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0号文库
赠项斯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编辑:心上人间 识别码:19-1118338 10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6 23:55: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赠项斯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项斯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赠项斯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赠项斯

[唐代]杨敬之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多次读到你的诗总是觉得很好,等见过你后觉得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平生不知道掩盖别人的优点,所以无论到哪里逢人就赞扬项斯的人品。

注释

项斯:《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

度:次。

标格:风采,指一个人的言语、行动和气度等几方面的综合表现。犹规范,楷模。晋葛洪《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名于万代,求知己于将来,岂能竞见知于今日,标格于一时乎?”

不解:不会。善:优点,这里指品质、言行、文学方面。

赏析:

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一首极为后世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成为人们常说的“说项”这个典故。

关于项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此外未见有任何突出成就,只是因为有杨敬之的这首诗,他才为后人所知。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这首诗却真心实意的推荐了一个“未为闻人”的才识之士,他虚怀若谷,善于发掘人才;得知之后,既“不藏人之善“”,而且又“到处”“逢人”为之赞扬,完美的表现出一种高尚品德。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多次读到你的诗又总是觉得很好,等到看见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首句是衬垫之笔,也点出作者所知道的项斯,是从得见其诗开始的;赏识项斯又是从觉得其诗好开始的。次句进一步写见到了本人之后,惊叹他“标格过于诗”,心中更为悦服。对项斯标格之好,诗人不直接写,却先提一句“诗好”,然后说“标格过于诗”,则其标格之好自不待言。“标格”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即仪容气度、才能品德的统一。品评人物应该重视才德,古今皆然。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我平生不愿意藏匿人家的'长处,无论到哪里见人就会推荐你。

“平生不解藏人善”,这句话很占身份。世间自有见人之善而不以为善的,也有见人之善而匿之于心的,缄口不言,唯恐人家优秀了会成为自己仕途的障碍的;诗人于此明确表示“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即不会这样做,他的胸襟度量是超过常人。他不只“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并以高屋建瓴之势,震动世间一切压制人才,对人才怀着嫉妒之心的小人。诗人对于“扬人之善”,只是怎么想就怎么做,不曾丝毫顾虑到个人的得失,是否会被人讥笑为“自我标榜”。他的古道热肠,令人钦佩。做了好事,由他自己说出,更见直率可爱。本来奖掖后进,揄扬人善,一向传为美谈;诗人自为之而自道之,也有自作表率、劝导世人之意。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今天,这种难得的、可贵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正因为如此,它成为广泛流传,成为赠友诗中的上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赠项斯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译文:

每当看到项斯的诗都会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他的诗总是写得那么好。项斯令人赞颂不仅仅是由于他的诗写得好,更主要的是在于他美好的品行和气节。

我这个人平生不愿意隐瞒别人的优点,不管在哪里,总喜欢和人谈论项斯,称赞他的美好品德及其脍炙人口的诗文。

注释:

⑴项斯:《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

⑵度:次。

⑶标格:风采,指一个人的言语、行动和气度等几方面的综合表现。

⑷不解:不会。善:优点,这里指品质、言行、文学方面。

赏析:

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这一首极为后世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形成人们常用的“说项”这个典故。

关于项斯,《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此外也未见有何突出成就,只是因为杨敬之的这首诗,他才为后人所知。

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这首诗却真心实意地推荐了一个“未为闻人”的才识之士。他虚怀若谷,善于发掘人才;得知之后,既“不藏人善”,且又“到处”“逢人”为之揄扬,完满地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品德。

首句“几度见诗诗总好”,是衬垫之笔,也点出作者之知道项斯,是从得见其诗开始的;赏识项斯,又是从觉得其诗之好开始的。次句进一步写见到了本人以后,惊叹他“标格过于诗”,心中更为悦服。对项斯标格之好,诗不直写,却先提一句“诗好”,然后说“标格过于诗”,则其标格之好自不待言。“标格”包括外美与内美,即仪容气度、才能品德的统一。品评人应重在才德,古今皆然。下文便写到诗人对于项斯的美好标格,由内心的诚意赞赏发展到行动上的乐意揄扬。

