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国画创作感想(5篇模版)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10-1034787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4 10:25: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国画创作感想

创作感想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学生时代的记忆中,初见这篇文章时觉得有些异类,那哀婉的故事打动过很多人的心,而我尤对开头的那句动人而透着忧伤的句子有了深深的印象,而这就形成了我的作品内容。

我所选的是工笔花鸟,并且用绢作为载体,一对纯白的孔雀,在昂扬的春意里凝视满树花开。这是画中最直观的内容,右上方两只小鸟隐匿枝叶中,好奇的观望着孔雀的举动,整体布局选择的是较为舒适的S型,最开始,并没有左下方的山石流水,但因为我的作品尺幅较大,显得将孔雀“悬空”起来,视觉上很不平衡,于是我借用学习时临摹的明朝著名花鸟画家吕纪的一幅画作上的山石加以结合,吕纪画花鸟画十分出色,他近学边景昭,远师南宋画院体格,敷色绚烂,为明代院体花鸟画家代表之一。

既然提到工笔花鸟就不能不说它的发展史。

绵延的中国花鸟画史上,画派渐成,画风传承。五代黄筌、徐熙并起,渐成两大系统,以后继续衍生。明代花鸟画演变成四大系统,一为边景昭、吕纪的黄氏体,二为林良、徐渭的大写意体,三为陈淳的简笔水墨淡彩小写意体,四为周之冕的勾花点叶兼工写体。

五代黄筌、徐熙两大系统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的画派衍生。明代花鸟画的四大系统,亦是考察中国花鸟画派衍生之变的重要窗口。边景昭,字文进,博学能诗,擅画花鸟,继承两宋院体工笔重彩的传统,作品妍丽堂皇,精细工致,韩昂《图绘宝鉴续编》称其作品“不但勾勒有笔,其用墨无不合宜”。传世之作有《竹鹤图轴》、《竹鹤双清图轴》(与王绂合作)、《杏竹春禽图轴》、《三友百禽图轴》等。

吕纪画花鸟画十分出色,他近学边景昭,远师南宋画院体格,敷色绚烂,为明代院体花鸟画家代表之一。其作品《浴凫图轴》很好地处理了浴凫与流水的关系,构图大胆,笔墨流畅,设色雅淡,气息清和,体现了明代花鸟画家的娴熟技法和时空营造能力。

林良的花鸟画注重写意,墨气豪放,对于文人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建树,具有启迪意义。他擅画水墨花鸟,其《双鹰图轴》,气势磅礴,鹰目炯炯,枝叶穿插,墨色淋漓,反映了明代院体画之十足神采。

徐渭的大写意体用笔简练,不求像物,重在写其意趣性情,故称“写意”。他的画较之以前的减笔写意画更为简约概括,放逸豁达,故谓“大写意”。徐渭的作品题材囊括花卉、草木、瓜果、鱼虫、走兽、山水和人物,尤以花卉著名。其《花果图卷》用笔放纵,水墨酣畅,诗画并茂,画坛称颂。

陈淳,字道复,他的简笔水墨淡彩小写意在画坛占有重要地位。他于晚年创作的花卉长卷颇有特色,有时以四季为序,有时时空交叉,颇见水墨组合的视觉冲击力。其《墨花十二种图卷》,画了梅花、兰花、玫瑰、百合、月季、紫薇、秋葵、桂花、芙蓉、菊花、水仙和山茶,姿态各异,繁花烂漫,写意抒情,水墨淋漓。其实,说陈淳的花鸟画贵于简笔水墨淡彩的小写意,这只是注重从沈周的水墨写生至陈淳的水墨写意的飞跃而言,实际上陈淳在晚年的花鸟佳作中已呈现泼墨大写意的体貌。徐渭的大写意笔墨就得益于陈淳。

周之冕的勾花叶兼工写作品,也是探索明代画派衍生之变的必然落笔之处。周之冕的“勾花点叶”源于孙隆、沈周和陈淳之法,他是集大成而用之,推陈而出新。王世贞曾对明代中期三位写意画家陈淳、陆治和周之冕作了评价,所谓“道复(陈淳)妙而不真,叔平(陆治)真而不妙,周之冕撮二子之长”。其《桂子图》、《花卉图卷》都是代表作品。

尽管画派林立,技法有异,可是在注重写生这一点上,却形成共识,绵延后续。宋徽宗赵佶重花鸟写生,他的作品被邓椿誉为“妙体众形,兼备六法” 其《柳鸦芦雁图卷》,尽得高雅之气,柳叶低垂,吟鸦自在,芦雁嬉水,一派休闲清景。其中神韵之妙,不能说和平时重写生、察细微无关。

