔细辨认。(2)尸体手部往往僵硬,解剖前应选择手型平整伸开的标本。
(3)手背浅层以观察静脉网和皮神经为主,深层以观察肌腱为主。
【思考题】 患者,女性,45岁,工人。因左手掌外侧及外侧三个半手指麻木、疼痛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掌外侧麻木、疼痛,继而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掌面及环指外侧出现刺痛和灼烧痛,症状逐渐加重,以夜间疼痛最为严重,影响睡眠。患者近来感到左拇指无力,运动不如以前灵活。检查所见:左手鱼际变平,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左手掌外侧、拇指、食指、中指掌面及环指外侧触觉及痛觉减退。轻叩腕掌侧有向手掌的过电感,压迫腕部(屈肌支持带)处放电感加重。辅助检查:X线未见明显的骨质异常。诊断为左侧腕管综合征。问题:
(1)腕管是如何构成的?通过哪些结构?
(2)腕管综合征为什么会引起上述区域的感觉异常?
(3)腕管综合征为什么会引起鱼际肌萎缩,拇指运动受限?
实验五 手 掌
【实验目的】
掌握:手内骨筋膜鞘的构成及内容、筋膜间隙的位置及境界;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分支及分布范围;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分支及分布范围。
熟悉: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掌短肌、浅血管、皮神经;深层结构:掌腱膜、屈肌支持带、腕管、指前、深屈肌腱及腱鞘(尺侧囊)、拇长屈肌腱和腱鞘(桡侧囊)、掌浅弓及其分支、掌深弓及其分支、鱼际肌及其腱鞘、小鱼际肌及其腱鞘、中间鞘、掌中间鞘、鱼际间隙、指髓间隙、手指腱鞘等。
了解:腕横纹、掌纹、指掌侧纹、鱼际、小鱼际、指腹、桡骨茎突、豌豆骨、掌长肌腱隆起、桡侧腕屈肌肌腱隆起、尺侧腕屈肌肌腱隆起的体表标志。【实验材料】
1.材料 成人防腐尸体。
2.标本 手掌的血管神经示教标本。
3.模型 掌筋膜模型。
4.挂图
手掌浅层和深层的血管、神经挂图或多媒体投影。【实验内容】
1.尸体的皮肤切口 尸体仰卧,上肢外展,手掌和手指掌面侧皮肤切口如下:(1)腕近纹正中至中指指端做一纵切口。(2)由腕近纹正中至拇指指端做一斜切口。(3)沿尺侧4指根部做一横切口。
翻开手掌和手指掌侧面皮肤完成手掌和手指掌侧面各切口后,将手掌、拇指和中指掌侧面的皮肤翻开,如果不易整片翻开,亦可分部予以切除,但勿伤及其深部的结构。2.解剖程序
(1)解剖腕前区
1)除去腕前区浅筋膜,显露深筋膜。2)观察腕前区深筋膜,可见有横行纤维增厚的部分,即腕掌侧韧带,切除腕掌侧韧带,显露位于其远侧深面的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显露屈肌支持带时勿损伤其桡侧端远端的正中神经返支。在尺侧端还应保护腕尺侧管及其内容。(2)解剖手掌浅层
1)除去手掌中央部的浅筋膜,显露掌筋膜。指蹼间隙处不宜剥离太深,以保护其深部的结构。
2)除去鱼际和小鱼际部的浅筋膜,显露该二部的深筋膜,即鱼际筋膜和小鱼际筋膜。在小鱼际部的浅筋膜内有掌短肌存在,观察后可与浅筋膜一起除去。3)翻开掌腱膜:从屈肌支持带上切下掌长肌腱,并向远侧剥离掌腱膜。细心切断掌腱膜内、外侧缘分别伸向第5和第1掌骨的掌内、外侧肌间隔,直至指蹼间隙处,即可将掌腱膜翻向远侧。注意切勿损伤掌腱膜深面的结构。(3)解剖掌中间鞘内各结构
1)修洁尺动脉和掌浅弓:在豌豆骨桡侧,切除屈肌支持带尺侧端浅面的薄层深筋膜(属于腕掌侧韧带),即打开腕尺侧管,先修洁管内走行的尺动脉和尺静脉。直腕尺侧管起,向远侧追踪尺动脉以及参与形成的掌浅弓,直至鱼际肌内侧缘。追踪掌浅弓凸侧发出各支:位于最尺侧者为小指尺(掌)侧固有动脉,桡侧3支为指掌侧总动脉。注意保护与各动脉伴行的同名神经。
2)再在腕尺侧管内侧修洁尺神经,可见尺神经行于尺血管尺侧,至小鱼际肌近侧、豌豆骨与钩骨之间处。尺神经分为浅、深两支。再向下追踪浅支发出的小指尺(掌)侧固有神经及1条指掌侧总神经,至小指尺侧和第(4)5指间的指蹼间隙处,追踪尺神经深支至穿入小鱼际肌起始端处为止。
3)沿腕前正中纵行切断屈肌支持带,剖开腕管,探查其中的8条指浅、深屈肌腱及包绕各腱的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包绕该腱的拇长屈肌腱鞘,以及正中神经。向下追踪正中神经的各分支:尺侧2条为指掌侧总神经,桡侧3条为至拇、示指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4)修洁通过手掌的各指屈肌腱及蚓状肌。
(4)解剖鱼际肌及其邻近的血管神经,除去鱼际筋膜,显露鱼际诸肌与桡动、静脉掌浅支。
1)解剖鱼际肌:浅层靠外侧者为拇短展肌,内侧者为拇短屈肌,二者间界限不清。在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中部横断二肌,显露深层的拇对掌肌以及其内侧的拇长屈肌腱,腱的内侧为拇收肌,探查各肌的起止情况(拇收肌暂不探查)。2)在鱼际肌内侧缘处寻找桡动脉发出的掌浅支,此支一般行经鱼际肌表面,也可经肌肉内部,向上追踪至前臂前区。
3)在屈肌支持带下缘桡侧,距舟骨结节远侧3-4cm处,寻找正中神经发出的支配鱼际肌的返支。
(5)解剖小鱼际肌除去小鱼际筋膜,显露各肌(亦可用标本示教),浅层内侧者为小指展肌,外侧者为小指短屈肌。在中部横断小指展肌,显露其深面的小指对掌肌。探查各肌的起止情况。
(6)解剖指蹼间隙细心除去各指蹼间隙处残留的皮肤和脂肪。修洁各掌侧总动脉和神经的末段,可见它们均分为两条指掌侧固有动脉和神经,分别行向相邻二指的相对缘,而指掌侧总神经常在同名动脉的近侧分支,修洁各蚓状肌腱,观察它们向背侧的走向。
(7)探查手掌的筋膜间隙