“平生不解藏人善”,这句话很占身分。世间自有见人之善而不以为善的,也有见人之善而匿之于心,缄口不言,唯恐己名为其所掩的;诗人于此则都“不解”,即不会那样做,其胸襟度量之超出常人可见。他不只“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直以高屋建瓴之势,震动世间一切持枉道、怀忌心的小人。诗人对于“扬人之善”,只是怎么想便怎么做,不曾丝毫顾虑到因此会被人讥为“互相标榜”;怎么做便又怎么说,也不曾丝毫顾虑到因此会被人讥为“自我标榜”。其古道热肠,令人钦敬。做了好事,由他自己说出,更见得直率可爱。本来奖掖后进,揄扬人善,一向传为美谈,诗人自为之而自道之,也有自作表率、劝导世人之意。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正因为这种难得的、可贵的诗情,它才能广泛流传,成为赠友诗中的上品。

赠项斯原文翻译及赏析3

赠项斯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古诗简介

《赠项斯》是唐代诗人杨敬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先写作者赏识项斯之诗,更惊叹项斯“标格过于诗”。接着写诗人对于项斯的美好标格,由内心的诚意赞赏发展到行动上的乐意揄扬,反映了诗人“不藏人善”“奖掖后进”的宽广胸怀和美好品性。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难得的、可贵的诗情,使之广泛流传,成为赠友诗中的上品。

翻译/译文

多次读到了你的诗总是觉得很好,看见你后觉得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我一生也不愿意藏匿人家的长处,无论到哪里见人就会推荐你项斯。

注释

⑴项斯:字子迁,晚唐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⑵度:次。

⑶标格:风采,指一个人的言语、行动和气度等几方面的综合表现。晋葛洪《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名于万代,求知己于将来,岂能竞见知于今日,标格于一时乎?”

⑷不解:不会。善:这里指品质、言行、文学方面的优点。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诗人之间的赠答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项斯进士及第之前。据《唐诗纪事》载,项斯曾筑草庐于朝阳峰前,枕石饮泉,读书吟诗,长达三十年。项斯听说杨敬之最喜提携后辈,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谒这位前辈。杨敬之读了他的诗后大加赞赏,写下了这首诗。《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此外也未见有何突出成就,只是因为杨敬之的这首诗,他才为后人所知。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这一首极为后世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形成人们常用的“逢人说项”这个典故。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这首诗却真心实意地推荐了一个“未为闻人”的才识之士。他虚怀若谷,善于发掘人才;得知之后,既“不藏人善”,且又“到处”“逢人”为之揄扬,完满地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品德。

首句“几度见诗诗总好”,是衬垫之笔,也点出作者之知道项斯,是从得见其诗开始的;赏识项斯,又是从觉得其诗之好开始的。次句进一步写见到了本人以后,惊叹他“标格过于诗”,心中更为悦服。对项斯标格之好,诗不直写,却先提一句“诗好”,然后说“标格过于诗”,则其标格之好自不待言。“标格”包括外美与内美,即仪容气度、才能品德的统一。品评人应重在才德,古今皆然。下文便写到诗人对于项斯的美好标格,由内心的诚意赞赏发展到行动上的乐意揄扬。

“平生不解藏人善”,这句话很占身分。世间自有见人之善而不以为善的,也有见人之善而匿之于心,缄口不言,唯恐己名为其所掩的;诗人于此则都“不解”,即不会那样做,其胸襟度量之超出常人可见。他不只“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直以高屋建瓴之势,震动世间一切持枉道、怀忌心的小人。诗人对于“扬人之善”,只是怎么想便怎么做,不曾丝毫顾虑到因此会被人讥为“互相标榜”;怎么做便又怎么说,也不曾丝毫顾虑到因此会被人讥为“自我标榜”。其古道热肠,令人钦敬。做了好事,由他自己说出,更见得直率可爱。本来奖掖后进,揄扬人善,一向传为美谈,诗人自为之而自道之,也有自作表率、劝导世人之意。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正因为这种难得的、可贵的诗情,它才能广泛流传,成为赠友诗中的上品。

