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美学学习心得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10-954558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0 10:37: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美学学习心得

《美学原理》读后感

虽然不是学的美工专业,但是通过同事介绍,接触到《美学原理》这本书籍,虽然说是浅尝则止,但是也对其内容有了些许了解。下面对本书的一些观点进行总结分享。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美是怎样产生的呢?

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形态包括:(1)人的美。(2)劳动产品的美。(3)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具有直接的实践性。(2)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自然美主要是以自然原有的感受性形式特征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同社会功利性的联系较为曲折。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所以,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表现为:

1、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美,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 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

四,意境与传神。意境是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凭借艺术家的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以意蕴和情趣取胜,是客观(自然景物、现实生活)与主观(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的结晶。意境的特点主要有二:

1、“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生于象外”。

2、情景交融。意境中的情与境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神在艺术创作中主要指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也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

五,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基本分类的理论,他从艺术是摹仿现实的观点出发,把艺术分为史诗、悲剧的喜剧。亚里士多德的分类虽然朴素,但对后世的人影响很大。黑格尔依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对艺术作出了逻辑的和历史的分类,即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三大类型。艺术分类的原则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内容方面来说,一切艺术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只是各艺术门类的侧重方面不同。从表现形式来说,各艺术门类都有独特的物质手段。因此,我们根据艺术作品的内容方面的表现与再现的不同侧重点和所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来进行分类。根据艺术作品的再现与表现和所利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我们把艺术分为再现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语言的艺术。属于再现的艺术有雕塑、绘画、摄影、戏剧和电影等。属于表现的艺术有工艺、建筑、音乐、舞蹈等。属于语言艺术的是文学。

六,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但是,形式美又不同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等,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不直接体现美的形式的内容。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于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形式美的法则包括单纯齐

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结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七,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作为美的两种类型,在本质上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显现,但是他们在表现特征及给人的美感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1、优美的特点是: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形式上的表现特征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根本上说,优美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与愉悦的美感。

2、崇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从根本上说,崇高(壮美)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激烈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论述

1、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没有“崇高”这一名称,而是把崇高称作“大”和“阳刚之美”、“壮美”。

2、西方美学理论中关于崇高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古罗马时期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了“崇高”这一范畴。(2)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详尽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3)康德对崇高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崇高理论影响非常大,在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而美的形式是有规律、有限制的。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崇高在现实中的表现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是自然领域。1)在生活中领域的崇高 在现实生活里,崇高直接通过人类为了创造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来表现。在这一领域,崇高就是指人的伟大。人的伟大包括人类力量的巨大和人的精神品质的高尚两个方面。社会生活中的崇高的特点表现为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显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2)在自然领域里的崇高 自然领域的崇高表现为自然事物的巨大体积、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等。和一切自然美一样,自然领域的崇高美的根源也是社会实践。崇高在艺术中的表现 艺术中的崇高是对现实中的崇高的真实、集中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突出自然事物的崇高特征,使自然领域的崇高得到更为鲜明、生动的体现;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社会生活中的崇高与日俱增具有历史真实性、更加感人。崇高的艺术作品是我们经常欣赏的艺术对象,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净化作用。崇高美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明显的伦理道德性质,是一种充满阳刚之气和正义力量的美。崇高美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望、对美好品质与情操的追求。因此,崇高美具有十分积极的审美意义。

八,美感的本质特征,心理因素,美感的共性与个性。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及其复杂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产生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美感的差异性

1、时代差异性。

2、民族差异性。

3、阶级差异性。

4、个人差异性。美感的共同性(普遍性)

1、时代共同性

2、民族共同性

3、阶级共同性

4、人类的美感共同性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中西方的美学史,了解了中西方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及他们的一些美学理论。在之前,我认为美就是美,美的东西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美。学了美学原理之后,我才知道就“美的本质”(即“产生美的原因”)这个问题就有很多美学家的许多不同的理论。比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而无序和缺乏比例是丑的和无用的”。在他那里,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而狄德罗则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他认为“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主张“美在生活”说,他认为美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还有其他美学家的不同观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总之,在学习这本书之前,所有的这些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