1)用止血钳挑起示指屈肌腱和第1蚓状肌,观察其深面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即鱼际间隙;在第3、4和5指屈肌腱及第2、3和4蚓状肌深面者为掌中间隙。2)除去拇收肌表面的拇收肌筋膜,修洁拇收肌的横、斜二头及止端,追踪该肌两头间通过的桡动脉末段及其参与构成的掌深弓。(8)修洁掌深弓、尺神经深支和骨间肌
1)在豌豆骨远侧找到尺神经深支和尺动脉掌深支,除去其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和肌肉。追踪尺神经深支发至小鱼际诸肌的分支。
2)向桡侧拉来各指屈肌腱及蚓状肌(或在腕管近侧分别切断各腱),除去疏松结缔组织和骨间掌侧筋膜,继续向桡侧追踪尺神经深支在经过中发支至第3及第4蚓状肌、各骨间肌和拇收肌,但各肌支均细小,不必细找。
3)将拇收肌横头自第3掌骨上剥下,翻向桡侧,显露第1掌骨间隙。在拇收肌和第1骨间背侧肌之间,寻找桡动脉发至拇、食二指的主要动脉。4)沿第2掌骨尺侧和第4、5掌骨桡侧,观察各骨间掌侧肌。(9)解剖手指(中指为例)
1)在指掌面两侧,自指蹼间隙处开始寻找并修洁指掌侧面神经和血管,向远侧追踪。
2)除净手指掌侧面的浅筋膜,显露指掌面的指纤维鞘。
3)纵行切开指掌侧的指纤维鞘,仔细观察:不同部位的指纤维鞘厚薄不同;指滑膜鞘的结构和范围;指浅、深屈肌腱的排列情况。【注意事项】
(1)尸体手部往往僵硬,解剖前应该选择手型平整伸开的标本。
(2)手掌部皮肤厚韧,解剖时应耐心、仔细,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思考题】
患者男性,52岁,木工。因左手刺破伤5天,手掌肿胀,活动受限,发热5天入院。患者5天前工作时不慎被木刺刺伤手掌部,当时拔出木刺,未进一步诊疗。5天前,左手掌面肿胀,疼痛,中、环、小指不能主动活动,伴头痛、乏力,发热。
检查所见:左手掌及手背肿胀,掌心凹陷消失,压痛明显。中、环、小指呈半屈曲状态,主动及被动活动受限并且引起疼痛。体温38.5℃血常规示白细胞21.0×10’9L,中性粒细胞89.5%,X线未见明显的手部骨质异常。诊断为左骨中间隙感染。问题:
(1)掌中间隙感染的诊断依据是什么?(2)简述掌中间隙的位置和境界。
(3)如果掌中间隙感染得不到控制,会蔓延到何处?
第十六章 下 肢
第一节 概 述
由于下肢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直立、负重和行走,故与上肢相比较,下肢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为:外形粗大,骨骼、肌肉发达;骨连接更为复杂,以稳固结实为主,灵活性较差。
1.境界与分区 下肢与躯干直接连接,以腹股沟、髂嵴、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的连线以及会阴股沟分别与躯干的腹部、脊柱区和会阴为界。下肢可分为臀部、股部、膝部、小腿部及足部。各部分又可分为若干个区,如股部,又称大腿部,根据其骨筋膜鞘的位置可分为股前区、股内侧区及股后区。同样,小腿部可分为小腿前区、外侧区及后区。股部与小腿部的连接处称膝部,其背侧的间隙称腘窝。足部可分为足背和足底。
2.表面解剖
(1)体表标志
1)臀部与股部:髂嵴为髂骨的上缘是臀部和腰部的分界,全长位于皮下,其前份比后份更易触及。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对第4腰椎棘突,为临床进行腰椎穿刺的标志。髂后上棘是髂嵴的后端,由体表观察位于臀部上方的一个凹陷内,平对骶髂关节的中部。耻骨结节位于腹股沟的内侧端,自此向内侧伸沿的隆起称为耻骨嵴,长度约2.5cm。两侧耻骨嵴连线中点稍下方为耻骨联合上缘。髂结节在髂前上棘上后方约5-7cm处,是髂嵴外侧向外的骨性突起。大转子为股骨上端向外上方的明显隆起,在髂结节下方约10cm处可扪及。坐骨结节在臀沟即臀部下界的皮沟内侧端的上方。坐位时,坐骨结节位于皮下是重力的支撑点,易于扪到。2)膝部: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居于皮下,在直立时可见其突出于膝关节的上方,在屈膝时即陷入股骨两髁之间。髌韧带位于髌骨下方,上接续髌骨,下端止于胫骨粗隆,长约5cm,宽约2.5cm。胫骨粗隆为胫骨体上端向前突出的隆起,大收肌腱附着于此。腘窝为膝后区近似菱形的浅窝,伸膝时界限不明显,屈膝时可明显触及外侧的股二头肌腱和内侧的半腱肌、半膜肌肌腱。
3)小腿部胫骨前缘位于胫骨体前面,纵行,居皮下,自胫骨粗隆向下可触及其全长。腓骨头位于胫骨外侧髁的后外方,略偏下,其下方为腓骨颈。
4)踝与足:内踝为胫骨下端向内下方的扁突,位于踝关节内侧可扪及,为第5跖骨近端向后的膨大。
(2)体表投影
1)臀上动脉、静脉和神经:出入骨盆的投影点位于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间连线的中、内1/3交点。
2)臀下动脉、静脉和神经: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为其出入骨盆的投影点。
3)坐骨神经:出盆点位于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外侧约2-3cm处,而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内1/3交点至股骨内、外侧髁之间的中点之连线则为坐骨神经干在臀部及股后部的投影位置。
4)股动脉:当大腿微屈并外展,外旋时,自骼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之间的中点至收肌结节连线的上2/3即为股动脉的投影。
5)腘动脉:自股后中,下1/3交界线与股后正中线交点内侧约2.5cm处起,向下方至腘窝中点连线为腘动脉斜行段投影。腘窝中点至腘窝下角连线为腘动脉垂直段投影。
6)颈前动脉:腓骨头,胫骨粗隆连线的中点与内,外踝前面连线的中点之间的连线即为颈前动脉的投影。
7)胫后动脉:自腘窝下角至跟腱内缘与内踝之间中点的连线。
8)足背动脉:自内、外踝经足背连线的中点至第1、2跖骨底间的连线。3.物理检查