元代水墨写生画的高手当推陈琳、王渊和张中。陈琳借助写生,突破了传统工笔重彩画技法,以水墨淡彩法描绘物象,形成了富有艺术个性的勾、刷、点、染之法,造型严谨,笔简意高,其《溪凫图轴》为花鸟画史论所褒扬。王渊从写生中得清淡之气,其佳作《花竹集禽图》和《花竹锦鸡图》对后世影响很大。张中在当时被人称为“写生第一”,采用水墨晕染,深得文人写意之神韵,其《芙蓉鸳鸯图》,出笔清新典雅,鸳鸯与水极富动势,堪称从写生中赢得生机。

陈淳绘画也看重写生,其《漫兴花卉图册》自跋中曰:“古人写生自马远、徐熙而下,皆用精致设色,红白青绿必求肖似物物之形,无纤毫遗者,盖真得其法矣。”他还谈到少年时就“有心于此,既而想造化生物万有不同,而同类者又秉赋不齐而形体亦异”。周之冕则善于观察禽鸟生活动态,落笔皆有生意。其绘画成就自然得写生之妙。

清代任颐的画风清丽,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重视写生,善于捕捉生活感受。任颐《花鸟册》极富生气,实是其对物象感受的笔墨定格。

不管是怎样画作都离不开平时的观察,在生活中不断累积,经过岁月的洗礼方成一帜。回到我的作品,从找资料,构图,绘画,再到最后,我亲自将它裁下,每幅画作的缺点最了解的莫过于作者,它的不足自然尽收我的眼底,可是连这些不足都会成为喜欢它的理由,因为它会教我成长,不管是技法或是生活上,我们对自身的一种境界追求会在未来体现在脚下的路。

当然即便没有大师般的名望,国画亦有韬光养晦之德,温润如玉之美,但凡从前,唯文人墨客得以此技。在慢慢感受笔尖与纸的契合时,心思会变得悠远宁静,或者说是你的画让你必须沉淀下来。

有一位华侨到琴店里买一把七弦古琴,店主奇怪你不会弹买它做什么?华侨却说,我不会弹,可是我喜欢听它的声音,在心烦意乱时,哪怕只是勾动一根琴弦,那铮然清音也让人沉醉。

这和国画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能带给人心如明镜之意。

就像我说的每幅画的优、缺点最了解的就是作者自己,但是我想每幅画带给作者的不会仅仅表面上的流光溢彩,至少在我独立的完成这学生时代的最后作品时,我所得到远比我想象得多,也许我不会成为国画花鸟的中流砥柱,也许在完成这件作品后我就不会再有机会握笔,但是,无论多少的“也许”也不能否定它曾在人生中那凝固过的颜色。

第二篇:国画创作心得

国画创作心得

国画创作心得一:国画创作的10心得

作一般的画并不难,只要掌握了基本技巧就可作画,难在把画画得美,要想画得美,应从十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气韵生动,这是作画最重要的原则,南北朝著名书画评论家谢赫说;“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傳模移写。”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首,可见其重。唐张彦远说:“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其意是画作只要有气韵,形状笔墨差一点也无妨。所谓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我总结的是人物画要注重神态,特别是眼神和体态,山水画注重气势,要大气磅博,花鸟画注重韵味,要典雅隽秀,简称态、势、味。

二是讲究法度,作画讲技法,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技巧,二是章法,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仅限于技巧却忽视法度。法度是指作画应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则,之所以称法度,意即它象法律一样具有严肃性,重要性,绝非可有可无,在关乎美感度上讲,它比技巧更重要。法度最重要的是画幅的构图,即谢赫所说的经营位置,所谓经营位置,就是指整个画面安排布局,哪里画主景,哪里画副景,哪里画配景,各个景物怎样搭配,统一协调。古人总结了许多模式,如半边型,占中型,对角型,工字型,s字型,z字型,c字型布局等,画面最怕就是布局不当,凌乱无章法,更忌讳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满纸画得一点空间都没有。

三是要有古意,之所以强调古意,除关乎美感度外,古意更能体现传统中国画的神韵,它将中国传统写意为特色的风格与西方写实风格明显区分开来。

四是骨力用笔,骨力用笔是谢赫六法之一的重要内容,所谓骨力笔,是指用笔勾画的线条要有力度,国画线条有十八描之多,在山水画中,尤以铁线描,折芦描最显骨力,画石山石头树木多用这两种线条,而游丝描和兰叶描多用于画土山土堆。其骨力就差多了。

五是笔法细腻,国画有粗笔细笔之分,粗笔豪放粗旷,细笔隽秀温婉,故国画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精细。在山水画中,区別主要在皺法上,大小斧劈皺,大小米点皺等属粗笔一类,芝麻皺,披麻皺等属细笔一类,而水墨暈染及没骨法等则不见笔痕,更显细腻,所以水墨画彩墨画成为了文人画家的最爱,其意就是求细腻传神。