名家点评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刘禹锡《嘉话录》载杨祭酒《赠项斯》诗,······斯集中绝少佳句。如《晚春花》云:“疏与香风会,细将泉影移。”《别张籍》云:“子城西并宅,御水北同渠。”拙恶有余,宜祭酒公谓“标格胜于诗”也。祭酒乃敬之也。其赠斯诗鄙俗如此,与斯亦奚远哉!

第二篇:赠项斯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模版]

赠项斯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赠项斯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译文:

每当看到项斯的诗都会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他的诗总是写得那么好。项斯令人赞颂不仅仅是由于他的诗写得好,更主要的是在于他美好的品行和气节。

我这个人平生不愿意隐瞒别人的优点,不管在哪里,总喜欢和人谈论项斯,称赞他的美好品德及其脍炙人口的诗文。

注释:

⑴项斯:《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

⑵度:次。

⑶标格:风采,指一个人的言语、行动和气度等几方面的综合表现。

⑷不解:不会。善:优点,这里指品质、言行、文学方面。

赏析:

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这一首极为后世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形成人们常用的“说项”这个典故。

关于项斯,《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此外也未见有何突出成就,只是因为杨敬之的这首诗,他才为后人所知。

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这首诗却真心实意地推荐了一个“未为闻人”的才识之士。他虚怀若谷,善于发掘人才;得知之后,既“不藏人善”,且又“到处”“逢人”为之揄扬,完满地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品德。

首句“几度见诗诗总好”,是衬垫之笔,也点出作者之知道项斯,是从得见其诗开始的;赏识项斯,又是从觉得其诗之好开始的。次句进一步写见到了本人以后,惊叹他“标格过于诗”,心中更为悦服。对项斯标格之好,诗不直写,却先提一句“诗好”,然后说“标格过于诗”,则其标格之好自不待言。“标格”包括外美与内美,即仪容气度、才能品德的统一。品评人应重在才德,古今皆然。下文便写到诗人对于项斯的美好标格,由内心的诚意赞赏发展到行动上的乐意揄扬。

“平生不解藏人善”,这句话很占身分。世间自有见人之善而不以为善的,也有见人之善而匿之于心,缄口不言,唯恐己名为其所掩的;诗人于此则都“不解”,即不会那样做,其胸襟度量之超出常人可见。他不只“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直以高屋建瓴之势,震动世间一切持枉道、怀忌心的小人。诗人对于“扬人之善”,只是怎么想便怎么做,不曾丝毫顾虑到因此会被人讥为“互相标榜”;怎么做便又怎么说,也不曾丝毫顾虑到因此会被人讥为“自我标榜”。其古道热肠,令人钦敬。做了好事,由他自己说出,更见得直率可爱。本来奖掖后进,揄扬人善,一向传为美谈,诗人自为之而自道之,也有自作表率、劝导世人之意。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正因为这种难得的、可贵的诗情,它才能广泛流传,成为赠友诗中的上品。

赠项斯原文翻译及赏析2

赠项斯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古诗简介

《赠项斯》是唐代诗人杨敬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先写作者赏识项斯之诗,更惊叹项斯“标格过于诗”。接着写诗人对于项斯的美好标格,由内心的诚意赞赏发展到行动上的乐意揄扬,反映了诗人“不藏人善”“奖掖后进”的宽广胸怀和美好品性。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难得的、可贵的诗情,使之广泛流传,成为赠友诗中的上品。

翻译/译文

多次读到了你的诗总是觉得很好,看见你后觉得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我一生也不愿意藏匿人家的长处,无论到哪里见人就会推荐你项斯。

注释

⑴项斯:字子迁,晚唐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⑵度:次。

⑶标格:风采,指一个人的言语、行动和气度等几方面的综合表现。晋葛洪《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名于万代,求知己于将来,岂能竞见知于今日,标格于一时乎?”