(1)下肢的测量:通过体表或X线可以测量正常的下肢力线,颈干角和漆外翻角等,当发生骨折,脱位或先天畸形时,它们会有所改变或超出正常值范围。1)下肢长度:测量下肢长度时必须保持双下肢姿势对称,并将双侧结果予以对比。
a.下肢全长:下肢伸直时由骼前上棘至内踝的长度。b.大腿长:有骼前上棘至股骨内侧髁最高点的长度。c.小腿长:由股骨内侧踝高点至内踝尖的长度。
2)下肢力线:指通过股骨头中点,髌骨中点和踝关节中心的连线,是下肢承受重力的轴线与小腿的长轴基本一致,双脚并拢直立时,由于双髋关节间距大于双踝关节间距,所以下肢力线斜向内下。
3)颈干角:股骨体长轴与胫骨体长轴之间向内的夹角称为颈干角,正常范围为120度~130度,平均为127度,女性小于男性。小于此范围称髋外翻。
4)膝外翻角:股骨体长轴与胫骨体长轴在膝关节形成向外的夹角,正常约170度,其补角称为膝外翻角。男性略于女性。若外翻加角小于170度称膝外翻;大于170度,称膝内翻。
(2)对比关系:正常情况下,下肢许多骨性标志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当发生骨折或关节脱位时,其对比关系可发生变化。常用的两种对比关系有: 1)Nelaton线:侧卧位,屈髋关节90度~120度,自骼前上棘至坐骨结节的连线,称Nelaton线。正常情况下恰通过股骨大转子尖端或略偏下,最多不超高此线1cm,如果向上超过此限度,则可认为大转子的向上移位。
2)Kaplan点:仰卧位,两腿自然伸直并拢,两骼前上棘在同一水平面上,自两侧大转子尖过同侧骼前上棘做延长线,正常是延长线相较于脐与脐以上,相交点称为Kaplan点。此对比关系又称为Schoemaker征,当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而引起大转子向上移位时,此点移自脐下并偏向健侧。
第二节 臀 部
实验一 臀 部
【实验目的】 掌握:臀部浅深筋膜的特点;臀肌层次;穿行梨状肌上,下孔诸结构的排列关系,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坐骨小孔的围成及通过坐骨小孔的结构。
熟悉: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臀上皮神经,臀下皮神经;深层结构;臀筋膜,臀上血管,神经,臀下血管,神经,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股后神经,阴部内血管,神经,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臀肌间隙。
了解:骼前上棘,骼嵴,骼结节,骼后上棘,大转子,坐骨结节,臀裂,臀沟,尾骨尖,股沟的体表标志。【实验材料】
1.材料 成人防腐尸体。
2.标本
臀部的血管,神经示教标本。3.模型 坐骨神经的构成模型。
4.挂图 臀部的血管,神经挂图或多媒体投影。【实验内容】
1.尸体的皮肤切口。
(1)两侧骼后上棘连线的中点向下做纵形切口至尾骨尖。
(2)自纵形切口上端沿骼嵴向前外做一弧形切口至骼前上棘。(3)从尾尖沿臀沟下方斜向下外切至股外侧中,上1/3交点处。
(4)从股前区已做的胫骨粗隆平面横切口的内侧端,经小腿后面向外侧水平切开。
2.解剖程序
(1)翻皮:沿皮肤切口分别将臀部,股后区和膈窝的皮片自内侧翻向外侧。(2)清除臀部和股后区的浅筋膜:可见臀部的皮下脂肪较厚,皮神经从上,下,内,外各方进入臀部,寻找比较困难,故可参考图谱和本节主要内容的叙述,了解臀部皮神经的来源和分布即可,不必细找,但在修洁臀大肌下缘近股后区中线附近的浅筋膜时,要注意股后皮神经发出的臀下皮神经及其本干。若能找到可将其修洁,然后再查。
除将腘窝处的浅筋膜暂时保留外,尽量修去其余的浅筋膜,此时可见臀部外上部的浅筋膜较厚。
(3)检查和翻开臀大肌:先修洁臀大肌的上缘使之与臀中肌分离,此时可见臀中肌的前部肌束虽未被臀大肌覆盖,但有较厚的深筋膜覆被。随即修洁臀大肌下缘,损伤股后皮神经,可先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间的中点,臀大肌下缘处切开深筋膜,找出股后皮神经,将神经与臀大肌分离,然后观察臀大肌起止情况。(4)检查并修洁臀部中层诸肌:从上往下依次修洁并确认臀中肌,梨状肌,上孖肌,闭孔内肌腱,下孖于肌和股方肌。观察梨状肌出坐骨大孔后止于大转子,将该孔分为梨状肌上,下孔的情况。闭孔内肌腱出坐骨小孔时。骶结节韧带适应于该腱和孔的浅面。可见骶结节韧带不仅是会阴后界,也是坐骨大,小孔的后内侧界。
(5)剖查出人梨状肌上孔的血管和神经:修洁梨状肌上缘在它和臀中肌之间可找到臀上血管浅支。循臀上血管浅支,将示指从臀中肌后缘插入该肌与其深面的臀小肌之间,纯性分离二肌(有时臀中肌与梨状肌,臀小肌不易区分)。然后自臀上血管浅支穿出处,向前做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切口在骼前上棘处,将臀中肌切断,并翻向下,检查并修洁其深面的臀小肌,臀上血管的深支和臀上神经的分支,追踪它们进入臀中肌,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6)剖查出人梨状肌下孔的血管和神经:在坐骨结节和大转子之间,梨状肌下缘的结缔组织中,纯性分离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血管和神经,并修洁之。查看它们出入梨状肌下孔的情况,尤应注意坐骨神经的穿出部位的梨状肌的位置关系及其表面标志。将骶结节韧带部位切断,显露坐骨小孔,找出阴部神经,阴部内血管,查看它们自梨状肌下孔穿出,经坐骨小孔进入坐骨肛门(直肠)窝的情况。
【注意事项】
(1)臀部浅筋膜很厚,浅筋膜内重要结构较少,可将浅筋膜和皮肤作为一层翻起以节省操作时间。
(2)寻找穿行梨状肌上,下孔的结构时,必须先游离臀大肌,严格按照切口的位置分离。臀大肌很厚而且面积很大,事先应该做好预习准备。
(3)掀起臀大肌时,常连有部分臀中肌及 臀上,臀下血管神经束,应注意保留完整,以便观察。