六是暈染自然,暈染是考验水墨画家功底的技巧之一,画山石分阴阳,阴阳面多用墨色暈染以显现阴面和阳面,云雾水体也是晕染的重点和难点,墨色暈染多用混墨法和积墨法和分染法,混墨法是先将笔浸于清水或淡墨中,再用笔尖沾一点浓墨,一次染出深浅不同过渡自然的效果。积墨法则是先用淡墨染头遍,再用浓墨染二三遍。分染法主要用于熟宣纸,先用较浓的墨染,随即用清水将边缘暈开,暈染最重要的是墨色浓度要掌握恰当,浓淡过渡要自然不留迹痕,通常先要将纸喷湿再染。

七是简繁得当,画山水山石的层次宜多宜繁为佳,给人以山峦重叠,千峰万壑的感觉,单一层次的山体固然也可,但总不如多层山峰雄伟壮丽,故古人爱用立轴作画,这样就可设置三至六个层次山体,显得高大雄伟。当然采用简笔风格也很好,要简就尽量简倒也有情趣,寒江独钓图全幅画就一只小船,上一老翁钓鱼,很有诗意,浪漫之极。通常画北派风格的高山大川以繁为佳,画南派风格的江南风情则以简为要。

八是意境深燧,意境是什么,就是画家的思想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就是浪漫风流,前者指作品体现出的作者的志向操守,后者指作品体现出的作者风流倜伥的性情趣味,诗一般歌一般的浪漫情怀,画如其人,风流才子苏东坡,唐伯虎等因人品风流才能作出意境深燧的风流作品,只是此风流并非人们常谈的彼风流,而是指作者长期养成的浪漫情怀。

九是题跋有趣,题跋虽简,画龙点睛,题跋内容应精心选取,与画面内容吻合,且应有韵味趣味,最好用诗词绝句,不要随意写几个字,也不宜篇幅太长,书法应美观大方,位置应符合规范。

十是人品修炼,这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有德行,有爱心行善举,讲道德树礼仪,二是讲博学,饱读书穷史料,博众长苦内功,三是清心神,戒急躁静心思,淡名利莫妄为,人们常说书画修身养性就是修炼自己崇高的道德和平静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作出好画来。

>国画创作心得二:我的中国画创作体会>>(1210字)

友人们常开玩笑说,陈醉以“贩卖妇女”为业。当然,这是指我的创作,因为我主要是画女性裸体人物。这,一开始就谈到题材问题了。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题材很重要,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以求精粹化。我钟情于此的原因是我一直从事裸体艺术研究——这也是构成“贩卖妇女”玩笑的另一个因素——因而,从感性的兴趣到理性的认知,都集中在一个点上了。

于此更早的,还是绘画方式的摸索,这与师承有密切的关系。我是学油画出身,导师是留苏的,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对色彩微妙关系的观察与表现,对独特构图的处理方式,对形式感的敏锐把握与构思运用。在我的油画作品中能明显见出师承的轨迹。后来,油画、中国画和书法都同时涉猎,加上还有学术研究的根基,创作个性日渐显露。不过,在我的中国作品中也同样流露出学西画“出身”的痕迹。评论家给我的中国画创作定位,有人说是“文人画”,有人说是“学院画”。其实两个都对,而且恰恰是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判断,道出了我的苦心追求与创作特色。如果要我自己定位的话,那就应该是具有文人画精神的学院画。其根本就是把握住文人画的精神,运用好学院画的基础。

中国传统绘画是书画同源,看重“书写性”,古人画画说“写”——“写生”“写真”“写意”。幸亏我练了怀素,现在常书写巨幅狂草,所以,在作画时我侧重用笔、用线——线是中国画的灵魂,线用好了,支柱就起来了,精神就出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用狂草在“写”人体,在淋漓酣畅中捕捉那意趣天成的效果。将草书与女性人体形象融在画面中,再加上特殊的表情、体态的塑造,也许这种对立统一本身就会激起人们某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形成一种难以名状的意味。但另一面,我又不能完全靠“天成”,作画时,我都非常着意于造型、构图甚至构成,这又用上了我的西画基础甚至西方现代艺术的创作观念。不错,古人也有“经营位置”,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我融进去的是另一个体系的基因,所以显得清新、率意、独特、异趣。画画的人往往都有这种体会,即有时一幅作品打动人的未必是因为它的题材重大,或者画幅巨大,而更多的是绘画的本体因素在起作用。也许恰恰是一个局部的用笔(油画则如笔触)、一小块色彩的点染(油画则如透明)、或者是一个动作、一个小道具的安排使人产生激动甚至震撼!这些,都有可能从经意或不经意中产生。它们最终都取决于作品的技艺含金量——捕捉造化美点的技巧和表达造化美点的技巧,而这些都往往体现为某种创作的难度。还幸亏从小背诗词,今天也派上了大用场。画作的题款,我都是用自己原创的诗词。此外,题诗用什么字体、大小、如何排放,以及用什么印、钤什么位置等,都是需要精心琢磨的。只有这样既感性又理性,才有可能给人以匠心独运的感受。一位作家说,“你的画很有个性,感觉三个字:美、媚、味。不过歪鼻子斜眼,找老婆我是不会选她们的。”一位画商说:“你的那些美女很性感,很异样。可惜就太胖了,腿那么粗„„”但画照拿。这些评说非常真实而准确,形象地反映了我的风格取向。