其次,通过学习我还了解了“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美学学科直到1750年才诞生。但是,就美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源头而言,则十分古老久远。”早在原始人类那里就已萌发了对美的追求。

其中“美育”一章,我认为尤为重要,它阐述了美育对人的重要性。“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第二篇:美学学习心得

民俗风情之美

最先接触到的有关美学的书籍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从中我看到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不同的美:汉代文艺,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明清小说戏曲,这些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带给了我们的美的享受。这使我对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美不仅仅体现在自然景物、绘画等具体事物上,还体现在精神文明上。通过这学期《美学》这一课程的学习,我对美学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从对审美对象的初步认识提升的可以运用美学理论对审美对象进行进一步理论分析、审美。透过学习,对美的认识逐步提高,使我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在审美同时,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内涵也提升了不少,总之,获益良多。纵观整个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审美考察这一部分内容很切合实际,增加了实践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此外,我认为可以再适当增加一些实践审美活动,比如老师可以带领我们对某一对象进行实地审美等等,可以促使我们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的家乡的民俗风情之美。什么是民俗风情呢?民俗即民间风俗,是由民间创造并在民间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它是人类历史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属于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而民俗风情,就是民俗的风光和情调,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民俗包括物质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社会关系民俗。

一、物质生活民俗审美中的饮食民俗审美

我国各民族的饮食民俗异常丰富多彩,既有营养学价值又有美学价值。我的家乡台州临海的节日饮食习俗有着其独特的饮食民俗之美。

台州的风俗习惯,无论是节令,还是礼仪、生产习俗,多与饮食相联系;特别是节令习俗,更是充分展现了 “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古训。在台州,每个节令都有特定的食俗,而其做法之讲究、要求之精细更以临海为最。

从大年初一到除夕,临海的每个节令几乎都有特色饮食相伴。比如,大年初一中午的扁食、晚上的水浸糕(临海本地人对 “年糕”的俗称)。“十四夜”的咸糟羹(以芥菜叶、冬笋、猪肉、豆腐干、油泡、川豆板、豆面、香菇、木耳等为末,和芡粉或米粉,调煮而成),十五夜的甜糟羹(用糯米粉丸、川豆板、红枣、红糖/白糖、金桔饼末等加藕粉或山粉,调水煮成,取其圆满甜蜜之意)。清明的青饼(味甜)、青团(味咸)、炒面、海蛳(俗以为是日食之有亮眼的效果,故又称 “亮眼蛳”)。四月初八的乌饭麻糍,立夏日的各种滋补点心,猪肉酒、姜汁炖蛋、酒酿调蛋,不胜枚举。端午节的粽子、青皮鸭蛋,六月六的漾糕(即发糕,有麦粉和米粉做的两种),七月半的麦油脂(也称食饼筒),八月十六的糕软,九月九的重阳糕(用糯米粉一层、红糖一层,加至九层,蒸熟,然后嵌入先期蒸熟的板栗,再在表层加一层薄薄的红糖浆即可,谓之 “九层糕”。“糕”、“高”谐音,表示人寿年丰,步步登高;“九层糕”,取其谐音 “九重高”,正与重阳登高、敬老之习俗相应)。不难看出,每一个节令的食俗都凝聚着府城老百姓的勤劳和智慧。冬至日,家家吃圆,圆又有咸、甜两种:咸的称冬至圆,包法与青团相似,但全用雪白的糯米粉;甜的叫擂圆,用糯米粉做成盅口大小的团子,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黄豆炒熟磨粉,拌以红糖及少量芝麻)里拌滚而成。除夕的年夜饭,虽然各家不尽相同,但同样离不开当地的一些风味小吃——麦油脂、庆糕、馒头段,更有传统人家还要特别烧一锅饭盛放起来,上面放些红枣,俗称 “隔年饭”,留到新的一年中吃,表示有吃有剩,年年有余。