【思考题】患者男性,55岁,汽车司机。因车祸右髋疼痛,不能站立急诊入院。患者在驾车行驶中突然与对面来车相撞,当即觉右髋部疼痛难忍,活动受限。检查所见:右下肢缩短,右髋部肿胀,有触痛,髋关节处于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在臀部可摸到上移的股骨头,大转子上移;X线显示为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缘骨折。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髋关节后脱位的机制。
(2)髋关节后脱位可能损伤什么神经?损伤后可导致什么后果?
第三节 腿 部
实验二 股前内侧区 【实验目的】
掌握:大隐静脉的行程及主要属支的为位置和常见变异;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及各群的收纳范围;阔筋膜的形态及形成的结构;各骨筋膜鞘的构成及内容;肌腔隙和血管腔隙的构成及内容;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及内容;股鞘和股管的构成及内容;收肌管的构成及管内通过结构的位置关系;闭孔血管和神经的行程及支配熟悉。
熟悉;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腹股沟浅淋巴结.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前皮支.闭孔神经皮支.深层结构.阔筋膜.股内.外侧肌间隔.股后肌间隔.骼胫束.隐静脉裂孔.腹股构韧带.腔隙韧带.耻骨韧带.骼耻弓.旋股内外侧血管.收肌管.隐神经.腹股沟深淋巴结。
了解;骼前上棘、腹股沟、耻骨结节、股骨内、外侧髁、股骨内外上髁、收肌结节、股骨大转子的体表标志。【实验材料】
1.材料 成人防腐尸体。
2.标本 股前内侧区血管、神经示教标本。3.模型 股管的模型。
4.挂图 股前内侧区的血管、神经挂图或多媒体投影。【实验内容】
1.尸位和皮肤切口 尸体仰卧,皮肤切口如图(1)髂前上棘沿腹股沟至耻骨结节做一斜切口。
(2)自耻骨结节绕阴囊(女尸沿大阴唇与大腿间皱襞),向下后至股内侧区与股后区交界处,然后垂直向下至胫骨粗隆平面做一纵切口。
(3)由上一切口下端向外侧越过小腿前面至其外侧,做一水平切口。2.解剖程序
(1)翻皮:自耻骨结节下方向外侧将前瓣皮片翻起,后瓣皮片仅须向后方剥离,注意切剥皮肤时一定要浅切薄剥,尤其在腹股沟部和膝部,以免伤及深面的皮神经和浅血管。(2)解剖浅筋膜
1)沿腹股沟切开浅筋膜:分清浅筋膜的浅层(脂肪层)和深层(膜样层);然后用手指伸入浅筋膜深层的深面,查探此层筋膜与股前区深筋膜的附着线,此线约在腹股沟下方2cm处。
2)修洁大隐静脉及其属支:观察浅动脉和腹股沟浅淋巴结。在股内侧沟的中份纵切浅筋膜,找出大隐静脉。向下修洁至膝内侧髌骨后方约10cm处,向上追踪至耻骨结节外下方穿深筋膜为止。暂勿向深方追踪,在此附近可见腹股沟浅淋巴结,其中4-5个沿腹股沟韧带下方排列成上组(腹股沟上浅淋巴结)。其余的沿大隐静脉近侧段排列成下组(腹股沟下浅淋巴结),仔细观察可找到如线样的淋巴管。
寻找和修洁大隐静脉近侧段的属支:壁浅静脉,来自腹前壁下部浅层;旋髂浅静脉,来自髂前上棘附近的浅层结构,沿腹股沟行向内下;阴部外静脉,来自外生殖器。上述3支浅静脉均有由股动脉发出的同名浅动脉伴行;股内侧浅静脉,来自股内侧区;股外侧浅静脉,来自股前区外侧部。纵切大隐静脉近侧段。去除凝血块观察静脉瓣的形状及方向。
3)检查重要的皮神经:从股前区上部前外侧钝性向内下方分离并清除浅筋膜,显露其深面的深筋膜(保留大隐静脉近侧处的浅筋膜)。在髂前上棘下方5-10cm处的浅筋膜中,寻找穿深筋膜浅出的股外侧皮神经。随后在膝关节内下,大隐静脉附近找隐神经,此外,尚可见股神经前皮支和闭孔神经的皮支等。
(3)观察阔筋膜和隐静脉裂孔:清除残留的浅筋膜,修洁并观察其深方的大腿深筋膜,即阔筋膜。可见其外侧份与内侧份的厚度相差显著。注意其附于髂嵴前份与胫骨外侧髁之间的部分特别强厚,外观呈腱膜样,称为髂胫束。
位于耻骨结节外下方,大隐静脉急转进入深方的部位,查看由阔筋膜形成的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该孔表面覆盖有被大隐静脉等穿过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细心修洁和观察大隐静脉、浅动脉和淋巴管穿行筋膜的情况,然后剥去筛筋膜。用镊子将大隐静脉近侧段提起,再将隐静脉裂孔的外侧缘(镰状缘)及其上、下角修洁,观察隐静脉裂孔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大隐静脉穿裂孔进入深部的情况。
(4)暴露深层结构:自髂前上棘稍下方向下沿髂径束前缘做一纵形切口,直至髌骨外侧缘。切开阔筋膜用手指伸入股外侧肌后方,验证大腿肌前群和后群之间的股外侧肌间隔。然后用镊
第三篇:局部解剖小结
局部解剖学实验总结
外科学 : 骨外(脊柱)
姓名:
学号:
202_年10月11日
一、胸前区与腋窝(第七周周二下午)
本次解剖取胸前正中切口、胸上界切口、胸下界切口、胸部斜切口。解剖目的:浅层:该区浅层主要为肋间神经前皮支及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目的是寻找辨认,找出其支配区域。深层:①观察胸前筋膜及腋筋膜,了解其相互的延续关系。②找出头静脉,记录其在该区的位置③暴露胸大肌,观察其起止点,肌纤维走行,翻起胸大肌,观察其下的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的走行,观察供应胸大肌的血管及支配神经。④寻找锁胸筋膜的组成及联署,观察其穿过锁胸筋膜的结构。⑤解剖胸小肌观察其起止点及走行,解剖其周围的血管神经,观察其供应血管及支配神经。⑥解剖腋窝四壁及腋窝内的结构,观察腋动脉与臂丛神经各支的位置关系。⑦解剖三边孔及四边孔,观察记录通过其中的血管和神经。
小结:本次解剖,不是很理想,因为费时,又没完成自己的解剖计划。课后总结原因如下:
1、动手熟练程度不理想;