>国画创作心得三:中国画创作的几点体会>>(714字)

从事国画创作几十年,曾得孙其峰、于希宁、康师尧、于致贞、王小古等大师的指点 ,更受益于郭志光、楊耀、周作民老师。使之在创作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追求日日新中日有所思,现将几点不成熟的感受,以砖之意抛出„„

在我的作品中,最佳笔墨并非是苦思熟涂所得。自认为不错的 , 能打动我的作品,并非是,专题创作性的作品。往往是在不画不快的玩耍心境下,一挥而就之作。养成了我的创作习惯,无灵感时的等待,等待不是不画,而是战斗前的'静态',这时往往在看画集、读画理、游山玩水会朋友、培养灵感。靠灵感作画,奇怪吗?非也!中国画的创作是作者之思想与情感的表达,道理就这么简单。

在我眼里,一幅画精彩之处就是画的意境点。中国画是一门视觉艺术,由养眼而养心。人的视觉是可散可垅的,只有在汇垅了的视觉中才能让读者产生震撼。意境也就是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一种感觉。好的意境与社会,与自然是和谐的,是与读者交相辉映而洋溢着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作者与渎者的心理气氛,通过画面相通相容,画作就算是成功的。

在我心中,最佳境界是宽容。所渭境界,是高于现实生活的一种精神观照。'一览众山小'的根本是,自身立足点要高,不然怎览图景于眼底。'人的感性欲望和理性欲望是很难协调的,感性欲望的绝对满足必然是人欲横流,理性欲望的绝对满足必然是规矩森严,这也是一种两难。那么、举行一个舞会吧,在舞会上,人的许多感性欲望获得满足,生命的节奏跃动在声色旋涡中,但舞会是有规矩的,人类的理性命令渗透在举手提足之间。'人们通过舞会这种游戏把感性与理性欲望很好地协调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绘画看作是完善人生的一场游戏呢。

>国画创作心得四:个人对国画创作的心得体会>>(1197字)

在现在这个各种思想纷繁芜杂,风格多样的绘画领域里,一个年轻人的绘画道路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为此,我认真学习绘画史,尤其是中国绘画史,从中我获得了许多启迪。我坚信有三点是我一生追求艺术不能分割的,就是“民族性”、“传统”和“创新”。艺术作品往往越是体现民族性的生命力就越强,同时,“民族性”和“传统”都是作品产生的源泉,而“创新”则赋予它新的生机。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是一朵奇葩,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且完整的艺术体系(独特的绘画材料、审美情趣和绘画哲学等等)。随着,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关于国画的命运有了太多争议,有的人说“国画要被时代所淘汰了”,“国画应当放弃笔墨了”等等。作为一个年青的国画爱好者,我想说的是:国画不会为时代所淘汰,相反它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我一直认为相对其他绘画来说,国画不仅是一种绘画的艺术,更是一种艺术的综合体,它把文学(尤其是诗词)、书法和篆刻融合一体;国画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它融合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探寻自然脱俗的画面表现;国画不仅是技法的再现,更是画家道德思想的再现,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书画清高,首重人品”等等,另外在强调绘画对思想和品格的表达上,是早于而且超过其他任何画种的。所以国画需要的是更高要求的画家,我一直循着这样的要求努力着,而且永远不会放弃。

我喜欢画虎,是因为虎给我一种浩然正气的感觉,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在我的眼中虎是君子,我曾有感而写到“吾画虎常以君子喻之,不为柔媚,求其刚毅;不为凶残,求其威严;不为俗艳,求其雅致。威然正颜,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浩然正气环荡其间也。志存高远,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见势不趋,见威不惕,始终不改其度也。长啸可以惊天地,缄默仍能骇世俗。养天地正气,存鸿鹄之志。笔墨成处非大王,傲骨满身是君子。此皆我所欲也。”一直以来我对画虎的探索的根本原则就是“要画艺术虎,而非自然虎;要画精神虎,不为皮肉虎。”为了做到这点,我把虎拟人化,我把虎看成英雄、将军、勇士等等,当然除了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概,还应有“侠骨柔肠”的一面。我甚至也把虎拟物化,把虎看成梅之傲骨,兰之清幽,竹之高节,菊之坚贞,以及青松拔地而起、直干凌云的正气。在构思和创作时,总将这些精神会聚心中,凝于笔端。在表现技法上我做了一些探索,先学大写意画虎,追求笔法神韵;后来结合山水皴法来表现虎,多用枯涩之笔,使虎有苍涩厚重之感,有别于众家画虎追求细腻、毛茸茸的皮毛感。并对虎的结构进行适当的变形,也把山石的质感运用了进来,看起来似虎也似石。这样一来,倒为虎增加了些顽石的坚毅和刚强。