二、精神生活民俗审美中的民间口头文学民俗审美

民间口头文学是用口头语言传承的文学,是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人们通过对民间口头文学的审美欣赏,既可以直接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又可以领略丰富的民俗风情。台州千年风俗的传承、演变,在民间积累下了不少优美动人的民俗故事。这些故事或是支持正义的行为,注入爱国主义的内容;或是讴歌当地的名人,寄托热爱家乡的情怀;或是伴随着神话传说,表达美好的祝愿;或与生产习俗、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着老百姓的聪明智慧。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岁时节令中不经意间品味着这一段段美丽的典故时,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伴随着古老风俗产生的民俗故事让我们在知晓民俗的同时,又使我们对祖先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四月初八 “牛生日”的风俗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先民对农耕的重视;天后神、渔师爷的供奉,又反映出渔业生产在台州的重要地位;黄岩翻簧学艺的传说、葛仙翁发明染料的故事,显现出我们祖先在劳动生活中,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祭灶神的故事、扫尘的传说又让我们发现了祖先消灾纳吉的迷信心态。而清明插柳的由来、水浸糕与方腊的故事、方国珍改定元宵和中秋的典故、杨公忌的传说、继光拳的流传,则展现了台州人独特的英雄情结。

三、、社会关系民俗审美中的宗教节日民俗审美

社会关系民俗,是通过某种独特方式把人与人的关系固定下来并约定俗成的民俗事象。它主要包括家族和亲族民俗、村落民俗、民间组织和民间职业集团民俗、岁时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等。节日民俗便是最有审美价值并广泛传承的社会关系民俗之一,它所包含的宗教节日民俗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宗教是影响台州民俗的一个重要因素。汉代开始,道教与佛教又双双传入台州,至唐、宋时更形成了佛、道并盛的局面。尤其是天台山一带,既有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又有道教南宗的发祥地桐柏观;既有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处寒石山,名扬五洲的 “济公**”故里,又有东汉刘晨、阮肇采药遇仙的 “仙源”桃溪,道书第六洞天玉京;千僧万道,寺观林立。更有那释道双栖的华顶、赤城,一派 “佛国仙山”的景象。长期以往,释道两教的宗教理念及仪式就多沁入当地民俗,为台州的民俗增添了许多鲜活的内容。其节日活动有一定的审美意义。比如,正月初八,妇女遍游城乡主要寺庙,称 “走八寺”,取与生辰 “八字”同音,以求来生幸福。清明、七月半、冬至被称作 “三大日节”,专门祭祀祖先鬼神,以护佑后代,俗称 “请老太公”。七月卅日地藏王寿诞这天,家家入夜遍地焚香,感谢地藏王菩萨,同时希望来年再得地藏王体恤。

以上是我截取的家乡民俗风情中颇具特色和审美意义的几个典型,这只是家乡民俗风情中的一小部分,更只是我国民俗风情海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民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只有认真生活,体验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民俗风情,我们的民俗风情才能不断的提升其审美价值并继续延续下去。美,无处不在,尽情享受家乡的风情民俗之美吧!

参考文献:

黄艺农:《中国民俗风情审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8卷,第58-62页; 赵杏根:《中华节日风俗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6 年版; 李 一,周 琦:台州文化概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2_;

临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历史文化名城临海[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第三篇:美学学习心得

《美学原理》读后感

班级:工业设计(工)学号:0808131018姓名:陶新松 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容易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老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自由创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量、智慧和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美是怎样产生的呢?

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形态包括:(1)人的美。(2)劳动产品的美。(3)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具有直接的实践性。(2)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自然美主要是以自然原有的感受性形式特征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同社会功利性的联系较为曲折。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

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所以,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表现为:

1、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美,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 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

四,意境与传神。意境是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凭借艺术家的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以意蕴和情趣取胜,是客观(自然景物、现实生活)与主观(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的结晶。意境的特点主要有二:

1、“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生于象外”。

2、情景交融。意境中的情与境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神在艺术创作中主要指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也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