2、基础知识不扎实,只知道那个地方有什么肌肉,什么血管神经,但不知道起止点,不清楚神经血管走向。告诉自己今后一定在上课前认真预习,要系统的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只了解其大体位置。总之,这次课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
202_年10月18日
二、臂前区肘前区与前臂前区(第八周周二下午)
本次取上臂部横切口开始至腕远端横纹纵切口、腕远端横切口、肘横纹处横切口。此次解剖目的及重点:臂前区:①浅层:寻找头静脉及前臂外侧皮神经; 寻找贵要静脉及前臂内侧皮神经,观察记录它们的走行,毗邻关系。②深层:寻找肱二头肌的起止点,解剖肱二头肌内、外侧沟的血管神经,其中重点是:正中神经的走行及支配肌、肱动脉及其分支,供应肌肉、尺神经的走行,支配、桡神经的走行,支配、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的位置毗邻,与肱动脉的位置关系、臂前区肌的分层,每层包括的肌肉名称及神经支配血管供应肘前区:清理并显露肘窝的境界,并观察肘窝的里神经及血管。
小结:本次解剖与上次解剖相比,动手的熟练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有目的的去解剖,暴露所要观察的内容。但同时也有不小的新收获,那就是让我知道啦|
死读书是行不通的,因为神经血管的走向是有一定的变异概率的。本次解剖就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肌皮神经位置发生了变异,和书上描述的有很大不同。通过追踪到它的发出点才辨认啦。
202_年10月25日
三、腕前区、手掌及手指掌面(第九周周二下午)
本次解剖的切口:自腕前区横切口中点至中指末端中点纵切口;自腕前区横切口中点至拇指末端斜切口; 2-5指根部横切口。.解剖目的及重点:①腕前区重点内容是腕管,腕管内肌腱的排列,血管神经的位置及毗邻。②从上追踪尺桡动脉至腕前区的位置,继续向下追踪。③手部解剖结构复杂,计划由浅至深细致解剖,依次为:解剖浅筋膜,寻找皮神经;解剖掌腱膜和骨筋膜鞘;解剖尺神经、尺动脉及其分支;解剖正中神经及其分支;解剖掌深结构包括大小鱼际肌、蚓状肌、指蹼间隙、手掌筋膜间隙、掌深弓和尺神经深支,最后为手指掌面,观察手指掌侧固有神经血管和手指掌侧面的腱纤维鞘及其深面结构。
小结:本次解剖的让我体会到手部虽然区域不大但结构复杂,神经,血管多,肌腱多而精细,让我体会到人体的结构与进化过程有关,之所以手的感觉灵敏能进行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密切相关。解剖过程中加深了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在手部感觉支配的区域的划分、以及各自支配的肌肉。但由于解剖经验不丰富的原因很多区域没有按照计划解剖出来。
202_年11月1日
四、肩胛区、臂后区、肘后区及前臂后区(第十周周二下午)
本次解剖的切口:枕外隆凸至第五腰椎棘突纵切口;自第七颈椎棘突向两侧肩峰水平切口;从肩峰向下沿臂上部外侧与臂前区切口相接;平肩胛下角高度水平切至腋前线;肘后区腕后区横切口;臂后中线纵切口。解剖目的:①熟悉该区主要肌肉的起止点,层次,支配神经及供应血管。②肩胛区的重要血管神经为肩胛上动脉肩胛上神经、旋肩胛动脉,寻找并追其走行及供应区域。③臂后区主要为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的走行及关系,尺神经的走行。④前臂后区主要辨认各层肌肉,掌握其名称排列向下追溯其肌腱走行及排列。⑤解剖骨间后血管神经束。
小结:本次操作的让我熟悉了肩胛区、臂后区、肘后区、前臂后区的解剖结构,熟悉了桡神经的走行以及尺神经的走行,以及尺肱沟的解剖结构和位置,加深了对三变孔和四边孔的理解,知道了它们的分区以及在里边穿行的神经和血管。了解了前臂的肌肉的分布以及从桡侧到尺侧以及从浅到深的排列顺序。并且加深对肱骨上、中、下段骨折,对腋神经、桡神经、尺神经的影响。|
202_年11月8日
五、腕后区、手背与手指背面(第十一周周二下午)
本次解剖的切口:腕横切口至拇指甲跟斜切口及至中指甲跟纵切口;沿各指背侧掌指关节横切口;沿食指、中指、环指背侧正中纵切口。解剖目的及重点:重点是手背各伸指肌腱的走行解剖学鼻烟窝的构成及内容。
小结:本次操作我体会到了腕管的结构已经里面的肌腱的排列和里面穿行的正中神经,让我加深了对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的理解。熟悉了鼻烟窝是由拇长伸肌腱,拇掌深肌腱,拇长展肌腱构成。了解了手部的骨间肌和蚓的解剖,加深了对它们功能的理解。
202_年11月15日
六、股前内侧区(第十二周周二下午)
本次操作的切口: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斜切口;胫骨粗隆水平横切口;大腿正中纵切口。解剖目的及重点:①解剖股前外侧肌肉,辨认其起止点,寻找其支配神经、供应血管。②重点放在股动脉及股神经的走行供应支配区域、股前内侧区肌肉的层次,个肌肉间走行的血管神经,注意观察闭孔神经。③解剖收肌管及其内容。
小结:本次操作让理解了大隐静脉的走行及其分支的分布,进一步加深了对股三角是由长收肌的内侧、缝降肌的内侧、以及腹股沟韧带组成的三角形区域。并观察了股三角里的穿行的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的走行及位置,了解了股鞘的组成及结构,知道了股管的位置,并知道了股环是股管的开口。通过对股三角解的解剖让我清楚了腰椎结核的患者,形成脓肿后,脓液的流行方向。
202_年11月22日
七、小腿前外侧区及足背(第十三周周二下午)
本次操作的切口:沿内外踝水平横切口;足趾根部横切口至足内外侧;延长大腿前正中切口至第三趾尖。解剖目的及重点:①解剖小腿前外侧区的肌肉,辨认其起止点,寻找其支配神经、供应血管。②重点放在小腿部重要的血管神经的走行,位置,其中包括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胫前动脉及其伴行。③足背主要是各伸肌肌腱的走行、位置、足背动脉。