我画虎是以虎为我代言,抒己胸臆,我自刻了一枚印章就写道“长啸惊天抒壮志”,我希望画中的虎就是“君子之风”、“英雄之气”,不禁可以感染我,更能征服观者,给人以启发和激励。

第三篇:国画毕业创作工作总结

国画教研室202_届毕业创作工作总结

202_届绘画系毕业创作工作基本结束了,在院系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注下,各专业指导教师和同学们苦战数月,终于交上较为完满的答卷。从总体上看,本次毕业展筹备充实,安排合理,展出效果比上一届更为多样化,更为饱满,得到了更广泛的好评。

这次绘画专业毕业班的学生较往届人数多出1倍,指导教师配备3人,具体分配如下:

方向涉及写意人物、山水、工笔花鸟、工笔人物等。

这几年,随着绘画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深化,绘画系教学开始从起初的基础性教学逐步建设成为更为权威、更为学术、更为专业的专业性教学机构,绘画系毕业作品展作为展示学生绘画水平、检验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学院影响力的重要工作,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国画专业作为绘画系的重点培养学科,无论从教学上还是学科建设上,都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

总结这次毕业展览,国画专业还是展示出了很多优势和值得肯定的经验:

1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切极为认真负责,全程辅导学生的毕业创作,导师责任制到位,这样就确保了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指导,这样确保了作品整体的高质量与高水平,避免了临时准备所造成的展出质量低下、仓促的弊端;

2教师能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并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取长补短,指导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适应了不同的学生对绘画风格、个性的 1

需求,确保了毕业作品的整体面貌,极大发挥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展出效果突出;

3教师学术能力较高,且学科设置全面,各专业教师的垮学科教学为学生的创造方向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确保了展出作品的多样化;

4本次创作避免了以往曾少数出现的仅以照片为依赖的创作思路,充分做到了以相片为素材参考,以绘画作品为核心表现,这是指导教师在指导思路上的突破与提高;

5国画教研室各指导教师工作负责,团结协作,将本次毕业创作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开展,充分利用资源,进一步加强互相渗透打破指导教师的局限,确保了作品多样化的同时,也更加地专业化和高质量;

6在展览周期间,各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影响力,为展览带来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同时,王院长亲力亲为,为国画专业的师生提供了面向全市的展览机会,并借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使毕业创作和校内展览与各级专业性展览相结合,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增加了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也提高了学院在兄弟院校和学术届的影响力和声誉。

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本次毕业展览也暴露出了相应的问题与不足,这更加需要我们教研室各教师进行总结和关注:

1在选题的把握上有些作品略显单薄,应立足于更为长远和广泛的视角,确保作品的推广与提升;

2对习作与创作的把握欠妥,有些作品出现了技术难度较弱、选材单薄、尺幅过于萎缩的现象,不能充分体现四年的专业学习成果;

3毕业创作应为学生最擅长方向的高质量展示,而非如课堂教学般的技法实验,因此应引导学生善于取舍,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与优势,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应作出更加深入、有针对性的指导。

针对上述情况,本次毕业创作的导师多次进行了工作讨论与总结,并多方听取各级领导的指导建议与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果弥补不足,具体如下:

1毕业创作是一项常规的教学工作,而非临时或应急的事情,因此应进一步重视毕业创作工作,不断完善创作的程序制度,使毕业创作各项工作(毕业创作和毕业创作说明)的开展更为系统化、条理化,做到有文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再次出现临时整合的混乱局面,和无章可循的反复;

2进一步提高毕业创作指导水品,从初期的选题阶段就把好关,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教师创作指导思路应进一步升华,对创作的概念应更加专业化、学术化,对学生选材、尺幅、技术含量的把握应更加严明合理,使毕业创作整体向着高水品高质量、专业化的方向进一步提升与迈进;

3针对部分学生基础水平欠佳、绘画的兴趣较弱的情况,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培养,极大发挥学生的优势方向和兴趣,使毕业创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针对多数同学对创作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文学性、说教层面,这是重技术、轻审美的教学局限性的结果。因此需加强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学课程,进一步提升本学科的学术高度,在创作中融入学科综合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高度。

教学是需要展示、反馈、调整的,毕业创作以往届的经验为前车之鉴,各指导教师在指导、会看、调整、再指导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尽量整合学生现有的技术储备和审美思维,使之达到最佳的创作状态,力图提高其作品的学术水准。

绘画系国画教研室

第四篇:创作感想

单位代码 : 111 学1110110024029

号 :

毕业创作主题思想解析

作品题目 友 谊

专 业: 美 术 学

姓 名: 唐 剑 指导教师: 干 红 彬 职 称: 学 生

答辩日期: 二〇一四年六月

《友谊》

我本次创作的人物画属于工笔重彩。主要以我和同学的合影为创作主题,尺幅为六尺。画面整体效果成蓝紫色调,在技法上主要还是运用了传统工笔的勾描和染色的方式,整个画面比较清淡。