五,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基本分类的理论,他从艺术是摹仿现实的观点出发,把艺术分为史诗、悲剧的喜剧。亚里士多德的分类虽然朴素,但对后世的人影响很大。黑格尔依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对艺术作出了逻辑的和历史的分类,即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三大类型。艺术分类的原则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内容方面来说,一切艺术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只是各艺术门类的侧重方面不同。从表现形式来说,各艺术门类都有独特的物质手段。因此,我们根据艺术作品的内容方面的表现与再现的不同侧重点和所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来进行分类。根据艺术作品的再现与表现和所利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我们把艺术分为再现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语言的艺术。属于再现的艺术有雕塑、绘画、摄影、戏剧和电影等。属于表现的艺术有工艺、建筑、音乐、舞蹈等。属于语言艺术的是文学。

六,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但是,形式美又不同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等,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不直接体现美的形式的内容。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于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形式美的法则包括单纯齐

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结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七,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作为美的两种类型,在本质上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显现,但是他们在表现特征及给人的美感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1、优美的特点是: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形式上的表现特征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根本上说,优美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与愉悦的美感。

2、崇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美处于主客

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从根本上说,崇高(壮美)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激烈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论述

1、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没有“崇高”这一名称,而是把崇高称作“大”和“阳刚之美”、“壮美”。

2、西方美学理论中关于崇高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古罗马时期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了“崇高”这一范畴。(2)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详尽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3)康德对崇高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崇高理论影响非常大,在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而美的形式是有规律、有限制的。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崇高在现实中的表现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是自然领域。1)在生活中领域的崇高 在现实生活里,崇高直接通过人类为了创造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来表现。在这一领域,崇高就是指人的伟大。人的伟大包括人类力量的巨大和人的精神品质的高尚两个方面。社会生活中的崇高的特点表现为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显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2)在自然领域里的崇高 自然领域的崇高表现为自然事物的巨大体积、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等。和一切自然美一样,自然领域的崇高美的根源也是社会实践。崇高在艺术中的表现 艺术中的崇高是对现实中的崇高的真实、集中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突出自然事物的崇高特征,使自然领域的崇高得到更为鲜明、生动的体现;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社会生活中的崇高与日俱增具有历史真实性、更加感人。崇高的艺术作品是我们经常欣赏的艺术对象,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净化作用。崇高美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明显的伦理道德性质,是一种充满阳刚之气和正义力量的美。崇高美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望、对美好品质与情操的追求。因此,崇高美具有十分积极的审美意义。

八,美感的本质特征,心理因素,美感的共性与个性。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及其复杂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产生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美感的差异性

1、时代差异性。

2、民族差异性。

3、阶级差异性。

4、个人差异性。美感的共同性(普遍性)

1、时代共同性

2、民族共同性

3、阶级共同性

4、人类的美感共同性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中西方的美学史,了解了中西方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及他们的一些美学理论。在之前,我认为美就是美,美的东西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美。学了美学原理之后,我才知道就“美的本质”(即“产生美的原因”)这个问题就有很多美学家的许多不同的理论。比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而无序和缺乏比例是丑的和无用的”。在他那里,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而狄德罗则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他认为“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主张“美在生活”说,他认为美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还有其他美学家的不同观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总之,在学习这本书之前,所有的这些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

其次,通过学习我还了解了“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美学学科直到1750年才诞生。但是,就美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源头而言,则十分古老久远。”早在原始人类那里就已萌发了对美的追求。

其中“美育”一章,我认为尤为重要,它阐述了美育对人的重要性。“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第四篇:美学学习心得

美的概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在与大自然的关系之 中,逐渐地培育着人类自身感受美的能力;在发现自然对象美的同时,建构 起人类关于美的观念。在审美中产生的精神快意又培植了人类求美的渴望。可以说,人类爱美之心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生成和发展的。

人类学家发现,旧石器时代先民使用贝壳、动物尖锐的牙齿、骨珠、石珠等串成项链,以装饰自身。尽管蒙昧时代人们的这种装饰,还带有诸如护身符之类的意念。但不管怎样,这毕竟是先民爱美之心的一种原始形态。孟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②我们还可以补充说:食常饱,必求美;衣常暖,必求丽。这是人之常情。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从美化自身开始的。民间有一个谚语,叫“人丑用 衣培,髻丑用花傍。”又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尽管这是夸大之词,但说的正是人们意识到服装头饰等,对人类的美化的重要作用,也可以看作 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但人类还不满足于这种外在美化的追求,随着 社会的发展,逐渐地形成了人的内在美化的意念;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加 重视人的内在美化的意义。