小结:本次解剖让我了解到髌韧带是由股四头肌的肌腱移行而成。体会到腓总神经、胫神经是由上面的股神经发出的分支,并通过观察腓总神经的深支和浅支的走行知道了小腿外侧群的肌肉是由腓浅神经支配,前面的肌肉是由腓深神经支配,小腿后群肌肉是由胫神经支配。同时观察了腓动脉和胫动脉的走行及其支配的肌肉。
202_年11月29日 |
八、臀后区及股后区(第十四周周二下午)
本次操作的切口:从髂前上棘到髂后上嵴到骶正中;骶正中向下至尾骨尖;沿臀沟至臀部外侧弧形切口;过腘窝下方横切口;股后纵切口。解剖目的及重点: ①辨认股后区肌肉及神经血管,掌握其位置关系。②出入梨状肌上下孔的血管神经,供应臀大肌的血管及支配神经。③坐骨神经的传出位置并一直向下追溯,观察其走行。
小结:本次操作的感受是臀部的结果非常复杂,神经、血管丰富。通过观察臀上皮神经、臀上皮神经、臀上动静脉的走行,理解了它们与梨状肌的位置关系,及其穿行的位置,理解股后的肌肉是由坐骨神经支配的。并知道了坐骨神经是人体最长最粗的一根神经,通过操作让我体会到临床上坐骨神经痛所需要进行的鉴别诊断,并理解了梨状肌综合征也是导致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这些常需要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相鉴别。
202_年12月6日
九、腘窝及小腿后区足底(第十五周周二下午)本次的解剖目的及重点:①掌握腘窝的境界,内容;小腿后群肌肉的名称、神经支配及供应血管。②重点是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的走行。④踝管及其内容 ⑤观察足底曲趾肌腱的走行,浅层、中层、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小结:本次操作让我体会到了腘窝的边界已经里面的腘动脉的位置关系,腓神经、胫神经的分支在小腿和足底的分布。理解了踝管的组成,以及里面的肌腱的排列顺序,观察了伸肌支持带的组成。同时也了解了足部的血管的分布,已经所供应的区域。
202_年12月7日
十、脊柱区(第十六周至第十七周二下午及其他时间)加课
操作前确认骨性结构
在尸体上自上而下摸认枕外隆突、上项线、乳突、第7颈椎棘突、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第12肋,髂嵴、髂后上棘,骶角和全部胸椎及腰椎棘突等骨性标志。本次操作的切口:背部中线切口、枕部横切口、肩部横切口,背部横切口,髂嵴弓形切口。解剖目的及重点:浅层:解剖皮神经和浅血管:找出枕大神经及枕动脉,第2胸神经后支,第1-3腰神经后支其中一支以上。深层:①.解剖背部深筋膜浅层,修理斜方肌、背阔肌腹外斜肌。②.观察第1层肌(斜方肌、背阔肌腹外斜肌后部)及其止点和肌间三角。③.解剖斜方肌和背阔肌。④.观察第2层肌(夹肌、半头棘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下后锯肌和腹内斜肌后部)及起止点和腰上三角。
⑤.解剖腰背部深筋膜深层。⑥.解剖第3层肌(竖脊肌、腹内斜肌后部)及起止点。⑦.解剖第4层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枕下肌等)解剖枕下三角及其|
内部结构。⑧.解剖椎管,打开椎管及观察内容物。辨认椎间盘、后纵韧带、脊神经根、脊神经节、脊神经前后支。解剖目的及重点:①.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采用连续层次解剖,重点解剖观察C5-T3椎体前方的几个重要解剖结构及定位标志和牵拉方式。②.左侧入路重点观察(左头臂静脉,左颈总动脉,左喉返神经,甲状腺下静脉,胸阔内静脉),右侧入路观察(头臂干,右喉返神经,右颈总动脉,右迷走神经,右锁骨下动脉)及熟悉根据上述结构确定牵拉方向。
小结:动手熟练程度已经有很大提高,但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进行的一次加课操作,本次操作主要是针对脊柱区,实际解剖各个部分后让我脊柱区的肌肉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脊柱区浅层的肌肉主要有斜方肌和背阔肌,第二层主要有菱形肌、肩胛提肌,第三层主要有头夹肌、颈夹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主要有竖棘肌组成。而竖棘肌又是由髂肋肌、最长肌、棘肌组成。理解了枕下三角的边界及其组成,理解了三角内的枕下动脉,已经枕下、枕大神经在枕下三角里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寰椎后弓,知道了椎动脉的走行和分布。清楚了颈椎、胸椎、腰椎的关节突的排列方向。打开椎管后知道了脊神经的分布及组成,知道了椎间孔和椎弓根的组成,清楚了脊髓有三层膜,分别是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组成,清楚了椎孔是由前面的椎体的后面的椎弓通过椎弓根连接起来的孔。同时也体会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以及所能引起的临床症状。
总结:在本学期解剖操作过程中,使我收获啦很多,其中包括基本知识的巩固加深,动手能力的提高,对尸体和书本上知识的完美结合,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等。这些都是在平时上理论课时不可能获得的宝贵知识。还有就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特别,他让我们自己写解剖计划,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我们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让我们模拟临床手术,因为我们可能是未来的临床外科医生,需要评估和设计手术方案。但我们在解剖过程中也有很多失误,有时会把神经或血管扯断或者切断,当然了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另一方面由于个别神经血管变异等。总之,本学期的解剖课很有意义。|