⑷不解:不会。善:这里指品质、言行、文学方面的优点。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诗人之间的赠答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项斯进士及第之前。据《唐诗纪事》载,项斯曾筑草庐于朝阳峰前,枕石饮泉,读书吟诗,长达三十年。项斯听说杨敬之最喜提携后辈,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谒这位前辈。杨敬之读了他的诗后大加赞赏,写下了这首诗。《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此外也未见有何突出成就,只是因为杨敬之的这首诗,他才为后人所知。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这一首极为后世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形成人们常用的“逢人说项”这个典故。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这首诗却真心实意地推荐了一个“未为闻人”的才识之士。他虚怀若谷,善于发掘人才;得知之后,既“不藏人善”,且又“到处”“逢人”为之揄扬,完满地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品德。

首句“几度见诗诗总好”,是衬垫之笔,也点出作者之知道项斯,是从得见其诗开始的;赏识项斯,又是从觉得其诗之好开始的。次句进一步写见到了本人以后,惊叹他“标格过于诗”,心中更为悦服。对项斯标格之好,诗不直写,却先提一句“诗好”,然后说“标格过于诗”,则其标格之好自不待言。“标格”包括外美与内美,即仪容气度、才能品德的统一。品评人应重在才德,古今皆然。下文便写到诗人对于项斯的美好标格,由内心的诚意赞赏发展到行动上的乐意揄扬。

“平生不解藏人善”,这句话很占身分。世间自有见人之善而不以为善的,也有见人之善而匿之于心,缄口不言,唯恐己名为其所掩的;诗人于此则都“不解”,即不会那样做,其胸襟度量之超出常人可见。他不只“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直以高屋建瓴之势,震动世间一切持枉道、怀忌心的小人。诗人对于“扬人之善”,只是怎么想便怎么做,不曾丝毫顾虑到因此会被人讥为“互相标榜”;怎么做便又怎么说,也不曾丝毫顾虑到因此会被人讥为“自我标榜”。其古道热肠,令人钦敬。做了好事,由他自己说出,更见得直率可爱。本来奖掖后进,揄扬人善,一向传为美谈,诗人自为之而自道之,也有自作表率、劝导世人之意。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正因为这种难得的、可贵的诗情,它才能广泛流传,成为赠友诗中的上品。

名家点评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刘禹锡《嘉话录》载杨祭酒《赠项斯》诗,······斯集中绝少佳句。如《晚春花》云:“疏与香风会,细将泉影移。”《别张籍》云:“子城西并宅,御水北同渠。”拙恶有余,宜祭酒公谓“标格胜于诗”也。祭酒乃敬之也。其赠斯诗鄙俗如此,与斯亦奚远哉!

赠项斯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赠项斯

[唐代]杨敬之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多次读到你的`诗总是觉得很好,等见过你后觉得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平生不知道掩盖别人的优点,所以无论到哪里逢人就赞扬项斯的人品。

注释

项斯:《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

度:次。

标格:风采,指一个人的言语、行动和气度等几方面的综合表现。犹规范,楷模。晋葛洪《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名于万代,求知己于将来,岂能竞见知于今日,标格于一时乎?”