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两千多年来,人们从未停息过对美的探索。人们以各种不同的哲学为指导,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解释美,企图对美找出人们所能接受的定义。然而,对美是什么问题,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时,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产品,才可能是美的。这种观点显然有很大的片面,甚至还可能走向唯心主义。唯有真正承认美的客观性,承认美存在于美的事物之中,从美的事物中探求美是什么,才可能通向发现美的真谛的道路。

我以为主要是因为美的事物虽具体可感,但美并不是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属性。美的事物从人类社会到自然界,可以说遍布整个宇宙。美的事物的性质各各不同,美的形态又千变万化,要想从中寻找出一个普遍的定义,当然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方面,人们的美感也千差万别,不仅不同的人们以同一对象的美感反应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态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亦不尽相同。

有的事情,有人认为美,也可能有人认为不美。如对人体美的感受,有人认为丰腴的体态是健康的美的,而有的却认为“苗条”才美。一句话,审美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仅仅一种直线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对美的把握的困难。但困难,并不等于不可知,只要我们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路线,从美的事物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人类一定能发现美的秘密,对美作出科学的,为人们所共识的答案。

美怎样产生

美是属于人的现象,没有人便没有美,美的现象只存在于人与对象发生审美关系的那一刻,即产生于审美经验之中。审美经验是美的现象的惟一见证。其一,如果没有审美经验,我们就不能断定美的现象是否存在,美的现象只能出现在审美经验之中。所以,它是“惟一的见证”。其二,如果一个事物与人没有发生审美经验关系,我们便无法断定它美或者不美。一朵花、一幅画,如果不出现在审美经验中,它仍是一件物理体。你不阅读《红楼梦》,不与它发生审美关系,它只是置于书架上纸制品。至于它的内容是否美,你是不知道的,是无法断定的。审美经验是美的现象的见证。其三,审美经验出于何处?只能出现于人的活动中。只有人才有审美经验,其它任何事物都没有审美经验,这正是美的现象属于人的根据所在。

美在哪里

美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感性显现,美是美的规律,美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感性显现。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这与原有的认识还是相似的,但是也有相对的限制和范围,对我们感性的认识做出科学的归纳:只有在人类审美活动当中,才会产生审美感受,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解,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想象。

我们通常都认为审美对象就是人,只有人才会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审美客体等于审美对象,但是审美主体不等于人。具体来说,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中的人,是正在审美的人,夸张些说,是那种陶醉于美而忘掉了一切的人。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美发现美而去感受美的,只有懂得发现美欣赏美的人才能说的上是审美主体。

我们常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学习美学,就应该努力成为一个能发现美的人。

上课还学习到美与美感是不能分开的,美与美感也是同时出现的。有了美,才会有对美的感受。而且,对于几点我很有同感:自然物比社会事物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物比人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历史久远的东西比现实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艺术的东西比现实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审美兴趣。西方人都崇尚人体美,但是看过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风景自然物的艺术作品,更会让人有美的感受。

在学习美学概论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心灵美是否属于美学范畴?美学是感受之学,感受都是用心去感受,美也是用心去感受,那么,一个感受美的心是否属于美学?我想美不一定是具象的,抽象的意识的美也是能够让我们欣赏和感受的。这只是个人的鄙见。

对于美学这门课程,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美学的知识,更深刻的了解了美学是一门值得我们领悟和认识的学科。虽然学习的不深,但是让我们能做个审美的客体,懂得如何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提高我们审美趣味,加深对审美的理解,拥有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

以上是我对美学的些许学习心得。

第五篇:美学论文 美学学习心得

美学学习心得

——“风景”这边独好

姓名

班级

学号

提要:大千世界,美无处不在。“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史的学术认知的巨大贡献。所以就有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纵观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因美的存在而使它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趣盎然。古人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旷世之美,如今“美乡的醉梦者”又是我们的追求。或用美学散步,谈论科学研究中美学神韵,审美距离与移情的微妙。关键词: 美