一、工笔人物画简介

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因题材类别的不同分为许多支科:描写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者称人物,描写仙佛僧道者称道释,描写社会风俗者称风俗,描写妇女者称仕女,肖像画称写真。又因画法样式上的区别分为若干类别: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名工笔人物,画法洗练纵逸者名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画风奔放水墨淋漓者名泼墨人物,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者名白描人物,在中国画各科中最富于认识价值与教育意义。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

我这幅创作主要表现现实生活的气息,结合传统人物画的绘画技法,通过不断临摹名家作品和积累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现新的时代生活,与传统有细微的差别。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神“君形”,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在人物活动与环境景物的关系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创造意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态,叙事性的作品在采取横幅或长卷构图中,尤善于以环境景物或室内陈设划分空间,采用主体人物重复出现的方法,把发生在时间过程中的事件一一铺叙,突破了统一时空的局限。人物画中使用的笔墨技巧与技法,在工笔设色、白描和小写意作品中,更重视笔法的基干作用,为此创造了十八描。笔法或描法一方面服从于形象的结构质感、量感与神情,另方面也要传达作者的感情,同时还用以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而我的这次创作很明显与之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造型上还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在画面的构图比较简单,在人物的刻画和设色上更是没有古人的精细和工整。那么这也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人所要学习的地方。我相信,只要能够虚心学习古人的笔法和墨法,不断的加强自己各方面修养的提升,那么我们的绘画技巧一定会迅速的进步,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二、作品情感与技法分析

《友谊》这幅画我将从笔墨、色法和水法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一)笔墨。

1、用笔。

中国画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线墨还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精神。笔墨从广义上讲,指的是利用笔墨大袋画面气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诸方面的绘画语

言。狭义的笔墨专指笔墨的技法。我的这幅作品也采用了常用的传统的用笔技法,比如:勾、皴、点、染。首先,用铅笔将人物形体描好,在利用毛笔,主要是用鼠须勾线笔沾上合适的墨色将人物的形体勾出。这种技法是中国工笔画一直以来最为基本的形式因素,尤其是人物画,更是把线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人物画勾线法,前人总结了“十八描”,有铁线描、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柳叶描等。《友谊》这幅画主要是采用了淡墨勾线的方法,结合人体骨骼,服装转折,明暗虚实来用线的,与古人的笔法游一定差距,但是也有其妙处所在,能够根据自己的情感区勾线,表达自己想要的画面效果。其次,在右边人物采用了“皴”的技法,主要是用来表现裤文和转折,并且运用了兼工带写的手法,使得左边人物的裤子显得尤为新颖,效果粉彩清新,带有山水的韵味。最后就是“染”,作为工笔画最为常用也是最为重要的笔法主要是用墨或色渲染出人物的结构关系、明暗虚实、形体的立体空间等,使得人物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友谊》这幅作品也不例外,在头发和衣纹以及裤子转折等地方显得尤为重要。我的这幅作品在头发上也是采用从淡墨到浓的方式,根据头型和明暗一步步的染,总共分染和罩染30余次,最后通过用清水轻洗,与画面整体朦胧感人融为一体。

2、用墨。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墨”是中国画的独到之处。汤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画用墨的其妙处。《友谊》这幅画用墨的地方也非常之多。比如在勾线完成后首先就是用淡墨将画面中两个人物的头,衣裤以及五官和手的结构和转折处分染了数遍,左边人物裤子就是直接用重墨来染出暗部和转折;而右边人物身着黑红二色夹杆衣服,整幅作品又是淡淡的,这些重的黑墨就与淡清的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二)色法

中国画主张黑白分明,“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墨色作为整个画面的基调,色彩的处理便是在墨骨的基础上去考虑色彩的运用。我本次创作也是根据这一理论去展开的。首先,我用水加花青调出淡墨将整个画面的大关系和转折以及骨骼等大关系用淡墨染出来,接着慢慢的用墨加重,最后,当整个画面大关系处理好后,用自己想要的颜色进行着色处理,在整个着色过程中都是以墨为此基础的。当然在创作过程中色彩也是很重要的一方,也许非常的注意,需要保证画面整体色彩和谐统一,同时也要控制好墨色,避免画面脏、花、粉等问题的出现。所以色彩的处理我们可以借鉴到以下三种方法:

1、色墨重叠法

用透明的颜色在墨稿上进行罩染,不可以一次完成,这样是为了使画面变得厚重,避免单薄。这就需要我们多层积染,这也是我们国画中常用的技法“积墨法”,这样会使画面逐步形成统一的色调。我本次创作中右面人物衣服部分黑色条条就放了心急的错误,导致了画面焖、死等,与整个画面不协调。这也正说明中国画修养身心的意境。