不解:不会。善:优点,这里指品质、言行、文学方面。

赏析:

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一首极为后世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成为人们常说的“说项”这个典故。

关于项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此外未见有任何突出成就,只是因为有杨敬之的这首诗,他才为后人所知。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这首诗却真心实意的推荐了一个“未为闻人”的才识之士,他虚怀若谷,善于发掘人才;得知之后,既“不藏人之善“”,而且又“到处”“逢人”为之赞扬,完美的表现出一种高尚品德。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多次读到你的诗又总是觉得很好,等到看见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首句是衬垫之笔,也点出作者所知道的项斯,是从得见其诗开始的;赏识项斯又是从觉得其诗好开始的。次句进一步写见到了本人之后,惊叹他“标格过于诗”,心中更为悦服。对项斯标格之好,诗人不直接写,却先提一句“诗好”,然后说“标格过于诗”,则其标格之好自不待言。“标格”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即仪容气度、才能品德的统一。品评人物应该重视才德,古今皆然。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我平生不愿意藏匿人家的长处,无论到哪里见人就会推荐你。

“平生不解藏人善”,这句话很占身份。世间自有见人之善而不以为善的,也有见人之善而匿之于心的,缄口不言,唯恐人家优秀了会成为自己仕途的障碍的;诗人于此明确表示“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即不会这样做,他的胸襟度量是超过常人。他不只“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并以高屋建瓴之势,震动世间一切压制人才,对人才怀着嫉妒之心的小人。诗人对于“扬人之善”,只是怎么想就怎么做,不曾丝毫顾虑到个人的得失,是否会被人讥笑为“自我标榜”。他的古道热肠,令人钦佩。做了好事,由他自己说出,更见直率可爱。本来奖掖后进,揄扬人善,一向传为美谈;诗人自为之而自道之,也有自作表率、劝导世人之意。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今天,这种难得的、可贵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正因为如此,它成为广泛流传,成为赠友诗中的上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第三篇:重赠原文、翻译及赏析

重赠原文、翻译及赏析

重赠原文、翻译及赏析1

重赠吴国宾 明朝 边贡

汉江明月照归人,万里秋风一叶身。

休把客衣轻浣濯,此中犹有帝京尘。

《重赠吴国宾》译文

汉江上,明月的清光照着归来的人;秋风中,一叶扁舟载着身世如树叶一样飘泊不定的人在水上前行。

你不要把作客在外时穿的衣服轻易洗涤,因为上面沾有帝都的尘土,而帝都的尘土是我们友谊的见证。

《重赠吴国宾》注释

重(chóng)赠:再赠。吴国宾:生平不详,由诗中看,当为湖北人。

汉江:一称汉水,长江的支流,源出陕西西南部,流经湖北,在武汉市入长江。

万里秋风一叶身:比喻身世飘零,如秋风中的落叶,到处飘荡。一叶身,指吴国宾身世飘零如同一叶。

休把:莫把。客衣:作客时穿的衣服。浣濯(huàn zhuó):洗涤。

帝京:京城。

《重赠吴国宾》赏析

诗的首二句直抒旨畅,将按贯常结撰本应是第二句的“汉江明月照归人”作为第一句,把游子对故土风月的渴望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切很好地突现了出来。同时,由于诗人运用双关的手法而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每个词都表现着一定的内容:“汉江”点出友人的归处;“明月”暗点出友人归心似箭,所以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万里”表现归途之遥;“秋风”既点明了友人归来的季节,还描写了友人在秋风中的飘零,渲染了萧瑟之感;“一叶身”则具有双重的意义,既说归来的友人如秋叶之颗零,也暗点出他是乘一叶之舟而归,与首句点出的“汉江”相互照应。所以开首二句,用语虽极平稳,其蕴情却厚,极尽委曲之能事,且委曲之间,不断折进,写友人而兼及自己,写自己而兼及友人,使怀旧念远这一古老题材有了不落凡俗的新意。

诗的末二句是诗人对故友的叮嘱之辞,字面上是劝挚友且勿洗去帝京客衣的尘土,实际上是希望他珍重自己的友情,诗句含蓄而真挚,遣词造句委婉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其中,休把”一语可以强化语气和增强与读者的情感交流,形成一种唱叹的韵味;“轻”字用得十分婉转;“犹”字则强调出对帝京情谊的无限顾惜。