美学

艺术

人生

美,汉语拼音是“mei”,英文是“beauty”,然而世界上它的表现形式数不胜数,千奇百怪。从而历史上又诞生了一门“美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而这又是大多数人对之的理解。有幸的是我在大二这学期接触了美学的课程,让我对美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让我能够在这个未知的国度里尽情遨游。

在现实中,美可以分为3种,即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人的美就是社会美,艺术作品的美就是艺术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美就是自然美。犹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从而现实中的美又成为了从致用、比德到畅神,或许“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中国和欧洲对美的致用已形成。因为致用是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狩猎时代的原始人洞穴壁画和岩刻都能体现这一点。比德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春秋战国(儒家)已形成,同时它意味着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屈原的旷达。《橘颂》是著名的比德文章,也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魏晋南北朝时期,畅神是盛行时期。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也许正是这样,造就了古人的清淡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支遁真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僧人。艺术的美或许就如《兰亭集序》、《画山水序》和《洛神赋》等等。空覃写春,古镜照神,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不过我想这所有的美人是主导要素,因人而彰。自然中“澄怀”和“味象”又如何做到呢?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的契合。或许陶渊明、谢灵运的是可以告诉我们,拥有纯正的心感悟大自然的美。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是任务品藻的背景。“子温而历,危而不猛,恭而安”“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论证了这一点。从政治学的人物品藻到美学的人物品藻就如《人物志》到《世说新语》。《容止》中描述了很多对人物的品藻。外貌和内心的评价让我们想起了《亚里士多德全集》中的《体相学》。它包含着对人体美的欣赏,并且将秩序、匀称、确定性作为美的性质。从猿到人历经几个世纪到当代社会是人体美和人体美学的认识和发展。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想象到联想,通感到理解再到情感,这些最终都指向“美感”。许是同杜甫“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换为苍狗”那般。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研究不能脱离艺术,不能脱离艺术的创造,不能脱离‘看’和‘听’”。朱光潜先生也曾说“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稿》中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美乡的醉梦者说他们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了。20C60年代德国的尧斯和伊瑟尔认为艺术活动中的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最为显著的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又存在着客观性和主观性,而艺术欣赏中的胜境就是“美乡的醉梦者”。艺术是具有多功能性的,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莎士比亚的著作,卢梭等等。它的研究和发展概况大致分为3个阶段,50年代以前的多元阐释到50~70年代的模式化、固定化再到80年代在新的理论层次上的系统阐释。艺术功能又分为补偿功能、净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在20C最强调艺术补偿功能的是费罗伊德。而早期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莪菲莉亚就是一种艺术补偿。净化是精神上产生的一种快感与美感。西方明确把道德教育效果当作艺术评价标准的第一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人的本性谋求的不仅是能够胜任的劳作,而且是能够安然享有闲暇。

有人说人生如戏,有人说人生如梦,可我想说人生非戏非梦,人生是艺术。这是一种风景,似是张道洽《岭梅》的“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风景这边独好。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以及宇宙、社会和器皿中的生命意蕴,告诉我们本色的活着。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里面就曾写到过。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提到了关于近代美学的侧重点问题。布洛是第一个提出距离说的。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又提出来移情说。记得朱光潜先生说他的美学观点是儒家影响的。而儒道结合的精神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蔡仪、李泽厚和朱光潜又是美学三派的代表人物。然而我们知道科学研究中的美学神韵又是别有洞天。科学美和技术美又升华为科学美学和技术美学。科学和美是交融的、互动的、互补的,好比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美的追求。技术美学又比文艺美学、哲学美学重要,它可以有条件的称为艺术设计理论。或许就如同蔡元培先生告诉我们的,德育,体育,美育的重要,他对美育的推广和实施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美育之父”。

美学是一门意义深远的学问,或许我们应该时刻带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正确态度去探索美学的奥秘。美学它不仅仅是“美”,更是一种能够让我们自我发觉,自我提高的学问。所以关于美学,我想这边风景独好。

注释:

1.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论语》·中华出局出版社 2.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离骚》·世豪博文出版社

3.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人民出版社 4.中国·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美学学习心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