2、色墨对比法

绘制墨稿时,游意识、有计划地空出一部分,留待用强烈的颜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在我这次创作中,在人物的嘴巴和鼻子上用了这种方法,使画面的细节部分刻画更有吸引力,成为整幅画的视觉中心和亮点所在。

3、色、墨调和

这种画法在花鸟画中常用到,主要是没骨画法中常见。《友谊》这幅画也少面积的用到了此种方法,主要是用在衣扣和鞋带上。

(三)水法

调墨、调色都离不开水,这与西洋画中的“调油法”油异曲同工之妙。实践证明,用墨、用色的成败,与用水是否得当关系很大,初学者不可忽视。黄宾虹说:“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意思是说水是画面墨、色技法的具体体现,用水得当,画面生动。一定要多次实践,才能从中得到经验。在这次创作过程中我也生生的体会到水的重要性。比如一种颜色用多少水才能达到想要的要求,水加多了可能颜色太淡,很难分染出想要的效果,特别是在小的细节处更是难以发挥作用。但水也不能太少,这也会使颜色韵染得不均匀。当然,为人曾精辟的总结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我们也应当在无数次的绘画过程中去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到最后能够做到为我所用,但也要注意不要被前人的技法所固定,要有所创新,总结出自己的特色。

四、创作感想

我认为在运用传统技法表现现实生活的创作过程中,要学会去总结属于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这些经验和体会,不论是成功的或失败的,互相交流,展开研究、讨论,对于提高创作水平,是有益处的。在四年的大学绘画生涯,我就在这交流中学习了不少东西。有的运用传统技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有的表现出还有一定的矛盾,如在某些画中,建筑是现代的,山水背景是古老的,看去新不新老不老的,但这都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思考,怎样才能与时俱进,让一些现代元素和气息更好的与传统技法结合起来,创作出新时代的精品。

总而言之,师古法自然,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技法创新,就一定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

第五篇:创作感想

《罗高壮的童年》创作感想

绘画202_级1班

杜裕琳

作为一名毕业生非常感谢母校能够给我这次机会参加全国大赛,这么高的殊荣,让我倍感荣耀。在这里我要感谢由书记和宋院长以及团总支何老师和安老师,感谢您一直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我们能够更好的进行创作,还有非常感谢一直帮助我指导我的陈琰老师、高荣生老师、周娜老师,感谢您在大学四年以来的言传身教,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付出就不会有现在的我,谢谢你们的辛勤劳动和倾囊相教。

其次感谢我的同学们,大学四年我们相处了四年,有欢笑也有争执,但我们一起走过了这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或许以后我们相隔很远,我们之间的思念却不会间断,很多灵感都是来源于你们,我的同学,其中和我同窗共室的室友,感谢你们,这四年里太多的欢乐,太多的的太多,但我只想对你们说一句谢谢你们

谢谢这四年里面帮助过我的人们,谢谢你们。

我的作品名字叫《罗高壮的童年》,说到童年就是关于回忆的故事,如果只有简简单单的几幅画就无法完整诠释童年,并且显得僵硬乏味。所以采用了童真的画法,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了童年的趣味性。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作品改为图文结合的形式,即可以丰富画面的局限,又可以避免文字带来的乏味,使作品更为生动有趣。

创作《罗高壮的童年》,源于对童年的怀念,以及用木版画这种形式来保存这段记忆。怎样去创作才能打动人心,让观者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都会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保存一段记忆,我如何能勾起人们对这段记忆的回忆,这便是我当时的想法。

童年这个主题太过于宽泛,只有具象化的到个人身上,才更好地去表达童年这个主题,但童年的回忆有太多的代表性的片段,如何去选择,这也是一个问题,怎么样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我只能去查证,去采风,去寻访人们共同的记忆,童年中的交集。经过了一番努力,我最终只选择了其中的八幅,因为有代表性就可以,数量过多了太多反而会显得过于复杂,其余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介绍,用文字的形式去铺陈叙述。

人与人都有一定的交集,我将自身的影子映射在罗高壮的生活中,让罗高壮代替自己在画中去演绎。而且每个人都能从罗高壮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通过作品能够了解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些画都结合我个人的观点,然后再去追寻大家都能接受的观点,这样才能求同存异,让观者去更好的欣赏我的作品。这也就是我构思的出发点。

通过这一系列作品我们不仅感觉到了罗高壮童年的欢乐不是那种因外物的欢愉,是

那种发自内心的欢喜,简单的物件,三五小伙伴参与,即便是没有高科技的玩具,小伙伴们一同玩耍也能迸发出爽朗的笑声。这是现在小孩和当时那一代无法比较的一点,他们感受不了,也体会不了那种自娱自乐。

现在的孩子,过早的去接触那些高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自己一个人就可以玩起来,不需要其他的同伴,正式这样才造成了现在孩子们心理的一个问题,缺少和人的交流,整天面对着冷冰冰的电脑,与虚幻的人物打交道。