此诗作法新颖,命意委婉,不采用直接抒情的形式,而是在指陈和叙述中寄托诗人的情感,以诗人内心之真情作底里,再辅之以诗人一贯的婉约风格,思念之意,关切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全诗篇幅虽短,情谊偏长。

《重赠吴国宾》简析

重赠者,再作一诗相赠也,这首诗,还是送别诗。

汉江,流经陕豫鄂,经过作者的好友吴国宾的家乡,吴国宾来到南京,现在就要回乡,只身踏上万里归途,汉江的明月会一路相送,回家后,不要轻易把身上的衣服洗掉,因为衣上沾着了帝京的灰尘。

“此中犹有帝京尘”,一句,包含了作者对吴国宾的殷切期望:不要灰心,只要努力,还有希望博取功名,同时,还语重心长地告诉客人,回乡后,不要忘记了我们这些在南京的友人。

边贡的这首诗,用“休把客衣轻浣濯”,来比喻相互之间的长久友谊,可谓饱含深情,用语独到,意味深长。

重赠原文、翻译及赏析2

重赠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翻译

不要让歌伎玲珑来唱我的诗,我的诗大多是与你的离别词。

明天早上你我又要江边告别,月儿西落潮水涨平便是别时。

注释

重(chóng):再一次。

赠:赠别。

休遣:不要让。休,莫,别。遣,差遣。

玲珑:指唐代歌妓商玲珑。

别:一作“寄”。

明朝:明天。

江头:江边,江岸。

潮平:谓潮水涨至最高水位。又叫满潮。

去:离开。

赏析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凡情无奇而自佳者,景不丽而自妙者,韵使之然也。”有些抒情诗,看起来情景平常,手法也似无过人处,但回肠荡气,经久不忘,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及由此产生的“韵”或韵味。《重赠》就是这样的一首抒情诗。首句提到唱诗,就引人进入离筵的环境之中。

此句用“休遣玲珑唱我诗”作呼告起,发端奇突。唐代七绝重风调,常以否定、疑问等语势作波澜,如“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刘禹锡《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这类呼告语气容易造成动人的风韵。不过一般只用于三、四句。此句以“休遣”云云发端,劈头喝起,颇有先声夺人之感。

好朋友难得重逢,分手之际同饮几杯美酒,听名歌手演唱几支歌曲,本是很愉快的事,问题是何以要说“休唱”,次句就像是补充解释。原来,筵上唱离歌本已添人别恨,何况玲珑演唱的大多是作者与对面的友人向来赠别之词,那不免令诗人从眼前情景回忆到往日情景,百感交集,难乎为情。呼告的第二人称语气,以及“君”字与“我”字同现句中,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上句以“我诗”结,此句以“我诗”起,就使得全诗起虽突兀而款接从容,音情有一弛一张之妙。句中点出“多”“别”,已暗逗后文的“又”“别”。

三句从眼前想象“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串上下,诗意转折自然。四句则是诗人想象中分手时的情景。因为别“向江头”,要潮水稍退之后才能开船;而潮水涨落与月的运行有关,诗中写清晨落月,当近望日,潮水最大,所以“月落潮平是去时”的想象具体入微。诗以景结情,余韵不尽。

从艺术特色上看,此诗只说到就要分手(“明朝又向江头别”)和分手的时间(“月落潮平是去时”)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却有无穷余味,能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因为该诗虽内容单纯,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萦回不已的音韵。它存在于“休遣”的呼告语势之中,存在于一、二句间“顶针”的修辞格中,也存在于“多”“别”与“又”“别”的反复和呼应之中,处处构成微妙的唱叹之致,传达出细腻的情感:与故人多别之后重逢,本不愿再分开;但不得已又别,恋恋难舍。更加上诗人想象出在熹微的晨色中,潮平时刻的大江烟波浩渺,自己将别友而去的情景,更流露出无限的惋惜和惆怅。多别难得聚,刚聚又得别,这种人生聚散的情景,借助回环往复的音乐律感,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里,音乐性对抒情性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四篇:赠少年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少年·江海相逢客恨多》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前言】