第四篇:局部解剖名词解释
心胸外科 沙莎 学号: 50140109009 1 纵隔:纵膈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其间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气管、胸腺、神经及淋巴组织等。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是纵膈胸膜,向上达胸廓上口,向下抵膈。成人纵膈的位置略偏左侧,下部较上部宽大。通常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下缘的假想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后纵隔3部分。动脉导管三角: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手术寻找 动脉导管的标志。动脉导管于生后不久闭锁,若满一周岁仍未闭锁,即为动脉导管未闭症,常须手术治疗。3 食管上三角:在上纵隔左侧面后部,食管胸段左侧,与纵隔胸膜相贴,是外科的重要标志。由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食管下三角:在上纵隔左侧面后部,食管胸段左侧,与纵隔胸膜相贴,是外科的重要标志。由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内有食管下份。食管后隙:于食管与脊柱胸段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内有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此处的炎症可向膈蔓延,甚至穿破膈扩散至腹部。心包:心包是包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心包和心脏壁的中间有浆液,能润滑心肌,使心脏活动时不跟胸腔摩擦而受伤。可分为浆膜心包和纤维心包。浆膜心包 可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覆于心肌的外面,又称为心外膜,壁层在脏层的外围。脏层与壁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移行,两层之间的腔隙称为心包腔,内含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心在搏动时的摩擦。纤维心包 又称心包纤维层,是一纤维结缔组织囊,贴于浆膜心包壁层的外 面,向上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外膜相移行,向下与隔的中心腱紧密相连。纤维心包伸缩性小,较坚韧。
心包窦:浆膜心包的壁脏两层反折处的间隙称心包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横窦,可通过一手指。位于左肺静脉、右肺静脉、下腔静脉、左心房后壁和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斜窦。位于心包前壁与下壁反折处的间隙称心包前下窦,为心包腔最低部位。肋膈隐窝:是在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其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及出血首先聚积于此。此外,深呼吸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隐窝。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连与肺与纵膈之间,呈额状位,有固定肺的作用。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内结构自前向后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自上而下,左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为左肺动脉、左主支气管和左肺静脉,右肺根为右肺上叶支气管、右肺动脉、右肺中下叶支气管和右肺静脉。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肺段: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右肺分为10段,左肺分8-10段。每一段都呈楔形,底在肺表面,尖在肺根。每一肺段都有自己的动脉和支气管,相邻两个肺段共用一条静脉。食管后隐窝:食管胸部右侧面,除平肺跟的一段未被覆胸膜外,其余部分都与右纵膈胸膜相贴,尤其在肺跟下,右纵膈胸膜有时可突向食管胸部后面,形成食管后隐窝。心包裸区:心的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只下部一小区域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4~5肋软骨相邻,此区称心包裸区。功能:做心内注射以及心包腔积液时的穿刺部位。