简洁的画面,没有繁琐的修辞,熟悉的场景也不需要过多的去修饰,还有那些没有刻画的场景与片段,也无需一一介绍,它全部交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在漫天飞舞的想象力,结合自己的童年加以想象。

确定主题之后很长时间不知道如何下笔去刻画罗高壮的形象,不知道怎么才能恰当的去表现主人公,为了能够更好的去诠释,我去了学校周围一些比较复古化的农村进行采风。搜集了许多供我参考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才找到了创作的灵感,然后潜下心进行一步一步的创作。每当我缺少灵感的时候就回过头来看看这些资料,从中找寻答案。

例如这些问题,几十年之前的农村是什么样的,那时候的小孩都玩的什么。当时的场景如何还原等等诸多疑问。在这里面我大多都能找到答案,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童年这个主题太大,勾画了很多场景,但是不可能全部采用,用哪一些才能够具有代表性,当我把所有的资料还有前期采风的形象罗列一下,我瞬间灵光一现,我可以图文结合啊。瞬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后来经过筛选以及老师的帮助,最终确定了八幅画。

一直到作品展出之后,我才发现我的作品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说毕业作品并不是最终最完美,依然还有很多问题。

确定了要把作品做成图文结合的形式,我就参考了很多书籍,像故事会这一类的比较经典的书籍,尤其是比较旧的书,那种时间的痕迹特别有感觉。所以我决定用牛皮纸,那种发黄的感觉,就像旧书一样充满了时间的沉淀,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八幅作品就是八块板子,制作板子每个步骤都不能疏忽,先将要刻板的画在电脑上画好,做成镜像的画,打印成稿,把画印在板子上,就可以开始刻板了。

拓印过程更是可以用艰辛来形容,废掉无数张纸,选好拓印画的位置,预留出打印文字的位置,反复的试验,和刻板的过程一样,需要认真仔细,不允许有一点失误,失误就代表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

从一开始的构思故事,到初期草稿,紧接着的刻板、拓印以及装裱,这便是我大学最后一次作品的创作过程。回顾这个过程,现在看来有很多不尽人意,还有很多可以继续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只能留给我自己不断去完善,去改进,但创作就是这样的,最后才能发现这些不完美,留着下一次去追求完美的画作。

在创作之初,需要先进行故事构思,这个方面作为用画笔讲故事的我们便出现了对文字组合能力的匮乏。用最简单的语言去唤起对童年的回忆,最初的构思是用丰富的画面来真实的再现对象,但在尝试过后都失败了,因此我希望能偶找到一种比较简洁的方式去表达。经过多次试版和思考,最终决定图文结合来表现我对童年这一主题的诠释,这样才能不显得单调,才能做到相得益彰,互相补充。

在作品《罗高壮的童年》中,我将罗高壮的形象典型化,结合所编排故事,单从名字看来,应该是又高又壮,可咱们罗高壮可好生来瘦小,饭量却出奇的大,却怎么也吃不胖;像极了巩汉林。经常自嘲说,生了个女人胚子。干起活来却一点不含糊,正因为他的勤奋,提拔为小班长,什么脏活累活,他都不在乎,他这种付出精神也是那一代人精神的代表。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要因为自身的先天条件而放弃奋斗,不能自暴自弃,小人物有小人物的风光。就是这种不放弃,坚持到底的心态也让我坚持把这一些列作品完整的创作出来。作品中罗大壮那种不怕失败,坚持到底的精神也一直从开始贯穿到最后。

从最初的立意一步一步到最后的展览,中间不知道用掉多少时间,期间有迷茫,也有过想放弃的想法,但是坚持就是胜利,咬咬牙继续坚持了先来,有多少通宵赶制的夜晚,无可奈何只能继续。创作到最后,画以拓印出来需要开始装裱了,看到自己从开始一直奋斗在现在的画作,经过多少通宵制作,不知经过了多少的反复,最终才造就了这八幅作品,看着自己的作品展览在美术馆的那一刻,不管多辛苦都觉得是值得的。

木版画因为操作的复杂性,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更凸显了他的艺术价值。木版画是一种工匠艺术家们纯手工的艺术,灵巧的双手会在作业中创作奇迹,就像其他艺术品一样,创作者随着创作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正是这些思维的火花,点亮了木版画通往前方的道路。

从老师那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我们应当去勇于承担传承版画的重任,去发扬木版画,去革新木版画,用新时期的技术去填充木版画,用新的内容去扩展木版画,让木版画得以传承。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不应该让他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最终落得无人知晓。

其实进行毕业作品创作,也是我们的一种历练,在大学四年将要结束时,检验一下 3

自身,是否能够独自担当,能否独立的去创作,将所学所识转化成最终能够让我们在社会安身立业的武器。

在最后,回想一下创作的过程,甘中带甜,让我回味着,这些经历也充实着我,在以后的创作中,会铭记这些教训和经验,力求做到最好。

国画创作感想(5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