《赠少年》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篇描写诗人与一少年相逢又相别的场面,表达了无限的离恨别情,抒发了深沉的豪情壮怀。被选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生必背古诗篇目。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而庵说唐诗》卷六)。这首小诗确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注释】

①“客恨多”句:江海,泛指外乡。忽遇友人本当高兴,由于彼此失意,故觉颇多苦恨。

②“秋风叶”句: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

③“淮阴市”:市,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④“一曲歌”句:最后在高楼对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告勉,表达豪放不羁的情怀。

【翻译】

江湖漂泊,与君相逢叹晚,却苦离恨太多,黄叶飘飘,洞庭风起,心海涌波。知音酒不醉,夜别淮阴,祝君成功如韩信,月照高楼,心绪慷慨,共唱一曲人生《大风歌》。

【鉴赏】

作品大意写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时节与一位少年相遇。彼此情味相投,但只片刻幸会,随即就分手了。诗人选择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来表现“客恨”,自然地流露出无限的离恨别情,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

诗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而庵说唐诗》卷六)。这首小诗确是借客游抒写作者落拓江湖的“不遇”之感。

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秋风叶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描绘南方萧索的秋色,借以渲染“客恨”,并非实指。和下文的“夜别淮阴市”一样,都是借意。

诗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还比较含蓄。后半借酒消愁,意思就显露得多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阴市”,固然点出话别地点,但主要用意还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这里是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是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这首诗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暗用韩信故事来自述怀抱之后,便引出“月照高楼一曲歌”的壮志豪情。“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诗贵有真情。温庭筠多纤丽藻饰之作,而此篇却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独标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第五篇:赠王威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王威古》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崔颢。其古诗全文如下: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前言】

《赠王威古》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边塞诗。全诗共十八句九十字,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长年戍边的羽林将军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以这位年轻边将为代表的边关将士们的战斗及其生活,赞颂了他们为保家卫国而勇敢战斗的崇高品质。

【注释】

⑴王威古:又作王威吉,生平事迹不详。

⑵三十:指三十岁。

⑶翩翩:轻快的样子。

⑷新上弦:一作“亲上弦”。

⑸麋:麋鹿,也称“四不像”。

⑹鲜:鲜肉。此指猎获的野兽之肉。

⑺杂虏:一作“杂胡”,指非正规的少数民族军队。

⑻际:至,接近。

⑼解:结束。全:保全。

⑽行赴:前往。

【鉴赏】

这首崔颢的一首边塞诗。此诗主要是叙写一位年轻边将在边疆的战斗及生活。

全诗可分五层意思。开头“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两句为第一层,大意为:有一位年方三十的羽林将军,一生多次为国戍边。两句简单介绍了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勾勒出一位献身边防的将军形象。“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四句为第二层,写这位边将及其战友走在去游猎的路上。这四句诗清新俊逸,充满着新生力量的蓬勃朝气,流动着轻盈新爽之美。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四句为第三层,叙述游猎的经过。前两句表现主人公游猎的熟练和辛劳,后两句则表现了一种野趣,颇具浪漫气息,风格雄健豪放。“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六句为第四层,写一次战斗的经过,游猎途中爆发战争,接到命令立刻长途奔袭前往救援,并最终取得胜利。

“烽火”两句写出敌人气焰之盛,又从反面衬托出主人公及其战友们的勇敢善战。这一部分风云突变,由前面轻松的游猎转为紧张的战斗,节奏快疾,紧张却不激烈。因为在戍边将士看来,战争是很平常的,转战沙场正是他们的本分。最后“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两句为第五层,借主人公之口倾诉了其对国家的一片赤胆忠心,他们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以保卫国家安宁为己任。这样就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了一个高度,可谓义薄云天。

赠项斯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TOP