15.动脉韧带:为一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和左肺动脉的起始部,动脉韧带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若出生后一年内尚未闭锁,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16.Koch三角:在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右心房和右心室的内腔Koch三角,此为心内直视手术中的重要标志,用以指示房室结的位置所在。Todaro腱为下腔静脉口前方心内膜下可触摸到的一个腱性结构,它向前经房室隔附着于中心纤维体(右纤维三角),向后与下腔静脉瓣相延续。Koch三角的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其尖对着膜性室间隔的房室部。
17.二尖瓣复合体:在左心室,因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关联,(作用与右心室的三尖瓣复合体类似)称二尖瓣复合体,使左心室收缩时血不会逆流入左心房。
18.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血液的动脉,起于主动脉根部,分左右两支,行于心脏表面。心的形状如一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官庄动脉几乎环绕心脏一周。采用Schlesinger等的分类原则,将冠状动脉的分布分为三型:
1、右优势型;
2、均衡型;
3、左优势型。
19.冠状窦:位于心后面的冠状沟内,左侧起点是心大静脉和心房斜静脉注入处,起始处有静脉窦,右侧终端是冠状窦口。心的静脉血约有90%由冠状窦流入右心房。注入冠状窦的主要静脉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和心最小静脉的开口,也是心壁静脉回血的主要入口。
20.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主要功能是收集淋巴液进入淋巴循环的重要器官。通常起于第一腰椎前方的乳糜池。向上穿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至颈根部呈弓状弯向左侧注入左静脉角。胸导管引流下肢、盆部、腹部、左上肢、左胸部和左头颈部的淋巴,胸导管收集占全身淋巴的3/4。
21.室间隔膜部:第7周末,由一对球嵴对向生长融合,同时向下延伸,分别与室间隔肌部的前缘和后缘融合,关闭了室间孔上部的大部分;室间孔的其余部分由心内膜垫的组织封闭,形成了室间隔膜部。
22.卵圆窝:在右心房的后内侧壁(或房间隔)下部,有一卵圆形的浅凹为卵圆窝,是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形成于胎儿出生一年后,房间隔缺损常发生在该处。也是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心导管穿刺的理想部位。
第五篇:局部解剖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局 部
14临床7班 刘航
201401020134
解 剖 学 实 验 报
告
腹部解剖操作 一丶切口
尸体仰卧,做如下皮肤切口及剥离皮肤。1.自剑突沿正中线向下绕脐至趾骨联合上缘。2.自剑突沿肋弓向外下切至腋中线。
3.自趾骨联合上缘沿腹股沟向外上切至髂前上棘。4.从前正中线向两侧剥离皮肤。二丶解剖浅筋膜和皮神经。
(1)辨认Camper筋膜和Scarpa筋膜 于髂前上棘平面水平切开浅筋膜,切口深至腹外斜肌肌腱。用刀柄钝性分离浅筋膜的浅深两层:浅层富含脂肪,称Camper筋膜;深层为富含弹性纤维的膜性组织,称Scarpa筋膜。
图一Camper筋膜
图二 Scarpa筋膜
(2)寻认肋间神经皮支 去除浅筋膜,在前正中线两侧解剖出2~3支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并在腋中线上解剖出2~3支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在趾骨联合的外上方找出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图三 肋间神经
三、解剖腹前外侧壁的肌和血管、神经。
(1)解剖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 自腹直肌外侧缘与肋弓的交点沿肋弓向外侧切开腹外斜肌至腋中线,在腹直肌外侧缘纵行切开腹外斜肌并翻向外侧,暴露其深面的腹内斜肌。去除深筋膜,观察腹内斜肌的纤维走行及移行为腱膜的位置。
图四 腹外斜肌 图五 腹内斜肌
(2)解剖腹横肌和神经血管 沿上述腹外斜肌切口的方向切开腹内斜肌,并由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作一水平切口,仔细分离腹内斜肌与腹横肌(注意两者之间的深筋膜少丶肌纤维融合而不易分离),将腹内斜肌翻向外侧。在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寻找第7~11肋间神经丶肋下神经及其伴行的血管,观察其走向和节段性分布的情况。观察腹横肌其纤维走向及移行为腱膜的部位。
图六 腹横肌
图七 第7~11肋神经 四丶解剖腹直肌鞘及腹直肌。
(1)解剖腹直肌鞘 在腹直肌鞘前层的上端和下端各做一水平切口,并在腹直肌鞘前层的中线上做一纵行切口,向两侧分离腹直肌鞘前层,暴露腹直肌。因鞘的前层与腹直肌腱划结合紧密,分离时仔细用刀剥离。
图八 腹直肌鞘
(2)探查腹直肌及血管丶神经 钝性分离腹直肌,用手指从肌的外侧缘伸到其后方和内侧,并向上丶下分离。在腹直肌外侧缘可见第7~11肋间神经丶肋下神经及伴行血管穿腹直肌鞘后层行与腹直肌的深面。在脐平面,横断腹直肌并翻向上丶下方,在其后面寻找腹壁上丶下动脉,观察其吻合。
图九 腹直肌
(3)观察弓状线 在脐下4~5cm处,腹直肌鞘后层下缘呈弓形游离,即弓状线。此线以下,腹直肌与腹横肌膜相贴。
图十 弓状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